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历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方法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1

内容摘要:高考试题的阅读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培养:一是阅读心态的培养,二是阅读技巧的培养。

多年来通过对高考试题的不断研究,我发现能否正确地阅读高考试题是学生成绩好坏的关键。那么怎么才能进行正确地阅读,获得较高的分数呢?

在培养学生读题能力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首先是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教会他们如何以正常的心理去对待这些题目。要求他们既不要过于看重,也不要过于看轻。抱着会了就解,不会的努努力,真的做不会,也没有关系,进行自我安慰:象我这样的程度的学生还不会,就更不用说其它的不如我的人了。这样一想,也许你就放松了

树立了正确的审题观,剩下的就是运用阅读的技巧去读题解题了。高考历史技术性阅读能力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目的阅读能力,一是文言文材料的阅读能力,三是现代文材料的阅读能力,四是历史地图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在读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要慌,一定要把题目看完,如果是材料解析题的话,得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看完,一看要求,二看内容,三看注释。写在题上的都是信息。其次是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要求,就是要你做什么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有这样一个题:就是关于日本对台湾的经济掠夺的题中,最后一问是这样问的:分析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的经济影响。这个题看似简单,但很多同学都没有注意到“经济”二字,所以在问答的时候大都答成了“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殖民地是一个政治概念,也就是说是日本对台湾侵略的政治影响而不是经济影响。如果考生能够认真读题,注意这两个字的话,就会得出台湾成为日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样的结论来。

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上不仅体现在对题目本身的要求上,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对材料的阅读上。材料的题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诗歌、历史图片、文言文、冗长的复句,这些都要求考生们平时要养成能够阅读各种材料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式的材料题:2002年上海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首诗:“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元稹《连昌宫词》。

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根本解决不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疑难。“姚宋”教材上讲的有,学生应该知道,“妃子”学生也能够猜得出来,禄山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这些学生怕是不知道,所以如果不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恐怕这个题是做不出来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进一步对课堂的内容的进行扩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能力。

其次是关于历史图片的阅读,是许多同学们感到头痛的事情。近几年来,图片类的历史题越来越多了。这个特点在上海市历年的高考题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全国卷中也有了增长的趋势。所出现的图有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片,历史实物,历史漫画,历史表格等。所有这些图片,反映的信息既是直观的,又是间接的,表面是单一的,内含是丰富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老师要对每一幅图所含的信息充分的进行挖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会读图,这样在高考中才不会举手无措。

三是关于文言文的阅读。文言文历来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情。高考对文言文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难度一般不会高于高中语言的要求。但语文是在老师要求学生读背之后,才能够掌握的。历史材料就不同了,绝大数是学生见所未见的东西,即使再简单,学生也会产生一咱畏难情绪。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接触一些文言文,多补充一些史料,并教会学生阅读古文的方法,特别是要结合所学过的教材的有关内容去理解,就更容易把握了。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标 高考历史选择题 解题方法

高考中历史以材料型选择题为考查主体,选择题几乎全是给材料背景,对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很高。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就难以解答。现我就自己在引导学生解决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做法进行介绍。

一、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试题,呈现出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巧设新问题、突出能力考查的特点。一般是由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等创设试题情境。把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与热点时事联系紧密,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加强学生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其材料来源广泛、新颖,现实结合密切,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获得正确的答案。

二、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分类和解题方法

从材料中发现、获取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一般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试卷中出现的信息是以前学习过程中未曾见过的,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种是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掌握题干主旨,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此外,还要理解提问角度,才能更加准确。

3.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一)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文字材料主要是通过一段材料或一组材料来承载信息,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要求学生能够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判断或概括其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性信息阅读能力,是选择题中最常用的考查方式。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如下。

1.首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概括大意);善于用你的眼发现题的眼(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通过对提取有效信息的认识,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即将材料所涉及的信息与课本知识“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3.排除其他项。

【典型题型】(2011海南单科)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典型题例】读懂材料: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关键信息是“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即经济却得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

