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53-01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梳理探究"模块,这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所以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它既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梳理探究、任务,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
1.注意梳理探究的统整性。
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功能的整合性。要强调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要力避语文梳理探究活动中的惟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课程观,防止语文梳理探究"惟语文"倾向。
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如人教版必修二语文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所涉及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还涉及科学艺术、人文景观、民间文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最好先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梳理编辑成册,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对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计"成语与文化"这一板块,点拨学生理解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成语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梳理探究的文化内涵,这是新课改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首先是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消亡了,那这个民族就永远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而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也是联合国六种语言之一,而且是最经济的语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堂都开设了汉语课,用于测查外国人汉语水平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被国际认可,被称为"中国的托福"。
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国内却普遍被忽视。举国上下一片"英语热",从小学开始,家长就忙着请英语家教给孩子补英语,而大学则有英语等级水平考试,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就不能毕业,可是汉语水平低却照样拿文凭。很多大学非中文专业不开设语文课,很多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只考英语和数学。很多大学生写文章错字连篇,理科生写文章"一逗到底",文秘毕业生不会写公文,医学毕业生写不明白病理""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母语。据说,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都不准讲外语。不由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难道我们要像小弗郎士一样,等到没机会了,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语文吗?
2.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2.1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2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2.3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2.4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3.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践行者,这是做好梳理探究的关键。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践行者。以"优美的汉字"为例,课前要组织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搜集有关"汉字"的资料,思考筛选,再经过个人或小组梳理整合,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汉字的音、形、意的优美。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就会日益提高。在开展"修辞无处不在"教学活动时,要以修辞活动为纲,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例子串联在一起,比如初中、高中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广告语、歌词、日常生活用语等等,长期以来,学生对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导致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很片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要通过对以前学习和接触到的修辞的梳理,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包括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使学生感到"修辞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至必修梳五梳理探究内容(人教版2007年4月版)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2
长文短教中的“长文”是指字数多、篇幅长的必修课文,并非是拖慢教学进度、难以理解的课文。“短教”不是粗略的讲解甚至不讲解,而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有选择性的为学生进行精讲。长文短教并非是绝对的,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要切实根据文章的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精讲部分,使学生能真正从中了解到相关的语文知识。
2.实施长文短教的策略
2.1整合资源,分层引导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长文的预习十分重要。在以往预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仅是借助工具书,对文中的字词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了解,致使学生逐渐养成惰性思维。在长文短教教学方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深入挖掘课本及参考书,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分级导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课文内涵。教师采用这种方式,不但有助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探究学习,利用有限课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精设问题,启发思索
新课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提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在学习高中语文长文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短教的目的。
首先,要设计一个与课文谋篇布局相关的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提问点。在深入分析教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课文的构思方式与写作思路。
其次,要设计一个课文主题的文眼。教师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汇集重点难点的题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突破课文重难点。使学生能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理解长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最后,要设计一个以新颖角度出发的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工具,在长文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设计新颖的课程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解析和思考,减少对辅导资料的依赖,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2.3联系实际,强化能力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与实际生活、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联系。以往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语文长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作业练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开放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延伸对长文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更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认真点评,给予对学生感情的尊重,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语文课程。
3.“长文短教”的效果
3.1授课时间的变化
对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长教方式与短教方式在用时上体现了很大的差异,实际调查显示,短教要比长教节省近一半的授课时间。对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运用短教方式进行长文教学,一个学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利用节省的时间,开展各种与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3.2授课效果的变化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对高中语文长文进行长教与短教的教学效果相比较,学生单篇课文的测试成绩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短教方式在教学用时上明显短于长教方式,这就说明短教方式对于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更有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短教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一定课程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身能力得到更显著的增长,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教师在实施长文短教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在授课时,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选择。
4.结束语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3
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景教学;应用
语文课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其艺术性很好地展现,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所谓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理解为通过营造具体而且生动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扮演,加入音乐画面等方式营造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一、情景教学的意义
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和情感活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老师进行互动,老师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讲课的方案,共同选定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情景教学在应用中的原则
情景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容易出现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科特点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当在应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高中语文课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对课堂呆板无趣的印象,增强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的场景中,引起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增强语言交流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
2.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原则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和吸引人,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学习的科学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知识程度,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合理地创作情景,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学到有益的知识,得到一些教育和启发。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抓住教学的重心,在情景模式的教学中也要保证教学的质量。
3.针对性原则
高中语文情景式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应当注意的是,教师要始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
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
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这使得语文教学趋向多元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为多样。多媒体可以更便捷快速地展示更多样更丰富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高中课文《雷雨》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插播一段《雷雨》的话剧,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2.进行细致准确的语言描述
语言其魅力有一部分就在于其可以通过描述来营造一种意境,让人感知到某种情感或者环境。好的语言描述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描述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美丽的画面和感觉。如,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可以通过老师细致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美妙的荷塘美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3.发挥学生创造力设立情景
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教学来将课文进行情景再现,这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白毛女》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将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梳理,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将课本内容以短剧的形式呈现。在短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充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历程,把握人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喜爱学习语文。
新课标中明确了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情景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课堂反应。情景式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合理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使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殿堂.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2(11).
