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进行提升,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以及文化底蕴进行充分的培养,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而主动的学习高中历史知识,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我们这样做还会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
一、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历史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时事资源,来引导学生对整个世界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并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的对比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一些名人的事迹进行相互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探索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与之相关的历史情境,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各个朝代的钱币,或者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风景名胜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对历史剧进行编演、竞猜谜语等。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教师还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来使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充分的认识。
现今的高中生都对有才华的教师十分的欣赏,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出良好的榜样,让学生都能够对教师产生一种钦佩的感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一定的文学艺术的感染与熏陶。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先秦文化的时候可以结合孔子与孟子这样两位伟大学者的事迹来进行教学,在向学生讲授艰难的历史时,可以结合的作品来进行教学,历史教师采用这些方法就能够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显得格外的生动,随着历史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从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能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二、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教师一定要对课堂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刻的挖掘。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故事相结合,在这种基础上对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进行拓宽,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加的深刻。
高中历史教师还一定要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图片以及视频等相关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还要对历史课堂中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源进行适当整合,并且通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展示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从而达到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目的。
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对各个地方的历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佛教的时候,可以适当利用一个地方的历史资源,如大明寺、龙潭寺等,从而有效的拓宽我国高中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得到拓宽。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只为学生讲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不能只是照搬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足迹,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进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进行拓宽。
三、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培养。历史课堂是高中历史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道德传播以及疑惑解答等相关学习的场所,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结合历史教材或者与之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解答,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教师要对总结历史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充分表扬,对于那些总结历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一定要给予积极鼓励,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历史教师还要为学生选取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利用所搜集到的资料来写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与认识,这样不但能够充分的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进行锻炼。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历史的故事会、成语的典故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历史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形成总结历史的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明.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才智,2011(16).
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备考策略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 《1791年宪法》、1789:法国 《人权宣言》、1787:美国 《1787年宪法》、1689:英国 《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6]姚焕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蒸汽的力量”为例[J].教育探索.2011(08):144-147.
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62-02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时代赋予当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肩负起这个责任。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把历史当做一门只要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就能学好的学科,忽视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中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文认为应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三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1.培养学生自信心,营造勇于发言的氛围。学生没有自信心大都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认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是否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是关键。具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识,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不管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都会有意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光有意识还不够,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表达观点时,即使错的离谱也不要叫停学生的发言,不要直截了当的做评论,特别是在讨论开放式话题时,更应鼓励学生舍弃对错的观念大胆去想去说。又比如,对“学困生”决不能冷言冷语,而是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1]
2.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勇于创新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强的学生相对好奇心弱的学生更喜欢钻研,更勇于创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当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课本所限制的范围,或学生对课本上的观点提出“不恰当”的质疑时,教师不能一概一棒打死,而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具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客观历史规律去分析事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大胆质疑给予鼓励。
3.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轻松活泼的氛围。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就要舍弃自己只管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只管在下面坐着听的传统“一言堂”模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当学习的主角。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的参与过程。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设历史情境。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时间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的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的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挣脱课本观点的束缚,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见解,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3]具体来讲,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创造性解读,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为什么”的质疑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在鼓励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的途径大致有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具体方法就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犯错并让学生指出,使学生看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对独立思考有更深的认识,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由另外几组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对问题进行解答。[4]
2.重视对开放式问题的运用。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回答者只要能对自己的见解自圆其说就行。[5]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回答角度,引导学生做不同的思考,从而得出多个结论。在回答开放式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到加强。[6]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但是只要我们多措并举,能够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予以有意识的培养,是能够取得实效的。具体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本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要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历史现象,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刘振平.创新意识与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7).
[2]靳颖.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0,(8).
[3]吴敏.新课改下如何有效进行历史教学[J].宿州教学学院学报,2007,(5).
[4]高春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06.
