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剖析 演进路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绝对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 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 进行专业化生产, 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 最终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 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 绝对优势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每个国家都具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 进行专业化生产后其生产成本较低, 彼此交换产品对参与交换的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相对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本国所需的所有商品, 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 贸易各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思想。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比较优势既存在于绝对优势的最大优势里, 也存在于绝对劣势的最小劣势中。以相对比较优势为基础, 世界各国进行产品贸易将使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获益。
(三)要素禀赋学说。
20世纪上半叶,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 世界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必要条件, 因此,赫克歇尔-俄林学说被称为要素禀赋学说。由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和补充。
(四)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产生问题上提出了与传统理论迥异的观点, 他们认 为, 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本国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过去政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国际贸易是由规模报酬递增所驱动的。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而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
(五)新兴古典学派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首次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它真正统一考察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做出了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解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分工前没有优势或劣势, 但由于其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在投入不变时,其产量大于分工前,这就是内生分工优势理论的思想。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的沿革浅析经济学动态演进路径
从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 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和发展有着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存在着理论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对假设条件进行修正和改进。
不同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之间, 观点和假设存在着很多差异, 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但深入分析这些理论的观点和假设, 能明显看出其间的传承印记。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增加财富, 国际贸易的产生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大卫·李嘉图则在国家之间生产函数不同、消费者偏好相同的假设下,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其后,赫克歇尔、俄林进一步在分析中加入资本要素,得出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了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引发了国际贸易。从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 迫于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保持一致性的压力, 细化和推进假设条件的设置是导致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新理论和新方法对已有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化。
亚当斯密从绝对技术差异和分工优势角度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从技术相对差异上分析了相对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俄林则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差异入手, 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将导致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差别。之后,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等人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角度切入, 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学派则将流行的交易费用概念引入比较优势分析, 着重研究了内生分工优势。回顾比较优势理论前后的发展历程可知, 新学派的理论都是对旧学派理论的完善, 是引入新理论和新分析方法对已有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化的过程, 学者们相继提出了新的比较优势源泉或影响因素, 使得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从分工前扩展到分工后、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交换、消费领域的各个环节中, 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三)在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推进理论体系的改革。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过程中, 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学界较大的反响, 这种争论反过来促使了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每一理论的成立和成熟都需要经历实践的考验, 亦有众多经济学家活跃在对著名经济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当中。实践检验的结果若与理论预测一致则说明该理论可以成立, 而一旦理论与实践检验出现差别则新的研究宣告开始。
(四)理论沿着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方向推进。
人们在对比较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考察中, 关注的焦点已从先天性的资源禀赋等因素逐步转向分工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创新、人力资本配置等后天性因素, 已从静态比较优势转向动态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沿革延续了众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动态轨迹,这也标志着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这一研究动向为理论研究者推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保持动态的研究意识和思维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从中我们可以找出经济理论动态演进的几条一般规律。所以我们在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考察假设条件的设置。
