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范文1

从全球及国内形势分析,自金融危机以来化工行业发展放缓,但仍有一批新项目上马,从而创造出一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上升,这就意味着给化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悉北京化工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部分好的专业甚至能达到100%。能有如此高的就业率不得不归功于化工行业人才的专业特点:其一,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材料化工、等诸多领域,技术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化学工业,服务对象遍及化工、石油、医药、能源、轻工等各部门。其二,工程特色显著、知识的可迁移性强,本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知识结构的支撑点,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这些工程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而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

根据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内蒙古相关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统计,目前化工行业人才就业方向大致归为技术与销售两大类。从人才需求领域来看,应用化学、工程化学、化工机械的人才需求最大。从中国化工招聘网近期招聘形势分析,企业需求最大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专业的相关人才,分别占到需求总数的10%、8.5%和6%。同时化工产品销售人员也是各化工企业及其需要的,从招聘情况看,化工行业销售人员必须具备化工方面的专业背景,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和配方要非常熟悉。化工销售人员属于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化工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该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个性、能力等方面要求都相对较高。

从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懂技术、懂管理,能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推广到市场的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复合人才。普遍来讲,化工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专业化”越来越突出,整个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

2.化工企业用人基本标准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化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企业招聘中,我们发现过硬的专业技能往往被各类人才看作是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砝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却把对企业的忠诚度放在第一位。忠诚度是任何企业都强调的一项素质,化工企业尤其如此。因为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涉及许多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如果招聘的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他们在掌握这些之后一旦不辞而别,对化工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相当多的化工企业在评价人才的价值时,都将忠诚度置于专业技能之上。

3.化工行业发展预测及相关人才就业形势分析

化工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每当有新项目大量投产时,开工率就会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加上经济的增长,开工率将会回升。化工行业接下来一两年的开工率会相对较低,但经济复苏后开工率等指标都会有所好转。此外,像上世纪80年代初一样,一些旧的产能项目正在关停,部分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老设备将会彻底关闭。

化工产品需求增长的根本推动力是GDP的增长。通过长年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的分析发现,无论是全球还是各个地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的需求增长都与GDP增长有着明确的关联,即聚烯烃的需求增长速度大概比GDP增长高2~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预期未来全球GDP将以每年3%左右速度增长的情况下,全球对聚烯烃的需求增长将在5%~6%。化工行业能够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据预测,地球人口2030年将增至80亿左右,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同时,全球经济规模预计将翻一番,达到70万亿美元左右,而化工产品的形式是多样且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将大大推动能源和化工产品的使用率上升,使化工产品渗透到终端产品市场,如汽车、包装、建筑、健康和个人护理。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范文2

在多姊妹的家里,山红红还是大姐,因而从小就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职责,大姐的角色使得她逐渐形成了独立、大胆、敢闯、敢承担责任的个性。1977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时,山红红从一位熟悉石油系统工作同学的父亲那里得知:山东东营有一个大油田,而且还有一所不错的石油院校。猎奇心和独立的个性促使她决定走出去闯一闯,于是萌生了到油田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很快,她和同学一起各自瞒着父母报考了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那时候对石油完全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宣传画上,站在高高钻塔上飒爽英姿的女钻探工曾深深吸引着她。当然,对石油行业的艰苦山红红也了解一些,因而在专业选择上,她毅然选择了石油炼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才“通知”父母,虽然他们开始有些反对,希望她报考师范类大学,但是知道她的脾气和性格,想想女儿作为后的第一届考生上大学本身不容易,就没有再坚持,那是她父母第一次领略了她要强的个性。

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大学报到一看,山红红心里咯噔一下:条件很恶劣,学校周围荒芜一片,住的大都是千打垒……自己毕竟还是来自大城市的女孩子呀!想像中的大学在哪里?在当时积极报考石油学院的同学中,她是最积极的一个,她开始后悔了,但并没有想要退学的想法。“我当时想,自己既然做出了这个选择,就好好学习吧,学成之后肯定能为国家做贡献!这个目标一直很明确。”山红红动情地回忆道。

从35年前报考华东石油学院时起,山红红的人生就和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35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位独立要强的女学生,已然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最高执掌者。谈到担任校长的感受时,她对记者说:“这所大学对我而言,已不单单是一种缘分和热爱,更多的是一份建设好她的重任。”

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百舸争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高等教育长河中的一支劲旅,被原国务委员陈至立称为“一所战略性的高校”。学校对国家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整个能源战略中都负有重大责任。

身为校长,必然对大学的发展负有重大责任,这种责任感自从被任命为校长的第一天起就牢牢植入山红红心中。如何使学校在保持石油学科强劲优势的同时,拓展多学科协调发展?如何在高校间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新形势之下实现更大发展?如何在学校发展面临困难时能够不畏艰难……山校长一直在思考并大胆实践着。

本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红红校长做客《高端访谈》,将结合自己切身的成长体验和认识,为大家讲述她眼中不一样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有对考生在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方法方面的温情建议。其中,有关石油大学的许多观点和想法,她还是第一次向外界透露,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一所特殊的大学:石油之外更有风景