[2]张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
[3]黄银.巧用情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05).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体教学;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79-02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若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比喻为一首乐曲的话,如何让音色、音调、旋律达成和谐是谱曲人或演奏者的追求,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笔者关注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系统而又有阶段特色地统一起来,以不断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一、高一是起步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为高二高三的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根基。
1.培养兴趣。高一的学生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所接触到的高中语文课本与初中课本有很大的不同,往往高中语文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与初中老师大相径庭。这些因素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新鲜感,好奇感。那么高一的语文教学就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一语文主要完成必修1——必修4的学习。教师要通过教授课本中精选的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等语文的精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此外,高一学生往往会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活动,比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参与这些活动也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相反,高二高三的学生在面临小高考、高考两重考试的时候,活动参加的就相应的少了。所以,在高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会为接下来高二高三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高一,其可雕琢性很高。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诸如朗读的习惯,要做到有声朗读、有心朗读、有益朗读;写作的习惯,要做到工整书写、坚持练笔;有效预习等。其他诸如查工具书、记课堂笔记、及时积累纠错等习惯一定要从高一开始培养,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在高二特别是高三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夯实知识基础。这里指的知识大部分是贴近高考的知识,比如字音、成语、默写、文言知识等。这些知识很多是靠记忆朗读培养语感而掌握的。高一阶段学生可利用早读等时间大声的读,加之老师配以相应的题目巩固练习记忆,高一一年下来,等同于高三一轮复习了。笔者的具体做法是每天利用晚读让学生“消化”25个字音、10个成语、5个名句,有时会读文言实词2个。第二天上课会对头天晚上学生读的知识进行抽测。目前3轮下来学生对常用字音、成语默写掌握得较好。
二、高二是过渡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动向的把握,个别板块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未雨绸缪,接轨高考。
1.注重对学生思想动向的把握。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对学起来压力并不大的语文也有着较高的兴趣。学生到高二之后因为文理的选择将重新走进一个新的班级,也许接受一个新的语文老师的教诲。加之文理已经明确,学生对语文也不会像高一那样的重视。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语文老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一定要把学生在高一学习语文时培养的良好习惯保持住。
2.注重个别板块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未雨绸缪,接轨高考。高二语文教学主要完成必修5和一些选修课本内容等。这些课本的选编大部分属于板块性质,而高考专题复习也采取的是板块模式。所以在某一阶段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讲解《史记》其实就可以分类讲如何理解文言实词、如何断句、如何理解文意等等。在其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适当练习高考真题来有效奠基。
三、高三是巩固回归提升
经过高一的积淀、高二的接轨,高三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更高的解题技巧。
1.巩固。巩固的往往是高一高二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笔者所带的几届学生,到高三后往往有一本厚厚的属于自己的摘抄本,纠错本。特别是那些易错的知识,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成为学生主要复习的内容。巩固的是高一、高二阶段积累的基础知识。经过两年的反复积累消化,大部分学生对高考语文涉及到的字音、成语、名句默写等记忆类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2.回归。高三语文复习最大的特点是题海战术,这是高一、高二语文教学不具备的。但是高三语文复习还应充分开发利用高一、高二的课本。实践证明“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高考复习的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涉及面没有教材更全面,深浅度的把握不比教材更适中。特别是文言文和现代文板块。其实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大多是源于课内,因此高三文言文复习第一轮往往是将五本必修课本的文言知识系统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5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的基础用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辅助学生进行文言学习的手段方式[1]。当前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文言基础的考查,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文言文课堂较枯燥乏味,学生兴致较低;第二,文言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忽视相近字词的对照辨析;第三,教学内容局限课本,文言文拓展范围较窄。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其教学措施的革新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一)背景知识介绍,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总结与归纳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可以基本了解苏教版在文言文单元设计中以文章内容为单元选择与编排的标准,同时遵循以文育人的编排原则,注重文章的人文情感及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单元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作品的背景,对文章的时代信息、作者情感及人文意义进行深入探寻[2]。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背景导入,丰厚文言文的文学内涵,同时以淡化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时代跨越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探究的兴趣。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编排了文言文课文《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衰变化,反映作者对历史发展循环往复的感叹,借此警醒唐朝的统治阶级避免重蹈覆辙。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写作环境,在课前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杜牧所生活的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在大背景下,杜牧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在其主张的巩固国防、加强统一、富民强兵等政治理想落空后,杜牧针对唐朝的统治阶级写出了《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此警醒统治者正视唐朝政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背景导入,学生在课前对该文言文形成初步认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点字词对照,细化课程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注重内在的人文价值及情感态度,在内容方面,对文言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弱化处理。