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1
为切实抓好秋季动物防疫和今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县政府决定召开*年秋季动物疫病防控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总结上半年动物防疫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安排部署秋季动物防疫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安排部署*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上半年动物防疫工作回顾
今年上半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在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防疫密度达到要求。生猪防疫注射29.13万头,牛5.63万头,羊11.7万只,禽免疫47.4万羽;在春防的基础上,五月份注射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27.3万头,上半年综合防疫密度为103%。二是巩固了市场检疫效果。我县41个畜禽交易市场和4家生猪定点屠宰点,全面开展了检疫检验工作,检疫面100%。上半年检验肉食品4.65万件,检出病害肉68件,未发现“注水肉”出售;检疫畜禽30.46万头(匹、只),检出病畜禽71头(匹、只),对检出的病害动物及肉食品均按规定进行了处理,保障了肉食品的卫生安全,市场检疫效果得到巩固。三是市场监管效果明显。上半年共出动监督执法人员347人次,执法车辆15辆次,对全县99家兽药饲料经营户和33家规模养殖场开展了规模整治1次,常规检查5次,共检查兽药56个品种695批次,添加剂31个品种,饲料419批次,查获过期兽药5个品种、过期饲料528公斤,均进行了销毁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营质量安全。四是动物疫病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监测体系,做到了县有统计员,乡有联络员,村、组有信息员。实行了日报、月报、季报、半年报等报表制度,县动物疫情办公室每天将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分析动物疫情状况,准确掌握畜禽疫病动态,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并通过疫情网络直传中央数据库,完善了疫情监测体系。五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措施进一步完善。为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时能及时启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并按“早、快、严、小”的原则扑灭重大动物疫情,已按要求储备了防护服、水鞋、消毒药、针头、药棉、疫苗等应急物资。上半年销毁过期疫苗和消毒药品,并进行了更换储备,确保了储备物资的有效性。
上半年的动物防疫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免疫不够彻底,防疫密度存在一定水分。二是防堵不够严,从外地购进染疫生猪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我县个别地方发生疫情。三是动物疫病呈现出复杂化趋势,多种疫病混合感染,给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找准薄弱环节,站在顾大局、讲政治的高度,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秋季动物防疫工作抓紧、抓好,确保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打好秋季动物防疫攻坚战
动物防疫涉及千家万户,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群策群力,扎实抓好秋季动物防疫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动物防疫工作事关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各乡镇、各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县委、政府的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紧抓实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和完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制,把免疫、疫情监测、疫情防堵和疫情报告等防控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协调配合到位,确保防控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确保县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二)进一步落实防控措施,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免疫任务
免疫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关键措施,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乡镇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畜牧兽医站、派出所、综治办、工商所等为成员的防疫工作领导组,负责制定秋防工作方案,落实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人力、物力的投入;组织开好村、组和农户的三级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动农户积极配合,及时解决防疫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消除免疫空白和免疫死角,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对拒绝、阻挠免疫的农户,要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二是县农业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全力做好疫苗、物资就位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指导村防疫员按“五统一”(统一免疫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效果评价、统一使用免疫户口册)的要求,做到“六不漏”(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药),对全县所有应免畜禽实行免疫,按质按量完成免疫注射工作。秋防结束后,要做好“三不打”畜禽的查缺补漏,保证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和口蹄疫免疫密度100%;存栏畜禽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补免,确保畜禽处于有效的免疫保护状态。三是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做到县有汇总表,乡镇、村有免疫登记表,农户有免疫户口册。四是对秋防免疫工作不负责,走过场的,将进行通报批评;因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动物疫情传播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防疫结束后,各乡镇要采用随机抽查方式,认真组织抽查组对防疫情况进行抽查,每村至少抽查5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抽查10户,按抽查的防疫密度兑现防疫反应(治疗)和村兽医防疫注射补助,对免疫任务完成得好的村防疫员,给予奖励,任务完成较差的,扣除相关补助。今年春防,蒙姑乡防疫工作不扎实,不彻底,上报材料存在水分,防疫存在免疫空白,导致7月份因农户从外地购进生猪而引发生猪疫病,这种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绝不允许再次发生。
