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新突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新突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新突破

科学技术新突破范文1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1996,2.

科学技术新突破范文2

2、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3、产品创新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遵循的一个长远发展计划。

4、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注重科技运用和推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5、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做为标志。

6、企业必须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

7、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

8、必须把建设创新型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9、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离不开坚持,创新离不开积累,创新离不开借鉴,创新离不开落实,创新离不开坚持。

10、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11、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12、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

13、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14、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15、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而且,如果它说明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它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16、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7、创新,可以从需求的角度而不是从供给的角度给它下定义为:改变消费者从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和满足。

18、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1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21、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22、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

23、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24、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企业。

25、协作共享,改善心智模式;创新突破,力争超越自我。

26、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不创新突破只有出局。

2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现代化企业。

28、坚持科学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29、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0、力行求是,勇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31、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和谐社会。

32、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则难上加难。

3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3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求创新。

35、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36、学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创新精神。

37、新奥天下事创新为先,创新清洁能源新奥当先。

38、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新奥的当务之急。

39、经济依靠科技,科技依靠创新,创新依靠人才。

40、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新奥建设。

41、看今朝,我与新奥共命运;创明天,我与新奥共发展。

42、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尤其是有效的管理。

43、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

44、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

45、“中国通过自己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而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

46、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47、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48、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49、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50、“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51、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52、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有所创新。创新的基础,一是新概念的指导,二是新方法的突破。

53、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

54、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55、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思想的人的专有领地。

56、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

57、正确对待前人理论,学百家之长,自主创新。

58、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59、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

60、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61、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而且,如果它说明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它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62、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63、在我看来有三种人,生意人:创造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家应该为社会创造环境。企业家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

64、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5、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66、企业一旦站立到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续创新。

67、科学技术史表明,过多的知识信息有时反倒会妨碍和限制创新。

68、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69、将来,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的。

科学技术新突破范文3

一、2009年工作的回顾

1、利用地理优势,扩大投资、引资 2、利用外出考察学习,引导全村解放思想

通过去××寿光蔬菜种植基地和苍山卞村种植基地考察学习,引导村民解放思想,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创业精神,走上致富之路。并决定居委带头引进先进技术,在集体的土地上建设几个大棚,为村民做出表率,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3、“两委”干部身先士卒,积极响应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另外,××居委所属十全路两侧绿化面积2700平方米,主要绿化树木有2000余棵,共投资57万元。

4、2009年为更好的为村民做好医疗服务,投资8万元重新划置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室,为村民就医提供了方便。

5、其他各项工作循序渐进,运转良好

在2009年的工作中,××居委坚持抓住关键工作,在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土地使用管理、、环保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人,紧抓不放,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任何违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建议

1、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困难: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企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需要加大提高。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较多,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劳动就业、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

三是发展需要的资金不足,村集体债务较多,限制了某些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压力较大。

2、解决措施、建议

(1)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使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产业化。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引进先进科技,走科技致富之路。

(3)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沼气和太阳能建设资金扶持,加大农村改水,改电项目村资金支持。

(4)稳定是大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2012年的工作思路

1、继续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扩大投资、引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本村的独特优势,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4、具体目标 (2)2012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5座居民楼,包括小康居民楼、老年公寓楼、村级活动中心等,继续推进旧村改造工作,努力提高居民

生活水平; (4)继续推进环境整治工作,争做生态文明先进村,划分卫生责任管理区域,修建垃圾池10个,使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保证村内环境卫生

,整洁;

科学技术新突破范文4

>> 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地区实施农场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自助农场经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藏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交通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园林绿化设计原则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山区城镇发展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探析 “法治”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的转变及实现机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机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及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盛亚飞.家庭农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J].求是,2015.5.

[3]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家庭农场成长条件与政策支持调查分析――基于河南的典型调查[EB/OL].

[4]王东荣等.上海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1.4.

科学技术新突破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辽宁;战略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9-0035-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持续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进到高附加值产业,从低加工度产业]进到高加工度产业。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考虑各行各业产业优化升级,又要重点研究战略产业(未来的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辽宁的战略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下简称“三大战略产业”)。研究“三大战略产业”发展并非单纯研究其循序渐进发展或者说渐进式升级问题,而是要充分论证“三大战略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问题。这里所说的跨越式升级是指在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超前配置先导产业或将几个发展阶段同时推进的产业升级过程。它可以是跳过先行国家产业发展的某个或几个阶段,也可以是在较短时间用较少代价实现或超过先行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若干因素,我们认为其核心因素是科技创新。

实现“三大战略产业”的优化升级,辽宁必须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从辽宁实际出发,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和战略基础,加强原始创新、集约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重点跨越”的方针,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抓住“三大战略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升级;坚持“支撑发展”的方针,就是要从辽宁的现实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撑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引领未来”的方针,就是要着[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三大战略产业”的跨越式升级,是从根本上解决对外技术依赖程度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唯一出路。

一、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中心”

