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

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 企业 数字化转型 研究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

企业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ation),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企业内部数字化自动化的应用,其正真内涵载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将企业的前台与后台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客户为中心出发,把企业的运作、决策及服务紧密围绕客户体验而进行。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能够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对科学、系统研究企业数字化起到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简略的概括为萌芽、扩张、业务变革和战略变革阶段,这些阶段分类大多以发达国家的视角来进行划分,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国家在不同经济水平,数字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将不一致。综合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数字化阶段的研究,大体将分为数字化初始期、基础设施变革期、业务数字化转型期以及战略变革期四个阶段。

二、企业数字化阶段分类研究

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划分指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计算应包含硬件、软件、通讯设备、视频会议室、信息化的培训课程、信息管理部的建设、专业IT人才团队、以及技术的维护。应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最近5年,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费用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乘以100%

(二)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

企业数字化在企业的地位反映了该企业是否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云计算使得21世纪传统行业竞争无比激烈,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其主要评价依据包括:企业信息化领导的地位、信息部门的地位、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水平、信息话的重视程度等。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的任何其他资源都是在人力资源的参与下才变得灵活起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的评价包括:雇员的IT技能和数字化的理念、是否有专门的数据库管理员、是否建立了IT部门并配置专业的IT人员、信息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的信息能力和数字化观念等等。

(四)IT的应用状况

无论数字化设施建设多么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为战略高度,IT的应用水平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成败。IT的利用状况囊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度水平、数字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电子商务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企业系统之间讯息共享的程度、能否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互等等。

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占传统业务的比例。包含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与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和线上购买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特征

(一)处于数字化转型初始期的企业

初始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初阶段,此阶段还未建立数字化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其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都不完善,计算机的普及率包括信息技术的普及率都比较低,使用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停留在硬件系统的建设层次。

(二)基础设施的变革期

信息部门开始建立;随之企业开始逐渐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营运模式上更加注重数字化变革,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与职能部门,并且信息化变革更向着企业的统一化模式发展,企业已构建出具规模的内部网络,此时的信息技术处于推广和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初始阶段有明显完善。

(三)业务数字化转型期

处于业务数字化转型期的企业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系统,配备了专门的数字化部门及专业IT人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提高,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数据高度共享,组织通过数字化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完美结合。这个时期的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信息系统在随着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变革进行调试和改变,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和变动的影响,此阶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进度也会轻微波动。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施行触及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过程。在业务数字化变革中,以变革标的为导向保证变革有一个具有方向性的、能够监测的、有向导的管理环境,为整个变革进程制定计划,构成有实效的项目小组和有效管理项目进程。选用新的领导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进程的管理的核心价值进行宣传增强管理层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四)战略变革期

企业领导层面,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变革期的CIO,自身不仅具备了全局性的眼光,同时能够以过程为导向,根据公司的组织设计进行调整.不仅具备信息分析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公司筛选和利用关键信息.并且还具备了能用投资回报率来决定IT方面的支出,高层领导角色在现阶段由CIO来担当,并制定战略层次的方案。在制度层次,企业已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企业的价值链用互联网思维联系和组织起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正真成熟阶段,并在企业的战略层进一步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且持续对转型进行战略投资。

四、数字化转型阶段注意事项

(一)创新业务模式

数字化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是设计并构建新的业务模式。惟以最适合的规范方法不断地重新把全部业务要素纠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客户期望,领先于竞争对手。

(二)推动构建客户和社区的互动

对客户和社区的自由交换的新模式的构建是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关键能力。传统企业与客户交互大多发生在销售、营销和售后的过程中。而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再到企业的财务方面等等,都与客户进行交互。构建与客户交流的社区,这一点小米科技公司做的很到位,小米社区和论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充当了与客户交互桥梁的角色。使得企业的设计人员、工程师与客户进行交互,让顾客得到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优化和构建数字化供应链

传统企业以满足供应商来涉及供应链,而数字化企业必须针对顾客优化供应链。对数字化供应链进行优化,把这个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进行组织,提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依据数字化网络系统对信息按要求进行管理和输出。来达到协调远程客户与企业的关系,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四)识别转型时机

