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调研报告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23-03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高职教师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适应教育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需要。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教研工作的认识与需求,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教研工作的质量与效果,笔者于2015年3-4月在广西工业职业学院发放了《高职教师教研需求调查问卷》,针对学院教师教研认识、教研现状、教研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以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系为主,同时覆盖其他系,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5份,有效问卷45份。

本次调研的45名教师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有22人,41-50岁教师有15人,51岁以上教师有8人;从事职业教育年限在20年以上的资深教师14人,10-20年阅历丰富的教师13人,5-10年工作经验的16人,3年以内刚参加工作的教师2人。被调查的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有23人,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22人;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4人。

二、教师教研现状调查结果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根据调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思考的问题排名前10的如表1所示。

不难看出,高职教师对教育教学方面定位准确,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教与学的方法与效果。调查显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很多,新老教师都普遍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表示关注的教师达到了被调查人数的67%,其中41岁以上教师对此问题的关注更是比例高达74%;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常思考课程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问题,而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这两个问题上略显不同,青年教师更关注课程的教学效果,老教师则更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学习情感等方面比青年教师关注的比例明显偏高。

(二)教师认为在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2凸显了高职教师在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1%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理论支撑与技术的更新,学习机会少。青年教师中68.2%的人感觉缺乏有效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氛围,而这一问题在老教师中比例仅占17.4%。另外,有近半数的青年教师感觉自己忙于教学赶进度,缺少及时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三)教师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的解决方式(见表3)

当工作中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首选的都是通过查找网络和图书资料来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网络的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71%以上的教师选择与同事讨论来解决问题,说明学院内教师之间的信任与融洽;在请教专家这一选项上,青年教师的选择比例远低于老教师,主要因素可能是青年教师的人际圈子相对较窄,难以接触到相关领域的专家。选择其他选项的教师均未对此项进行说明,我们因此无法知晓他们其他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四)教师所在教学团队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从被调研的数据中,我们能看到,教学团队开展的教研活动每次都有明确主题的占40%,经常有主题教研活动的比例约为45%,占到总体比例的85%,说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教学团队活动要求明确、检查力度加强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学团队都能做到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教研活动。但也有个别教师填写的选项为没有或不清楚,说明存在极少数的教学团队可能有因时间安排或其他原因未能按计划有主题地实施教研活动的情况。

(五)教师是否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调研数据显示在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的问题上,仅有2人表示没有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4人表示偶尔有,12人经常反思,偶尔会尝试一下在教学实践中改进,23人表示经常反思,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6人经常反思,并转换为课题进行研究、改进。这一数据表明96%的被调查教师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87%的教师会经常反思,并在教学实践中改进,但仅有13%的教师会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转换为课题去进行研究、改进。教师们更乐于实践反思与改进,但普遍缺乏总结提炼的意识,或缺少时间与精力进行从问题到教研课题的转换,致使很多宝贵的经验未能交流与推广。

(六)教师近五年来参加教改项目的情况

表4中数据与前述问题,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的情况基本一致,虽然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教研课题项目的教师人次已占到被调研教师的109%,但实际仍有31%的教师在近5年中并未参与任何教研课题的研究,在参与了课题研究的教师中,主持院级课题的教师比例仅占32.3%,主持自治区级课题的不足22.6%,教师主持和参与教研课题的热情有待提高。

(七)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原因

教师开展教研的原因主要是职称评定的需要和自己教学实践的需要,51%的教师选择职称评定是其教育教学研究的原因之一,40%的教师认为教研主要是自己教学实践的需要,这一比例在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中基本相同。另有33%的教师认为教研是为了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一选项中青年教师占60%。约25%的教师开展教研是因为喜欢研究,认为教研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部分教师中老教师占了64%。

三、教师教研需求情况调查结果

(一)教师认为高职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见表5)

教师对于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十分明显地倾向于走出去,参加培训、到企业参观交流、到其他学校参观交流的选择比例均超过了60%,41岁以上教师的这一需求更是达到近70%的比例。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对于参与教研课题研究对于提升高职教师教研能力的认可远高于一般教师,且这类教师对于每一种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都有半数左右选择比例,说明这一群体在提升教研能力方面的选择更具多样性。青年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对于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普遍认可度不高,而在教学团队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中85%的教学团队活动是有明确主题的,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教师希望的教研活动主题的内容(见表6)

在教师希望的教研活动主题内容方面,新老教师几乎是一致的,67%的教师希望多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探讨,58%的教师希望教研活动围绕课程建设展开,47%的教师希望进行一些教育理念的探讨,44%的教师希望在专业建设上多一些活动,仅有不到20%的教师选择了在教材建设上开展教研活动。另外,还有少数教师提出了一些其他的活动想法如团队建设、学生思想的研究、在建设中发展等。

(三)教师认为学院教研活动需要改进的方面(见表7)

