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学基础

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全民体育 经济

一、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及相关研究表明,以生产要素投入论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及其方式的转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技术进步也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新制度经济学将传统理论中视为外生变量的制度内生化,对制度安排及其创新在宏观经济增长及微观经济绩效层面上的作用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把制度和制度变迁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之中,确立了制度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注意到制度安排与经济运行效率、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强调制度作为重要的自变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效应。

二、中国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自以来,全民体育运动就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把其作为我国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来部署。伴随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化建设。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1995年出台后,2009年,我国第一部促进、规范全民健身工作的系统性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更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制度化建设过程。

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大多数研究遵循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仅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上。此外,目前研究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忽略全民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对全民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入、全面,也不能充分认识全民体育运动的独特价值和综合功能。在当前形势下,不能也不应把研究视角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上,必须把研究视角提升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上来进行研究。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目前,体育越来越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促进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新制度经济角度,遵循新经济增长理论,全面、深入审视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和作用;有必要把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制度工程,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生变量,全面、深入研究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作用机制和路径。

遵循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全民体育运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有利于全民体育运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深化对全民体育运动综合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具体有如下意义:

1 明确全民体育运动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提出影响和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

2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制度工程,将其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丰富体育经济学理论和拓展研究视角。

3 将全民体育运动乃至体育与经济的联系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充分认识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和综合价值,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

4 对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下一步的推广提供一定借鉴,有利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更深入的推广和开展。

5 为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四、研究对象、步骤与假设性结论

1 研究对象。在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制度工程,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化变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民体育运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影响机理、作用机制和路径;全面体育运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2 研究步骤。遵循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将其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然后,分析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作用路径。最后就其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3 主要观点。(1)随着体育影响力的加强,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2)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作用是全方位的,这种全方位的作用从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是其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4)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间接作用是通过其制度安排、体育文化传播等,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取向、其他经济组织的文化,产生相应的制度激励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5)全民体育运动影响与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的路径可以归纳为四条路径,通过这四条作用路径,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2

通常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学,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大体经历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国民经济学三个阶段。

重商主义是封建社会晚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经济思想,它的基本观点是财富就是货币,由于国内贸易不会导致货币量的增加,所以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财富。

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维持生活的各种物品,该学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

“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

从方法论上说,国民经济学家从感性事实出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经济学家的这种方法也导致这样的结果:经济学成了“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地放在一起的、附有启发性例证的最正确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附有有益的意见的统计学的天才研究” 。概念之间缺少联系,理论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在指出国民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后,马克思进一步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视角批评国民经济学家“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这说明国民经济学通过李嘉图的抽象获得科学性的同时也使得经济学丧失了哲学传统——对人的关注。所以,马克思的批判实际上指出了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中将“人”抽象的不合理性。

概念构成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如果这门学科在与现实的联系中出现了错误,可以肯定构成这门学科的概念一定出了问题。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从其基本概念开始的。

一、工资

马克思首先分析的是工资。斯密认为,本来“劳动的产品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工资”,但在资本积累之后“工人的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两方所定的契约”;工资决定了劳动者的处境,“在社会处于进步状态并日益富裕的时候,贫穷劳动者即大多数人民似乎最幸福、最安乐。在社会静止状态下,境遇是艰难的;在退步状态下,是困苦的”。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为什么国民经济学家一方面承认价值全部由劳动创造而另一方面有说价值的创造者(工人)只能得到“……最低工资” ?事实真的像斯密说的在社会财富增长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时候,工人的生活会变好?马克思指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而且“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家掌握资本进而掌握了劳动必须的生产资料,所以工人不得不沦为商品在市场上寻找买家,所以“……,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状态,指出事实不像斯密描绘的那样当社会财富增长时,劳动者的生活会变好;而是无论社会“退步”、“进步”、“静止”三种状态的哪一种状态下,工人的结局都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 在逐条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的内在矛盾后,马克思指出斯密的根本缺陷就是在经济理论中工人被“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实际上为后面提出异化劳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资本和资本利润

