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1
一、安徽卷与全国卷I的结构分析
1.共性。
无论是安徽卷还是全国卷,其都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对教材主干知识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反映时代气息,稳中有变、有所创新。
2.差异。
虽然2015年高考安徽卷与全国卷I历史试题的分值相同,但在题量和题型设计上却有诸多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安徽卷历史试题全国卷I历史试题客观题11道题,每题4分,共计44分12道题,每题4分,共计48分主观题
(必做部分)2道题,共计56分2道题,共计37分主观题
(选做部分)无4道题,任选其中一题,共计15分知识分布客观题:中国古代史3题、中国近代史2题、中国现代史2题、世界古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2题、史学常识1题
主观题:中国近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1题客观题:中国古代史4题、中国近代史3题、中国现代史1题、世界古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1题、世界现代史2题
主观题(必做部分):思想史1题、科技史1题
主观题(选做部分):4个选修模块各1题二、安徽卷与全国卷I的历史试题特点
尽管这两套试卷历史试题的阅读量都比较大,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却都是有限的。它们在稳中求变的基础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试题呈现形式不同。
全国卷I历史试题不拘泥于传统的试题呈现形式,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构建了一个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
安徽卷历史试题的呈现形式比较多样,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了选拔学生的目的。
2.试题难度不同。
安徽卷历史试题干扰系数较小,总体难度较低。全国卷I历史试题信息量大,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3.创新程度不同。
安徽卷历史试题的考查目标、问题设置等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试题没有刻意追求非文字材料的多样性,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科的主干知识,如儒家思想、古代选官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等。
全国卷I以能力立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要求较高。例如,第41题以“科技与生产力关系公式”为主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该题取材新颖,紧扣教材,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三、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教师要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培养能力,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教授基础知识和构建学科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
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讲解课题知识、单元知识、模块知识、专题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破思维定式,用新视角、新史观和新理念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2
一、基于“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这一层面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要求从材料中直接获取信息,分为四个层次:
1.根据材料结构分层次、简要、完整地作答,利用所给的结构提示,如分号、句号、破折号、省略号等,直接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出答案。
2.比较材料中的不同信息,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条件、承接等,形成有序性的思路,图表材料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比较,按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秩序有机地组织答案。
3.辨析材料的真伪和精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过程需要调动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学科常识进行推理判断,抓住关键词和或材料别强调的论述,结合材料背景进行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综合材料信息或信息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多个材料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关注材料所体现的时间线索、结论线索、人的线索、概念线索等,这些为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二、基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这个层面的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所学的背景回答问题。历史背景体现的是主干知识、线索和主要概念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据此,笔者把这类问题的解答分成以下两个方面:
(1)重大历史概念联系法
如世界近代史:
经济问题常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金、市场、劳动力、政治前提、环境条件、技术、原料”“近代化的进程”“工业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化”等概念。
政治问题常用“资本主义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三权分立”“限制王权”等概念。
文化问题常用“人文主义”“因信称义、先定论、宗教宽容、教随国定、信仰自由”“启蒙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概念。
(2)历史大事联系法
如世界近代史:
文化问题常联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经济问题常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政治问题常联系: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一战、十月革命。
这些概念和大事涵盖了世界近代史的主干知识和线索,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复习思路。
2.结合阶段特征回答问题。如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史的阶段特征并学会运用于主观题的解答,以世界历史14世纪-19世纪中期为例: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14世纪-18世纪
政治上专制王权反对教皇、宗教改革、形成早期的民族国家、英国成为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重商主义、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国际上先后兴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早期的殖民国家、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早期工业兴起;文化上人文主义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成熟。东方国家专制和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早期殖民者东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却缓慢发展、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上进入总结阶段。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早期和中期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成为历史的前进的动力,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三次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兴起了三大思潮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及社会主义和三大运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启蒙文化激发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也促使科学的最终形成及发展。
