高中历史新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1

1.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发生冲突。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较多新的教学内容,使得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过大,但是教学课时是十分有限的,这就产生了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对此,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省略了课堂教学中一些对学生思考有意的探究环节,学生的自主性思考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

2.走入了“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

主要表现是:对于课堂中的专题教学,很多历史教师一般只讲10~15分钟的内容,剩下的课堂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进行“参与式”小组活动,在过多的课堂时间里,学生都在收集资料、进行课堂辩论等。如此,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发挥,但是主动性思考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较好实施。

3.学生的学习认知跟不上教材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教材难度,很多学生都跟不上专题教学的学习进度。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来看,很多学生没有较为强硬的历史学习基础,对很多历史知识都不清楚。由此,在开展专题教学时,对于教学内容中一些没有交代因果联系的事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没有较大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教学进度缓慢。而且,高中历史教学课时又少,教师很难向学生细讲每一个基础知识,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鉴于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大容量教材内容的冲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对于历史专题的教学,有必要按照“三讲三不讲”原则来进行。向学生讲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此为“三讲”。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或者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就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不讲,对于那些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理解的历史知识也不要讲,此为“三不讲”。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较为庞大的知识体系,教材容量又大,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对教材内容加以有效整合,删减不必要的内容,做到有详、有略、有重点,尽最大努力节省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更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能够在课堂上多讲,教师要走出“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做到教学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想学生多讲授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用互动的方式解决学生难懂的问题,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对于一些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历史知识或者通过课前预习就可以解决的历史问题,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用课堂讨论来解决,浪费课堂时间。

3.科学分化教学任务。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把这些内容放一放,先讲其他部分的内容,等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提升、理解水平有所提高后再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历史研究,教师也有必要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判读史料、如何用多维的角度更为全面地对历史观念加以阐述等,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文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三、结语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创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到大力推进教学创新。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是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笔者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以系统论为指导,创新历史课堂教学,使教学目标和流程更为清晰明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

一、认真审视高中历史新课程

1、 了解史实。史实是指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事实。史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一去不返,不能再现。史实必须通过史料保存。史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史料只能反映史实的某些部分和某些现象,不能反映史实的全部。具体来说,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史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如洪秀全、天京、土地兼并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是构成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

2、 掌握史论。易中天先生将史论分成历史意见、时代意见和个人意见。新课程中的历史结论,我们不妨称之为“课程意见”或“教材意见”。教材意见也是考试考查的主要依据,是我们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当然,新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在教学中提出个人意见,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历史课程中的史论主要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历史规律等等。

3、发展史能。从信息处理角度而言,包括阅读、获取、整理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如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史实、编制历史图表、表述历史观点等等。从认知能力角度来看,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思维能力角度来说,包括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能力,并以此解决问题。从学习方法角度而言,包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交流观点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实施步骤

1、掌握史实。由学生根据教材,查找、罗列、筛选和整理史实。包括: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即开辟的过程,可让学生识图、列表。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

2、提炼掌握史论。由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提炼教材中的历史观点:主要包括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具体来说,如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等等。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观点的能力。

3、用历史证明历史观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和论证历史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结论的解读。如设计问题:“请用史实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这一命题”。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并实现主动建构历史结论的目标,避免学生机械接受教材现有结论。

4、培训学生历史能力。选取经典题目或自编题目,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该课可选取2000年全国高考题:“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此题可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5、辩证的对待历史结论。可选取与教材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教材课后的“学习延伸”有很多好的例子。该课可设计如下: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1)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做出了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2)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3)更多的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此题目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道德评价与历史进步评价)评价史实。

6、让学生领悟历史观点。在上述环节完成后,可让学生让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将学习体验升华为历史观,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该课可设计:“你如何看待哥伦布的功与过?他值得你肯定的地方是什么?该否定的地方是什么?”通过这些思考和感悟,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步史观。通过对开辟新航路使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适当变通,但总的宗旨通过学科解读,让学生遵循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使历史课堂由浅入深、浅入深出,扭转了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历史学科应有的教育功能。

人贵在创新,创新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下,愿历史创新教学争妍斗艳,千姿百态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一、注意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2.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三、以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1.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5

这次高中历史新课程变革内涵很深。它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变革从未如此之巨大,难免使很多高中历史教师感到有茫然和不适应的感觉,过去许多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和观念要变革,更为艰巨的是要改变过去形成的习惯教学行为。

但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受新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国内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背景下出现的。新课程着眼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课改潮流不会因此而停止。所以广大高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勇于尝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虽然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何尝又不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呢?

二、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实施新课程重点在观念上转变。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转变观念。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秉承两个教育理念: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贯彻两个发展: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行四个举措: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以改革评价制度(多元化)和高考招生制度为保证等等。

知易行难,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广大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不断地尝试尤为重要。

三、解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评价教学成果的标尺,对教师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否认真领会课标精神,贯彻课改理念,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课标具有指导意义和弹性特征,而教学目标则必须有确定性和纲性标准。课标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教师在认真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的具体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实施,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统筹考虑,融为一体。“过程和方法”是链接“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载体、支持和保证。“三维”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在一个好的教学活动中。

四、认真钻研,加强协作,备好每一节课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贯通古今,中外关联,改变过去中外历史分开,按时序来编排的方式。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就需教师在解读课标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参考相关历史专业书籍和上网查询,整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备好每一节课。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合作意识,因此,历史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新课程,尤其重要。不同教师知识积累和经验不同,他们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备课时可以随时交流,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也强调学科之间整合,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育人手段、教学手段也很有必要。当然,加强师生协作,加强与兄弟学校教师之间协作和交流,也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五、转变教学方式,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标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实现两个转变是课改的重要理念。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前提,是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的,即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导与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而不是对立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6

一、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困惑

1.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中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我区许多学校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因需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师由于是初次接触专题史而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对专题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课改有一种不好倾向,一提到新课改教师就不敢讲,因为讲多了被扣上“满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这种误区的驱使下,“少讲多活动”成了“有效”实施专题史教学的“法宝”。其突出表现在:一堂课改历史课上教师只讲10~15分钟,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过多地进行“输赢式”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扮演活动、观看历史影视片活动、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活动等。

4.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学生不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约,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也是其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

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本课涉及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和哪两个皇帝?隋朝有哪一个盛世局面?涉及哪个皇帝?由于总结时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上述问题。运用总结归纳法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列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把握历史重点知识,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略史后,我把近代史上的名称、起止时间、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其内容如下: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活用归纳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2).

[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