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儒家文化 现代建筑景观教学 “礼”与“乐”“比德与比兴” 儒家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22-04
【Abstract】Based on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develop and use thos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may give new meaning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The overall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Li/Yue” layout, “Bi de” and “Bi xing”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constitut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aesthetic style, the traditional highlights of 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effect to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space design.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harmony of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teaching “Li” and “yue”, “bi de and bi xing” Confucian Aesthetics
儒家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力,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研究的根基。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我们必须重新挖掘那些能激励人心、满足人们需要并运作良好的古代建筑艺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给人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艺术化,能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为了加强建筑景观的艺术化,我们应该立足于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用“和谐”理念指导建筑景观艺术创作和教学。
一、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儒家文化的特征体现
儒家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和主体作用,其基本精神可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儒家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通过诸多方面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全民族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从其诞生之初似乎就是按照这样的特征及规律发展的,如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圆明园、苏州留园等,这些往往是帝王及文人士大夫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建造的“人造风景”。
“景观”一词沿用至今历经了数次内涵上的扩展,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传统景观园林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崇尚自然、赞美自然、和谐自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艺术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强调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的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生存空间。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以概括为艺术、建筑景观、人文、历史、心理、地域、科技等方面的互相交融。优秀的儒家文化传统是建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儒家文化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及特征,并结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问题,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理想社会人居环境的强烈憧憬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如同超巨型积木搭建而成的中国馆,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怼闭庖淮统建筑构件和技术,实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和谐观,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国家馆的设计无论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环境都达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整体规划大气恢宏,细节丰富多元,每个环节都在关照国际性、现代性的同时,传达出中华民族今与古、现代与传统、创造与延承的总体意象。国家馆建筑景观设计的文化观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中国儒家思想得以现代性的转译与当代表达。又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北京奥运主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等成功案例都是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的发展。这种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就是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经过实践选择、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在对儒家文化与景观设计观念的系统转换上,如“厚德载物”,指的是宽容精神,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必须具有“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融合其优良部分并转化成为适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
我们可以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转换过程归纳为:立足于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儒家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其新的内涵。优秀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本质问题在于,既要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也要认清时代文化趋势,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美与博大,才能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显现代建筑景观特色。作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方向,更应该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而并非是满足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符合我们时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儒家文化理念。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文化特征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二、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礼乐布局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景观园林、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尊卑、上下老幼间沟通的中介,由于对王权的绝对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加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设计风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是最具典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建筑景观,如北京的故宫,故宫是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景观建筑,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此来寄托个人强烈的社会感情,使该景观设计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从另外角度来讲儒家思想为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完全的理论基础,对景观园林设计最大的影响在于营造了一个整体化的氛围。礼在发展中不但与方位、等级结合,还与“数”结合,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其中对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影响比较大的是“儒礼”这一套注重尊卑次序的观念直接导致了礼制建筑景观的出现,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典范。
“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这里,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乐”的哲学根源是“道”和“隐”。从对中国居住文化的影响上讲,老子对“空”、“无”的重视,启发了建筑师对景观空间的认识。老子的哲学为中国独特的居住形态――隐士生活提供了精致的思辨外壳,《庄子》则在老子“隐”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庄子思想体现了从避世转为游世的转变。这一变化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以“静”和“避”为主的园中园更是深受这种哲学的引导,在原始状态下“礼”和“乐”应当说是揉合在一起的。其实礼与乐的区分有时候是模糊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概念经常是模糊的,礼中也有审美。但礼仍更多同社会的限制需要有关,乐中也有道德,儒家一直注意“乐以安德”使人安于礼法的作用,这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基本内涵,即礼制文化(权利符号)和隐逸文化(非权力符号)便可看成是礼/乐文化的二元对位,但在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实践中,这种二元对位实质上是统一的“和谐”原则之下的,不断地互相作用,以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使整体严格遵循了“礼乐”布局。