从调研情况看,教师们希望教研活动能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一些改进,并希望能在教研活动的内容导向上多一些改变,对目前的教研活动次数,部分教师提出了现在的中心发言次数太多、质量不高、目标离散不明确等问题,这也解释了绝大多少教学团队教研活动有主题而教师对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水平不认可的原因。

(四)教师认为能有效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方式(见表8)

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方式上教师们的选择较为分散,只有外出学习这一项是比较集中的,有67%的教师选择;参观考察、教学反思、听专家讲座、集中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等也都分别有30%左右教师选择。在某些选项上新老教师的差异非常明显,如老教师比较认可教学反思、公开课研讨对教师教研能力提高的作用,而40岁以下的教师则更倾向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参观考察等来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五)教师需要的教研方面的指导和培训项目(见表9)

教师们在教研方面需要的指导和培训项目主要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设计和组织及现代信息技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希望得到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的人数约占60%,还有近半数青年教师对实践教学设计和组织表示关注。老教师则更希望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实践教学设计和组织方面得到指导,这也符合不同年龄结构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技能提升的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可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目前对于自身在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定位是基本准确的,但教师们也普遍感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需改进的问题。如老教师感觉理论与技术知识更新的学习机会不足,青年教师缺乏有效的合作伙伴与氛围、忙于教学进度等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反思总结等。对此,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搭建教研课题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是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高职学校可通过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教研课题的立项方面,学校更应该引导教师开展实践研究,鼓励教师将教学反思转换为课题去进行研究、改进,有效改善教师缺乏总结提炼的意识,为了评定职称而搞教研的情况。

(二)针对性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开展能促进教师更新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上,学校可建立教研活动开展的相关制度,促进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如教研活动的主题,多围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建设、教育理念、专业建设的探讨、教材建设、团队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在教研活动的形式上可以建立中心发言人制度,可以是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可以是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提升教研能力。

(三)开展教学比武大赛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2

1、着力构建一种注重发展、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取向。有效地教师评价应该是对教师现有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对工作的情感和态度、现在的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可能进宪完整的、综合的评定。它不仅是对教师现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潜在价值给予肯定。评价是一个过程,它根据教师现在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定期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并依据评价提供的信息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需求,明确继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2、着力构建一种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教师评价机制,依据评价结论对教师进行的奖惩、评职称、晋级、聘任等都是满足教师需要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是实现教师评价目的的保证。在有效的教师评价中应恰当地运用奖惩与发展,使两者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

3、着力构建“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素质的主动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教师评价亦应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的客体,更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评价应该强调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者必须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4、着力构建完备的和可行性的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要有多维度性和发展性。参照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要求,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考查教师的表现:第一是教育维度,即从教育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其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等能力素质的评价需进一步深入;第二是学习纬度,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第三是创造纬度,即从创造者确定考查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

(2)权重分配应合理。为了保证评价中重要因素在总体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采取适当增大其权重的方法,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可适当降低基本素质的所占权重,适当扩大教学水平的所占权重。

(3)评价体系应体现个别差异。在任何一个教师团体中,教师均在如何最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选择。要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两类不同群体实行有区别的评价。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评价标准比较固定,对于新教师评价标准会因新教师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4)应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就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言,教师在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同等重要,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都是两者有机结合的结果。第二,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教师评价的指标应当尽可能量化,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大量无法计量的因素。因此教师评价中,既是坚持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分析,并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5、着力形成使教师评价的整体功能充分实现的评价结果。影响教师评价的因素是复杂的,在使用评价结果时,首先,必须仔细分析以减少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其次,对教师评价结论的解释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现在在哪里”,即指你所在群体中的坐标体系里所处的位置,这样可能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小团体中的自我”;二是“你可到哪里去”,即你的“最近发展区”,带有导向性,教师可以自己的过去、潜能、自身发展作为标准来评价“时间发展序列当中动态的自我”;三是“你怎样到达你的‘最近发展区’”,即指你今后发展的步骤、条件和方法。从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评价结果,对教师表现出清晰的教育展望。评价结论更应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教师的过去成绩。再次,评价者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结论和评价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评价,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教师置于全部社会关系中,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生活组成的变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应当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整体的教育效益观的指导下,立足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来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青年教师;高校;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41-02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推进内涵发展以来,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青年教师正在成长为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不仅促进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质量,而且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优化改善不足,专业发展受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得到的关心、教育与引导不够。现以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院(部)督导员听课等三种方式了解到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为学校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9―11月,某高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院(部)督导员听课等三种方式,了解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的基本状况。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等33个客观性问题和1个主观性问题,共向31个院(部)发出问卷527份,收回问卷427份,回收率为89.56%;召开了涵盖31个院(部)93名青年教师参加的5个座谈会;院(部)督导员提交了听课总结。