(二)数字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数字表格材料是以数字表格或者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主要用来考查经济类问题。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内在联系为一体,将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高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解题方法: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典型题例】(2011山东文综)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解析】从时间(1872―1911年)信息上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轻工业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所以纺织业比较发达,最有可能的是193,故选D。

(三)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又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剔除;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典型题例】(2011山东文综)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卷中开放性试题 SOLO分类评价法 作答开放性试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4-01

2006年广东省在高考历史试卷首次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之后2007年上海高考同样采用。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题;“‘西方崛起的观点’评述”题;“近代中国‘冲击―反应’模式”题,连续三年都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这反映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高考试题正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评价方式由传统“采点给分”被“SOLO分类评价法”取代。高考既是对教学的检验,也是对教学的引导。高考历史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及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对高中历史教学导向作用显而易见,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及SOLO分类评价法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因而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考生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层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然而在高考中,开放性试题的作答及SOLO分类评价应用同时对考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尤其是各种能力的层次区分)要求较高,考生实际得分率不高。什么是SOLO分类评价法?如何合理运用SO LO 分类评价理论提高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上两方面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由香港大学比格斯教授在研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比格斯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SOLO分类评价法的关键理论有二。第一,五个层次彼此之间有着“质”(即思维能力)的差异。第二,五个层次之间呈现“逐层递进(思维结构、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

SOLO的“单点结构层次”和“多点结构层次”,对应历史学习的认知阶段,近似于“感性阶段”和“知性阶段”。而SOLO的“关联结构层次”和“拓展抽象结构层次”,则近似于历史学习的认知阶段,“理性阶段”。SOLO理论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根据学生总体上的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对学生遇到问题时做出每个反应进行分类。正是如此,SOLO分类评价法能够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层次,从而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进而被引入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价体系,从而通过对高考开放性试题作答达到人才甄别、选拔的目的。

二、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分析,开放性试题普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以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迪41题为例: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学生可从多角度谈自己的评价,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对学生思维的多向度考查。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试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答案,只是给出了评分的参考意见(通常所说的SOLO评分标准)

4.阅卷标准的多元化。应当说,此特点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的而又不为考生所明确认识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查出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三、作答开放性试题应对策略

1.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审题重点审提示语(依据材料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说明,论述);审限定语(时间,地域、人物、国别、事件、所选材料来源);审求答项(即要求回答原因、影响、认识、内容、变化、趋势、特点、评价等)。只有仔细读题、审题、搞清楚情景材料的立意及所提问题的指向。才能为思维找到方向标和落脚点,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2.读材料、理思路:SOLO评价法讲求结论出自材料,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因此在做开放性试题前首先要快速阅读,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进而归纳情景材料的主旨;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抓出多个“点”与“线”甚至是“面”以备后用。

3.多向思维,多方法并用。开放性试题往往材料多元、立意多元,答案多元。只有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用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处理材料,才能解答好开放性试题(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事实与道理相结合、比较方法的运用等)。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案例分析;答题方法;运用技巧

一、高会考试特点

2008年《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时间为210分钟,考试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业务处理的综合能力。从上述考试要求,结合前几年试卷分析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考卷的题型单一。考试没有填空、判断、选择等客观性试题,全部是计算和案例分析题。考查的是参考人员对业务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综合能力。

二是考试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考试过程中可以带书、查资料,但试卷中绝没有可以从书本上现成抄录的答案。

三是考试的时间很紧张。考试时间为210分钟,题目多达七八题,大家普遍反映不是不会做,而是时间不够用。

二、学习要制定计划,讲究方法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具体必须做到“五要”

一要克服开卷考试可以带书、查资料的麻痹思想。考试时间非常紧张,只有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才能快速答题,从而顺利通过。

二要全身心地投入。为了考试―次过关,要善于放弃眼前的经济利益及生活当中的各种诱惑,克服自己的惰性,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就很难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也就很难扩充新的知识,这也是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放下书本的主要原因。成功者都比较注意培养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要制定学习计划。要按照考试大纲订立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兼顾各章内容,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学习全部知识。每天看多少页书,学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自己心里要有谱。如果没有计划,学习起来漫无边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无获。