马克思首先总结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规定,接着指出了资本的实质,“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而且,“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那么利润到底从什么地方来?“资本家是双重获利:第一,通过分工;第二,一般地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 。

积累和竞争是国民经济学衡量社会经济状态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在他们的理论中从来都是寄希望于加强竞争而避免垄断的出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竞争真的能避免垄断吗?马克思提出“许多资本”这一范畴,并认为竞争的结果就是“资本和地产掌握在同一个人手中,……而资本间的竞争日益减少。”多奇妙的论证!竞争在现实的过程中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积累!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已经从资本间的竞争看到了资本积累的最终结果,甚至得出了关于垄断内涵的结论。

三、地租

地租概念是国民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着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关系。马克思着眼于阶级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地租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私有财产的统治从土地占有开始,中世纪的俗语“没有无主的土地”被资本主义社会的 “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结果就是“大地产进一步集中”,并且“这种竞争还会使大部分地产落入资本家手中,……同样,一部分大土地所有者同时也成为工业家。”“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

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3

一.引言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往往在原理上说不通。例如,把政府开支当作经济系统外部的所谓外生变量,这怎么行呢。政府开支受制于税收,而税收多了,利润、工资就会减少,否则钱从那里来?又说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是个外生变量,对国民经济能够起到调控作用。我不否认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对国民经济能够起到调控作用,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调控作用呢?或者说货币发行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货币发行量增加一倍,国民经济将会怎么样?我认为数据一定令人兴奋:收入翻一番,GDP翻一番,当然,物价也都翻一番。有人根据1998年由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过,从1952年-1997年,我国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8.5%(张金水,1999,第92-95页)。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才9.1%,真是小数见大数。货币调控国民经济的“威力”可见一斑。本文不打算多谈旁人的调控方法,本文依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简单介绍一种国民经济的调控方案。

二.国民经济调控原理

笔者曾经在网文[3]中,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原理,将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Y一步步分解为固定资产折旧,消费C,追加投资I和政府开支G(不考虑进出口):

再假定固定资产折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f,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b,0<f<1,0<b<1,即有下列式子:

这样,由式(1)可以得到关于投资的方程式:

I=(1-f-b)Y-G(3)

国民生产总值Y中有一部分是税收和规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τ,税费额就是τY;国家对式(3)中的投资额可能也要征收投资调节税,设这项税率为q,0≤q<1,税费额就是qI。这样,总的税收T由下式表示:

T=τY+qI(4)

假定政府开支G跟踪总税收T,按照总税收T与政府开支G的差额进行调控,调节关系式为:

假定政府开支G跟踪总税收T,按照总税收T与政府开支G的差额进行调控,调节关系式为:

式中β>0,税收多于政府开支时可以增加政府开支。另外,投资额I扣掉调节税以后的实际追加投资额为(1-q)I。所以,设资本存量为K,则实际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由下式表示:表示:

设资本量为K时,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为Y,资本产出率为u,则有下式:

Y=uK(7)

资本产出率u的意义是:投资1亿元,每年的产出为u亿元。现在归纳一下经济系统的运动方程:

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求解上列方程。经济系统的结构图,见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经济系统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情况下,是个封闭系统,不存在什么外生变量。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系统。我们地球就是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它并没有得到外星人的资助,经济成果不是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吗!

