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1
[论文摘要] 在医药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对药学人才进行育德的途径主要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育德思想。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医药伦理学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尤其在药科大学的大学生中把药学伦理道德——“药德”教育作为药学大学生的必选课已经在学生中开设了10年之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回顾过去的实践不难看出,高等医药院校要培养祖国医药学事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而药学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深刻地启示我们,育药学人才,“药德”先行。
1药学人才:人类健康的天使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没有高级的专门化人才,就不会有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昌明。历史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人才?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在21世纪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等等一系列问题会伴着时展的脚步接踵而至。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从人才的蕴涵开始探索。
1.1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
人才学告诉我们,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以自己的智力和专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领域,对人类社会进步能够或者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这是由人才从事的创造性劳动决定的。所谓创造性劳动,即以前不存在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经人才的努力实践得以产生或生成,并且这些物质或精神成果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意义重大。而要使这些创造性的成果不断涌现,培养人才及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然而,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才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技术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思维,顽强、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及全面发展的法制道德观念。既具有做事的本领,又具有做人的修养,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
1.2药学人才,“药德”最重要
如果说医学处在对人类疾病和健康进行诊治的起始阶段,那么药学则是对疾病给予攻击和治愈的关键。药品在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过程中始终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能否在实践的过程中保证科学、准确、合理、经济、高效,药学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中国晋代的医药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一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2]。历史上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在培养和选拔医药学人才时坚持将具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放在首位,这在客观上表明了品德在药学人才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由于药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又要坚持德居首位。从科学的角度讲,药品与可谓一步之遥,药品质量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而要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疗效安全,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有益,就要对生产、研制、开发和经营使用药品的实践人员实行道德控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其在药学实践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而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药学大学生中开展医药伦理学教育,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放松了对药学人员的道德教育,就会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懈怠了自己的责任,甚至放弃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从学生时代加强“药德”培养,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刚刚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该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并且在行为的一点一滴中都能够按照道德要求严格自律。这将对祖国的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真正实现药学人才是人类健康的天使的荣誉。
2医药伦理学对“药德”的规定
“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在现代医药伦理学中对药学道德具有明确的概念表述。即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可见,药学道德是指导药学人员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的纲领和指南。
现代医药伦理学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在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时强调赤诚济世,仁爱救人和一视同仁的道德要求,当患者和服务对象有求之时,应该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怀,给予尽可能做到的帮助,甚至无偿奉药;在处理药学人员与社会关系时强调要坚持原则,清廉正直及忘我献身的道德境界,当社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瘟疫流行之时,药学人员应负起肩头的责任,为解除人类疾病的痛苦做出应有的贡献。如在2003年春季“非典”爆发之时,药学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继日研究和开发“非典”疫苗,展现了药学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和无私的风采;在处理药学人员同仁关系时强调谦虚谨慎,尊师重道及团结协作的道德品格。当面对重大疑难课题需要解决之时,药学人员应团结友爱,淡泊名利,将集体、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建立起良好的同仁关系的基础上,携手并肩,共创未来。
医药伦理学在药学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医药道德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和广泛性而具有普遍意义。药学科学的发展、药品疗效作用的发挥及国际性的伦理规范在指导药学人员实践过程中发挥了普遍性作用和影响。国外的医药道德思想也随着技术的对外开放走进国门,特别是在药品临床试验研究的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及伦理委员会制度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知情同意,有利无伤,自主选择及公平公正是医药道德的基本原则。所有这些要求和思想,都将对药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增强、道德水平的提升、个性人格的完善及奉献精神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
3药学人才育德的基本途径
药学是实践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的高、精、尖科学,对药学人才的素质要求则是高之又高。然而,药学还是充满人道的科学实践,在药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药学人员是否具有“仁爱”精神是检验其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高等医药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药德”培养方面具有许多实践措施和灵活多样的途径。
首先,“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是培养药学人才品格素质的主要渠道。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大思想武器,没有先进的理论就不会有高尚的行为,因为理论的熏陶对一个人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医药院校在大学生中开设医药伦理学课,对于加强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的精华,弘扬中华民族医药道德思想中的精髓内容,使古代的医药学家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承,对于促进大学生将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的关键环节。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统一,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和苍白无力的。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的同时,深入到制药厂、生产车间、医院药房、营销连锁店、药事管理部门等单位,亲身体验医药学实践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意义,亲眼去目睹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正确处理对药学科学事业发展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在药学实践中践行“药德”的自觉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三,“专业课堂”的育德思想是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最佳途径。
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凭借对药学专业的深深热爱和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学习专业方面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孜孜以求,具有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献身祖国医药事业的忘我精神。然而,药学人才对自己肩头责任的理解和认识尚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2
关键词:合作式案例教学 高校教育类课程 运用 要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72-01