五要注重理解。考试没有客观性试题,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关键在于理解,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二)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注意各章内容之间的联系

要注意在看懂全书的同时,理解教材的脉络。从近几年考试的试题不难看出,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外,主要侧重对综合知识的考核。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搞条块分割,章节独立,要前后连贯,对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进行归集整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综合掌握。

(三)吃透关键要点,把重点、难点、疑点加以归纳总结

教材中―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一定要搞清楚,要注意教材上的数字百分比以及“必须、可以、包括、不包括、以上、以下、包含”等字眼。对―些重点、难点要仔细研究,彻底弄懂。只有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提高考试通过概率,最关键的是自己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以大纲学习为主,结合相应的辅导

教材、大纲以外的参考书,尽量少看,以留出时间来研读教材。对于法规之类的东西,有时间就看看,没有时间最好别看。在碰到大纲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再对照有关法规进行学习,加深理解。参加辅导培训之前,要对大纲进行至少―次通读,对大纲的脉络和各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以便带着难点、疑点去学习。要理清知识的脉络,掌握答题的技巧。

(五)对历年的试题和模拟案例题进行一些训练,提高自身考试适应能力。通过做一定量的模拟案例题,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不足加以补充。通过模拟题的练习,还可以提高自己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三、考试要讲求策略运用技巧

(一)不求答题完美,但求做完全部试题

一是案例题即使你做得再完美,得满分的可能性也不高。因此,唯有做得快,力争做完全部试题,方能达到目标。

二是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做题,而要根据题量,对210分钟的考试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一般每题20分钟,做完八道题160到180分钟之间,留30分钟检查、补充。

三是做题时要把开卷当作闭卷来考,千万不要边做题边查资料,为求一题十全十美,用时超长得不偿失。

(二)读题从问题开始,审题要标明要点,答题要讲究技巧

一是读题前,先要读试题提出的问题,弄清问题的会计主体是谁。―般试题中关联的企业是甲、乙、丙、丁好多家,业务错综复杂,如何在这乱象中抓住要害,唯有弄清会计主体才是根本。

二是审题要标明要点,以会计主体区分内容与问题是否相关,以问题弄清要点,对要点进行适当的标注,为解题、检查、补充节省时间。

三是答题要分三步走。首先判断正误;其次指明错误所在及原因;最后说明正确做法。针对多道小题要一题一题答,即使全部都是错,也不可以“全部都错”作答。为了节省答题时间,对正确如何做,可以只阐明要点,不作具体陈述。如会计披露,结合具体的案例要书写的内容很多,如果阐明要点,只要几句话。

(三)答题要留空间,检索补充要速度快

既然是开卷考试,就要利用剩余的时间,快速检索相关知识,对自己的答题进行补充完善。

一是在答题时要为最后补充留有空间。一般横栏写一行空―行,留着少量的补充、更正使用;纵向写三分之二,空三分之一,留着整段增加、更正使用。

二是检索相关知识点做到一步到位。考试前要做好准备,对全书以章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最小知识点以4至6个字进行概括,编排成统一大小的纸条,对每个知识点按梯形进行粘贴标注。这样在考试中,要检索相关知识点时就能做到简单明了,一步到位,既快又准。

(四)答题时的“要”与“不要”

一是所有的题目都要答上,不要在一道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二是要以大纲观点为准,不要自己发挥,不要答出与大纲不一致的观点。

三是要将前三年的考试题目,认真看一下,可以作为答题的参考范本。

四是不要以为答得越多越好,应该合适就行,条理清晰,切合采分点,采分点是答案中必须回答的内容,论述题中有关的原理、论据和判断都是采分点,在答题时要紧扣采分点。

五是要保持卷面整洁,良好的卷面会使评卷老师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并减少评分失误的可能。

六是凡是需要答出结论的题目,首先说结论,然后说理由,在说理由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大纲中的原话或者法规制度的规定抄上就可以了;做案例分析题,最好先看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看题目。在看题目的时候,把有些关键字眼写在草纸上。

四、案例分析题(2007年试题分析)

