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标准

企业信息化标准范文1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辅助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信息的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经营过程对有价值信息感知、筛选和使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降低管理、运营等成本。

1.1 信息化水平

运用评价体系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将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等软件工具,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研制和行政管理等过程进行辅助,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②实施一些计算机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化水平;③使用互联网作为基本工具,通过统一门户网站等方式实现电子商务(在特定类型的企业中,不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1.2 信息标准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信息化标准体系参与信息产品的研制、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

1.3 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的形成过程有指导和手册性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研制、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等,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纲领性作用,并且是技术依据和标准的提供来源,至关重要。

1.4 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组成要素较多,企业信息系统规模和需求是较为典型的基础信息系统,涵盖了一般信息系统根本的六个要素:物理平台、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平台、系统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1.5 信息化体系组成

根据企业信息化系统组成分析,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涵盖的标准既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运维管理过程和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用和遵循的标准汇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

2 军工企业信息化

我国的军工企业与国外的同类企业不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国外的军事装备制造公司,比较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的军品生产研制比重较大,但他们更多的还是民用产品,而国内的军工企业以大的军工集团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较少部分非核心军事装备、保障装备开始在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中研制生产。

2.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信息施用技术又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术语标准;识别卡标准;存储媒体标准又包括光盘、磁带、磁盘等介质标准;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设备标准;字符编码标准。

2.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其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元标准;元数据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描述技术标准;目录服务标准;Web服务标准。

2.3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是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的依据,在基础建设的全过程中适用,这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年轻的,快速发展的标准分类,国际上有主流的美国标准TIA/EIA和国际标准ISO/IEC标准两大体系,国内也有相应标准制定组织。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按公用标准和实际使用特性划分如下:

①共用标准:线缆标准、网络结构标准、配套设施标准。②IP网标准:TCP/IP标准,总体标准、协议标准以及MPLS、VPN、IPv6等。协议标准涉及接入层的Ethernet、FR、ATM、PPP/SDH、WDM,包括网络层的ARP、RARP、IP、ICMP、IGMP、IGP、EGP、PIM、IPsec等标准,传输层的TCP、UDP标准,应用层的FTP、SMTP、MIME、HTTP、SNMP、DNS、TELNET、RTP、RSVP、HTML、XML标准等,IPv6标准体系包括IPv6规范、地址寻址、逐跳选项、组播、MTU路径发现、报头压缩、建隧道传送数据包、域名系统、路由、邻居发现、自动配置、程序接口、映射、移动性、基于不同介质的IPv6、管理信息库、演进机制以及设备与测试标准等。③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技术是目前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主流技术,万兆以太网技术可能把该技术扩展到广域网应用领域。④移动网标准:移动通信标准体系包括GSM/GPRS、CDMA、WCDMA、CAMA2000、TD-SCDMA、EDGE、TD-SCDMA、TD-LTE、LTE FDD、数字集群标准等。⑤其他实际使用还包括ATM网标准、FR网标准、电话网标准、传输网标准、接入网标准、卫星网标准、业务网标准和支撑网标准。

2.4 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信息安全标准是军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重点考虑的方面,作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的时候,都会以国家相关机关的标准为依据进行建设。

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组成模型,分析企业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构成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物理平台安全方面: 信息系统的综合布线标准、设备间及中心机房建设标准、电磁泄露发射防护建设标准,介质存放环境和介质销毁条件建设标准等;②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网络数据交换标准,远程数据传输防护标准,数据完整性要求等;③应用支撑平台安全方面:数据安全保障标准,包括存储设备、磁带、光盘标准等,安全数据库标准、病毒及恶意代码入侵防护标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和接入控制等标准;应用平台安全方面:应用平台既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各类应用系统,应用平台安全是指在网络模型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包括网页应用安全、邮件安全、信息传输安全等,这些问题的防护以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根本,通过在建设中遵循和制定协议使用标准、信息加密技术标准、抗抵赖和电子签名、电子标签标准等,实现应用平台的安全防护;④安全支撑环境方面:与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相类似,同时它是为物理层到应用层全局安全进行支撑的,应该包含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安全内容的设计、运维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标准,这些一般以国家标准、国家保密标准的形式出现;⑤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系统安全管理这里指对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BMB20-2007为主要依据,同时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制度,囊括运维管理的全过程。