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合作式案例教学已被许多高校采用,并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合作式案例教学能够激活师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兴趣。因此,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进一步探讨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价值及要求,这对于促进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深入运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进行和评价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合作式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做充分细致的准备。这种案例教学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具有高度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掌握好知识的深度、广度、高度,在上课之前,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理清教育理论和教育案例的关系,提前设计好学生的讨论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要有合作精神,有案例学习的意识,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上课之前还要熟悉案例,阅读相关资料,保持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
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同时要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要创造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指导、改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合作式案例教学评价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对教育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得出的教育理论,培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育课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对师生起到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合作式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育案例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仅靠个人的思考是不能充分领悟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那么,按照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集体讨论方法教学则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迷惑学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
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课程教学,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合作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复杂开放的教学案例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组织是个体知识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关键
合作式案例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教学案例的个体体验,然后经小组讨论,个体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组内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结合书本知识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其中教师的组织在个体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理论,是一种鼓励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教育理论。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
教师讲解理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导致学生觉得教育理论是无趣的。合作式案例教学通过日常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使教育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于教育案例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合作式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总结,将教育案例和理论自然结合,深化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式案例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改革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可。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3
【关键词】中职历史 教学方法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43-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体制也得到了日益完善,中职教育工作也有了阶段性的发展。与高中教育不同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技术型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中职教育学校所开设的历史教学课程与普通的高中历史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区别,因此要将中职历史教学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区别开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办法,才能够真正提升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中职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现阶段的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历史知识,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授课,而不让学生提出质疑和问题,这样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全没有帮助。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最大功能逐渐的被考试与说教取代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完全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他们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历史教学的水平也永远不会得到提高。加之很多历史教师往往注重师道尊严的概念,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个性逐渐被磨灭,历史课堂的魅力也随之散去,逐渐的成为了学生心中一门枯燥的学科。
(二)教材编写不尽人意
历史事实是人的活动所组成的,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往往存在名动四方的英雄人物,同时也存在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有蕴含人类智慧结晶的科技与文化,同时也有代表人类丑陋一面的阴谋与战争。历史的事实是丰富的,但是在很多中职历史教材中,其内容结构复杂,语言生硬,缺乏深度,部分教材内容的编写难以和具体的历史事实相符合。当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被人为的编写成枯燥干瘪的概念时,历史本身的魅力也随之逐渐消散。历史教材不尽人意,教师在授课时也很难把握,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手段单一乏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之下,历史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通常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基本上处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在新课改之后,这种教学手段是极为不提倡的,一方面它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另一方面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由于历史事件是和现代的生活相隔较远的,特别是现代的经济生活时代,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其他学科相比,其学习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并不能够在现代生活中立刻体现出来。基于这一点因素也导致了很多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是现阶段中职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中职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最大限度的激发中职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历史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角色出发,将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引者,发挥出指导作用。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富有节奏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关注度,提升对历史课的兴趣。中职学生刚刚入校时,对于历史课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很多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常常将学习模式死死的钉在了死记硬背上,这样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感觉根本就谈不上感不感兴趣,这样对于历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从生动的历史故事中找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喜欢上历史这门课程。
(二)善于转变历史教学的观念
