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1

1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设现状

开设伊始由于主讲教师围绕各自的科研方向讲授,因而没有形成系统教材[2].迄今为止,由于相关学者和科研人员对发育生物学领域研究的重视,国内外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发育生物学教材,有国外的英文教材,也有我们国内学者编著的中文教材,如使用面较广的由张红卫老师主编《发育生物学》,在综合性大学生物学及生物技术专业、医学等[3]使用较多,从开始开设发育生物学课程到现在不到四十年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发育生物学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领域新的热点和研究成果都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世人的视线中,因此教材内容也在不停地补充.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不一样,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使用的该课程教材也不尽相同.从总体看发育生物学在我国还处在起始摸索阶段,还未能形成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成熟的课程体系,当然也有了探索和完善的空间.2009年起,我校为了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将发育生物学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但相比其他同类院校就晚了很多(如2002年曲阜师范大学开始给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发育生物学,山东德州学院2004年就开设了该课程)[4].经调查进入新的世纪,本科院校的生物学专业2/3的院系先后开设了该门课程,1/3的院系也有了开设该门课程的计划,但由于师资等原因,暂时不能开出.且不同的学校,该课程的类型设定不同,多数设定为专业限选课程,少数设定为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课程计划学时不尽相同,一般授课学时36学时左右,实验学时30学时左右,但多数学校设有开设实验课;教学时间安排不同,有的在第6学期开设的.有第7学期开设的.

2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设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5].因为发育生物学在国内外起步较晚,所以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从事过发育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性教师,只能是从相关的学科,比如组织学与胚胎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转型的教师,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都存在缺乏专业的、完整的发育生物学知识体系这样的情况.这是我校和其他地方性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我校发育生物学课程就是由遗传专业教师来讲授.第二,课时偏少.虽然综合院校和其他老牌生物科学专业课时基本控制在36学时左右[6],如宁波大学,理论课时为34,我校开设伊始课时也是36学时,学习效果却不很理想,因为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开设课时都是参考基础较好的综合院校的做法,但忽略了面对的教学对象不一样等问题,就我校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学生基本是刚刚过二本录取分数线或是其他职业高中生源,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无法在同样时间领会掌握.第三,开设时间偏后.主要是考虑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已经学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我校跟其他一些院校一样安排第7学期开设发育生物学,但没有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历来是考研的生力军,第6学期后,大多数学生基本已经确定学习和考研方向,对此时段开设的课程也仅止于学习及格,即使有部分同学觉得该课程内容新颖,知识面广,更新快,奈何时间关系也不愿深入学习,因此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第四,课程知识体系庞杂.涉及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胚胎学等信息相互交叉融合,逻辑性比较强,比如体轴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有遗传学的知识,有细胞生物学的信号转导内容,还有胚胎学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而现在课堂上一般以传统的讲授和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反映发育生物学很难、不好理解.教学效果不佳.第五,教学实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发育生物学实验投入的时间经费相对较大,一些院校如德州学院、长治学院以及怀化学院都还未开设发育生物学实验课程,许多经典实验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对这样一门观察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的发展来说,这也是及其不利的.

3对发育生物学课程设置及常规教学过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生科专业首先是调整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课时间,从第7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课时为48学时,周课时为3节.现在一些重点大学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也都将课时量提高到54课时,湖北民族大学、长治学院对发育生物学课程课时量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开课学期也都放到了第6学期.此时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已经讲授完成,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考研方向未定,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多数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这样对很多喜爱该课程的学生就多了一个学习和选择的机会,因为现在考研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很大一部分同学是竞争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难免会产生“同室操戈”的现象,多一门选择方向可以避免因专业建设不成熟而给有志向的学生造成损失.对专业教师学科背景有待加强的现象,可以让教师通过提前进修或是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增加对发育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发育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备课时首先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生物科学本科生,要求他们掌握的是发育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概念和知识,掌握并理解基本原理.

