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 困惑

新课程倡导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坚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中可以得出:高中物理新课改任务之一是“强调情景―探究―体验―应用”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探究式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物理素养,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由此可见,与以灌输、记诵、题海战术、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相比较,探究式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在新课程目标的引导下这种教学方式倍受关注,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但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教学活动仍存在一些困惑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解决。

一、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需解决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实施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参与实践的动态过程。不少一线教师勇于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收到了明显效果。不过,也有部分教师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担心。有教师问道:现在教学言必提探究教学,好像不探究就没有改变观念,没有课改一样。为什么探究式教学几乎承载了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所有希望?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是否可以舍去讲授式教学?我认为虽然探究式教学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培养功能,但它却不是万能的“阿拉丁神灯”。课程标准虽强调了科学探究,但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尤其是充分采用讲授式教学。它与探究式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相互之间并不排斥,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的。一节好的物理课,肯定存在着几种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当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时,例如力的概念教学,或者学生根本无法探究的内容,例如粒子散射实验,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或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另外,如果每节课都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课堂进度会比较慢,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可见,何时采用探究式教学,何时采用讲授式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课适宜传授式教学,有的课适宜探究式教学;一堂课内有的内容适宜传授式教学,有的内容适宜探究式教学。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探究的知识点很多:物体的落体运动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等都可以探究,而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的实际问题则不宜进行探究。

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上。因此,有人就产生困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还重要吗?”新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探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保证,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能开展主体性学习。因为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做到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增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要实施有效的引导,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把学生和自己摆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而且要考虑到尽量让学生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出来,把学生的能力、天资发挥出来。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思考。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研讨者、咨询者。教师应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互相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丰富、调整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质疑,互相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外显化,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用频繁提问代替探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最大特征是“问题探究”,也就是说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多提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于是,这些教师打着探究式教学的旗号在课堂中频繁提问,既不管有无必要,又不管问题之间有无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实,如果提出的问题只浮于表面,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出来,这又何须探究呢?所以说,浮于表面的频繁提问,不但没必要,反而有害,导致学生根本不去探究问题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发表见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以培养其创造性品质。探究式教学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教师应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四、重过程、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的重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凭个人喜好,随心所欲地处理教材,追求标新立异。他们不管物理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滥造“新”名词,混淆概念、规律,甚至出现概念科学性错误仍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其依据是:教育专家、学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这种提法对于以单一追求知识掌握为最终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放弃知识,单纯追求能力,恐怕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没有起码的知识作为基础,如何探究新的知识、规律的方法?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确实需要改革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探究程式的设计,但当我们在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在备课方面应多花功夫,以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变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可见,新课改中重过程和能力培养,其本意是:重视知识的掌握与落实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好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开展高中探究性教学,需要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们要顺应课程改革潮流,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探究性教学自身的思考与研究,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魏清.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1.

[3]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朱雄.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培养;有效性;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56-02

1.问题意识的含义

"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敏感性、感受性,具体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早提出问题意识概念的是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1995)。他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特性一一问题性的表现。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1 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倡学生质疑、批判。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表明,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能和谐相处、以师为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宵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很充实的感觉到自身拥有安全的心理和自由的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发散忍维才能得到培养,也能够更好的去提出问题。心理上的安全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相信、关心,得到他人尊重之后的一种心理的感觉和变化。心理上的自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本身所存在的支配自己的主体,可以很好的自行选择自己的一切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反应。课堂上学生的能力耍想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基石。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能够对质疑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自己因为担心提出的问题是错问题,而因此被同学所笑话。因此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积极的沼Ψ瘴В学生不论提山哪种问题,教师都必须予以很耐心而又认真细致的回答,并且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提出更多更优秀的问题。

2.2 利用有效的提问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2.3 传授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通过调研发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初中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不知道如何表述,不能很好地提问。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生一些快速提出问题的技巧,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准确地表达。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对历史要素的分析,教学生如何从历史要素出发提出问题。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的性质,历史事件都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在学习历史时,可通过对各种要素的联系及分析,以历史要素作为切入点,找到提出问题的突破口。其次,对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差异。历史的特点是所讲述的问题都是过去发生过的、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但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通过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可以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现问题。最后,如果学生对所要阐述的问题从正面不好提出问题,老师可以教学生从其对立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更灵活自如地提出他们的疑问与困惑。

