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协作

一、引言

内、外审计在对公司的财务监督以及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尽管这两种审计有着截然不同的责任,但两者审计职能的一致及审计工作的交叉要求双方需要一个有效的协作关系来共同开展审计工作,以避免审计工作的重复,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目标。近几年来,尽管许多相关的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要求二者进行相互协作,但由于各个企业面临众多的实际问题,使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相互协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内、外部审计协作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的基础和必要性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是存在着基础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其关注的关键问题是控制、风险管理与治理过程。

外部审计的含义是指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它是由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两部分组成,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经济管理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虽是审计的不同分类,但同属于审计的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内、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为二者的协作提供了基础。其联系具体表现在:一,同为公司的治理,IIA指出,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二,审计职能一致,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的三方面职能,这三种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具有的。三,审计方法基本相同,双方都需要运用检查记录或文件、函证、监盘、重新计算、分析程序、审查抽样等方法。四,工作成果上可以互相利用。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成果,可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审计效率和质量。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的审计协作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同属于审计体系,但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是不同职业性质的审计形式,二者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区别体现在:一,审计的独立性不同:前者是一种双向独立,独立性较高;后者是单向独立,独立性较低;二,审计目标不同:前者主要是检查公司运营以及审计报告的合规性与公允性,后者的目标在于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三,业务范围不同:前者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后者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主要有经营审计、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

这些区别将二者分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形式,但二者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双方需要相互协作,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自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加以强调,法案规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披露与评估责任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契机, 并与外部审计一样, 需要对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问题格外关注,这使得两种审计职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审计。这就要求内、外部审计人员加强协作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对机构人员的过度需求,从而降低总的审计费用,提高审计效率。

其次,内、外部审计的协作可加强公司治理。2002年7月23日,IIA在给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四个主要条件的协同之上的,这四个条件是: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良好的内、外部审计协作加强了双方沟通与业务合作,同时也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内、外部审计可以切实有效的实施起来,这对公司的治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国出台的《第2303号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中指出:内部审计应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以实现保证充分、适当的审计范围;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共享审计结果,降低审计成本;持续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四项目标。相关准则的出台从法律层面上要求了我国内、外部审计人员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协作关系。

三、我国内、外部审计协作现状

我国在《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已指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的相关细则,就目前状况来看,虽较前几年而言,双方的协作有很大进步,但仍未系统地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内、外部协作关系。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一,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协作机制,使得内、外部审计协作缺乏相应的保障,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方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二,我国存在相当多数量的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公司在内部审计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就更谈不上内、外部协作的问题。三,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重视,导致内、外部审计协作的支持机制缺失。内、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需要相应的执业环境、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及审计人员本身的专业水平等多种条件予以支持。但许多企业领导者意识不到内、外部审计相互合作的潜在优势, 常常会隔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桥梁。四,内、外部审计人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高,各审计群体只关心自身的审计目标而没有考虑长远的沟通协作,同时也不愿为合作承担责任,使得内、外部协作工作无法开展下去。五,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独立性相对较弱,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有些公司内部控制环节薄弱,导致外部审计机构在与内部审计人员合作时有所顾虑,从而阻碍了双方协作关系的建立。

四、针对我国内、外部审计协作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有效机制。

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 应由相应的机制提供保障,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内、外部审计协作的基础,在考虑如何促进内、外部审计协作时,我们应从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协作机制着手。

1.完善内、外部审计机构沟通机制。内部与外部审计师总是通过交换所需要信息进行合作,面对面的会议交谈是最直接的方式。而交换审计文本记录、采用相同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合并相关审计项目计划等协作机制也是建立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都要求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

2.加强协作性工作支持。由于内部审计是公司组织之一,其自身独特的地位使得它较之外部审计更加了解企业内部情况,获取企业相关信息时更加便捷。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外部审计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相应的帮助,此时,内部审计应做好外部审计的助手,协调审计工作的执行。协作性工作支持的加强,是内、外部审计合作的进一步体现