三.经济系统的求解

对上述经济系统的运动方程进行整理可得:

初始条件是:t=0,资本存量为K(0),政府开支为G(0)。对上式稍加运算,改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下面为了有个具体的结果,代入数值:f=0.25,b=0.25,τ=0.25,u=0.25,q=0.1,β=0.1。系数矩阵A如下:

对上式采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s为变换变量,则有:

对上式求反变换可以得到K(t)、G(t)。如果再假定:

G(0)=0.25Y(0)=0.25uK(0)=0.25×0.25K(0)=0.0625K(0)

则可以得到(下面直接给出结果):

K(t)=K(0){0.8666exp(0.07626t)+0.1334exp(-0.07376t)}

Y(t)=Y(0){0.8666exp(0.07626t)+0.1334exp(-0.07376t)}

由以上数据可知,年经济增长率为7.6%。

四.经济增长率的讨论

在通常情况下,由矩阵A的特征值,可以近似得到关于年经济增长率r的公式:

将前面的数据代入得:r≈0.075=7.5%,与上面的结果差不多。由式(16)可知,提高资本产出率、降低税率、减少浪费、提高调控效率都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由图1可以看出,这里对投资采取了适当课税的调控策略,既可以抑止过度投资,又起到扶持投资不足的平衡效果。调控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政府开支对税收收入的跟踪状态。

五.结束语

有些学者,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建模思想,所建立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型,与“真实经济过程”相比较,“方程中所有的常系数几乎是不存在的,甚至这些系数很难找出可观测量,因为有可能这些关系本身在统计上是不成立的。”(郑辉,2001,第89页)而本文所列经济模型中采用的经济量、经济参数,都是真实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参数,如垫付资本、周转率、折旧、工资、利润、投资、税收、GNP、税率,等等,由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变量和参数的数值,调控将来的经济变量的数值,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建立某种目标函数,也可以探讨最佳路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动不动就是“均衡值”,“均衡值”等于多少?说得再头头是道,就是缺乏可操作性。经济系统不是什么稳定平衡系统;如果经济系统是个稳定平衡系统的话,我们只能一直呆在原始社会。

有文献借托外宾的话说:托宾(JamesTobin)写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论文如果没有运用‘微观基础’的方法,就根本不能在任何主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任何研究报告如果被怀疑违背了‘微观基础’的戒律,就逃脱不了同行的批评;一个新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如果不能表明博士论文中假设的关系式是用‘微观基础’方法推导出来的,他就很难在学术圈子里找到理想的工作。”(郑辉,2001,第70页)我的这篇文章,既没有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又不讲“均衡”,也不是“非均衡”,完全依据西方民间经济学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却也讨论了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这当然难逃“根本不能在任何主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可悲下场。

参考文献

[1]郑辉,2001,《资本控制与短期宏观经济动态稳定》,复旦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4

从实体存在论到辩证存在论,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对于资本逻辑存在论基础的哲学批判。黑格尔为《资本论》冲出资本逻辑的牢笼,实现彻底的资本逻辑批判提供了哲学先导。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4]可见,《资本论》及其所建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是透视黑格尔哲学合理价值及其理论局限的重要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1]112。这里所说的辩证法“一般运动形式”与马克思的早期论断是一致的:“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5]320可见,辩证法思维方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表征了人类固有的过程性和矛盾性存在方式。正如科尔纽所说:“不幸和努力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这种结合,就没有深刻的生活。基督的形象就是这种结合的象征。这一思想构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基础。”[6]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功绩,就是强调了辩证法思维方式能够突破以往哲学对于人的实体化理解,而把人看作是过程性高于实在性、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特殊存在者。辩证法这种充满张力的思维方式无疑对于资本逻辑的实体存在论基础具有内在的哲学批判力量。马克思在充分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功绩的同时,也揭示并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在批判资本逻辑方面的理论局限性。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5]320可见,揭示黑格尔辩证法对于资本逻辑批判的局限性,必须深入反思黑格尔哲学与国民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因为黑格尔辩证法的保守性体现在:它始终站在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的矛盾关系。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明显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学有着高度的理论认同感,“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复杂性来阐明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7]204“这门科学使思想感到荣幸,因为它替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到了规律。在这里,一切的联系怎样地起着反作用,各特殊领域怎样地分类并影响别的领域,以及别的领域又怎样促进或阻挠它,这些都是有趣的奇观。”[

