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调查报告

文化调查报告范文1

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晴空万里,大自然中到处充满着和谐的气息.在7月21日至7月23日这三天的时间里,我来到了平江县三市镇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带着满腔热情,把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乡村文化及人文景观细细品味。

平江县三市镇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东临嘉义,南接思村,西与安定和三阳交界,北与童市相连.这是一方充满灵性的文化厚土,被誉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穿境而过,回荡着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江畔求索行吟的千古绝唱;这是一方山清水秀的生态净土,连云拔峭与南,汨水蜿蜒西流,万亩连云茶园青翠欲滴,一望无垠,境内的千年古樟被誉为“中华一绝”。

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镇文化底蕴丰厚。三市俗称“三眼桥”,相传因古时“三眼分水”的传说而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末诗人李元度,共和国上将钟期光,当代着名画家周令钊都出生于此。以瓮思游、李里、余宣传、余四兵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旅居外国和留学人士也遍及世界各地。该地的花灯戏深受群众喜爱,且在xx年平江县民间艺术节上获一等奖。着名画家周令钊是三市镇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xx年他回到老家,和友人陈若菊一道,为家乡创作大型版画《碧浪连云,茶香如海》,成为三市的瑰宝。

现在的乡村文化建设

近几年逐步建立完善了一些促进村民提高素质的公益文化设施。村民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陆续建立,全村群众学习,锻炼形成风气,买码,赌博等不良风气已经绝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新建的三市镇文化活动中心拥有12个功能室,文化器材/娱乐设施15套,图书16000册,能同时容纳120人进行学习娱乐活动,是平江县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较为先进的功能中心。在调研的过程中,优美的广场舞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村民们互相携手,相互微笑,摸索着赢回青春的舞步,自信激昂,成为了村民广场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为优质的生态环境喝彩

7月23日上午,我来到了三市镇着名的水库风景区——尧塘水库。为缓解城关地区用水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饮水质量,平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科学论证,将取水源定于距城关30多公里的三市镇尧塘村尧塘水库。尧塘水库风景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三面环山,一面临镇。夏日的水库四周满山油翠,山水相映,鸟语莺啼。水产资源极其丰富,水下游鱼成群,水上野鸟戏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已和谐相融,交相辉映。绿地林荫,卵石小径,苍鹰振翅,岸边观水长廊,扶手古色古香,好一番景致。饶塘水库风景区景点有登山远眺,电站,溢洪道,观水长廊,思源亭……

新建的尧塘村水库总库容为644万方,属小(一)型水利工程,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经卫生部门检测,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该工程投资大约7000多万元,每天可供水5万吨,可以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已于xx年8月竣工)

三天的乡村文化调研活动,带给我太多欣喜,太多震撼,那种奇妙的感觉至今还回味无穷……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平江三市镇,景色优美,百鸟争鸣,花香四溢,人杰地灵,一片欣欣向荣,永远祝福你!

文化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重庆市 服装消费文化 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

重庆市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购物之都,其中服装消费不容忽视。目前,重庆市服装消费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情况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匮乏。为了实现目标,首先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把握重庆服装消费文化的总体情况及其特征,全面分析呈现其影响因素,才能制定立足现状的重庆市服装产业发展对策。这就成为我们此次调查的基本出发点。

一、关于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工具及调查思路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首先明确,服装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们在服装选择、购买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消费态度、生活形态等的总和,并在历史发展中传播、分化、发展,反映着特定时代社会成员的普遍心理和民族精神实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服装消费观念、服装消费心理、服装消费行为和服装消费审美4个基本方面。[1]其次,分别从这四个组成部分细化调查指标,如服装消费审美包括消费者关注的服装风格、款式、色彩、工艺、面料等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力求掌握重庆市服装消费文化总体情况的调查问卷,命名为《重庆市服装消费文化调查问卷》。

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服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调查,此部分包括服装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等情况,因为这些情况的调查具有唯一性,所以采用单选题的形式;二是服装消费的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和审美等情况的调查,采用表格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在合适的数字下方打“√”,当然,每个数字代表消费者的不同态度,即“1”表示“完全不赞成”,“2”表示“不赞成”,“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赞成”,“5”表示“非常赞成”。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市的服装消费者,被调查者的范围很广,具有随机性,但为了获取有效数据,通过观察被调查者的年龄、服装、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协调。本此调查对象中,女性占60.8%,男性占39.2%;18至25岁占47.1%,25至30岁占22.9%,31至40岁占13.7%,41及以上占17.3%;学历层次高中及以下占28.4%,专科占11.5%,本科占51%,研究生及以上的占9.1%;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30.3%,501至1000元占17.2%,1001至2000元占18.4%,2001至3000元占20.1%,3001至4000占10.3%,4001及以上的占3.7%。

