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1
关键词:感受;抽象;概括;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55-02
学生中有不少人初中物理学习很不错,但是进入高中后他们却感觉到物理特别难学。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因此几乎放弃了物理的学习,在高一上期就出现了以物理学科为代表的严重分化,有一部分同学文理分科时选择文科的原因就是物理太难学不会物理。其实物理学不好关键因素在于初高中衔接阶段物理思维没有转变过来。
初中物理思维特征——“感受”与“经验”
每个学生都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比如力学现象、运动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现象,如弹力、大气压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并且这些现象都是非常直观的,也可以这样说:感觉是对的就是对的。因此,他们造成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经验都能猜中结论。
初中物理在解题中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非常注意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要求在求解过程中明确那些物理量已知,那些物理量未知,强调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
例如:如图所示,物体在2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了10m,用时20s。求:拉力所做的功和拉力的功率。
初中大部分老师要求在解题过程中要写出:
已知:拉力F= 20N 移动距离S=10m 时间t=20s
解:W=FS=200J
P=W/t=20W
这样的处理在初中有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已知条件写完,哪怕是在不懂得什么意思,只要记得公式就可以硬套公式求出结果。这一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如果说初中物理学习中也建立物理思想的话,那么这种思想可以叫“感受”物理或者叫做“经验”物理。当然初中物理教学中这种做法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思维特征——“抽象”“概括”与注重“过程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思维特征表现高度的抽象,物理思维从经验型和感受型向理论型转化,更加注重物理过程分析。具体而言,高中所涉及的物理内容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学生用初中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分析和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例如:“只有受到力物体才会运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例子好像都在支持这一观点。一个物体放在地面上,有力推它,它就会像向前运动,力撤掉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这一“经验”的存在使得不少同学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和迷茫。当看到物体向前运动时总会认为物体受到了向前的力;当看到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冲上斜面时,总会认为应当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力使物体向上运动。而实际上物体不是因为力而运动,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高中物理学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更加注重物理过程分析,关注物理过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关系,而不再一味注重已知和未知。
例如:一物体从某一高处由静止释放,若不计空气阻力,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为V,重力加速度为g,求物体下落总高度一半时用了多长时间。
在该问题中如果一直强调已知和未知数,题目中的未知量较多会使得高一新生初学匀变速运动时变得迷茫,不知所措。其实该问题的本质就是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初高中衔接阶段物理学习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物理思维,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转变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一、注重概念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要设置疑问和制造矛盾,引导学生从“感觉”物理现象到“抽象”“概括”物理本质逐步转变。
思维开始于疑问与矛盾,问题启动于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思维情境,甚至于制造矛盾强迫学生进行一定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认真分析和组织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发现、创设质疑和“制造”矛盾,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矛盾中升华自己的思想,突破感觉层面自己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所有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规律的讲述很简单,但是我们不要错过这个从“感觉”到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的绝佳机会,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辨析到底是轻的物体落得快还是重的物体落得快,做适当的引导,帮学生制造矛盾,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物体落得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空气阻力,进而拓展到没有空气阻力会是怎么样的,先猜想最后演示“毛钱管实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体验现象,又能够让学生深度思考,透过现象去抽象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学生的可参与元素,不要觉得问题简单,讲明白就可以,甚至认为不值得一讲。对于高一年的新同学而言他们才刚刚开始尝试着去抽象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二、习题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习题。引导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中注重过程分析。
高一新生对物理学习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还不太适应,往往犯经验主义错误,在处理习题时急于寻找公式套法,急于找出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这样做是不利于物理的学习,即便是套对了,也只能说是意外,没有任何的成效。反而会使得学习物理过程变得越来越迷茫。过程分析是高中物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理解了物理过程才能够解决问题。只有对物理过程细致、正确的分析,才能够正确的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一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学生经常会犯错,有一些老师会觉得学生基础太差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作。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同学没有理解物理过程,没有适应高中的物理思维。
例如在高一某次物理周练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t=0开始在连续相等的两段时间T内走过的位移分别是S1和S2,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
可能不少老师都会觉得这是一道简单的套公式的题目。但是作为初学者部分同学处理这样的问题会感觉无从下手,随便写几个公式了事。根本原因是急于寻找公式套公式,急于找出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忽略物理过程的本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或者说还没有学会过程分析,还没有建立物理思维模式。
让学生学会过程分析,我们从高一衔接阶段就应该十分注重这个问题,不是神不知鬼不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要旗帜显明地去强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过程分析能力。
习题课是培养过程分析重要途径。要在习题设置上下功夫,必须了解学生实际,要做到难易要适中。讲解习题时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物理过程进行探究。实质上也就是通过参与和探究促使学生尽快的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物理思维的转变。
