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1
【关键词】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裂缝;原因;防控
凭借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同样要注意,如果因为水泥水化热反应、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会影响高铁桥梁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1.高铁桥梁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
1.1水泥水化热反应导致裂缝出现
在水泥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会因为温度在短时间内骤然升高而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结构。实践证明,水泥在发生水化热反应时,产生的温度可高达70摄氏度。这在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说高铁桥梁中大型的高墩台混凝土结构,因为其结构大,导致散热效率较低。这一现象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有异,进而导致混凝土内外不同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超出其抗拉极限,导致裂缝出现。
1.2混凝土收缩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所谓混凝土收缩,指的是混凝土硬化时伴随的体积缩小。对于高铁桥梁建设来说,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会在混凝土逐步硬化的过程中缓慢缩小体积,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其内部的水分会逐步蒸发,进而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据调查发现,混凝土的硬化收缩过程会持续将近4个月。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旦受到不均衡的外力作用,则可能导致裂缝出现。
1.3其他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除上述两点原因外,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其一就是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桥梁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会致使混凝土结构受到难以抗拒的拉伸破坏力,这种破坏力无疑会产生较大规模的裂缝。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裂缝会一直伴随整个沉降,直到沉降稳定后裂缝才不会继续扩大。其二是混凝土混合比搭配不合理所致,这会使得混凝土出现塑性沉降裂缝。塑性沉降裂缝不可逆性很强,一旦产生了塑性沉降裂缝,其后期的裂缝修复工作也会有很大难度。
2.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科学预防
2.1优化结构设计
首先,要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就需要在结构设计时合理分布钢筋,把握好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要受力点,根据分散受力原理将结构受力合理分散,这就需要合理分布钢筋;其次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好拉应力与压应力的关系,比如合理设计膨胀加强带、后浇带、应力释放带等,从而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平衡适中,避免裂缝的出现;最后,重视地基的处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地震等地质因素对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2.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一般来说,高铁桥梁施工中应该使用低热或者中低热水泥,并尽量控制水泥和水的混合比重。骨料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结合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灵活选择适宜的水泥类型。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上,要选用水泥水化热相对较低的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并尽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低于270kJ/kg。为了避免骨料热胀冷缩现象导致的裂缝,骨料应该尽量选择不会过分热胀冷缩的材料。除此以外,粗骨料必须保证较大粒径,并降低低砂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时,还应该通过掺入一定的掺合料,从而减缓水泥水化热现象。在选择外掺剂时,要根据桥梁工程具体情况选择,例如选择缓凝高效减水剂。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综合考虑混凝土水化热、易性、稳定性三个施工目标。在确保结构强度的前提之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及水胶比,掺合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能够反复试验,以便达到最佳配合比。
2.3严控施工环节
严控施工环节就要求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保障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拌制阶段,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影响混凝土搅拌的温度因素以及配送时的时间因素。而在其浇筑阶段,必须使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浇筑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在浇筑时出现中断的情况。振捣阶段,确保振捣质量,并在振捣之后做好大结构混凝土的收光处理。而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养护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养护方法。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尽量缩短浇筑间隔时间,并保证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2.4重视骨料的选择
混凝土骨料选择不恰当,则会影响混凝土性能发挥,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所以,选择恰当的混凝土骨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石子应该使用较为坚硬、致密且没有裂缝的石料,这样才能保证耐久。而石子中的杂质含量理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鉴于碎石混凝土性能优于卵石混凝土性能,因此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应使用碎石混凝土,以确保其抗裂性达标。
3.高铁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修复
3.1对裂缝进行温度控制并进行温度预测分析
要有效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最佳办法是采取未雨绸缪的举措,对混凝土施工结构所处的温度场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充分考虑施工地的环境和气候,结合温度监控反馈资料与施工环境和气候制定有针对性的温度控制标准和养护方案。如今,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其仿真模拟、精确分析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工程当中并取得了丰厚的实际应用经验,我们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来为施工期的混凝土质量保驾护航。
3.2采用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工程中修复裂缝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前期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对浇筑过程的分块、分层顺序、浇筑物体的流向、浇筑长度、宽度、时间进行严格而精密的计算。此外,还需要强化振捣过程,增大振捣强度,防止过振和漏振现象。要保证混凝土的持续供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浇筑过程结束之后要做好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工作,用铁滚筒进行碾压,增强混凝土表面严实性,降低裂缝发生的可能性。
3.3采用通水冷却方法
修复混凝土裂缝时,往往会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而通水冷却方法正好适合分层浇筑的需要。用带有冷却水管的薄壁钢管进行浇筑,不仅可以避免管道漏水和阻塞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通过流通的水来判定漏水和阻塞现象是否存在,并且可以实现对冷却水水温、流量、流速的实时监控,同时也有效监控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度。
3.4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
压力灌浆水泥灌注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要详细、准确监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数量和范围,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钻孔位置和灌浆用量,钻孔时要保证孔深超过裂缝面一定深度,深度大小随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第二点是灌浆之后的表面清理,按照从上倒下的顺序,用水对钻孔进行逐层清理,最后用空气压缩机吹干。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铁桥梁建设中,必须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这是保障高铁桥梁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施工人员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合理把握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施工环节的质量并重视混凝土骨料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严控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保障施工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贾宪伟.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0).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中学生 备考策略 优异成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17
学习历史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掌握很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点,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尤其在备考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吃力,因此掌握有效的备考策略无疑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历史备考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调整好心态