假设条件是经济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前提, 是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假设条件如何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的研究深度和论证的可信度, 甚至可以决定理论的发展前景。考察假设条件的设置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起点, 若能在假设条件设置上有所突破, 则很可能揭开新理论的面纱。面对已有的经济学理论, 研究者们可思考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是否具有足够的抽象性和简洁性, 足以研究到复杂现象的本质。同时, 更要考虑该组假设条件是否存在继续深化、细化的可能性, 从而推进研究的准确性和理论论证的严密性, 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
(二)推进论证体系的深化。
论证体系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 经济学理论的科学价值最终取决于该理论论证体系是否严密, 论证内容是否严谨。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 可尝试在论证体系上寻求突破。研究者可思考, 该理论的论证内容是否存在继续深挖的空间, 可更换角度从新视角分析老问题。推进论证体系的深化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 这需要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创新的思维模式, 然而, 一旦在论证体系上有新的进展, 则可能是突破性的、历史性的。
(三)通过实践检验辨别理论真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检验辨别理论真伪是经济学理论论证的重要环节。实证研究是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可靠方式,利用最新的理论、技术以及越来越简便实用的计量软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从检验的结果中辨别理论真伪, 推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同时, 研究者们也应保持适度, 切忌滥用、迷信实证研究, 陷入实践检验的沼泽中。
(四)从动态化的视角深化理论研究。
动态化体现在推进研究时, 从假设条件、论证体系、实践检验等方面全面立体的改进, 同时也体现在从动态的视角上, 采用动态的分析方法深化理论研究。研究者可以用动态演进的视角分析现有理论, 思考该理论是否沿袭了从静态分析到比较静态, 再到动态分析的方向发展。同时, 还可考察现有理论在整个动态演进过程中的位置, 判断是否存在继续动态化发展的可能。只要找准了理论所处的现实阶段, 从动态化的视角分析问题, 研究者就能找到理论的前进方向, 开拓理论新视野。
经济学的优势范文2
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武威市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相对独特,类型丰富,集聚度高的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品种多样化的特点。武威市拥有自然旅游资源24个景区,人文旅游资源83个景点。从分类上包含了6大类旅游资源的全部类型,分别占有地理人文景观类4个,水域风光类6个,生物景观类5个,古迹建筑类18个,休闲求知健身类7个,购物类5个,总计45个类型,占旅游分类中74个类型的60.8%。
历史遗迹的独占性。武威市拥有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占重要地位的文物与景点,铜奔马与出土地雷台汉墓、西夏碑与西夏博物馆、百塔寺(遗址为阔瑞与萨班凉州会商达成归顺中原条款所在地)、弘化公主墓、中国第一座沙漠公园、河西早期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等。还包括8个距兰州市最近,在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占重要地位的旅游资源,绿洲观光农业区、西凉古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少数民族风情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长城、天池与典型祁连山古冰川地貌、距城市最近的冰川分布区大雪山、沙漠地貌与沙生植物景观、亚洲著名的沙漠平湖民勤红崖山水库等,充分体现出武威市珍贵独特旅游资源。
人文地理的过渡性。武威市旅游资源表现出人文地理、生态景观序列化。武威市从西南向东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分布着高山河谷地带、山前绿洲地带和沙漠地带三条自然景观带,也就是从南到北依次呈高山森林草原、少数民族风情—平原绿洲、人文景观-大漠风光三大特色旅游带。这三大特色带地域分异明显,特色鲜明,三条带又紧密相连,在比较狭窄的区域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景观组合。空间上系列化的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
武威市旅游资源又具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沉淀的丰厚性。武威市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地、东西方物种互换、推广、传播的试验与中转站,历代强势民族的东进和西出,均在这里建立和留下独特的文化遗迹,同时又是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沿丝绸之路各线的古驿站、古城和古长城独具特色,记录着丝绸之路上英杰的传奇事迹;河流的变化与沙漠的侵入使绿洲移动、城池变迁,沙漠中的古城奇迹般的遗存;武威市还是凉州乐舞诞生、边塞文学繁荣之地,历代名人豪杰在此留下智慧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成为武威旅游产业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柱和活的灵魂。区域内少数民族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武威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3处,被列为市县以上文物保护点305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雷台、文庙、西夏碑、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武威文庙、罗什寺塔、海藏寺、大云寺,民勤的圣容寺、瑞安堡、天祝的天堂寺等古建筑、天梯山石窟、莲花寺、松涛寺、百塔寺等。
区域特色旅游业发展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资源初步开发。2002年以来,武威市通过各种渠道投入近1.6亿元资金用于景区(点)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主要景区(点)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批以历史文化、生态农业、沙漠风光和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了初级开发并推向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天祝“三峡”为代表的南部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游,以凉州文物古迹为代表的中部历史文化游,以民勤红崖山水库为核心的北部大漠风光和自然生态游三大格局。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接待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武威市旅游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较为完备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现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6家(其中三星级3家,二星级3家),其它社会宾馆、饭店、招待所、旅社50多家,客房2914间,床位6396张,高中低档相结合,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系列旅游文化活动效果初显。武威市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演出、展览、大型宣传促销活动、座谈会、研讨会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活动,尤其是通过连续举办八届“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提高了武威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打造武威“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四张特色品牌,树立了武威开放开发的新形象。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经贸合作与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快,带动了产业经济的联动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兴未艾,对带动武威市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武威市从事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有十多家。主要产品有手工地毯、挂毯、刺绣、编织、木雕、文物复制、字画、土特产品、风味食品、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用品。