太过抽象或复杂内容则应尽量简述,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安排上应该从发育的基本原理着手,再根据模式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在依次出现的发育现象中,掺入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解决“知识抽象”这一问题.发育生物学很多的内容都是通过模式生物的发育过程来说明问题的,例如:无脊椎动物的线虫、海胆、海鞘果蝇等脊索动物文昌鱼及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7],这些生物从受精到受精卵到胚胎再到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与机制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物种的发育特点和模式,这样将庞杂的知识体系系统化,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很难、不好理解”了.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山东德州学院从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等方面着手[8];兼用讲解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多采用讲解式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通常适用于一些核心、基础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的讲解,比如发育生物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胚胎的器官系统发生的内容,应该应用讲解式教学.而涉及生物体轴的形成及有关干细胞发育分化的问题,则可应用探究式教学[9].

一来检验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解完了,根据一些内容选择一些权威的科研论文,从研究者的角度去探索发育现象,加深对专业术语的了解,有些学校如广州药学院则将发育生物学的热点研究内容及现状灵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0].另外对有些内容,比如说卵裂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中所有的卵裂形式都一一讲授,可以讲一到两种典型卵裂方式,然后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各种裂解方式的特点,然后再布置学生课后去查阅并下其他动物的卵裂方式与课堂上讲述的有何异同.这样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介入教学过程中,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浙江海洋学院就通过精心选择一些课外专业的阅读资料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另外,课外可适当开展课外主题活动.课外主题活动在一些院校多个专业都有出现,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校发育生物学由于经费设备问题没有开设实验课,因此想通过1-2次实验类的课外主题活动来稍加弥补.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2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现状与形势;就业率;前景;出路

音乐表演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曾经是高职高专院校乃至本科综合类院校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专业,前几年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很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是一门较热门的充满特色的专业。可这几年随着社会人才构造的不断变化以及职业市场的饱和度增加,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前景面临一些困难,这可以从这几年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中明显的发现。音乐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外国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教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声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分布在广东省内有音乐专业(包括表演类、师范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嘉应学院、湛江海洋大学等。

一、从2个方面分析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与形势

1.广东的就业地区分布

A广州 (23) 44%;B深圳 (12) 23%;C潮汕地区(7)13%;D清远(4)8%;E湛江(3)6%;F惠州(3)6%

2.单位用人要求

A薪酬工资:2000-2999 占53%;3000-3999 占33%;4000-5500 占9%;5501-7999 占5%;

B经验要求:经验不限占63%;0-1年经验 占23%;2-3年经验 占9%;3年以上经验 占5%;

C学历要求:无学历要求 占36%;中学(包括中专、初中、高中)占9%;大专 占了19%;本科 占了36%;

D职业技能证书要求:无技能证书要求 占9;考级证书1至4级 占12;考级证书5至7级 占23;考级证书8级或以上 占56。

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以前总被形容为只会吹拉弹唱的“无用”才能,那些被形容为没实际意义的,不能赚钱的,不能谋生养家的音乐专业人士,已经被慢慢重视起来。基层的教育机构,类似琴行、培训机构、早教中心等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大家普遍认识到,培养小孩良好的形象思维,提高小孩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型人才,比单一的学科成绩高,更加重要。家长更认识到,想要培养这些素质,很大一方面,应该从音乐艺术教育入手,从小就开始锻炼培养,早点拥有艺术思维,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社会需求,面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音乐方面的人才,正好是这些机构需要的人才。所以说,“吹、拉、弹、唱”的音乐人才并不是只是很单一的用人单位所选择。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相对提高了,对于音乐这种属于精神上层建筑的学科人才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各种乐器、声乐及音乐理论教师:音乐教育方面工作;舞台音乐编导:电台电视台的舞台音乐编导工作;音乐制作:专业音乐团体和公司的音像资料制作者;音乐表演家:各专业团体声乐、器乐演员。

三、就业率低的本专科专业名单(排名按就业率最低算起)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榜上有名。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相对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科来说,其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四、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总结:就业率低并非没出路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3

终身教育 高职 特色专业 食品生物类专业

在高等职业教育逐步趋向于大众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正从岗位(专业)定向教育向综合职业能力教育和终身教育转变。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面向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当前我国高职领域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特色专业的核心。

一、高职特色专业的含义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指标体系第五个主要评估指标对高职特色专业作了明确说明:“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这一说明正是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内涵所在。其衡量标准主要包括四点:第一,特色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是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第二,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准确的职业定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省(市、自治区)同类院校中是否处于先进行列,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必须具备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精品教材和特色学生。第四,社会声誉好,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二、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使命和转型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的总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不是学历教育的终点,教育部高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要改变已有的教育模式,面向学习型社会,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出发,建立符合新世纪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从教育观念到教育体制,从学科设置到课程结构都要有一个较大的改变以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

