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自主探究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改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既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意义

(一)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试教育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质素的创新型人才。新课改下的自主探究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探究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这一教学方法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了解决问题,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历史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这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情境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技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室里的现代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放映一些关于古代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记录片,也可以将实物带到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设置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机械化地背诵历史教材上的知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的这一教学现状,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为学生传授教材上所讲的知识,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抛出一个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观点,让学生对这一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深入讨论,可以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来进行。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自己对于教材知识的一些质疑和见解,并进行分析论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参与积极性。除了让学生主动质疑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深刻思考意义的,又贴合学生兴趣和当下时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找到答案。(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所推动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因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角度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不能仅仅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还要鼓励学生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切入,将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政治知识等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入,使学生的结论更加全面完整。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是为什么,说明自己的观点?失败是为什么,说明自己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中有没有哪些思想现在的你看来是十分错误且极端的?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应对新时期的新发展。自主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能有效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小香.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1(7):116-117.

[2] 胡同帝.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研究[J].才智,2016(9):95-96.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精神 培育策略

“读史使人明智”,所以,学习历史知识对高中生来说着实重要。现阶段,在历史课堂中培育人文精神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所以一线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培育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取向,进而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康的人格。那么应该怎样去培育这种人文精神呢?笔者结合平时实践及思考在此浓缩成以下几点:

一、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

历史学科虽然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但是高中生往往会因为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无系统性和复杂性降低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该阶段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现阶段他们存在的心理等问题。

在营造人文精神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自由观念赋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让学生自发的思考和探究,同时作为历史教师还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应该尊重他们所提出的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他们从学习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技巧,进而在增强自身学习热情的前提下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为了营造较为和谐的人文精神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支持下,学生才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现有教学模式中的条条框框,在尊重学生地位的前提下构建一种较为欢快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领悟人文精神,最终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强调人文精神教学主题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复杂性和无系统性,高中历史课本中表面的知识联系性较弱,需要高中生通过自主预习、质疑和教师讲解、指导才能增强知识的联系度。但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按照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只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分散性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下教学计划和调整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心理。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容易因为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历史教师需要强调人文精神教学的主题,指导学生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魅力,把枯燥繁琐的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内涵,防止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略该课程应呈现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的达到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人文精神教学专题进行辩论,就生活中发生的某个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阐述的过程中指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把人文精神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概念,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历史知识。在具体的“孔子的思想在时下有无价值”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班级人员划分为两组,一组持支持的态度,一组持反对的态度,通过课堂辩论,可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加深对历史史实的印象,从而明确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三、开展人文精神实践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自主将具体知识加以应用及处理好实际问题。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把历史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当中,通过开展具体的人文精神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历史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身探究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研,让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历史名城等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模拟经营社会活动,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典型的朝代,并根据朝代把班级学生划分为小组,然后再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进而深挖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教师就可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班级分成两组,一小组学生模拟唐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另一小组可以模拟宋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唐宋时期经营活动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对明显朝代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较好的呈现出这些朝代所表现的人文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由此让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晓平.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渗透[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5):12-13.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开卷考试;措施;利与弊

1引言。伴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强化,开卷考试已逐步走进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说,这是一种先进教学方式的引入,必然能促使初中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优缺点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开卷考试的实际效,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历史成绩和了解历史事件。

2开卷考试的优点

开卷考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新时期下,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造力也是新时期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必须正视考卷考试的种种优点,这样才能对其更好的发挥利用。

2.1开卷考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在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更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开卷考试试题的灵活性也使得学生能摆脱课本的舒服,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开卷考试使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联合。开卷考试的试卷内容侧重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这就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来说这也是对已掌握知识的一种升华,有利于提升学生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开卷考试使学生对信息进行读取、整体的能力得以加强。开卷考试中要求学生要针对题目给出的材料加以分析,找出其与教材内容的切合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就使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有了持续的加强。同时,也更有利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2.4开卷考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开卷考试自身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必可以背诵教材中的内容,只需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就可以了,只要保证对教材充分的熟悉就能保证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要想充分的了解教材仅仅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身必须要多读多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长远角度看,这对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一项有力的措施。

3开卷考试的缺点

3.1开卷考试使学生过分轻视历史课程。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采用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学生过于轻视历史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学生本身不重视,那教学活动的质量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科目的重要性的教育,开卷考试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历史科目本身的性质,这点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只有从意识上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去重视历史,学习历史。

3.2开卷考试使学生过于轻视对教材内容的记忆。虽然历史科目采用开卷考试,允许学生翻阅教材,但并不表示学生可以对教材内容完全不进行记忆。事实上,历史学科是一门对记忆性要求极高的学科,而现实中却出现学生对课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抛开课本就完全不会的现象,这就使历史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一项长期性学科,初中历史出现这类现象对学生后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学校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要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性,在适当时候可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概念性知识为主,这样就能提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力,促使学生成为全面符合形容人才。

