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弈逻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弈逻辑学范文1
关键词: 博弈论;语义学;逻辑哲学
贾可·辛提卡是当代着名的逻辑学家,他将博弈论与语义学直接结合起来,创建了博弈论语义学。辛提卡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处理命题,就是要确定命题的值,即命题的真或假。同经典逻辑一致,辛提卡预设了命题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给出一个定义域D,任何名称都可以在这个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论语义学的核心是将量词短语看成专名,将句子看成语句函项,然后在给定的定义域D中选择相应的个体将句子中的量词短语替换,从而达到消除量词,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选择了博弈论,他将人们对句子的理解过程比喻为一个两人博弈,两个参与人分别为“我”和“自然”,每个回合必定要分出胜负,不容平局,那么对于一个句子S,根据规则,博弈双方轮流将S约化为S’、S’’,等等,直至最后使得约化的句子不再包含变量和连接词,即原子句,此时双方就可一决输赢。如果这个原子句为真,则我取胜,自然失败; 如果这个原子句为假,则自然取胜,我失败。运用博弈论语义学,我们能够从大量的语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简化的语句,从而能够轻松地判定这些语言信息的真假。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是理解定义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综合:“语言博弈”概念源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语言游戏说,而它的理论核心则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图象论。[ ]
一 “图象论”与命题真值
维特根斯坦是学界倍受关注的大师,其前后期思想的迥异恰当地诠释了他的哲学主题:“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所强调的也是动态的理解命题,这与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本质上殊途同归。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提出了着名的“图象论”。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的目的都在于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界限来理解思想的结构和界限。维特根斯坦工作的基点,就是回到逻辑的出发点,即考虑命题的性质。这样,真的界限就构成了语言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所考虑的就是关于事实的话语。“人给自己造出事实的图象”②。维特根斯坦指出: 命题是实在的图象,“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③。“图象是一种事实”④。“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⑤。“图象的真假在于其意义与实在的符合与否”⑥。维特根斯坦认为,图象与它所图示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关系“由图象元素与物项的配合而成”⑦ ,这种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图象;二是“凡图象,不论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实在———对或错———所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即是逻辑型式,亦即实在的型式。”⑧所以,“每个图象亦是一逻辑图象”⑨。“对象是简单的”⑩。“对象构成世界的本体。因此不能是复合的。”
一切复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这就是绝对简单的对象,那么,这种绝对简单的对象是什么? 很显然,维特根斯坦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罗素和弗雷格的影响。罗素对客体进行了区分,一类是亲知的客体,一类是描述的客体,通过“亲知还原”,描述的客体可以转化为亲知的客体,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客体进行了扩展,认为属性和关系也是一种客体。语言中的一个名称来表示一个简单的客体,通过这些客体的结合方式,指称客体的名称可以相互组合成句子。对于简单的客体,我们无法定义它们是什么,我们仅仅能够指示它们,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言说这些客体是存在的,因为定义一个客体就是意谓着被定义项的存在。维特根斯坦的绝对简单的对象实质上是罗素亲知客体的变体,是经验的客体。图象论的主旨是说明图象如何具有命题的内容,图象可以看成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也可以看成图象,这对于解释最简单句子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处理复杂的句子呢?
维特根斯坦最开始的设想是用合取和析取处理一切复杂句子,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伦前束式处理量词句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维特根斯坦后来采取了另一个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图象法,“凡对于复合体的陈述,都可解析成对于其成分的陈述,解析成一些把复合体完全摹状了的命题。”即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的真值取决于组成它的表达式的真值,即命题就是基本命题的真值涵项,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语言的运作方式。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源于罗素和弗雷格的启发,罗素和弗雷格两人都认为命题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主张将命题形式化,即用数学中的函数表示命题。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思想的运用是水到渠成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原初命题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题是命题的真值函目”。换句话说,“一切命题都是对原初命题做真值运算的结果”。“命题就是从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自然也从其确是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从某种意义可以说,一切命题都是原初命题的总括。”
命题与世界的图象论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图象的元素与事物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二是图象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由此,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图象是一事实”,“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
正是因为命题具有相同的结构,才使得我们可以将其形式化,并且可以进行变项替换。那么,图象如何与世界相联系? 在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中,这种关系由名称—客体的关系来决定,但是名称如何与客体相联系? 与其说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是对前期哲学的反叛,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深入,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名称与客体的关系被受一定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所确定。在完成这个思想转变之后,维特根斯坦不需要图象论了,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这种被规则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是将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题分析,他的研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真假,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命题的真假。第二个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前期哲学为解决辛提卡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而博弈语义学中的概念则直接对应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存在是与事实相对应的存在,是以现实世界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维特根斯坦的客体。