过去的中职历史教学通常都是教师讲课,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念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也应该积极的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去参与学习,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愉悦。因此教师可以在每次历史课开始之前,事先设计一些问题,接着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小组,让他们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并选出代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他们就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的让每一名同学都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之后,学生不但更喜欢历史课,还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出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
(三)积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现阶段中职历史教学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所导致的,教师的历史功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所以,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我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来帮助学生探索历史世界,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课余时间教师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用自己的魅力来打动学生,以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用自己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来影响学生,让历史课堂回归生机与活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职历史教学正处在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时期,对于某些尚未健全的教学体制,还需要广大的教研人员以及一线教师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广大中职历史教师必须要用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来寻求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让中职历史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让中职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4
关键词: 中职历史 中职学生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一个人思辨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思考问题、辨析问题时能否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
中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年人高度,心理学实验证明:“现在中小学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有疑必问。特别在大众媒体发达、普及的今天……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充足的、合理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1]但是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受其自身经历、能力等影响,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较弱。特别在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资讯,面对“喷子”如云的多元评论,面对层出不穷的具体事务,往往表现出分析问题片面盲从、面对问题无从入手、思考问题逻辑不清等问题。因此,加强中职学生思辨能力培育是其进入职场前急需培育的一项职业能力。这是中职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及成因
“以史为鉴”和“古为今用”使得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握中职历史的先天优势,积极促进中职学生思辨能力提升,首先要清楚当前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现状
1.中职历史教学书本知识为本位,重记忆,轻思辨。
中职历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历史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贝多芬”,即背多分。为了能考出高分,教师包办了很多本应是学生自己的分析和归纳任务,甚至联系实际应用的内容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好答案。这种历史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重学习,轻应用;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会,轻会学”[2],没有什么思辨和智慧生成过程,忽视中职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存在过多结论性的知识,不利于中职生思辨能力开发。
如学习美国的南北战争历史的时候,教师经常简单地按教材教授学生,林肯主张废除黑奴制度,要好好识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与影响意义。实际上,林肯对黑奴制度的态度是相当矛盾和复杂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非废奴。
2.中职历史教育理念滞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中职历史教学课改在现实中由于客观原因经常被边缘化,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传统讲授法大行其道,以老师讲授为中心,从导课到结课一直在唱“独角戏”。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有的老师把讨论式课堂理解成问答型课堂,课堂充斥各种问题,一问到底。由于理念落后,教法陈旧单一,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动学。学生枯坐听讲,昏昏欲睡,学习热情不高,思辨能力锻炼更无从谈起。
例如,在讲授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历史事件,老师还是照本宣科,赞扬刘备爱惜人才,不会鼓励学生质疑或从新的角度立场观察这一历史事件。能不能诱导学生这样质疑:假如没有徐庶的回马之荐呢?假如刘备没有三顾茅庐呢?要是三顾茅庐的是曹操或者孙权呢?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
3.中职历史教学以教案为本位,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受限。
很多中职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以教案和图片视频制成的课件为蓝本,按部就班,上课的过程就是老师要求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学习并做出预定的答案即止。教案成了剧本,教师成了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最佳配角,其他都是群众演员,相当多的时候还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训练缺失,思辨能力发育不全。
(二)中职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形成原因分析
1.中职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热情不高,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育。
中职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学校的初中历史课不被重视,经常被挤占,中考历史卷多数为开卷考。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高低很自然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这就造成了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思辨能力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系统过程,初中阶段忽视了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就不能为中职阶段学习发展奠定基层。
加上中职学校升学压力小,有开设历史课程的专业,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够了,反正历史学得好不好,对就业影响不大。因此,学生在这一重要集中学习时段,思辨能力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发展和培育。
2.中职师生缺乏民主、平等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中职学校有相当多的师生,对于建立两者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尝试较少,习惯于老师就是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所有目标、实施和评价都由老师掌握,学生俯首是从。学生的思维总是聚合在老师指引的地方,难有发散与求异思维余地,久而久之,相当多的学生放弃了质疑、发现、求异、表达与探究。
3.中职历史教师缺乏率先垂范,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育。
学生思辨能力如何培育取决于中职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行动中如何落实。言传身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当以创新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主动更新观念,探究新方法,活用新手段,敢于突破束缚,有效整合课本知识。这些都是中职学生希望的历史教师的垂范,而在现实教学中这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三、中职历史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策略
历史学科曾经被马克思视为“唯一的一门科学”,历史内容蕴含着诸多可供思辨与智慧生发的资源,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思辨能力得到培育。
1.鼓励中职学生课堂发言,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尊重。
“这样的课堂,师生是平等的,不只是人格的平等,还包括了智慧的平等;有赖于优秀学生的引领,但绝不只是优秀学生的独舞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与众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它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但绝不沉闷,发现的喜悦、成功的嘉许、合作的愉快都会随时出现”[3]。读书学习的着力点,就是敢疑,敢于提问发言,提出问题是思辨的开端,它会牵引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延伸。
中职历史教师应创设讨论思辨型课堂,营造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教学,重视课堂讨论与辩论,让老师真正回归师者的本质――解惑上。同时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多开口、敢质疑,老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反馈,保护学生敢质疑的精神。中职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避免部分学生起哄及讽刺,学生意见应得到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应得到维护。如上面提及的三顾茅庐的案例,老师可以诱导或允许学生发散发问质疑,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成才机会,要善于发现、抓住机会,施展才能,实现社会、人生价值。