礼、乐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如孔子就将其所处的时代称为“礼崩乐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这种礼乐的平衡,这种理念也充分反映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形态上。以江南名园扬州的个园为例来分析:个园为清代盐商于嘉庆年间所建,由于园子内多竹子,故取半个竹字为名。从这个园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园居生活中的园林的布局,园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为主,均按轴线布置,在这里有明显的尊卑次序,是“礼”的充分体现。从院落中间的火巷行至北端到达园门,这里修竹数杆,竹子间散置石笋象征“春山”,入园门东向有“透风漏月”厅,厅南有“冬山”之景,园门北的“桂花厅”位于园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楼”两厅之间夹着一泓清水,东西各有“秋山”与“夏山”。在个园的后半部,建筑、景物虽然也是有组织的布置,但与南半部相比则明显更加随意与自由,个园南半部与北半部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园林有“礼乐”布局的特征。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室是国内最大的家庭,圆明园实际上是扩大的礼乐布局。圆明三园中圆明园从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这条中轴线及左右勤政亲贤和长春仙馆一起为园居生活中的“礼”区,而后湖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则为园居生活中的“乐”区。长春园中从宫门区为“礼”区,外环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则可视为“乐”区。绮春园中宫门连寝宫区(从南到北有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这条纵深达三百余米的明显中轴线可视为“礼”区,余下到各处水岛、园林可视为“乐”区。
以上案例在“礼”区里,院落是层层相推,是礼制的尊卑、等级及礼数等控制着建筑的形态,这种建筑形态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乐”区中,由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以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便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过程,体现在因地制宜的亭台楼阁、厅堂轩榭的布置和小桥流水、拳山勺水、四时花木的景物设计上。
三、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比德”与“比兴”思想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学生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学生以心灵的关怀。儒家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在传统景观园林植物配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景观园林中常用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玉堂春富贵”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也就是说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的形态、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园林植物及其景观设计中,总是以具有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如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植物配置中,松、竹、梅作为景观设计主体植物的文化主题。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荀子•大略》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竹竿节节挺拨,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既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国传统名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堂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造景艺术的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思想反映在景观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思想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决定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基本风格走向。
四、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1.制造等级的“礼”:庄严之美
“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礼”的秩序。“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后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如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严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十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十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庄严之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无论格局整齐还是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也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和威严之美。
2.“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格方是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顺应自然:即建筑景观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③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正如计成《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
3.“尚中”:对称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面有明显影响。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以“中”为特色的传统建筑景观美学性格。
如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又如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工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
五、结束语
儒家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建筑景观精神,同时还饱含着“中国意境”的儒雅之气,悄然而又深刻的引导着现代建筑景观教育的美学。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战略性意义,要“激活历史,创意未来”,在对待传统文化因素的时候不但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敢于追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新。纵观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独具神韵,成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的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并最终推动现代建筑景观教育,创作出更多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土壤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西蒙兹、斯塔克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易•坤卦》
4 《论语•庸也》
5 计 成著、赵 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89、98、210、243
6 郑韬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礼/乐布局”.载蔡强编《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文震亨著,海 军、田 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 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3)
9 石孟良、卫 军、万 敏.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2)
10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2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交互平台在各行各业中均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建筑景观也不例外,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充分调动人们与建筑间的互动性、参与性,进而增加人们对建筑景观体验的趣味性.因此,本文特对建筑景观设计中多媒体交互平台的应用给予详细分析,以望对后期建筑景观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建筑;景观设计;多媒体;交互平台;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4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同样也为建筑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多机遇.由于多媒体交互平台具有大容量信息整合、故事性讲述的特点,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结合多媒体交互技术,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展陈模式,带给人们一种真实的感官效应,同时也能看出建筑景观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在建筑景观展示中占着重要地位.