二、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状况

(一)对教学激励机制普遍认同

青年教师认为,近年来学校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教30条》精神,推出了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方面的政策尤其是鼓励搞好教学工作的政策、措施后,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了较大提升,不但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水平提高,而且也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本职工作,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而自豪,并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兴趣,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

(二)积极投身教学工作

他们勇于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成为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他们讲授的多是新课,课时量大,层次多,还有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教学工作量饱满。同时,青年教师在个人时间安排上“以教学为主”的占55.24%,比“以科研为主”的高出43.12个百分点;在“目前您认为个人更重视如下哪个方面的提高”的选项中,位居第二的是“教学水平”,占53.61%,说明多数青年教师以教学为重,将教学工作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本职工作。

(三)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

认为学生网上评教的可信度比较高,可信度达到70%以上的青年教师占52.86%;对督导员听课的信度、效度与公正均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督导员打分公平和比较公平的占99%;课后交流和有时交流的占96%;督导听课对教师有帮助和有所帮助的占92%等。目前,多数青年教师治学严谨,能用心备课,设计板书;不少人能脱稿讲授;有些教师注意吸纳新信息,知识面较广,能够介绍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有些教师能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学生反馈,与学生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科研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

他们比较注重科研意识培养,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的能力较强,热情较高。如青年教师来校后主持国家、省部和校级以及横向课题的比例分别为7.93%、26.57%、46.15%和2.56%,合计为83.21%;参与国家、省部和校级以及横向课题的比例分别为27.27%、51.52%、22.84%、6.76%,合计为108.39%。仅就主持国家项目来说近年来就有37项,占全校186项的19.9%,这在学校全部国家级项目中占1/5的比重。获得校级(含)以上奖励的教师占17.49%,不少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三、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男女比例不均

问卷调查显示,有36.69%的人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男女比例为4:6,12%的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和教学科研方面发展潜力的薄弱与不足。建议学校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加大对校内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他们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尤其是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参加培训、留学攻读学位、合作研究,接受教育新思维,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二)教学压力大,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1.教学任务重,精力投入大。学校现有35岁(含)以下专任青年教师616名,占本科教学教师总数的38.4%,承担着全校41.66%的本科教学工作量,已逐渐成长为本科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

2.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一是学术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解决“能教”的问题。二是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解决“会教”的问题,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教研能力较弱。有62.71%的青年教师没有主持过教研项目。

4.教学水平不高。青年教师来校后,未获得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奖(或者A)的占62.70%,这说明他们的教学特色不鲜明,吸引力不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够,教学水平还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

建议对进校1―2年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时按照学科设置二三十人的小班,开门见山讲怎样才能上好课,同时进行师德教育,解决教学态度与动力问题;实行导师制,以便更好地传、帮、带。对进校2―3年和部分进校6―10年的青年教师,一是继续强化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1)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开展教研室活动。(2)建立青年教师听课制度。(3)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聘请专家和名师作专题讲座;院(部)开展观摩教学活动等;建立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座谈机制。(4)建立优秀青年教师面向全校学生授课制度。(5)鼓励青年教师讲专题课。(6)督导员要完成“督”(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的任务,更要完成“导”(解决问题、引向正确)的任务。(7)实行助课制,向老教师学习。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定期举办青年教师综合培训。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基地锻炼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四是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奖励方式。对部分进校5―10年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给他们提供机会,加大教改项目的倾斜力度,可设立青年教师专项。

(三)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需要加强

1.开展科学研究的时间少。由于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搞科研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很多。在“如何安排个人教学和科研的时间”的选项上,有12.12%的教师选择以科研为主,27.04%的平均使用,55.24%的以教学为主。在未来五年的个人发展目标中,他们将加强科研能力排在首位,比例为72.03%。

2.科研成果获奖不多且级别较低。有73.43%的青年教师没有获得过任何科研奖励,说明他们的科研能力与水平还有待提高。建议学校针对进校6―15年的青年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宽渠道,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他们参与科研攻关的主动性。如建立更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减轻教学工作任务,增加科研时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讲座,提高其科研意识与能力;设立专项资金对骨干教师进行资助,促其快速成长;给予更多鼓励与资助,加强与学界交流机会,资助必要的学术会议;完善科研设施,提供必要的实验平台。

(四)评职和定岗定编压力大,人事制度改革思路须拓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高校教师相对安定的工作环境、教师职务基本稳定的状态、教师收入差距不大的状况等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改变。高等教育改革给高校教师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尤其是最近开展的定岗定编工作,使很多青年教师认为限制了自己的职称评定和个人发展。有64.34%的青年教师认为新推出的职称评定条例,科研和教学标准高。他们在未来五年内的发展目标中,将“加强科研能力”和“职称晋升”作为首选目标,两者比例分别占72.03%和69.46%,位居第一和第二。职称晋升的吸引力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建议学校一是寻找教学标准和科研标准的等价点,可以互相抵消。二是学校在评职政策上进行调整,设教学型和科研型,青年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三是学校针对一些专业正、副高职名额已饱和,不能及时晋升正、副高职而导致人才外流的情况,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那些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中确实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水平教师制定相应倾斜政策,如评定校内正、副高职等。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4