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 教学反思 意见 交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20
“教无止境”,教师对自身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优化教学艺术理应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具体说来,高中历史教师在优化自身教学艺术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学习更多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之余坚持学习更多的知识,不单是我们为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做好知识层面的准备,更是我们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必要举措。
1.学习更全的历史知识。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师要想传递给学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新课改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解释:“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新课改的理念不仅在数量上对教师的知识基础作出要求,更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与时俱进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提升自身知识质量的基本途径。而实现与时俱进的关键就在于学习新的历史知识,进而将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们。所以,在强调学习更多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学习最新的历史知识,保证自己知识的与时俱进。
2.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好高中历史课,还需要具备夯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其中,教师最需要学习的就是与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有关的知识。比如说,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们都不陌生,然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成功运用的教师却并不多。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理论层面加深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争取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3.学习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教育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很多,这些交叉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整合,还能够实现知识上的迁移与升华。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们立足于历史知识提出相关学科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尽量作答。做好这一点,无疑需要教师更多的了解诸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定期开展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没有反思,就无所谓进步;没有对比,就无所谓突破。”一位教师教学艺术的优化,与其定期开展教学反思是分不开的。
1.形成定期反思的好习惯。我们讲定期开展教学反思,然而有的教师要么对自己放松了要求,要么是被忙碌的工作冲淡了思考,很难真正坚持进行反思。这种情况下,教师建立起反思的好习惯是最为有效的。习惯成自然,即便教师教学工作千头万绪再繁琐,仍然会有一种定期反思的自觉意识。所以,建立反思的好习惯是我们定期开展教学反思的首要条件。
2.反思的内容要全面。教师是不是真正可以在反思中有所进步、有所获益,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反思的内容是不是全面。如果我们只是针对自己某一方面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就十分片面,我们优化自身教学艺术的效果也不那么明显。在反思的时候,我们要针对自己教学语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作业布置、课后辅导、组织复习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反思,从各个方面找出自身的不足。
3.反思的程度要合理。反思固然是一种好习惯,但是反思的程度过了头也是不行的。正所谓“物极必反”,有些年轻的历史教师就是因为过度反思,造成了自信心缺失的局面,自身的教学艺术成长之路反而更加曲折。我们讲反思,并不是全面否定自己,只是更加侧重于发现不足、完善艺术。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反思的程度,就容易进入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自己都没了信心,学生又怎么会认可我们的教学工作呢。所以,我们既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要肯定自己的成果,应该在自信心满满的状态下,更好地审视问题、解决问题。
三、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教师努力优化自身的教学艺术,归根结底还是想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我们虚心听取和接受学生的意见是非常必要的。
1.重视学生对自己教学艺术的评价。学生往往会通过一些正式或随意的途径,对教师作出评价。当我们得知学生的评价时,要坚持虚心的原则、耐心的精神,高度重视学生的所有看法。尤其是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非常合理实用的时候,我们更要加强反思。
2.积极推进与学生的课上课下互动。很多情形下,学生碍于教师的威严,可能不敢随意提出自己的意见。学生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不敢提,那么我们就失去了非常珍贵的提升教学艺术的渠道。所以,积极推进与学生的课上课下互动是非常要紧的。在跟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平易近人地向学生咨询他们真实的想法。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越是自然,我们交流的效果就越好,得到的有效信息就越多。
3.切实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工作。有的教师前期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只是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实际教学还是没有一点改变,这就相当于是前功尽弃了。我们不仅要听取学生的意见,更关键的是切实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要真正在实践中作出实实在在的改变,我们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四、与同事展开深入的交流
合作共赢是新时期教师与教师交流的主要趋势,在与同事进行教学工作上的交流时,教师需要坚持深入的原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历史 师生互动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3-02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方兴未艾,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之际,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人在长期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效的师生互动能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目前以讲授教学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它的优点在于通俗化、直接化,有利于学生较快的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但弊端也十分明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课堂效率低下。当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满堂灌”式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又出现所谓的“满堂议”,也就是说无意义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流,这两者均是困扰历史学科教学由来已久的问题。那么,如何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做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改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特别是在当前教育部、省、市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要求“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这一大背景之下,本人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对构建高效课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如何实施有效师生互动提几点看法:
一、创设积极、和谐的互动环境
1.师生互动的基本原则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设计教学的核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来。
2.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师生互动氛围
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习者能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二、实施合理有效的互动方式
“师生互动”也可理解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有着重要意义。
师生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本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常用的是以下两种:
1.创设问题,启发思考
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有拨开云雾之感,思维豁然开朗,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和互动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图片、历史故事、历史文献等多种资料,辅之以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合作学习,提升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抓住学生这一强烈的需求,教师精心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引发认知冲突,活化历史思维,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探究历史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合作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全班学生依据其认知水平、学习历史的兴趣程度、个性特征、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创设一个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情境,,明确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实现的学习目标,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这种情境多种多样,如竞赛、辩论、演讲、主题探究、社会实践等等。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一个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方式,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教学方法和互动方式作适当调整,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三、实现积极有效的互动成果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让学生学得开心,记得牢固,在学习中体会乐趣,在互动中掌握方法,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双脚动起来”,使学生从“学会――会学――乐学”,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才是衡量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因此,从“填鸭式、满堂灌”到“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改变,更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一种质的飞跃。