1 多媒体交互技术概述
多媒体交互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的输出与输入设备终端,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实现计算机与使用者之间对话的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应用输入或输出设备向外界传达相关信息及请示等内容.该技术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交互性、临境感、构想性.其中交互性主要是指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可想人们展示更为人性化及真实感的体验,通过主动选择及场景互动进而获得信息或审美感受.就当前来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电脑游戏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的.而临境感则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向人们展示更加真实的表现世界,通过空间投影技术进而产生真实的虚拟形象[1].如:西方的写实艺术,就是通过比例等技法及透视法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三维的空间.构想性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现实世界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并在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超前思维,对人们的创造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筑景观设计中多媒体交互平台的应用
2.1 突破时空限制
建筑景观设计展示在传统的展示中多是以图片、实物、视频等的方式进行,设计内容全部固定在依据局部的实体空间内,观众需要依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识别.传统展示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一些建筑设计,表达的重点内容放在了建筑造型方面,在展示中甚至出现过过度追求独特视觉的展示,彻底忽略了展示的建筑景观信息.多媒体交互技术展示平台与传统模式不同,打破了之前单一的展示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诠释实体建筑物造型,而是借助计算机生成虚拟环境,保证参观人员能够通过多种传感通道了解建筑景观设计信息[2].
所谓虚拟显示情境展示是指借助计算机的功能衔接显示展示环境来创造虚拟世界,非物质化的表现通过数字和光进行创造,多媒体交互平台展示上的情境表现既可以包括实际环境的真实表现,同时也能体现出参观者想象中的情境,通过输出设备,参观者可以进行交流互动,为建筑景观设计提供很多灵感.在展会现场,参观者通过展台延展的情境,深度了解展示的文化内涵,使得展示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之之间交流的平台,也极大地扩展了设计者的思维.
2.2 信息传播全面性
平台展示是一种借助艺术处理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现代展示设计需要高效传递信息,充分体现出人们交流的意愿,平台展示就是企业设计者与参观者之间的信息桥梁,确保企业的信息能够高效有效的传送到参观者的心里.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多媒体交互平台展示具有高度浓缩性、真实性以及专业性的优点[3].对于传统多媒体存在信息量少的缺陷,设计人员的思想难以得到很好地诠释,参观人员也只能被动的接受企业信息内容,数字交换技术很好的改变了这种现状,是展示的信息更佳全面化,参观人员能够更佳明白的了解信息.
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传统展示所固定的展陈的模式,它所展示产品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的产品,信息的传达方式也不再局限在视觉来体现,而是涉及到人体的视觉、听觉以及触感等,使传达的信息更加具有真实化,易被人接受.在多媒体交互平台上,巨大且庞杂的信息依靠虚拟现实和互动游戏整合,再进行分类以及分层处理.参观者得到的信息不仅来自于建筑景观实物图,还依靠了多媒体界面有效识别建筑景观设计信息.多媒体交互平台的设计不仅符合了我国传统展示平台所具有的造型以及色调等特点,还在设计中增加了符号化设计,参观者能够非常轻松的识别信息[4].这种简单符号的设计极大的增加了参观者的识别能力,操纵上时更加生动化和简单化,参观者具有非常大的自主信息选择平台,尤其是一些具有触摸以及声控界面的平台,更加赋予了艺术气息,具有很强的感染了,有助于引发参观者对设计的思考.
2.3 增加景观设计趣味性
多媒体交互平台展示能够有效的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参观者的兴趣,提高参观者对设计产品的可信度,通过一些产品以及生产扥功能,使观众有着切身体验,景观设计展览非常具有趣味性.
多媒体展馆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人机交互,使用多通道用户界面、三维人机交互以及计算机系统工作等提供参观人员一个全方位的互动天空,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产品对参观者的感官刺激,不仅能够增加展览的展示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参观者的参与度,通过多媒体界面点击,参观者能够了解相关设计的信息,利用这个界面还可以调查参观者对景观设计的看法,为建筑景观设计提供良好建议.对于多媒体交互界面的的设计布局,要想吸引参与者的积极性,需要是界面的操作简单,富有美感,界面的文字、图片等与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还需要具有强烈的游戏性.最后多媒体交互平台展示突破了传统展示的局限,使参观者从多个角度进行观赏设计,赋予了传统建筑景观设计展示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扩展了人的行为空间和意识空间,使设计人员能够不受约束的去想象、创作,也能促进参观者的体验,为设计人员提供宝贵的意见.