3.完善审计发现的支持性跟进机制。一方面由于审计成本和审计目标的约束,内、外部审计不能对所有的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另一方面,外部审计不会像内部审计那样深入地参与组织的运营程序,也不会像内部审计那样去跟进审计建议,所以内、外部审计应分享影响当前组织的运营程序效果的信息,提出审计发现以及后续跟进建议时,双方应积极的关注,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进一步审计。完善审计发现的支持性跟进机制,不仅使得内、外部审计协作进一步延续,而且可很大程度上提升审计效果。

(二)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内部审计的管理。内部控制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御能力、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最终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意义,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环节,它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三)提升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取得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审计委员会和首席财务官对内部审计投入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内部审计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外部审计师合作的主要因素,双方协作的开展需要高层管理者作为支撑的桥梁。让高层管理者明白内、外部协作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增加对这方面的重视,为内、外部合作提供支持的平台。

(四)树立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执业理念,提升审计人员的合作意识。协作的意识是双方实现有效合作的必要基础,而协作意识的建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内部审计应积极发挥审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主动与外部审计协调沟通,与外部审计机构交换相互协作的意见;其次,外部审计人员应以信任和诚意对待内部审计人员,尊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尽力获得内部审计的支持与协作。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保证其提供的审计结果客观公允。可通过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审计人员来公司进行培训或是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外出学习,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从而很大程度程度上消除外部审计师在使用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资料时担心其客观公允的顾虑。

(六)进一步完善内、外部协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的支撑,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已在内、外部协作上颁布了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仍是框架上的指导,所以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颁布审计业务指南的方式,规范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流程,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机制。

五、总结

在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关注的焦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为公司治理的基石,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补充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完善协作机制和内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性平台、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协作意识,从而使内、外部审计建立一个有效的协作关系,以增强公司治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S].2013

[2]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01)

[3]张俊,耿慧敏.浅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8)

[4]傅黎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异同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指企业内部审计,并将其与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称为根据审计主体划分的3种不同审计类型。事实上,内部审计并非企业专利,它起源于古代官厅,目前也在非营利机构大有发展。正确理解内部审计,应将其看作是与外部审计相对的综合性概念。它泛指设立在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包括企业内部审计和非企业组织内部审计。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划分的审计类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根据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划分的审计类型,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同,外延难免相互交叉,因此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是一组相对概念,它们常常共存并相互转化。以集团公司为例,集团公司是一个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存的典型。我们习惯将隶属于集团公司的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称之为是内部审计,但从被审计单位角度看这些审计活动又都来源于单位外部,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外部审计。同一个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活动有时可能是内部审计,有时可能是外部审计;同一项审计活动也可能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内部审计,换一个角度看就变成外部审计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内部审计?

有人认为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在于外部审计无法满足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需求;也有人认为外部审计产生的动因在于内部审计作为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手段独立性不够。这个问题说到底其实是关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者谁先产生的问题。之所以提出这两种观点,目的在于:无论这两种观点哪种是正确的,它都说明一个重要事实,即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有所长,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互为补充,不能相互替代。事实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最初的划分就是以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为标准的。如果审计机构设置在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存在隶属关系,那么该机构开展的审计活动就是内部审计;反之,则为外部审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外包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传统差别,这些都使得原有的划分标准不足以再将二者区分开来。这同时也说明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是否存在隶属关系虽然是划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我们不能仅以审计机构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来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简单地划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其他更为深刻的差别。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本质上都是确保委托关系恰当履行的重要制度安排。所不同的是,外部审计侧重于从组织外部审查整个组织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结果,目的是验证整个组织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否已得到恰当履行,并就验证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外部审计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鉴证,它的落脚点是审计结论或审计意见,表现为一种鉴证型审计。其优点在于独立性和整体性更强,审计意见更权威;缺点在于成本较高,及时性不足;内部审计侧重于审查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审计对象不是组织整体,而是组织内部的某一个部门、某一种制度或某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或活动(如采购业务、投资活动等),目的在于查找组织内部各部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到更加恰当地履行,增加组织价值,主要职能为确认和咨询,落脚点是审计建议,体现为一种管理型和建设型审计。其优点在于更详细、更及时、更具有建设性,缺点在于整体性和全面性不足。