显然,在黑格尔看来,国民经济学找到了隐藏在经济生活中的矛盾规律,进而显现了“思想”,并且使“思想感到荣幸”。这种“思想”就是黑格尔非常注重的矛盾发展原则或辩证法思想。因此,黑格尔在赞叹国民经济学的“天才发现”的同时,也自然暴露了自己与其理论立场的一致性。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与国民经济学有着深层的合谋关系。黑格尔“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表面上是还原了被国民经济学家实体化为商品的人类劳动的过程性,但是“人—帽子—观念”的三位一体模式隐藏的实体存在论模式却从未被真正突破,因为对于商品的观念式批判必然预设一个最高的实体性观念形态作为终极目的,本来欲加以过程性诠释的人在这个终极目的面前必然被再度实体化,观念化的人最终变成逻辑化的理念。结果,辩证法最具个性的否定性品质被黑格尔引向了非批判的纯粹概念思辨。因此,在把具体的人实体化的意义上,黑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家们的立场是一致的,只不过国民经济学家是把这一实体看作是商品,而黑格尔则把这一实体看作是观念和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5]269。这种被“掩盖”了的“抽象劳动”的抽象性表现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5]270-271同样,黑格尔把具体劳动及其异化抽象为自我意识的劳动及其异化,但是这种劳动如果离开了其所依附的具体的人,就只不过是“无人身的理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用普通方式说话和思维的普通个体,而正是没有个体的纯粹普通方式。”[8]“用这种方法抽去每一个主体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所谓偶性,人或物,我们就有理由说,在最后的抽象中,作为实体的将是一些逻辑范畴。”[9]所以,国民经济学的经济批判和黑格尔的哲学批判分别以实证和思辨的隐蔽方式“再现”了资本逻辑。国民经济学家们以经济学视角“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人类艰难生存状况,即活劳动被商品化为死劳动。黑格尔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再现”了人类正在被抽象理性统治这一时代精神状况。但是,当他们或者把人看作商品化的存在、或者把人看作概念化的存在时,两者实际上存在着一种隐蔽“合谋”关系。不管是经济学批判还是哲学批判都没有真正触及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的根本差异,这也就没有从根本上对于资本逻辑展开真正的存在论批判,从而也就不可能跳出资本逻辑所构造的同质性的“物体系”。因此,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创新辩证法在资本逻辑统治时代的批判精神构成马克思哲学的重要任务。

