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10-01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历史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状态,是否主动学习,是否乐学;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中运用的方法,是否运用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是否就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做好历史教学在新课程下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需要我们仔细研究课标,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1 教师要打破传统,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自,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个性。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索历史知识。

问题设计,要考虑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热情。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老师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都有表现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问题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来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开放性,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讨论、去交流,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初中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出有实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感受,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3 注重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学科不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不同,要学好历史,无疑学生要先做好“听”的工作,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读”、“听”、“思”三个方面。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学生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重点要点。学生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教师还可对如何预习、如何记笔记、如何快速背诵历史知识、如何复习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如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到的顺口溜记忆法,关键字词记忆法等。如在记忆“在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⑦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的影响:①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进一步加深一③及《》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生活热点,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还可布置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任务让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古今对比,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总之,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和基础,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遵循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合理整合教材内容,选用适当教学方法,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自己的叫学,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及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2

关键词:电子白板;牧区初中;历史教学

牧区学生的母语几乎是藏语,受母语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以后,汉语水平普遍偏低。然而,初中的许多课堂教材全为汉文,尤其是历史教材,完全是跟内地汉语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一模一样,学生大多没有兴趣去学习。如此之多的汉字加大了学习的理解难度,历史教材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因此,历史的课堂效果和学习难度非常大。实践发现,随着电子白板在牧区教学中的逐步普及,电子白板现代教学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实践。

一、耳目一新,吸引课堂

以往教学主要是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知识重点,本身学生就难以听懂汉语。由于历史知识带有极强的归纳性,因此,学生根本没有多少兴趣看黑板,听课堂。有了电子白板以后,电子白板的现代媒体界面非常吸引人,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历史课堂中,笔者经常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许多新鲜的工具进行板书和材料展示,使用书写功能,运用不同的字形、不同颜色的字,甚至还使用智能笔进行箭头、几何图形的展示,随时给教学插入一些历史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等,给历史课堂增添了无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只要是历史讲授课,按照传统的教师拿着书,学生看着书,边听课边看黑板边做笔记,学生的兴趣非常低。只要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学生的精神就来了,他们天天盼着上电子白板课,课堂吸引力也就明显提高了。

二、重复使用,减轻负担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的黑板板书只能在本班使用,不可能搬迁到下一个班级。这对于藏文、汉语等学科教师来说无所谓,因为他们一般只教1~2个班级,到了下一个班级以后,他们可以重新再写。而大多数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师则对于黑板板书苦不堪言,他们一般都是4个班以上,有些甚至7~8个班。如果每个班都要重新书写黑板,工作量非常大。

电子白板具有“屏幕批注”和“文件保存”功能,如果我们在每一课的第一个班上课时,使用“屏幕批注”把板书记下来,再把文件保存到U盘里,下一个班上课时,我们就可以调用讲课板书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创设情境,增强气氛

传统的历史黑板教学,学生面对是教师的讲解和黑板的重点板书,通常都是单调的、乏味的。自从有了电子白板,我们不但可以大量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创设五彩缤纷的板书气氛,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观,既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真正可以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时,以往我们只能按书中内容进行讲解与重点勾画,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掌握“两弹一星”,但是学生还是对“两弹一星”模棱两可,课堂气氛非常一般。而当笔者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时,在课堂中穿插了图片、视频,让学生观看了原子弹的爆炸、导弹的发射、卫星发射、载人飞船等,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良好,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调用资源,提升效率

历史课涉及相关教学资源尤其丰富,包括人物、建筑复原图、模型、地图、风土人情等资源。当使用电子白板以后,我们可以利用白板的展示功能,调用一切合适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轻松

初中历史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接触历史知识,虽然内容简单,但学习起来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初中历史的学习更轻松呢?

一、找到窍门,灵活记忆

历史属于文科范畴,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也是历史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我们要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记忆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反映出来更是一项本领,找到适合所学学科和自身特点的记忆方法,才能夯实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基。为此,针对一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点,教师可根据其不同特点,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历史大事年表内容繁多,且极易混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大事年表上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将每一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汇总到一起,无论是古今中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比如,1861年这一年,中国进行了,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掌握这一记忆方法后,学生脑海中的一个个小事件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零星碎片,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有图表记忆法、歌曲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待学生的灵活运用。

二、回归教材,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常出现的问题是题没少做,成绩却不见提高。究其原因,学生忽略了教材内容而一味地拔高,只能是高屋建瓴。初中历史教材汇聚了编写者的智慧,将历史初步展现在学生面前,逻辑清晰,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一致,是学生最好的参考资料。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将教材读懂读透,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为例,“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等加粗黑体字为一级标题,是这一节课中几个大的方面,而下面具体的展开内容与之相对应,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加深理解并记忆,而绿色的小字部分基本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作为上述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节课是初一上册的第一课,教师将这些给学生讲清楚,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此类推,学会使用课本。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做笔记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如果一堂历史课下来,学生的课本依然是空空如也,看不到批划的痕迹,自然也看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笔。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初识历史,在讲授新课之前对课程有所了解,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出来,做好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老师是怎么讲的,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课堂上,善于运用红色、蓝色、黑色不同的笔做好标记,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与结果几个要素都需要自行总结出来,哪些地方是重点需要记忆的历史概念,哪些地方只作拓展研究,都要心中有数;最后,课后做好复习,温故而知新,将知识