经济学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28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人教版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 醇 酚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即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②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③利用假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进行科学探究④分析醇的结构,了解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⑤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强化学生对有机物中官能团的作用以及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理解。⑦介绍酒文化,培养爱国热情。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经济学的优势范文4
一、紧贴生活实际,易于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暖”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我让学生调查一下本地区十年前以种植“春小麦”还是“冬小麦”为主?(答案春小麦)然后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现在本地区为何大面积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呢?(答案气候变暖)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冬小麦越冬必须保持土壤温度不低于-18℃,笔者通过对学生周边的生活实际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紧贴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已获得的知识,因存在于学生身边,学生感觉更真实,更真切,更有认同感。如在教学“水土流失的原因”前,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了解“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示范点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教学时,则要求学生结合考察感受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提出问题,如何保护水土流失呢?学生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和本地的实际,一致得出保护水土流失的措施有:1兴修梯田;2退耕还林,还草;3水流域治理等。
三、紧贴生活实际,易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讲授“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内容前,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下传统农业模式和现代农业模式(自家沼气的使用)的区别。在教学时,让学生将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共同认为:在传统农业中,动物产生的粪便随处堆放,会污染水源,滋生病虫害,秸秆作为生活能源燃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在生态农业中,庄稼秸秆可养殖动物,从而节约成本,减少污染,而动物粪便可以用于制造沼气,能转化为生活能源,沼渣,沼液回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要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实施生态农业,消除环境污染,这样不仅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达到节约,高效的目的。
四、紧贴生活实际,易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一些身边的地理案例,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能力。如我尝试以学生熟悉的陇西县福星镇为例,让他们探究交通衰落的原因。福星镇曾经是从天水、陇西进入兰州的交通要道,车辆繁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但因海拔较高,要经过冻雨多,雾大,积雪时间长的“大阴梁”,事故多,影响交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为避开大阴梁,定西陇西修通了定陇公路,绕道而行,后又修通了天定高速公路,经福星的车慢慢地由多到少,从少到无。由于学生对本地的事了如指掌,可以恰当的运用身边的地理知识来论证交通对区域的影响,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区域环境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紧贴生活实际,易于理论联系实践
教师把地理知识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够使地理教学形象化和具体化,又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讲完“工业区域选择”一节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察陇西县福星镇砖瓦厂的区域优势,并做了如下设计:
1.准备阶段。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福星镇基本情况。如地形,地域结构特点,河流流向,常年风向等;培养学生对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能力及理论实践的结合能力。
2.研究阶段。让学生根据考察情况,绘制福星镇略图,注明砖瓦厂的位置,指导学生记录分析整理资料。如党的政策,农民收入,劳动力价格,土地租金,地下水资源,交通等情况等。各小组讨论何处建砖瓦厂?
经济学的优势范文5
一、将经济学视野引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
人们往往狭隘地将经济学教育理解为关于钱和理财的教育,庸俗化地认为教孩子经济学等于教孩子如何赚钱。事实上,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在经济学视野下开发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孩子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社会联系,M而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选择的必要性。从美国的幼儿园经济领域教育的实践经验看,接受了初步的经济学教育的幼儿更能理解“要玩某个玩具需要排队等待其他小朋友玩完”“只能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不能全部都买”等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关键
第一,应注重以幼儿的发展为要务。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一味求新,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和新颖,忽略了幼儿的成长需求。
第二,应正确理解“去小学化”和知识教育的关系。“去小学化”不等于不教授知识,选择恰当的内容,寓教于乐,有利于孩子的终身成长。
第三,应注重教师自身知识学习和发展。经济学知识与传统幼儿园课程的跨度较大,教师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学习,以适应新课程开发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三、幼儿园课程中经济学相关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兼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所选内容的有用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强;另一方面,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贴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激发幼儿兴趣的内容。