三、高职食品生物类专业的特点

1.学科交叉性强

食品生物类专业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知识为一体、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他涉及的领域广,有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学、生理学、营养学、药理学、毒理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从事学习和研究的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知识面要求广。

2.技术更新速度快

食品生物类产业是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过程通常是利用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将生物资源加工成产品形成产业化。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加之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食品生物产业中的应用拓展,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技术更新加速发展趋势,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发展趋势。

3.学科应用性强

食品生物类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食品和药品,因此食品生物科学主要研究生物资源成分的组成、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和改造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产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确保食品药品在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中维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开发和创造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疗效、安全等需求的新型食品和药品;探讨食品、药品资源合理利用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食品、医药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实现规模化、连续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产品制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应用性、普及性较强。

4.原料来源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各地物产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不同,食品生物类产业的种类不一样,各地食品生物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和重点内容也有所不同,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其科学研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食品生物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如广西具有丰富的南亚热带生物资源,木薯、甘蔗、香蕉、菠萝、椰子、芒果以及中草药等生物资源特别丰富,因此对亚热带水果加工、贮藏以及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中成药、蔗糖等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在内的食品化工产品、生物产品研究的相对较多。

四、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食品生物类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特色专业的培育是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鉴于食品生物类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技术更新速度快、学科应用性强、具有地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调动学生思维潜能,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要以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的眼光,将跨学科、跨行业的的知识与技能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必须培养宽基础、活模块、通文理的“复合型”人才。下面笔者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就如何建设食品生物类特色专业提出几点建议。

1.以生产、技术服务和校企研发项目为纽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显特色

依托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接广西木薯酒精、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地方优势产业,推行“工学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结合、技能鉴定与课程考核结合、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结合,实施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学生完成基本专业素质课程的学习和企业见习;第二学年通过校企双向推进,学生完成木薯酒精等典型产品的学习,并结合广西明阳生化酒精生产任务,采取“项目导向、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在生物产品分析检验等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完成食品检验工等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第三学年以企业为主体,学生完成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任务,如企业在第五学期初有用人招聘计划,被招聘的学生采取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相结合,实习成绩由系部和企业综合评定,其余学生由系部统一组织安排实训实习并给出成绩。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工学四结合”理念,在实践中一是坚持专业整体发展观,在不断强化专业委员会对专业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同时,推动专业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二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切入点,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运行机制建设等协调发展,各个环节充满生机与活力。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工学四结合”理念,运用系统化方法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一是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联系,并由此入手探索校企联和建设非粮生物质能源和食品化工学院的办学模式;二是以专业现有“校中厂”模式为突破,完善“以产为体、以教为用、产教并举”的模式,建立“校中厂”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推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制度建设。三是健全完善招生、培训、就业、跟踪服务全程贯通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3.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根据食品生物类专业“通用基础技能、核心职业技能、职业可迁移能力”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设置由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技术支撑课程、可迁移能力课程组成的“宽基础、活模块、通文理”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并依托产学研合作联盟,发挥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以企业生产项目、校企科技研发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纽带,进行阶段性灵活地组织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4.深化“四阶梯分段式”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以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企业共建专业的作用,首先,带领学生到典型生产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其次,利用学校的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践;再次,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岗位职业技能,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

以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为平台,与区域内大型食品生物企业合作,参照食品生物类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围绕操作员、工艺员等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区域典型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

(2)完善基于证据的多方参与的学业评价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过程开放化、实训条件生产化的需要,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3)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制订岗位实习手册。如岗位操作步骤、仪器设备使用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推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明确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管理职责,制订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专业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全程跟踪监控,确保顶岗实习安全,达到实习效果,实现“生产育人”的目标。

6.校企合作制定符合专业特性的产学研合作方式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实践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高技能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以直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使得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提高全面素质。需要指出的是专业不同,专业特性不同,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生产规模、产品不同,产学研合作也有不同的模式。吸纳学生进公司就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7.建设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课程资源包