内化。

四、善于利用课堂提问,勇于提出质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通常来讲,一节课往往是由教师所抛出来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组成的,将这些问题熟记于心,自然形成了本节的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例如,在进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有如下几个问题:(1)戚继光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2)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戚家军与我们学习过的哪支军队有相似之处?(4)戚继光与岳飞有何异同点?这四个问题从内部结构上说是呈递进关系的,只要学生认真听讲、仔细思考,都不难作答,会听课的学生不仅仅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不满足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充分体会老师的思路,掌握主动权,并且针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勇敢地表达出来,提出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提出质疑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提出有意义的质疑就应该得到表扬,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大量知识而不去思考、不去提问,终究还是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可以说是会了不难,难了不会,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帮助学生共渡难关,把学习历史当做是一件乐事,让学习在轻松快乐中进行。因此,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再将学习历史当做是一项任务,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堂,在历史的长河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4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5

关键词: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历史教学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改革历史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锅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如一老师在教《第二次》“进攻北京和”这一目时,只简略地讲了一下时间、国家、。对教材中行动激人的小字既不讲也不读,结果是老师讲得淡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显然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在这里能结合小字内容挖掘一下教材,学生对“血洗北京城,”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对中华民族国耻的认识,以激励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志。

二、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创新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中学历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从教学理念上做以下改变:

1.把知识灌输转化为素质培养。受到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虽然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没有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当然,每一位教师都不会否认历史知识识记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如果只知道灌输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出来的学生就会高分低能,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动机,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为理解接受。每一门学科都有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去死记硬背,这样就会耽误时间,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历史学科有很多要求学生熟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这些历史知识,教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划出一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十分担忧。

三、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由记忆到理解,由理解到运用,可见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要适应素质教育,要培养有用之才,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做好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测试和评价。

第一、作好对学生在平时历史学习中表现的评价。在每周两节的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上课是否带了课本来,是否听了课,听课的质量如何?是否作笔记,是否完成课堂作业,是否举手发言,发言质量如何,是否参与讨论,是否参与课堂活动,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时应注意观察并作好记录的。这项工作有难度,因为历史老师任课的班级多、学生多,要弄清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实属不易。

第二、抓好平时作业。要布置作业,并认真检查、评分。

第三、抓好单元测验。如课时允许,每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可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情况和老师教学的情况,以便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测验后要进行质量分析。

第四、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对学生在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巩固学生半学期来所学知识,。期末考试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对于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老师必须认真出题、认真改卷、并作好质量分析,指出学生的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做好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测试与评价,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做好这一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思路,使这一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

初中历史听课笔记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习惯;素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实质就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一、先入为主——衔接教育

“历史”这个词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小学阶段有与之有关的课程,学生也阅读过大量的历史读物,像《上下五千年》等,他们在知识上有一定的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功能还不清楚,甚至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以为是背书本,要么以为是故事课,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就习惯养成方面,从课前准备、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整理等方面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知道历史学习的环节和流程,并结合学案的使用,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日常落实——常规课堂

1.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课本、学案、文具准备齐全,摆放合理。

(2)精神上:调整思路,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课前要求组长进行检查,督促提醒未做好准备的同学及时补救,对提醒后仍不能按要求做到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记录。

2.预习

根据我校的要求,历史学科的预习环节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结合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预习。如,《中国历史》七年级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节选:

预习导航:

(1)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 人类,距今约 年。

(2)北京人

①体质特征:保留了 的某些特征。

②生产生活。

a.能够制造和 工具。

b.会使用 ,保存火种。

c.过着 生活,形成早期的 社会。

(3)山顶洞人

①体质特征:模样和 。

②生产生活。

a.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 和 技术。

b.已会人工 。

c.生活在以 关系结合起来的 中。

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本学案预习导航部分设计的思路是教会学生阅读文本,提取历史要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预习导航部分的设计变成问题导读式)。

具体方法:

①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课的知识框架。

②仔细阅读课文,在学案的帮助下完成对本课的预习。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读书标记,也就是对重要内容、疑惑问题的圈、点、标、画。

3.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学会倾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时既要听老师讲解,又要仔细听同学们的发言。

(2)学会思考,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培养他们这种习惯,每个学案的最后,我都设计了一个随堂感悟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困惑和想法。

例如,有的学生写道:“今天我知道了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还有比元谋人更早的人类吗?”

还有的学生写道:“我想知道北京人喝过开水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的问题,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

(3)学会记录,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看书时一定要拿着笔,既可以在看书时圈、点、标、画,又可以随时将教师强调的内容做重点标识和记录,这样既能集中精力,又能落实效果。

(4)学会表达,养成善于表达的习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前设置“历史时空”环节,按照学号顺序,每次课请一位学生讲一讲你最感兴趣的历史典故、重大历史事件(最好能与本课所学知识相关联)。

在教学实际中,有很多问题的处理都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为了让小组讨论真实有效,特作如下规定:①组长组织协调具体讨论事宜,主题明确,分工合理。②讨论时要轻声、有礼貌。③安静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礼貌地回答、补充同学的发言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个人回答问题也有明确要求:发言积极、面向全体、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语言规范。

4.作业

作业是对学习效果的巩固、检测与反馈,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体现作业的价值。

具体要求:(1)按时、独立完成作业。(2)规范答题。(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条理化)(3)及时用红笔订正错误。

课代表按照老师要求及时地收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对于错误多、书写不规范的学生,要求及时订正,并单独上交教师进行二次批改。二次批改时,师生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5.复习整理

复习整理是对已学知识重新建构、落实巩固的阶段。让学生将学案按照单元、课时的顺序装订成册,梳理知识,自编知识结构。

三、反馈指导——适时评价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和沉淀。

在每位组长手中都有学习过程与能力评价记录表。评价记录表从课前准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学案完成、实践活动、思维拓展等方面做全程记录。依据记录,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帮助学生调整、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