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1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中小企业来讲,信息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也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其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应对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站在经济竞争最前沿,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
其次,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发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传统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正在被打破,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没有信息化,中小企业的改造、重构和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大大减慢,其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问题。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及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较快发展。
再次,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实现设计、生产、办公、决策辅助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其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它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因此,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有利于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据统计,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战略就难以实现。加快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早日实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加快推进的条件。但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等问题。
首先,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结果是许多企业花大量资金购买了硬件,但最终未能获得理想效果。落后的思想,陈旧的理念、传统的模式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要素。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讲,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的创新。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僵化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信息系统,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缺乏统一规划。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置专职领导。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规划。有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没有领导进行统一的指挥和领导,各个部门自行其是,仅从本部门出发,而不考虑其他部门是否已建立起与本部门相当的技术和能力,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不畅通,从而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再次,服务层次偏低。据调查,我国已有70%的企业接通互联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建立了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今天,电子商务在全球得到高速发展。但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绝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缺乏紧迫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真正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在全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第四,建设成本过高。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建设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能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从国家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看,这导致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五,信息人才匮乏。在我国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部分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甚至有些员工对计算机的应用仍停留在较低层面。当前,我国信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三是人才资源配置不科学。其结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人才成本的加大,不能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理性地面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趋势,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将企业的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推动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首先,增强企业主体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企业主体意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保证。企业主体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危机意识、管理意识、信息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企业主体意识,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只有增强自身主体意识,并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才能有效的提高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作用,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其次,认真做好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进行变革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是要通过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达到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产品设计和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全面创新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一是适用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二是经济性原则。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以及系统实现和维护等都要体现经济性;三是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
再次,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与创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软件的同时,要注意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
第四,积极构建信息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信息化建设除了有支撑供应链管理运作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外,还有起着主导作用的企业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本、市场营销和产品研发等在内的管理平台。只有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关联才能使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和应用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相结合。一是信息化建设要强调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二是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建设;三是强化信息数据管理建设。要加强标准化管理,确保各项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2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 科技信息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49-02
1 国内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当今科技的推动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信息随之被各行各业抬到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企业必然顺应信息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变化,成为带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我国实现工化、现代化的目标。
1.1 政府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着力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政府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从1999年开始,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立项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启动了国家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我国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着重强调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图书馆”等一批以提供文献信息为主的网站;同时还建成了“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统计”等综合性科技信息网站;以及“中国农网”、“中国林业信息网"等专业性科技信息网站。除此之外,新华网、新浪网等多种综合网站也专门开辟了与科技相关的版块。2010年初,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6月,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1.2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有着众多的方向,简要归纳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刘娅在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中,根据信息服务发展的历史阶段,将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传统信息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并对两者进行界定。认为传统信息服务一般是指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以前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主要是以文献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2)科技服务体系研究。李燕,徐晖认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政府机构、半官方机构、民营机构和企业内设机构。