目前,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时了解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学的情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0__年9月至20__年4月,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心校、县直校、幼儿园一起,对全县一线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现状做了较全面调查和统计,建立起“__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监测系统。”此次调查对象包括3380名教师和学校部分教育干部,基本上概括了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全部,调查是真实、有效、可信的,在我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教师进修学校在20__年10月至20__年11月,分别对大杖子乡、挂兰峪镇、大水泉乡和北营房镇的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取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⑴性别和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男教师

女教师

30岁以下

31-40岁

41-50岁

50岁以上

比例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641

48.55%

1739

51.45%

714

21%

1246

37%

939

28%

481

14%

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教师占51%多一点,性别结构基本合理;31岁至50岁教师占65%,说明这一年龄段教师已成为我县教师的主体,这部分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1%,而且大多已接近30岁,其中26岁以下的教师仅占5%,这说明我县教师的年龄结构已出现断档,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后备力量不足,这会严重影响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⑵学历情况

研究生

(硕士)

本科

大专

中师

其它(高、初中)

非师范类

比例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3

0.38%

1154

34.1%

1457

43.1%

719

21.27%

37

1.09%

702

20.77%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学历占77.58%,教师学历提高的积极性很高,中学一线教师的学历达标(大专)已接近100%;中师学历人数为719人,说明近61%以上的小学教师已经取得了大专学历;研究生比例很小,仅为0.38%;还有702名教师属非师范类学历(包括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或是原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学历属非师范类院校的)。这部分人当中已有309人参加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非师范类在职教师教育类课程培训与测试”。

高级职称

(中学高级)

中级职称

(中一和小高)

初级职称

(中二、中三、小一、小二)

无职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24

7%

2196

65%

885

26%

175

5%

⑶职称结构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5%多,以成为主体,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路,注重总结经验,多出教学、教研成果。

2、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状况

⑴教师任教情况

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是否对口

专职还是兼职

对口

不对口

专职

兼职(教两个以上学科的)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475

73.22%

905

26.78%

1336

39.5%

2044

60.5%

结果发现四分之一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为兼职教师,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校点教师存在一人把一班的现象(即教这个班的所有学科),兼职即牵扯教师精力,增大工作量,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从上述两方面就能明显呈现出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我县正在实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学区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⑵教育科研情况

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

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

承担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

论 文

发表(正规教育刊物)

奖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级别

人数

比例

级别

人数

比例

级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国家级

63

2%

国家级

39

1%

国家级

123

3.63%

34

1.05%

省级

45

1%

省级

25

0.7%

省级

257

7.9%

27

0.8%

市级

131

4%

市级

43

1.3%

市级

189

5.6%

194

5073%

县级

156

4.62%

县级

45

1.33%

县级

307

9.1%

61

1.8%

调查统计发现,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通过上级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审批后进行实验的课题主持人有395人,占全县教师的十分之一多一些,承担上级制定课题的课题主持人有152人,占近4.5%,说明全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较高,参与人数较多(联同课题参与者),而且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比例大,说明部分教师已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共有876人在各级正规教育报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有316人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中获过奖,两者共占全县教师的35.2%。仅有近3.63%的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而80%的教师没有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反映出教师的教研能力还参差不齐,很不平衡。所以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1、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县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乡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而新课程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教师不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扩大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要求则更迫切。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如提供一个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建立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各乡镇可充分利用学区内的优秀师资),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定时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事先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要研讨的教学问题举办研讨会,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送,先进的教学经验得到交流,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主动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当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2、要指导教师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开放的课程结构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构建开放式课程结构,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和课本联系紧密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的校本课程,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学科只有通过自己校本课程的组建,才会不断拥有和更新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否则,他的教学就可能是刻板的、缺少个性的、缺少活力的。调查可见,有些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查询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没有订阅学科教学杂志,很多教师还处于想搞研究苦于没有资料可查的状态。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的课程资源和无形的课程资源。根据了解,教师们通常多注重的是有形的课程资源,如电脑、各种教具、标本、音像资料、课件、相关图书刊物等,而现代教育形式也要求教师同样要注重和善于利用无形的教学资源,即非实物的教学资源,是指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科有关的社会新闻热点及身边熟知的事情,等等。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已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关心现实,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最易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掘、使用。另外还有教师之间的合作、经验交流、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教师拥有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校课程的创造者、生成者和主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知识,最终达到构建开放式课程的目的。