《高校招生》:山红红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注意到,您是中国石油大学本土成长起来的校长。从1978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学校的前身),到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大学校长。30多年来,您一直与她相伴成长,在您眼中她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山红红:首先感谢《高校招生》杂志,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从1978年初我来华东石油学院(编者注:今中国石油大学)上学至今,我在这所大学学习、工作了整整35年。在这里,我的思想得以成熟,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今我身处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主持并引领学校的发展,今天再来审视这所大学,我的感触很深,更因为自己曾经是一名石油大学学子感到自豪。

在我眼中的这所学校首先是一所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高校。学校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始终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石油石化工业提供优秀人才作为重要使命,学校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是石油行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的基地。现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已经超越美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必将大幅提升。作为“国字号”的中国石油大学和她的学子们,对服务国家发展一如既往地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要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她更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从踌躇满志的北京石油学院,到历经风雨的华东石油学院,再到风华正茂的石油大学(华东),现如今展翅腾飞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校60年来,学校四易其名、三易其地,历尽艰辛、弦歌不辍,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惟真惟实”的校训。这是学校在新时期实现办学目标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高校招生》:目前国内冠名“中国石油大学”的有两所院校,分别位于山东和北京,对许多考生和家长而言,他们并不完全清楚这两所院校究竟有哪些区删或是联系。借此机会,请您解答一下。

山红红:我们是一所大学,两个办学实体,既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申请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2011计划”等重大项目时,我们都是在一起的。

从办学历史上来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两所学校的来龙去脉。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整体搬迁到山东东营,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78年,华东石油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但由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受限,招生工作并不理想。于是决定利用北京的有利条件,在原北京石油学院校址内剩余的一点地方建研究生部。到了1984年,为扩大办学规模,学校主管部门决定在北京昌平建新校。1986年,昌平校址建成,部分研究生开始在昌平学习。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1989年5月,学校主管部门发文时正式使用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北京)的字样。就在这一年,北京校区开始在招生工作中打破原来的限定。北京校区除了招收100余名研究生外,也招收了少量本专科生。华东校区除了继续招收本科生,也开始招收研究生。至此,石油大学两地独立办学的格局逐步形成。

《高校招生》: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贵校都是一所以培养石油化工专门人才的单科性大学,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贵校在由单科性大学向多学科大学转型过程中,做了哪些探索?

山红红: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学校多年来都在认真思考并实践的一个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在创建初期有着十分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燃料工业部,这也使得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就业直接与石油行业挂钩。那时,学校的学生全部面向石油企业就业,学校也是完全按照行业的需求办专业,立足于为行业服好务,而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主动思考不够。

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正好又赶上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扩招,这样的外在形式促使学校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大学究竟该怎么发展?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学,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是“有特色、高水平”,于是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定位,那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一所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那么,我们要做的就不单单是把石油相关的学科发展到极致,这就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种挑战。完全是从企业向国家层面进行了剥离,因而办学层面也不一样了。当学校从一所学科单一的行业大学向办一所研究性的高水平大学转型时,她的定位就不仅仅再是石油了。

面对紧迫形势,近十年来我们在这两个体系的构建中,做了很多的思考。尤其是在一些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上,我们非常慎重,同时也做出了大胆探索。首先考虑到的是要和石油行业的结合、和新能源行业的结合以及跟更广阔能源行业的结合,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与国内高等教育院校发展相协同。

我们虽然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也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将石油人特有的铁人精神渗透到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石油文化。

《高校招生》:2011年,贵校从山东东营市整体迁往青岛市办学。离开了办学近60年的老校区。这是基于何种考虑?

山红红:东营是一个新兴的油田城市,在大油田办学,的确极大方便了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的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引不来,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另外,许多重大课题往往需要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教授联合攻关、共同完成,东营只有中国石油大学一所高校,而且交通也相对不是很方便,无法与其他学校产生协同效应。

面对人才稳定和引进人才双重难题,为了拓展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决定将学校的主校区由东营迁到青岛,而东营校区主要是作为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教学实习和学生实践基地,并承担一些继续教育的职能。这次学校办学主体的迁移,还可以称得上是学校的战略性转移。

选择在青岛办学,还是基于青岛这个城市的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港口、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也处于龙头地位。我们相信青岛这个城市所具备的国际化、开放性、丰富的经济教育文化资源将为我们学校的崛起增添十足的动力。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开放的姿态,也有利于吸引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任教。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青岛新校区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学校南门外就是大海,南面紧临蔚蓝大海,有着亚洲最好的沙滩——金沙滩。平日同学们可以在靠海的草坪上晨读,可在清晨雾气缭绕、海风拂面以及海浪拍打岸边的浪声中享受别样学习时光。

《高校招生》:作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最高学府,“石油”二字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学校的行业特色。但因此也让不少考生和家长产生了美丽的“误会”:觉得这所大学除了石油类专业,其他专业就没有特色,事实上是这样吗?