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信息的整体掌握来识别转型时期。需要判断自身的产品或服务的数字化程度,同时把握自身的竞争对手怎样应对新的客户期望。根据时代和客户的变化要重新定义价值主张,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来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五)执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并且持续改进

通过重新定义业务和运营模式,构建新的数字化虚拟社区,来实现客户的交互和数字化供应链的完善。这些不仅需要严格执行而且更需要持续改进,随着市场的变化,顾客的要求和偏好在随时变化,只有通过分析客户交互,来寻求新的源动力。

五、总结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数字化产品与基础设施开始扩展,进入21世纪初后,开始发展到数字分发与Web战略阶段,其中Web战略与电子商务以及如何通过Web战略提高效率等。直到2010年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到业务模式层面,标志为移动革命、社交媒体、超级数字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大动力,在新世纪背景下,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阐述,从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可以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结合企业本身,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那些能够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并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企业,能够在变革大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冰.浅谈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19):314.

[2] 欧阳峰.我国企业信息化演进的内外影响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73-174.

[3] 龚芳,金岳晴.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33):9185-9187.

[4] Saul J.Berman,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和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业务模式[J].IdeaWatch.

[5] 杜立辉.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8).

[6] Jian Fu Zhang.Evalu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Expert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8938-8948.

[7] 朱农飞,罗元.数字化转型[J].首席财务官,2014.01:74-75.

[8] 刘英姿,吴昊,林伟.企业信息化阶段发展的模式及.阶段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2):101-103.

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信息的获取,档案作为历史信息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档案信息载体也随着时代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单纯纸质、实物存档方式发展到现今多种载体存档,特别档案信息数字化使档案存储电子化、档案检索自动化、档案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档案事业的发展。

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土建处成立于1957年,是国家一级总承包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80多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造价师等各类注册人员50多名,持证项目经理80多名,施工设备500多套,拥有豫西南最大的钢结构公司和混凝土公司,具备年施工30亿元规模的能力,综合实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煤炭系统建筑施工企业第一名。先后建设了平顶山矿区30余对大中型矿井,10余座大型选煤厂,6座焦化项目的地面生产建筑,承建了平顶山市行政服务综合楼、内蒙神华煤制烯烃项目、内蒙王家塔洗煤厂、新疆八一钢铁、内蒙神木洗煤厂、中平能化尼龙化工公司精己二酸、郑州海联大厦、郑州山顶地产御鑫城、郑州富士康公寓、济源豫光金铅等一大批项目。目前,工程项目遍布内蒙、山西、陕西、新疆、宁夏、山东等地。并与神华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中煤国际武汉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新疆八一钢铁、河南济源豫光金铅等大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我国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通过各种渠道快速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电视、广播、网络、报刊、通讯等各种传媒为社会各界快速传递信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信息记载媒介之一的档案信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档案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它保存的是“历史”信息,是“完成时”而不是“现在时”,需求迫切程度有限,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造成在一些企业得不到领导的充分重视。在某些领导心目中,档案数字化建设不如生产经营重要,不如办公自动化(OA)重要,是件可以等可以拖的事,因此造成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经费不足,硬件设施落后,高素质档案人才匮乏,档案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远落后于政府、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进程。

根据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解决企业领导对档案数字化建设认识不足的问题

为使企业领导充分重视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档案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了解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先进之处,做到不闭关自守,主动出击,利用传统档案管理的不足之处和当前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向企业管理层宣传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实现了企业领导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观念的转变,才能得到领导对我们工作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才能使档案数字化建设在资金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获得保障。

(二) 解决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往往滞后于企业其他信息化建设水平,企业愿意自己办刊物,办网站,却总是在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上止步不前,档案管理部门要想尽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开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机会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 解决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标准化问题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档案管理规范各不相同,严重影响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由于档案数字化存储格式标准不统一,档案管理软件缺乏规范,硬件设施参差不齐,网络架构的自成一体等原因,造成数字化档案信息共享困难,通用性、开发性差,导致档案资源利用率不高,制约了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有的企业在投资使用一种档案软件不长时间,就发现一些问题,或重新编制,或干脆弃之不用,导致档案建设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信心。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理论和工作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并指导着具体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 档案资源技术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档案资源信息化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保存,将原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进行信息化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由此可见,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二)管理人员素质现代化。