参考资料
[1] 孟昭辉.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思想觉悟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历史教学必须抱着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态度,思考自身学科课程教学的问题,以期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一、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为宗旨的历史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从实际意义上讲,是不能令人乐观的。究其原因有,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还不具有比较理想的地位,我们不言学校层面,仅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说,家长都认为历史学科属于跟音、体、美相等同的小科,家长们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所以,学生比较自然地不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显然就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学习,也是不认真地学习。对此,我们应当思考的是,作为肩负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历史教学,首先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考虑,甚至是比较优先地考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接手一个初一年级,我都要在历史教学未开始时,先做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铺垫性工作。如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不和学生谈教学,也不和学生谈相关文本中的历史内容,而是抛出一个个历史名人的名字,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大多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比较诙谐地和学生说些相关历史故事,这个时候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一种比较潜在的兴趣激发。但这只能说是开了个好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极有可能在学习的途中发生变化,甚至就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本质意义上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二、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为宗旨的历史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历史课堂纯粹凭借老师的教授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不能比较理想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定能力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现在不能学好历史,就是将来走向一定的事关历史研究工作岗位,也不能适应。所以,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涵盖比较丰富的内容,所形成的途径和策略应当是相当多元的。历史教学还应当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特性思考。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点,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就必须基于这样的“四性”考虑。如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学习的思想性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相关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教者进行阐释,还是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都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当一个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时,那么学生将会比较有意义地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从现在开始就初步甚至逐步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为宗旨的历史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创新。
对学习的创新并非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也不见得其创新就是这几门学科课程的专利,应当是所有学科课程都共享的专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创新。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创新,不是比较简单的几句口号一喊就可以达成目的的,需要一定的付出,教师则要流淌很多的汗水。这汗水不是教学中死揪蛮缠的汗水,而应当就是人们所说的智慧的汗水。初中生学习历史,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比较客观地认识历史,这需要学生立足角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教学为了学生学习的创新,需要的是学生思维观念的正确,需要的是在比较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审视历史事件及历史性的人物。教学千万不能人为地为学生筑起挡住学生视线的座座小丘,而应当给学生一望无际的草原,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目光远眺、视野开阔。
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这些关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乃至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都需要我们探求更适应学生创新学习的路径和具体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艳华.也谈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3(39).
[2]林兴满.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创设[J].《新课程》(上旬),2016(3).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3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 违纪处分; 听证;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33-03
田永原是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因考试作弊后,学校作出了退学处理。但是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永宣布处分决定和送达变更学籍通知,也未同田永办理退学手续。甚至还于处分后按年收取田永的学费,进行注册、发放补助津贴,为田永补办学生证。最后还安排田永参加了大学生毕业实习设计和考试。但是在毕业时却没有给予田永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1998年底,田永一纸诉状将自己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北京科技大学按规定向其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刘燕文原是北京大学博士生。1996年初,其博士论文全票通过了论文答辩,并通过了系学位委员会的审查,但不知何故没有通过学校学位委员会的审查,学校只向其颁发了结业证书。1997年,刘燕文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海淀区法院以不符合法定受案范围为由不予受理。1999年刘燕文再次向海淀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北京大学为其颁发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撤销校学位委员会不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的决定。
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法院以诉讼的方式解决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无疑是把高校摆在了行政机关的位置,高校管理职权其实已经被等同于行政机关。[1]由此看来,在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的管理中引入听证制度就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违纪处分听证的概念