(三)进一步强化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
各乡镇和县农业局要加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的范围和频率,认真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及时评估疫情风险,同时对规模养殖场(户)、畜禽交易市场、牲畜定点屠宰场(点)、主要交通沿线、水网地区、候鸟密集活动区和曾经发生过疫情的区域要加大疫情的监测和排查力度,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要实行专人监管、责任到人,一旦发现可疑疫情要严格按照疫情报告程序及时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通过其他任何渠道报告动物疫情,同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技术规范的要求,本着“早、快、严”的原则及时处置,对病死畜禽,严格按照“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决不留下任何隐患。
(四)进一步强化检疫和市场监管
各乡镇要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管工作,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要达到100%,确保畜禽及产品的卫生安全。出栏的畜禽,做到有出必检;屠宰的畜禽,做到有宰必检,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依法加强对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的动物及其产品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或抗拒检疫、贩卖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
(五)进一步加强县外疫情防堵
今年以来,特别是六月份以来,全县外购畜禽特别是购进生猪较多,市场交易生猪来源复杂,疫情发生风险大,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严格执行《云南省种畜禽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外引奶牛和种畜禽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云农(牧)字〔2003〕30号)的规定,办理有关引种审批手续。二是与四川接壤的蒙姑、金塘、白鹤滩、大寨、茂租、东坪、红山等乡镇设立的各公路、桥梁、索道、渡口等临时检查站与公路动物防疫临时监督检查站,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厌战情绪,坚持24小时值班,严防死守,暂时禁止四川等地的生猪及其产品进入我县,防止疫情传入。若因措施不落实而导致疫情发生,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进一步加强防疫督查
秋防期间,县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将成立督查组,到各乡镇巡回督查防疫工作。督查组采取不告知、不定点、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所到乡镇防疫情况进行抽查。白鹤滩、药山、老店3个镇抽查6个村,其余乡镇抽查4个村,每村至少抽查15户,抽查的防疫密度和抗体检测结果作为乡镇年终“争先创优”考核的打分依据。防疫密度低或质量差的,一律全县通报批评。任何乡镇出现重大动物疫情,“争先创优”考核一票否决。秋防各乡镇的防疫经费,根据督查组抽查的结果,完成任务指标的全额兑现,并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指标的乡镇,防疫经费由乡镇自己解决,由此造成疫病流行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督查组人员工作不到位、不负责、弄虚作假的,将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受通报批评人员,年终考核定为不称职,不得调动和参与职务(称)晋升。
(七)进一步强化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
各乡镇要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云南省突发重大疫情应急预案》、《昭通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及工作方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县农业局要做好疫苗、药品、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把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准备工作做得更加主动、扎实、有效。一旦发生疫情,确保做到有效组织反应,坚决把疫情消灭在点上,防止扩散蔓延。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反映民意,对外宣传,促进发展的重要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一)今年“数字乡村”工程的主要任务
*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工作任务:一是在*年9月底前,要把各乡镇网站上现有的乡村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更新;二是在*年12月中旬前,全县完成视频制作任务。
(二)今年“数字乡村”工程的主要内容
1.做好乡村基础信息的更新。各乡镇要把网站上现有的乡村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更新:一是更新数据报表。为保持数据的相对稳定和便于数据对比,对基础性的常规指标,如地理状况、海拔、年降水量、国土面积等指标不作更新,仅对变量指标,如人口、收入、农田水利及耕地面积变化等进行更新,并新增农户建房等指标。二是图片信息要突出远景和整体效果,反映整个村庄全貌,对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的新情况,未按要求拍摄的要进行补充完善,有重大变化的要及时拍摄反映。对所更新的基础信息数据各乡镇要认真审核把关,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2.完成乡村视频信息制作。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和各乡镇要完成全县视频制作任务:一是突出重点。采集乡村视频图像的主要内容是乡村基本情况、经济情况、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点项目、乡风民俗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重大困难和问题等,各乡镇在采集图像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图像资料要统一规范,以便收集、处理、编辑、制作。二是创新方式。要按照有关的视频模式、标准和需求开展视频制作工作,并通过利用语音合成等方式进行录制,以降低制作成本。三是努力扩大视频规模。今年,要将视频统一制作到乡镇和行政村一级,并努力扩大到新农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典型自然村。有条件的乡镇要全面完成所有自然村的视频制作。