2.5 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体系包括“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空间信息应用标准体系”三部分。

①电子政务方面:应用业务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②电子商务方面:术语、EDI参考模型等总体标准、业务操作标准、功能服务标准等。③空间信息应用:最为常见的是导航、地图服务、GPS卫星服务、北斗等这些内容,因为服务的主题不仅是企业,更多的是人,主题数量巨大,服务渠道众多,对标准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随着空间技术,太空技术、海洋资源等未来重要领域的到来,对企业对这类标准的掌握、应用提出很高的要求。

2.6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包括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工程标准、验收与监理标准、测试与评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与认证标准等。

企业信息化标准范文2

关键词:企业 信息 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迅速地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办公自动化、政务(商务)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帮助企业迎接挑战、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基础。作为企业

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标准化作为一个超前标准化工作新课题有待开发研究。

一、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二、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层面的内容。

(一)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

企业信息化标准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标准;分析

一、我国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企业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不准,会计报表掩盖了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财务信息是企业与社会经济的核心和基础。财务信息失真的危害决不仅仅是对投资者、企业和消费者造成损害,更会破坏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1、企业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均有信息孤立缺少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多数企业是以部门为单位建立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企业的整体系统是由不同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拼加而成,其管理功能仍然较为有限,只能支持企业部门级的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与业务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这种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结构降低了企业管理效率。在企业外部,政府部门与社会和企业不能共享财务信息资源,首先,有关管理部门占有社会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另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无法与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这样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个新的信息孤岛。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不能传递与共享财务信息,迫使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2、财务信息网络的处理及维护有较大难度。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各种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被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3、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这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使整个交易即时、高效。电子商务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对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4、与跨国、跨区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难以一致。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集团采购、库存、半成品及成品组装、市场营销、金融计划、物流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

财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要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必须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源只有规范、统一,才能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才能实现对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达到支持管理决策的目的。财务信息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码规程的统一。主要包括科目编码规范、人员编码规范、部门编码规范、项目编码规范、物资编码规范、固定资产编码规范等的统一。企业总部应在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标准的编码规范,规定各类代码的编制原则,各内部单位在标准的规范下编制自己需要的代码体系,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各内部单位个性化的需求。

2、财务数据的统一。包括财务数据收集的规范化和基础数据、历史数据的规范化。为了满足不同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要对财务数据的收集制定明确的制度。对原始数据收集渠道、收集内容等做出规定,同时制作出符合需要的各种单、证格式,以保证收集数据的系统、真实和完整。

3、企业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的统一。企业总部应根据管理需要向各内部单位提出明确的信息需求规范,并制定出规范化的信息报告体系。如内部单位必须报告的信息及应提供这些必要信息的部门;最终出具者上报各类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及承担的责任;上报信息的质量要求、上报信息的使用对象、接受上报信息的部门,以及重大信息的处理意见的管制者及与更高层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4、确立企业财务信息化协同与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建立在完善的、符合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在标准的数据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效率。

三、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标准设定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思路

通过对我国当前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及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的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思路应该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中,在企业原有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财务管理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和“财务管理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两个系统模块。在企业内部,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协同工作,构成一个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外部,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相连,传递与共享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信息,构成企业间财务管理信息的协同体系。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统一模型的基本特征

(1)共同拥有性。企业将财务管理信息以及企业内外部财务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以整合。财务管理系统就在一个整合的、开放的环境下,与企业内部及外部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2)即时性。在任何一个时点,通过“财务管理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将已发生的企业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务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随时从网上获得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动态报告,并对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处获取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连续性报告,打破了传统财务报告传递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

(3)模式化。使用标准的管理语言作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标准语言,与国际标准一致,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标准化、模式化以便共同享有。

(4)权威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中,企业能综合各类企业财务相关信息,并突破传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时间跨度上的局限,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个环节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无缝连接的良性循环整体,为企业管理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为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5)互通互享性。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外部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通过互联网络,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财务管理信息协同与统一方式