(3)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沈洪,苏小华对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发展方向:1)信息服务提供的多元化。2)信息服务提供的开放化,最大可能的实现资源共享。3)信息服务提供的集中化。4)信息服务提供的有偿化。
(4)科技信息服务区域研究。黄晓虹、王东红等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资源系统平台,结合南宁高新企业特征和科技创新信息服务,讨论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地方也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省市地区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科技信息网,而且科技信息也深入各个行业。
(5)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研究。高瞻在《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中提出要建成高素质,高学术水平、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要强调必须实现信息集成,信息共享,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杜平安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中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容科技根据构成企业全部活动的四大功能进行分类: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产品制造的信息化、供销服务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2 国外企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政府都把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列入国家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国咨询业产值达到了203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0%;1995年,美国管理咨询业已经实现了260亿美元的收入,占全球管理咨询收入的52%。同样,欧洲的管理咨询业发展也很快,1997年欧洲18个国家的管理咨询公司为13.4 万个企业提供服务,年收入达207亿美元,且以每年20%―30% 的速度递增。日本1995年拥有咨询机构6000家,管理咨询收入达47亿美元。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信息服务的应用:
(1)美国和法国都大力支持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美国信息服务的机构不仅包括了专业图书馆、信息中心,还包括属于公司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和自主经营的私人信息机构。法国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和科技文献中心、大区科技情报中心网络、地区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法国政府致力于利用新技术把科技信息服务贯穿到各行各业生产过程的每一步。
(2)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专门制订情报发展制度文件,还投入巨额资金支持专业情报工作的发展,同时注重数据库的质量标准,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1984年,政府提出了《1984--1987年联邦政府促进情报文献纲要》,从政策上支持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两年后,政府又制定了情报工作的发展计划,计划内容包括专利、文献资料、经济专业情报等。
(3)在日本,80年代末就有44%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科技情报中心被日本作为全国的核心,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齐全情报信息,并建立情报信息库,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2个分支服务点,通过与全国情报信息中心联网来开展信息检索服务,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全面的科技文献信息检索网络,承担起向全国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任务。
3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综述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诸多在“点”和“线”上做文章的问题。这里将从企业、信息技术、政府三个方面阐述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企业
(1)传统的经营理念与企业信息化不同步。企业信息化不单是将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它更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思想上的接受,以及在日常管理运营中合理的运用。但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导致在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只有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积极建立企业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才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因此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很少,导致该项技术虚有其表,不能在企业里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针对此点不足,安徽省为破解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计划在2011―2013年间,建设10000家“数字企业”典范,预计2011年将建设3000家“数字企业”。
(3)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利用率低。我国的信息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手工处理阶段,90%的信息资料尚未电子化,利用率极低。据相关研究报告得出,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够成熟、现货市场和有形市场不够完善、市场诚信度不搞、相关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对于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信息化模式没有信心,更没有紧迫感。
3.2 信息技术
(1)网络信息资源过于零散。当前网络科技信息数量很大并且动态性强,但这些信息资源分布零散。对使用者来说,搜索信息成为了如同海底捞针一般的困难,而信息系统的检索方法又有不相同,所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成为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愿望。
(2)当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混乱。由于网上信息分类与组织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所以现有网上服务的信息分类是自成体系。众多网络科技信息系统的资源信息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例如,技术前沿动态或科学发现。实际上,科学技术只是科技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系统还包括了科技政策、科技条件、科研管理以及科学与经济和社会的互动等其他内容。目前我国网络科技信息服务还远未达到集成以上信息的高度,急需在“面”上寻求突破。
(3)现有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服务方式单一。当前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方式多为单向的信息,很少开展互动或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深度上很少达到为决策提供依据的高度,这使得网络科技信息服务变成海市蜃楼的技术,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3 政府
(1)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完善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上支付、网络信用、网上交易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制定修订地方和部门的管理规章和规范,重点完善技术装备、标准、电子认证、信息安全、信息系统集成和工程监理等规章。
(2)政府资金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庞大,如果政府没有重点的全部投入资金支持所有企业建设企业信息化,这将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是不现实的。所以政府要有侧重点的,同时又能兼顾最多的企业来向其提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资金,保证整个市场最大化实现企业信息化。
科技信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当今企业生存环境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企业、国家和整个社会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审视当前科技信息服务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面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娅.关于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2005,4(4):67-69.
[2] 李燕,徐晖.对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安徽科技,2002(08).
[3] 沈洪,苏小华.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04,25(02).
[4] 黄晓虹,王东红,谢沛善.南宁高新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29):219-220.
[5] 周海涛,李岱素.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概况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科技,2006(5):34-35.
[6] 高瞩.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2(09).
[7] 张永超.国外信息服务与国内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趋势[OL].2008-4-17.
[8] 钟鸣.日本科技机构的运行机制[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1(11):45-48.