3.抓好“三农”信息。我县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要建立信息采集、分析和机制,要与全省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平台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及时“三农”信息。一是突出信息重点。各乡镇要把面向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的信息服务作为信息的重点,突出时效性、趋势性和突发性,在“数字乡村”网站上及时乡村基本信息,以及涉及“三农”的重大政策、政务、技术、市场、统计等信息。二是严格信息的审核把关。各部门、乡镇从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核、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对拟上网的信息进行审核,统一信息出口,未经审核批准的信息和按规定不得公开以及未经许可的信息不得。三是加强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要充分开发利用“数字乡村”网络平台现有数据资源和决策分析系统功能,加强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预测,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提出对策措施,努力提高信息的分析利用水平。
4.努力拓展网站功能。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和各乡镇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网站功能和作用,依托“数字乡村”网络平台重点开发和建设乡村视频数据、“三农”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数据库和农业生产形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承包等调查统计和管理系统。同时,要完善网站的地图导航功能,以方便信息搜索,逐步实现与地理信息系统对接。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乡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加快信息进村入户。
5.健全网站维护管理办法和长效机制。按照《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管理暂行办法》和《昭通市“数字乡村”网站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为确保我县“数字乡村”网站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要认真拟定《*县“数字乡村”网站管理暂行办法》,还要逐步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制定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对“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扎实、应用效果好的乡镇和个人,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为确保数据安全,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和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保密制度,认真做好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三)加强领导,严格措施,切实加快“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程
按照省“人员培训、方案制定、信息采编、网上、增强功能”的要求,*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已成立了领导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2.加强协调,统筹规划。“数字乡村”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必须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制定计划,广泛宣传,克服困难,培训骨干,加强指导,认真组织实施好“数字乡村”工程。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各乡镇要树立大信息大发展的思想,统一领导,明确定位。农业和其他相关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准确定位,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其引导、管理、推动与规范的作用。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强沟通协调,逐步建立健全部门共同推进的协作机制和县、乡、村三级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上下左右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培训等政策措施,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建立机制,增加投入。为切实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除省、市补助外,县里已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调动各级各部门搞好“数字乡村”工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多渠道增加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投入,以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云南;农业机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18-02
0引言
农业机械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机产供销及在农业生产当中的相关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机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1]。它包括信息和知识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产品营销信息化,将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升云南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能有效提高云南农机综合生产力、农机产品的营销效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云南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积极作用。
1云南农业信息化现状
1.1 云南网络建设投入情况信息化建设是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而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2]。云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7%,农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为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从2004年起,云南省开始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截至2010年底,各运营企业累计投入村村通工程专项资金超过15亿元,在农村地区新建基站3196个,覆盖了2775个边远行政村和878个边远自然村,实现了云南所有行政村100%通电话和宽带互联网,自然村92%通电话,60%通互联网,有效改善了农村的通信环境,逐步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3]。
1.2 云南农业信息网络现状云南数字乡村(.2010-12-25.