二、内部审计组织模式选择

目前国内外现存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模式、监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财务总监或财会部门领导模式。有学者认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权力阶层越高,独立性越高,越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笔者不同意此观点。除了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领导模式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予淘汰之外,其他模式各有所长。组织在选择内部审计模式时,应重点考虑自身的需求。如果所有者需要内部审计为所有者服务,用以监督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那么内部审计机构自然应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之下为所有者服务;如果所有者和管理者都认为内部审计为管理者服务更重要、更有利于增加组织价值,那么就应将内部审计置于管理者领导之下。总之,虽然审计起源于委托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只能为所有者服务。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和地位与其承担的职责相匹配,是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最重要的原则,审计机构配置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个组织委托关系的构成状况,就会发现管理者领导模式将是促进组织价值快速增加的最佳选择。任何一个组织的委托关系一般都由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委托关系(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也有委托关系,但由于债权人对组织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文中未予讨论。)、管理者上层与管理者下层的委托关系以及管理者与一般员工的委托关系等几部分组成。在这几部分当中,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前我们过于强调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忽视了两者之间也有共同利益。所有者的最大利益是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但他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能否实现还取决于管理者管理组织的状况。管理者在本质上也希望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因为管理者自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的价值来体现的。所有者需要监督管理者是否恰当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是一方面,但相比之下,所有者也会认为如何帮助管理者管好组织、增加组织价值更为重要。在外部审计足以满足所有者监督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管理者领导之下用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组织、增加组织价值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异同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执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论点:一种论点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并存的,不存在谁包括谁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笔者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需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首先,1986年4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大会上发表的《总声明》,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权威性解释:“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当局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该解释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认为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因素也包括内部审计。

其次,从内部控制的层次看,根据《总声明》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的控制是指具体的操作层次的内部控制,这又分为两级控制,第一级是建立在具体操作人员水平的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二级是指建立在管理人员水平的内部控制,旨在对操作人员形成监督,保证第一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二个层次的控制是指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风险规避;解决对策

1.内部审计外包概述

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Outsoure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专业机构和人员实施。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表现为:内部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机构或其它咨询服务机构全部或部分承担。可见,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质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外部化,而不是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

就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实践来看,主要的内部审计外包模式有以下几种:

(1)补充,即使将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职能赋予胜任的第三方完成,即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称职的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又如,在审计外地的分公司时,企业聘请懂当地语言或熟悉当地习俗的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另外,在审计特殊领域(如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时,企业也可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

(2)审计管理咨询,是会计师事务所现有咨询或审计业务的延伸,主要是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有时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

(3)全外包,即将组织的全部内部审计的工作全部交由胜任的第三方完成。内审职能全部外包时,企业可能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

(4)合作内审(Cosourcing internal auditing)。在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两者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以上各种内审外包形式各具特色,企业规模及行业不同,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实现的方式可能都有所不同。关键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使用创新的内部审计外包方法,实现内部审计功能最大化,并使企业能够与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

2.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其规避

2.1 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类型

(1)泄密风险

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外包项目的选择原则是尽可能保护核心机密,对于企业的核心技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外包。但是由于内部审计不可避免的会军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企业刮泥经营中的深层次内容,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存在一定的泄密风险。

(2)选择外包单位风险

外包单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外包的成败,一旦与实力不足的单位合作就可能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外包从本质上来讲是借助外部资源,力求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行为,如果选择的外包单位不保险,反而会增加成本投入,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丧失独立性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是如果所选择的外包单位同时还是外部审计机构,那么就较为容易丧失外审的独立性,造成信息的舞弊、失真等不良后果。