(三)调查方法

该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在重庆市沙坪坝、解放碑、大渡口、南坪、江北等五个典型商圈发放问卷,采用小组协作调查的形式,分成10个调查组,每个商圈2组,随机选取调查对象,搜集重庆市民的服装消费信息。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者在选择被调查者时不能集中于某一性别、年龄段,而应有意识地协调其比例关系。

(四)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538份,回收率为76.9%。由于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的素质高低有别,对待此调查的积极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调查问卷的完成度或真实度也可能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所得数据繁多,采用SPSS软件系统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能在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基础上分析重庆市民服装消费的各种现象。

(一)服装观念状况及分析

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重庆市民对服装的态度是不同的,其中,小于40岁的比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更赞同服装是身份的象征和追求时尚的表现,25-40岁的比41岁以上的更赞同服装是个人品味的象征。这表明中青年重庆市民希望通过服装显现个人品味,标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并且还讲究服装的时尚性;而中老年重庆市民可能因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已经比较稳定,因此对服装这些作用并不十分看重。

关于不同收入重庆市民对服装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4001元以上的比1001至3000元的重庆市民更赞同服装是个人品味的象征,服装消费月开支在1501元以上的比1500元以下的重庆市民更赞同服装是保暖遮羞的实用生活品、个人经济实力的体现、个人品味的象征。可见,经济实力越强的重庆市民越注重服装的社会功能,相反,经济实力越弱的重庆市民越看重服装的实用功能。

(二)服装风格的消费状况及分析

人们选择服装首先会根据本人情况确定总体风格,因此,服装风格是服装消费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可知,重庆市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休闲活泼、高贵典雅和复古怀旧的服装风格,证明重庆市女性通过着装反映她们注重生活品质、敢于表现个性;从年龄看,重庆市民对服装风格的关注程度大体上呈现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25-40岁年龄段重庆市民关注程度较高,在24岁以下和41岁以上年龄段的关注程度较低。例外的是,24岁以下年龄段青年对复古怀旧的服装喜好度最高,可见,大胆夸张的复古风服装很受重庆青少年的喜爱。

从受教育程度看,调查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重庆市民喜欢选择职业、时尚的服装,收入越高的越喜欢职业干练的服装。具体来看,收入501至2000和3001至4000元的重庆市民更喜欢休闲活泼的服装,收入1001至2000更喜欢前卫时尚,收入4001以上的更喜欢高贵典雅的服装。通常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收入也相应越高;同时,年龄的高低意味着经验的丰富程度与能力的强弱,因此,作为个人价值体现的收入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的制约,这就折射出重庆市民的服装风格与其收入、年龄紧密的相关性。

(三)服装购买原因的情况及其分析

与其他类别的消费相比,服装消费有自身特点,人们购买服装的原因各有不同。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重庆市民相对最普遍的是因为适应季节变化而购买服装,然后是因为旧衣服已不合适和社交需要而购买服装,其次是因随心情变化需要改变形象而购买服装,最后是因为追赶潮流而购买服装。从调查数据看,重庆市女性比男性更多情况是因为追赶潮流和因随心情变化需要改变形象而购买服装,这说明女性是感性的动物,潮流和心情足够令她们产生对服装的依赖,使其通过某种符合潮流的服装实现心理的调节和平衡。

调查数据也显示,40岁以下的比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会因为适应季节变化和因社交需要而购买服装,说明41岁以下的重庆市民在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社交圈时需要用服装为社交服务,当然也不可能忽略季节变化的因素;而30岁以下的比3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更多因随心情变化需要改变形象而购买服装,这说明30岁以下的重庆市民心理不够成熟,会借助服装进行心理调节。同时,在服装购买频率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一个月购买三次及以上的比一个月购买一次或两次或不购买的重庆市民更多因为追赶潮流和因社交需要而购买服装,这印证服装具有为社交服务的价值。

(四)对服装某方面的关注情况及分析

服装的美由面料、色彩、结构、工艺、装饰图案等方面共同构成,人们在选择服装时对这些方面都会不同程度的加以考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于40岁的比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的款式、舒适性和装饰图案,18至25的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色彩。这说明中青年重庆市民要求服装既要美观也要舒适,而对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年来说,服装的第一视觉符号――色彩最为重要。

调查数据也显示,月收入4001以上的比1001-3000的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面料,而更不在意服装的款式、装饰图案,月收入3001-4000比2001-3000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舒适性。收入高的重庆市民最注重服装面料及其舒适性,收入高的市民通常也是年龄较大的市民,他们看重服装的实用品质是可以理解的。