在辛提卡看来,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语言交流所涉及的客体多是描述的客体,这些描述的客体有些能转换为亲知客体,有些不能,如“结构为H3O的水”,但是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又会涉及这些概念,自然在定义域D中也就应该包含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体是对维特根斯坦客体的扩展。辛提卡的客体分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两类,即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显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语义学层面上的,而是语用学层面上的语义,这在博弈论语义学的操作性中得以体现。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定义域D中的个体必须能与可能世界中的对象一一对应,脱离了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说何物, 更不用说判定言说语句的真假。正如Dana Scott所指出的那样,语义确定一个实现不是必需的,它应该为证实一个实现是正确的提供标准。
在确定了命题的构成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什么。辛提卡认为,命题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意义就是命题的真假值。博弈论语义学的处理方法是找到一个体用概念的名称代入量词所约束的变元,即参与人“我”在定义域D中找到相关的个体以证实语句,而参与人“自然”则企图找到范例来证伪语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关的个体呢? 或者说,怎样才知道代入个体后的语句为真? 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扩展了维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命题的构成问题,相应的,辛提卡的命题范围较之维特根斯坦就宽泛的很多。辛提卡将博弈论语义学称为“寻找并找到的”逻辑,寻找并找到了什么? 就是找到一个适当个体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来的图象与现实世界相符合。这不仅直观,而且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可见,在确定命题真假的标准上,辛提卡与维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图象论的符合标准。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确指出,“博弈语义学不排斥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图示的(同形的) 关系理论在原子句和现实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要确定命题的真值,只要将命题与图象做个比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话说就是,“名称-客体关系曾经被建立,仅仅需要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将原子句和现实相比较。”
辛提卡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图像理论和逻辑语义学之间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围相似性之一,就是在两个理论中,语言的基本元素和现实的特定方面之间的代表关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进一步的分析。”罗素指出,事实是意指那种使一个命题真或假的事物。而一个命题的本质就在于:它可以两种方式,即以人们所谓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对应于一个事实。最基本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原子事实相符合。在原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联结词就构成了分子命题。分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命题的真假,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在分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量词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概括命题。其真假最终也取决于原子命题的真假。维特根斯坦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任何复杂命题经过分析都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原子命题。辛提卡由此得出结论:“一个指示性句子的表达在通常的本质上不是这些语言博弈的一个回合,在这些语言博弈中,给出了几个构成成分的词语,并且因此给出了整个句子的内涵。”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我们根据可能世界理论可以确定定义域D,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可以处理命题,并且将命题的具体处理方法转化为真值函项的求解,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为真值函项求解,并且这个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论。[ ]
博弈逻辑学范文2
论证的基于标记的论据状态(英文)
连续统问题与Ω猜想
概念语义与弗雷格迷题消解
三值量子逻辑进路探析
论克里斯平·怀特的扩充论证
作为程序与属性的论辩术——析当代论证理论中“论辩术”视角的差异解读
中国当代归纳逻辑研究概况
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会综述
《逻辑学研究》征稿启事
一个匹配生成更新语义的条件句系统(英文)
偏好变化的一个量化模型(英文)
非良基集合的外延公理(英文)
基于广义谢弗竖的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
面向汉语认知与功能特征的语法逻辑
《逻辑哲学论》论概率和归纳
荀子推类思想探析
《荀子》的“类”观念
“当代中国逻辑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国际逻辑会议LOGIC2009”会议综述
《逻辑学研究》征稿启事
Aims and Scope
在动态认知逻辑中融合观察与内省(英文)
创造非存在物初探(英文)
断定、否定、承诺、资格与不相容性(以及一些推论)(英文)
涵义语义与关于概称句推理的词项逻辑
直言推理系统
多值逻辑与语义赋值博弈
组合原则
塔斯基的真理定义与物理论
从现象学角度看佛教因明中的遮诠问题
《逻辑学研究》征稿启事
卢卡西维茨逻辑和菲尼蒂融贯性标准的近期发展(英文)
模糊对象和模糊性的逻辑(英文)
从邻域语义学的观点看否定(英文)
有限全序语义和广义皮尔斯律
知识蕴涵逻辑系统
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
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
《逻辑学研究》征稿启事
Aims and Scope
卢卡西维茨逻辑和菲尼蒂融贯性标准的近期发展(英文)
模糊对象和模糊性的逻辑(英文)
从邻域语义学的观点看否定(英文)
有限全序语义和广义皮尔斯律
知识蕴涵逻辑系统
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
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
《逻辑学研究》征稿启事
Aims and Scope
一个用于表达因果关系的ATL的扩展(英文)
因果推理中的亚决定性(英文)
汉语语用标记语与规约含义(英文)
模态逻辑典范框架的生成子框架
论模态逻辑的集合论语义
塔斯基:语义性真理论与符合论
第八届逻辑与认知国际会议报道(英文)
博弈逻辑学范文3
关键词:博弈论;语义学;逻辑哲学
贾可·辛提卡是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他将博弈论与语义学直接结合起来,创建了博弈论语义学。辛提卡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处理命题,就是要确定命题的值,即命题的真或假。同经典逻辑一致,辛提卡预设了命题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给出一个定义域D,任何名称都可以在这个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论语义学的核心是将量词短语看成专名,将句子看成语句函项,然后在给定的定义域D中选择相应的个体将句子中的量词短语替换,从而达到消除量词,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选择了博弈论,他将人们对句子的理解过程比喻为一个两人博弈,两个参与人分别为“我”和“自然”,每个回合必定要分出胜负,不容平局,那么对于一个句子S,根据规则,博弈双方轮流将S约化为S’、S’’,等等,直至最后使得约化的句子不再包含变量和连接词,即原子句,此时双方就可一决输赢。如果这个原子句为真,则我取胜,自然失败;如果这个原子句为假,则自然取胜,我失败。运用博弈论语义学,我们能够从大量的语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简化的语句,从而能够轻松地判定这些语言信息的真假。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是理解定义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综合:“语言博弈”概念源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语言游戏说,而它的理论核心则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图象论。