2.2 内部审计外包风险规避对策

由于内部审计外包具有一定的劣势,在实行过程中又可能存在上述各种风险,所以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要从组织自身、外包方和国家监管机构三方面考虑如何规避风险,使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充分发挥,劣势尽量减到最低。

2.2.1 公司自身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1)正确选择外包机构。公司正确选择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可以有效降低外包风型。应选实力雄厚的专业机构,避免资质较差的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同时应考虑专业机构的执业信誉,了解专业机构在本行业审计的专业水平,并且必须考察专业机构的收费标准,使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严谨签订外包合同。组织管理层应该对外包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研究,以书面形式做出明确的合同约定,并且内容应该具体详细。主要包括: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争议解决等。

(3)重视“人”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协调公司的长远利益和外部专业机构的盈利目标,解决承包商的短期行为,可考虑以股票期权来代替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的部分报酬,使之利益与公司的长远目标挂钩,与公司具有共同进退的利害关系。同时在不影响其独立性的情况下,可以较长时期地聘请相同的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

2.2.2 承包方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专业机构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部审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保密责任、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外部专业机构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同时应与客户公司的管理层及内部审计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管理层的期望,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尽可能缩小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

外部专业机构内部通常设置税务咨询、管理咨询、审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部门。一旦接受委托为其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时,外部专业机构应从各职能部门抽调出专家组成小组,以保证外包审计的质量。

2.2.3 国家监管机构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国家监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外包监管体制。

(1)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包括专业培训和教育、内部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报告所提供的内部审计类型及收费总额、惩罚措施。

(2)完善公司治理。在有条件的组织内部成立外包审计委员会,使之选择外部专业机构、确定外部专业机构应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帮助解决外部专业机构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冲突等,由股东大会决定审计师的任命、报酬和辞职等。

(3)健全内部审计准则。通过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准则,避免内部审计外包引发的寻租行为等问题。

3.总结

内部审计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内部审计外包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它反映了会计市场的竞争已从外部审计机构之间扩展到外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这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它迫使内部审计从内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在同外部审计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内部审计外包也有其弊端,它不可能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功能,不能解决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在实施内部审计外包时要尽量发挥其利、限制其弊。如何搞好内部审计外包,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这是个复杂的综合分析过程。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浅谈内部审计外包与外部审计的区别[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9).

[2]孙志亮,杨焕玲.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

[3]刘斌,石恒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08(4).

作者简介: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文4

【摘要】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们从内部控制建设、会计计量风险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讨论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考虑企业本身的规模、经营业务的复杂性、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本文关注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分析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和市场竞争等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希望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与分析,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从社会角度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内部控制;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市场竞争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监管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包括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等几大方面,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得以体现。然而,仍处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的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国外。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能只靠管理者的思想先进性,应从社会各个方面实现重要性累加。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因素入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和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二、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

媒体作为当今社会的“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是整个社会民主监督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姜科,2008)。媒体监督对于公司治理的众多方面都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单纯依靠媒体监督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发挥出对高管薪酬的治理作用,其常常需要借助其他“路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行政的力量。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故当某上市公司受到较多的媒体关注时,其不规范的内部控制行为更容易被曝光,更容易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提高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动力。即媒体关注度越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逯东,2015)。

因此,充分利用媒体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十分重要。但正如前面提到,单纯依靠媒体监督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发挥出对高管薪酬的治理作用,利用媒体曝光,推动政府行政机构的介入,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三、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1929年,美国AICPA在《财务报表的验证》文章中指出: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检查范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在一些情况下,审计可能发现需要对账簿上记录的大部或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审核,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只要内部牵制健全,抽查就可以了”。自此,审计职业界第一次将审计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学者的一致认可。

