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与故事相结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对故事的喜闻乐见,数学教学中没有什么能比故事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抽象的数字,赋予生动形象的故事:“猴王孙悟空拿出8只桃子,对身边的4只小猴说:“这8只桃子,你们4只小猴分了吃吧。”小猴噘起嘴巴嫌少。猴王就拿出80只桃子说分给4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猴王想了想就说:“那这样吧,给你们800只桃子,可要分给400只小猴啊!”小猴听了,又蹦又跳,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也笑了。”一个“商不变”的教育,溶入“猴王分桃”中。小朋友笑了,正是乐学才能求学,此时教师再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一段生动形象的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调动了最佳的情感因素,乐学、爱学便同步发展。
(2)情境与活动相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在教学“8加几”时,我设计了“钻山洞”的游戏。用一根塑料管和一些彩纸做了一个山洞,在山洞上贴上卡片“8+”,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0—9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用8加上自己手中的数字卡片上的数,谁算对了谁就能钻过山洞。钻不过去的学生就应该回座位摆小棒或者请教他人(被请教的同学要讲清计算方法,而不能直接告诉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小蚂蚁找家”、“青蛙比赛跳荷叶”等游戏。学生游戏中,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正是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活动气氛所陶冶,激起学生主动地用数与他人交流信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并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情境与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我多次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指、手掌和一乍的宽度,并记住它,不仅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而且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在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2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1)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在一次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1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横着数数我们班第一排有几位学生。孩子们一个个起劲地数出了8人。我笑眯眯地站在了这一组中间的空道里,问:“那现在加了我,有几人了呢?”学生一起叫到:“9人”。我故意又问:“那怎样才能使我们这组有10人呢?”“再加一人”孩子们又争着回答。“再加一位陈老师”有小朋友突然指着在后面听课的陈老师。我也乐了。把正在听课的陈老师请到了小组中间,让孩子们数一数……那节课孩子们的高兴劲儿甭提了……“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
(2)引导小组合作,培养探究精神
我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5辆,公共汽车是7辆,三轮车是6辆,卡车是11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三、融入生活,提升情感。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采集了生活中的数据:“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12%、“张裕”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为11%、“四特”酒的酒精度为45%,同学们认为这三种酒哪一种最厉害?说说理由。生1:我个人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曾经品尝过酒,觉得啤酒不是很难喝,但是白酒很辣。生2:我自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是从酒精度45%看出的,白酒的酒精度最高。生3:我也认为白酒最厉害,因为我爸爸有一次喝白酒喝醉了。师:你们认为刚才这几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多数学生都赞同)那你们自己是怎么理解上面三个表示酒精度的百分数呢?(小组充分交流、讨论后汇报)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是含有酒精的量,酒精度如果越高,说明这种酒酒精含量高。生2:我们组的看法是酒精度虽然能看出酒中含有酒精成分的多少,但它不能表示酒精具体有多少毫升。如12%,其实写成分数是12/100,就是把酒看作100份,其中所含的酒精是12份。小结:百分数是一个量占另一个量的结果,可以进行两个量的比较。数学课堂通常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我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形成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四、动手操作,体验亲切感
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2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要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首先应从谈话语言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用语言去打动学生;其次,应该设计悬念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最后,可以运用提问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出示图片进行谈话:元旦快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面,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提问:(1)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盒12支,3盒大约有多少支彩笔?(2)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支数,该怎么办呢?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真正做到“启”而能“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教学形式,激发兴趣
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所以,要想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课堂中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题、做游戏、实际操作等形式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学会新知识,让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设课件情境,激发兴趣
具体、直观、形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而数学思维本来是抽象的,为使学生的认识特点与数学学科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内容对学生形成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听课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中声音、动画把圆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变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一目了然,不需教师说教,学生对公式掌握得也牢固。
四、创设教学技巧,激发兴趣
(一)注重语音变化
1.注重音量高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音量大小,是教师驾驭学生听课兴趣的关键。在教学时遇到重要的地方,教师声音要大一点,加强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时,教师的声音要温柔一点、和蔼一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免让学生感到紧张,打乱学生的思维。
2.注重语速变化。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知道抑扬顿挫的语速学生都喜欢听,因为小学生不是成年人,教师在讲课时语速不宜过快,如果教师讲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灾难,教师讲的再多,学生听课的效果甚少。因此,教师的语速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让学生的听课兴趣永不感到疲劳。
(二)注重体态语言
1.手势语。手势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常用工具,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所以说教师的举手投足非常重要。
2.神态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除了恰当运用手势教学外,教师的神态表情也特别重要,尤其是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一个眼神往往比语言、动作更有说服力,更能激起师生之间的共鸣。