本人认为为了使学生很好的备考,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在备考过程中学生的心态不同,势必会收到迥然不同的备考效果。有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心态不好、心浮气躁,翻开教材看到大量的知识点就头晕,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心态,越复习越灰心,结果势必会影响考试成绩。而有些学生有较为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即使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遗留了一些问题,也能够通过复习有效克服,最终必然收到良好的备考效果。
鉴于学生在备考阶段心态存在的差异性,教师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对于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心浮气躁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升复习的计划性,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复习,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进而使学生的复习环节顺利完成。对于在复习过程中有良好心态的学生,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精益求精,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复习。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良好心态,不仅对学生复习环节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也有很大帮助。
二、对全面复习引起重视
所谓全面复习就是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一一进行复习,很多人在谈及复习的时候,往往认为复习就是对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已经掌握的、理解的知识点没有必要再复习,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会对学生的考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高中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对全面复习引起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析进行全面复习的重要性: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首先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在进行单个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不会感觉困难,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点的不断增加,学生可能对知识点会出现遗忘、混淆等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在备考环节进行全面复习,在考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对简单的问题也难以作答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
(二)历史考试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历史考试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在备考环节能够进行全面复习。目前高中历史考试的特点是对知识点的范围考察较为广泛,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生只有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解决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十分重要,学生进行的第一轮复习就应该是全面复习。
三、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
思考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不待言,学生在复习环节也要进行有效思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只有融入有效思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1.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思考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有重要意义,有些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注重思考,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结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思考,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思考有助于学生找到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由于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在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复习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学生只有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四、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不应该“闭门造车”,对于历史这门知识点多、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性与技巧性有较高要求的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1.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效的与历史老师交流,历史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备考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出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同时,对于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教师也能够给出学生有效的指导,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复习。2.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请教老师,还要注重与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存在较强的相似性,针对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加快学生的复习进程。
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学生除了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之外,还要善于利用网络,学生可以到网络上寻找一些与有效进行历史备考相关的视频,通过看视频寻找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发现更多新颖的复习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备考。
五、对重点、难点问题引起重视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过程与方法 高考
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各学科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传统历史教学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在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推进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教学,推动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1]
一、学习过程:从教材中感悟历史,从感悟中品味人生
过程与方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在历史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感悟和理解历史。因此在学习历史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对教材中的历史现象进行整理和思考,形成自己对历史的初步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点加强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历史、感悟人生。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一课教学重点是开辟新航路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开辟新航路的几位重点人物和具体路线,利用地图等资料详细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选择几位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搜集到的资料讲解新航路的背景和航线,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从学习中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历史潮流,正确的出开辟新航路的意义。这样从史实出发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
二、学习方法:从学习中找规律,从规律中找方法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开展师生共同学习活动,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将自身的方法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式、研究式、合作式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
三、练习和反思: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还是应对高考,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就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和练习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1.提升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所谓材料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文字、数字、图表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或多或少隐含着正确答案,在练习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带着问题读材料,通过材料回想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提取各个材料的中心思想,依次确定材料考察的内容,根据材料的提示,回顾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利用联想法、归纳法、总结法等解题方法对各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3]
2.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些学生虽然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意图但是在作答时却不能组织有效的语言,不能写出答题的关键点,导致得分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书面作答的方法技巧。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运用历史专业语言、历史名词等语言进行表达,避免口语白话在答案中反复出现。为了充实答案,使答案更加丰满,就不仅仅要使用历史学知识,还要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作答,使答案更加完整。紧扣题意,避免出现所问非所答现象,合理运用题目中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防止出现跑题、前后观点不一致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教学模式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师、学生及其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使学生更接近历史,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发生的历史事件,了解人类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1]唐永宏.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0(09).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4