关于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现有研究多考虑二者之间所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Abbott等(2007)在分析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后,认为成本较高的公司更有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也就是说,当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无法有效降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成本时,公司会寻求高质量外部审计,以降低成本。杨德明,林斌,王彦超(2009)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在发挥降低成本作用时,是否存在替代效应或互补效用。文章以沪市、深市的1497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认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即在审计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发挥作用更为明显。张川,沈红波,高新梓(2009)也以136家房地产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外部审计评价相比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既有替代作用,也有互补作用,同时作者还得出外部审计能够准确地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施程度的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可见,当相关法律法规足够完善,外部审计涉及方面更加广泛时,企业将在外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视程度,并更好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四、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主要在SOX法案实施之前,Bronson(2006)认为,管理层和公司有责任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内部控制蟾嬷泻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陈述,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将增加公司的法律责任及公司的披露成本,但是披露能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不确定性,自愿性披露该报告可以向外部使用者发送信号,使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因此仍然有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在该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得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加强自身竞争力。

我国目前处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到强制性信息披露过度阶段,不论是通过信息披露加强自身竞争力还是到强制性阶段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获取长期利益,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回顾和归纳了社会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别从媒体、社会组织和同行业其他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在这之前,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重心偏向企业本身,对社会因素的关注较少。

内部控制对企业自身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视程度仍不够,如何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单从企业内部考虑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媒体力量的日益壮大,市场经济的持续重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社会因素必将对内部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因素远不止本文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希望能通过本文的文献梳理,为内部控制建设与内部控制研究方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姜科.当下中国舆论监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逯东,付鹏,杨丹.媒体类型、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J].会计研究,2015

[3]杨德明,林斌,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J].审计研究,2009(5):7480

[4]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6)

[5]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12,(3):5262

[6]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9:5864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可行性分析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主要形式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内部审计外包”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

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践来看,内审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最简单的外包形式是补充,即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称职的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又如,在审计外地的分公司时,企业聘请懂当地语言或熟悉当地习俗的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另外,在审计特殊领域(如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时,企业也可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

2.审计管理咨询,是会计师事务所现有咨询或审计业务的延伸,主要是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审计管理咨询服务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等。

3.内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这种外包形式下,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为了进行合理的经营性审计,就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内审职能全部外包时,企业可能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

4.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特点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消极防弊”到“积极兴利、价值增值”的过程。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监督、评价发展到控制、咨询服务;内部审计的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内部审计的技术从手工测试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审计、计算机专家决策审计。目前,内部审计已发展成为关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旨在增加公司价值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咨询活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基本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为规范集团经营和促进集团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总体上看,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仍存在不完善、不适应形势发展之处,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内部审计独立性较低。国外大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通常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管理层,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内审职权的履行。而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有些直属总经理的领导,有些隶属于监事会、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甚至纪检书记,内部审计部门较低的独立性影响了其对同级经营者的监督作用,也削弱了内部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的执行力度,不利于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与控制职能的履行。

2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由以纠错防弊为目标的监督和评价职能,转向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帮助实现组织经营目标为目的的控制与咨询服务职能。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集团公司已经逐步开展经营管理审计,使得内审职能向控制与咨询服务转变。但是,从总体上看,内部审计仍然以监督和评价为主要职能,内审工作的重心仍然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没有深入到集团经营和管理领域。

3 .内部审计任务繁重复杂。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职责具有双重性,既要对集团公司本身履行内审职责,又要对企业集团成员中众多的紧密层、半紧密层和协作层企业履行内审职责。同时,对不同层次成员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也应有所区别,对集团公司和紧密层企业应进行全面审计,对松散型企业则以业务指导和政策合规性审计为主,这进一步增加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难度。此外,集团公司经营通常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的特点,审计范围广泛、内容复杂,既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合同审计、建设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内容,也可能涉及 IT 审计、环境审计、衍生品评估、风险管理审计等特殊审计领域。

4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手段落后。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二是内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多为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改行而来,缺乏计算机、法律、工程技术、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此外,多数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法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应用较少;审计技术以手工处理、纸面文件或计算机处理、电子文件为主,尚未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这些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层次的提升。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司职员特别是决策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外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集团公司内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其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管理层的影响,很难有真正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和管理者共同欺骗所有者。而内部审计外包中的外部机构与管理层没有太大利益关系,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外部注册会计师根据与公司签订的合同开展内部审计,他们独立于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能够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评价,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公司经营和控制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使内部审计独立性增强。