【案例】甲公司系2001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彩色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

XYZ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该公司2004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该事务所对以下交易或事项及其处理提出了异议:

第一,甲公司对应收账款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为应对以后年度经营不佳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编制2004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该公司决定对2004年不同账龄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如下调整:2―3年账龄的,计提比例提高至50%;3年以上账龄的,计提比例提高至100%;其他账龄的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不变。

2004年以前,该公司根据历年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损失和客户信用等级变动情况确定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1年以内账龄的,计提比例5%;1―2年账龄的,计提比例10%;2―3年账龄的,计提比例30%;3年以上账龄的,计提比例50%。

该公司多年来生产的彩色电视机主要销售给固定客户。2004年,该公司的这些客户及其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且整个彩电市场行情平稳。

第二,甲公司按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4年12月31日,该公司库存产成品中包括400台M型号和200台N型号的液晶彩色电视机。

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是根据甲公司2004年11月与乙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生产的,合同价格为每台1.8万元;甲公司生产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的单位成本为1.5万元。销售每台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预计发生的相关税费为0.1万元。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是甲公司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组织生产的,没有签订销售合同,单位成本为1.5万元,市场价格预计为每台1.4万元,销售每台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预计发生的相关税费为0.1万元。

甲公司认为,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的合同价格不能代表其市场价格,应当采用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的市场价格作为计算M型号电视机可变现净值的依据。为此,甲公司对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确认了80万元的跌价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按520万元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对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确认了40万元的跌价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按260万元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此前,甲公司未对M型号和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第三,甲公司一条R型号平面直角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2004年12月31日发生了永久性损害,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该公司按其账面价值100万元全额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至该公司2004年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该固定资产永久性损害未经税务部门确认。

甲公司认为,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害这一事实在会计期末已经存在,因此,按其账面价值全额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并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要求】

1.分析、判断事项(1)中。甲公司2004年提高2~3年账龄和3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做法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2.分析、判断事项(2)中,甲公司对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确认的存货跌价损失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3.分析、判断事项(2)中,甲公司对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确认的存货跌价损失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4.分析、计算事项(2)中,M型号和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的正确金额。

5.分析、判断事项(3)中,甲公司确认固定资产永久性损害、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确认的固定资产永久性损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提示】

1.甲公司提高2~3年账龄和3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做法不正确。 理由:甲公司的客户及这些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等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1)甲公司对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没有发生减值。

(2)甲公司将确认的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存货跌价损失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存货跌价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3.(1)甲公司对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正确。

理由: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为40万元。

(2)甲公司将确认的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存货跌价损失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存货跌价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4.(1)M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的金额是600万元。

(2)N型号液晶彩色电视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的金额是260万元。

5.(1)甲公司确认固定资产永久性损害的会计处理正确。

理由: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害,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5

论文摘要:考试是检验和评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方法,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高职院校考试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何不断加强完善考试管理工作,使考试工作逐步科学、规范,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效果进行论述、探讨。

考试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但是现阶段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其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校教学各环节是否完善,检验教学效果、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能够以间接测量的方式,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师生起到了一种激励和竞争作用。考试成绩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对师生等相关群体的评价及其个人利益,这也就是为何从古至今,考试一直以来都为教学管理各环节中为最敏感、最复杂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原因所在。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固然与考试的内容、方法和目的紧密相关,但考试的管理却影响着人才选拔的质量,也就是说,在所有外界因素相对稳定一致的情况下,考试管理水平及考试的公平性、真实性、可信性,对于加强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尢为重要。

一、目前考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处罚力度不够,致使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每次考试前,尽管学校、院、班主任再三强调严格考试纪律,但总有个别学生置学校纪律于不顾,顶风而上,这既有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及面临一些家庭上的客观实际困难,导致学生成绩急剧下降,只能靠作弊蒙混过关,也有现行管理的问题,首先是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触及其实际利益,作弊者没有感到切肤之痛,其次一些学生作弊刚被发现,各种关系说情者即随之而来,给监考教师造成很大压力,致使以后在执行考场纪律时不得不思量再三,也是学生违纪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2.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科学