二、马克思辩证法对于资本逻辑的存在论批判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开始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社会关系从借助温情脉脉的情感加以维系转变为借助冷冰冰的利益加以维系。于是,黑格尔时期“批判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过渡到马克思“批判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而马克思强调的“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所指认的就是资本逻辑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剥削体系。黑格尔对于人的本质的辩证诠释无疑对《资本论》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决定了马克思对于资本逻辑的研究没有仅停留于对资本的发生现象加以科学的描述,而是始终保持着对资本逻辑的存在论批判。因为《资本论》对于资本逻辑的叙述不是科学实证意义上的经验陈述,而是哲学批判意义上的辩证叙述。所谓“辩证叙述”是指《资本论》的每一个概念都不只是抽象和孤立的经济学范畴,而是在经济学的外表下隐匿地表征着人类辩证存在方式的哲学范畴或存在论范畴。正如捷克哲学家卡莱尔•科西克所说:“政治经济学显然是一种存在哲学,它只把经济范畴看作某一隐蔽本质的信号或符号,看作人的生存状况的信号或符号。”[10]12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认为《资本论》中经济学概念及由之所构建起来的经济学批判体系,其理论实质是建基于马克思新型存在论基础之上的哲学批判体系。如果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实体存在论的革命是近代哲学的基本趋势,那么在求索后实体存在论的存在论形态问题上,马克思给出了与德国古典哲学不同的解决路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诠释的存在论是一种新型存在论,它的提问方式和诠释模式与传统存在论有着实质性的差别。在《资本论》的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展开他的新型存在论。在马克思看来,经济范畴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是人的社会关系,或者说,经济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只有把人看作是社会性的存在,关于的人的经济存在才获得了解释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蒲鲁东)(在关于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表象中)的顺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11]49可见,经济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这说明《资本论》的经济存在批判的动力来自于其背后的社会存在批判。马克思对于社会存在的强调是对于传统哲学所遵循的理论逻辑的颠覆,是对于社会存在论所遵循的实践逻辑的充分高扬。如果说哲学的旨趣在于建构关于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可能性理解,那么马克思哲学所追求的“可能性”是通过实践地批判和瓦解“现实性”来达到新的“可能性”的。传统哲学对于可能性的追求是通过理论化的概念系统重塑“现实性”,从而让不光彩和不神圣的“现实性”在哲学对于“可能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变得光彩和神圣,而这正是由传统形而上学固有的理论逻辑框架所决定的。面对现实世界的“不纯粹”和“不光彩”,马克思没有选择形而上学的理论逻辑路径,而是选择了挖掘“不纯粹”和“不光彩”的社会历史根源,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根源。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本来应该让人富有尊严且让世界“光彩”的人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丧失了自身的审美向度,劳动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中变成了可以买卖的物,劳动所固有的感性对象性和内在超越性被商品、工资、资本等冷冰冰的理性实存所遮蔽,而后者作为实体存在论的现实形体,其本身就暴露了看似“光彩”的劳资关系背后所隐藏的“不光彩”的存在论秘密。

在《资本论》的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只能通过人的社会存在论基础来回答。“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1]25。可见,马克思总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生产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的存在,物质生产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而言具有存在论意义,它使得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存在得以可能,而马克思对于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存在方式的强调,更是对西方以知识论为主导的存在论“视轨”的变革。当马克思以“社会观点”和“实践观点”去诠释人的存在方式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时,按照美国哲学家蒯因关于存在论划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开创的新型存在论已不是传统哲学回答“存在何以可能”的实体存在论,而是一种存在论的承诺。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承诺”是对人的“自由与解放何以可能”的“形而上性”承诺,从这一承诺出发,马克思重新审视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及其非自由状态,批判一切阻碍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羁绊。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及其辩证法的“实践逻辑”形态为理解马克思辩证法“解放旨趣”的“形而上性”提供了内在支撑。通过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理论地“言说”世界的存在“何以可能”的传统,马克思把人对存在的“言说”转变为人对自身存在方式的“承诺”。哲学存在论是人对自身理想性存在方式的守护和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超越性寻求。这种“守护”和“寻求”并不是书斋式的哲学思辨,而是不仅去现实地揭示现实生活中“资本的逻辑”对人的物化,同时去现实地批判和扬弃这种物化,从而把人的“形而上性”所“承诺”的理想存在方式在现实革命活动中实现出来。

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5

在经济研究当中,资本研究是最受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经济学建立之初,资本问题就很快进入众多学者的视野,并得到持久的讨论。近几十年来,借助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众多如同资本研究的问题开始得到国际各组织和众多经济学家系统性地讨论和研究。随着固定资本消耗、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这些内容的逐步扩充,资本核算的方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资本核算的发展时间不长,一些内容尚处于讨论当中,但通过内容梳理可以发现,资本核算的方法理论建立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资本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不仅可以构建资本核算的前沿理论和方法框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体系。

资本核算与国民账户体系的关系紧密,固定资本消耗、资本存量净额都已经是国民账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存量核算是衡量国民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资本负债核算的组成部分。固定资本消耗是不能脱离资本存量数据单独计算,它是存量核算的重要结果,在[文秘站:]生产账户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本服务核算是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力研究中的重点,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其应用于宏观经济统计当中,一些国家也尝试将资本服务纳入本国的国民账户,2008版SNA中,资本服务已经以补充表的形式初步列入体系内容之中。