一“图象论”与命题真值
维特根斯坦是学界倍受关注的大师,其前后期思想的迥异恰当地诠释了他的哲学主题:“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所强调的也是动态的理解命题,这与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本质上殊途同归。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图象论”。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的目的都在于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界限来理解思想的结构和界限。维特根斯坦工作的基点,就是回到逻辑的出发点,即考虑命题的性质。这样,真的界限就构成了语言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所考虑的就是关于事实的话语。“人给自己造出事实的图象”②。维特根斯坦指出:命题是实在的图象,“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③。“图象是一种事实”④。“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⑤。“图象的真假在于其意义与实在的符合与否”⑥。维特根斯坦认为,图象与它所图示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关系“由图象元素与物项的配合而成”⑦,这种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图象;二是“凡图象,不论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实在———对或错———所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即是逻辑型式,亦即实在的型式。”⑧所以,“每个图象亦是一逻辑图象”⑨。“对象是简单的”⑩。“对象构成世界的本体。因此不能是复合的。”
一切复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这就是绝对简单的对象,那么,这种绝对简单的对象是什么?很显然,维特根斯坦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罗素和弗雷格的影响。罗素对客体进行了区分,一类是亲知的客体,一类是描述的客体,通过“亲知还原”,描述的客体可以转化为亲知的客体,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客体进行了扩展,认为属性和关系也是一种客体。语言中的一个名称来表示一个简单的客体,通过这些客体的结合方式,指称客体的名称可以相互组合成句子。对于简单的客体,我们无法定义它们是什么,我们仅仅能够指示它们,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言说这些客体是存在的,因为定义一个客体就是意谓着被定义项的存在。维特根斯坦的绝对简单的对象实质上是罗素亲知客体的变体,是经验的客体。图象论的主旨是说明图象如何具有命题的内容,图象可以看成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也可以看成图象,这对于解释最简单句子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处理复杂的句子呢?
维特根斯坦最开始的设想是用合取和析取处理一切复杂句子,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伦前束式处理量词句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维特根斯坦后来采取了另一个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图象法,“凡对于复合体的陈述,都可解析成对于其成分的陈述,解析成一些把复合体完全摹状了的命题。”即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的真值取决于组成它的表达式的真值,即命题就是基本命题的真值涵项,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语言的运作方式。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源于罗素和弗雷格的启发,罗素和弗雷格两人都认为命题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主张将命题形式化,即用数学中的函数表示命题。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思想的运用是水到渠成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原初命题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题是命题的真值函目”。换句话说,“一切命题都是对原初命题做真值运算的结果”。“命题就是从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自然也从其确是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从某种意义可以说,一切命题都是原初命题的总括。”
命题与世界的图象论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图象的元素与事物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二是图象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由此,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图象是一事实”,“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
正是因为命题具有相同的结构,才使得我们可以将其形式化,并且可以进行变项替换。那么,图象如何与世界相联系?在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中,这种关系由名称—客体的关系来决定,但是名称如何与客体相联系?与其说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是对前期哲学的反叛,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深入,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名称与客体的关系被受一定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所确定。在完成这个思想转变之后,维特根斯坦不需要图象论了,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这种被规则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是将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题分析,他的研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真假,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命题的真假。第二个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前期哲学为解决辛提卡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而博弈语义学中的概念则直接对应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存在是与事实相对应的存在,是以现实世界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维特根斯坦的客体。在辛提卡看来,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语言交流所涉及的客体多是描述的客体,这些描述的客体有些能转换为亲知客体,有些不能,如“结构为H3O的水”,但是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又会涉及这些概念,自然在定义域D中也就应该包含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体是对维特根斯坦客体的扩展。辛提卡的客体分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两类,即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显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语义学层面上的,而是语用学层面上的语义,这在博弈论语义学的操作性中得以体现。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定义域D中的个体必须能与可能世界中的对象一一对应,脱离了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说何物,更不用说判定言说语句的真假。正如DanaScott所指出的那样,语义确定一个实现不是必需的,它应该为证实一个实现是正确的提供标准。