[5]木霖.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6]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xxgk.yn.省略/bgt_ Model1/newslist.aspx?classid=118565.2008-7-18.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基层林场;信息化建设;数据库;防火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60-02
1 信息化建设在林场防火防虫中的应用前景
1.1 防火工作
林区火灾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天灾”的发生主要由于雷电引燃、腐木败叶自燃等自然因素引起;“人祸”除人为蓄意点燃外,还包括游客游览过程中遗弃的烟头、玻璃制品等由于物理因素引燃树木导致火灾的发生。面对严峻的防火形势,基层林区的信息化建设将会极大地减小火情对林区造成的损坏程度。首先,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基层林场因采用引导加治理的双重办法规范林区管理。在不破坏林区生产的前提下,可建设游览公路引导游客有限度地进行游览活动,沿途建设相关服务站点,既可以为游客提供物质服务,又可以作为突发火情处理应急点,还可以用作护林员休息补给站,从而拓展护林员巡查范围,达到一边生产一边宣传的功效。其次,在条件逐步具备的条件下,面对防火工作采用高、中、低3层搭配的方法进行信息化防火。高层采用国家地质遥感卫星进行实时监控,其优点在于监控面积大,缺点在于对火情发现晚;中层采用定点氢气球搭载热呈像仪进行监控,其优点在于成本低、监控范围较大,缺点在于发现火情较晚;下层采用中型遥控直升机搭载热呈像仪进行不定点、不定期实时监控,优点在于能及时发现火情,缺点在于每次起飞监控成本较高。相比较三者优劣,可以采用高、低搭配相辅相成的方式,根据林场实际情况合理采用数字化监控设备对所辖区域进行安全监控。尽快完善基层林场的配套设施,包括信号接收(发送)站、网络中继站、接收终端、监视器等设施[1]。一旦发现明火出现,基层林场便可通过网络中继站同时向上层机关及消防部门发送火情通报,并且可以根据火情实际情况,采用遥控直升机实行化学控火。同时,通过和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共享,利用计算机科学判断火情发展趋势,达到合理调度、高效控火的最佳效果。
1.2 防虫、防病、防鼠工作
各种病虫害对林木影响较大,尤其对经济林区危害严重,将病虫害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将直接增加林木经济收入,提高林木产品质量。对于信息化建设在防控病虫害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病虫害数据库档案的建设中。由于林木本身的特性及虫害特有的食性,很容易建立数字档案,将不同林区可能存在的虫害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处理,方便防虫防病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应构建与周边省区信息共享渠道,就季节性虫害迁徙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及时处理[2]。一旦辖区内出现病虫害,应采用信息化技术合理配置药品进行化学、物理双管齐下高效防治。对病虫区域较小的林区,可以采用人工方法进行药物喷洒以及物理阻隔(例如对于越冬松毛虫可在枝干上通过毒绳、胶带等方式进行控制),较大区域可采用遥控直升机搭载药物进行遥控操作。通过对数据记录汇总,可以分析得出某区域林木病虫害发展情况,以便于做出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鼠类作为森林生态中的一员,与森林中的其他生物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共同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方面鼠类采食林木果实和种子,啃咬林木的嫩枝、嫩芽,影响林木的更新和生长,另一方面又可以携带、传播种子,扩大植物分布,充当其他猛禽、兽的食物,对丰富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3]。然而,评定动物的益害不能离开其数量。鼠量较少时无法对林木构成危害,所以控制鼠害的基本原则是控制其种群的数量,降低其种群的密度。控制鼠类种群最经济有效的时期是在鼠类繁殖的前期或开始繁殖阶段,此时是种群的年数量变动周期中数量最低的时期。要达到有效控制数量的目的,必须与大面积防治同步进行,一次杀灭率必须达到80%以上。小面积灭鼠,杀灭率低则起不到控制鼠害的作用。同时,还应深入研究鼠类的生活习性,对种群数量消长进行预测预报以监测鼠情的变化,并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全年开展,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2 林场育林(苗)信息化建设
