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 历史知识普及 矛盾 统一

历史教育的实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受教育者透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深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而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使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因而历史教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梁启超看来,历史学是唤起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的最佳手段,必须深入普及到千千万万民众中去,“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高中历史教育是进行历史普及的一个重要平台。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高中历史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内在的本质的能力。通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群体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历史知识的普及者。他们通过本身获取的历史知识,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成为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因而要成功做到历史知识的普及,高中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存在着矛盾。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到这种矛盾。高中历史教育中,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接受能力,在编排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在材料的选择和课程方式的编排上力求精益求精。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必修教材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及文化史,选修教材主要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在合理分析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一阶段的历史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的基本要求,达到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目的。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受历史知识的范围几乎全部集中三本必修教材上,而三本必修教材几乎囊括了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的全部知识要点,这就使得教材联系性和整体性大打折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这个授课环节中重点讲授的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高考的考点。这容易使使学生形成历史就是知识点的组合这样不科学的认识,感到学习历史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中学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或热衷于单打一,把搬运课本知识当作根本的或唯一的任务。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和目的。这也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的是对大纲和课本“权威”的迷信,有的是因高考试卷过分强调知识点、覆盖面以及评卷采点计分的副作用,等等。结果导致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考试考得死,评分评得死,把一门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同时也承担着普及历史知识的责任。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它记载了先人奋斗的历程,记载中国荣耀与屈辱,记载中国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记载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它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一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类发展史。历史知识的普及不仅仅涉及到历史知识点的传授,还包括传播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讲述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传奇,还涉及到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及耐人寻味的历史哲理。学习历史不在于让学生们熟知和牢记那些残垣断壁与僵尸枯骸,以供消闲怀旧,而在于通过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育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道理,其实也是许多前人反复申说过的“陈词滥调”了,诸如“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读史使人聪明”等等之类,都是人们所耳熟的。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普及的统一。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这种矛盾,笔者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及课堂教学实践,试图摸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如何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同时,做好历史知识的普及,实现矛盾中的统一?笔者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能够把握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性及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能够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利用历史线索把各知识点贯穿起来。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讲解课程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应补充相关的历史故事及英雄人物事迹,这样就可以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尽可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历史知识普及。再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多变,尽量创设各种历史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这种历史情晓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层层设计各种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最终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通史 全球史观 专题式 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story Textbook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s a Double-edged Sword

Abstract Now the new curriculum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years,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national unity textbook.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12, the author used of PEP new curriculum materials, there are a lot of feelings for textbook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article, there are two instructions: First, the old and the new textbook different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senond, as a new teacher, talked about some of his thoughts.

Key words general history; global view of history; project-based;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ing convergence

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度,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荣光。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秉承的是我国一贯的通史传统,以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并行主线,洋洋洒洒从远古时期一直讲到21世纪。在中国史方面,以王朝兴衰为主要线索结合每个朝代的特点以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使同学们对我国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讲到秦汉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人物又关联到帝国制度和儒家独尊的形成;在世界史方面,以亚欧文明的发展为中心,从四大文明讲到二战结束,基本脉络还是各个帝国的兴衰乃至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从内容上来说是两部平行的通史,尤其以讲政治兴衰为主,很少涉及经济文化;从初中和高中分别来讲,基本内容大致一样,只是高中知识较深较细。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重点还在于普及历史知识,历史课本里面的知识比较浅比较传统。当然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考试从来不浅,尤其是高考题型越来越灵活多变,大题更加新颖,可以说中国的高考远远领先于教科书。

2004年新课标教材开始全面使用,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变化,第一个是由全国材改成了多种教材同时使用,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择使用,现在使用比较多的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各个版本各有侧重;第二是教科书内容的改变,完全舍弃了通史模式,主要有两个突出变化,一是中外历史合编在一起,提倡全球史观,二是使用专题教学模式,提倡历史教学学术化,总起来说就是变平行的通史为混杂的专题。按照全球史观的观点,人类历史以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为标准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在从远古到 15、16 世纪之交的第一个时期里,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别发展;在从 15、16 世纪之交到 19 世纪末的第二个时期里,人类从分散发展转向整体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在 20 世纪以来的第三个时期里,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体发展。在这种视角之下,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得到展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没有先后高下之分,我们既尊重古老文明在人类蒙昧时期创造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认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对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学生在关注自己国家命运的同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便利了学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放眼全世界,正确认识与把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①这当然是非常好的。