财务管理信息协同与统一方式就是企业进行信息有效处置,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以及其他非财务信息。这种主动式财务管理信息协同方式不存在商业秘密信息被第三方泄露的问题。主动式财务管理信息协同方式中,由企业的“财务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负责收集财务信息,对特定格式文件的财务信息直接存储到特定数据库,对非特定格式文件的财务信息交特定转换程序进行转换,然后存储到特定数据库中,最终由“财务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将特定数据库中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志华《科技信息》2008年31期《企业信息化与财务管理相同问题研究》

企业信息化标准范文4

关键词:电力企业 标准化管理 创新 必要性 举措

1.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标准化管理创新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以建立差别优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体系、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含义。电力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整合力度需要不断的加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并在管理标准化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1.2市场主导要求电力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买方市场要求电力企业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和机制。同时,进行标准化管理创新也可以推动企业的改革和法则,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标准化管理创新

标准作为技术的载体,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标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结果。技术的创新需要对创新成果有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可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举措

2.1标准化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前提要件,如果不能迎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管理观念创新,企业就不能实现创新发展。传统的标准化管理理念将标准化管理定位于技术和管理层面,这种观念的管理目标也仅仅定位于产品的合格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管理的观念要求企业标准化必须进行创新,否则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改进和提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标准化管理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取得国际标准化的控制权占领国际市场。我国电力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相当的挑战,必须树立标准化管理创新的理念,让顾客更加满意。(1)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竞争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思想支持。(2)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战略意识。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必须建立战略规划,明确标准化战略的目标,拟定具体的标准化创新实施方案。(3)电力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合作意识。企业营销复杂多变,这就要求企业在竞争的同时,还要展开与多方面的合作,结成标准化战略联盟,共同研究和制定电力领域的技术标准。(4)电力企业还要具有标准化管理的前卫意识。电力企业要时刻把握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状况,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标准化管理活动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要满足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样电力企业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2.2管理标准内容创新

标准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要件,企业标准化实质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电力企业要改变生搬硬套国家标准的传统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标准确定和使用程序上进行创新。(1)标准的内容除了必备的质量、技术和功能要求外,还要充分体现产品的独特品质,反映企业的优势资源。(2)要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电力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内在隐性的消费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标准体系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根据对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以及竞争者等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适时修改和完善,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合性、协调性和配套性。(4)在进行标准创新的同时也不能落下对技术的创新。标准是技术要素和特性的载体,标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技术创新需要把具体的技术要求变为现实。这就要求企业增加技术和资源投入,不断创新。不重视技术改进和研发投入的企业即使制定了高水平、具有差别优势的产品标准,也没有能力实现。

2.3标准化管理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保障,包括标准化管理的用人机制、科研与激励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等内容。(1)建立新型标准化管理用人机制。电力企业要着力引进专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同时培训企业相关员工;标准化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广,能够与时俱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可以聘任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出谋划策。(2)建立标准化的科研与激励机制。科研技术的开发、企业标准化战略、某些专项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大投入。激励机制与科研活动联系紧密,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3)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监控机制。电力企业可以设立相关部门,指导和监督企业标准化的科研以及管理工作,推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4)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定期对企业标准化活动作出阶段性评价,依据于国内外竞争者相比的优势劣势和满意度,使消费者对于电力产品更加满意。

综上所诉,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要进行观念的创新、管理标准内容的创新、标准化管理机制的创新。标准化管理创新是电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才能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标准范文5

关键词 烟草 安全 标准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株洲市烟草专卖局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效探索。本文结合株洲烟草《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应用》项目研发成果,对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全面规范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的开展方法、途径和标准,为全行业规范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基础建设水平,提供了管理和技术支撑。而加强《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宣贯落地,是改善烟草企业安全设施和提高工艺水平,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和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确保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的重要举措。

株洲烟草在建设过程中认识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围绕《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组织开展标准的宣贯,制订了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建设方案,探索了一条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相结合、富有本企业特点、可操作性强、基层员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宣贯途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推进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应用;二是有利于推动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三是有利于提高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四是有利于改善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五是有利于烟草商业企业预防安全风险和减少安全事故。