2.4 微观极度细致表现
建筑景观设计中效果图一个及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一位设计师完成设计方案后,没有谁能够自信的说自己所完成的效果图已达到设计初衷,效果图毕竟是效果图,而不是实际图像.虚拟的建筑景观作品是一种交互的、体验的场景进而去丰富建筑景观设计内容,最终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及其艺术需求.就当前来看,人们所需要的建筑景观设计是令人兴奋的及刺激性.就当前来看建筑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都抱着极度细致的工作态度,且精益求精.并使建筑设计作品中的风格特点在景观设计中也能得到最大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交互平台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较多.如上海世博会、敦煌莫高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作为我国艺术文化瑰宝,其影响力较大.在莫高窟景观整体设计中都给予了微观细致的虚拟现实展示,以此来缓解莫高窟内部壁画及佛造像的保护压力,通过应用该技术达到一种极度细致的表现[5].
2.5 宏观多视角极性表现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应实现宏观多视角的表现,通过应用多媒体交互平台,使建筑景观设计让人心灵振动.在建筑景观设计中,都体现着不同艺术特征的作品,并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及其地域特色.从众多建筑景观来看,其中网上世博会法国馆是应用多媒体技术中细节元素最为宏观的场馆.通过应用环形走廊的空间设计,使用户能够依次浏览、画作及雕塑等,并配以运动感应的声效,进而向浏览者展示了不同的效果.同时,在模型中通过平行交错的地面铺装,应用不同装饰材质及光标,对空间给予区分或声效感应光标的位置,实现人机互动,最终使展馆看起来像随时间流逝的艺术电影.在该法国会馆中设置有五个感官室,包括味觉、视觉、嗅觉、触觉及听觉,细心的观察者能够感受到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光影变化,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时在整个会馆中从内到外相互贯通,具有丰富的层次,且各个细节都得到明确清晰的表达,对游览者而言具有空间引导展示作用.
2.6 增加建筑铺装的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可提升建筑的节能型及其智能化.最为典型的建筑景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玲珑塔,是公园中最高的建筑,所采用的结构为钢结构,且有玻璃幕墙,并有彩色灯光照明.当黑夜降临时,散发着多彩的光色,成为公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公园内散步的人群还可观看到达屏幕中播放着时事新闻及娱乐节目等,这些设置与建筑景观融为一体.此外,在建筑铺装中也可融入多媒体交互技术,进而增加铺装的形态及其色彩,最终产生梦幻般的效果.如:在铺装上可假设影像投射,向游览者传递趣味性,或在铺装样式中设置LED节能灯,进而使夜晚看起来更加活跃.如:德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就应用了该铺装及LED灯光,向来往的游览者展示了华丽的视觉效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多媒体交互平台的特点说明多媒体交互平台展示在建筑景观设计的应用.分别从突破时空限制、信息传播全面性、增加景观设计趣味性、微观极度细致表现、宏观多视角极性表现及其建筑铺装的华丽性几方面给予详细分析,旨在提高建筑景观设计水平.就当前来看,传统建筑景观设计仅仅属于一种单向传播模式,目的仅仅是传达建筑景观信息,并未充分考虑游览者需求,而多媒体交互平台展示很大的改善了这种现象,建筑景观设计展示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交流空间,为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增加建筑与游客间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宏信,赵月宁.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1(8):53-54.
〔2〕张世丽.多媒体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2):103.