2.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外部审计组织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能针对不同行业 不同企业的不同审计项目选用合适的人才,他们会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而千方百计地为客户着想。此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不仅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还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些条件的存在都会大大促进外部人员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缓解审计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如前所述,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都很广泛,而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可由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统筹规划,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 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这些项目通常是内部审计人员难以独立完成的、涉及面较广的、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项目审计。通过合作审计,能够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4.促进内部审计理念与技术的更新。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使内部审计师有机会与外部审计师交流知识与经验,外部人员能为内部审计带来崭新视角,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转变其传统的审计观念,从而使内审人员更加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领域,站在增加组织价值的角度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同时,合作交流也会使内部审计人员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觉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三、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可行性分析

(一)具有法律保障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1995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规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金融机构等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因此对我国部分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功能完全外包对有些企业可能是行不通的,但是企业根据需要实行部分审计功能的外包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范文6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简写为BSC)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由哈佛商学院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战略集团总裁诺顿于1992年提出。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

    平衡计分卡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绩效评估工具。在美国推行了近二十年,美国的一千家大公司中有80%以上导入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公司策略规划、策略管理、绩效衡量、财务与营运衡量的工具。所以引入平衡计分卡对内部审计绩效进行评估,将是有益的尝试,也将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框架构建与实施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

    平衡计分卡的突出优势是基于战略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与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是密切联系的。企业战略回答了企业应创造怎样的价值和如何创造这些价值这两个问题。因此,企业战略,简言之,就是企业如何实现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而企业战略目标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审计目标的逐步深入以及审计作用的日益扩大,需要对内部审计的任务、使命、财务情况以及怎样能让被审计部门满意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由以前单纯注重查错纠弊转为关注整体服务和增值,从而实现其战略目标。确定战略目标后,应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人员,以便合理地选择审计项目,配置审计资源。

    二、构建内部审计部门指标体系框架

    构建内部审计部门指标体系框架的具体设想:原始的平衡计分卡是对企业整体业绩进行评价,并以财务成果为主导,这与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方法、内容和指标有所区别,在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应进行逐步修正和完善。

    第一步:原始平衡计分卡。原始的平衡计分卡是基于对企业整体业绩的评价,它从四个关键方面对公司战略管理的绩效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综合评价。

    (1)财务层面:财务类绩效指标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重要参数。因此,财务层面将直接和企业战略目标相衔接,反映财务业绩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

    (2)客户层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为顾客提品和服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客户层面直接反映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的能力。客户层面使组织管理者明确客户和市场的战略,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以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等,以衡量组织提供给目标客户的价值主张。

    (3)内部流程层面:除了经营过程外,同时从创新与内部流程的角度,寻求保证企业战略实现的内部业务途径。内部流程的改造有益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4)学习与成长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的意义在于能够不断改进并保持与时代同步,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未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无形因素。

    与此同时,根据既定的公司战略目标可以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分目标,进而把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分解为四个关键层面的分目标。每个层面需围绕分目标设定具体指标,指标值是对指标是否合理的量度,应根据公司现状和同类公司的对比确定。而行动计划则是实现指标和指标值,从而最终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如图1所示:

    

    第二步: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特殊性后初步修正的平衡计分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与对企业整体绩效评价评价的不同。首先,就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其活动独立于被审计的经济活动之外,因此很难从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中准确衡量为企业带来的增加额或减少的损失额:其次,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其工作成果一方面反映在节约成本,即反映在财务方面:另一方面提出有价值性的建议,这些不能直接用财务指标直接衡量,但会增加客户满意度,即反映在顾客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的客户是被审计部门的管理者、董事会和被审计单位,毕竟从流程改进和减少风险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本文认为,应把财务和顾客(董事会、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综合为审计部门的成果进行评价。

    如图2所示:

    