3.3开卷考试使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断档。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采取开卷考试,而高中历史教学则完全采用闭卷考试,这就导致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期间对历史学科的接受不能同步。同时高中历史教学其知识面较为全面,考试内容也复杂多变,对初中历史有较深的衔接性,而由于初中开卷考试的方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内容掌握不到位,无法与高中内容有效的衔接,造成学习效果差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在初中后期对着重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对教材有全面的掌握,同时对其步入高中后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也是一项预演,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

4总结。如上述所言,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开卷考试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更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一项预备工作。但伴随着种种优势的同时,广大教师也必须认清事实,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种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广大历史教师如果不能对其妥善的解决,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的学习效果不增反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后期历史学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对开卷考试有明确的认知,知其利弊才能趋利避害,才能保证开卷考试这一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4

    从历史学本身的特点来讲,记忆和背诵是非常必要的,不记、不背历史是无法学好的,记和背是培养能力 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将记忆、背诵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绝对站不住脚 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记忆和科学地背诵,如何在追求历史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在回观过 去的史实中增长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才能。这中间就有个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当然和教材的主导思想密不 可分。这部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着眼于学生对历史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试图使学生在记忆中去体认历史为 什么会这样走过来,而不是另外一种样子,也就是记中有思,思中有记,是理解中的记忆,而不是不理解的死 背。为达此目的,该书在以下5个方面颇费了一番气力,也就是在培养学生概括和提炼能力、掌握历史过程的能 力、史料分析能力、运用图表能力、回答问题能力上进行了尝试。

    1.概括和提炼。让中学生有较高的概括和提炼能力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很困难的,但从 中学就注意培养这种能力,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引导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该书采取的办法是在每一章的前面 加一个几百字的内容提要,讲明本章的要点、主要历史脉络和基本观点,使学生一目了然。这种提要,学生掌 握起来有困难,但列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强迫学生去背诵和记忆,无疑有助于提高其宏观思维能力。在讲 授过程中,可否采用抓两头儿的方法,先让学生精读每章的提要,有一个浅层次的印象,讲完本章后,再返回 来详细讲解内容提要,便可以从详中求约,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每章都让学生去概括分析其中心内容, 久而久之,其综合力会有一定的提高。本书这方面的意图也就有所贯彻了。

    2.掌握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内容太多,这不仅给学习者增加了难度,而且常常使编教材的人无处下笔。中 学历史课本,往往采用高度浓缩的办法,一句话包含许多历史内容,学生读起来一是枯燥,二是难于理解。为 克服这种弊病,新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将历史过程的评述分为两个层次,正文部分作概括性介绍,楷体部 分则选择较为典型和生动的事例具体加以说明,楷体阐释正文,正文提挈楷体,既有纲领性,又有丰富而形象 的历史内涵,使学生在掌握正文的历史过程当中,能从抽象推及一般,由一般再回到抽象,同时以具体实例和 历史故事来加深对综合性评述的理解。这样,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好处,另一方面也便于记忆,还 比较生动有趣。从提高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能力来讲,这种编排是有好处的。一旦学生能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 ,其他能力的培养就好办了。该书的这种改革,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但也有一个问题,楷体部分的内容 虽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实际学习当中,大概学生也须记住,尤其在高考大竞争中,历史教科书都几乎要背烂了 ,难道楷体部分可以不背?如此下去,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种种瓜得豆的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应引 起高度注意。

    3.史料分析。近年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了一些原始史料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考察历史现 象,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但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去读较多的史料,只能让其 接触史料,明白通过史料去揭示历史过程的道理就可以了。这中间就有个如何选择史料以及如何通过一段史料 让学生去明白一段史实或一个问题的技巧问题。这本《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基本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印 证法,即在叙述一段史实的旁边,适当选一则史料,学生通过读这一则史料,就明白了史实的叙述是从这段史 料来的;二是问题法,在一些重要问题叙述中插入一段史料,旁边用方框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这段 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两种方法,都促进学生读史料,想问题,其理解和分析能力自然会有较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将这种办法引入历史教学是成功的。但一定要考虑到中学生的承受力,适可而止。

    4.运用图表。本教材十分注意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书中的图表数量之多是一般历史教 科书无法相比的。这些图表一为原始图,使学生有历史形象感;一为后人画图,让学生看了生动有趣;三为综 合性的表格,既减少文字叙述,又一看就懂,学生掌握起来十分方便。另外还选录了不少地图,这是历史教科 书中所不能少的。在图表的运用上,该书分两类,一为必须掌握的,二为仅供参考的。从图表的选择和编排上 去看,该书虽没有特别独到的地方,但通过图表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的主旨,在这本教科书中是显而 易见的。因此,在实际使用这部教科书时,应在这方面花一定的力气。有些图表,单纯让学生去记忆还不行, 应该亲手做一做,这将使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有所提高。