所谓共性技术,主要指某些产业各自的共性技术,或指在技术上密切关联的若干产业的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是指联合攻克技术难关、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型技术创新团队。它实现了“三集中”,即集中使用先进技术设备、集中使用研发资金、集中使用创新型人才。“三集中”有利于攻克难关、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利于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目前辽宁高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与科技发达省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到2005年末,辽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东部地区已达5.5%。2006年,广东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500多亿元,“十五”期间保持年均30%的速度增长,高技术产品出口约占全国的40%。2006年末,广东已累计建立了6个国家级、10个省级高新区,1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2个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3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等,形成了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辽宁要赶上或超过科技发达省份,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集中国内外、省内外高科技人才,搭建高技术研发平台,特别需要建立“研发中心”。

1.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研发中心”不同于大专院校或企业建立的工商注册的研发机构,它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的工商注册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涉及单位多,操作难度大,要求标准高。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建立协调机制。

2.打造多元联盟体。“研发中心”是实现高层次、持续自主创新的关键,只靠企业与大专院校的双边合作是不行的,必须打造多元化的产学研联盟体,不仅要有国内企业、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参加联盟,而且要有国外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联盟。

3.创造一流研发环境。“研发中心”是战略型、高层次的研发机构。加盟的单位,必须选送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级人才。对于参加联盟的个人,应保留他们原单位的编制和基本工资,对于他们的管理、考核、补贴、奖金和各种待遇,由“研发中心”负责。“研发中心”所配备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必须是国内外领先的。建立“研发中心”还要有资金的保障,除加盟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外,政府应集中专项资金,支持“研发中心”的建立。

二、构建引导创新机制

1.确定管理者的创新职能。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科技进步与管理进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管理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和机制,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创新活动是其自身的重要职能之一,应将能否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确定下来,以此促进管理人员增强创新意识,推进创新行动,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2.确定研发投入比例和创新获利比例。一是确定研发投入比例。任何科技活动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随着科技发展的加速与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各地区科研经费投入均呈增加的趋势。2005年,辽宁规模以上企业6800多家,有研发机构的不过4%,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1%。在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投入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销售额2%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才有竞争力。2006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为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辽宁安排2000万元经费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技术联盟。从企业来看,国外材料行业的大企业每年都要拿出销售额的15%至20%用于研发。东软医药对研发投入非常重视,每年都要拿出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可见,企业必须确定研发投入的比例。二是确定创新获利比例。在国外,有的企业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明确规定销售量中新产品的比例。例如,3M公司(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提出,公司的中期目标是力求每年销售量的30%从前4年研制的产品中取得;近期目标是每年销售量的10%从上一年研制的产品中取得。这些规定迫使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辽宁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队伍,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调研,摸清各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和创新获利情况,提出研发投入与创新获利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今后若干年内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明确提出每年或几年内通过新产品开发获利的比例,并要与企业共同商讨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及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要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此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3.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科技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一定要遵循科技研制周期规律。在科技创新评价中,既要重视近期研究成果,又要关注长期研究成果。有些科研成果并非一年就能获得成功,可能需要七八年或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科技评价中,不应该只重视科研人员或获得的专利,虽然论文和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科研人员的水平,但不应成为评价学术或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对于学术和科研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综合性的指标。特别是对一些基础科研项目和研制周期较长项目,不追求短期效益,不给科研人员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只要科研人员在某研究领域提出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新想法,就应引起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经费和评价方面的支持。这样才有利于实现自主创新,促进重大科技项目的完成,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三、营造激励性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指影响创新观念、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一切外部要素的总和。创新环境既为创新活动提供条件,也对创新活动起制约作用,任何创新活动都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使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创新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打造激励性的创新环境。

1.营造激励性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新氛围,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科学技术新突破范文6

在“*”开局之年,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推进畜牧业实现新突破,加快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这是我省畜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科学指导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省长在百忙中亲临会议,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倍感鼓舞。根据会议安排,我先作个发言。

一、“*”时期我省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监管与服务并重,狠抓关键措施的落实,畜牧业实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主要表现在:

(一)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猪牛羊禽协调发展。肉牛居全国第一位,肉羊居全国第二位,生猪居全国第三位,家禽居全国第四位。二是奶业发展势头强劲。“*”期间,奶牛年均增长35.8%,牛奶产量年均增长38%。三是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京广沿线生猪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等优势区域初步形成。

(二)生产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养殖小区成为发展规模养殖的有效形式,畜禽养殖企业集约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各类养殖小区发展到3295个,养殖场户达到54.5万个,生猪、蛋鸡、肉鸡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49%、64%、94%。标准化生产有了良好的开端,经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企业达600多家,出口备案的养殖企业516家,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产销联建的企业370家。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50家。

(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速。全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6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38家。双汇、华英、众品、大用、永达等规模扩张速度加快,三鹿、光明、蒙牛、雨润等国家级知名企业集团纷纷落户河南,周口志元、南乐福鑫等生猪、肉牛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尉氏县的中原皓月、宝丰县的河南伊利、遂平众品等一批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全省肉类加工能力达到390万吨,比2000年增长160%;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145万吨,比2000年增长437%。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已经形成,防控机制逐步完善,免疫、消毒、监测、检疫等综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疫情形势基本稳定。