(三)注重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教师对一堂课的归纳总结,更是一份浓缩了的教案。一个好的板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本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也是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所学知识的一座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内容,让板书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与交流,引起学生的再思考。因此,教师板书切不可信笔涂鸦,不着边际。
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常见、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把一些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要求那些已经掌握某种技能和知识的学生把技能和知识教给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讲解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理解。而那些倾听的学生没有了师生间的胆怯、拘束,也会自觉地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及时反馈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
及时反馈评价是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行为表现的总结,能促进学生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适时表扬、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与进步,更加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同时通过反馈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为学生今后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技能和方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3
数学是思维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提升离不开训练,这种训练更离不开教师在课堂的引导。这种引导就是把握数学课堂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六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教学背景设计要问题化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数学教学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师生思维互相碰撞,课堂就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捺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马上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二、教学内容设计要生活化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中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式等只有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才能灵活地运用,教师就是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阶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让教材活起来”,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数学例题的取舍要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超出教材,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去设计数学活动、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感受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过程要体现活动化
教师要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学具资源,多设计一些人人可参与、人人乐参与、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低年级可将数学游戏引进课堂,高年级可创造性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制作长方体框架、实地感受1公顷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多猜测、多操作、多观察、多演算、多实验、多推导、多说理、多交流、多反思。这些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地将学生的动作技能转化为心智技能,促成数学知识的自我生成。
四、导学过程要体现多样化
教师要尊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差异性,对动手能力差、动作迟缓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和多样化的操“做”策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寻求和巩固最优化的算法和策略,这一点在低年级尤其重要。
五、有效互动要体现多元化
叶澜教授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堂当然更应该体现这种多元化的有效互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互动课堂”。互动课堂一定要在教师的组织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之间产生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具有活力的教学行为,应该是“要求”与“自由”的共同体,切忌“放羊式”的互动管理。
六、练习作业设计要合理化
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4
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
刚开始很多孩子会很想了解笔者,所以日记上会写一些“老师,你喜欢什么?”“你的QQ号是多少?”等之类的问题,他们还会接着和你谈美味佳肴、旅游随感、生活琐事等;有同学甚至说:“老师,我妈妈最近生了个小弟弟,她是不是会不喜欢我?”在她迷茫的时候,笔者作为知心姐姐一样告慰她道:“弟弟小,妈妈当然要更加呵护他,这并不代表她不爱你,反而你是姐姐,你也应该疼爱弟弟。”学生和笔者交谈之后,的确改变很大,还告诉笔者:“我给弟弟换尿布。”当笔者有时外出听课,没上数学课,会有学生这样问:“老师,你去哪了,今天没有上学数学课,很想你。”也有同学表达上数学课的感受和意见:“老师,你的课很幽默,我们都很喜欢。”“老师,你激动的时候,声音很大,能不能低一点?”“老师,我会在课堂上努力的,你相信我。”这是笔者和孩子交谈的开始,也只有这样,笔者才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心声。
了解学生无非在于达到便利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关怀和因材施教的目的,当教师付出精力及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学生时,教学的过程会因为许多的关怀、体谅、接纳、欣赏而产生极大的动力,整个教学过程必不会落入呆板、沉闷、机械化当中,反而是充满生趣与活力的。教师也要给学生了解自己与接纳自己的机会,设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和喜爱,自然也是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视的一部分。
共同学习的方法
笔者也一直在追问自己,应该怎么教,才能和孩子拉近距离,孩子才能轻松快乐地学习。新课程改革以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科本位,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研究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育的切入点。笔者指导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预习,先了解会的知识点,不会的或者说不明白的地方写在“数学日记”上,让老师了解他们的疑惑和现状。这样节约了课堂上的提问时间,能围绕他们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效果很好。笔者还可以借题发挥,把课外的数学知识也带到课堂,
学生喜欢和笔者谈心,也有学生喜欢和笔者探讨知识。在学《小数乘整数》的时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2.35×3为什么末位对齐竖式不是2.35×3.00。”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考:“学生怎么会这样想呢?”“原来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和小数加减法混淆了。”于是,在复习课上,笔者把学生的问题提了出来,请其他同学来说说。有的同学说:“这样可以,但太麻烦了。”我再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小数的性质是在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们计算为了简便,而这题添了0,变得更复杂了,所以这样反而麻烦了。”说得真好,笔者情不自禁鼓掌了,那个提问的同学也点头明白了。
不了解情况,怎么能去评价学生的奇思妙想呢?教师应该试着问问他“为什么”,再去评价和给予他鼓励、帮助。笔者愿意做这样的教师,笔者也试图这样教学,希望能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能构建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家校沟通带来主动学习
笔者从最基本的课堂习惯养成做起,督促学生养成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自觉做一些有利于自己提高的课外作业等。从怎样预习、怎样复习、学生怎样自学等方面着手,一定能让制度更加完善,从而督促好孩子的习惯养成。