总之,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只有师生充分互动起来才会使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同时,教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只有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堂加以研究,才能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提分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校本教材 开发困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02-02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策略,这一名词最早提出于 1973 年,代表人物为富鲁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提出之初概念范畴即被划定为“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之后,不同的教育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阐述,有的侧重阐述开发的过程,有的则是关注开发的结果,等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理解为教育主体以学校为基地,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需求,在一定的课程理念的支撑下,学校教育工作者组织的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得以彰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照顾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当前的三级课程体系中收获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具体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指历史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的历史传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感悟、历史教师的擅长领域与发展需要等,在学校开发并实施的与历史专业相关的课程活动。
目前,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和研究已比较丰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笔者在教学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校本课程的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受困于课程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而回避这些问题对于深化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利的。因此,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笔者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以供商榷。
第一,开发过程的保障问题。课程改革铺开以来,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进而显示出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对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多有不同。有些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应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和进行对外宣传的一项指标,实际的开发则流于形式。
对真正认真对待校本课程开发,并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学校来说,在开发的过程中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层面缺乏成熟、系统的课程改革思路,二是决策层面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领会不透彻,导致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程度估计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型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主要由拥有专业理论修养和开发能力的一部分顶层教育研究专家负责,基层教学单位的角色是已有课程的实施者,对开发课程缺乏必要的研究和经验,因此,对课程开发难度的估计不足直接导致课程开发的各项保障无法及时跟上。校本课程的管理人员多由行政处室工作人员兼任,不具备课程管理的专业知识;学校层面忽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集中研究和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时、地点、设备、技术等保障未能落到实处;更关键的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多数地区有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导致科学类和人文类课程被区别对待,因此中学历史课在初高中阶段处于弱势科目地位,这点从课时安排,上课时段分配,学生重视程度上均可看出。学科地位的失衡加上历史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在引导学生重视历史,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效果也大打折扣,开发额外的历史校本课程的积极性自然也受到影响。
第二,课程的学科特性问题。以往基础教育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客体接受性,学生是课程的接受者,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科评价也是在“知识本位”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判断依据。校本课程则与之不同,其更强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意感受,在选择课程内容上也更倾向于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内容为主。对于历史学科来说,由学科特性决定的,没有记忆,没有史实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要求构建更高层次的历史能力和历史素养的,也就更无从谈及发挥历史的功效,感悟历史的智慧了。所以,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确实要重视学生地位的转变,使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但是更要注意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历史知识基础的构建而空谈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由此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精准体现和表达学科特色是个难点问题。
第三,开发主体的能力问题。正如上面提到的,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开发模式,让基层教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即教师是已有课程的实施者而非掌握课程决策权的开发者,这样的依赖心理和惯性思维势必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阻力之一。目前,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开发者首先要能具备必要的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已有的教学经验逐步上升为教学理论,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和课程研究能力,(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2页)更关键的是必须更新课程观念,从既定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这样的角色中跳脱出来,成为掌握课程开发主动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这些要求在广大一线教师中真正落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全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尽管是一线教育从业者追求的目标,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只是少数。由于缺乏必要的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开发技能的培训,许多学校的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单打独斗,甚少合作,所谓的课程开发成果也不过是几个课件和零星的几堂课而已。在课程的设计上,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的实施都未能形成系统。虽然考虑到了课程改革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但由于个体力量有限且要保障正常教学,所以很难人人都保证开发出来的课程能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情意体验等校本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这样的课程开发不仅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研究素养,反而成为了为响应课程改革而添加给教师的新负担。
第四,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流程进行评价则是改进和提升该课程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在笔者的实践中,历史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面,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因而在最终的评价中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感受。从已有的学生的评价反馈来看,多为学生感性的主观感受,针对学生角度的教学评价尽管避免了分数等级式的评价模式,但是依旧未能成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此外教师层面的内部互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价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评价体系比较薄弱,这对于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来说是不利的。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阶段影响课程评价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高考。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与高考之间该如何权衡是一个困扰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问题。为提升成绩、服务于高考,许多历史校本课程变成服务于应试的补充性课程。笔者见过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如专门训练高考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方法、拓展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能力等,虽然不同于国家课程亦能满足学生切实的应试需求,但是从本质上说已经失去了历史校本课程让学生感悟历史、提升历史素养的培养意义,成为侧重于服务考试的工具。然而,这样的现实又是无法回避的。在高考这样一种影响全社会的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改变的前提下,成绩和分数的压力无法回避,高中很难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历史校本课程该如何处理好与高考的关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参考文献】
[1]范 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歉掌.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