2.4 建立情境化教学手段。(1)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堂学习时,生活化的情境易被学生接受,贴近生活的元素也很好地消除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陌生感。(2)创设故事化情境。简单的知识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是将知识讲解结构变得像故事一样耐人寻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3)创设互动型情境。加入学生和教师的实时互动环节,创立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请教具备什么品格的人容易受欢迎,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因材施教,又关心了学生的择友观,有效地推动了高质量教学的顺利开展。(4)创设模拟演示情景。创建模拟演示情景即是将历史课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角色扮演,形象和生动化"课本中所发生的事",用有趣的方式加以呈现。(5)创设实际应用情境。创设动手实践情境,主要针对在生活中所发生的实例进行"你会怎么做"的讨论。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意识到问题存在,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应该是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也是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及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做菜能从思想意识上充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主动汲取知识上和探究式学习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以趣为马”,这里的“马”指的是动力,通俗地说,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我们教学的“发动机”,以提高教学效率。要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效率,不妨从“趣”入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调整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适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从教学的趣味性上深挖掘,在历史教学中加入一些新颖、活泼、具有青春色彩的教学元素,如时尚元素、互联网元素、流行音乐等,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生活元素,增加历史课堂吸引力,让历史教学更加贴近他们的实际,更加生动有趣。本文的教学探索正是笔者在日常历史教学中的探索,旨在以趣为马,推动教学。

一、取经生活,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生活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素材,特别是在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只有还原最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与加深认识。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中取经,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并巧妙地将这些生活元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时,考虑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而展开的,因此为了深入地探讨“抗日”这个话题,笔者借助了电视中随处可见的“抗日神剧”。课堂伊始,笔者便播放一小段热播抗日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从李云龙机智风趣斗青木的情境,以轻松的方式将“抗日”这个严肃的话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二、巧解历史,增强互动,促进理解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有这样的困惑:历史的时间跨度那么大,我们中华历史就有上下五千年,别说学生,就连教师都难以理解,要让学生掌握谈何容易。这个时候能否以数学一题多解的思路巧解历史呢?如从结论到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结论入手,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编演历史情景剧,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历史故事搬上课堂;在单元复习中开展知识竞赛,以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时,讲授完林则徐的爱国壮举后,笔者并未急着照教材的顺序继续说,而是以倒叙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了签订《》的相关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这个视频与教材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比如中国政府和谁签订了《》?为什么会签订《》?要求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同时,尝试从教材内容中寻找答案;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自己先解答问题。遇到解答不出来的难题,可以做好记录,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再提出。这种由结论到问题的方式,可以增加探究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小组“先学”活动。

三、历史评书,搭建平台,促进掌握

评书,又称说书,是我国传统口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尤其在《百家讲坛》栏目火了以后,评书更受喜爱。如果将评书应用于历史教学,不仅能让二者交相辉映,而且对于活跃历史教学形式、增添教学趣味性大有益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就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历史评书平台,让学生学习评书艺术家以“说”“评”的方式,说说自己对历史现象、历史故事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述

1.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组织和团体,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的方法。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和促进,大家可以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后,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互动学习,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层次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层次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组的,这些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划分的。并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个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一个组。而是平衡的划分,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的分配到每个组里。自主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动教学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1.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其次,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有多元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互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想法的融合,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很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记忆比较难,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瓶颈。历史知识冗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在班级建设一个学习历史的组织和团队,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主动多给学习行为滞后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这些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做起来把握不住重点,正确率低,而教师则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对这些题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主动推广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集思广益。这类历史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更能发挥互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获取历史知识。可见互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仍存在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师按照课时的讲解并不能完全的让学生消除疑虑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严重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情况,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需要用特别的方法去学习,不断创新。而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动式教学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