在确定了命题的构成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什么。辛提卡认为,命题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意义就是命题的真假值。博弈论语义学的处理方法是找到一个体用概念的名称代入量词所约束的变元,即参与人“我”在定义域D中找到相关的个体以证实语句,而参与人“自然”则企图找到范例来证伪语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关的个体呢?或者说,怎样才知道代入个体后的语句为真?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扩展了维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命题的构成问题,相应的,辛提卡的命题范围较之维特根斯坦就宽泛的很多。辛提卡将博弈论语义学称为“寻找并找到的”逻辑,寻找并找到了什么?就是找到一个适当个体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来的图象与现实世界相符合。这不仅直观,而且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可见,在确定命题真假的标准上,辛提卡与维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图象论的符合标准。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确指出,“博弈语义学不排斥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在原子句和现实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要确定命题的真值,只要将命题与图象做个比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话说就是,“名称-客体关系曾经被建立,仅仅需要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将原子句和现实相比较。”
辛提卡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图像理论和逻辑语义学之间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围相似性之一,就是在两个理论中,语言的基本元素和现实的特定方面之间的代表关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进一步的分析。”罗素指出,事实是意指那种使一个命题真或假的事物。而一个命题的本质就在于:它可以两种方式,即以人们所谓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对应于一个事实。最基本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原子事实相符合。在原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联结词就构成了分子命题。分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命题的真假,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在分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量词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概括命题。其真假最终也取决于原子命题的真假。维特根斯坦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任何复杂命题经过分析都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原子命题。辛提卡由此得出结论:“一个指示性句子的表达在通常的本质上不是这些语言博弈的一个回合,在这些语言博弈中,给出了几个构成成分的词语,并且因此给出了整个句子的内涵。”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我们根据可能世界理论可以确定定义域D,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可以处理命题,并且将命题的具体处理方法转化为真值函项的求解,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为真值函项求解,并且这个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论。
二“语言游戏说”与语义博弈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的所谓“语言游戏”,实际上是把游戏当成是运用语言的比喻,即强调语言的使用,他指出:“我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词的意义在于使用,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我们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必须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才能确定语词的意义,试图通过孤立的逻辑分析来揭示语词的意义,结果只能误入歧途。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这种处理方法,实质上是从具体的语境动态地观察语词的用法,我们不能孤立地去问“什么是意义”这一类的问题,而应该说“什么是意义的解释”。弄清一个语词代表什么之前,必须首先掌握包括这个语词在内的那种语言游戏,一个词语的意义也就是它在语言游戏中的实际用法。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及其意义问题的思考,得益于一场足球比赛的启发,同时,相较于足球比赛,语言游戏也存在规则,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灵魂,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必要条件。维特根斯坦用了很多篇幅讨论规范和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做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习俗,制度)。
“遵循规则类似于服从命令。人们是被训练这样做的;人们是以特定的方式对命令做出反应的。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乃是我们据以解释陌生语言的参考系。”可见,规则和遵循规则是人们在实践和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这种语言游戏所遵循的规则究竟是什么?是否就是逻辑必然性?“维特根斯坦最终在他的认识论斗争中失败了”。
其实只要留意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我们不难发现维特根斯坦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缺陷,维特根斯坦指出:“我的根本思想是‘逻辑常量’不代表任何东西。事实的逻辑不可能为任何东西所代表。”“没有‘逻辑的对象’、‘逻辑常量’(照弗雷格与罗素的意义),于此便显然可见。”虽然维特根斯坦不承认逻辑常项的存在,但是认为客体具有逻辑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客体能够聚拢。
辛提卡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受到博弈论的影响。“游戏概念的主要用法如此多地分享了像冯·诺意曼(vonNeumann)和约翰·纳什(JohnNash)那些数学家构建一个详细的游戏的一般理论的结构,那个理论旨在帮助科学家与哲学家理解有趣的问题的范围。它们甚至包括了真理与意义的问题(以及其他的语言—世界关系)以供讨论,维特根斯坦从中提出了他的语言游戏观念。”
与维特根斯坦相同,辛提卡在确立了命题和世界的图示关系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处于这些描述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辛提卡看来,单纯的图像论已经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了,图像论的任务是描述关系,那么对关系的关系的刻画,则需要另一个理论。辛提卡指出:比起那些为解释语言与现实结合所需要的思想,维特根斯坦经常包含更多的语言博弈思想。“为了理解(一个给定的一阶逻辑语句)F,我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记忆空间,事实上,我们对一阶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语句和世界的有限的逐步比较之上,而不是(潜在的)F的图像本质。”“有时语言博弈能够明显的被发现用于提供词语和它所刻画之间的关联”。
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或许我们用图像论处理语句理解的时候已经不足道了,但更为恰当。辛提卡认为自己受到“维特根斯坦有关思想的启发,强调受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亦即寻求和发现语言游戏的重要性。”但是,辛提卡“比维特根斯坦走得远得多,因为后者的思想是轮廓性的且不系统。”“在我没有有效的方式找到我的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时,我怎么可能在实践中采取一个策略?”
