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特点范文1
从发展进程来看,由初期的引进、传播逐步转向独立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着名的经济学家倡导、呼吁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尔后通过翻译出版西方和前苏联的教育经济学着作和教材、举办讲习班介绍教育经济学。不久,一批学者便开始以为指导进行独立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选择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问题展开研究。如80年代关于多元化教育筹资的研究、关于公共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合理比例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教育经济学的所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方法论,依据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分别采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
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的专业背景初期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学者,尔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伴随着教育经济学(1998年以后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博士授予权单位和研究生的扩大与増加,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队伍逐步年轻化和专业化。
20多年来,出版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教材、数以百计的学术着作和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批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理论、拓宽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己被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经济决策采纳,或者为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教育决策提供了支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我们的研究还有些不足。例如,以往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层面为主,关注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宏观层面的问题,对教育经济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机构和组织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方法,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待于完善。在研究性质上大多是应用和对策研究,理论研究,尤其是具有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学科建设这一具有长远意义和基础性意义的工作,研究者关注得不够。对于现实中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中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教育经济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还不够成熟。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和边界比较模糊。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和看法,有的从交叉学科的性质出发界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杨葆火昆1989年)有的强调研究教育中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还有的沿用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将教育经济学的对象界定为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美国]科恩,1989年)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边界。尽管交叉学科研究的客体可能是同一的,区别在于研究视角和所用的理论工具不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定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其次,表现在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目前国内外教育经济学所使用的范畴,大多是从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中移植过来的,这可能是交叉学科共同的特点,即交叉学科许多范畴都是将被交叉的学科范畴加以组合形成其自身的范畴,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应有其独立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范畴。从学科体系来看,一方面不同学者没有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各自的体系都还不够严密。总之,没有形成规范、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
再次,教育经济学之所以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原因之一在于它没有较为完整、独立的理论。西方教育经济学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前苏联和我国学者早期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以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且不说对人力资本理论存在争议,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不能回答教育经济学的全部问题。于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便借用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许多相关理论作为工具分析和回答教育经济中的某些问题。总之,教育经济学缺乏独立的、完整的理论。在借用西方经济学有关分支学科或某种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时,许多研究,尤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往往采取简单移植或套用的方法,缺乏独立思考。首先对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所要回答的问题未加认真分析。其次,它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是否适用于作者所要回答的问题也缺乏认真思考。
经济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 中外比较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08-03
【Abstract】Overseas economics education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method.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ome weakness, such as too detailed and narrow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lacking support of related subjects, and teachers’ weakness in teaching.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set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reasonably,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conomics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method
随着经济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在内在素质和知识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培养的好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学类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入手,先分析了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而总结了我国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不足,最后指出了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经济学教育的特点