信息时代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档案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革,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及管理操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等。

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文3

我国机床发展整体大而不强,低端产品多、价值低,高端产品少,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模仿”“仿造”阶段,就像当年日本发展的初期。很多关键部件不过关,数控系统主要依赖于进口,提升产品质量的难度很大。企业创新能力差,信息化程度低,产品成熟度偏低,制造成本高,更无理论性、战略性、方向性研究,是我们制造业的通病。把信息技术融于机床产品和企业管理的水平很有限,尤其是把现代信息技术融于数控产品,而研发并制造出高精尖产品就更差,所以我国机床的产品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程度都偏低。

此外关键零部件及核心运行部件的技术水平、运行速度、产品精度、可靠性、稳定性差,整体机床制造工艺水平与质量比较低。

影响国产数控机床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一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比明显偏低,直接影响了国产数控机床的竞争力。例如,国产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小于300小时,远低于国外高档数机床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2000小时,而国际标准为800小时。

因生产制造工艺、过程控制等因素,国产数控机床的几何精度和工作精度单机生产质量远高于批量生产质量,很难实现数控机床的大批量高精度生产,从而不能有效占领市场。

无论从产品功能、制造过程控制,还是知识管理与创新、整体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来讲,我国机床产业的信息化水平都还很低,难以设计和制造出高端产品,实现“高、精、尖”数控机床的技术突破,无法有效提升企业升品牌内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服务、运作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向一体化、服务化、集成化综合方案供应商型企业发展,是制造业长期发展适应市场的重要手段。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全面融入信息技术,用高端制造业代替简单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产品,是企业在本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时的必经之路。

企业转型从产品与服务入手

首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增加可靠性、破坏性实验),融入信息技术(信息塔、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等技术),深入研究用户需求,从而设计和制造出更符合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及特殊用户需求的高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

第二,提升对用户及产品的服务化水平,建立企业内外一体化、数字化、集成化运作与服务支持系统,形成从单一供应产品的生产商,到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资讯、企业运作环境与系统建设、两化融合及软件服务在内的制造业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急迫问题是创新和人的问题,即确立企业发展战略与理念后,怎样培养和管理高素质的人来利用最重要的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管理和运作的不断创新问题。

信息化技术是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无论是产品研究与创新,还是制造与工艺,管理与服务,无处不在。企业只有通过两化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与升级。

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技术难点

从管理方面来看:首先是实现管理创新难,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在管理与技术上不断实现创新并前进的过程,是管理与技术交融统一的集合体,只有管理创新跟上数字化运行环境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其次,是数据管理难,由于装配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标准化、基础化、个人信息化水平低等因素,尤其是国营企业、老企业,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再者,知识更新难,由于信息化对每一位员工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无论是在技术操作层面,或管理操作层面,都要跟上并适应数字化企业运作模式的具体要求,并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管理思想,而固守原有旧观念、旧习惯、旧知识,又是每一员工难以接受和使用新系统、适应新环境的主要障碍。

从技术方面来看:首先是系统集成难,由于现有国内外数字化软件产品,是依据不同业务分为孤立的系统来设计和实施的,数据不能共享,事后集成统一,事倍功半,投资大、失败多,尤其是财务管理软件,直接与企业静态制造数据脱节,无法形成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和统一,不能适应数字化的产品开发及管理对快速设计和创新设计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未来企业数字化对信息技术及产品的需求。

其次,从软件实施方法来看,所有信息化项目,都是在软件实施后,再来消除信息孤岛,解决数据唯一共享。再者,信息化项目实施边界不清,需求多变,也是信息化项目实施周期长、成本高,不易成功见效的主要原因。