这里有几种选择。也许有人会像在非确定性证据系统内所做的那样提出某种思路,但是辛提卡建议把我的策略限制在递归中。这种限制的方法是非常精致的,它注意到了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中实际可游戏性的思考。辛提卡坚持认为语言目标导向语言本质,这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处于维特根斯坦形式化时期的游戏概念的意义。当时,维特根斯坦使用“游戏”来指称目标导向的活动,诸如证实或者证伪的活动。辛提卡延用了这一思想,他说:维特根斯坦的“用法”概念强调的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构成一个词的自然环境并使该语词从中获得其意义的活动。
博弈逻辑学范文4
实事求是地说,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的人物形象,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认识,但徐江先生认为,“蔺相如不是‘智勇兼之’的英雄,他是一个罔顾赵国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没有战略眼光。……其(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的人物形象)教育值远远低于认识他的冒险主义倾向及引导学生怎样看清这一面。”当前的教学一直在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程改革到底应该改什么?徐江先生认为,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绝对不是什么课堂桌椅的摆放形式,绝对不是什么“先学后教”之类的程序,绝对不是什么用“导学案”主导下的所谓各式各样的学习模式,而是教师及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徐江先生所讲结论超越了常规,是他的解读思维方法突破了常规。那么他讲课的思路是怎样的?我们将其思路进行了梳理并作如下的归纳。
一、由“充足理由律”判断蔺相如请缨赴秦的承诺是虚假的
应该说,徐江先生的观点是“反传统的”,但这种分析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才是有效的。应该说,徐江先生的整个解读过程本身是一个严密的论证过程。
他首先发现的问题是蔺相如在出使前信誓旦旦的承诺是一个虚假的承诺,是夸海口。他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在逻辑学中有一律——“充足理由律”,其基本内涵是在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应该提出充足的理由予以阐述、论证,应该对情况有基本的分析,有应对的预案。但蔺相如没有,只有那样一个承诺。徐江先生认为,“奉璧往使”,自身在秦犹如羊在虎穴,面对秦人可能使诈的风险,蔺相如没有充分的条件保证“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得以实现。这个承诺是虚假的。尽管事实上他做到了“完璧归赵”,但那纯属偶然,是秦国大意疏忽造成的,或者是秦国从本心上并无诈璧之意。否则,秦人一心要诈璧,严密封锁其下榻的驿馆,监视其一切异动,秘密盯梢其使团成员的出入,中途劫杀怀璧的随从,他的计划不就全部落空了吗?把承诺建立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之上,是完全违背“充足理由律”的。
二、由“矛盾律”判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
徐江先生运用逻辑学中的“矛盾律”发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罔顾赵国的安危,背离了出使前确立的外交原则。徐江先生分析,本来,蔺相如在赴秦前,他给赵王分析形势时说的很好,在秦强赵弱的背景下,为赵国安全计,当秦国提出以城易璧的请求时,即便秦国诈璧,赵国也应该“宁许以负秦曲”。作为弱国外交,它要用一切手段为自己创造和缓的生存环境,争取时间,寻求发展,等待变化。所以,宁可舍掉这块璧,让秦国背负以城诈璧的理屈责任,自己绝不主动挑事,给秦人以口实。但事实上,蔺相如在秦国却违背了赴秦前与赵王定下的正确原则。当秦国还没有暴露出诈璧事实的时候,他先发制人,趁秦王“斋五日”之机暗地派人送璧回赵国。这就授柄于秦,归直于秦,把主动权完全奉送给秦国。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小伎俩实际上有引火烧身的危险,为赵国埋下祸端。
根据逻辑学“矛盾律”分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为真,必有一假。所以,“矛盾律”要求人们在进行决策和执行决策时,一般情况下要注意相对稳定、连贯、一致,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幻不定,出尔反尔。据此,徐江先生认为,“宁许以负秦曲”的原则同以无礼的方式冒犯秦王而实现“完璧归赵”的行为是矛盾的。
三、根据“选言判断”为秦王设计正确的选择