因此,幼儿园中开设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大类。第一,选择与稀缺,主要内容包括区分“我想要”和“我需要”,使幼儿理解人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会自主地做出选择。第二,工作与职业,主要内容包括理解成年人为什么要工作,有哪些职业(常见职业),这些职业的人分别为我们提供哪些帮助,社区里的人有哪些联系。第三,货币与商品,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钱的面值大小,理解钱的主要用途,并学会使用钱。第四,规则意识,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简单的交换规则、排队规则,学会安静地听老师的要求,并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幼儿园课程中的经济领域相关知识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和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在认识职业时,教育内容包括幼儿能够简单描述某种常见职业的工作内容,并能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职业的特点。在认识和使用钱的学习中,幼儿的数学认知也将得到发展,将学习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例如10比5多,还将学习数数,且将数数的能力从按顺序数(例如:1,2,3……7,8,9)拓展到跳着数(例如:5,10,15……10,20,30……)。而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则贯穿于整个经济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活动过程将为幼儿创造大量的倾听、交谈、表达的机会,培养幼儿能够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进而培养幼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使用相对复杂的句子或词语清楚地描述情境和自己的体验。
四、幼儿园课程中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教育方式
(一)依靠绘本讲解原理
绘本语言简洁明了,配图画面色彩丰富,故事情节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成年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或生活情境,幼儿并不熟悉,或者尽管有了有过相似地体验,也不能清晰地记忆或理解。因此,针对幼儿的案例教学,应当选择听故事、看图书的方式进行。绘本故事将生活故事进行了浓缩和提炼,省略了不重要的细节和对白,情节更加明了、突出,且可以通过反复讲述、阅读、重复加深幼儿对故事发展进程的理解。
(二)依靠游戏体验过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幼儿能在轻松、愉快地状态下认识社会环境,发展幼儿的能力。许多幼儿园已经在区域活动开展以简单的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活动,例如:以超市,餐馆,医院等为主题的活动区,都涉及到钱和买卖的概念。但这些游戏活动设计往往较为简单,扮演顾客(或病人)的幼儿将代币交给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即可拿走物品。在活动过程中,“等价交换”的规则没有严格执行,游戏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强。起初,幼儿的学习兴趣较大,反复多次游戏之后,幼儿对游戏的新鲜感明显下降,甚至表现出乏味,感到“不好玩了”。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游戏的内容,增加游戏难度。
经济学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情境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在物理实验中创设实验情境。物理实验中创设实验情境,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笔者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多年,在创设物理实验情境方面颇有些心得,现以记之,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实验教学的情境不同,实验效果将会有明显的差异。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调动了学习兴趣,使之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当一个“马德堡半球”呈现在没有情境准备的学生面前时,在学生脑海里只能形成一个冷冰冰的球形铁制品视觉形象。这种孤立的视觉形象脱离了丰富的内涵,它既不能激发观察者的兴趣,更不能激发观察者丰富的联想。观察者在心灵深处的感受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如果教师先介绍发生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惊人实验后,再呈现“马德堡半球”,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就产生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
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更大量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精密联系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从而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才能具有丰富的色彩,实验效果也自在其中了。
二、创设实验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是一种思维与情感的激发所作的准备,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技术以及敏锐的时事观察力)有鉴于此,实验教学中情境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史实设计实验情境。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实验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在科学发展中起过特定的作用,科学家们为此曾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还有放射线的发现、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等等。这些实验事实与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展开之前,首先应用历史史料设计实验情境,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质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从而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的展开奠定了情境基础。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设计情境。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资源材料设计动漫创设实验情境,使之具有一定的时代信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振动与波、原子和宇宙等章节教学时,就可以运用设计动漫来创设实验教学的情境。笔者运用这一方法,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利用时事设计实验教学的情境。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运载火箭的发射、“嫦娥奔月工程”的实施,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可利用这一具有时代性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事实,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曲线运动、万有引力这一章节中的实验时运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4.运用“问题”设计实验情境。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其教学目的除了验证物理定律以加深理解之外,主要是为了理解、深化及运用物理概念。概念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而思维源于矛盾,因而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制造矛盾,提出疑问,主动联想,是设计实验情境的又一种方法。当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进行这种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借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中及结果中得到强化,从而完成一个层次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1)用弹簧称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部说明什么?(2)用弹簧秤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秤示数有何不同?在其他有关实验中,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过程加以验证。例如,提出“空气有没有质量?能否称出空气的质量呢?磁铁能够吸引铁块,铁块也能吸引磁铁吗?”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悖,这就更使即将展开的实验笼罩上一层趣味的“灵光”。
三、设计实验情境,旨在揭示实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