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学科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的学科素养

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 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

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互动体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OECD认为一个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必须满足3个要件:(1) 能够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2) 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求;(3)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其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2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2.1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学科与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而习得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2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由于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要有三点认识:① 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② 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③ 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3 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内容

3.1 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高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代谢、遗传与变异、稳态与调节、适应与进化等。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3.2 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能生存、不适者即淘汰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和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3 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等例证的分析,以及微生物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构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基因芯片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生物武器带来的莫大危害等。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高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4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4.1 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① 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② 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③ 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4.2 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4.3 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一大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的建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4 要体现融合性

① 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② 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③ 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④ 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⑤ 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学科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也会不断进行下去,期待有更多、更新的发现,一起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2

第一,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使他们先转变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打好思想基础。

新课标实施的接受者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生物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抱有“生物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生物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高一第一节生物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授新课,而是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了解生物学科的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生物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接受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不了社会这个环境,但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有所了解,改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孩子生物课学习的要求。所以在高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生物教师也应登台亮相,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提高家长们对生物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能使孩子生物科学习的轻松有趣的方法,请家长配合教师对子女的该课程的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

第二,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生物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靠学生的机械记忆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生物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生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洽,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生物教学方式那样,在这个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生物知识、生物原理与生物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意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法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第三,注重建立对学生生物学科的科学评价。

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3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是的,时代在飞速发展,生物课程教学当然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生物科学素养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三部分组成。那么,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

1 制定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内容,围绕人与自然,安排了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八个单元的内容,这些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所以,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生物的特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样,就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当然,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创设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这可从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等等切入。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求知,从而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比如,在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课件展示“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场景,然后让学生推测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感性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学习创设了良好情境。学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时,老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各种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所举例子是受环境中哪一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再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分析,扩大学生的认识。这就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思考、讨论把握本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时,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搜集的鼠妇入手,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学生分组探究时,老师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是巡回指导。最后,老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这里,学生既在对比分析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又在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中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善待小动物的情感和价值观。象这样“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了生物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与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不同,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少包办,多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加强实验设计,利用一切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实验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甚至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不管是怎样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合作学习的态度等。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鉴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多数学校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等往往不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开好生物学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对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大有益处。例如,在教授“鱼的呼吸”时,无法拿真鱼做实验,就有学生建议拿几张纸撕成条状模拟鱼鳃做实验。纸条在水中可以展开,拿出水面就会黏在一起,鱼鳃也一样,在水中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的呼吸,离开水后又细又多的鱼鳃会黏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而死。这个实验,只需要准备一盆水、一两张纸,简单易行,却又能很形象地说明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借助实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意识等。

4 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

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标常常是跨学科的或泛学科的。过去的生物学教学,比较专注于本学科的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特别是技能和能力的学科性更强。这和科学课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应当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培养。教材设计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中,都贯穿了这种思想。我们应利用好这些教材,在平时的生物课教学中,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4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73-01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方面。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 积极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它是一种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 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加强直观教学,发展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它不需要过多的推导、演算,也没有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公式,而需要更多的观察、实验、论证和表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采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和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

2.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要使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是主要的承担者”时,教师可提供很多日常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照片,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如组织参观调查、野外实习、参加生产劳动等,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概念,更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学习。

3.引入前沿知识,突出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兴趣

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资料,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结合学生身边接触到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中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 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生物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实验现象到某一生物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理解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充分挖掘生物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实验教学环境。

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探究实验供学生操作,教师应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进行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等。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较好地运用文字表述与评价设计和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四 注重科学发展史的学习

生物学的发展史生动有趣,通过经典实验,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家都是在逆境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来说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如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做科研,几十年如一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为我国13亿人口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用23年的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教师可以用这些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崇高的科学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物课程;科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素养已经渐渐成为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基本素养。美国某科学家提出了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且将科学素养列为教学工作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1993年国际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组织出版了《发展生物学素养》一书,并将其定义为生物学教育工作的课程指南,其书中的内容也将培养学生生物素养视为这一指南的总体指导方向。而我国也逐渐发现了生物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加强生物课程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将探究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融入生物教学中

科学类科目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中,一般都只会关注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工作,让学生完成机械化背诵与练习。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是极其缺乏科学性的,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严重违背这一时代中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阶段的教育工作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希望能够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探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模式教学工作,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生物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过程和相关方法。应用探究教学进行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时,最重要的是其需要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所接触,教学工作应当着力于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进行生物学研究,并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生物探究教学课堂中,需要担任教学工作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者这三种身份的工作。创造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在课程进行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把握其课程探究的深度,并对探究教学的成果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教学情景,明确课堂中的学习目标,进一步优化自身学习成果。比如,在学生学习植物知识中的“蒸腾作用”时,可以通过平日学生生活中,炎热的天气喜欢在树下乘凉的习惯,来解释蒸腾作用的具体意义。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来研究植物失水现象,进而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形成更加具体的认识。

二、将生物理论教学模式向生物实验教学方向改进

1.增加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

生物课堂中的实验行为是提高学生对其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重要教学工作,而现阶段的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一般只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生物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毫无帮助,而且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成长。而实验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从客观角度得到证实,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增加课堂学习中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对实验操作引起重视。此外,教师应该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最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行搜集一些实验材料。比如,在生物课学习细胞知识的学习单元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在进行这项实验时,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自行寻找观察所用的植物材料。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在寻找植物材料时,应当尽量选择洋葱、大葱这一类表皮细胞比较易于观察的植物种类,然后组织学生完成整套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明显提升,并且能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课程知识的乐趣,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证明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有利。

2.将生物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拓展

初中阶段学生所进行的生物实验分为验证实验与演示实验两种,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基础生物知识以及实验方法,但若想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进一步提高,相关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尝试对实验项目进行一定拓展。比如,在初中教材实验中,有一项实验是研究酒精对跳蚤心率的影响。在这项试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在不同浓度的酒精下,跳蚤的心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对人类酗酒对自身身体产生危害的反思。在完成这项试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烟丝浸泡出的液体来替代酒精,观察跳蚤在这一环境下的心率情况。经过实验证明,浓度较高的烟丝浸泡液确实对跳蚤的心率产生一定影响。在完成这项实验后,学生会对这种拓展实验模式产生深刻印象,进而发现一些更多的实验拓展方向,这种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生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对培养学生日后的科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通过对生物教学实验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给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6

对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基本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

活中。新课标中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为: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所抱有的好奇心、自信心、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作风以及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科学的世界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并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作为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让学生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且科学探索是重过程胜于结果的过程,其过程主要的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

3.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观点,使学生对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并掌握观察、动手、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撰写报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技能。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过程就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个系统的科学化的整合和具体运用过程,通过这一途径对于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的呢?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

1.借助生物学史和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意义。生物课程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课程标准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在观察、实验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如果你指望学生们最终能在新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严密审慎地思考问题、分析情况,把某些科学上的想法公诸于人,能进行逻辑论证,能与他人共同工作,他们就必须有机会在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亲自进行诸如此类的实践。这是美国2016计划中的一个教育原则。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以及学生亲身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科学真理追求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实验教学策略的改进,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讲清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想和每一步骤的作用和意义,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他们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他们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他们能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增加些探究性实验,减少对学生的限制,激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尝试。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又不能对学生限制过重,剥夺他们的发挥和创造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学到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把现实世界带入教师,融入学生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可以鼓励学生在多个领域里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实践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生物课程的特点;符合学习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