二、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根据株洲烟草的实际,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总体思路。

株洲烟草在建设过程中,明确了“一本手册+一个信息系统”的总体思路。“一本手册”就是通过建立一本《安全生产标准化操作手册》来指导全市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满足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管理达标定级的要求,适用于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使文本格式化、内容规范化、操作简便化、记录标准化、查询方便化。“一个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系统》来管理全市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应急预案演练、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设备设施台帐等安全管理工作,满足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适用于烟草商业企业的安全信息化管理,在基础管理子系统中实现查阅、录入、统计、审批等功能;标准化评价系统包括基础管理规范、通用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烟草商业企业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要求等三项内容,具有自评、复评、外评等三个功能。

(二)遵循设计原则。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开放性。在设计时考虑到功能的可扩展性与维护的方便性,使用的操作平台类型,应用服务器、编程语言和数据库,遵循了通用性和开放性,减少了后续功能增加和修改的难度,提高了后续服务的方便。二是先进性。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ASP开发,sql server2000作为网站后台数据库,IIS5作为Application Server。这个组合在测试权威e-Week的测试中显示具有最优性能。三是实用性。该系统以株洲烟草的安全需求为目标,以方便使用为原则,在吸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量身定做,并在统一的用户界面下提供各种实用功能,尽可能降低使用前的培训和使用中的维护投入,提供前端网页开发的无逢连接。四是安全性。充分考虑系统及数据资源的容灾、备份、恢复的要求。为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库备份工具。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要求,信息管理责任到人。五是规范性。完全按照ISO9001的规范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设计图采用uml进行描述,开发的网站符合政府网站建设的整体要求。

(三)采用正确的方法。

《操作手册》采用的编制方法:一是搜集整理资料;二是分析资料的实用价值;三是设计《操作手册》的框架及目录;四是编辑手册内容;五是聘请安全高级评价师进行审核;六是在全市系统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七是召开安委会进行评审;八是在全市系统试运行。

《信息系统》采用的开发方法:一是在全面分析需求的基础上,搭建系统框架。具体如下图:

二是与软件开发单位联合开发安全信息系统;三是明确安全信息系统的开发手段;四是分阶段实施安全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九个阶段,即需求确认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分项详细设计阶段、系统详细开发计划制订阶段、系统开发实施阶段、集成阶段、测试阶段、鉴定验收阶段和系统投入使用和系统维护阶段。

(四)解决好关键问题。

《操作手册》主要解决好7个关键问题:一是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设置应遵循精简、高效、适用的原则,做到统一、规范、适合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需要;二是安全管理制度的梳理和完善。应对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对未建立或者是与标准化规范有出入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补充,满足标准化规范的全部要求;三是安全生产管理台帐的设置。应制定统一、规范、适用的台帐,满足安全生产基础管理需要,并符合标准化规范的要求;四是安全生产管理记录的规范。主要是规范安全生产管理记录的格式和保存方式;五是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主要包括火灾事故、机动车辆、卷烟仓储、卷烟配送、专卖执法、烟叶生产、卷烟营销等七个方面,要突出行业特色,充分发挥全行业的力量,做到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六是安全生产管理考核评价内容的细化。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中的39项考核评价内容进行细化,结合标准化规范基础和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制定更加全面、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考核评价表;七是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的搜集和完善。对烟草商业企业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进行搜集和完善,形成一套覆盖烟草商业企业各重点环节的体系文件。

《信息系统》主要是建设好“安全管理基本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统计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等三个子系统。其中:安全管理基本信息数据库子系统主要是解决好功能设置、实用性及安全性的问题;信息数据统计子系统主要是解决好保密和分级授权查阅以及防止网络入侵,保护信息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子系统主要是解决好在系统内实现卷烟商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自动评分功能,实现企业自评和外部评审等两级考核评分功能以及在企业自评过程中,能自动显示本企业与标准化规范的差距,实现安全隐患整改跟踪反馈功能等等。

三、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企业信息化标准范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能力 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