校企业合作,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盘整课程资源、盘活企业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资源,形成包含电子教材、课程标准、网络课件、学习指南、职业资格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模拟实训平台、最新技术、资源采集专区、网上交流等栏目的课程资源包,让课程资源包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宏光.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李波.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3]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赵红梅.谈高职教育在终身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9,(10).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4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5

一、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现状

当前,在高校护理专业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入学前对护理专业不甚了解,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加之社会上对护士的传统看法对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学生缺乏热爱和从事护理专业的信念。这就给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执业活动带来隐患,造成了高等院校中每年都有护理专业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毕业后不从事护理工作的情况。英国大约有25%的护理专业的学生中途退出[1],加拿大护理学生的流失率在20%~40%[2]。已经在医院中工作的护理人员也存在流向其他职业的现象。据报道,我国有的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失率达到8.9%[3],而爱尔兰政府和卫生服务部门虽然采取了各种招收政策,护士的流失率仍高达10%[4]。因此,高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上面临这样一个任务: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护理职业光明的就业前景,提高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护理职业的热爱,稳定护理专业队伍。本文从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

二、提高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对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专业思想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识及看法。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专业思想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自从护理工作成为一门独立专业以来,护士经历了3种不同的社会形象即温柔、慈祥的母亲形象、拯救大众的宗教形象以及卑贱的仆人形象[5]。如今,虽然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护士形象是“白衣天使”,但历史遗留的影响仍然存在,一部分人认为护士只是“伺候人”,是女人的天性,不需要训练和教育,更无需理论指导。这必然会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误解,妨碍她们的正确选择和对待护理专业的积极态度,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有研究显示,对护理本科生入学前专业态度进行评分,最低23分,最高73分,其中60.6%的学生专业态度评分48~63分,只有9.1%处于64~73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入学前专业态度较为一般,态度非常好的学生人数很少[6],所以,要尽早让学生了解护理职业性质,确立合理的专业态度。首先,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会以及在临床专业课(如内、外、妇、儿、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帮助护理学生了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加专业认同感;同时,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护理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压力,增强他们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能力,减少专业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降低摸索与尝试错误的机会,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与成就感。其次,临床带教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护理职业的兴趣,体会护理工作的美感,使其努力成为一名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合格护士。

2.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必要的,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的护士,在工作中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为此,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据文献报道,学生选择护理职业的动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护理概念,包括有从事护理工作的愿望和以前有照顾别人的经历。研究人员发现,个人以前的护理经验是学生选择护理职业的主要原因[7]。而另一研究显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8],故早临床、多临床对建立护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另外,可以成立互助小组或针对情况特殊、基础较差的同学,配备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共同提高,不断进步,为成为一名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护士而努力。

生物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范文6

关键词: 云南文山学院 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云南文山学院是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一所全日制多学科性的本科院校,由于地处边疆,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喀斯特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服务功能:一为当地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地。二是提供科学研究服务,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成为文山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动力源”和“助推器”。三是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库。四是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校园文化品牌,争做区域文化繁荣“辐射源”[1]。

社会服务功能决定其办学定位:“立足文山实际,打造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文山学院立足文山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基本州情,依托文山特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多彩的文化、秀丽的风光等四大优势,结合文山学院“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发展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本”,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强化做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和与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相对接,积极为“桥头堡”建设服务;“硬件做实,软件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学校发展建设”。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稳校”五大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2]。

文山学院只有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校的实际,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院校,才能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学校顶层整体设计,各二级学院认真组织落实实施

云南省是泛东亚开放的桥头堡,而且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等资源,这为云南省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文山州向东可以走向广东、广西,甚至出海,向南走向越南,向西走向红河州,向北走向昆明等,同时也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利、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文山州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文山学院根据云南省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文山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文山州支柱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了“跨越式”发展的“三部曲”以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文山学院将建设成为“有特色、质量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智力、劳动力资源的地方综合性的本科大学”,这为文山学院的发展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顶层设计[3]。文山学院的转型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文山学院的转型成为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5]。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多管齐下,穷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立足于文山州、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发展路子。

办学的地域特色是办学特色的体现,其实质是坚持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的地域特色可依托边界位置体现边疆性,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体现民族性,依托自然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把握好价值性、层次性、资源性。基于以上考虑,文山学院办学的地域特色定位为:边疆性、民族性和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国门大学。