逻辑原理有所谓“选言判断”之说。稍有逻辑常识的人都知道,“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可能的情况至少有一种是存在的判断。比方说,教学方式或者是教师讲解,或者是学生分组讨论,或者是教师出题让学生做练习。作为一名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上,面对这些方式必然有一种情况是存在的。
徐江先生认为,根据“选言判断”思维规律启示,应该想到有关事情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去争取。他认为蔺相如作为特使对秦赵之间的璧城交易方案应该作出这样几种可能有的清晰预测:或秦国真的以十五城易璧,或秦国以十五城诈璧,或赵国设法说服秦国停止这个活动,或赵国提出新的操作方式(比如以谷物作交换),或者干脆以送礼的方式将和氏璧送给秦国以图建立友好关系。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尽管是事实,但不在其列,它是不该发生的事。关于这一点,在前边的逻辑判断中已经论述了。
徐江先生明确地讲,懂得“选言判断”的思维规律,从实践的角度能提出几种可能的情况还不够,最后的关键问题是“选”。要把“选言判断”的逻辑思维规律以文本为例子作分析,转化为语文所承担的人文性教育——让学生获取生存智慧。所谓“选”的过程,就是尝试性解决问题过程,需要辨别所提出几种情况哪些是真的可选的。
所以,徐江先生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真的以十五城易璧”,这是不可能的,秦不仅损失十五城,而且在政治上失民心。“秦国以十五城诈璧”,这也不可能,堂堂秦国为一块璧而做行骗之事,有失体统,见笑于天下,不值得。那么,秦国没有这两种可能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具有虎狼之心的秦国对赵国放出的外交风球,看赵国人的心态。所以,从赵国来讲,在秦强赵弱的背景下,既不能得罪秦国,也不能示弱,因此“以送礼的形式结交秦国”也不可取。这样只剩两种情况可作为外交博弈中的策略手段回应秦国,或说服秦王罢易璧之议,或由赵再提出可以操作的交易方式(比如说以璧易谷),这都是双惠共赢的结局,但却是让秦国作最终的选择。
那么如何实现“罢易璧”或“以璧易谷”呢?徐江先生认为:“得有当年烛之武说秦伯的智慧和诚恳态度,这样的外交大使应该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利害关系游说秦王。”
四、根据“假言判断”构建“反事实假设思维法”,从正反看“完璧归赵”
徐江先生教学可贵之处是满堂课思维方式完全融和了逻辑学原理,但又避免了逻辑学术语充斥其间,尤其是以逻辑学原理为根据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去评断“完璧归赵”可能存在的风险,去评断蔺相如应采取的正确做法,在“否定”与“应该”的比较中去认识“完璧归赵”的失误。
逻辑学中的“假言判断”就是断定某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是另一种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这是一种条件判断。比如说,我们只有团结对敌,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说,我们内部的“团结”是“战胜”外敌的条件。据此徐江先生就已经发生的事件提出了一种评判方法,那就是按照原事件关键因素相反运作方向去设定条件,作文学性虚构想象,去分析可能发生的情况。把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原事件本身进行比较,就可以对原事件进行评判。徐江先生把此种判断方法命名为“反事实假设思维法”。
徐江先生进一步解释:“此种方法,用一个公式概括的话,那就是——‘假如……不……,而是……,那么就……’杜牧有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老天爷不给周瑜方便,偏偏不刮东风而刮西风,天有不测风云嘛,那么,失败的就是周瑜。孙策之妻大乔、周瑜之妻小乔,这两位东吴美女就会成为曹操铜雀台的娇人。
徐江先生反对“先学后教”,他主张“先教后习”。
当他给学生讲明什么是“反事实假设思维法”之后,要求学生就“完璧归赵”作反事实假设想象。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原事件中,秦王于大庭广众之前,“斋五日”“设九宾礼于廷”准备接受璧的时候,蔺相如却早已把璧偷送回赵国。面对这尴尬的局面,秦王很冷静,制止了群臣要惩罚蔺相如的行动,“毕礼而归之”。这就是原事实。
那么,怎样对已经成为事实的“完璧归赵”进行“反事实假设思维”呢?这就要对秦王“毕礼而归之”的冷处理做反向思考。
在课堂上,面对上边的提问,学生很快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杀了蔺相如,以赵国骗人为理由,发兵邯郸,要求赔偿。”
徐江先生又补充说:“也可以先不发兵,扣押蔺相如,同时派使臣作严正交涉,责备赵王,要求赔偿。”
不管是外交交涉,还是大兵压境,秦强赵弱,这些被动局面都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可能惹出的祸。置赵国于危机之中,存一璧又有何用呢?