(五)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我省的畜牧业不仅在全国的份量更加重要,主要畜产品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而且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得到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2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的县有49个,达到50%以上的县有17个,最高的淇县达到76%,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间,河南畜牧业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关于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决策,是正确的,是符合河南实际的。

二、认清形势,正视问题,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

今年是“*”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对畜牧业发展更加重视,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突出位置。今年春节刚过,*省长就亲自主持研究确定了全省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省政府首次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4月3日,*省长与刘新民副省长带领发改、财政等省直有关部门到我局现场办公、研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新要求。7月10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措施,成为指导我省畜牧业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面对省委、省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我们既感到振奋,又深感责任重大,更进一步清醒地看到,实现畜牧业发展新突破、向强省跨越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一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目前,蛋鸡有三分之一、生猪有一半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牛羊的散养比重占三分之二以上。粗放的散养不仅制约着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不利于产品质量控制和动物防疫,也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大力调整优化畜禽结构。我省的奶业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2005年底全省奶牛存栏31万头,而全国最多的内蒙古达268万头,黑龙江一个双城县就达22.4万头。肉牛、肉羊产业层次低。我省丰富的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三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高畜产品加工业水平。我省的畜产品大多是“原字号”产品,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养殖富群众、加工富财政”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我省生猪产品加工尽管发展较快,但外销比重仍然较大,每年仅调往上海的活猪多达300万头以上;禽类熟深加工比重小,禽流感疫情带来的市场风险大;奶制品加工规模小,全省加工能力为145万吨,相当于蒙牛一个企业的18%;牛羊肉加工十分薄弱,禽蛋加工基本上处于空白。

四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高度重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动物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这是制约我省畜产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市场竞争的瓶颈。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重、难度大。

五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加快科技进步。整体上看,我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科学养殖素质低,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我省的生猪出栏率134%,远低于国外180%的先进水平;存栏牛头均产肉量72公斤,而意大利达157公斤,日本120公斤;粗饲料秸秆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目前可饲用秸秆利用率仅为46.7%。

上述问题,正是我们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我们今后的主攻方向。

三、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畜牧业实现新突破

经过反复酝酿和认真研究,我们认为,要推动畜牧业实现新突破,必须在强化以下改革创新措施上狠下功夫。

(一)创新思路,明确工作重点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调节、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装备畜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一要做强优势促发展。围绕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化格局,进一步促进优势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产业的集成度和发展层次,加快量的扩张。重点实施“25121”工程,力争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农业人口人均达到2头猪以上;每个农业乡出栏肉牛达到5000头以上;农业人口人均出栏1只羊;每个县家禽饲养量平均达到2000万只以上;每个县平均存栏奶牛1万头以上。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二要加工带动建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增强对畜牧业发展的拉动力。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积极培育优质货源基地。对于中原皓月、河南伊利、南乐福鑫、北徐雨润等在建的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应尽快着手科学规划,加快货源基地建设。要把标准化养殖小区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突出来抓,40个重点县到2010年力争新增养殖小区2000个,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率先达到80%以上。

三要抓住重点求突破。这次选择40个畜牧业重点县,是省政府推动畜牧业实现新突破的重大决策。40个重点县要立足县情、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率先突破,力争到2010年,40个重点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3:1,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四要强化防疫保发展。“畜牧业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要把疫病防控摆在与生产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依法治疫、科学防控水平,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创新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面对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激活发展主体和各种要素,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高效灵活、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机制。

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着力培育40个畜牧业重点县。这次会前,省政府专题组织召开了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农业开发办、省农发行、省农行、省农村信用社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协调会,就40个重点县加快发展问题形成了共识,提出了扶持意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和相关部门涉农资金的支持,用好用活省级畜牧财政资金,主要支持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池、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畜产品加工、动物防疫、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体系建设。资金项目的投入,一律引入竞争机制,项目申报条件一律公开透明,项目遴选一律实行专家评估,择优扶持,不搞平均分配,不设上下限,不受所有制限制。各省辖市和重点县也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加大对畜牧业的信贷投入,各级畜牧部门要会同金融部门建立畜牧业发展项目的评估机制,围绕关键环节和支撑点,选好选准项目,建立项目库。在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担保服务机构作用的同时,各地要积极研究探索畜牧业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解决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积极支持畜禽政策性保险试点,逐步建立畜牧业生产和信贷的风险防范机制。要积极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果。要积极搭建平台,搞好产业推介和项目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来我省投资,吸纳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私营资本等投资畜牧业。

二要创新产销衔接机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产销直挂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大用、永达“反租承包”和华英、汇通等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养殖场(小区)”等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广大养殖者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积极引导养殖场(小区)按照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准入城市的要求,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努力实现产销对接。加快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技术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创新激励机制。省政府已经决定对发展现代畜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支持企业培育“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对获得国家“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对40个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充满竞争与活力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三)创新方法,转变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