    同时,对各个关键层面赋予指标。各个指标的选取和确定,应遵循系统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AIN(全球审计信息网)提供了一系列指标来规范内部审计部门间的比较标准,Ziegenfuss根据这些指标归纳了25条经典评价标准,被各大公司和机构普遍采用。本文依然根据这25个关键评价指标对整体框架进行构建。

    如下表所示:

    第三步:考虑因果联系后进一步修正的平衡计分卡。目前多数研究成果对平衡计分卡的构建仅仅是对四个维度的具体阐述和赋值,忽略了各个维度之间递进式的因果关系。假如各个指标之间缺乏因果关系,那么即使评价出某一方面存在问题,也无法深挖其中导致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完整的改进建议。一个结构严谨的平衡计分卡,应该通过各指标间一连串的因果关系,阐述业务单位的战略。衡量系统应该清楚表达各个层面目标(和指标)之间的关系(假设),这样才能管理并验证这些目标。清楚明白各个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根据目标做出一系列改进行动,并可以避免多个近似指标重复评价同一个关键层面。例如:平衡计分卡客户层面结果显示管理层对企业运营结果并不满意,但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是内部流程设计不尽合理,而内部流程的设计又会牵扯到企业员工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内部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等等。

    改进后平衡计分卡的三个维度恰好反映了多个指标间的总体关系。内部审计创新与成长指的是对员工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企业最根本的是人才和科技创新,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先行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系列流程创新与成果转换。因此把这一方面视为投入维度。投入合理的因素会影响企业内部流程的设计和运行。经过中间流程的处理最终展现出系列成果,即财务方面对成本的节约和顾客方面对需求的满足。因此,“投入—流程—产出”可以较好的把握各项指标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建立具体的逻辑关系。

    

    如图3所示:

    

    第四步,(D:与外部 评价相结合的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框架)我国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在关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加强监督指导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可概括为适当的监督、定期的内部评价、持续的质量保证监督和定期的外部评价。平衡计分卡虽然考虑了内外部因素,但其最终只是企业内部对审计部门绩效的评价。

    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内部审计业绩的评价应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方面来进行。内部审计业绩的外部评价是—种独立、客观的评价,应由独立于企业并与企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均无明显利害冲突的合格人士来担任(如独立的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内部审计协会的质量保证检查员、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师等)。对内部审计部门业绩的外部评价,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和实用性,本文选取了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部提供的内部控制情况的满意度,外部审计师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利用程度以及外部审计费用的减少比例三个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最终的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框架如图4所示:

    

    三、对内部审计部门平衡计分卡绩效考评

    内部审计部门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后,为给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就需要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置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办法。

    通用的综合评分法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各维度和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根据各个公司具体性质的不同和对各个维度和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性的理解。分别对各维度和指标设置权重;其次。对各指标进行评分根据各维度的分值和各指标的权重,得出各指标的得分:最后,结合外部评价指标。把内部审计部门绩效综合评分作为衡量内部审计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贡献程度的基础。这是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激励机制的有效依据。

    四、制定行动计划与反馈

    根据部门目标和细分的目标。对期望值和实际值做出评价。落实到关键经理人和关键员工这一个层面。据此制定行动计划。审计人员的行动和学习创新能力通过流程影响审计部门的产出成果,反过来。产出维度的指标也会向下拉动投入维度先行指标的优化。进而对审计人员优化行为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反馈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员工的行动是否符合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否符合部门总体目标以及有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战略和战略目标的调整,“绩效评价指标在使用时应日常核对和调整。以确保它们为审计部门提供最有用的价值并帮助审计部门满足客户的需要。”(Edwerd Dudley,2000)。

    另外。在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框架构建及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的文化环境因素、企业内部的制度基础(例如内部审计制度)以及竞争因素(如审计外包)等,并应明确哪些是可以改进从而有利于提高部门绩效的方面。哪些是难以改进并应努力避免的方面。明确这些因素。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业绩的提高和企业战略的实施。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