[9] 杜平安.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3).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3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制造业,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变革,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制造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大项目方案起草组召集人杨海成博士介绍,按照该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投入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将拿出2.5亿元的科技计划资金来支持,同时全国各地省市、行业将配套7.5亿元的资金。同时,科技部还希望地方示范骨干企业能够自主投入4亿元资金,加上其他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将有50亿元左右的资金来支撑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发展。
杨海成分析,其实,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投入要求,50亿元的资金还相对保守。实际上,从“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和全国各地各省市积极响应所确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看,已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
制造业信息化效能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五”期间科技部在27个省、47个重点城市、5000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副主任胡建生介绍,科技部委托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和天津市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单位,对我国2004年度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调查分析,总共收集到了2954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制造业信息化正由局部应用阶段向内部集成、管理变革阶段发展。
2.制造业骨干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每百人计算机的拥有量和增长率都超过了意大利等国家,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等指标都有显著提升。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有38.69%的企业设立了CIO职位。
4.在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的情况下,信息化效能在逐步得到提升。目前,企业更重视如何更好地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效益,而不是简单的投入问题。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库存资金占用流动资产的比率逐年降低,2004年已经降低到30%以内。
5.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2003年比2002年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6.97%。
6.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的重点和热点。2004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的占企业总销售额的17.17%,增长率为119.01%;采购额则占16.67%,增长143%。
7. 软硬件的国产化比率还有待提高,需大力扶持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在2004年,企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比例达47.22%(按套数计算),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8.集成和协同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关注的焦点。大中型制造企业集团对SCM、CRM等为代表的面向供应链和市场协同技术有迫切需求,并以之为目标。其中,处于市场定义阶段的企业比例增加到6.47%,处于管理变革阶段的企业增加到21.40%,处于内部集成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80%,而处于个别流程信息化阶段的企业逐年减少,2004年该比例已经降低为41.32%。
《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指出,上述调查所显示出的趋势和需求也将是“十一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努力方向。“十一五”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顺应国际制造业全球发展的趋势,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以“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作为工作原则。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1. 以高校、科研单位和创新型研发团队对主体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在基础理论方法、公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形成一批创新的现代化制造技术及信息化成果,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 以系统集成和专业化应用需求为牵引,与企业应用示范相结合,开发一批集成系统和行业应用产品,促进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着力培养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促进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和企业应用相互支撑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3.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示范。在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和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实现300家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帐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化流、物流和资金流以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 并推动1000家以上的企业推广应用;建立10个左右的ASP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生产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 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应用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体系。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开展制度化的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企业指数统计调查评测工作,对省市、行业和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估,建立科学严谨多层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6. 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优势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国外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大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推进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在集成应用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上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化进程。
六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确保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顺利进展,科技部建议各地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1.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由于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产、学、研各方密切协作,加强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等组织协调机构的建设,开展发展规划研究,在制定规划时明确目标和重点,出台相应保障政策,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
2.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国家和地方要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以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的需求为重点,以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相关重大科技计划为引导,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并跨部门、行业、地方联合组织实施。各地对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安排配套资金,落实推进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体。