1.专业设置
在美国,报考本科时并不报考哪一个专业,而只报考哪一所学校,学生入校一年以后才选择主修专业。美国的本科生教育总体来说偏向于综合素质教育。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金融、财政学、保险学这样的细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美国本科教育通常分为两轨:一个是普通轨,另一个是优等轨。普通轨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对优等轨的学生要求高一些,除了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外,还为他们单独开一些课程。因为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
德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硕士生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德国大学内不设学士学位,学生获得的第一个学位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大学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相当于我国的本科教育阶段,专业阶段相当于我国的硕士生阶段,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德国大学内经济学类专业分支少,但专业覆盖面广,主要开设4类经济学类专业,分别是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经济学和经济教育学。
2.课程设置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这些课程属于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学科的课程,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二年级选主修专业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课程。此外,还需选修一些专业课程。
美国大学的专业课程数量众多,具备很强的选择性。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开设的本科课程包括: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其数理分析、宏观经济学及其数理分析、价格系统的描绘和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及预测等。这些课程设置体现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重视数理经济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系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多达百余门,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政策分析、劳动经济学等。课程设置数量越繁杂,就越能给学生以更多更灵活的选择,越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经济学理论学习和具体应用的相互结合,也越有利于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美国高等院校通常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合的旧课程,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从而不断使课程推陈出新。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利于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德国的大学内,除了经济教育学专业增设教育类课程外,所有经济学专业的基础段课程基本一样。基础段课程以必修课为主,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授人选基本没有选择性,从而保证让所有的学生具有扎实和较为一致的经济学基础。专业段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专业学生可以跨专业选择课程,即使是同一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就业倾向选择不同的课程。
3.教学模式
国外大学非常重视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大量经济学研究者,从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一般教授,都活跃于教学一线。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的经济学系任职的全职教授,也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他们在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以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个人魅力影响着学生。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培养经济学人才提供了基础。日本的大学一方面鼓励大学教师到企业兼职,同时也聘请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讲学,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了途径。
国外大学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美国的大学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置和考试形式的安排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是采取实验、案例、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专业课程都是小班授课,讨论气氛很活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让学生拼命记笔记,而是注重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国外大学课前和课后的阅读量巨大。美国的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授结束前,通常会推荐若干参考书让学生课后阅读,以巩固和扩充知识,并为下次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且往往是该门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既能使他们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在美国一些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是否具备融会贯通、动手实践的能力。美国高校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座谈,让研究生给本科生介绍他们自己做科研的体会,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获取本门学科的最新信息。学校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让学生使用高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24小时向学生免费开放,以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
二、我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从现有的我国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各高校普遍在教师结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
从专业设置来看,显得过于细化和狭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经济学类专业点的增加,经济类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单一,缺乏灵活性,仅局限于满足某一个特定的部门或岗位的需要。长期以来,经济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之上,强调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口”,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这样的专业口径设置过于狭窄,导致学生无法获取广博的知识,缺乏知识的综合性和岗位的适应性。学生毕业后所能胜任的岗位已按照培养目标予以定格,择业上受到极大的限制。目前,有的大学已开始对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设置过窄问题进行尝试性改革,在本科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渐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自由选课学分制以及弹性学分制。