〔3〕刘丹.探析多媒体技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3(17):104.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黄山学院地处古徽州地区,徽州大地上蕴含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徽派建筑文化是一朵奇葩。将徽文化引入到景观设计教学中,让徽派建筑图式介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应是一种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1徽派建筑图式的概念
据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1]”。在艺术创作中图式既是指作品的外部形态,也指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给艺术家规定的心理定式[2]。因此,本文将徽派建筑图式描述为:在古徽州地区的民居、祠庙、牌坊、园林等建筑物的特征给人们带来的具有显著地方特色与可传承发展的传统建筑艺术总体形象和样式,其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图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沉淀的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价值东西。
2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教学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它要求对景观设计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都应该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获取养分。景观设计的地域特性给培养景观设计人才的教育教学带来启发。景观设计课程作为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也是该专业两大人才培养方向之一(一为室内设计方向,二为景观设计方向)。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景观设计的地域特性,让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我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景观设计人才,这既是我校办学定位所需,也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需,介入方式合理,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3具体措施
3.1两个前提
首先,参加课程教与学的主体(师生)要理解徽州建筑图式特征,就如我们要欣赏一场篮球比赛,首先我们要懂篮球比赛规则一样。作为学习者和传承者要了解和掌握徽州建筑图式特征,诸如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其次,参加课程教与学的主体(师生)要理解徽派建筑及其图式蕴含的文化内涵。要让景观设计学习者真正理解和汲取徽派建筑图式精华,为我所用,这需要学习者对徽派建筑及其图式的文化内涵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徽派建筑蕴含了古徽州的积极社会发展和变迁,反映了古徽州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最终能设计出具有黄山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作品,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2原则
时空转移,对象变化,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汲营养?这是我们要正视的问题。在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要强调,学习和传承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不能简单的复制挪用与拼接,更不能毫无章法的变化。教学活动前提是学习汲取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中的精华,过程是彰显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的主要特征,目标是促进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历史传承,价值诉求是达成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的创新发展。
3.3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途径
(1)要将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不仅是一场景观设计教学活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徽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筑文化教学活动。文化指导教学部分应包括:①徽派建筑特征: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精美的细部装饰等;②这些特征映射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徽派建筑蕴含了古徽州的积极社会发展和变迁,反映了古徽州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它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生动展现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妙画卷[3]。(2)寻找传统徽派建筑图式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契合点。现代景观设计作品要求体现出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反映该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取向。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要契合当地的人文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需满足景观的三十几使用功能,此外,还应让景观富有更多的文化象征等人文色彩。地域文化是景观的内在精神,景观则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徽派建筑的其特色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古徽州的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园林等反映和体现徽派建筑风格特征的建筑载体。其中少数民居村落最为典型,建筑图式特征为:从外型上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小门窗;结构上是曲折迂回、门楼重檐;风格是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蕴含着古徽州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那么,我们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要把古徽州民居图式典型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门窗、家具、盆景,以及它们所抽象出来的图形转化成现代景观设计的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或是让学生完成与此相关的景观设计作品,或是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当地景观设计项目和过程,接受实践的锻炼和检验……这都需要我们将徽派建筑图式的特征与内涵内化于心,自觉地将徽派建筑的典型造型样式、图形等外化于景观设计的设计实践中,成为创作者由内而外的一种本能的文化表达与流露,达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终培养出能传承和创新徽派建筑文化的景观设计师。