以人教版新教材来说,高中历史被分成了九大板块,三个必修分别讲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这跟以前只重视政治的历史教材大不相同,六个选修从属于必修,作为辅助材料存在,以前连贯的知识点被分解到了各个部分,比如林则徐和虎门硝烟,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必修中找不到,想要了解必须讲授选修相关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以往认为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现在都在选修中出现。虽然选修高考中只出两道大题,但很多内容不得不讲,尤其是升学率高的重点中学,这就使以前的6本教科书变成了现在更厚的九本,所谓的减负和素质教育成了水中月。但全球史观下的中西对比专题式教学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更容易抓住历史的转折点和因素,在通史中,你看见的仿佛只是重复的王朝更替,于是就只有死记每一个知识点,没有严格的记忆你就分不清历史,但如果熟悉了全球史观,利用欧亚的交往,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你可以推导出所有历史的前世今生,自己也会乐在其中。比如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15、16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西方和东方联系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通过市场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殖民者开始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地,通过血腥的掠夺,构建殖民体系。②作为一个老师就可以从欧洲王朝战争开始推导起,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白银流入中国成为主流货币,到东西方贸易资本主义崛起,直到西方远比东方强大中国一个世纪的屈辱,以往的教材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学生也不会这样思考。

笔者在教学初期对新教材极不适应,本来专题式的研究就是一种比较高等的方法,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之上,就是在大学历史本科也是进行通史的广泛讲解教学,进行专题式的研究一般是在研究生以后才会进行。现在新教材把这种专题式教学研究套用到高中课本中,虽然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按照专题整合起来,看起来是高级了很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从笔者所见来看,新教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初中阶段,由于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大部分中学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学习历史也能考上理想的高中,这样的结果就是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靠学生的爱好和自觉性,对历史天生感兴趣的同学会好好学习从而完成自己的通史积累,但很多同学可能初中对历史并不是很感兴趣,那么他就不会好好学习历史,由于现在高中历史不讲通史,如果高中学文科,那么由于他通史基础不过关,在进行专题式学习的时候效率会非常低,如果再花大量的时间消化9本书形成自己的通史和专题,只能是事倍功半。现在的情况是历史课本变得快,高考变得更快,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只能是高考指挥高中教学,实际情况是高中教学与高考脱节。在高考制度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在重点中学制度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单纯地修改教科书,是不可能发生质的改变的。笔者在实习期间,同学们对这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本人的教学都很不适应,掌握知识的速度很慢而且容易遗忘和混淆。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点的分布很陌生,而且中外对比教学这个本意也没有达到,笔者每节课都会提问在某个历史时间点中国和世界分别发生着什么,中外很多著名人物的对比,可是都没有很好的效果。也尝试过利用几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通史串讲,但效果甚微,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本来就不足的课时量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通史温习。新版的历史教材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个新老师,本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学习。

注释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初探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4-01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史与外国史相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协调的课程结构。其特点为:模块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总体整合。所以,面对这一全新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的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课改精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专题史教学设计的探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困惑提供帮助。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要对学生学习专题史的状况进行调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专题史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学生中间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不适应的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新的教材中,由于过高地估量了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打破了传统的题材体例,不再采用通史体例,而是把历史知识分成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块。由于专题史的跨度大,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分割性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教材模式,无法把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知识点进行连贯,就好像是运动员在攀崖时没有工具一样,运动员无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学习专题时对知识体系难以进行储备。

2.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编写是以时间为体系的,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对这么复杂的专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理清头绪,头脑中一片混杂。在旧知识还没理清之际,教师又朝着下一个专题史迈进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在时间上完成复杂的专题知识整理,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及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好几倍,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增大了。