3、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我县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64%,说明这部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因此,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非常重要。从战略的角度讲,人力资源是学校的一种长期财富,其价值在于创造学校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所以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学校要面向未来储备师资,通过在职培训、相互交流、外出学习等多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队伍的梯队,争取做到成熟一批、培养一批、开发一批。这对于改变我县教师年龄结构断层,农村中小学学科师资不配套,后续力量不足的现状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加强教师培训,既是教师的需要,更是学校的需要,而且首先是学校的需要。它是对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就学校而言,教师培训是具有高回报率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参加在职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学校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校。所以,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校本教研搞好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题、内容,认真组织教师的全员培训,避免流于形式,应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4、尽快充实我县青年教师队伍,平衡教师年龄结构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5

一、前言 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一流教育体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环境、一流教育质量,以及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创建现代化教育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在一流教育体制之下,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的提高,本构想就是立足于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对提高全区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发展思路。

二、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现状:综合素质必须提高。

1.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早在八五末期已完成了学历合格培训,至20xx年11底全区在职教师共4255 人,专任教师3494人,中学1454人,小学2040人,其中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385人,小学教师具专科及以上学历达1649 人,远远超出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师任职的学历要求。但是, 学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尤其是我区教师中五年以下教龄的人数占70%以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尤其是岗位再提高方面,进修学校还任重而道远。

2.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校长,大部分是先上岗后培训,而且缺乏管理学、行政学、公关学等领导者必备的管理素质,因而长期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摸索状态,进修学校不仅要担负起师训任务,更要担负起干训任务,为区培养一批观念新、管理好的专家型校长。校长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引导我区教育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单靠经验积累是不够的。

3.我区广开人才之路,从省外引进大批人才,但由内地引进的人才,由于环境和思维定势,思想上更多具有应试教育的痕迹,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引进和招聘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但不能充分体现区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我区必须立足于本土,培养一批具特色的启明星。

4.教科研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我区教师尚不具备一线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更少之又少,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是教科研发展的命脉。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必须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实践与理论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进修学校花大力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二)教师进修学校现状:人员、架构必须调整。

教师进修学校原来作为学历补充教育的主要机构,对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学历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架构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现有的人员无法承担应有的教学任务,造成基层单位对进修学校的不重视和反感。进修学校的人员配备和师资水平都不足以应付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型。因此,进修学校不单单是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机构,更应该是教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和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三)国内的师资教育现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出路。

1.从我区教育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还为时过早。我区近几年引入大批高校毕业生,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学科划分过细和仅强调理论研究的固有狭隘性,造成毕业生的知识较单一,缺乏历史的、宏观的、全面的大教育观点,造成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教育成果的表面化。并且,学校内部师资不均衡,能够担负起教科研领头羊的教师全区都匮乏,更何况一间学校,所谓的校本培训大多借助外聘的专家,有时几间学校还开展的同一课题,反复请同一专家,造成了人员和资金的重复消耗,也就意味着我区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目前各高校举办的各类培训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包括目前国内mba得不到国际认可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进修学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尤其是授课方式的变革。作为学校和教科研单位之间最具价值的桥梁,才是进修学校变革的根本出路。

三、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满足我区绝大多数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成为我区人才选拔----启明星工程的后备基地,完善区本培训,为教育造就一批教育家,而非教书匠,为我区成为教育强区和教育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简而言之,要做到一个面向和六个转向。

一个面向:即面向全区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进修需要

六个转向:一是从学历教育转变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将教师从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新型教师;三是从泛化教育转为区本培训,时机成熟时可转为区本与校本相结合的分层培训;四是从先上岗后培训转化为先培训后上岗和边上岗边提高五是由行政强制性培训转化为合理为教师制定成长阶梯方案的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六是从单一的教师培训转化为教师、行政两个发展方向的培训。

(二)具体目标:实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硬件设施争创全省一流。

学校管理目标:坚持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培养专家型管理干部,形成高效率、有特色的办学管理风格,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培训质量目标:切实抓好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达标率达100%,优秀率达80%,满意率达90%。到20xx年,完成200名启明星的培训工作,对所有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进行轮训提高。

硬件建设目标:建设一个适应我区教育发展的设备一流、设施完备的教师进修中心。

四、 主要措施 (一)符合教师需求的课程规划,是进修学校改革成功的一半。

建设新型教师培训课程,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进修需求,按需设课。注重课程的层次性、可操作性,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开设自选课与必修课且以自选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并将每年的继续教育课时数转化为学分制,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明晰进修学校架构,并进行人员调整。

调整进修学校内部架构,进修学校内设理论部、实践部和后勤部三个部门,理论部负责制定课程(了解教师所需,聘请专家,设置科目,查阅讲义,考评课程效果,写分析报告并制定新的课程方案),并与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包括国内外)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部负责教育实践(联系实践基地,选定指导老师,考评实践效果,跟踪调查),并与教研室和基层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后勤部负责财务、教室、教材等一系列后勤工作。