从课程设置看,与细化的专业设置相对应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程设置。当前,经济学各个分支之间的交叉欠缺,而且经济学学生对于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和自然科学等系统知识了解甚少。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对经济学类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专业课程与非经济专业课程比例失调,非经济专业课程的设置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不够。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偏多,选修课程偏少,必修课程范围过窄,可选择性不大;二是在公共课程中过分强调外语的作用,轻视其他诸如体育、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倾向,未强调各类课程在整个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导致学生学习上“偏科”等不平衡现象产生。
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来看,侧重于课堂教学和闭卷考核,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现有的经济学课程大部分都是灌输式的讲授,学生来不及消化,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联系实际。由于学校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只有少数学生能真正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有些学生往往忙于求职或考研,无心从事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的效果并不显著。
从师资队伍来看,当前高校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不断增加,这对于高校教育引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需要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支撑,这使得青年教师很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很多学术造诣高的教师或从事专门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少与学生交流,学生很难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
三、对我国的启示
1.淡化专业界限,缩小专业差异。
经济学教育应淡化专业界限,缩小专业差异,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可以考虑用单一的专业格局代替原来的多专业格局,实行经济学学科专业融合。将经济学科作为一个专业进行招生和培养,使学生接受更加广泛知识的“无领域”科类的教育。学生入学后的前一两年全部接受基础课程学习,进入高年级后,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即对所有入学新生事先均不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生入学后的情况确定专业方向。此外,逐渐改变单一的学科培养制度,建立富有弹性的主辅修、双学位等修读制度。
2.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应与国际接轨。
现在经济学学科的课程设置侧重于专业化理论教育,还需要适当扩展基础课程覆盖面。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学生的课程设置还要适当增加理工类、人文思想类的课程。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加厚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炼专业主干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程、完善实践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中,既重视经济理论的学习,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学科课程,又重视社会实践课程。同时为学生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数学类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适当增加学时数和课程深度。
3.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经济学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教材选择上优先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欧美的经济学教材较为系统、科学和生动,案例多,知识更新快,能够及时结合经济学学科发展前沿加以完善。推广和借鉴其他学科和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始终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应将实践教学作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纳入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实践教学体系应不断完善。
5.创建师资建设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授课技巧,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改善经济学专业教师学缘结构,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积极加大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力度,并做好引进人才的工作。
6.规范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制度
对于教师教学采取诸如学生评议、同行评议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考核,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团队活动以及社区交流等活动的考核,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丁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市场周刊,2008(10)
2 刘辉煌、李峰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6)
3 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4 孙静、柯美录等.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以劳动经济学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5 唐志良、刘建江、杨海余.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3)
6 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5(2)
经济学的特点范文3
一、教学内容的构成多为多媒体集成性和超文本性信息
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将教学文本、图形、动画、声音、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经过加工和处理后形成的教学内容,具有多媒体集成性,图、文、声、像并茂,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教学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实验室教学为基本设施,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讲授完成教学过程。而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则是以计算机为基本设施,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信息库和因特网作为信息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谐调、协作。这种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认知的学习规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更新了教学思想及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向受教育者教授成熟的理论技能,释疑解惑,要求给学生只留下一个正确的结论。而大千世界,万物竞新,这个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学则改变了这个教授思想,树立起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教学观点,完成了\"学会\"向\"会学\"的教育目的思想转化。
三、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教育效果要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启动、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信息的级量增长也迫使我们寻求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束缚思想,趣味性低,缺乏参与意识,已难以适应眼前飞速发展的动态现状及由此带来的新理论、新技能。而交互式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缺点,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人-机双向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教育就自然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四、创造了新的手段与方法