三、基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这个层面的设问一般会要求总结或揭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1.综合多个材料的信息而得出总结性或规律性的认识,即某种历史结论。要关注几个材料之间的共同问题及反映的信息的不同角度,注意完整性和概括性,如特征、主要因果问题、本质性的问题等。要求要有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一般要涉及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或阶级属性等。
2.利用多个材料对某种历史问题和结论进行思辨性的认识。要关注材料的方向性,注意问题评价全面性,要依据历史评价四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及有利于文明的演进等,要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3.图表材料反映出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一定要关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所反映出的信息,经常采用“上升”“上扬”“下降”“下挫”“停滞”“徘徊”“逐渐上升”“逐渐下降”“逐年上升”“逐年下降”“分布不平衡”“重心在……”“比例上升或下降”“占较大或占较小比重”“占主导地位”“居次要地位”“出现新兴产业”“传统经济或行业仍占主要地位或逐渐瓦解”等词。
四、基于“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要求的解题指导
应用相关的时代精神作答,比如“和平、发展、民主、法制”“和谐”“以人为本”“合作交流”“全球化”“开放、开化、开明”“团结统一”“实事求是”“文明进步”“文化传承”“扬弃”“平等互利”“独立”“互相尊重”等。
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和国家大事,关注具有长效机制的热点,并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关注历史观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对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概念,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
新高考
中学历史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改已相继出炉,批评与认同之声随之而起。但在我看来,新课标至少彰显了如下值得肯定的“趋新”特征:其一,体例新:由通史体例转变为专史体例;其二,观点新,大胆引用了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其三,史观新:改变了过去革命史观一统天下的局面,凸显了时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四种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在新课标指引下,高考随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一、社会史观与历史新课标及新高考
社会史观又称社会史范式,它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引领人们“眼光向下”,关注下层草根社会的历史演变,试图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于是有学者把社会史称之为视角说或范式说。那么,社会史观在新课标和新高考中又是如何彰显的,它的地位如何?
值得肯定的是,新课标一定程度地贯彻了社会史观的理念。以人教版为例,经济史专题(必修2)第五单元特设了涉及有关社会史内容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小专题,下设三个子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反映和揭示了在现代西方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百姓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从中学历史课程发展史来看,这一有关社会史内容的开设,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耳目一新,相当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这是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在欣慰之余又略表遗憾,就人教版新课标而言,社会史的内容只是经济史专题里的一个子目罢了,似乎是经济史的“附庸”,这与社会史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殊难相称。
二、中学历史教师的回应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回应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呢?在我看来,务必做好如下两大转变:
首先,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一般而言,多数中学历史教师对于教材的内容早已熟记在心,不仅自己是这么做的,同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是,伴随新课标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在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之余还应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并适当地开展教研活动,使自己由“知识型”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具体途径:其一,适当地订阅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刊物,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及时了解教改教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二,广泛阅读学术性较强的相关专著,如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陈寅恪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以及《剑桥中华民国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这些著作堪称史学的经典论著,在历史新高考中出现率极高。其三,登陆学术性较强的相关网站,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权威性站,这些网站刊载了大量学术性较浓的论文,一定意义地代表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其四,聆听名家讲座,领略史家风范,如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北大百年讲堂等名家的学术讲座,他们不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历史知识,而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和学术的统一。通过以上途径,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相关史学理论和研究动态,而且可以拓宽学术视野,进而,使自己转变为一名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
其次,由单一的旧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因受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革命史观在史学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以致人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推动革命进程的发展为准绳。因此,在以往的课标和高考中均较为彻底地贯彻了革命史观。但是,与传统不同的是:在新课标引领下的新高考彰显了时下学界比较认可的四种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上述史观应如何定义?现代化史观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大众化和科学化;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包括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是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社会史观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并揭示其运动发展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史、家庭史、婚姻史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等历史。那么,面对新史观的冲击,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予以回应?首先,加强史观转变的意识。要适应新课标和新高考史观的变化,务必强化由以往单一的革命史观向多元的新史观转变的意识。其次,广泛阅读与新史观相关的经典著作。通过广泛阅读一些史学经典理论著作,使自己对新史学观念有相当程度地了解和认知,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所引发的史学观念的巨大变化。
总之,要实现上述两大转变并非易事。然而,为了适应新课标与新高考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中学历史教师又不得不予以回应,否则就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7(1).