封山育林同人工造林一样,需要加强封禁后的培育。大体可分为林木郁闭前和郁闭后2个阶段进行。郁闭前主要是为了天然林下种和萌条创造适宜的土壤、光照条件,具体的方法有间苗、定株、松土、补播、补植等。郁闭后主要是促进林木速生丰产,具体做法有平茬、修枝、间伐等。为了提高幼苗成活率,基层林场应该针对辖区内土地质量、地形、地势建立信息档案,针对不同地质建成不同的苗圃基地。通过计算机程序分析计算以及专家评估,确定大致的栽培密度及栽培种类,不能在单独追求经济效应的前提下盲目栽培。一旦明确培育任务,因采取责任承包制并按照要求与承包者签订协议。在经济林建设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了解目前市场对林木的需求情况,并结合专家建议,自主确定栽培林种。
在基层林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通过软件工程引进或建立网络林场数据库模拟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将形成林场—市局—省厅3级直接联网模式,系统成形后,各基层林场通过对系统注入相关数据(例如育苗数、成材数等信息),系统自动综合地形遥感技术分析生成可视化简易林场模型。省、市领导登录系统后,可通过简易操作随时随地了解各林场生产工作情况,为高层决策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信息。
此外,基层林场因逐步将网络信息中继站与乡村广播进行联网,有中继站根据辖区内新育林种,向林农提供苗圃成长相关信息以及通报火情火线易发等级,提醒部分林农注意幼苗的防寒保暖、防火防虫等注意事项。与此同时,林场可在新育林苗土壤中安插感湿装置并针对地势不利于人工浇灌的林区集中实行自动化滴管,从而保证新育苗圃幼苗成活率。
3 封山禁牧与信息化的结合
随着封山禁牧宣传工作的逐步开展,农民护林意识得到了逐步提高,但在个别偏远山区偷牧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于宣传力度及管理措施的不力。部分区域较大的林场由于人员有限,难免看护工作出现疏漏,为了改善禁牧效果,应该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封山育林工作的开展。基层林场应逐步建立网络中继站,对公益林区实行包区负责制,并对所辖林区周边农户建立相应数据档案,由林农、护林员、牧民商定管理措施,对出现违规放牧的牧民以及未能履行公益看护责任的护林人员计入数字档案库,并将数字档案与国家补给粮的发放按照一定比例挂钩,从而调动公益林看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及牧民禁牧环保意识[4-5]。其次,过程中应该强调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引领作用,通过禁牧宣传画册、禁牧宣传年历、乡村广播等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营造禁牧气氛环境。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和定点投资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圈养基地,既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又可以把羊圈起来配合封山禁牧工作。如果部分乡村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集中圈养措施,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牧户头羊耳部安装微型信号发生器,由发生器实时向网络中继站发送定位信息,从而监控流动牧群。基层政府也可不定期通过广播、宣传板表彰部分遵守林区放牧规定的优秀牧户,从而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良性发展氛围,从根本上保障封山禁牧政策的贯彻实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完善与普及,国家信息化产业的建设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行业信息化脚步的加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林业系统的信息化工作成为未来前进的主要方向。
4 参考文献
[1] 方陆明,周迎春,吴明安,等.南方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7(3):82-87.
[2] 平桂英.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鼠害治理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4(S1):137,146.
