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1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质;培养
生物学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从生物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的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提升科学素质。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引导着其他自然学科的研究,世界各国都在开展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活动,对此,我们国家也应该努力扩大生命科学领域的成就。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所有的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质为奋斗目标,为我国生命科学事业储备高素质的精英。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观
不管是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需要老师的指点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鼓励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这个年纪的学生总是对外界充满着好奇,生命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与自然非常贴近的学科,老师作为学生的领头羊,更应该激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并支持他们用学到的知识理论来解决问题。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不管是个性方面还是知识方面。老师对于切入点独特的问题也应该耐心地予以解答,并鼓励学生多提问。科学就是基于疑问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接下来的探索过程。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事实胜于雄辩。科学精神是勇于批判、勇于探索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大块的难题分解为小块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解决小问题来提升继续钻研下去的兴趣和自信。他们会以一个成功者的心态从一个小的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而不是不停的面对失败。赏识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考、独立探索。这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
生物教学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才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生物学涉及很多内容,不仅包含与生物有关的历史和知识,还包含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生物的过程体现着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生物学知识,无一不是一代又一代生物科学家探索真理的成果,这个过程虽然艰苦,但也显现出他们不同于常人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有关孟德尔两个基本遗传规律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进行介绍,这对老师的科学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具有求实态度的、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老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工作。老师应该将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这个过程既是科学家思维模式的展示,也是老师思维过程的体现。我们所说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依靠老师的引导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索,把不了解的新知识变为了解的旧知识,并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的内容。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受到老师思维的引导,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雏形,学生在形成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
三、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素质
在过去,哪个实验需要在什么环境下进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都是教科书已经规定好的。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只要按照课本上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即可。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将书本上的实验再现,并没有自主地进行思考。即便实验结束,学生也没有对实验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也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今的教育理念主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老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告知学生比较基础的实验技巧,实验用到的原理和方法则需要他们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实验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缩短他们实验的时间,提升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生物必修课中有很多的实验都涉及洋葱根,洋葱根的培育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实现。老师将培育工作交给学生不仅能促进他们思考课本上提供的培育方法,还会促使他们思考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完成培育。
四、培养科学的探索意识
过去的生物实验,都是由老师操作,学生观看,学生只需要知道实验的结果,不需要知道实验的条件和运用到的实验方法,学生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教育方式,既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为他们创造探索的条件,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他们有任何设想都应该尽可能地去满足。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单纯地关注实验结果,而是更加看重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参与实验,对于他们逆向思维、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学生对哪一方面有兴趣,老师都应该充分支持并予以技术层面的指导。这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3
【关键词】科学探究 内涵 重现 技能 实验变量 提出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生物学课程标准(初中2011版)》课程目标对科学探究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探究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科学探究的内涵
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科学探究,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级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二、科学探究教学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探究式让学生模仿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获取学习的成果,而不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是让学生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测量、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制作模型和交流等,而不是要求学生自己独创实验设计,当然学生能达到那样的高度更好。
(一)重视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指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范例。如普利斯特利研究光合作用的小白鼠实验等。对于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教师要先介绍实验背景及科学家的生平,了解实验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人们对研究问题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再现实验的过程,重温经典。如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教师先介绍巴斯德的生平,然后让学生讨论鹅颈瓶瓶口如何做成鹅颈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又觉得科学探究不再是神秘的事情。
(二)重视技能规范化训练
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利用假设和理论进行各种逻辑思维等等,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又往往表现出某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思维途径,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技能规范化训练,特别是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推理、调查、实验设计、操作、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技能、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例如,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时,因为学生没有做过临时装片,老师必须先做演示,教会学生做装片的科学方法。
(三)加强实验探究过程的一般管理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六个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本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科学探究实验“水影响种子的萌发吗?”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还影响种子的萌发?如何证明”。
2. 学会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制订计划”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的难点所在,但很多老师都不舍得把时间花在让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而是让学生按照现成的步骤与方法做,或者按照老师的思路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做实验,很少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
(1)明确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一般都是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是设计对照实验的第一原则。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后,根据探究的已知条件和探究的目的进行猜想或假设。当猜想或假设一经提出,便能据辨明条件,明确实验的变量。如“光对影响鼠妇的分布吗”探究活动,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容易的对照实验,但学生不知道变量怎样设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本实验的可变因子是什么?(光)不变因子是什么?(温度、湿度、土壤等)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这样,学生了解了对照实验的基本方法。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
①放手让学生思考。为了能使学生在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方案,要大胆的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去发现规律,理清思路,抓住制订探究计划的关键所在。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取样。
②教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探究计划和方法步骤,以填空的方式完成。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一般应用于难度较高的探究实验或者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探究。如“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探究实验难度很大,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完成了科学探究过程,又节约了时间。