(三)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将教师进修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教师取得相应学分且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外出培训(国内外)和在职学历深造的奖励。

(四)硬件建设是必备的客观条件。

配备可容纳200人的报告厅、可容纳100人的网络教室各一,讨论式教室和授课式教室若干,视频多媒体教室2间。建成与国内著名师大远程教育网相连接的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基地。

(五)经费投入,是完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1999年第53号文《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具体经费来源包括: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从地方筹集的教育基金和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所办学校,其教师继续教育所需费用由办学者负责。

五必须突破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难点:1.按需设课、按需施教的需较难把握,每个人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他所认为的需可能与上级部门认为的需有一定的差异。

2.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选择和聘用。一方面大多数教育专家大多从事理论研究或进行过少量的实践指导,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且授课仍以讲授式为主;另一方面所需培训教师的专业多而散。符合我们要求的专家并不多。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5-0048-05

一、福建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问题

(1)数量结构问题

2006-2007年度,福建省初中在校生为1 650 310人,比2001-2002年度初中在校生减少292 259人,而教师总数98 462人与2001-2002年度的98 455人相比,基本持平。目前省外农民工子女有50万左右在小学就读,他们一般会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所以,初中未来生源预测工作非常重要。高中专任教师总量虽尚未超编,但高中教育阶段学龄人口(15~17岁)在2006年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预计从2013年起变动相对平缓。2007年是350.38万人,到2013年预计是337.45万人。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教师总量逐步趋于平衡。

(2)年龄结构问题

2006-2007年度25岁以下的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10.23%,与2001-2002年度相比下降了15.06%。城市26~35岁的教师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11.96%;36~45岁的教师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2.48%。县镇26~35岁的教师占全省26~35岁教师总数的30.66%,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4.99%;36~45岁的教师占36~45岁教师总数的30.26%,比2001-2002年度增加了9.22%。我们可很清楚地看出小学教师流动的轨迹,26~35岁的小学教师往城市流动速度较快,而年富力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从农村往城镇流动的速度加快。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26.81%,与2001-2002年度相比上升了2.64%。2006-2007年度福建省初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26%,高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92%,中学教师队伍总体比较年轻。

(3)学历结构问题

小学专科学历以上的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6.10%,离大专化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从初中教师学科学历情况分析中发现,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比较小的学科分别是:美术36.68%,信息技术32.57%,劳动技术35.46%,体育28.40%,音乐22.11%。目前,初中教师队伍中专科毕业的还占51.76%,这与上述学科许多教师未达到本科学历有很大关系,他们拖了整个达标率的后腿。另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学科已经获得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都未超过50%。初中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中教师占高中教师总数的84.13%。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较低的科目分别是:美术76.49%,信息技术68.15%,体育64.54%,音乐61.62%。

(4)职称结构问题

全省小学教师获得小中高职称的比例占小学教师总数的0.337%,占全省教师总数的0.16%,比例很小,但36岁以上小中高职称的比例占小中高职称教师总数的47.12%。初中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全省普通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总数的45.30%,数量还是不少的。高中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全省普通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总数的19.66%,整个职称结构相对合理。

(5)分学科结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课程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意味着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合计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1.62%,而思品、自然、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技教师的比例非常低,与新课程所设计的课时计划相差甚远,根本无法适应课改对学科教师的需求。初中、高中也存在类似问题。福建省初中数学、外语学科教师相对富足,语文、物理学科教师略显不足,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学科教师与新课程设置的比例相比较总量上是不足。高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最为富足,物理、化学教师基本平衡。缺教师的学科,按缺的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分别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师生比是1∶175,体育师生比是1∶78,信息技术师生比是1∶74,美术师生比是1∶42。

2.教师队伍的流动机制问题

(1)教师招聘录用问题

2006-2007年度,全省小学共录用毕业生1 494人,其中城市466人,县镇391人,农村637人。全省中学录用毕业生5 312人,其中城市1 303人,县镇2 968人,农村1 041人。录用毕业生最多的是福州1 116人和泉州1 031人,占录用总数的40.42%。农村中小学校长反映,城市学校公开招聘教师,县里或者农村学校的现职教师没有经过原来工作学校的批准,擅自去应聘,应聘之后临时走人,造成学校无人上课,措手不及。有些教师避开教育主管部门参加公务员招考。一些学校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和经济条件差留不住人。