面对这样的调查情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特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初探策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在设计时要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一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他们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根本不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归纳,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进行联系。可是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已经完全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只是编写专题史,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深化知识点,要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克服初高中历史教材不能衔接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要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特点,让这两种教材取长补短,在设计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史为编写基础,但是在每个专题编写时,却是以时间顺序为体系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教学设计写好。例如,在中,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先探讨“”,然后再探讨“”等。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材中就需要学生从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节新课时,为了使学生适应专题史的学习,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顺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专题史的学习兴趣不减,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课第一小节《土地制度的演变》中,编者在文中只是简单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对于我国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时期的土地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中,广泛引用资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来,使学生明确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适当的穿插教学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也应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2.在教学设计时要活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务必确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发。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资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发掘其特点。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历史现象进行探讨时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对事物属性及本质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质含义。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未雨绸缪”,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娜娜.强化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09(9).35-36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育;挑战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将面临着挑战。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按照通史模式,以时间为轴,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传统排列顺序。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写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条主线为必修模板,并增加了数个选修教材,加强了历史的内在联系性。这样的教材编排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方法,转变思路,做好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是高中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学科知识拓宽、教学方法改进、初高中课程相互渗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等。

(一)学科知识拓宽

新课程设置下的历史课,注重专题形式,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各种不同元素有机融合,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都会在同一专题内出现。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增加了许多知识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性及其明显,多种知识的融合渗透,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整阐述新课程中的新增与综合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涉及面的广度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要求,多种知识的穿插渗透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完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开展历史课教学工作。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个专题,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事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二)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质疑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向外界求助。其一,探究学习。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更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展开探讨。对设置的问题,在得到或未得到完整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要肯定正确见解,否定错误见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搜集资料,为课堂探讨做出充分准备。其三、向外界求助。学生在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或探讨无果的时候,要勇于向外界求助。这样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使合作从单一的学习方式扩展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讲,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并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等做良好的铺垫工作。

(三)初高中课程渗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以历史时间为脉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将拓宽知识面与深化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同,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提高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新课程改革也使初高中知识渗透现象严重,历史知识距离有所增大。时间永远是串联历史知识的主线,注重时间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有效理清时间脉络,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减少初高中历史知识重复教学,不仅对节约教育资源有利,同时也是学生是否能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

(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对历史年代及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记忆,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综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课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形式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设置问题,有学生集体探讨解决问题,或者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学生由单一的听讲接受知识,变为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并采用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挑战

新课改对高冲历史教育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创新应用、运用其他材料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教材的创新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淡化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教材的主导地位,一切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其涉及的知识面深度与广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相比均有所挑战不足。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课课改的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历史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深刻理解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学形象性

正对历史学科包容性极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将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历史现象涵盖了所表述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单独地对一种现象或多种现象进行讲述时,难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趣味性不强,枯燥乏味等多种问题。如果能把历史现象与诗歌、对联等趣味性元素融合在一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要是新课改历史教育的挑战。挑战传统授课内容,以生动的举例说明或用趣味性强的内容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高。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提出多元性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判断历史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读史中受到教育,真正地做到感悟历史,融会贯通。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无可争议的主体,教学计划与教材内容完全限定了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延伸知识点较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彻底发挥。新课改要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主要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分三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设置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对所设置的主体展开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独到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外部力量进行问题解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师的定位主导,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教无定法。综上所述,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动,但是基本的教学规律是不变会变的。新课改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挑战。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丁一鑫.新课改理念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历史教学 思考 重构知识体系

一转眼新课程改革试行在我省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两年的教学中,针对新教材和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我有许多困惑。特别是高一刚接触新教材真是感到措手不及,很茫然。两年一路走来,对现行新教材的利弊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新教材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教材的“闪光点”

1、导言合理且新颖

新编历史教材相对以前教材,每个章节时空跨度大,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大,既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是中外史合编。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还是每个单元内部之间,也就是各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讲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导入与前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联系,写到“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利用本课导言学生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共同寻找西方文明之源。这样可使学生与前一单元相衔接,从而探寻世界的另一个文明的区域。

2、 资料回放。

资料回放主要是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原始文献史料。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2]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教材中,合理的运用史料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使其历史知识更具真实性和严谨性,以及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可信度提高,培养学生解读能力、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在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就用了以下资料: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这对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了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的影响。

