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范文1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在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用理性思维来进行科学探究,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发展学生的上述核心素养,如果在传统课堂中通过教师讲授,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我们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录制微视频,学生在校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视频学习(使用超级讲师平台)。在校内,我们在国家生物课程基础上,融合STEM教育理念, 设计了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适当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在生物创客空间进行面对面的合作学习和团队任务合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发生在课外,在课堂中则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技术素养、创新素养等。

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实验扩展活动、生物模型制作活动、生物与艺术结合创作活动、生物学生公司运营活动、生物与医学相关职业体验活动、生物环保活动等。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设计

本课程结构的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展开,从7个方面进行了设计规划(如图1)。

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建立网络班级,录制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讲解视频,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与此同时,完成生物实验室基础建设,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室、一个“数字化实验室”和一个“植物组织培养室”,打造生物创客空间。学校组织师生参与实验创新,有效提升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并通过建立一个重过程、重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进行记录和评价。

1. 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定位是,在国家生物课程之外,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针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和主动探究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它作为校本课程,提供给对生物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感兴趣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的培养,通过线上学知识、线下合作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一步发展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针对生物学科特色,在生物实验拓展中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生物创客空间中形成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放实验环境,创设创客空间,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倡导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以提升其基础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课程设计思路

生物科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内容,均为选修课程。

模块一“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旨在通过生物实验的拓展训练,从材料选择、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等角度,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主动探究能力。模块一为国家课程中所涉及实验的拓展练习,实验设计及动手操作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本模块适合学生进行学科特色的实验训练,主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适用于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学生学习,共34学时,2个学分。

模块二“生物创客工作坊”,则以工作坊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从社团和学生公司两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以生物环保、生物模型制作、生物科普、生物与健康等为学习主题,设计制作相关产品,进行社会实践和社团展示活动,宣传学习成果。

模块二分为Marimo生物社团、生物智享学生公司两个主题,每个主题68学时,4个学分,适用于高中全学段学生学习。该模块在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科技社团和学生公司运作,设计生物模型,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挑战以及生物医学相关职业体验。本模块适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学习训练,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两个模块中有关实验原理、设计原理、公司运作等的知识内容由教师录制讲解视频,学生在课下自行学习,课上主要进行实验动手操作、产品设计、团队建设等合作训练。

课程目标与内容

1. 课程目标

改变重知识讲授的授课模式,开发项目合作学习为主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 课程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模块:在高中生物教材原有实验基础上,设计研发24个拓展实验,从以下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拓展:(1)尝试更多实验材料、不同实验方法、实验形式等,训练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2)开发新的、有一定难度的、贴近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实验,从师生两个角度,不断更新生命观念、更新实验内容。(3)实验设计环节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分析结论的能力。

“生物创客工作坊”模块:以工作坊的形式,在改造后的生物创客空间中进行生物微观模型研究制作、运行学生公司、开展创意环保公益活动和职业体验。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设计、制作模型,传播科学、技术、艺术、数学设计原理。(2)注重创意产品的稳定性、艺术性和社会价值,传播技术、工程、艺术、经济原理。(3)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间寻求平衡,传播创新精神。(4)社团组织及学生公司运营知识的学习,以及核心成员的培养。

在两个课程基础上,以社团活动和学生公司为载体,打造生物创客空间,组织师生参与实验创新大赛。将学生在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和生物创客工作坊三门课程中学到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效果。

课程实施与评价

1.“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模块

拓展实验内容设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从观察类实验入手,再尝试实验技术的改进,然后进行具体问题的探究实验设计,最后尝试开展小课题研究(见表1)。

2.“生物创客工作坊”模块

安排在每周二和周四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时间,校本课程时间侧重生物知识的模型制作等活动,社团活动时间侧重对社团、学生公司运营模式的实践。

培养周期按照两年为一个完整周期,学生可以在任何学段参与学习,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做指导。本模块中有两个主要的学习载体:一是社团,二是学生公司。社团建设侧重团队合作,每个成员都要能够完成全套的活动任务,可以在社团展示、科普宣传、模型大赛答辩、公益活动中完成所有工作。在每次活动任务中,可进行分工安排,不受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社长对社团有绝对的控制权及组织权。学生公司侧重任务分工,模拟公司的运营。公司的核心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在产品设计、活动计划等方面要考虑到成本及收入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问题。两种类型的项目课程有交叉,也有不同,加入公司元素,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会更容易理解。

本模块授课内容与学生需求有直接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发现社会需求,每个学期教师都会带领学生深入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

3. 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1)过程性评价

在网络平台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过程评价。

在研究活动、展示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并结合学生的自主评价和成员间的互评,进行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个性化指导。

(2)终结性评价

在每个学期、学年结束时,统计总结该阶段学习成果,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三大类进行统计和评价(见表2)。

课程效果与反思

1. 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两年多时间,学生获得各类奖项数量均逐年上升,从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升明显。

2. 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知识学习压力,创新、创意无法施展。在生物创客空间中,学生可以进行多种实验,开展研究,查阅大学资料,将微观世界中的知识逻辑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并呈现出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科普宣传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社会问题,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三年的实践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快速提升,课程内容受到新华网、全国科协等认可和宣传推广,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品牌效应,Marimo生物智享学生社团受到CCTV、北京卫视、新华网、朝阳教育等多家媒体的专访及报道。学生还受邀参加第五届科学嘉年华、北京市阳光少年科技活动开幕式、故宫博物院博物馆日、朝阳区科技节、首都图书大厦专题讲座等,进行大型展示18场、直接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