(2)调动补充问题

2006-2007年度我省普通中学共调入教师6 056人,占教师总数的4.17%;调出教师6 536人,占教师总数的4.51%。小学共调入教师9 605人,占教师总数的5.75%;调出教师人10 560人,占教师总数的6.33%。据莆田市统计,“十五”期间小学教师平均每年流失120人以上,绝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南平市1999年开始实行赛课进城制度,大量优秀教师进城,造成农村教师年龄偏大的现象。由于教师流动,造成教师补充的恶性循环,农村高中教师紧缺,完中校就采取从初中部拔高使用教师,初中校教师不足就从小学优秀教师中选拔,这种层层拔高的使用方式,使原来的骨干(优秀)教师变成合格教师,合格教师变为不合格教师,导致初中和小学优秀骨干教师的缺乏。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调走或者减少之后在农村学校难以补充。

3.农村师资的建设保障问题

(1)农村教师流失问题

据漳州市统计,公办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和本科学历教师流失人数从2000年的13人发展到2006年的165人,2006年流往民办学校的教师有136人,占当年流失总数的82%。南靖、平和、华安等山区县教师流失人数增加。2007年在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中对53位农村初中校长的调研发现,53所学校2004~2007年间共调走教师319人,辞职55人;在农村高(完)中校长培训班中对37所农村高(完)中校长的调研发现,37所学校2004~2007年间共调走教师305人,辞职193人。农村教师流失轨迹是农村向县镇、县镇向城市流动;海岛、山区向平原、城区及其周边流动;公办向经济发达地区民办校流动。年富力强的高级教师和本科学历教师流动速度加快。

(2)工作环境及负担问题

农村教学点、初小、完小学校规模都较小,但年级多,普遍存在一位教师担任多年级课程的现象,有的地方一位教师要包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或者进行复式教学。农村学校寄宿生多,生管人员未列编,所聘生管人员属于临时性质,待遇低,又未经过专业训练,不利于寄宿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小学寄宿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安全管理难度大。农村初中校,校均规模偏小,在校长培训班调研的53所农村初中校,平均规模821人左右,500人以下的11所,其中最小的学校才287人。53所农村初中寄宿生15 171人,平均286人。在农村高(完)中校长培训班中对37所农村高(完)中校长的调研,37所学校寄宿生36 464人,平均达到1 013人。教师既教学又兼任生管人员,待遇问题也无正常渠道给予解决。社会对学校期望值太高,学校压力很大,教师责任太多太大。即使农村中学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学生最终还是被城市中学挖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高级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缺乏的问题

连续几年的进城考试选调,农村中小学中业务较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及骨干纷纷选调进城,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当前在职的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等组成,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院校训练,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仅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课堂教学甚至采用客家话、本地话进行,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农村和山区小学布点多而散,撤并难度较大,普遍缺乏信息技术、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音乐、体育课教师,部分教师跨学科教学,只能勉强应付。漳州市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35.7%。漳州市农村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教师总数的17%。农村、边远山区教师的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与省定标准相去甚远。骨干教师一旦评上职称,就急于外调。

(4)农村教师待遇保障问题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工资待遇偏低问题,班主任费、课时津贴、车旅费等补助都无法兑现,教师基本上没有福利待遇。漳州市在县区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评上中学高级职称满五年的教师工资只有1 900元,中学一级1 600元,初级1 200元。相应的市区教师比他们分别高出550元、450元、350元。福州市由于各县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的平潭、永泰、罗源、闽清等县教师的工资相对偏低,同职务教师工资相差700元。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闽清县只有个人缴纳的2%,单位的8%没有兑现。福州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尚有17.9%还没有享受住房公积金,11%还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这些教师主要分布在贫困县和农村学校。泉州市的中级职称教师地区补贴为960元,而在德化、惠安、永春等农村学校补贴分别仅为235元、195元、185元,城乡差异大。

4.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问题

(1)教师编制标准问题

小学教师核编标准问题较多。2002年核编时取消农村学前班教师编制,农村学前班除乡镇中心幼儿园外,学前儿童仍然混合在小学就读。全省幼儿园学前班有5 986个,占全省幼儿园班级数的19.46%。初小校和完小校的学前班教师继续占用小学教师编制。现行省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城区学校比较适合,对农村学校不利。农村学校规模小,办学分散,教学工作总量依然存在,还增加一些新的课程,由于编制偏紧,存在岗位需求和人员不足情况。农村学校寄宿生多,学生安全和生活管理所需人员没有列入新编制标准,使编制内教师超工作量。由于中小学学科教师各地区各校分布不均衡,出现编制浪费或师资紧张状态。有的学校某个学科教师相当紧缺,连续几年招聘出现空缺,有的学科则大量过剩;有的是农村学校紧缺,城市学校却大量剩余,出现区域性、结构性余缺现象。