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点

企业信息化就是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就是对企业数据集合进行数字化设计、实施、应用及管理。只有解决好带有制造成本数据的工艺数据和产品数据,使之在设计和生产经营中成为唯一共享数据,并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活动中成为唯一数据源和唯一标准,才能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发挥出信息化的具大作用。

所以,建立集研发、制造、管理及过程控制为一体的数字化企业运作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来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解决带有成本数据的产品数据与工艺数据的集成,和它在整个企业内外数据中的唯一共享问题,又是现代装配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文4

【 关键词 】 数字矿山;信息管理;自动化;信息网

An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of Mine Digitalization in Gacun

Jin Zhao-hui Li Qian-qian

(Xinyuan Mining of Sichuan SichuanChengdu 610000 )

【 Abstract 】 The author makes an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ncept of digital min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digital min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mine digitalization in Gacu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for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ine, and puts forward steps and contents of construction of mine digitalization in Gacun.

【 Keywords 】 digital m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utom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0 引言

呷村银多金属矿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是一处高品位、易开采、难分选的复杂银、铜、铅、锌矿床,被誉为为“高原三明珠”之一。随着数字浪潮的到来,如何提高矿山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何实现矿业企业现代化管理与国际先进管理方式的接轨,如何实现“高效、安全、绿色、可持续”的经营理念,是当下各个矿山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呷村银多金属矿为更适应这一市场机制,正朝着真正的数字化方向发展。

1 数字化矿山的涵义

数字矿山(Digital Mine)是数字矿山是以矿山系统为原型,以地理坐标为参考系,以矿山科学技术、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高新矿山观测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起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原型、系统场、物质模型、力学模型、数学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并集成,可用多媒体和模拟仿真虚拟技术进行多维的表达,同时具有高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的融合及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

数字矿山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基础上的,有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它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管理、环境、资源、安全和效益等各种因素,是企业实现整体协调优化,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提高整体效益、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数字矿山的最终表现为矿山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与高校安全开采,以至无人采矿和遥控采矿模式。它将深刻改变传统的采矿生产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数字矿山的七大主层次

数字矿山按照系统结构自下而上可分为七个主层次。

2.1 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即数据获取与存储层。数据获取包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各种形式的数据及其预处理;数据存储包括各类数据库、数据文件、图形文件库等。该层为后续各层提供部分或全部数据输入。

2.2 模型层

模型层,即表述层。如空间和矿物属性的二维和三维块状模型、矿区地质模型、采场模型、地里信息系统模型、虚拟现实动画模型等。该层不仅将数据加工为直观、形象的表述形式,而且为优化、模拟与设计提供输入。

2.3 模拟与优化层

例如工艺流程模拟、参数优化、设计与计划方案优化等。

2.4 设计层

设计层,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层。该层为把优化解转化为可执行方案或直接进行方案设计提供手段。

2.5 执行与控制层。

执行与控制层,如自动调度、流程参数自动监测测与控制、远程操作等。该层是生产方案的执行者。

2.6 管理层

管理层包括MIS与OA办公自动化。

2.7 决策支持层

依据各种信息和以上各层提供的数据加工成果进行相关分析与预测,为决策者提供各个层次的决策支持。

3 呷村银多金属矿数字化建设的技术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呷村银多金属矿作为一新兴矿山,拥有前沿的硬件、软件、网络技术,这些为矿山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有力的基础保障。

3S技术、多分辩率海量数据的存贮技术、互操作互运算技术、多维可视化技术等,都为矿山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伴随着各种类型的矿业软件,如SURPAC、MAPTEK、DATAM INE等相继问世,并投入实际应用,可以把十几年来积累的地质成果以及相关矿山开采资料数字化,逐步建立起矿山地、测、采数据库。OA软件、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为矿山数字系统的建设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软件平台支持。同时,各种新型采掘设备、选矿设备及相关控制管理系统的引进,为数字矿山的实现做了好的硬件铺垫。大型扫描设备、矢量化图形工作站、宽幅真彩色大型绘图仪等硬件设备的配备,使得矿山数据库的建立和数字化成图更方便、更精确。