课堂式教学虽然还将继续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手段,更不会再占据主导地位。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定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实验内容都会作为文本、图象、幻灯片、动画、程序软件等文件形式存放到信息技术教育资料库中。聚古今硕学鸿儒、天地万物于网上,培育受教育者的学识、动手与创新能力,开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手段及方法。人们想要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再仅是去学校、培训班,而是首先想到去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在网上虚拟环境的互动学习环境里,随心所欲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使学习者的个性、特长发扬光大,轻松愉快地完成自我塑造。
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含量高,基本和科学发展同步。不但可以把理论课程作为数据文件传输,就是各种实验、设计课程,也作为数据文件传输。理论课,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可以讲授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的讲授方式,变换不同的培养方向。实验课、设计课,进入实验或设计程序,在虚拟环境里做机械、电子、服装等设计,即时出样品;做矿冶、机械、电子电路、化学等实验,随着学习者输入不同的用料数量、实验条件而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状、物理性能、颜色特征等现象,即时得到实验结果。反复进行直到学会掌握为止,只要你愿意,包教包会。
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思想、目的、途径、方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弥补了其不足。两者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明显具有以下的优势:
七、教学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软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这样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本校、全国乃至全球的原始、目前直至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发展信息,这必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
八、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是理论、实验、产品设计等课程。从时间上,可以是实时的,同一时间教师和学生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服务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等进行学习。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式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本人自主的控制教学方式、进度。
九、教学方式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十分简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
经济学的特点范文4
摘 要 少儿田径教学训练是为我国田径事业提供后备力量的重要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长远、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当前社会情况的深度变化,少儿田径训练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少儿田径训练的各个阶段也面临许多不同的障碍。本文就少儿田径教学训练的特点及其阶段性训练特征展开讨论,并针对少儿田径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训练的意见和建议,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进我国的田径教学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 少年田径 教学训练 特点 阶段性特征
当前,在少儿田径课的开展中,少儿田径学校的体育教师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考验,在少儿田径课堂的管理上,很多老师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是什么原因让少儿田径课堂变得管理混乱,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少儿田径教学训练的特点及其阶段训练特征又是怎样的?这是无数正在从事少儿田径教学及研究的教师和学者不断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一、少儿田径训练的几个特点
(一)少年运动员完成田径课程任务的能力有限,积极性不高
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各地学校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视往往不够。尤其是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更加强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不顾及发展孩子的田径特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当多的中小学校会想方设法压缩甚至取消少儿田径课,这一方面让学生在进入正规田径学校之后,缺乏上田径课的经验,另一方面,之前求学过程中的经历,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暗示,那就是“上少儿田径课其实是一个不重要的事情”。学生主观上不具备认真上少儿田径课的心理基础,客观上也不具备上好一节少儿田径课的经验和能力,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少儿田径课堂的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想而知。
(二)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肥胖的现象时有出现,学校生的总体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田径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在一些时候对于学生逃避锻炼的行为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纵容和妥协。以此为背景,田径学校里从事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老师还在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试图在短时间里,教会零基础的学生学会田径比赛项目中专业程度比较高的运动方式,这种错误的方法,会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当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逃课缺席的情况发生。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情况下,只有那些在正规学校中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才会选择进入田径学校,走上田径竞技训练的道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以往的精力都没有用在学习上,对于学校已有既定的组织形式和纪律要求往往不太适应,这种漠视纪律的习惯也常常会给学校的组织管理带来相当的障碍,这一特点也应该引起从事少儿田径教学老师的重点注意。
二、少儿田径训练的阶段性特征
(一)初始阶段:学生的体能适应能力差
在开展少儿田径训练的初始阶段,应当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的体能现状。当前,田径学校学生的总体身体素质逐年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少儿田径课的课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的。但是,作为田径学校的体育教师,我们身上其实也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强体魄、强身健体的职责,为了履行我们的职责,同时也为了适应当前的现实情况,当前的少儿田径教师应该尝试调整教学计划,不再将超负荷的体能训练强加于学生身上。在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上,应该采用分梯度和批次的方法:对于那些有体能基础、有训练意愿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专业化的指导,对于基础和体能较弱的学生,则应该放松要求,以鼓励和基础性教学为主,这样做既能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又能让不同体能层次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少儿田径课上有所收获。