(五)服装购买时间的状况及分析

服装随时尚和季节变化不断更新,但每个人购买服装的时间却因人而异,并不会是新款式上市或季节变化了就去购买。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重庆市民相对最喜欢在的确需要时和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然后才是在正当流行时和在新品上市时购买服装。这说明重庆市民的经济消费能力还不是很强,服装的价格在较大程度上左右着重庆市民的购买时间。

具体而言,重庆市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在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为购买更多数量和更好品质的服装,这种服装消费行为还是不错的选择;其次,41岁以上的比其他年龄段的重庆市民更不喜欢在新品上市时购买服装,这表明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在服装消费方面更为理性;第三,月收入3001至4000元及4001元以上的比月收入500元以下的重庆市民更喜欢在新品上市时和正当流行时购买服装,这又证明了经济实力决定购买能力;第四,每月服装消费1501至2000元的比其他情况的重庆市民更喜欢在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这个群体应该是刚工作或依赖父母的年轻人,他们购买衣服讲究款式丰富,而经济能力有限就只有在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

(六)服装购买场所及其选择原因的状况及分析

随着服装营销模式的丰富化,人们购买服装的场所也逐渐增多。根据调查可知,女性更喜欢在网络上购买服装,男性更喜欢在商场或超市购买服装;31至40岁的比其他年龄段重庆市民更喜欢服装专卖店,18至30岁的比41岁及以上的更喜欢在网络上购买。调查数据也表明,月收入3001及以上的比3000以下的重庆市民更喜欢服装专卖店,月收入501至1000比4001至5000元的重庆市民更喜欢在临街服装店购买服装。

关于选择原因,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女性比男性更多因为服务水平高或个人爱好到一些场所购买服装,这说明重庆女性比男性更看重服装店的服务质量,或更受自己性情的影响;31至40岁的比25至30岁的重庆市民更多的是从众心理,证明社交范围较广的中青年重庆市民受他人影响较为突出;18至30岁的比31岁以上重庆市民的选择原因更多的是个人爱好,说明年龄越小选择服装购买场所更随本人的性情;服装月开支1000元以下的比1001至1500元的重庆市民的选择原因更多的是购物方便,而服装月开支1501至2000比1001至1500元的重庆市民更多的是从众心理、服务水平高,这证明服装消费月开支较高的重庆市民注重购物的过程,相应喜欢购物方便、服务质量高的服装购买场所,而月开支较低的市民更关注购物的结果,只要是方便实惠的服装店就可以满足他们服装消费的需求。

文化调查报告范文3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化调查报告范文4

一、基本情况

本站建筑形式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内含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办公室、科技培训室等。各活动室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窗明几净。双休日、节假日这里人气很旺,唱歌的、看报的、跳舞的、打球的,各得其乐。同时文化站建成室外活动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的院内活动场地。在配套设施上,配套了投影机、音响、象棋、乒乓球台、体育器材、多媒体设备、各种乐器、电脑、桌椅板凳、图书(1600多册)等设备,供广大农民朋友和机关干部学习娱乐。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推进。

综合文化站全体人员充分认识到免费开放文化站对推进我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根据县文广局的要求,我站迅速行动起来,就免费开放问题专门召开了会议进行研究。我站免费开放工作,实行站长负责制,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免费开放工作,为免费开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为使免费开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初步完善整合运行机制,

为使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吸引更多群众走进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站人员认真组织周密安排,结合文化站的工作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狠抓制度建设,增强责任意识。

1、强化制度保障,研究制定了《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方案》、《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内容和方式》、《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对象和开放时间》、《乡文化站免费服务项目一览表》、《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管理与监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免费开放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并上墙公布。

2、强化安全保障,制订了《乡文化站文明参与群众活动须知》,加大管理力度组织全体在职员工学习防火用电安全常识,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在免费开放期间组织专门人员维护正常秩序,确保进站参观群众和学员安全。

三、活动开展

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坚持做到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常年搞,小型文体活动月月抓,阵地活动周周有。我们力争坚持半年一期科技培训班,既轰轰烈烈,又丰富多彩。其中每年的元宵五一晚会、六一儿童节、七一晚会、八一晚会、国庆晚会及节日的各项比赛活动等更是异彩纷呈、迭起。

在图书借阅方面,以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制订了办证须知、借阅制度、阅览规章制度,加强文化站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并做好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于每周一周五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每天都有人来综合文化站看书、下棋、查找科技信息等;星期六、星期日留守小学生来综合文化站打乒乓球、看书、上网查找资料等活动。

四、规范管理

(一)、我们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了设施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加强日常维护,保障建筑物完好,各种功能齐备,提高各功能室设施的运行效率。坚持公益性质,保障所有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改变其用途。