(2)教师职务评聘问题

按现行省定职称评定条例规定的中高级教师比例,农村学校明显低于城镇学校。石狮第二中学,12个高级教师能聘上的才5人,其余7人有评无聘。莆田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35人,只聘19人。连江尚德中学高级教师17名,其中自聘12人。城镇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科设置齐全,分学科设置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基本上有相应的中高级人员应聘,农村中小学规模小,学科设置不齐,按学科设置中高级教师职称聘任造成集中在语文和数学学科,其他学科缺人聘任,有的高级职称岗位无人应聘。职称评定中教师的教学绩效难以在评定中给予考核。聘后相关管理工作规则没有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

(3)教师管理体制不顺

教师管理处于多头并管的状态,使招聘录用、交流调配等都难以落实。一些地方人事部门在教师招聘录用和交流条件、程序上设置了过多的限制,教育部门难以统筹配制师资和灵活有效吸引人才到中小学任教。2006年省人事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交流调配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机构编制列入编制管理部门管理且工资基金列入政府人事部门管理的单位,调入人员均须报同级人事部门审批。”把教师也列入管理对象,造成教育部门无法在区域内统筹调配教师,连超编的学校都无法向缺编学校调剂,教师无法合理流动。

(4)教师队伍建设财政投入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经费不足,教师培训经费按省政府文件要求培训经费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2.5%核拨,很多地市县根本没有到位。教师进修学校办学经费不到位,有的县市区政府未按政策规定足额拨给学校继续教育经费,而是采用一次性包干拨给办公、教研、培训、修缮经费的办法,其中能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就显得很不足。宁德市的骨干教师培训是拨款,2006年前是以每生800元拨给(教育局预算外收入拨给),2006年后是以每生500元拨给(财政出部分,教育局出部分)。教师职务培训是根据文件要求,经物委批准向教师收费,二级教师培训收120元,一级教师培训农村教师收150元,城关教师收180元。各地市县教师参训培训费用,基本上由教师自己承担。

二、福建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1.建立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中小学师资配置机制

(1)建立长效的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改革教师录用方式

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制定优惠政策,创设宽松环境,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行政府宏观管理,控制教师编制总量,各地市县按照编制量,实行区域化教育管理战略,进行内部调整。通过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教师职称结构比例等的统筹调控,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对在城乡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合作交流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的倾斜。尝试在边远贫困地区师资紧缺的义务教育学校设立一定数量的教师特设岗位,公开招聘本科毕业生到岗任教。

(2)依法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职能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责权相一致,管人管事相一致。要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数,统筹配备辖区内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对地域广、生源分散、校点多的农村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安排教师编制,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灵活用编,实行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设立农村学校滚动周转编制。

(3)创新农村学校运行模式

鼓励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办学水平较高的城镇学校与周边的农村学校,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教师岗位设置一体化,实行教师轮岗交流,资源共享。组建农村教育集团,由集团统一管理各成员学校的编制、党、政、工、团、少先队和教学业务工作,领头的中小学教育集团把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资源嫁接到薄弱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组建的教育集团,成熟一个,推广一个,逐步改变以往的学校运行模式。

(4)加强教师的评聘管理

创新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组建学科评委会,变综合评审为专业评审,变书面评审为书面评审与实际教学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创设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让业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不受职称、年限等的限制,直接参评高级教师。要加强对教师聘后管理,严把年度考核关,把年度考核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晋级、加薪、奖励的重要依据。清理被占用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对临近退休的人员也可以采用内部离岗退养制度,畅通教师进出渠道,将腾出的编制补充新的教师。加强对农村寄宿生的管理,给一定的管理类教师的编制,不占教师编制的指标。

(5)建立农村教师从教的奖励机制

应届毕业生志愿到农村艰苦学校任教的,政府设立专项奖教基金。凡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的中小学高级教师一律按实际职称聘任。提倡优秀教师跨校兼课,城市、农村教师互聘、联聘教师制度,允许获得兼课、兼聘报酬。制定农村教师补贴政策,对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发放交通补贴、地区补贴、学习资料补贴、网络补贴等,鼓励教师的自学提高和校本教研,专款专用。

2.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中小学师资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方方面面的问题。外部涉及各地市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学校地理位置、学校所在社区人口密度、交通状况、教师编制、经费投入;内部又涉及年龄结构调整、学历结构调整、职称结构调整、学科结构调整等问题。各级政府要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指导,经常听取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组建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就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重要政策问题进行决策;成立专家委员会,对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决策、健全机制、分步实施等问题提供咨询和论证。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县(市、区)示范、交流活动,抓好工作试点,以点带面。

3.强化经费保障,重点加大对农村师资建设的资金投入

要切实加大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逐年显著增加教师教育经费。加快实现从注重硬件投入向注重软件投入的转变。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安排教师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教师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要规范程序、科学论证、严格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骨干教师建设资助项目。各地要设立骨干教师建设资助项目,加大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加强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建设,保证基金利息的一定比例用于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努力做到县域内教师同工同酬。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和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省情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培训制度、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优惠制度、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为农村教师排忧解难,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2006-2007年度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