[3]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4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记载,是培养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对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重要意义。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唐太宗也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要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可以加强个人的修养。除此之外,历史上高考中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说白了,它直接关系着你的高考成绩,在当前情况下,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你对历史有无兴趣,但在主观上你必须重视它。
二、要认真听讲听课
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一般都会把所学内容的精华在课堂上讲解,并集中解答同学们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并形成体系和线索。这在高三尤为重要,因为高三课堂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速度快,而且极切近高考。老师往往会联系高考考点,考纲,和往届考题,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全神贯注,力求听懂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争取在课堂上留下知识的深刻印象,减轻课后复习的负担。
三、要善于把握
历史线索历史是一门线索性极强的科目,上条脉络清晰的线索可以使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分类,归纳成三条大线,即: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国的近代经济的发展。而在列强的侵略的这条线索下,可以归纳到,第二次,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中日,帝国主义的狂潮,以及日本等,这样就把分散的历史通过列强侵华这条线联系起来了,省下了我们很多工夫。还有,课本有些东西看似零碎,只要我们注意整理,还可以找出其历史线索,无论是时间线还是空间线。
四、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历史的高考题型,一般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要切实地注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凡是书上的文字都应认真去看,还有书上的小字部分,每页的注释,也要做到一一过目。不要侥幸的认为这不会考,那不会考。要抓住考试重点的同时,全面地铺开战线。还要反复不断地看书,持之以恒,特别对重要的章节有强烈的印象,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好了,才能完成从“自由王国”的飞跃。最后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就有了心理优势,不至于在高考时过于紧张。
五、要重视对做题的训练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5
关键词: 高三历史复习 历史概念 阶段特征 基本线索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与学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掌握知识?除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决不能把基本史实当做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还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的状况,对教学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笔者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建立网络体系,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
一、突出历史概念,加强基本史实的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中的点,亦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基本史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属于中学知识的初级层次。基本史实是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缺少的史实,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基本历史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历史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分析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史实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识结构的形成中更为重要。
由于中学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每一道考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理解的历史概念,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后来成为纳粹撕毁和约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等。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历史概念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并达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二、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正确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诞生(1640—19世纪2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30年代—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871—1917年)。
帮助学生揭示时代特征,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小结。以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为例。在小结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列举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或历史现象:从1871—1917年,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政党政治、列宁主义、亚洲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或现象的特点和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产生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以科技为依托、垄断为组织形式、提高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最终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改变,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的国家政权的国体和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为政体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型定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变化影响到工人运动,各国工人政党普遍建立,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增多,列宁主义诞生。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概括出时代特征。