3、 历史纵横。

在一些课文中合理安排了【历史纵横】,【历史纵横】介绍了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知识,是对课文的拓展、补充、延伸和说明。或者通过历史纵横,承接上一目的内容,下启下一目的内容,能把这课的知识很好的衔接起来。在讲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在讲完第一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后,紧接着教材设置了[历史纵横]栏目,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激化了与平民的矛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由此引出下一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其实[历史纵横]就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的历史背景。

4、[学思之窗]

这次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开设的[学思之窗]栏目则属首创。[学思之窗]每课设置一个。这个栏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阅读内容,另一部分是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阅读的部分,是与正文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原始文献资料、诗词、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思考题部分主要是针对阅读部分的关键内容进行提问,一般设一至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在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讲到伯利克里的改革时,教材设置了[学思之窗]栏目,引用伯利克里的演说,通过读懂材料,理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历史插图的运用

新课程教科书与以往历史教科书相比,插图的数量大大增加,使得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在可读性强的基础上,增强了视读性,完善了以文为主、图文并茂的教科书体系。教材各部分插图有封面插图、单元页插图、正文插图及小图标。当然教师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不可能每幅图片都面面俱到,而且也没有必要。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选择些与主题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图片进行讲解。如:在第5课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中有8幅插图,我选讲了两幅,引言插入了“帕特农神庙遗址”,教师通过对帕特农神庙的介绍,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关于历史地图的使用,梁启超曾讲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可见,掌握历史地图空间概念的重要性。

二、现行教材的编排存在某些缺陷

(1) 现行教材存在着内容多处重复的不足。课本内容的专题设计模块讲述,选修和必修也有知识点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梭伦改革与选修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中的知识点重复出现。

(2)高考的要求---以通史体例考查

必修、选修课程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高考能力的需求。专题模块不符合高考教学的需求,高考命题更多的是从历史学科本身出发,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

考试说明是按通史顺序编排的,分成古代中国通史、近现代中国通史、古代世界通史、近现代世界通史几个部分。高考试卷的题目分配也是先古代史后近现代史。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4---28题按时序相继考查了西汉、宋代、明代及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接着第29―33题相继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

因此,为了弥补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弊端,按照通史体例,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规范的学科知识结构。

总之,古诗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能顺应新课程改革,很好的驾驭新教科书,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以教科书为背景,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范文6

1.1.从过去重视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重视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把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与历史思维方法作为目标提出来,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课程内容向强专题、重典型和多样性转变

新课标将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按类别加以整合,以专题形式呈现出来,按政治制度史、经济发展史、思想文化史编为3个必修模块;再将具有影响的历史史实进一步细化,设置了6个高中选修模块。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建立历史观,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1.3教学方法更注重师生互动,形式多样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除课堂讲授书本知识外,还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各种兴趣小组,阅读历史有关书籍,历史方面的视频资料,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师生互动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历史,更好了解历史背景以便理解历史知识。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采取的对策

2.1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

首先,要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的新理念。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均是历史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角色的定位上,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改变过去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通过创设一种宽容、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开放积极的课堂环境。其次,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学习新知识,及时转变观念。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重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要以教材为平台和载体,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不断整合优化高中历史的各种知识和相关内容,力求形成新课标要求的历史专题知识的整合。一是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务必要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目标相结合,根据学生、教材、教改和时展的要求,将各种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子目标,建构起一套真正能够培养发展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体系。二是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加大拓展教学信息量,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参考,最大程度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将历史学科最新的研究信息和结果纳入其中,加大和充实教学的信息含量,提升教学的内涵。

2.3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新课标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历史有关的书籍,指导他们广泛阅读,扩大学生知识层面,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找一些历史材料题,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阅读时在历史课本上做记号,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反馈,检查阅读效果。例如,以材料题目的形式,组织小的模拟测验,提高阅读的同时还能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2.4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拥有独立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认识和总结能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直观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开阔和历史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时,可以播放电影《林则徐》的经典镜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失败的原因,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近代的出路,使学生在多媒体直观影象资料的启发下不断思考,思维能力获得提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以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

2.5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