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协调发展的大学。石油是我校的特色,石油类专业也是我校的主干专业。除此之外,我校的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实力也很强,例如我校现有的13个国家特色专业: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保设备工程,其中非石油类的专业占了一半。不仅如此,我们本科招生的50多个专业中,真正和石油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当然石油类专业是我们最好的专业,因此学生在找工作上不存在问题。其他通用专业包括了文科、理科、管理等一半的专业。学校在对非石油类专业的扶持与建设方面,还是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的。因为我们知道,石油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会逐年下降,如何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非常重要。我们建立这些学科和专业一方面是考虑到了石油行业也急需这类的专业人才,更多的考虑还是希望站在一个更广阔的事业和平台去培养学生。因此他们就业并非完全是去石油行业。

另外一组数字也可以说明,以前我们学生的100%就业都在石油系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后,我们的学生面向石油系统就业的比例由60%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到现在,我们提出了“3331”的布局,现在已经初具成效。其意思就是30%多一点进入石油石化企业,接近30%升学或出国留学,30%到地方或其他企业,还有10%是自主创业。这个目标是在三四年前提出来的,今年就已经靠近这个目标了。

一份特殊的行业:适度吃苦大有裨益

《高校招生》:石油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许多考生家长觉得进入石油行业就意味着丰厚的薪水和待遇,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觉得石油行业太艰苦、寂寞。如何正确看待石油行业,怎样理性选择石油类专业,您有哪些建议?

山红红:大家认为石油行业艰苦,主要是受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描述石油行业电影的影响。现在石油行业的条件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几十倍,即便是在开采石油的第一线,屋里面的暖气、空调、上网各种设施都是一应俱全的,包括饮食都是非常好的,虽然室外是戈壁滩、荒漠。尤其现代勘探、钻井技术的普遍使用,都让从业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艰苦。

作为学生、家长,都希望大学毕业后去更加舒适的环境工作,但我认为去一些相对艰苦的基层、行业去吃一点苦,锻炼一下,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实践经历对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成熟、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将来,学生无论走到多高的岗位上去主持工作,这些经历都会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是宝贵的财富。

试想,一个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往机关坐着,和那些先去井队工作一段时间再到机关的人相比,他们一样不一样?很显然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对基层的感受、不了解基层的工作,因此他在做管理和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他们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和失误。我觉得人吃点苦不是坏处,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考生。我女儿今年也要高考了,我经常告诫她要学会自立自强、多吃一些苦,当然这里说的吃苦并不是非要危及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是说有了这段吃苦的经历,对孩子将来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好处。

说实话,石油专业虽然被看作是热门专业,但是近几年来,它的就业形势是慢慢走向平稳的,如果考生盲目报考这些专业,毕业后都想往研究院、设计院走,那肯定是不太现实的。我建议考生和家长们需要冷静思考,认真掂量自己的兴趣爱好,想一下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比如同样属于石油类专业,有是地质勘探,有的是地质学。它们一个是工科专业,一个是理科专业,差别非常大,这些都要求考生提前进行了解。

今年我们学校有五个学科的排名进入了全国高校的前十位,这其中也有学科不是石油学科,借此机会我也建议考生们不要只看到了我们学校的石油类专业,其他专业同样值得关注。

一所值得选择的大学:特色铸就宽广成才路

《高校招生》:再过几个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即将迎来60周年校庆。建校印年来学校沉淀出了怎样的办学优势?

山红红:在中国石油大学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学科特色。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的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部为石油学科或与石油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经过三期“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石油学科优势。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蝉联第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2,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第7,地质学学科第8,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第10。二是人才培养特色。建校60年以来,学校已经为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还有“石油报国英模”孙波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我校毕业生校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工作踏实,作风务实,比较鲜明地体现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品格特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0%以上。三是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产学研结合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有两大优势:一是拥有直接面向石油工业服务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石油工业的广阔市场及发展需求。学校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成立了理事会、董事会,先后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与企业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17个,覆盖了学校全部56个专业。可以说,经过长期探索,学校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齐全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高校招生》:具体而言,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山红红:我校是一所追求教育本质的大学。一直秉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理科实验班”,接受专门的个性化培养;还可以根据需求与志向,参与到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高校的“2+2”、互换生、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中来。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科技活动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尽情角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化工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学术赛事。此外,学校还拥有完善的奖助体系,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累计超过7000万元,决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高校招生》:贵校就业情况如何?

山红红: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行业还处在一个发展时期。特别是国家汽车行业的发展,必将推动石油行业的发展。因此,石油行业对石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保持稳定增长,石油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光明的。石油类专业就业的“主战场”还是在石油行业内,十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并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高校招生》:贵校学生在考研深造,出国留学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尝试和探索?

山红红: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毕业生就业方面突出的优势,所以学生考研率一直不是很高,但近年来通过加强就业引导,采取在优秀推荐免试生中选拔直博生、在优秀的在学研究生中选拔硕博连读生、加大研究生奖助力度等措施,这种状况也在逐步改善,现在每年毕业生考研率大约在30%,其中超过95%考入“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