3. 以行业和区域为重点,实现协同推进。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我国区域广、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大的现状,按照分类示范、分区管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选择部分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行业性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实现项目实施的联动和国家、区域、地方的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组织单位联合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专家组等管理、咨询机构,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
4. 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以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以专家、咨询和培训机构、IT企业为支撑,培养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应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要加强企业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支专业化实施队伍。
5. 加强落实,积极探索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各地应加强政府引导,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机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办法和激励机制。
6.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展示成果。
机制创新是重点
“实际上,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分在三个大的层面开展。”杨海成认为,首先,是以863计划为主来开展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探索,这就包括智能设计、数字样机、虚拟制造、协同管理以及异构系统集成;其次是要通过863重点项目的开发,进行自身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软件产品及系统开发,这里就包括了电子CVP、制造集成协同信息管理以及产品全方位输出管理等技术,集成我们自主创新的软件产品系列;第三,是我们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围绕着集团型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来开展集成、应用。当然,这里所指的集成、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制造业。
他进一步强调,多技术的支撑,多体系的连动,多方面的协同,多单位参与是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显著特点,与技术经济和政府各个部门密切结合。从工程特点来讲,在组织方式上也要采取“工业组织,分区示范”的方式来组织好这样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4
【关键词】物流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物流行业的更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决定着物流企业发展的水平,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物流信息化发展提出建议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今天,国家对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很重视,并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支持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很多企业以物流信息建设为重心,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另外,很多企业也把构建信息平台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积极利用一些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普遍受到关注。但不能说我国的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很高,据调查表明,虽然有五六成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投资,但有很多企业信息化投资率不高,有的甚至不足1%,即使是信息化建设投资率率大的企业,投资率也不过10%,因此,虽然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收到重视,但投资率不高依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就影响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影响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化发展。这里从两方面着手分析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很低的,最明显地表现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影响到物流信息的有效沟通,影响到企业的深化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这制约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有些企业信息系统使用情况不佳。现在,基本上所用的物流企业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都购买了物流信息系统,但有很多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不佳。这主要是因为,物流业务和流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发展特点,每个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基本都不一样,而物流信息系统的设置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很多企业在购买信息系统之后,发现与自己的物流流程不符合,使用不方便,因此,导致信息使用系统不理想。
(二)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现状
物流企业主要依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商业活动,这种公共服务平台的载体是物流信息平台,因此,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决定着物流信息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物流信息平台是指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的物流活动进行相关数据管理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这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支撑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平台。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平台的种类丰富,既有区域平台,还有为港口、园区等提供服务的物流信息平台,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迅速,但在发展中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的,具体表现为:第一,现在我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主体主要有政府和企业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以政府为主的模式,虽然物流信息平台的公益性特点较强,但由于政府负责,后期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保证,同时对市场也很难准确把握。而以企业模式建设的信息平台,虽然能够积极对市场动向进行把握,但其对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系统规划缺乏相应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二,物流信息平台的盈利能力不强。现在,物流信息平台缺乏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导致盈利能力不足,这样,平台的发展就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为物流行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三)物流信息人才紧缺