该章首先介绍资本核算发展的具体背景,然后从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本文的选题意义,并给出本文的逻辑结构。

1.1研究背景

资本核算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固定资本消耗与纳入国民负债核算的资本存量核算很早就已经引入SNA中,并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迄今为止,SNA存在三个十分重要的版本:1953年版、1968年版和1993年版①。这三个版本在SNA的发展当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分别代表SNA在孕育期(1939-1952 )、初创期(1953-1967)、成长期

(1968-1992)和成熟期(1993年以后)的发展状况。鉴于新版SNA的公布时间就在2008,其对SNA的影响力尚未可知,因此2008版SNA不包含在以上讨论之列。其中,前两个版本由联合国单独编写,1993版与2008版开始由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共同编写。

1968版SNA正式将资产负债核算纳入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将存量核算引入体系。资本存量净额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之一,因此资本存量核算是资产负债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存量净额和固定资本消耗都是资本存量核算的主要估算结果,在1993版和2008版SNA中,资本存量净额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衡量国民财富的重要指标;而固定资本消耗作为总额与净额之间的扣减项,在生产账户、收入分配使用账户以及积累账户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资本存量核算在一国SNA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但鉴于核算水平较低,一些国家还没有依照永续盘存法来估算资本存量。资本存量核算较为复杂,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官方统计基础作为实际应用的条件,这也无疑成为很多国家很难短时间内建立系统的资本核算的门槛。

虽然很多国家的资本核算停滞在存量核算,但一些核算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在成熟地存量核算的基础上开展资本服务核算,在扩展资本核算内容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理论和方法。DECD国家很早就开始公布资本存量数据,因此

这些国家有关资本存量核算的实际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并在2001年汇总现有的理论成果形成《资本测算手册》,这对世界范围的资本核算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手册内容涵盖固定资本消耗、资本存量、资本服务,总结了一直以来资本测算的理论成果,详细说明了一些基础的测算技术方法,对于各国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也做出分析解释。近些年来,资本服务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资本服务的重要性也开始显着起来,资本服务数据已经开始应用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分析中。很显然,资本存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研究的需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将资本服务作为官方数据公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资本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趋势。OECD鉴于这些年来资本服务的快速发展,将较为完整的资本服务理论内容和实际应用方法总结在一起,并于2009年出版《资本测算手册第二版》。该手册一方面整理出资本存量测算中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相关计算,一方面大量扩充资本服务的理论内容,将资本服务与资本存量放在同一个计算框架之下。

本文所关注的是资本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在资本核算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资本存量和资本服务中理论方法与核算路径,讨论在国民账户体系下如何构建资本核算账户体系。

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应用

政府管理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代的西方国家资本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且有些国家有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政府的财政状况,要求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强化政府公共责任制,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绩效等,从而从财政会计中衍生出政府管理会计,以促进政府工作的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国民的各方面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高速的发展,但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发展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需要做的预算,成本,采购等等的工作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多,这也需要政府管理会计能够分担财务会计的工作,从而更好的管理政府部门。在1998年我国制定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内容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从而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和对财政预算的管理,并且在随着时间推移做着逐步的调整和改善。2010年的两会上再次强调了对财政以及政府部门管理的重要性,要增强财政的透明度,从而更有效的防范财政风险,反腐倡廉,促进国民发展。而有效的管理政府财政需要获得各类会计信息,也就需要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提供信息,这也说明了政府管理会计在政府部门中的重要地位。

一、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

为了使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政府管理,我们必须完善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主要由理论基础、会计目标、记账基础、会计内容四部分组成的。

(一)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理论基础

政府管理会计其实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将会计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通过对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公共会计学的融合建立了理论基础。

第一,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是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政府做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人民一起参与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通过发挥其职能的作用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因此,政府也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之一。