4结束语
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依托地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本土文化色彩并具有重要审美意义的图式,并进行合理的运用,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茹峰.视觉图式的演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王英.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08(22):145-147.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4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探讨
1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1.1手法灵活多样
在我国的古典艺术中,体现得最多的就是以形写神的思想境界,这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写实。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多通过多变的手法来增加建筑的独特性。例如,通过在园林中布置不同流水和植物来体现园林的主题风格,再加上山石的陪衬效果,使得整个园林的建筑更有层次感,整个空间更有虚实对比的韵味。传统园林设计的先抑后扬的建筑风格,以及多变的手法给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1.2构造诗情画意
传统园林设计几乎都饱含诗情画意,整个建筑都像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这种特点大多受到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影响。古代的圣人雅士都喜欢吟诗作对,以山水、虫鱼、鸟兽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将美景通过画卷记录下来。当然,园林建筑和文人的诗画也是相辅相成,这样也就形成了我国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
1.3意境深远高洁
我国的传统园林大多意境深邃,营造出一种自然之美,这也是我国的传统园林的独特之处。这种深远高洁的思想意境同样受到一些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学中的仁礼的思想,影响着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园林的主人一般希望通过园林的风格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因此,对园林的意境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使整个建筑得到升华。
1.4感官自然和谐
我国的园林建筑一般都是自然环境的浓缩和精炼,希望寻求居住的清宁,即使在闹市中,也能有舒适之感。在传统园林的不断发展中,自然和谐的最求始终没有间断。就像我国古代诗人所描写的那样“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这正是我国传统园林的真实写照,随处都彰显着自然的美,充满诗意。传统园林一般选择建筑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山水环绕,将建筑与自然的美景和谐统一,人工建筑不会显得突兀,甚至有和谐之美,这就是传统园林的最高境界。
2现代景观的特点
现代景观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已经摆脱了传统园林设计的限制,形成了不同城市特有的风格。特别是当代的景观设计更具有包容性,为更多的大众服务,打破传统园林为上层显赫人士服务的局限。现代景观的规模更加广阔,不仅仅是对园林的创作,还包括城市的规划、生态环境的保护,或者一些大型的现代艺术建筑都可以称为现代景观,例如著名大三峡工程,具有现代特色的东方明珠塔等等。生态化、科学化、包容性和艺术性成了现代的景观设计的设计特点。
3现代景观对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3.1传统园林思想的传承
现代景观的设计思想也要遵循传统园林自然统一的思想。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比较喧嚣,景观也需要具有生态和谐之美,因此传统的思想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也符合我国绿色环保的建筑要求。在当代的景观设计中,在追求景观品质的同时,要将人工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维护生态的平衡。“大地有大美而不言”,现代景观的设计首先要基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上,再来谈创新和创作,这才是正确的设计思想。
3.2传统园林手法的传承
现代景观的设计要借鉴传统园林灵活多变的建筑手法,注意不同元素的搭配,格局的构造以及空间的虚实结合。现代景观可以结合以小见大的方式,使整个结构更具有层次感。当然,景观设计一般离不开山石和流水的搭配,各种元素的搭配可以根据景观的主题要求进行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设计知识基础,才能根据需求不断改变设计思路。在传统手法的传承中,还可以进行创新或者借鉴国外的优秀设计理念,这样才能给社会带来新鲜感。
3.3技术创新
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传统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并不能全部适用当代的景观设计,因此,还要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景观设计就与数字技术进行了有效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景观的各种元素利用虚拟图层展示出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上的制图、分析和模拟能力在不断地加强,使当代的景观设计更加科学便捷。
3.4打破格局
传统园林的设计一般是为上层人士服务,而我国的当代的景观设计是为所有的大众服务,因此,当代的景观设计要进行格局的突破,打破原来的局限,对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拓展,形成更开放、广阔和全方位的设计领域。城市的景观系统要合理规划和布局,根据城市的特殊文化,打造不同的城市名片,为居民带来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4结语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
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许多矛盾。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更新及发展势在必行。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遗产,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1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建设现状
1.1 生产与服务性差
园林景观是建筑、山水、植物、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兼具观赏、游憩、环境保护及生产使用功能。 新农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园林对使用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但目前许多村庄规划在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新农村建成后,农民连打谷晒谷场所都没有,也没有适合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1.2 景观的乡土特征不够突出