因此,在文言文的解读和梳理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辨析能力,包括字义、字形、词性等。具体可通过对照比较教学,指导学生对带有共性的词句进行差异性的比较,帮助学生审视并解决在课文学习中存留的问题,继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活动,最终实现对课文的透彻理解[3]。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编排文言文课文《师说》。该课文重点词句较多,具一定糅杂性。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可将字词句进行对照比较,梳理知识点。例如可首先进行古今异义的对照比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一词,古义中代表“用来……的”,而今义中为因果连词;又如对一字多义进行对照比较:“师”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作为名词,意为老师,而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作为动词,代表拜师求学,在最后一段“吾师道也”中,同为动词,但意为流传。教师通过对重点难点词句进行比较对照,帮助学生树立课程知识,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资源利用,优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科学技术已不断应用于高中课堂,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技术设备,目的在于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优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及课文内容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易产生疲乏心理,为集中学生精神,教师可在文言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4]。根据文言文内容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具体化,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的课文《蜀道难》,作者李白对蜀道的险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用词精准,想象力丰富,文章具有一定气势。同时,由于语言运用差异,学生在进行课文理解时可能面临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蜀道的真实场景进行直观的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蜀道各段路线的实景照片,播放旅游专题节目,直观表现四川蜀道的险峻风光。学生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观赏,将《蜀道难》中的文言文表述、自身的理解及真实的场景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味;选题;素养
目前,紧跟新课改进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引进各个科目中,个人觉得,研究性学习应该具有学科特性。作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有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学文化也。基于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包括对文字的学习整合和对文学、文化的学习整合这两大方面。
文字的整合是积累、梳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部分文字的整合也是对学生沟通能力的锻炼。文学的整合是对十几年来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检验,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学作品方方面面的解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自我理解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实际上语文的这几方面的研究型学习是最具有语文味的,也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要根据学习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来展开。初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其认知度和知识的广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最好紧扣文本于课文中进行,这样是对课文阅读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有利于平时上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形成新的见解。如教学《鸿门宴》中,学生阅读时,发现鸿门宴中描写了危机四伏的矛盾关系,但是几乎没有着笔在宴会上,于是学生在读到“赐之彘肩”时,想到这场宴会是否有蹄子汤这一说,鼓励进行考证,最后定题——鸿门宴席上是否有蹄花汤这道菜。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在东床快婿这个典故的阅读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郗鉴选择了王羲之当女婿?有一个异样的声音说王羲之当时很性感,于是这个课题可以做这样一个引导——东晋人的择婿观。其实进行对文本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观点也比较多。能够入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其文学而言,在文学史上堪为经典,在文字的考究上自然也不会缺乏文字的精准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也可以激发学生很多的观点。如在《荷塘月色》中讨论让学生咂摸用词之美时,学生自己会选到“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泄在叶子和花上”,或者会选到“薄薄的青雾浮起来”,便开始咂摸“泄” 和“ 浮”这个字了。还有些人会选到“田田”等的叠词,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发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赤壁赋》等千古名文都有这些词的使用,由此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叠词,然后探讨叠词的使用方法等。甚至很多学生发现该文还有修辞之美,可引导学生总结更多的修辞,引导他们去探究修辞之美。高一的学生由于其认知度低,也许会发现很多创新的观点,但是多数缺乏严谨的考证精神,这时也只能是重在引导推进研究型学习的进程了。
在文本中自主学习,在探讨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确定研究性学习,这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摒弃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观点,有利于进一步确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观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确立课题而外,最好根据语文各个模块的内在关系来进行研究型课题的确定,同时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板块进行综合性整合。一来可以继续推进文本的深层次探究阅读,二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学生的盲目性选题,还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合乎于未来高考的考试大纲。如高一,根据文字型研究性学习和文学型研究性学习给出如此课题供学生选择,高一语文课题研究项目:分析《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探讨《论语》中“仁”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礼”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鉴赏巴金《家》中的艺术手法;探讨巴金《家》中的主题思想;分析鉴赏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艺术手法;探讨分析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题思想;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手法;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主题思想;成语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探究对联的文化内涵;错别字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流行新词的现状及其反思;姓氏的源流以及现状;初探文学史上“穷而后工”的现象以上课题立题的这几种整合实际上是对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灵活运用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