    5.分析和回答历史问题。通过做课后练习题,来增强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虽然带有很大 的强迫性和被动性,但长期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般来讲,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 去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有到了大学之后,才一步步从这种被动式的理解和分析问题中解脱出来,开始比较 主动地去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历史教学,从来都是这样。要彻底改变这种模式是不大可能的,也没有必 要。但是,可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被动性而增强一些主动性,则是很值得研 究的。因为只有发挥了主动性,才有助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本《中国近 代现代史》教科书,在这方面也有大胆的探索。其将问答题分为两类,一为传统的做法,列课后练习题,让学 生必须掌握;一为新的改进,在适当部分列了思考题,一般有一定难度,但很有可探讨的必要,可以激发学生 研究问题的兴趣,并开展讨论。这样,练习题供学生复习用,思考题则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有开动脑筋,启迪思维的作用。这就有可能增强学生主动想问题的才干,为今后的大学教育辅下了一块良 好的基石。但要真正落到实处,也有相当的难度。从这本教材所列的思考题来看,一是难度较大,很可能多数 高中生思考不了,也就是说他无法去思考,往往要任课老师去代学生思考,这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二是思考 题和练习题缺少内在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已规定了思考题不作必须掌握的内容。 今后如果教材修订,可否将思考题的难度降低一些,并让其和练习题发生一定的关联,减少教和学中不应该有 的困难。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5

关键词:传统 历史课堂 活跃 教学方式 提问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95

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喜欢学习历史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数学生方法死板,效率不高。尽管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但历史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大的改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近笔者对某一个班进行了调查,有80%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对于需要进行推敲和思考的知识往往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式的吸收,很难将课本知识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笔者还发现,近50%的学生对历史学科有偏见和误解 ,他们认为自己将来要上理科,历史学不学无所谓,而且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行了,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去学。实际上,高中历史是一门思维型很强的学科,并非只有简单机械的背诵就能学好,而且学好历史的意义不光是用来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历史教育发挥着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作用。

由于以上现象的存在,导致原来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就像一潭死水,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跃起来,是历史教师们应该研究的课题。其实原因很简单,一直以来我们很难逃脱传统历史教学思维定势,我们所采取的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来不考虑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授课对象,包括他们的感受、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当学生遇到需要理解的内容时,我们直接告诉了他们,这等于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便自然抹杀了他们的思想。这样的教育等于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当然这跟现在的教育评价模式有关)。面对一次次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学生们早已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是因为强大的考试压力而被动地强迫自己去学习,老师们饱满的激情也被慢慢磨灭掉了。

可想而知,这种历史教学已经失去它所具有真实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历史呢?这个问题恰恰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无法逾越的一个障碍,也是像笔者这样的青年教师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下面笔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点认识:

笔者上课有个老毛病,在备课的时候总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但到操作的时候既担心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又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总喜欢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即使有讨论环节,时间也比较短。每次遇到重点的时候,就反复给学生讲。后来几位老师听了笔者的课,指出了这个问题。笔者也尝试着改进,可是现在仍然摆脱不了原来的教学模式。于是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开始用提问式教学法,尽量用问题去启发、诱导他们的思考。由于学生们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笔者经过分析找出问题关键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问题,在心理上为他们形成“冲突”。在学生们有意解决“冲突”问题时,就说明他们在运用思维解决课本上的重难点,这样对重难点的理解也就顺利多了。如上《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的发展》一课时,一开始就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作业状况,选出三位同学宣读在上节课《中国产生》上完后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是:假设你穿越到中国近代,成为一名普通的商人,你要怎样经营你的企业?这三位同学是这样设计的:

甲同学:我会开一家纺织厂,首先,我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如布和纱,然后联合其他纺织业的爱国人士一同研究,找出洋人的技术要领,并在将其推广,让中国民营的纱布质量比外国更好。(方案一)

乙同学:我要创建一家轮船零件厂,原因是从经济实力和背后,我国的生产技术远不如外国,所以我要从零件入手,从小事着眼,这样风险小,而且轮船零件需求量比较大,可以为官办企业和外商提供货源,既获得了利润,又可以避免打击,从而存活下来。(方案二)

丙同学:我选择开一家物美价廉的饭馆,民以食为天,只要饭菜香,吃饭的人就多,同样可以创造价值。(方案三)

在这几位同学的意见表达完以后,教师顺势提问,哪一种方案可行,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系列讨论后,多数学生认为:

方案一:比较可行,但是不能用于手工生产,因为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器生产抗衡,这已被事实证明。还要有好的技术人员(全班64人,30人赞成)。

方案二:不可行。因为当时需要的资金大而且当时的轮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员手中,普通商人是不可能进入(但仍有11人赞成)。

方案三:可行。但利润太低(15人赞成)。

紧接着,教师就因势利导地提出:“同学们,你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研究当时中国发展的状况,再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