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的懂得信息技术的物流复合型人才,虽然,现在大多数专业学校都开设的有物流专业,也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物流人才,这些人才也掌握了物流专业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缺乏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下的运营能力,缺乏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现实发展需要,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这是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影响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如果社会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有效解决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供需矛盾的问题,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定制开发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企业的业务和流程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要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有效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本身就需要积极与信息开发公司进行沟通、不断磋商,把自己的业务特点和流程特点与信息开放公司交流,这样,开发公司才能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开发出个性化的信息系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只有实现信息系统的定制开发,信息系统才能在物流企业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三)各方努力做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是物流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各方要共同努力做好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作为国家,要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之后,要对其进行持久的关注,加大资金投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完善服务平台的质量,提高其公益价值。政府也需要组织大量优秀的专业人士,进行服务平台的开发,不断完善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质量。作为企业,也要认识到,开发信息平台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对服务平台的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不断实践,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
(四)各方努力加大物流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能够与行业发展挂钩,努力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对于解决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地意义。作为企业,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现有的物流行业上岗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物流信息化处理水平,企业也可以从相关信息业的从业人员中选拔人才,对其进行物流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够尽快上岗,以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作为国家要充分认识到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能够积极组织专家制定出统一的物流专业评估标准,规定物流专业学生考核的核心课程,把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其中,以此方式督促各级学校能够用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就业后就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五)物流行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信息技术
现在,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因此,我国的物流行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EDI技术、QP技术等等,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水平,完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积极构建联合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促进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
另外,作为企业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智能化运输系统建设,积极构建全国和区域性的物流信息平台,有效实现供需信息的交流。同时,要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以此方式,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的有效提升。
(六)政府努力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虽然,我国政府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物流信息化基础环境不是很理想,因此,政府部门不经要把物流信息化建设纳入规划,还必须做出更有利于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通过有效方式激发物流信息化的社会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完善,我国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很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国家社会和物流企业本身,要积极努力解决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进国外先进单位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只有这样,我国物流企业才能在竞争激励的背景下,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效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白晨星.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06).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5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7~10
【分 类 号】g7
【分 类 名】档案学
【复印期号】200402
【 标 题】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情况
【 作 者】李和平
【摘 要 题】专门专业档案
【 正 文】
一、近两年企业档案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全国的档案事业来讲,企业档案工作处在最活跃、最生动、最有亮点的一个前沿。这几年由于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1999年以来,组建了一大批中央企业,许多企业由过去的主管部门管理,直接转变为由国家来管理。从档案工作上来讲,过去由很多个部委管理的大企业,脱钩以后直接和国家档案局建立了联系。中央企业基本上有五大类型。
1.由部委直接转成的:石化、石油、国电、国防,十大集团(如: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等);
2.与部委脱钩的:电子信息、电信、远洋、钢铁、汽车制造(一汽、东风等);
3.与军队、武警、政法机构脱钩的:新兴集团、保利、远东贸易等;
4.与部委脱钩的大型科研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冶金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院(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级科研单位,并且转为企业)等;
5.打破行业垄断以后分离出来的:民航、电力、电信等。
总的来讲,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基础比较好,实力都很雄厚,而且档案工作上升得也很快,没有随着企业的改革或中央企业的组建而受到影响,反而通过强强联合,使档案工作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通过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就需要比以往更多的信息。我们档案工作的价值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就越来越明显。因为一个科学的决策取决于信息的量和正确性,档案是企业信息整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对档案的需求比过去更迫切了。
2.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档案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档案工作属于现代企业制度基础管理的一项内容,也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规范。很多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还要注意本企业的档案工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也是随着企业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竞争,把档案工作带到了这样一个环境。