[3] 张小雪.蓖麻油抗雌鼠生育作用活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及作用机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4
一、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在部门顶层设计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省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需求目录》、《电子政务技术总体框架》、《省级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指导意见》,完成国家试点任务,为编制“十二五”数字专项规划奠定基础。
(二)编制“十二五”建设规划。认真总结“十一五”数字建设的经验,利用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信息化惠民利民、企业信息化等方面有新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
二、继续推进便民服务项目建设
(一)加快社保卡项目建设应用。完成全省社保卡制发卡和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完成省级社保卡制作发放;加快就诊用卡环境的改造,实现全省就诊一卡通;拓展社保卡在计生、民政、旅游等领域的应用。
(二)推进全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建立省级数据中心平台,完成省属10所医疗机构与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年内完成平台建设,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
(三)加快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大各设区市整体转换工作力度,完善省、市节目和公共信息平台,增加和丰富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基本完成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广电网络双向改造,推进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做好三网融合有关准备工作。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采取全省大集中模式,开发支撑新农保业务、财务经办和公共服务的应用系统,实现各社会保障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以“金保工程”核心平台为基础,开发“五险合一、地税征收”系统,实现征收数据实时交换和信息共享。
(五)建设民生信息化社区。建成2000个民生信息化社区,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站和电子阅览室,提升信息化基础条件。开发电子政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商业、电子支付等应用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
(六)建设211海峡旅游服务系统。建设全省海峡旅游超市与WAP手机两个网站,建立12301旅游服务热线等系统,为游客提供便利。
三、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一)拓展省级网上审批平台应用领域。依托省网上审批平台,构建省级网上行政执法信息监管系统,逐步实现统一的网上执法管理和监察。
(二)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制定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规划,建成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市县横向接入网,开展部门专网整合,迁移相应业务系统。建设电子政务内外网数据中心,提供设备托管、数据存储和数据备份服务。
(三)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建设。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规范标准,建设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满足全省药品网上招投标等药品采购电子商务活动的要求。
(四)整合建设省级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体系。以省应急平台为基础,推进安全生产等各专业应急系统建设和应急资源开发,整合接入相关部门的应急资源,实现综合调度和展示;统一组织开发应急平台所需的应急空间地理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并实现共享;统一开发应急综合业务管理、监测预警、应急保障、模拟演练等系统软件,实现信息与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
(五)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继续推进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建设,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建设遥感应用技术服务平台,统一购置和加工遥感数据,为省直部门提供定制遥感数据;启动建设省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建设全省法人证照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实现法人基础信息在线获取、比对或验证。
(六)深化部门业务系统的应用。推进省人口计生信息服务系统、省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及省监狱信息化建设。开展“金土工程”二期、金盾工程(二期)、省消防信息化工程(三期)、教育信息化工程、省财政精细化管理服务系统、流域—海洋水环境信息共享与应用工程,以及省级公务员协同办公平台和全省药品监管平台建设。促进数字文化、数字出版、数字科技馆建设,建立综合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七)开展无线城市综合应用。利用3G等技术手段,加快全省县市的城区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新增10000个基站和20000个AP设备,实现设区市城区高速无线网络覆盖。以无线宽带城市为平台,在城管、交通、海洋、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发无线宽带应用系统,推进移动工商执法试点,满足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求。
(八)推进市县电子政务应用。加快建设设区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统一安装部署政务信息目录系统等应用支撑系统。推广2345政府服务热线,推动人口综合应用系统的部署和应用。
四、推进农村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开展通信信息化助建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全省建成1000个综合信息化村;完成438个建制村通宽带,全省建制村宽带率达到96%;完成500个乡镇、7000个村的惠农网和田园彩铃组建,为200万农民提供移动手机报和农信通信息服务。统筹乡村信息服务站,重点完成17个县的乡村信息化服务站点整合建设任务。
(二)推进省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实现省电子口岸平台覆盖全省,推动第二期拓展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拓展平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口岸业务服务。
(三)建设服务企业公共平台。继续推进商务领航平台等各类服务企业的公共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建设,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业发展。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
(四)组织物联网应用示范。依托全省政务外网和无线宽带城市网络,选择城市公共交通、物流等行业,推进RFID卡与一卡通系统、无线宽带网络融合应用,先在和市开展应用示范。
(五)推广农村小额贷款短信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小额贷款短信服务平台,简化农民申请小额贷款的手续,为广大农民贷款提供便利。先在宁德市应用,再适时在全省农村推广。
五、完善信息化管理工作
(一)深化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考核办法,增强评测科学性,推进绩效考核工作进一步深化,保障电子政务工作落到实处,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二)加强政府网站整合和管理。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基础建立省直部门网站群,构建统一的省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互动交流平台,实行全程电子监察,抓好网站绩效考核,以评促建,整体推进全省政府网站建设水平。
(三)试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开展应用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外包试点,推进省直信息中心整合,依托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为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外包服务。拓宽信息化资金筹措渠道,鼓励和引导有资质的企业、社会机构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或提供运行维护服务。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县数字农业平台。**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问题。根据调查**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社区 社区信息化 城乡统筹 对策
[分类号]G432