4 呷村银多金属矿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矿产资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脉。人类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自于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有限空间中的有限矿山资源来满足人类社会可的持续发展需求,最大程度的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已向信息化转型,为实现我国矿业企业适应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实现矿业企业现代化管理与国际先进管理方式的接轨,矿山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也是势在必行。

数字化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通过数字化技术,才可以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从而最终实现矿山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5 呷村银多金属矿数字化建设现状

自1999年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上提出了“数字矿山”(Digital Mine,简称DM)概念以来,矿山的数字化建设就在各大矿山企业中悄然兴起。呷村银多金属矿也加入到数字矿山的建设队伍中来。

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对数字化矿山的正确认识。矿山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到矿山发展的长期工程,涉及到矿山很多层面及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工程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职工的思想观念以及对数字化矿山的理解程度。但由于数字化是近十年出现的产物,很多员工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数字化矿山这个新事物的了解有些偏差,甚至认为数字化建设就是网络建设。认为矿山数字化建设是IT人员的事情,与企业的根本利益无关。

落后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阻碍了数字化矿山的发展。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习惯于原有的工作方式,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愿变革甚至惧怕变革。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阻碍了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由于员工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矿山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IT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也是阻碍矿山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矿井综合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传统的作业方式处于分割管理状态,信息交换困难。

6 呷村银多金属矿数字化建设的探讨

针对呷村矿山数字化建设现状,要多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能急于求成,应 “全局规划 分步实施”,整体把握数字矿山建设的规划布局。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矿山数字化建设。

开展矿山数字化知识讲座,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数字化矿山不但包含了现代化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还应包含现代化矿山的理念。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组织职工进行矿山数字化相关培训,重点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使之不仅熟练掌握矿山专业知识,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数字化加工方法。重视人才引进,并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及时引进、配备前沿数字化建设软件技术,完善矿山数字化七大层次间的信息传递。实现基础信息化、作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加强构建完整的矿井综合信息系统。

7 结束语

中国的矿山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数字矿山是未来矿山的发展方向,也是必由之路,任重道远。呷村银多金属矿应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完善软硬件配备,加强协调数字化建设七大层次之间的信息、指令的顺畅传递,最终适应市场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M.Kelly.Developing coal mining techn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J].Proc. Mining Sci.&Tech. Netherlands:Balkema,1999.3~7.

[2] 吴立新,殷作如,钟亚平.再论数字矿山:特征、框架与关键技术[J ].煤炭学报,2003,(2):1~7.

[3] 邓永胜.数字矿山特征及未来数字遥控采矿系统模型[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9~63.

[4] 杨强,雍卫华.国内外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矿业,2002,11(7):16219.

作者简介:

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文5

【Keywords】enterprise management; enterprise archiv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D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32-02

1 引言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全面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著录、鉴定、利用等进行处置、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2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档案资料的不断增多,纸质档案自然老化和人为损害、查找利用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档案管理的现实需求,档案管理模式应当由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首先,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省去人工整理档案的时间,减少档案管理所需的人力、物力 、财力,可以改进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档案管理信息化能节约存储空间,快捷传输,方便检索,提高查询速度和准确率,既可以节省空间,减少管理成本,又能节约资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再次,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实时性与动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便于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加工,让利用者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提高服务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水平。

3 如何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包括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科学化、信息安全化和利用网络化。

3.1 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

一是馆存档案资源数字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档案数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档案数字化指采用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对以纸质档案、照片、录音、录像等为载体的各种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根据2005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档发[2005]1号)、《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国档发[2002]8号)等文件的要求,企业应将“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为主要任务,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本着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方针,以文档一体化为原则,推动现有库房档案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和著录工作。为保障数字化进度和效率,企业要优先开展开放档案、珍贵档案、易损档案、高利用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剩余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逐步拓宽档案数字化覆盖面。在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遵循工作标准,做到流程规范、存储格式统一、字段完整,保障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实施数字化既减少了对档案原件的损坏,节约了保管费用,降低了档案原件丢失的风险,又推进了档案信息化建设[1]。