3.企业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展,企业产生的档案种类和数量激增,应该优化企业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这是指国内外的范围扩大。过去中央企业很少有在境外设机构和企业的,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有涉外机构;从企业自身的改革来看,过去企业只管生产,销售由国家来调控,现在企业是以营销为主导来带动生产。随着企业活动范围扩大和内容的变化,档案形成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优化企业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使保存的档案内在质量和数量都能适应企业要求,这是企业档案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4.企业的法律事务增多,档案的凭证依据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企业法律事务逐渐增多,档案的凭证作用也越来越凸现,档案具有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文件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注意发挥档案的依据和凭证作用。企业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很多是靠档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5.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注意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档案(包括商业秘密档案),并发挥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另一方面属于企业商业秘密的档案必须要管好。过去国有企业对知识产权档案和商业秘密档案不是很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的激烈,企业自己的商业秘密越来越重要。
6.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监管,这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现在也有一种说法,企业现在都走向市场了,不要管得那么多。实际上这不是管得多少的问题,该管的没管好也不行,不该管的瞎管更不行。现在企业逐渐走入市场,以“四自”为原则,在这一前提下,怎样对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加强管理,确实是档案部门必须注意的问题。
7.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以后,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档案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驻外企业的档案管理。对境外的企业档案如何管理,国内的母公司对国外的子公司或分设机构的档案怎样进行管理,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企业由于没有管好档案,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司现在也在进行研究,起草了相关的文件,准备加强境外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通知。
8.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亟待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对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去年上半年,国家经贸委开了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会议,吴邦国副总理有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就讲到现在国家要求企业要搞跨越式发展,这一方面是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讲,实行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消除腐败,有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从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来讲,必须要实行信息化。他讲了很多例子,包括国外公司与我们合作,首先要考察咱们的信息现代化建设,有没有各种网站及各种他适合的软件,另外国外的东西你能不能懂、能不能搞远程合作,这些软硬件条件都是竞争的因素。
总的来讲,国家对企业的改革,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变化。一是由于中央企业的组建,我们的很多关系都变了,由过去属于政府机构下属的企业,变成了直接面向市场的主体企业,对档案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影响,要摆脱过去那种行政机关式的管理,真正走向企业档案管理;二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当前企业档案工作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关于企业档案工作中的法规规章、标准的制定问题
现在我们档案管理仍然还在沿用过去制定的一些法规、规章、标准,这些都是三中全会以后恢复时期制定的,显然不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步伐很大,档案工作不能还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我们司在制定企业档案标准、规章制度的体系方面,考虑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行政规章法规。这种类型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执行,不仅是企业档案部门要执行,而且要求企业法人必须要执行。如去年发的《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
第二层:标准。这类文件属于推荐性。我们比过去扩大了标准制定的数量,对过去有些强制性的规章,我们要把它转到标准。企业终究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体,从档案工作来讲,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权制定适合自己业务的一些规定。我们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把有些涉及企业档案业务方面的文件,用标准的形式来,包括: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电子文件的归档等。今后我们还要搞档案的分类、保管期限、企业档案工作评估分成几个档次等,都要作为标准。这些标准是属于推荐性的,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改、补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执行。
第三层:文件。以文件、通知或加强意见的形式下发,这类文件约束力更小一点。我们考虑由于企业的改革步伐很快,企业档案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不一定在三、五年就拿出一个法规、规章之类的文件。因为终究实践发展还很不成熟,如电子文件,现在各单位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可能都不太一样,到底信息发展将来是个什么情况,现在还很难预测,企业的电子文件将来有哪些状态现在也很难把握。为慎重起见,现在出台这方面的法规、规章为时过早,但又不能在这一时期对电子文件管理上出现空白,国家档案局要有一些相应的要求,这方面工作就要以文件的形式来表示。
上述法规体系的这三个层次,各层有各层的作用,最终能够上升为法规的归位到法规,没归到法规的成为标准。总而言之,就是尽量少用法规和规章,更多地运用标准,为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服务。
(二)深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几个具体业务上的问题
1.要及时、妥善处理好产权变动以后企业档案的处置工作
企业在改革和竞争中经常发生变化,但无论是分离、兼并,还是破产,企业这部分档案不能没人管,档案人员不能撒,企业还有许多文件材料需要妥善管理好以后再撤。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导致一批企业迅速成长,也导致一批企业顷刻破产。现在产权变动的形式非常多,对于中央企业除了组建以外,可能今后更多地要实行股份制的改造,如产权重组、人员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等,这对产权变化以后的企业档案如何进行合理的分流、科学的处置提出宁很高的要求,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产权变动的这部分档案不能随便移交出去,但是如果应该往你那里分流,你不接收也不行。特别是国有企业,也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在这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能要做很多工作,要与清算小组、有关法院等进行协商,因为大部分企业破产(规范破产)要有一定程序,要保障档案工作与破产或产权变动同时进行。
2.要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把档案收集齐全
企业档案的收集管理是一个老问题,但是老题要有新唱。目前有一些企业对文件材料的收集,基本还是按照过去制定的范围来归档,现在企业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的文件种类不断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时期的范围。除了前面说的电子档案,还有厂务公开、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知识产权、合同、商业秘密、外向型企业倾销反倾销、补贴反补贴等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另外还有关于企业法律事务、信用方面的档案。这些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越是企业出现的新内容的档案,就越是重要,因为这是企业目前的中心工作产生的。档案部门要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把这些档案收集保管好。
3.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为维护企业利益做好服务