此外,我们的学生还运作学生公司,进行产品设计,策划环保宣传活动、市场调研和义卖活动,获得JA中国学生公司大赛全国15强,对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这也有助于高中生进入大学后进行创业训练、就业选择,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的校本课程,能够让师生在面对面交流的环境下,更多地进行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学生也得以动手动脑,互动交流。实践也证明,我校的生物科学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及核心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范文2

关键词: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周波(1968-),男,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学生处,高级政工师;石苗(1981-),女,湖南津市人,湘南学院数学系,政工师。(湖南 郴州 4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12206)、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课题编号:2012YS14)、湘南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工作室资助“解放思想背景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举措研究”(课题编号:2012YS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21-0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既有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总量问题,也有毕业生的结构和就业能力问题。由于大学生就业事关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就业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湖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全省各地市州至少有一所本科院校,从在校生数量规模上看,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虽然只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二分之一左右,但每年毕业生队伍的数字依然庞大。因此解决好湖南省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实现湖南“教育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在就业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竞争力有待增强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原来师范类学校升级而来,学校的教育偏向于基础科学。一方面扩招和师资需求相对减小造成就业形势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相对欠缺,因此与工科类学生相比竞争能力较弱。

2.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开放性不强

目前从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来看,多以介绍学生的择业观为主,学生听完讲座后只是对自己怎样找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无系统完整的概念,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规划自己的未来。就业指导类课程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程讲授,都由学校内部的教师来完成,这些教师很少有真正深入社会实践的经历,对于职业市场的认识深度明显不足。而且在开展这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较多地沿袭文科类课程的做法,很少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深入社会,缺乏开放性、社会性。

3.就业信息匮乏、就业观念落后

目前在普通高校中,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技巧指导以及创业教育等多以集体讲授方式为主,较少采用互动式教学,更少有针对性的辅导,无法适应就业指导教育个性化极强的特点。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普通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基本上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认识阶段,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如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没有完全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二、就业服务创新与指导对策

1.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湘南学院的专业除了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特征之外,其他理科、工科专业都是学历型教育,工科类专业有比较严格的实践教学,理科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比较单薄。

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理论教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除了掌握课堂知识之外,还要主动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其次,教师教学时除了要讲授经典的理论知识之外,更要涉及到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确保学生不断接触该学科前沿进展。

最后,要注意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很多高校采用“产学研”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使大学生不再生活在“真空”中,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该教学模式不断受到重视,特别是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的中国应该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2.改进教学方法,体现就业教育的开放性

拓展就业指导的教学形式,丰富就业教育活动,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以及人才交流中心的专家来为学生作报告,分享其求职应聘的经验以及创业的新体会。

一方面要重视校园内的集体授课和个人指导。成建制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是必要的,可以给学生系统的职业定位和求职知识。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开展必要的个别指导和专业咨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特别是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通过个别指导帮助其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正确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

另一方面要校内指导与校外指导相结合。既可以由校内专兼职教师来进行教学、辅导,也可以请校外专家、企业从业人员来校教学、辅导,以提高该项教育的开放性、互动性。[1]因此,应打破就业指导教师主要以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和有关学生辅导员为主的格局,逐步建设以专任教师为主、以兼职教师为辅(包括校内导师、校外企业专家)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和创业知识咨询队伍。

目前社会上存在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报关员、会计师、司法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日语等级证书、人力资源从业证书等一系列的职业资格或专业知识证书,这些证书无疑将为大学生的求职加分,因此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证书便能使其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众所周知,法学专业已经是被教育部亮黄牌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但是湘南学院法学专业就业形势却很好,一是因为系部狠抓学生考研,将近25%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深造;二是狠抓国家司法考试,每年的司法考试通过率都达到30%,毕业生非常受欢迎;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辅导班,每年的各级公务员考试以及选调生考试都能消化掉一部分毕业生。这说明只要想办法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创造条件,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加强职业教育

自大学扩招以来,就业形式日趋严峻,我国高校都相应地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般而言,就业指导中心都是系部或学院的副书记监管,指导教师都是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对毕业班的学生上几次就业辅导课就算完成任务。很显然,这样的就业指导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很多思想政治辅导员都是刚入职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经验欠缺,就业指导效果可想而知。为此,一是应该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完善其知识结构;二是应该明确院系和学校的就业指导职责,拓宽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的范畴;三是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测评、就业观教育、就业心理引导、择业方法技巧训练等内容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设计成就业指导课程,实现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系统化。[2]另外,积极建设校外“职业体验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开展“体验式”教学,将就业指导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到工作、学习结合的全过程,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4.与社会接轨,合理设置专业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获得谋生的一技之长,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应和社会接轨,按照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设置专业。根据权威部门统计,被亮“红牌”的十大本科专业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无疑这是高校扩招的后果,基本上每个本科院校都有这些专业,而且班额也不在少数,因此导致严重的过剩。为此,湘南学院要限制该类专业招生,在设置新专业时应该进行社会调查,开办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总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依托于社会的需求、依托于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依托于教师的“饭碗”,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接轨。

5.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一直以来作为毕业生就业重头戏的是各高校的校园招聘会以及某个城市的高校联合招聘会。在校园招聘会的建设方面,高校都是由招生就业处负责,学校进行经费投入。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学校必须要保证每年举办一次或两次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的成功举办无疑考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否到位。一方面学校要邀请大量的用人单位来招聘会“摆摊设点”,用人单位是否愿意来取决于学校与就业单位平常关系的维持,对已入职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则是对应届毕业生应聘技巧的培训,用人单位信息的传播,如学校就业网站的建设。学校就业网站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就业信息网站,针对毕业生,网站的建设在于经常更新,能够不断地将最新的就业招聘信息挂到网上;针对用人单位,可以在网站上应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方便用人单位查询需要的人才信息。一个成功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不但可以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也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