“听证”一词,本意上是一种诉讼时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的制度,最初被用于司法权的行使,称为“司法听证”。20世纪初,随着政府行政权的不断扩张,听证被逐渐用于行政领域,形成了“行政听证”制度。所谓行政法上的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决定前,就有关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2]随着我国行政法上听证制度的不断成熟,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国家机关也开始在管理过程中借鉴行政听证制度,而高校就是其中之一。根据行政听证制度的概念,本文认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生违纪处分听证,是指高等学校在作出影响学生学业或毕业等重大权益的违纪处分决定时听取被影响学生的陈述、意见和辩论的程序。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违纪处分听证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受违纪处分学生的合法权利听证程序是学生违纪处分程序制度的核心。[3]英国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让决定作出后受到影响的学生看清楚决定的实现过程,同时让受违纪处分的学生了解处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从而赋予其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2)有利于预防因处分学生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大学生将自己的母校告上法庭,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事后救济的方式,无论对于学校来说,还是对受违纪处分的学生来说,其成本都是高昂的。尤其对于受不利处分的学生来说,采取事后救济的方式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实诉讼中就出现过以“不属法院受案范围”为由拒绝受理或驳回的情况。对于一个高等院校来说,假如被违纪处分的学生动则就诉诸法院,则会在其学生事务的管理中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实施也有效地预防了因处分学生而产生的法律纠纷。
(3)有利于违纪处分决定作出的科学民主化威廉·邓恩认为:“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对真正的问题找到正确的方案。我们经历的失败常常更多地是因为解决了错误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我们为真正的问题找到了错误的解决方案”[4]。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涉及众多方面,所以要使得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那么听证制度的作用不可小觑。学生违纪处分听证作用就在于使校方在违纪处分决策的做出过程中真正查清楚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种民主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阐述得到较为规范的表达,并为最终的观点相对统一提供交流的平台和空间。[5]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违纪处分听证的现状
1.领导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工部长对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违纪处分实行听证还不够重视,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麻烦。即使有些高校允许学生参与学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决策过程之中,但是多是临时性的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书记和校长接待日等渠道,来征求在校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所以,这些做法基本流于形式,对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做出并无用处。
2.学生不够关注
一般来说,学生不太会受到学校的违纪处分,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听证”是怎么回事情。即使是在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高校中,也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了解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操作。由于在高校中因为考试作弊、打架等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到处分的学生毕竟是屈指可数,而在这少数受处分的学生中,又只有极个别的因为开除学籍、劝退等无法继续在校学习时才可能会要求听证。
3.法律不够健全
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听证程序的规定是分散和片面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例如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6条、57条和58条规定,高等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对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实际上,上述法条己经具备了正当程序的一些因素,但是没有对正当法律程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所以说目前我国关于学生违纪处分听证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4.范围不够明确
可以说,多数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基本没有明确规定在校学生对于何种政策可以参与决策过程。因此,可以说学生能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决策的内容较少、层次较低、程度较浅和方式较为简单。学生在学校发展目标规划、定位选择、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往往缺乏参与。当然,目前来说,听证制度运用到学生事务管理上,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惩罚听证”,即学生违纪处分听证上。但是,范围还不够明确,也就是说惩罚听证的范围还有待明确。
5.效力不够确定
我国一些高校搞的听证,尽管按一定的程序举行了听证会,除当事人参加外,不仅有多方听众,而且有新闻单位采访。看样子很规范,是在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可听证会结束后就变了样,对听证结论置之不理,仍然我行我素。这种形式上的听证,实际上是“听而不证”。如果学生事务管理者在作出管理决定时仍然可以考虑案卷以外的其他证据作为决定的主要依据,那么听证必定流于形式。这种听证不仅浪费国家资源,而且学生权益的保障、控制决策权的滥用等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奢望。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完善对策
2003年,中山大学举行了全国首次学生食堂的价格听证会。2004年,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举行了全国首次关于处罚自学考试作弊者的听证会。2007年,浙江大学也将听证制度引入学校。2008年月,浙江工商大学设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听证大厅”。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将听证制度引入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之中,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予以实施。由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听证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广。因此,笔者结合行政法上听证制度的成熟做法,作如下探讨:
1.明确可听证的范围
目前,多数观点认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听证的适用范围应当扩大。因为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但笔者不赞同该观点,我国目前高校的法律地位和性质还不能等同于行政机关。如果将过多的学生事务纳入听证的范围之中,必将造成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听证制度的滥用和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在充分保障学生民利和学生合法利益的前提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听证的适用范围应当明确。具体可以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的规定,将取消学生入学资格、退学处理、考试作弊处分、取消学位、开除学籍等事关学生学业或毕业的事项纳入可以申请举行听证的范围之中。例如,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12月19日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西南政法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听证程序暂行规定(试行)》第2条规定:“学生受到下列纪律处分时,有权依照本规定要求听证:(一)开除学籍处分;(二)可能严重涉及学生身份关系的处分或处理规定。作出前款处分或处理决定前,当事学生及其监护人均可要求听证,学校应当举行听证,但当事学生及其监护人放弃听证权利地除外。”2009年通过的《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纪律处分听证程序规则》第3条规定:“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拟作出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的,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应当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不提出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听证权利。”