关键词: 古汉语史料 史料解读 高考历史
近年来在高考中,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历史阐述、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往往因为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机地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影响了得分。特别是涉及古汉语的史料,学生更是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突破古汉语史料解析这一瓶颈,我进行了尝试。
一、收集数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得出客观的分析数据,我精心选择了近两年福建省高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汉语材料的选择题,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的得失分情况做了认真统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道题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题所用时间超过了做选择题的平均用时量,尤其是第2题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认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问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这两道题失分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读不懂材料”、“不会翻译”,有的还写道“最让我头痛的是翻译不准,导致选错”,“这种古汉语类型的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古文知识欠缺出现的翻译卡壳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古汉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2.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题的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精炼程度不够。4.学生对古汉语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的一些做法
1.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克服怕古汉语的畏惧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教师要注意选择古汉语中既有史料价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生动地反映了秦的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解读。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既激发兴趣,又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古汉语史料的解读方法和答题规范。一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步粗读古汉语,弄清史料所说之事。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了解古汉语出处、人物、历史阶段或国别。第三步尝试概括古汉语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将古汉语史料迁移至课本具体基础知识。总之,我们阅读一段古汉语材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其实高考大多通过创设新历史情境设问,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找到某种契合点。找到这个点,适当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精选强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汉语史料种类庞杂,浩若烟海,有的艰涩深奥,有的抽象难懂。为克服学生对史料解析题的畏难情绪,要精选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史料的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的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加大训练力度。教师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史料,精心设计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不同层次的训练,以练促记,以练生趣,“缩短”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史料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的目的。
三、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环节切忌步入误区
1.在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中,切不可机械地胡乱引用,更切忌信口开河的点评,以类“风马牛不相及”之举臆断嫁接古汉语于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但会偏离教学主题,而且碍于有效课堂的构建,为避其弊害,教师当本作“好问则裕”的真诚觉悟严谨治学,处理好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学科各具特色,古汉语切入教学环节中历史教师尤当扬长避短,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赏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小品文、古诗词、楹联,还应当与学生融洽相处,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索空间。“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众生之长”。2.古诗文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切忌冲淡主干知识,应该明白它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主干知识的滋润济。古汉语历史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我们可以从那类似浪漫的文字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利用古代汉语作为背景材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学好古代汉语是师生绕不开的课程。切实重视加强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文综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5
【关键词】2011年高考历史试卷 特点 启示
2011年江苏历史试卷难度适中,总体难度比往年有所降低,题量有所下降,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其出题宗旨不在将考生考倒,而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凸现新课程理念,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科,重视主干知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继承中带着创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图文并茂。试题考查联系时事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考查角度较为新颖独特,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试题量方面来看,总分没变,但材料题减少一条,减轻了学生负担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主观题从6题变为5题,减少了一题,使学生答题不至于有仓促感,减轻了学生负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我们教师常说高考指挥棒不变,就难以减轻学生负担,而江苏省的本次历史试卷在题量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减负决心。
二、从试题涵盖的内容方面看,必修史三大模块题量分值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政治史模块有10题,计39分,经济史8题,计31分,思想文化史6题,计30分,其中主观题部分涉及必修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各一条,分值都在12-15分之间。和2009年和2010年高考相比,2011年历史试题必修史题量分值分布更加趋于平衡,这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基础,以教材为本,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和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甚至是我们常说的热点内容。
三、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史料、新情景的试题依然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试题命制秉承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四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今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全是材料题,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如选择题第十二题: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制定给特定的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采取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中克里斯提尼改革无疑是考试重点,但以这样新颖的视角来体现则是学生不常见的。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2011年历史江苏卷的命题完全吻合这一大方向,创新理念是鲜明的。
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四年来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前几年的考试在前四个方面都有涉及,但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的特点是不光涉及这几方面,而且在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较好的尝试,在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现状,问题小而分值少,稳步推进开放性高考试题的改革,稳重而不失灵动。这势必将推动江苏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的转变,考查注重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并重,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把江苏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推向深水区。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也为各省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作了很好的示范。 转贴于