目前,我们的考试内容侧重于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习惯于采用闭卷笔试,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跟不上学科发展,无法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素质,单把考试分数和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助长了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的不良倾向。

现存的考试考核方式也为学生考试作弊创造了外部条件,考试题的类型有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为学生考场上互相抄袭创造了条件。考题的内容范围是教材,主要是教师的讲义和学生上课作的笔记,多数内容是任课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的极小的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为学生考前准备夹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严肃考试纪律

加大惩罚力度,监考要严格要求,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对严格执行考场纪律者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反监考职责的教师给予批评;对极少数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仍违纪作弊者,必须从重、从快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既教育本人,又对大多数学生产生震动,让学生感到作弊是一座悬崖,将无法挽救。

2.改革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制定能够反映教与学实际效果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学进行评价需要利用考试成绩反馈的信息,但不能作为难一的标准和依据,不能无视高职学生良莠不齐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考试成绩又要兼顾平时学习态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实行全程性考核。对教师要综合考评课堂教学、备课辅导情况;即使是考试成绩,也要避免没有统一客观的评价目标而造成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命题的评价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具有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既能对单学科评价,又能对多学科进行文化合作。在全面反映各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和测试。另外还可以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及格率、考试平均分和分差分布四个方面来评价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作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

3.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着重于实践及专业。一是命题坚持以能力为主线,注重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时尽量少出填空、选择、判断题,多出综合题、分析题、考查基本技能能力,这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宗旨是相符的;二是针对高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模式:面试、小论文、课程设计、试验考核、开卷、开卷闭卷结合、闭卷等多种考试方式,要注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行考核,要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1)基础学科考试可以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对专业类课程则要加强综合性及实践的考核。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改革目前绝大部分课程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结合本专业、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研究、探索采用闭卷、开卷、小论文、作业、口试、实验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

目前,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更好地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可行和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逻辑思维 归纳 假说演绎 类比 分析综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逻辑思维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逻辑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它是新课程高考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其在高考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 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理或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根据因果形式的表现特点可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其中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在生物实验中常常用到。

1.1 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在被研究对象具有某性质及结果(G)和不具有该性质和结果(G)的两种场合下,被研究对象只有一个因素(A)不同,则此因素(A)就是该性质及结果(G)的原因,或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1】 (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 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表1实验设计。

(2) 结果预测: 。

【解析】验证蔗糖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蔗糖酶和底物,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1:蔗糖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分解,有颜色反应。

场合2:蔗糖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不水解,无颜色反应。

结论1: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具有专一性。

验证淀粉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淀粉酶和底物,实验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3:淀粉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不分解,无颜色反应。

场合4: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分解,有颜色反应。

结论2: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具有专一性。

1.2 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被研究的结果或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先行有关因素是变化的,而其他先行有关因素保持不变,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例2】 (2009年高考理综山东卷)(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着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表2:

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

【解析】该实验的先行因素有CGG序列重复次数、温度、原料等,研究的现象包括: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症状表现、F基因转录的mRNA。在只有CGG的重复次数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它就成为F基因编码蛋白质和症状表现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转录,但影响翻译,并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

1.3 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如果被研究的某一性质或结果是由某种复合因素引起的,已知其中有部分因素与被研究的结果没有因果联系,那么,剩余的因素就与被研究的结果存在因果联系,如表3所示。

【例3】 (201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表4。

回答问题:(1) 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 作用产生淀粉。

(2) 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

(3) 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 ,直接能源物质是 ,后者是通过 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

【解析】该实验研究对象所含因素有葡萄糖、空气(O2、CO2)、光照,实验结果是有无淀粉生成,如果用A、B、C分别代表葡萄糖、氧气、光照(因8组中都有CO2,故不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因素),用G代表淀粉,则归纳推理过程如表5:

由此可知,合成淀粉的途径有2条:一是在光照下,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二是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有氧呼吸合成的ATP,合成淀粉。

2 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通到特殊的推理方式,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包括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假说演绎推理)、选言推理,在高考实验中考查频率最高的就是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结构可用图1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