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5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的情绪状态、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当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就犹如让学生服用了强烈的兴奋剂,使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去热爱学生,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要饶有兴趣地和学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的教学时光。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情感活动富有吸引力的生机盎然的课堂学习生活。所谓愉快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二、多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给“差生”一点阳光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案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1.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2.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3.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总之,要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五、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数学科学技术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特点,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习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引领学生由知识学习转化为运用能力,还能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然而,由于新课程改革以来,有部分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习题的解读还不够全面。因而导致片面使用习题现象仍然存在,或者干脆不用习题。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探索教科书中习题的特点,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与同行共勉。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的特点分析
(一)题型形式灵活多样。与传统的教科书比较,现行的教材中习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和以往的习题有了明显的区别。以学生常见的应用题为例,以前的教材中涉及到应用题的时候,会鲜明的给出条件和问题,学生只需要机械式的套用公式就可以完成问题,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而现在的教科书,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应用题的条件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图画形式,如隐含在其它条件之内,还有的就是出示多余条件,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鉴别,学生经过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才能完全将题目做出。这样在给学生增设了一定的探索难度之外,更给学生呈现了灵活多样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方法,为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处理信息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题型数量有所增加。之前的数学教科书中习题的设计,题型主要是围绕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题型进行,这样多次重复题型的设计会导致学生做题积极性不高,没有任何可以探索的空间。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的设计侧重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因此题型增加了很多,有估算题、探索题、开放题、实践题等多种新颖有趣的习题,这些习题涉及面广泛,不仅需要学生在本上抄抄写写,更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联想,并探索才能完成做出。这为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习题设计凸显生活化。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并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与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在各种版本的习题设计中,充分的关注了这一点,其中苏教版的尤为突出,学生会在习题中经常见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且教师在布置习题的时候,很多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完成。这种食物素材的习题设计在很大程度的贯彻了新课标的宗旨,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理解了环保问题,地理问题等内容,让数学教学不再是死板的套用公式教学,而应当是具有生活化气息,具有解决问题的一种人文化的学科,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习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结合生活,学以致用。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数学教科书中习题设计的重要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对生活化情景产生兴趣,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习题的参与中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另外,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教师有效的将生活化习题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可能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如果得以拓展和延伸,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推动作用是无法估计的。
(二)精心安排,灵活运用。面对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使用习题。首先,精心使用现成练习题,因为当前习题设计题型灵活,层次性较强,教师可以针对所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习题进行利用,不求学生面面俱到,实行题海战术,但需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经过习题的训练,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其次,对于教材上的习题不能与教师的教学状况同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习题的创新改变来实现练习的过程。如对于训练量较少的习题,增加其习题数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对于习题设计较为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补充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开小灶,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将课内习题向课外延伸,一方面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一方面让学在生活中学数学,活化数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充分挖掘,深入使用。教无定法,必须得法。有些教师在运用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一味的打乱教材顺序,按照自己的顺序方法来进行教学,也许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习题的使用上则会乱了方寸。针对当前数学习题设计合理,形式新颖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教材的指引来实现教学流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挖掘教材习题的深度,增强练习的效率。重视习题的尝试、变换、隐身和多元化教育功能。同时,要引导学生对“试做”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启发式学习方法,学会收集信息,并作出处理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科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习题设计始终走在教育的前列,为教师数学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也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扎实有效的利用习题,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将小学数学这一基础性课程上“实”,上“好”。
参考文献:
[1]张文宇,傅海伦. 新加坡与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07)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