(二)进阶阶段:不同学生的进步空间不同
在学生的进阶阶段,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用更“温柔”的态度对待学生,是破解当前少儿田径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少儿田径老师的人员构成可知,有资格从事少儿田径教师工作的教学工作者,一般都曾经是体育特长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卓有建树。这些老师的优点是业务水平高,在教学能力上往往能够让学生信服,缺点是更倾向于将自己在过往训练经历中的标准施加于学生身上,换言之,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同时,经历过“铁血训练”的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善于用更柔和的方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往往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不愿意上课,并且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的重要原因。
以往的少儿田径课中,评价学生的少儿田径课完成情况的标准是固定的,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各个家庭的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不同,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体育基础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学生的少儿田径课定成绩的时候,也应该区分层次,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结语
由上我们所知,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双向的,在考虑少儿田径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从师生两方面的角度入手去思考和解决,本着实事求是和为学生负责的原则,正视少儿田径课堂上出现的种种诸如学生缺课、教学效果不好等管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力求通过加强学校生的少儿田径课堂管理,增加在校学校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为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做出田径学校体育老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旭,王莲.少儿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14(05):62-65.
[2] 周芳.田径学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思考[J].福建大学学报.2015(05):183-185.
经济学的特点范文5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8-04~2015-10之间8例经手术证实的骨内神经鞘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53岁,平均38.3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6例、伴夜间疼痛3例,其中坐骨神经痛伴感觉障碍2例。所有患者治疗进行肿瘤刮除术或截断术获得病理材料,经病理确证为骨内神经鞘瘤。
1.2影像学检查及参数设置
采用GE公司DR摄片机进行X线检查,拍摄正位或正侧位片,必要时补照切线位(以完整显示病变);应用日本Aquilion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采集扫描横断位,层厚3mm、层间距3mm,用以显示微小病变。扫描参数:管电压125kV、管电流380mA、准直64mm×0.625mm、检查野256mm×256mm、矩阵512×512、螺距0.964∶1,球管旋转1圈0.8s,有效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625mm。然后将其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工作,重建矢状位和冠状位等;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法(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法(curveplanarreforma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construction,VR)采用多方位、多角度地整体观察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突显肿瘤全貌。MR检查采用PhilipsIngenia3.0T超导MRI扫描仪核磁共振机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横断面T1WI扫描(TR250ms,TE12ms),FOV256mm×256mm,层厚3.0mm,层间距0.5mm,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横断面T2WI(TR2450ms,TE130ms)、FOV256mm×256mm,层厚3.0mm,层间距0.5mm,短时间反转恢复(shottimeinversionrecovery,STIR)(TR4500ms,TE23ms,TI90),FA=9,层厚1.5mm,FOV=256mm×256mm,矩阵448×320。所有患者未进行增强扫描。
1.3影像和病理资评估
由两位影像学专家对每个患者影像资料进分析,最后在讨论会达成一致。X线/CT评估肿瘤部位、形态结构、大小、骨质密度,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及周围累及情况等。MR评估肿瘤部位、大小、内部信号特点、骨质破坏情况、周围骨内水肿样信号强度、肿瘤周围组织情况及合并症等特点。病理资料由2名从事多年病理诊断专家评估骨内神经鞘瘤的病理特点,包括肿瘤的形态结构,肿瘤细胞特点,是否排列规整,有无细胞异型性,有无侵袭性生长方式,S-100、Ki-67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
2结果
2.1肿瘤发生部位及一般情况
肿瘤位于胫骨为4例,位于股骨为1例,位于骨盆为2例和位于跟骨旁1例。8例骨内神经鞘瘤,其中6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骨内神经鞘瘤平均直径为31.6mm(范围:11-156mm)。
2.2X线和CT检查表现
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和CT检查。8例骨内神经鞘瘤囊性溶骨性破坏,其中6例单发囊性溶骨性破坏,2例为多囊性溶骨性破坏(见图1)。6例观察到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2例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2例骨内神经鞘瘤显示不规则钙化或骨化影,其中1例位于股骨,1例位于胫骨。4例表现边界清晰,其中2例可见明显硬化缘,2例表现边界不清楚,其中1例可见断续硬化缘。6例管状骨骨内神经鞘瘤囊性溶骨性破坏,骨皮质变薄、典型病变边缘呈扇贝征样破坏(见图2A-C)。本组病理未见明显病理性骨折和骨膜反应。管状骨内神经鞘瘤发生于干骺端,扁骨内神经鞘瘤好发于人体中轴位置。本组病例未见假关节形成。6例进行MRI检查。4例管状骨神经鞘瘤中,3例位于胫骨近端干骺端,1例位于股骨远端干骺端。6例肿瘤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与肌肉比较),然而其中2例表现为低信号,可能是细胞成分较多的区域。3例观察到短粗线样骨小梁呈低信号影,形成典型扇贝征(见图2D-E),1例表现肿瘤中央可见斑点状无信号影,可能钙化或矿化物质。本组病例未发现靶征影。1例T2WI表现为更高信号,代表坏死或黏液区。2例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其中2例在T1WI、T2WI可见低信号硬化缘,2例表现为边界不清楚。2例肿瘤周围骨髓内可见水肿样信号,与邻近软组织水肿有关;8例患者明显未见骨膜反应和供应血管影。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侵袭性生长骨内神经鞘瘤和巨大软组织肿块,可见明显软组织向外扩散。
2.3病理学表现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8例骨内神经鞘瘤肿瘤表现典型病理学特点,肿瘤细小呈梭状、束状或漩涡状,排列成栅栏状。细胞核细而长、深染、显示细胞核增大并显示多形性,具有明显核分裂像,肿瘤细胞低密度(Antoni型A)和高密度区(Antoni型B)编织状排列。其中6例可见Verocay小体,局部可见明显坏死、出血及黏液样变性;细胞间质内含有丰富的细长网状纤维,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见图3A,B)。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弥漫强阳性(图3C),神经特异性烯醇局部染色,Ki-67细胞染色明显低于1%(见图3D)。
3讨论
原发单发骨内神经鞘瘤常发生于20-60岁,无性别差异,少量报道女性多见,大部分骨内神经鞘瘤散在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骨内神经鞘瘤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触痛、肿胀和病理性骨折,较少恶变[2]。骨内神经鞘瘤占所有骨内原发肿瘤少于1%[3]。大部分肿瘤位于长管状骨,也可发生于颌骨、椎骨、骶骨、颅骨及其他骨组织。骨内神经鞘瘤尚未明确具体来源,可能来源于伴随滋养动脉的有髓和无髓血管运动纤维。多发骨内神经鞘瘤往往边界清晰,常为神经纤维瘤病2(NF2),发生率为1/40000-1/1700000[4]。本组病例仅为2例。本组病例无NF1型伴多发软组织肿瘤神经鞘瘤。
3.1X线/CT表现及病理特点