第二,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财政学为核心的对组织进行管理的学科,它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而政府作为组织的一种自然是可以运用公共管理学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学囊括的学术理论比较多,能够全面的考虑到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影响,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基础之一。

第三,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也就是旧的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与其他企业和个人的财务关系的学科。只是这门学科偏重于政府的财政措施,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公共财政学是政府能够更好的管理自身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因此,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舆论基础之一。

第四,公共会计学。公共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针对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学科,在政府部门经常使用,从而使政府部门能够准确的预算,并且节约成本,使财政资金能够获得更好的利用。因此,公共会计学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构建基础之一。

(二)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将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联系起来,并把会计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而期望得到的结果,对整个组织的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财政管理的的重要会计信息。制定合理的会计目标可以使政府的财政预算,成本,以及采购等活动能够在可承受的范围,避免财政风险。如果会计目标制定的不合理,会影响政府的财政决策,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高危风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会计目标在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记账基础

记账基础也叫会计处理基础,它是指在确认和处理一定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时,选择的处理原则和标准,其目的是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配比,进而作为确认当期损益的依据。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会计事项中总会有跨期的费用和收入,比如,一个企业当月的采购款项已经用完,采购的机器的价格过高,需要分摊到下个月的采购预算中,那么我们就必须进行记账基础,将采购费用记录清楚,从而不影响会计结算。在政府财政中,这样的款项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建筑工程方面的,施工时间长,款项的数额大,很多都是需要进行记账基础的。只有通过记账基础才能够准确的计算出费用的准确数目,杜绝账目混乱,避免。因此,记账基础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构建基础之一,也是政府财政透明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会计内容

政府管理会计也是会计的分支,其会计内容的基本是与管理会计的内容差不多的,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财务预算,财政预算的实施计划,政府工程和各项经济活动的核算,对内部员工的绩效进行统计,出各项会计内容的报告,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确保政府的财政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强化政府机构内部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会计内容是政府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论基础、会计目标、记账基础、会计内容的结合形成了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从而使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更完善的辅助政府工作,促进社会发展。

二、政府管理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管理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重要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政府管理会计是以记账基础为构建基础的,在政府财政的执行过程中是要进行严格的记录和记账基础的,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从而确保预算款项的合规执行。

第二,政府管理会计对政府内部进行绩效的考核,可以提高政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也可以杜绝不良之风。

第三,可以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现在的国民已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府的管理活动中来了,同时也要求政府能够将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实施过程体现给民众,一来可以使国民能够更加配合政府实施政府工作,还可以由国民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政府管理会计在政府管理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政府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务管理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扩展,各级政府使用的资金也日益庞大,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摸索出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方法以助于对资金的管控,但是我们仍旧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现在我国政府机关已经开始使用政府管理会计,但是没有深入的推广,与财务会计的界限划分不明确,没有形成自身的系统,这样使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第二,数据收集和评价比较困难。目前我国政府管理会计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没有形成体系,将事物转换为数据比较困难,而且政府管理会计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同时也要考虑到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等多个方面,因此制定评价标准也是比较有难度的,这也就会影响到绩效的考评。

第三,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管理意识。在我国的政府公务员很多都是按章做事,从事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是负责记账,算账,报账,对财政的实施行为没有进行监督,认为预算等方面的工作都是由领导负责的,但是实际是政府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辅助领导进行财政方面的预算、实施和决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领导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财政管理,同时避免财政风险。

第四,各级政府组织的不同特点导致政府管理会计与其不相适应。

四、加强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会计还是会慢慢的推广到各级政府中去,为了加强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使其能够在政府工作中得到应用。

第二,改革政府内部工作流程,将政府管理会计逐步应用到政府管理工作中去。

第三,建立考评体系,对财政预算和工作绩效等进行考评,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第四,改进政府人员的工作观念,积极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第五,积极使用记账基础,使政府财政更加清晰有条理,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