二是电子档案软件管理化。是指将数字化后的档案和现有的电子档案利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进行系统整理、排列、著录、统计和提供利用,实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成档案信息网络,实现档案利用网络化,这样省时省力,减轻了档案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人员有时间深入挖掘档案信息,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精心选题,打造一批有助于弘扬正确历史观,有助于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企业档案编研成果,在企业文化建设、职工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2 档案管理科学化

档案信息化让档案管理焕发了新的生机,企业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推动档案管理的发展。第一,整章建制,实现管理规范化。首先要结合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制定档案数字化标准、工作规范和流程,避免数据在档案数字化及后期管理过程中出现流失泄密的情况。第二,要建立电子档案接收应用系统,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规范归档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存储、备份、鉴定、迁移、利用等工作。第三,要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各项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规范各部门的职责、权力和义务,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第四,加大物力财力投入力度。要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需要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服务器、光盘、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其次需要开发档案管理的相关软件和系统,以实现档案自动立卷、排列、编目、检索、标引、文档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档案业务和管理工作。第五,需要配备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因此企业要加大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加快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标准化、档案服务网络化进程。第六,加强和提高档案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和水平。数字化的档案、电子档案需要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连接建成健全的电子档案数据库,在企业局域网、专网利用计算机完成收集、整理、著录、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档案专业知识,掌握编号、排列、编目、统计、鉴定和提供利用等工作流程,还要懂得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做好资料编号及存储工作,建立数据库和索引目录,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查询。目前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因此,企业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相关学科的培训,为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奠定良好基础[2]。

3.3 信息安全化

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信息化之后档案资料的安全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在企业局域网环境下,传输、存储和提供利用电子档案信息,可能造成档案信息的泄露、失真等不安全情况,影响档案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第一,建立相关制度。首先应制定确保档案在数字化过程中信息安全的制度,如严禁“一机两网”,档案数字化所用的计算机和网络要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严禁数字化加工人员带有存储功能的设备进入加工区等制度;其次应制定档案信息与网络连接和使用过程中安装防病毒软件、外接优盘、移动硬盘等相关规章制度,以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第二,设置访问权限。根据不同岗位和级别,分别设置一般访问者、特殊访问者和管理者权限,只有当访问者的身份通过档案访问权限验证后,才可进入档案查询系统利用相对应的已开放的电子档案,这样可以有效预防不相关人员随意查阅电子档案,提高了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第三,采取异地备份。首先是可以避免因当地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等造成的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风险;其次是可以避免因操作不当、病毒侵害等造成的电子档案信息的丢失和损坏风险,从而最终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3]。

3.4 利用网络化

利用网络化是指企业通过局域网实施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利用者不需去档案部门实地查找,在局域网或专用网上即可实现利用。利用网络化具有查找方便、检索速度快、可靠性高、保密性强等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干部职工合法的各种利用档案的需求,有利于他们了解档案,增强档案观念,进一步认识档案的价值,从而扩大?n案工作的影响力,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006-03

我们所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更多地是指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在无穷的数字化空间里建设虚拟校园,是现实世界的学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直接和间接地数字化、功能化以后所产生的对应物。它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并逐步形成某种生态。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应该形成强有力的互动作用,提高教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所以,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有关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内涵

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工程。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教育环境(如图1),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国内关于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北京大学的黄达武先生[1]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大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沈培华主任[2]提出: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对于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不同学者也有各自的看法。

万里鹏等[3]的描述是:1) 数字化校园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2)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学、学术、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效率提升。3)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的突破。4) 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未来“学习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韩锡斌等[4]的解释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良好的网络设施是建设数字校园的前提;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等;数字化将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生活等各个方面,核心工作围绕着人才培养环境和科研环境的构建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2校园网络建设模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现代化校园宽带网络,因为这是硬件基础。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寻求一种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来建网和养网成为目前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焦点。目前校园网建设中较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2.1外包模式