骨内单发神经鞘瘤表现为边界清晰溶骨性破坏,具有轻度膨胀样改变,周围可见明显硬化缘,有明显软组织肿块影。骨内多发性神经鞘瘤常表现为累及多块骨质,呈明显膨胀溶骨性破坏,常认为与神经走形有关。在本组资料中,6例单发囊性溶骨性破坏,2例为多囊性溶骨性破坏。4例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2例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笔者发现,骨内神经鞘瘤呈单囊性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多囊性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和软组织神经鞘瘤侵犯到骨质结构。在本组病例中未见到软组织神经鞘瘤侵犯到骨质结构。骨内神经鞘瘤分为两种类型:肿瘤细胞低密度(Antoni型A)和高密度区(Antoni型B)编织状排列,AntoniA区由密集的梭形细胞排列形成,以软组织影像表现,AntoniB区细胞成分较少,呈疏松网状结构排列,呈囊性影像表现。骨内神经鞘瘤囊实性的多寡取决于AntoniA区和AntoniB区所占的比例分布[5],本组研究结果以AntoniB区为主。肿瘤局部可见明显坏死、出血及黏液样变性,因而肿瘤密度表现为多样化,中央可见坏死、不规则钙化等。骨皮质变薄、典型病变边缘呈扇贝征样破坏是骨内神经鞘瘤具有的特点,是指破坏区边缘残留的
骨性突起,呈扇贝征样改变,常伴有膨胀变薄改变,本组资料中75%的病例能观察到此种征象,有助于良恶性神经鞘瘤鉴别。 3.2MRI表现及病理特点
MRI能够明确肿瘤分布及范围,显示与邻近神经血管关系。肿瘤在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影,在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表现低信号区代表细胞成分较多的区域,T2WI表现高信号区代表细胞成分少,结构排列疏松,表现为囊性改变,内可见更高信号或更低信号,提示肿瘤坏死或黏液样变性、钙化[6]。在本组资料中,肿瘤在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影,在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同时发现肿瘤周围常伴有水肿信号。本组资料中,1例骨内神经鞘瘤表现侵袭性生长,术前误诊为软组织肉瘤侵犯骨质,表现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可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可能由于对该病认识较少。本研究观察到短粗线样骨小梁呈低信号影,形成典型扇贝征,这种改变是由于肿瘤沿神经破坏,残留骨嵴影。相关文献报道[8],70%骨内肿瘤可见硬化边,而在本文仅为50%(4/8),可能由于病例较少原因,笔者认为硬化缘完整性对鉴别良恶性骨内神经鞘瘤具有明显诊断帮助,但对诊断特异性不高。也有相关文献报道[9],骨内神经鞘瘤亦可显示“靶征”,具有诊断特异性,在本组无病例笔者未观察到“靶征”特点,与一些文献报道相似[10],另外,据报道骨内神经鞘瘤也可伴有病理性骨折[11],本研究未观察到,笔者同时认为伴病理骨折不具有特异性。
经济学的特点范文6
一、语文教学情境的内涵
情境其实就是境地、情景,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情境是教学的核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情境就是指从事语文活动的环境,产生语文行为的条件,是一种优化了的学科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包含有相关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方法,同时也是语文知识产生的背景。总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情境应该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课堂中的各种教学积极因素,高效地、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情境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特情为基准,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谐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2.灵活开放性的特点。语文课上,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围绕课本的机械性学习,为调节气氛,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了激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手腕,对学生进行“即时教学”;鼓励并帮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动机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实践性的特点。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资讯传播迅速。文盲类的劳动者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而且要能说会记、搞公关、做宣传。而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获得。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提供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明确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实际,用语文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三、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应把握的原则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情境的创设,只为追求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本人认为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应把握以下原则:
1.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语文,就是教育的内容。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陌生时,教师就应把学生身边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教学《生物入侵者》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说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入侵现象。有的学生马上说出了,黄顶菊本是美洲的生物,现在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田间地头,它生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很快,有它生长的地方,其他植物就不能生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应紧扣文本的原则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课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凸显文本教学的特点。语文又是文化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与文本交流,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比如《背影》一文中,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是课文中最动情、最感人的一幕。其中“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句刻画出了父亲的行动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和含义,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父亲走路时的“蹒跚”,以讲台和黑板为道具,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动作。此情境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传情的,本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表达了浓浓的父爱。
3.创设教学情境应注重学生参与的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考虑学生参与的方式和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学习《三峡》一课时,学生因为生活地域距三峡较远,对三峡的认识只是感性的。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三峡,我依据课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看着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飞悬的瀑布,使学生仿佛亲临三峡胜地。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峡的了解,我让学生做导游,按照画面,结合课本的内容,为同桌介绍美丽的三峡。然后我让一个学生做导游,为全班的同学介绍美丽的三峡。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气氛活跃,收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