按照高标准要求设计整个办学规模,认真研究学校的发展定位和顶层设计。为此,学校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于2012年7月把学校原来的中文系与政史系的历史专业调整成立人文学院,把数理系的物理专业调整归入计算机科学系成立计算机信息科学院学院、原数理系的数学及应用各专业成立数学学院,原生化系拆分为包括原生化系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制药工程、地理学、工程测量等专业的环资学院与包括原生化系化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技术专业等专业的化学与工程学院,原政史系的政治专业、马列部等合并扩展为政治经济管理学院,原体育系升级为体育学院,原音乐系、美术系合并成立艺术学院,原外语系升级为外语学院。特别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各二级学院的顶层设计班子要全面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制定顶层设计,避免相互雷同,实行错位发展、分类指导,不能同质化发展,切实做好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专业定位、特色定位、面向定位五个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地按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发展才有希望和前景。这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规划了蓝图。

(二)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学校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建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地域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

如何构建学科系专业体系,各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发展规划,建构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建设精品专业,凸显职业教育、地方特色、重视创新、开拓应用。如化学与工程学院认真研究,确定强师范,凸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科学发展定位,得到云南省教育厅的肯定,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相关建设项目遴选结果的通知”(云教高[2014]111号),文山学院申报的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矿冶化工专业群”(项目负责人:郝南明)和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建设项目“生物产业专业群实验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张志信)获得立项资助,每个项目各资助经费100万元。这为学校及相关二级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教师的转型培养。强化教师的职业操守,增强教师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荣誉感。三尺讲台永远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按照“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把自己塑造成为强者,而不是自我贬低为弱者,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要解决好当前为师不尊,为艺不精的问题,加强教师修身修心,去除教育功利化,不以利为先导,要以救世为主教书育人,回归当下时代的新常态,把教育学生根本方向突出在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目标上,特别是根据学校转型发展、专业建设的要求、教师的培养应该优先。鼓励大家走出去,条件允许工资和待遇可保留不变,学校层面奖励和激励政策要进一步优化,不能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知足不知进,与时偕行。通过加大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力度,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政策上应鼓励老师考证,挂靠企业;留住人才、提高待遇;派出老师到企业挂职或进行教师转岗培训,值得推崇。如化学与工程学院、环资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制定科学规划,已经从2015年4月起,利用3-5年的时间,把在岗的教师分批进行转岗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必须保证转岗教师的利益、相关诉求的落实,让相关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四)专业建设。学校的转型发展要有所转,有所留,以正常心态看待转型,有些专业不能转的要保留,能转型的要坚决通过转型,培养出高级的技能型人才,指导一线的产业发展。转型要把专业和产业对接;要把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要让学生到深入到车间实训基地里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理论学习则重点放到课堂上,课程体系建设求新求变,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强化工科类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考,并且科学规划,不断申报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如信息学院申报电气自动化和建筑专业,化学与工程学院可以申报制药工程、生产安全工程,环资学院可以申报具有地方特色的三七专业等。必须认真思考师范类的如何转;学生见习、实习如何统一安排。针对不同专业应该认真是靠如何改造发展,如物理学、化学专业、生物科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传统专业如何转型、改造。

(五)课程建设必须认真整合。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学校、专业转型发展需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必须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产过程对接,保证学生就业时能更快、更好。

(六)人才培养必须不拘一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不拘一格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研究生培养要上,本科教育要上,专科层次要改造、强化、实用,各种提升培训也要红红火火;还需各种联合培养人才,特别是与高层次学校、院所等联合,不求拥有,只要能用就行。构建新的平台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对学生逃课行为要加大及时处罚力度。同时通过管理、教育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爱学生,沉下心打造和谐稳健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抓好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队伍,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

二、学校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必须改革,必须整合,必须转型,必须提质。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校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办教育是要讲规律的,静下心来,修炼内功,提高质量才是正道。学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但专科教育经验丰富,且学校办在地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一些办学的特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忌贪大求全,忘了自己的优势。

地方高校正在面临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建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工作急需开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困难问题较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危机感,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估作出贡献。

学校发展,学校转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南明.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文山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