(二)、建立财产登记保管制度。实行站长负责制、专人保管制、损坏遗失照价赔偿制,配备的桌椅、电脑、报刊图书等所有财物要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器材,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使其功能完好,确保所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防止丢失毁坏。各种设施、财物一律不准外借,不得随意拆卸,不得占为己有。

文化调查报告范文5

旅游产品不断升级,区域旅游特色逐步鲜明。全市共有成规模、较规范的旅游景区(点)42处,其中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为国家4a级景区,9个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景区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以来,我市旅游公路建设投资达到2.6亿元,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达到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目前,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旅游公路环线网络已经形成,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景区通达条件和便捷程度。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效应明显。作为全国围棋发源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8月,我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围棋文化节,围棋文化节的举办充分展示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的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条件;拍摄了电视《康熙大帝》、《关中女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赵树理》、《铁血长平》、《红窗花、白雪花》有效地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出台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随后,相继出台了《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思路、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为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环境保障。8月出台的《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又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鼓励和倡导全社会举办旅游业,一是鼓励资源型企业将旅游业作为接替产业,由地下向地面发展。提出了一矿一业的发展思路。兰花集团开发王莽岭景区,三八煤矿开发珏山景区,竹林山煤矿开发蟒河景区,市煤运公司开发棋子山景区,晋煤集团王台矿开发丹朱岭景区。二是加大文化旅游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导外地和民间资金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河南客商孙先生投资4000万元,承包经营柳氏民居,沁水白云洞由个人投资开发,历山风景区被省城客商孟翠萍承包经营,陵川县凤凰欢乐谷景区由北京亿信通开发建设。

(四)突出重点项目管理。,山西省把服务业作为四大攻坚产业之一,而且放在第一位,其中旅游产业是作为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山西省服务业18个领域1+10项目中,我市皇城相府和王莽岭作为重点项目拟列入其中。在省建立旅游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库时,我市14个旅游项目,争取全部纳入该项目库,可为我市旅游文化产业争取更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完善,完成旅游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截止到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旅游项目13个,其中省审批、备案9个,为项目建设投融资打下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政府主导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下,我市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之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观念陈旧,认识还不太到位。我市许多地方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而是观念。各级、各部门普遍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缺乏对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紧迫性、必要性的高度认识。

(二)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均呈较大幅度增长,但多数是来自周边省市的游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下一步在巩固原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境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优化游客结构,增加旅游收入。

(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多数景区的主要收入来自门票,旅游与文化还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对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没有培育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相关产业,没有形成以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人均花费不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我市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对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有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部门旅游景点的开发管理涉及到文物、旅游、林业等多个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如何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还需要加大综合协调的力度。

四、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虽然,我市旅游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总体来说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客源输出多输入少,景区知名度不高,难以融入山西主要旅游线及中原旅游经济圈,旅游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还有很大的潜力。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包括王莽岭、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全市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又如蟒河旅游风景区,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美誉;珏山风景区,则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而大峡谷则是喀斯特地貌的著名自然遗产。近年来,我省初步形成了晋北佛教文化、晋中晋商文化、晋南黄河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区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其中,尤以晋商文化的迅速崛起为典型代表。与全省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业发展特点相比,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独树一帜,恰好弥补了全省旅游资源的缺憾和不足。据专家论证:旅游必然成为全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沁河古城堡独具特色的第四大旅游区。

其次,拥有客源市场优势。与中原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焦作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紧相毗邻;第三,拥有旅游交通环境优势。已拥有或即将拥有侯月铁路、郑太铁路和晋焦高速公路、晋长高速公路、晋侯高速公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

第三、发展旅游业时不我待。河南已经抢先一步,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做成了知名景点。我市必须奋起直追,加大发展服务业力度。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周边地区如焦作、济源、洛阳、开封等市的旅游业迅猛成形有目共睹。这些城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然类风光景观的迅速崛起。云台山、小浪底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仔细分析,这些自然类旅游品牌的景观主体绝大多数在境内。而的自然风光绝不逊色于她们,丰厚的人文景观更具市场吸引力。为此我们将以特有的太行山水风情为灵魂,以青莲寺、炎帝文化、长平古战场及沁河流域古城堡群为文化内涵,以棋子山、王莽岭、珏山、舜王坪、蟒河、太行山大峡谷为舞台,打造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品牌。争创出我省继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后,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的第四张王牌,构建旅游业美好的明天。

五、几点建议

根据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力,我们认为,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来抓,在规划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于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一是根据财力状况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逐年适当增加投入,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培育、项目示范等。二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发展基金,作为导向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文化产业的贷款贴息,扶持重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带动社会资金注入。

文化调查报告范文6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