所谓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归纳,从特殊中找到一般。上述六大事件同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政治模式、国际关系、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无不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相联系。所以,可以将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的时代特征概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如果没有对事件个别特征的分析,没有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没有对事物共同点的概括,就无法揭示时代特点。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这种发展性,使历史知识具有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把握基本线索,不仅能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教会学生把握基本线索,贯穿于整个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学中最大的误区是把基本线索讲成了知识线索。例如,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三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如果在教学中,按上述专题,机械地把孤立、松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还不能称之为基本线索。因为其仍然仅仅局限于知识内容,至多是积累了、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而没有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只能称之为知识线索。
基本线索则侧重事物过程的阶段性变化,从部分质变到质的飞跃的规律性变化过程。以第一条线索为例: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英、美、法的新兴资产阶级,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社会发生了转型的巨变。19世纪中期,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普遍展开,出现了自上而下的革命、改革和统一战争,俄、日、意、德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政治模式定型;世界被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联系为统一的经济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总之,只有这样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性变化,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构成历史知识的框架。
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纵向联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世界近代史最主要的基本线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它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深刻地说明了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有机地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教学。
总之,通过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的历史学之所以称为历史科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一改过去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积累性的,互相融合而为一体的。当然,无论是知识体系的内化还是能力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讲解示范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设计必要的练习加强训练。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6
[关键词] 高考 高考状元 实力
高考状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状元的学习经验和高考经历成为中学生奋勇前行的路标和榜样。状元是怎样炼成的,他们的成长轨迹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初衷,我们根据采集到的许多鲜活的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有实力才有魅力,实力成就人生
没有哪一个状元是从丑小鸭一变而成白天鹅的。也许成为状元是一种偶然,但是实力成就了这种偶然。每一个优秀生或状元的诞生都是日积月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些学子都是平时的学习尖子,成绩的取得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北京文科状元张说,她成绩的取得获益于她从小到大,学习基础一直打得很牢固,她自信地说,如果让她重新高考一次,凭自己的实力一定会考得像今年一样出色。张考前的学习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她说,考前的每一次模拟考试,她每次都是第一,高考只不过是又一个第一而已。
二、基础、思考最重要,认真细致不可少
抓住基础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一环。江西文科状元朱虹璇秘诀是:“课本为主,多做题,多总结。”湖北文科状元张友谊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拒绝题海战术,专攻错题和课本,多研究总结。高考出题角度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书本知识。弄通了书本知识,就掌握了通往高分的金钥匙。
许多高考状元谈到自己的学习经验时,都强调“思”“想”“钻研”“认真”。河北省文科状元开武桐喜欢“对一个题翻来覆去地‘想’”,她认为这样很有意思”。“我题做得不多。”武桐这样说自己。
三、专注于课堂学习
这是高考状元们共同的经验。课堂是最主要的战场,一个放弃主战场的学子,无论如何是考不出好成绩的。宁夏文科状元邢阳在谈到成绩好的秘诀时说:“上课的时候要专注,课堂上的知识一定要消化,听不懂的问题,课间10分钟赶紧抓住老师讲解。做题不在多,在于精,课外题只是一种辅助。学习要讲效率,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甘肃文科状元魏雪谈到自己的学习经验时也强调,“首先上课要认真听讲。我一般都是课堂上把老师讲的消化了,然后课余做些题巩固一下”。她说,自己从不熬夜复习,最晚到11点,从来没有“开小灶”补过课,保证学习的高效率和独立思考才是她制胜的“法宝”。
四、教训是个宝
对于高考状元们来说,善于总结考试失败的教训是他们成功一个法宝。一个人的进步是在不断总结成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越大,说明成绩的基石垒得越坚实;同样,如果失败的教训越深刻,分析得越透彻,进步的步子也就越大。常言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如果不认真地进行分析,不断地汲取教训,那么失败还是失败,永远不会成为成功种子。
黑龙江高考文科状元禹奇锋,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时,首推了他的学习“秘籍”――“错题本”。他说,这个记录了他所有学习错误的“错题本”,不仅时刻地提醒他,不要再犯这些错误,而且还让他举一反三地思考了许多相类似的问题。禹奇峰说,要取得好成绩很简单,用一句话可以总结出来:“紧跟老师,勤于回头看看自己过去的失误”。作为理科基础比较薄弱的文科生,禹奇锋与其他同学一样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为了弥补这一“短腿”,在老师的建议下,禹奇锋制作了一个“错题本”,他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在本子上一一记录下来。他经常翻开看看,认真琢磨这些错误产生的根源,举一反三,杜绝在今后的学习中出现相同或相类似的错误。
五、所有的状元都是主动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主张和学习方法
海南文科状元林婵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她注重在学习中总结,梳理知识结构。读书、看课本时,她会先盯住目录,过一遍后才决定从哪部分开始看起,这样做主要是有利于全面了解知识结构,在没有学习时脑中就有了这本书的整体知识框架结构。比如学习历史时,她会将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外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将之归类就很容量记牢。林婵娟说自己思维活跃,但逻辑严谨,善于分析问题。对于高考,她自己会找一些高考考试题来研究,从中分析类似的题目如何作答,总结答题方法。
六、让目标牵引行动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在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於思雨说:“北大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梦,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想上北大,高考志愿,我也只填了北大。我喜欢北大,是因为它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我将融入其中,继续汲取中华文明的营养。”正是上北大这一目标,使於思雨从小就酷爱看书。
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司玉洁认为,定下目标后,就不要管太多,就坚持朝着目标前进。这样可以把自己逼到极限,将自身所有的潜能发挥出来。在遇到压力时,她能够积极寻找方法予以解决。作为一名文科学生,她有着一套“随心情看书”法,在自己最适合的心情看合适的书。一本书看困了,就换一本书,一道题目做不下去了,就换一门做。这也是司玉洁面对高三沉重的学习压力的一种自我调节。正因为她目标明确,司玉洁从小到大的成绩都名列前茅,高考前的三次模考也都是第一。
七、让学习成为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