五、联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感强,现实与历史交融,学科交叉性强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现实,依托热点一直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在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选修部分明治维新的材料题第(3)问: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这道题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人类命运,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思维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服务社会。同时最后一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考查,同时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六、大量涉及新材料,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但又源于教材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分析,理解能力。但仔细分析试题不难发现,这些新情境、新材料无一不符合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要求。史料是历史学的组织细胞。材料型试题是主打题,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江苏高考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所给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建立起合乎历史逻辑的联系,才能正确选择。非选择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面对2011年江苏省历史试卷的命题思路及特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怎样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①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八、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适当与其它学科渗透
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调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高考的这一新变化,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科技、环保等问题,并就这些热点问题积极与其它教师配合,寻找交叉点,共用一个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面对热点不再无从下手。
九、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②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形象讲述、实物展示、图像再现、情景创设、课外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干瘪、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由于师生情感共鸣,创设问题的情境,导引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的真挚感情,激励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6
关键词: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考试,学生解答的历史材料题总是失分的“重灾区”。 每次考试质量分析都会发现,无论题型如何不同,材料呈现形式如何变换,也不论试题难易,很多学生对解答历史材料题总是“束手无策”,而且学生在解答材料题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同质性和普遍性。教师如果没有采取有效对策,这种情况即便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也不会发生根本改观。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及解答史料的能力。
一、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见问题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少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阐释论证历史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从材料中摘抄信息,只会直观现象描述,不能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概括总结,无法深入到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规律性认知和本质探索;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只会机械运用,不会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具体分析;思考问题角度单一,不善于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发现问题。
2.胡子眉毛一把抓
有些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忽视试题设置的限定条件,甚至脱离材料要求胡乱作答,泛泛表述,回答问题缺少针对性、逻辑性、层次性。
3.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些学生不能捕捉有效信息,理解题意偏差、回答问题出现方向性错误等等,究其原因是学生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对文言文的阅读。
4.基础知识不扎实,表述欠规范
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表述问题时,时空人事记忆错乱颠倒,关键词句不突出,史论结合缺乏逻辑性甚至自相矛盾,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
二、提高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应对策略
“岁岁年年题不同,年年岁岁错相似”,以上几点是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现问题和错误。学生对如何改正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历史材料题解答能力感到无奈和迷茫,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答好历史材料题。
1.教师要充当实践的先行者
“欲教人者先教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的高考试题既是考学生,同时也是在考教师,因此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出更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平时要多关注一些和历史专业相关的教学杂志,对于上面介绍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录等,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反思。
2.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来看,虽说其试题类型各异,提问方法多样,试题涉及内容五花八门,但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却是其共性。同时,学生理解、分析史料能力的提高也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所以掌握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教师在平常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础知识,不要盲目追求做题、搞题海战术而轻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教授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
3.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质
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设置,相当一部分是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养也成为备考的当务之急。学生对文言文、外文翻译史料、外交辞令等材料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以致学生在表述问题时总是词不达意、表象肤浅。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史料专项训练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创设学生阅读的机会和环境。还可从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指导学生要利用目录形成整体印象;要通过章、节、子目,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它的基本结构和层次;要通读与精读相结合,即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概貌,然后对全文中一些重要的史实、结论、规律、观点等精细研读,得其精髓;要读与思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要多想想材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内涵与外延、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上的指导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4.加强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的指导
学生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相关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与技巧。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1)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学生要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限定条件,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2)指导学生要善于从材料中数据信息的对比、变化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主要适用于图表、数据类型的材料。要注意观察数据对比发生变化的程度、趋势,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3)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时间、引文出处和注释,这些地方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它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把握材料的主题、背景、作者、基本内容和思想、答题的方向。(3)要指导学生从材料的关键词句中获得信息。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等于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尤其是结论性的、解释性的、破折号、省略号后面的词句。这其中可能就蕴藏着问题的答案和思考的角度。(4)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或是教材的内容,或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材料与教材间多少有联系,而且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总之,我们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总结我们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地思考应对策略,适当地对学生加以指导训练,适时地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