当然,有学生不服气这种假设性否定评判,因为蔺相如事实上是做到了“完璧归赵”。对此,徐江先生又引导学生以“反事实假设思维法”去想象蔺相如应该怎样做到既保证赵国有尊严不失璧,同时又不会得罪秦国没有风险的外交应对策略。如果想不出这样的可能的应对策略,是不足以服人的。
徐江先生是这样引导的:与“奉璧往使”相反的做法是什么?与一心想着“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样念头的相反做法是什么?
显然,学生能很轻松地想到“不奉璧”,也就是“空手单车西入秦”。而这样做的结果,至少是没有“归赵”与“不归赵”的问题了,也不会发生骗秦王的事情了,因为璧留在赵国了。
但是,学生不能想象“空手单车西入秦”怎样能和谐地与秦王打交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指望所有问题学生都会回答。学生不会的问题,应该由教师来教,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在这里应该得到精彩的表现。
徐江先生说既然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彻底的。不仅不是“奉璧往使”,而且要改变原来秦王的“以城易璧”的想法,让秦王主动打消“以城易璧”的念头。当然,“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样的想法就从根本上将其抛弃。
为此,徐江先生设计了两段很精彩的说辞。他认为,蔺相如应该仿效烛之武说秦伯,站在秦国的主场上,说明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蔺相如见秦王,首先说:“璧乃一物尔,十五城则非十五城,乃十五城民之所居也。若以十五城易璧,则必招民之厚怨也,大王恐陷重物轻民之不义也。秦,强国也,珍宝尽有之,岂能为一璧之故而弃十五城之民于不顾也。且臣素知大王诚信也,得璧而不予城,因一璧而见笑于天下必不为也。故为大王计,当罢以城易璧之议也。”
当然,如果秦王说甚爱璧,坚持其意怎么办呢?蔺相如应该有预案,当面提出新的建议——“大王诚爱璧,赵国缺谷,赵王恤民之饥也,且不欲大王陷于民怨,愿以璧易谷。大王可予赵谷十五万石,秦之民无恶言,赵之民有丰食,双利也。若大王愿以谷易璧,臣愿质于秦,且秦强赵弱,岂敢逆大王之欢也。谷至赵,赵必奉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前者谏秦王罢“以城易璧”,后者思“以谷易璧”。从而把球又踢给了秦王,要么罢“以城易璧”,要么“以谷易璧”。总之,这都是双方可以接受的,自然没有风险。
徐江先生认为,教师可首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上边两种意思,其次再以这样的文言话语作归纳,以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徐江先生给学生留下三道作文题,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巩固、拓展本课所讲的内容。这种教学意识与命题思维是值得中学老师效仿的。
1.故事新编:蔺相如巧说秦王罢易璧
2.驳论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质疑
博弈逻辑学范文5
我国车险费率厘定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分析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
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经典文献研究
基于企业网站的服务质量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伦理视域的企业知识管理
城市会展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论商业判断规则的适用
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模式创新及其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土地犯罪的多维解读
制度变迁中的制度外行为
论清末安徽工商业的发展
征稿简则
热烈祝贺《天津商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理念创新与有效推进——以“一村一品”为例
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奶业为例
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围与评判
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制度约束——基于全球化视野的思考
论经济转轨阶段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性支柱产业视角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推进天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基于“宅基地换房”视角
论省域广义低碳业竞争战略
横向兼并合谋效应评价方法的批判性审视及前沿问题
外资并购与市场份额变化——应用bootstrap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跨区域消防应急救援运用第三方物流经济分析
国际邮轮咨询师开发之探——兼论我国邮轮咨询师开发策略
基于工作嵌入的员工离职模型研究——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经济环境评价
探析逻辑学对行政决策主体的作用
征稿简则
现代商业银行服务的认识与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所得税法中经济性重复征税问题探讨
机构投资者建仓行为导致的套利限制研究
模糊数学分析方法在突破性产品创新中的应用
MNC战略管理中的新现象:逆向护佑概念及特征
组织学习导向与企业并购整合绩效的关系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比较
天津滨海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生态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生态经济人”理性
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的解读
司马光法制思想试探
我国地役权疑难问题研究
试析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
天津市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化发展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推荐一本好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评介
证券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研究
中国文化价值观对我国在美留学人员旅游行为影响研究——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中国留学生为例
信息技术与IT治理研究综述
产业组织演进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组织演进为例
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时机预测研究
中美民航业发展比较研究
试论博弈思维的逻辑结构
论儒家譬式推理的经济逻辑价值
博弈逻辑学范文6
一、博弈论及管理博弈论
1.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科学。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博弈论也就是对策论。人们之间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的例子很多,几乎所有我们生活中的例子都是这样的。体育中也存在着博弈,比如在申办奥运会时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采取的不同对策,在运动队管理中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不同的管理目标采取的不同的方法。