1 引言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Tonnies・F,1855―1936)于1887年在其专著《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至今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超过140种,但其内涵通常是指在一个共同的生活区域内,由地理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心理要素共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共同体。社区是国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层单元,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形势下,社区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说明了社会信息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状况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信息化也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提高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必然选择,社区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罄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体现在:通过广泛应用ICT(InfoiTn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搭建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建设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社区,并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办公业务与信息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最有效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最终达到提高包括农村在内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目的。
2 国外社区信息化的基本经验
2.1 建设范围涵盖城乡
信息化水平发达国家并没有专门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未将其单独从电子政务建设中分离出来,而是通过电子政务的深化与转型,实现面向社会的服务。这些国家十分关注信息化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区”(selected Area)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G to c层面。因此,虽然客观上仍存在着在不同地区、不同层面间一定程度的“数字鸿沟”,但城乡差别总体上并不过于显著。
2.2 注重各方共同参与
在建设模式上,广泛地采用(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其实质是由政府主导、公众、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建设。发达国家社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原因不仅在于较早地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更重要原因还在于选择了适合的、富有成效的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社区信息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延伸,因此,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它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发挥,积极引入各方力量参与,很好地解决了诸如建设主体、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服务主体等方面的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贴近服务对象,使社区信息化成为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行为。
2.3 以公众为建设中心
把改善传统的公共服务、为企业与公众服务和实现资源共享置于重要地位,重视为企业和公民等对象提供全天候的、良好的“一站式”服务已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以实现政务管理向服务互动的转变;将“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延伸到社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广泛的需求调研基础上,推出相应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需求,使信息化服务真正成为公民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还相应制定了提高服务效率、有效管理信息的政策措施。
2.4 技术标准较为完善
在建设标准上,突出统一性、共享性和普及性,实现信息化技术和社区服务运营模式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信息的利用率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率提高,使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欧盟制定的《数字欧洲(E-Europe)行动计划》,特别强调建立社区技术中心和互联网公共接入点。美国建立的覆盖全国各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技术中心,充分利用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功能。
3 当前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特点
社区信息化是在我国国情下所产生的一个特有提法,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伴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而逐步得以深化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初级发展”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
3.1 社区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
在各级电子政务建设体系之外,我国在社区行政管理这一层级单独开展信息化建设。而国外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体系,实现面向社区居民的信息服务,并没有社区信息化这一称谓。
3.2 城乡差距十分显著
由于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时间短,再加上幅员广阔,各地在信息资源开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差距巨大,故而现阶段社区信息化在城市和少数城镇化区域得到了快速推进且富有成效。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和大部分城镇化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但在复杂的各种因素影响下,象征意义大,且实际推进方案、目的性均不明晰,难以操作,导致总体上城乡差距十分显著,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社区成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盲区。
3.3 农村ICT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范围分布最广,但地理环境特殊,河流、高山、峡谷、荒漠广布,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造成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资金的筹集、分配与使用体制。相比之下,多数国家都将城乡信息化建设纳入统一的整体规划,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的联合投入,共建ICT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乡协同、均衡的基础设施建设。
3.4 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及技术规范。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与机制下,计生、民政、公安等众多业务部门都要从社区提取基础数据,而条块分割及标准不一使得社区数据采集需要进行多次重复采集、录入和统计,形成了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团麻”,基层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的信息化应用机制不完善使得重复采集的现象严重,未能满足基层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导致我国社区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3.5 整体规划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乡级行政机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级行政机构(村委会和居委会)等基层行政单位工作的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延伸,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履行社区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2007年,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定位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需求。但全国
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基层的信息化支持缺乏规划,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市、县、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优势。政府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弱”、“城乡分离”的局面。