知识产权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三大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之一。知识产权竞争在企业竞争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很多是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决定产品价格。所以,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科技水平里有大量的属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这也是今后我国市场经济要建立的一个发展方向,世贸组织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则应是我国制定政策的一个主要依据;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则来维护企业的利益,不能只是自己中规中矩,不冒犯别人,规则有很多是灵活的,企业要熟悉规则,善于运用规则,才不会吃亏。知识产权档案是知识产权的载体,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知识产权的范围在扩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档案范围的扩大。
现在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就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的范围去执行,这包括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是专利,也不是著作权、商标权,它专门有自己的定义。现在有些知识产权文件和档案没有在档案部门保存,游离于档案部门之外,有些是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混在一起,职务发明的文件材料必须要归档。知识产权档案是档案部门今后管理的一个重点。要切实解决知识产权档案收集难、易流失的问题,要妥善保管好这些档案,还要专门研究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管理、应用的具体办法。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与普通档案不同,保管也要有特殊的管理方法,利用还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和详细记录。
4.档案的现代化要与企业的信息化同步
企业档案必须适应信息化要求,把电子文件妥善保管起来。我们曾经去大连新船公司参观,他们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很高,当时他的老总介绍:我们企业给外商制造大型油轮或客轮,外商来与我们洽谈时,我的办公室与外商的房间就一墙之隔,但是商量工作不是面对面,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最后签订协议。我们也要适应这种工作方式,搞信息化建设。因为现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如果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就很难与外界交往。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与法田进行合作时,法方来考察,首先要看你能不能读懂他的软件程序,再看是否具备远程技术合作设计的能力,这是合作的基础。
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及飞速发展,对档案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有档案部门不了解、不懂的东西,特别是信息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erp系统、cad/cam系统等。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部门要知难而上,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员要边干边学,在管理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化的有关知识,使档案现代化与企业信息化有机结合,同步发展。
档案部门要主动宣传电子文件归档的重要性,企业在制定信息建设规划当中将档案工作纳入进去,档案部门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当中去,要对整个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提出要求,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逐步把电子文件管理规范起来。这对档案人员是一个难题。首先要解决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信息的对称问题;其次要解决纸质和电子文件一致性的问题,电子文件看不见,就一张光盘,对于它的完整性、版本等从外观上看不出来,所以档案部门要用专门的设备、专门的部门负责检验电子文件,如果保存的电子档案有误,将来在工作中可能要造成失误。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一方面要适应档案自身的发展,另外也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两方面都要兼顾。档案毕竟是传统的记录和保存方式,企业信息化应用起来可以很潇洒,实现无纸化办公,财务、科研、外事等许多部门都进行网上办公,最后什么都没留下。档案部门搞信息化要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就是我们档案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把传统的管理方式搬到网络管理上去,而是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档案管理中不适应的一些做法进行改革。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吸纳新知识,档案部门不学习不提高,肯定要被淘汰。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6
关键词: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AHP方法
引言
1990年美国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因在地理上靠近而集结成群,并且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通过联系和合作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部门,它们均为独立的个体,独立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自负盈亏,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强。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也不同于分散的中小企业,地理上的接近和密切的相互关联使产业集群内部信息传递更为顺畅,各成员企业均能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将不善长的业务交给集群内部其他企业,以提高劳动效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广东和浙江地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暴露出我国产业集群存在以下问题:集群的层次不高,以劳动密集性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模仿现象严重,缺乏深加工产业;集群内部以横向分工为主,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较多,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很多企业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企业没有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集群内部信息交流比较肤浅,集中于口头交流和现场参观,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研发;与周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不充分等。因此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产业集群的信息服务和交流,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显得日益迫切,
一.我国产业集群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顺畅的信息交流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优势,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便利条件相互学习交流、现场参观,因此知识、信息传递比较容易,往往一项技术集群内一个企业掌握了,其他企业来参观学习后也能很快掌握。但是随着知识、信息复杂性的增强,产业集群内部信息交流的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当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时,我国产业集群需要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以加强信息服务与交流。但是目前我国产业集群信息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一)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
我国企业信息化正处于基础应用和关键应用向扩展整合和优化升级过度的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迅速普及、企业管理软件的普遍应用,我国企业均具有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基础。财务信息是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中80%以上是财务信息。我国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成员企业引入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作为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的工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引入了带有ERP性质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成员企业还建立了门户网站,专业为企业内部人员、供应链伙伴提供信息查询和交流的平台。但是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较多,信息管理做得较好,但集群内部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许多中小企业仅在财务部门配备了用于简单会计核算的财务软件。