3.1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历史时间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无法联系起来。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的可以对某一历史时刻进行虚拟,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选择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过历史教材了解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和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鉴真东渡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鉴真。鉴真的六次东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些内容书本没有相应介绍的话,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整理,然后像讲故事那样然让学生叙述出来,每一东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鉴真东渡的影视纪录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鉴真东渡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旁敲侧击的给予辅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这是非常好的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形式。

3.2合作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对学生来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前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对任何历史知识都进行探讨,而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容易出错以及比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识点,还有有争议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事件,讲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意义以及后续的影响。如果这些知识都分散开来记忆的话,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

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出问题和思路:

1. 卢沟桥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经过?

4.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探究,不仅把历史教学的多个方面串联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辩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当好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即时的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3.3反思总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是对之前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升华,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记忆。比如说学完科举制度以后,让学生从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进行总结,写一份对科举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师可以拓展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科举制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写作。最后把学生写的东西统一上交,教师评阅以后,选出几篇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这也是让学生自主互动探究的一个方面。

4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历史课程改革不光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历史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度与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改革下教师感觉高一历史难教,学生感觉高中历史难学。我认为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过渡出现的“层级差”。那么如何尽快缩小“层级差”。

我认为首先搞清产生“层级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学生思维特点而形成的“层级差”。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因学生学识水平与课程容量及知识深广度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因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层级差”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相对低些。在中考备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过渡的层级,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

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4、加强沟通,共同协作,做好初、高中教师的交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

(一)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教学理念由课本转变为读本,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正是在改革的教学理念下,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容量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教学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这一问题的出现。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调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是采用模块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具有单一化的特点,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积极性,反而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热情,从而降低历史教学质量。同时,新课改之后,知识结构的变化也让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学生学习自控能力不强,新课改后的知识结构专题性较强,涉及的专业知识更为深人,而学生又缺乏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导致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以及学习都存在严重不足,在学习过程中以及考试阶段就会产生巨大压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是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容易出现教学和学习失衡情况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教材内容难度增加、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等,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考试阶段就会产生巨大压力,从而造成学生容易出现教学和学习失衡情况。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阶段新课改下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学,光课程内容就有8个模块,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欧美的政治制度等,这些课程内容囊括古今中外的多个国家,其课程内容十分繁重,面对不断增长的课堂容量,教学课时数量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而学生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进行学习,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十分巨大。

(四)缺乏科学的实践指导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实践指导,虽然在课程实施之前历史教师有过短暂培训,但只是仅处于表面的理论教学,缺乏真正的实践指导。新课程改革之初,也有很多学校和教师在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式,其结果就是促使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进入一个多样化阶段,但是这种多样化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过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缓解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足,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从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验探索

(一)改变教学理念

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实验探索,我们得知要解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就必须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理念,让高中历史教学老师做到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对新课程内涵有足够理解,对新课程教学思路能够熟练掌握,在满足课堂容量的需求下合理增加课时数量,从而解决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这一问题。

(二)衔接历史教学教材

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通史式的基础教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是一种专题式的人进阶教学,相较于初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思维跳跃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基础教学,其教材内容方面都属于基础部分,浅显易懂,专业性知识较少,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专题性教学,其教材内容难度高、深度深,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复杂难懂,学生在学习时很难适应。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并注意学生学习落差,从而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教材进行衔接,简化教材内容,尽量降低其难度、深度,以便让学生教好的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三)解决模块方式编写问题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模块编写方式具有单一化的特点,这给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为了解决模块方式编写而产生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清每个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每个单元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教学时强调重要的知识内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班级中进行公开探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重点知识内容,还能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解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困难问题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难度高、深度深,而高中学生学习自控能力差,导致在学习时很难适应,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被降低,最终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也有所降低。因此,解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困难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中的历史教材内容有充分了解,指出课程中专业性知识较强的内容,在教授这方面内容时应进行深入补充和解释,以此帮助学生更容易的学习这些知识,从而真正意识到这些专业知识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五)选择最优的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如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从而选择最优的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以此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目的最终需要。

三、结语

总之,本文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实验探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实验和探索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