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文2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 教育 学习方法 培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练、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地理解、梳理知识。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文4

一、趣味的物理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与实际现象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演示喷泉实验,学生即感到新奇,又感到惊讶。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三、利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杨振宁获挪贝尔物理学奖,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作鸡蛋煮了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牛顿实验时把表当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五、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文5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首要条件,而且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中的趣味性素材,比如新教材中设置了一些试一试、做一做等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还有一些拓展知识的阅读材料,以及配套的教学光盘等,这些资料如果运用得当都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挥作用。如七年级教材中关于奇妙的图形、多彩多姿的图案等,以及涉及到数学史的内容,教师要尽可能扩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其次,通过“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从生活发掘和提炼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渴求,这样他们就会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以便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遵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全盘托出,或者提出一些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习惯接受和记忆老师的讲解。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要想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取得成效,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引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比如教师可以层层设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感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之后的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三、教师引导,注重学习方法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教育建构主义;信息技术;科学方法的培养模式

教育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是在理解、感悟、批判过程中建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保存信息和利用信息为目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其中,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具体地说,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下面笔者将在建构理论下谈自己实践的几个信息技术科学方法的培养模式。

一、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与启示

1.个人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

知识是通过经验建构而来,学习产生于个人对知识的阐释,学习是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对意义理解的过程。这几个关键假设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教学就是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制造适当“困惑”,帮助并引导学习者解决“困惑”为核心,来支撑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2.社会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

学习是磋商不同观点的社会性协作过程。这个假设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与境说的关键假设

学习应发生或置身于真实的场景。这个假设给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育应跟情境脉络有关,称之为“情景认知”,这种学习类型叫做“真实性学习”,这种教学称为“抛锚式教学”。

二、贯彻新教材培养科学方法的模式之一 ――观察法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1.课堂演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起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

2.活动与探究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既接收信息,又传递和加工信息,诱发悟性的启动,学生获悟后就进入新颖别致的构思设计,最终获得准确而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贯彻新教材培养科学方法的模式之二――分析法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磋商不同观点的社会性协作过程,因此它需要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以权威者去剥夺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

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自愿组合来制作网页(要求至少两人一组),学生通过合作制作出各小组的网页后,再让各小组之间充分地交流,引导每位小组成员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观摩、体验,学会欣赏和发现其他小组的优点。经过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后,正确认识自我,对本小组的网页作出修改、补充,使本小组的网页进一步得到完善,逐步丰富小组成果。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得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学生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十分扎实,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这一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教学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并形成相对共同的价值进行分享。

四、贯彻新教材培养科学方法的模式之三――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在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幅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教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再自己去操作、尝试。在去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这正是建构主义中与境说理论的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