(二)形成了分布的异构系统
目前虽然我国产业集群成员企业均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大多数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自行购买或开发的,因为数据标准、数据结构、编程技术、基础系统、开发平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集群内部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存在异构现象。我国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的信息资源多存放在企业的本地数据库中,数据存在分布现象。分布的异构系统使我国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数据整合难度较大。
(三)集群成员企业承担产业集群信息数据整合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不足以自行构建信息服务平台,而且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也不适合承担集群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首先,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具有专业的计算机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内部成员企业的业务水平不足;其次,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对数据进行整合,而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开放,因此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进行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比较合适。
(四)信息开放程度不够且安全认识不足
产业集群内部虽然在信息沟通上比较顺畅,集群内部成员企业能够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便利条件相互学习交流、现场参观,但是随着知识、信息越来越复杂,产业集群对信息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成员企业之间信息更加开放,以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但是开放是相对的,我国产业集群对信息的安全性认识不足,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权限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二.目前三种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系统的方案
为了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达到产业集群内部信息安全且充分共享,根据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笔者认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方案有三种。
方案1:保留集群内部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并进行自行整合数据
产业集群成员企业均建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系统,因此将各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以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保护了原有的信息化投资,而且自行整合信息有利于数据的安全保密。缺点是整合现存的异构系统工作量较大、数据一致性不强,虽然自行整合数据有利于数据的安全保密,但这对企业自身的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素质要求较高。
方案2:重构新的信息服务平台
重构新的信息平台的成功案例是同济大学CIMS中心的国家863/CIMS主题资助项目研究了如何借鉴面向服务的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和语义WEB服务等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建立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间业务协同服务平台。它的优点在于:采用标准的技术来实现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对企业自身的计算机及信息管理水平要求不高,而且统一的管理使新的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致性。缺点在于:集群成员企业原有的信息化投资都浪费了,而且成员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也面临改变。
方案3:建立公共平台,由第三方整合现有的信息平台
由第三方建立公共平台,对现有的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由第三方解决数据的异构性等问题。它的优点在于既保留了原有的信息化投资又解决了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知识相对缺乏的问题,而且企业自身数据维护的工作量较小。缺点在于:整合异构数据成本较高,数据的一致性比方案1强,但比方案2弱。而且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的信息对第三方完全开放会有安全隐患。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备选方案
层次分析法 ( Analytia1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复杂的因素,因此在经济管理类研究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三个备选方案,从中选择最适合我国产业集群的方案。
根据三个备选方案的优缺点,笔者选出了六个评价备选方案的中间层要素分别为:B1保护原有投资、B2数据安全性、B3降低企业工作量、B4企业信息化要求低、B5数据一致性强、B6第三方工作量小,并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图见图1所示。
选定专家组成专家系统,运用德尔菲法对六个中间层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使用九级指标法将中间层要素两两比较后进行打分,得出决策目标层A对中间层要素B的判断对比矩阵表1。
根据三个备选方案的优缺点构建B-C的判断对比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详细过程略)最后得出各对比矩阵一致性检验表如表2所示。
计算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CR=0.0606
四.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平台的结构框架
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重构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备选方案C2)是最优方案说明该方案最适合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构建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必须要注重商务和政务相结合,科研和实务相结合,充分利用集群内部各项信息资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笔者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平台的结构框架,指出该结构框架由五大模块构成:培训数据库、政府资源数据库、企业管理数据库、行业科研数据库、相关网站链接(如图2)。
培训数据库模块为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提供培训服务,该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行业基础知识培训子模块和行业高级知识培训子模块。行业基础知识培训子模块为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提供一般的知识培训,即提供该行业必备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为初入该行业的职员提供服务;行业高级知识培训为集群内部提供比较前沿的知识培训,为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政府资源数据库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纳税信息链接和相关政策法规,为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获取相关政策信息、解读相关政策及纳税申报提供便利;企业管理数据库模块为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提供企业信息管理服务,成员企业可以按照各自的权限登陆进行财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等操作;行业科研数据库模块可以向其他模块吸收数据,将可以公开的数据进行汇总,以方便相关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及科研交流;相关网站链接模块将产业集群相关的网站列出来,以方便集群内部成员企业进行访问。
参考文献:
[1]余以胜,周朴雄.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信息资源组织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5)
[2]刘敏,严隽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间业务协同服务平台及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