2.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思辨。
中职历史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设计,让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编剧和导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创设多样化的学习课堂――翻转课堂、网上课堂等,创设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取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或演示法,要求学生动手搜集或考评资料,自己得出独具个性的独立思考的结论。如林肯废奴问题,老师可以给出材料,如林肯说“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又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抛出这样的史料,可以挑战教学脸谱化,刺激学生的不同反应,预设生成分歧,为后期思辨开辟战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与思考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艰辛与乐趣,同时有效锻炼学生自主思辨的能力。让学生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社会,在离开老师之后能独立思考,快速适应职场新环境,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3.加强中职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不是陈腐的死水,而是先祖千百万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中职历史教师培养的是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要加强中职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1)提高中职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同时契合中职学生追求现代时尚的特点,引导教会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够问其声、见其形、临其境”[4],创新教与学方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效率。
(2)及时系统地更新历史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观念。长久以来,中职历史教师由于体制原因,经常得不到与普通高中历史老师同等的学习进修机会,在历史教科研方面经常被边缘化。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储备凸显不足。因此,中职历史教师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提供的历史性学习赶超机遇,及时“充电+更新换代”,加快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知识学习更新,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3)需要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学团队。历史新课程是立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的课程。因而需要一个优秀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带领每位教师分工合作,在教学团队分享教与研的成果,促进每位教师快速地成长。职业学校应鼓励文化课教师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加强经验、体验交流,鼓励学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72.
[2]何成刚.历史教学课堂技能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8.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职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
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中职学生大部分因为成绩差考入普通高中无望后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种自卑感,没有上进心,求知欲低下,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成功感”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重塑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三)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任何教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如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总之,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走进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放飞学生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创新;创新精神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界站在人类科学的最高峰,就必须重视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善于科学思维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及网络继续教育的学习,反思平时的历史教学,使我认识到: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中职学生的思想,办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在平时的问卷调查中,竟会有多达41.7%以上的中职学生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忽视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课后评价过程中,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历史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老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历史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其次,历史老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其三,历史老师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改变枯燥乏味的课本,黑板、粉笔加老师的口授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在五官感觉上得到满足,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二、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实施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力量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学生是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讲到底得“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奏者”的角色,有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想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转变,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对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现货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长舌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3.对比设问,产生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善教者,必善问”。在历史教学中巧妙的设置疑问你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通过对比设置疑问不仅能让学生因为看到事情的相同之处而感到熟悉,更能因为看到事物的不同而产生落差感或惊奇感,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引导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可先从时间上将雅典实行民主的时间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人开始知道“民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直到20世纪我们才开始接触并为之奋斗的民主制早在2500年的雅典就已经得到实现。
4.设置活动,培养兴趣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中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表演历史短剧,制作历史图表,开展社会调查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开辟历史聊天室,通过这些活动,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5.鼓励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这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鼓励提问,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第一,要善设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维,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提问要把握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到好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展的想象,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老师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其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中学生处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敢于逆向思维,大胆质疑。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学历史课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面对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浪潮,历史教师肩负重任,只要我们反思传统,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题,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要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的历史教学势必走出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李景华,刘洪辉.浅谈中职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