2.选定合适的主持人
听证主持人的素质、地位及其权力直接影响到听证的效果,决定着行政听证的公正性。所以现行的听证制度在实践中很难保证听证的客观、公正,甚至可能导致听证程序流于形式,可见听证主持人的选派不仅是一个由谁来主持听证的问题,更关系到听证本身的目的、价值等的实现。
具体而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听证主持人不仅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专门法律知识;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认清自己的角色与职责,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正义感,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涵养。笔者建议,在对学生作出违纪处分决定的听证中,可以选定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资深辅导员担任听证主持人。因为,一方面法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具有行政法上听证制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其熟悉学生工作,能对听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予以专业解答。
3.确定听证笔录的效力
高校的管理者和当事学生承认听证笔录的效力是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动力。西南政法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听证程序暂行规定(试行)》第36条规定:“学生违纪处分决定机构应当根据听证案卷作出最终处分决定,听证笔录及其附件是学生违纪处分决定的事实依据。”原《华东政法学院听证暂行规则》也规定了听证笔录的效力。该规则第30条规定“听证评议意见是院长作出处分决定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讲,除非有重大的变更理由,否则听证会做出的决定不能被。决策机构若没有按照听证决议做出结论的,则必须说明理由,并送达相关的受不利影响的学生,若受违纪处分的学生对处理结果不服的,则可申请再次听证或向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或向法院提讼。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事人在听证会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于己不利的主张,并被如实记录;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决策机关掩人耳目地适用听证程序,将听证程序作为走形式的借口。
高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治观念、拥有较强的法治能力是高校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法治化、契约化管理能否成功建构的决定性因素,更是避免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的关键之处。[6]由此可见,将听证制度运用到高校学生违纪处分之中,不仅可以提高相关管理部门处理学生事务的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管理的法治化以及学生权益的维护。所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运用必将能够推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学亮.听证:高校管理的制度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16.
[2]丁煌.论行政听证制度的民主底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7.
[3]蒋后强,刘志强.中美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3):59.
[4]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谢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5.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4
1 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丰富学生知
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几个层次入手.
1.1 对物理器具、仪器的观察
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直观法,培养学生最直接的观察能力,如观察温度计挂图,了解结构、分度值、量程、用途等,还可以采用对比观察法、特点观察法,使学生区别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不同.既直观又有对比,学生印象深刻.
1.2 对物理现象及过程的观察
既要全面、细致,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任务、要求,明确主要观察什么.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
装置有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学生容易分散观察,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观察:气泡产生的位置、气泡的数量、上升的体积变化等一系列细节,气泡到水面时、温度计读数是否有变化.这样要求,使学生观察范围缩小,有利于减少观察时间,提高观察效果,明确观察主要目的,避免漫无边际地看“热闹”.观察得细致深刻,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提高观察的能力.
1.3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求观察者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在观察中对
问题加以认真的分析和反复的推敲,找出正确的解释.如在“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只注意到纸屑接触到橡胶棒后跳开,教师可趁机引导更多学生注意,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消除了质疑,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2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思维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延续,是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将
所学知识与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通过大脑的抽象活动,认识问题的本质,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在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步骤、结论等告诉学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规范进行实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确定使用仪器、实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整个过程.
2.1 增设疑问,激发思维
教师可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些与习惯想法相反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烧杯中水倒干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趁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又如做纸锅烧水实验,先问学生,纸锅会不会烧坏?若告诉学生纸锅不会烧坏,学生好奇,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2.2 设计实验,引导思考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写出来,而是将设计实验过