博弈可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当人们的行为存在相互影响作用时,当事人之间如果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这种博弈就称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如果不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即没有哪一方能强制对方遵守协议,每方只能选择自己的最优行动,这种行为称为非合作博弈(nonooperative game)。合作博弈又分为双人合作博弈和多人合作博弈。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博弈论综合运用数学、逻辑学等学科方法全面而完整地分析研究决策过程,为人们就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2.管理博弈论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其中就包含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平。因此,激励与约束就成了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企业中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如何创造出使员工感到上下级平等的环境,如何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这都是一个组织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考虑如何运用管理激励与约束手段的问题。从社会现实来看,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污染问题,体育比赛中的黑哨问题,运动员的违规问题等等都是管理激励与约束措施不当造成的。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管理博弈论就是一门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系设计的新学科,它是博弈论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支,管理博弈论进行定量化、模型化研究的基本数学基础就是博弈论。
管理激励与约束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压力约束,纠偏约束。
二、管理博弈论在运动队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运动队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的管理是运动队的核心问题。组建各级运动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运动队的管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归纳为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只有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为运动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运动队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教练员和运动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博弈,如何权衡各方面的相关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就需要管理层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充分运用管理博弈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权衡利弊,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运动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运用管理激励的方式实现运动队管理目标
(1)需要激励
马斯洛的递进五层次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以层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其激发动机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时候上一级较高层次的需要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一个运动队中,对同一个运动员来说,不同时期的需要层次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火箭队用560万美元优先取得了“小巨人”姚明下一年度的合约,对姚明来说他现在的需要就是场上主力位置,谋取高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火箭队的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满足他的需求,他才能继续为该队效力,反之,他就会另找主家。然而当初他在上海东方时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到NBA去打球。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运动员的不同需要,在进行运动队管理的时候都应充分进行考虑,并且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2)目标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佛罗姆认为,一种激励因素(或目标)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受它的期望概率和效价两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概率。期望公式的理论说明:①确立目标要适宜。在运动队的管理中必须针对运动队运动员本人的训练水平,确立与运动员或运动队本身相符合的目标,不管运动员的本身训练水平如何,盲目为运动队设立夺取奥运会金牌、世界冠军之类的崇高目标,显然也不可能激发出强大的行为力量。相反如果目标过小同样不可能产生较大动力。②处理好成绩与奖励的关系。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当运动员取得一定的成绩,达到一定的目标时,就希望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才觉得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③运用期望值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自己的期望势必不同,一些运动员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一旦实现不了目标就会有失败感;一些运动员对自己的期望值过低,放松不努力,不认真训练,这都需要管理层认真分析,并为运动员设立适合的目标。
(3)榜样激励
优秀的运动队是由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组成的,特别是那些取得了辉煌成绩的老运动员,对运动队、对这个项目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言行对年轻运动员来讲,有时比教练员的说教能起到的作用更大,所以他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运动队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运用管理约束的机制强制性地实现运动队管理目标
(1)压力约束
按照管理目标方向对被管理者施以约束(如设置竞争环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形成一种外部压力,可使人产生某种顾虑和紧张,从而产生一种避惩和控制力量。适度的压力会转化为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但压力过大又会令人产生不安的情绪。在运动队管理中要求管理者在对运动员实施压力约束时,结合他们的训练水平,确定适合的目标,施加适当的压力,偏执地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等等不科学的想法是错误的。
(2)纠偏约束
纠偏约束可以用来约束运动员某些偏离运动队具体规则的行为,使运动员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在备战世青赛期间,由于私自外出饮酒,来自江苏的胡雪峰、杨力及来自新疆的木拉提三员国青小将遭受重罚。为整肃纪律,男篮国青做出了将这三名队员调整出队的决定。国青队对这三名小将进行的处罚,就是管理约束机制中纠偏约束在篮球运动队管理中的运用,在运动队管理中,运用纠偏约束可以有效地规范运动员的违规行为。
3.建立合适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运动队的管理
管理激励与约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必须以明确目标为导向,合理的设置目标体系,进一步进行分析,并形成决策。在运动队管理中,主要的激励与约束的构成,由于被管理者不同时期的需求不同,管理者拥有的激励与约束资源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管理激励与约束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必须用纳什均衡对各个相关因素进行组合和分析,及时调整管理的方法。例如,对于国家篮球队来说,他的总体目标是参加各级比赛,但是在每一阶段他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子目标A可能是亚运会,子目标B可能是四国邀请赛等等,那么我们在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时候就应该针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调整管理方法。整体的设计模式如图。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