4 基于城乡统筹的社区信息化对策思考
4.1 加快制订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
据统计,我国有乡级行政机构4.1万、社区级行政机构70余万,全国有近8万个社区。社区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技术标准,为有效解决社区管理中存在着行政上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所导致的系统重复开发、重复投资,应针对社区信息缺乏统一规划、各职能部门的社区服务与管理系统的各自为战、“信息孤岛”和数据重复采集突出等问题,构建一套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提炼并制订出一套准确、科学、实用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平台运行规范,为早日实现我国社区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深入开展社区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然而,社区信息化标准与其他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既涉及到行政与管理机制的协调,又涉及到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技术参数要求。因此,标准的制订应当建立在我国已有的社区实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已有标准,优先制订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的和关键性的标准,主要包括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安全标准、信息资源分类代码和信息交换标准,人口数据库建设规范与数据中心建设规范,社区管理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社区服务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并制订标准的实施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和运营服务规范等。
4.2 统筹城乡ICT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全面提升社区的基础网络建设水平,才能为提升社区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奠定基础。中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到2050年之前,要使中国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6%提高到70%左右。经测算,平均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年均就会约有1200万的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膨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快速提高以及城乡新型社区的形成,都需要有相应的社区服务。提供相应的服务意味着网络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投入的加大,为此要努力克服社区服务滞后于城乡经济发展,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把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统一建设,重点解决中西部地区“缺乏规划”、“谋而不建”和“建而难用”等信息网络“最后1公里”现实问题。同时,电信业在社区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既能搭建基础网络,提供传输通道,保障信息传输,又能促进社区新业务、新服务的应用,因此要把握其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内在规律,积极引导、鼓励电信企业参与到政府有要求、社区有需要、发展有前景、各方均受益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4.3 把握好社区信息化的主体需求
审视各地建立的信息化社区,在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各有特色。但从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来看,步履维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解决好服务对象的问题,其建设成效往往取决于政府重视与否,居民的需求与社区信息的服务供应并不一致,而且居民对信息化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个性化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导致未形成“社区主动”、“政府推动”、“需求拉动”、“市场驱动”、“社会联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社区信息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而且应当能够实现政民互动和有效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以城乡居民为服务对象,针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购物、旅游休闲、社交、民政等各种需求,为百姓提供各种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只有把握好社区信息化的主体需求,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4.4 找准社区信息化推进的切入点
社区信息化打破了部门、行业隔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科学、准确、动态的依据;同时社区信息化系统覆盖了基层党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机构、居委会及村委会,在真正意义上为实现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电子政务效率与社区信息化状况息息相关。既然社区信息化作为电子政务向社区基层的延伸,就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社区居民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信息手段、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引入社区建设,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电子政务的深化与转型,从而实现面向社会的服务。
4.5 扩大电子社区的覆盖范围
“电子社区”作为国际上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最新参照标准,是一个改变传统行政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发展要求,也是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各大中型城市电子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电子社区建设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要延伸到街道、城市社区和乡村,以此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需要以电子社区建设为突破,搭建面向城乡社区居民的便捷信息沟通平台,解决因为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所导致“数字鸿沟”与“公共服务差别”问题,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
4.6 实现社区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实施“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战略,顺应“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发展趋势,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农利居民信息化需求的变化,拓宽信息化服务“三农”渠道,着力解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通过整合现有的农业信息化资源,采取“几村一社区”的模式,面向农村社区五类户(即种植养殖户、外出打工户、个体经商户、运输户、新型农业户),在社区服务平台上,重点提供农村居民所需的种养殖技术信息、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民工用工信息、农村二三产业投资机会信息等。强化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引导和扩大农村社区居民信息消费。
4.7 探索促进城乡统筹的建设模式
经过近10年时间的发展,我国社区信息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种基本建设模式,即:政府全权负责型、电子商务型、多元投资型和社会合作型。在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初期,政府在规划、建设、投资、运营及服务方面均充当着主体角色。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探索实践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呈现出各地实施标准与模式各异等情况和特点,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借鉴意义不大。为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社区信息化的一体化进程,在国家出台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标准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社区信息化投资、建设、推进及运营模式,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最后才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推进和参与的系统工程,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