程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测电阻实验,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复习欧姆定律I=U/R,提问学生要测电阻怎么办?学生容易想到R=U/I,要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的大小,进而想到要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如此步步引导,比单纯给出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更能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
2.3 改进实验,促进思维
对不够完善的实验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如平面
镜成像.课本用两支点燃蜡烛来演示,让一支蜡烛与另一个蜡烛的像刚好重合,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气流动使火焰不固定,两支蜡烛燃烧程度不可能完全相等,很难做到完全“重合”,笔者在实验时提问学生如何使“重合”更明显?立即有学生提出用两块等大的长方形木块,结果长方形木块的长、宽、厚“重合”现象很明显,得出像与物等大的结论.此时笔者又提出木块本身不发光,成像不清楚,找像的位置很吃力,课本用点燃的蜡烛就是因为能成清晰的像,学生马上又补充说可将木块包上白纸或亮彩纸,这样像就清晰了.如此步步启发,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4 拓展实验,增强思维
教师可顺着实验进行,拓展实验的广度、深度,加入一些与实验相关
的拓展性内容,以加强对实验的巩固,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5 总结实验,深化思维
做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找出原因,分析条件.如测
电阻实验中,比较学生采用内接法、外接法时测出电阻是否相同?为何不同?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精确度、又能与学生实验紧密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实验信息加工,达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发展学生实验的思维教学功能.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5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已运行十多年,它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同时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空间,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单位违规的,中心将予以拒绝办理;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中心也不予报销。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从运作机制上也有效的遏制了许多单位的违规行为。但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结合本人在这十多年的审核和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个人几点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对于2003年进入集中核算之前的帐务存在的问题,很多单位没有进行清理,进入中心后,由于种种原因更加难以清理。首先是往来帐混乱:(1)个别单位的工程预付款及代垫工程各项费用均从基本户中支付,没有设立基建帐户单独核算,房屋资产完工验收,与财务脱节,未按规定进行资产价值结转,长期挂在往来帐中。(2)一些预付款项在业务结束时没有及时清理,差旅费借款未按规定时间及时报销(甚至出差人员早已调离工作单位),长期挂帐;少数单位还存在同一往来单位多头挂帐现象(同一科目和不同科目下同时设置同一子目录核算)。其次是固定资产、家俱用俱等资产,很多单位存在帐实不符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支付的工程款和代垫的各项基建费用长期挂在往来帐中不及时结转。如某单位办公大楼已经处于使用状态十多年,但固定资产帐上却没有该办公大楼的资产价值。二是一些本应该列入固定资产管理的资产,在支付款项时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直接从费用中列支。三是已经破损废弃的资产,没有及时按有关规定手续报批下帐。单位只注重资产需求,不注重效益管理;资产的验收、保管、维修维护,违章处罚不严;资产入帐、销帐不及时,造成资产帐实不符。
2.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都是兼职,有的甚至连从事财务工作的资格证书都没有,这些单位的财务人员许多都是由领导安排,非自己所愿从事该工作,有的还身兼数职,所以对该业务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依赖性强,认为有中心的会计会负责,自己只要不把钱搞错就行,所以,虽然中心每年都对报帐会计进行了业务培训,但收效不大。
3.预、决算的编制不够科学、细致、全面,通常都是单独由财务部门采用传统方法编制,许多单位甚至都是临时聘请外单位的财务人员根据报表等相关数据进行拼凑,缺少相关的技术模型分析及项目管理研究。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个人的建议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的预算、资产、收支、政府采购、建设项目等实行全面的管理。
(1)对预算,由财务结合各业务部门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预算,使所有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目标,应如何去完成,预算完成与否如何与自身利益挂钩,从而起到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作用。
(2)对资产建立日常管理和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管理措施;
(3)对债权债务,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采取相应的办法:一是预付的基建款和代垫各项费用,可以进行核实、归集,报经领导班子审批报进行调整,转入固定资产帐中。二是对于职工个人欠款,可以进行电话或当面核实,该收回的督促限时收回。三是对代垫的各项费用(水电费、五险一金等),应及时进行收回。四是对于预付或由上级单位统一代购业务的各种款项,在业务完毕后及时核对清理余款,特别是多头挂帐的单位,应专门派人进行核对确认,对由于各种原因经确认后确实无法收回,并超过规定年限的呆帐,死帐,可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下帐。
(4)对于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完工验收后,同时办理竣工决算;实际已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从相关帐户中归集,及时转入固定资产管理。
初中历史唯物史观范文6
[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把文本、动画、影像等信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它与通常所用的挂图等直观教具相比,具有容量大,反映内容更丰富;更为直观、逼真;可充分调动视、听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接受效率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历史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把文本、动画、影像等信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它与通常所用的挂图等直观教具相比,具有容量大,反映内容更丰富;更为直观、逼真;可充分调动视、听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接受效率等特点。又由初中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材料,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就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谈谈自己的浅见。
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例如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时虽经过了老师的点拨与讲解,学生也经历了自己的学习与探究,但总是没有看电视剧的效果好。数集电视剧看下来,学生几乎能够把所有人物的名字、性格特点及所经历过的事情等记得一清二楚,可谓过目不忘。而学习为什么没有这个效果呢?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兴趣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对学生而言,教师说的,课本上写的都是本已经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离他们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新课程下,明确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知识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够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投影历史人物的图像更直观地认识鲜活的历史人物;可以通过观看一段影像资料来了解一段久远的历史事件,这种多媒体资源和手段的应用不但弥补了课本较晦涩、抽象的不足,又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