规划者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挖掘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在设计上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或照搬城市园林景观模式,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导致景观的乡土价值流失或乡土特征不够鲜明。
1.3 景观时效性差
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后,各地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风景怡人的现代新农村景观。 但没过多久,村容村景就大不如前,景观时效性差。分析其原因,一是后续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景观维持和保护费用;二是村民缺乏景观意识,对自己所处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不清楚,更谈不上维护;三是景观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不健全,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恢复和补偿景观损耗。
2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不可能完全照搬原有的建筑村落模式,也不可能照搬与农村景观不相融合的城市建筑形式与环境景观,具有乡土特色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村落最为重要的特征。从规划学和现代景观学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保护农村乡土特色,建设集休闲旅游和生产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筑景观任重而道远。新农村景观建设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必须在美学、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学、材料学、气象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2.1 强化景观规划理念
将景观设计规划理念纳入新农村建筑规划中,需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发挥当地的地域个性,即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产业、气候条件、土地条件、村民思维方式和建筑样式,设计既要扎根于地域风土,即当地气候、地质、地形、植被等,又要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
2.2 改造乡村民居景观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现有乡村民居中有历史价值、名人价值、艺术价值的古旧民居,要尽量予以保护、修缮,有的可对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功能完善,便于现有居住者的生活改善;对于村民自建不符合本地传统民居风貌的砖混建筑,应进行传统风貌改造;对于统一新建的新村,应具有乡土特色,尽量避免现代样式、城市样式;对于无景观价值、无法改造的新旧建筑应予以拆除。
2.3 加强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修复
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大都没有得到政府文物部门的保护,但对于乡村景观和村民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注意保护、修复。对于曾经塑造了村民记忆而又已被拆毁的重要传统文化景观,可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进行重建。如一些村庄里的牌坊、戏台、庙堂等。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继承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实现现代乡村建筑的文化复兴。
2.4 注重公共空间景观建设
传统的乡村一般都有公共空间,比如祠堂、戏台、水塘边、集市场地、村口大树下等等,它们是村民集体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些公共空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在景观建设中,要注意赋予这些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和功能,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现有公共空间应进行建筑改造、四周绿化、座椅设置、灯光配置等景观功能完善,根据村民需求和村庄实际,进行新公共景观建设。
2.5 建筑景观“点”“线”“面”体系构建
“点”――民居庭院空间。庭院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织群体空间的基本单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庭院是乡村建筑景观的主要部分,在设计中可从植物景观、水景观、设施景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
“线”――街道空间景观。街道空间要结合地貌、地形进行植物、水体、铺装、小品、宣传等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色的街道空间景观。
“面”――广场空间景观。在广场设计中可结合农村独有的特性,采用一种质朴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材料、传统符号、人文特色等,来展示地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强调节点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2.6 新农村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
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城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对于文化景观而言则是我们人类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独有符号。对于现在的不少景观作品都运用了大量的传统符号,甚至是一些之前被彻底抛弃的装饰性符号,现在又逐渐的成为一种装饰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演变