(3)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
①在每一次探究实验活动前,教师都要精心钻研教材,准备好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
②科学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可以把握方向,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
科学探究教学能更好的贯彻生物课是一门科学课的性质,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提问 练习 策略 语言 网络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目前,由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对高中生物教材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教师既要围绕目标全面组织教学,更要敢于以相当的课堂时间突破重点、疏通难点。尤其要注意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而是要灵活运用,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由于生物学在高考中分值较少,社会、学校、家庭对生物学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多数学生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中缺乏动力。而生物科学又介于文理之间,具有文科特点,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字描述阐释生命科学的原理,同时又需要理科知识进行计算论证,要说理充分,推理周密,语言准确,表述贴切。在此意义上说,这门学科又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以及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就如何上好一堂高中生物教学课的谈谈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一、围绕主题,展开精彩提问与练习
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课堂提问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问题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而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否积极展开,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通过不断的知识引导,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启发其找到问题的答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积极引导他们在生疑―置疑―解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并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改进教学设计。通常情况下,当堂练习,能很好地提高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如让学生回家作就没有预期的效果好。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上理论课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及时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可以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中,穿插新知识的讲授,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设计课堂练习。这种方法能当堂检测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对确保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中的策略
(一)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书中内容有些简单的了解,那些事理解的,那些是不理解的。这样一来,就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二)听,让学生学会听,在听的同时分析课本的难易点,并做好笔记;(三)说,新的教育理念讲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好吗?哪种表达更为准确?因此学会“说”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四)“记忆“让其通过复习,将知识强化、巩固,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五)反思,让其经常进行反思,学生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六)练习,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七)纠正,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八)引导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课堂语言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语言魅力的优势,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以说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教学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优美和富有启发性,都会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形象生动语言可以使乏味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那怎样发挥语言的优势呢,运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减少不必要的“歧意”的产生,减少学生注意力分散,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标准的普通话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节奏感,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生物课堂变得格外生动活跃。根据学生的情绪和数学内容巧妙地安排语言,用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声音去讲课,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并且注意力也相对集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音量要适度。老师讲话声音太小,上课听不清楚;老师声音太大,听了很不舒服。因而,科学地掌握音量也是课堂教学中展现语言魅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时我们在搭配肢体语言运用肢体语言的感染力去展示所要讲述的内容,才能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氛围的长期感召下,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教师也能在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丰厚的教学效益。
四、网络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加快了生物学的发展,也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网络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互动交流和优势资源共享等特点,推动着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系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才能弥补教材的不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生物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并及时介绍给学生。用搜索查找的方法,把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关键词输入搜索栏目,可以查找到有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在教学中使用;浏览其他学校的校园网,参考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动态,纠正自己教学中的偏差;掌握生物学发展动态,网络时代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给教学带来了更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收集是要靠平时的积累,整理加工后,结合章节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作为教材的补充,同时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网络接受知识的范围大大拓宽,眼界更加开阔了,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并结合网络资料和图片,精心制作一些涉及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科教类电教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也可以进行不分班级和年级的专题讲座和科普讲座。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而这些目标和能力的达到,必须要靠网络的辅助,单纯靠课本知识是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的。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5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学校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加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备课组也是开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二是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三是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四是应以案例研究及反思为主要的生物教研活动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活动方式,争取使不同的教师都能从每次活动有收获、有提高,目的是要将案例的研究深化,善于通过活动使教师心得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经验的理性升华,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开展有实效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四,重视营造宜于探究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表达和争论各种不同的观点,并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听取和表达不同的观点的习惯,为探究成果的达成和共享提供良好的机会和课堂心理氛围。
4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4.1 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具有直观形象、鲜明性的特点,而且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与初中生物学相比,高中生物学已经明显不那么具有可触摸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初中阶段有所减退,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挖掘教材,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4.2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4.3 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生物学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 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选择生物课外活动,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趣味性。
5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51 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通过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6
【关键词】生物课程 教学内容 改革 实践
一、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这种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展,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
二、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转贴于
三、《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98年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等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