把校园网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企业来运作,由企业投资网络设备和布线工程,企业根据教师、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收费,经若干年后收回成本并赢利。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大规模改造中,投资的企业一般为电信级的网络运营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资金不足的压力,并能引进规范的电信级网络管理。缺点是由于学校对网络设施不具有所有权,因此也相应地失去了对网络设施的管理权。同时,在推广各种基于校园网的应用时,也必须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从而学校在灵活性和主动性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企业在收费时尽管已经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性,以低于商业的标准收费,但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仍然偏高,从而抑制了应用需求,反过来又导致企业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使企业失去了经营的兴趣。从目前来看,校园网外包模式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也有人将此种模式称为企业的一种“广告模式”或“竞争模式”。

2.2自建模式

学校自筹资金或贷款,独立自主建设并管理校园网。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上拥有充分的自,不会受制于企业。但这种模式要求较大的资金投入,按主流技术标准设计,一年几百万的投入是必需的,并且对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力也会有较高要求。采用这种模式时,多数学校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法,逐步达到数字化校园的基本要求。规划实施时,因综合布线与基建关系较大,理论上有15~20年的使用期,一般采用和基建同步、一次到位的方法,而应用系统则根据规划和需要逐步推出。在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方面,为防止人力资源流失和确保合理使用,一些高校给予这类技术人员额外津贴,并安排他们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2.3合作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共同投资、共同维护、共同收益。合作模式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回报模式,即找到学校需求和企业需求的结合点,这是合作模式的基础。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这种环境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信息化环境建设看成与实验室、图书馆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学校教育投入的必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在观念上为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校园奠定了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确实需要大量资金,要求学校集中投入也确实有较大困难,但学校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具备适当和长期投入的能力。为了筹措初期建设的大量投入,学校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向银行贷款,但需要支付大量利息;二是企业投资,学校按协议分若干年支付,企业可获得一定年份的排他性合作经营权,其回报由校园网络的增值服务解决。如果有合适的IT企业投资,第二种选择显然对学校更为有利,首先可以减少利息支出,降低了建设成本;其次企业为获得更多投资回报,会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提供各项增值服务,这客观上有利于推进基于校园网络的应用。同时由于是共同投资,所有增值服务学校都可以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优点就在于既减轻了学校资金压力和运行维护的技术压力,又使学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对校园网自,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赢利空间。有人因此而称其为“双赢模式”。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

学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运用适当的策略。由于各高校在投资规模、信息化基础、管理体制、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就建设策略来说,各校应该有所不同。

朱懿心等人[2]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坚持“三个必须”: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具体可表现为四个方面即人员素质、网络设施、应用平台、宽带接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韩锡斌等[3]指出建设数字校园的实施策略要点包括: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化应用,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多快好省;结合校情,创建特色。其中分步实施要考虑:先稳固基础设施,后构建应用系统;先制订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后实施系统建设;认真规划、适时构建数字校园的基础服务系统;合理选择、适时推进应用系统的建设。

综合以上观点,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数字校园的阶段性目标确定后,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4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设施建设是基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设计合理、设备配套、通道畅通,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 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这些都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 师资培训是关键:老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园网络使用水平,也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数字化校园的教育系统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 政策配套是保障:发展网上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收费使用政策,绩效奖励政策。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教育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5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价

数字化校园建设很难有统一的、绝对的评价指标,以上评价指标基本反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方面。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用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既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保障。但上述指标稍觉简单,二级指标项拆分不够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此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它的建设实施不但需要学校对自身业务及数字化校园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而且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要解决从“有路无车”变成“交通混乱”的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网络秩序、政策法规和各种标准。

数字化校园,它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应该说它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过去我们是在传统的环境当中培育学生,使得老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校园当中能够成长和发展。而数字化校园应该说提供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而在这个教育环境当中,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方式、教学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持下师生的教学、学习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在传统环境向数字化环境转变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万里鹏,陈雅,郑建明. 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J]. 情报科学,2002,(2).

[2] 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 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4,(9).

[3] 韩锡斌,杨娟,陈刚.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2005,(8).

收稿时间:2006-12-25

作者简介:许志英(1978-),女(汉族),江西临川人,助教,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计算机教师。

联系电话:13867534030 0575-831737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