对于每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的形成并得到发展,同时,其还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以及地位根基。传统文化符号看成一个无形和有形的文化,但多数情况下却表现为无形的精神文化,更多的在大众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上体现,并进而影响着每一代人的审美。中国文明史源远流长,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符号多姿多彩而又庞杂繁复。这些符号在诞生之初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象征意念,这些符号最初的象征意味逐渐淡化,但人们对这些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图形符号仍怀有潜意识上的认同与喜好,因而在审美的角度上不断地拓展其造型,原始母体被不断扩大,生发出许多新的脉络,并被赋予新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在变化的同时,大家对于整个世界事物的认知也出现了极大地丰富和提升。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现在我们对于城市特色个性的塑造愈发的重视,新鲜感和归属感也逐渐缺一不可。虽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原先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可以对于过去辉煌的城市景观格局在新社会秩序下无法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对于过去城市带来的美好回忆也决不能简单地抹去。对于任何一种可以更好的唤起美好回忆的事物都有着各种感情,希望过去的辉煌不仅在史书中可见。表现方式主要为:传统形式的抽象、简化。当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形象的、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时,传统形式太过具体、繁琐,细节意义无需表达,因此,就把整体形象抽象和简化,只留一个视觉外轮廓或者简化的形体。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传统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义,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个时代的文明,又或者仅因为视觉上的样式美。
三、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1、抽象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抽象传统文化符号指的是传统的精神文化,是对于较为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所沉积下的、无形的观念。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经说到,“只有对传统中看不见的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把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作为符号分解抽象出来,把这种符号运用到新的符号系统之中,形成现代风格。”这种符号以更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传达一种态度和一种文化立场。几千年的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传统,从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伦理观念、宗教观念、心理结构等方面都能找出这种传统精神。儒学思想,中庸态度的严谨和秩序的追求,这些都对中国的景观园林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中轴线和对称布局的广泛运用;典雅的建筑体现出来的中合及含蓄;还有道家所提倡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些都对中国的景观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统美学的发展上也颇有建树。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北边,是贝聿铭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画,利用一些很有情趣的石片假山作为这个山水画的元素之一。拙政园内的景色在这个山水画中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景作用,高低错落排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见图1)。再如苏州金鸡湖,它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占地7.4 km2。整个公园规划开放性的格局,体现现代、自然的风格。而在微观层次上,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进来,展现出景观更丰富的内涵。在大型地湖滨广场上,铺地巧妙地将十二生肖的书法文字采用在铺地设计中(见图2),将装饰与文化融为一体;在主入口的重要位置设计了连续的圆门小品。利用那种颇具现代的材料和造型把传统的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1苏州博物馆新馆图2金鸡湖铺地
2、具象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作为视觉形象化的实体,具象符号是反复出现的、互有关联的特性元素的复合体,比如说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柱子、梁、构架、斗拱、屋顶曲线、室内隔断形式及彩画等。
3.2.1 传统建筑符号
从传统建筑中将其精华性的元素提取出来,然后再在其结构、造型等方面进行改造,让他能够更好的满足可能性和可行性的要求,最后再通过恰到好处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所设计的作品能更好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不仅能够很好的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具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主背景,中轴花御道连接着北京古老的过去,美好的现在和辉煌的未来(见图3)。在此设计中,没有借天坛、长城、红色大门和御道的原型,而仅使这些原型进行概括提炼,去其“形”而取其“意”。再如在上海徐家汇公园的北入口,有一座生命之树的大型喷泉雕塑,采用的便是传统的剪纸艺术。强烈的虚实平面造型、自然流畅的细节,在夜幕与水景的衬托下,使主题的意境更强了。面向大众的现代景观并不是将其照搬进来,而是通过功能性活动的参与、景观元的创新,将其文化精神包容并转播到未来,完成其创造与多向的发展过程。
图3上海世纪公园立体花坛
3.2.2 传统图纹
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传播载体和物化形式都有着较为特定的内涵和一些较为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其中就包含了传统剪纸、图案、年画、汉字、织锦、印染、绣片等多种类型。对于不少著名设计师而言,他们经常会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图纹来突显图纹定含义,引起大家共鸣。比如说一些景观设计中的地面铺装,体现的更是明显。比如拙政园中的“海棠坞春”,由米黄和瓷黑的两种小鹅卵石镶嵌成的海棠图案地景,精致、细密,尺度与庭院空间呼应妥当十分协调。再如深圳万科的第五园,从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中吸取营养,提取白墙黑瓦,漏窗木门的符号,用现代的建筑手法体现中式院落精神,重返实现传统的街坊邻里感。
3、传统艺术品
把传统艺术品引入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是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人的联想、参与并建立共同认知。比如说无锡太湖广场传统泥人——阿福雕塑的运用,从传统手工艺的角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使人们在观赏时有一种时空转化,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讲,它丰富了设计理念和手法,从观者的情感上讲,它拉近了城市和人的距离,有了更好的观赏价值和观者之间达到了互动共鸣(见图4)。
图4太湖广场阿福雕塑
四、结论
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丰富园林设计语言,另一方面还能很好的克服现在不少地区的盲目复古风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融会现代景观设计语言,创造更具时代感和民族感的新符号,更好的结合现在与历史,唤起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