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施工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施工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1
1 人事档案编研工作
人事档案编研工作是企事业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研究性,已为广大人事档案工作者所认识,并在人事档案服务于科研生产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 编研的重要性 ①人事档案编研为机关管理和科研生产提供最全信息。通过对各类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综合加工,将准确的、可靠的各种档案信息,按要求、按专题分门别类汇编成系统性资料提供给机关各部门、科研生产等部门调阅使用。各部门人员根据自己需要查阅编研成果,不仅可以少花时间、少费精力,还可以随时、方便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全面完整和准确可靠的资料。②人事档案编研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原有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是通过使用者登门查阅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查阅方式,虽然使用者可以看到档案文献的原件,但由于受地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加上案卷繁多、查阅很不方便,有时是大海捞针,还查阅不到想要的东西。经过人事档案编研信息化管理,完全打破了原有格局,使用者不用出门,就能快速、准确地查到自己需要的材料。③人事档案编研能推陈出新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人事档案是员工经历的真实记录,包括本人升、奖、工作调动和职务的变化,既有优秀的员工业绩,又有过失的记录。人事档案人员将员工中优秀的业绩,撰写成编研成果,让榜样的事迹得到推广。④档案编研成果为领导决策服务。档案部门通过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后,撰写出人才等级报告,并附推荐文字说明。可依此为单位领导选取人用人时服务。⑤人事档案编研工作提高了人事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编研工作,可以检验档案归档是否完整准确、鉴定组卷是否规范合理、检索工具是否齐全、保管条件是否安全。通过档案信息资料的编研工作,可以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使单位的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2 编研的质量问题 ①保证原始材料的齐全完整。对于科研项目的专题编研工作,一定要有齐全完整的原始档案材料做基础,凡是涉及到这一专题的第一手资料都要收集起来,不能遗漏。只有收集齐全完整,才能有所选择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编研出有价值的成果来。②编研工作要编、研结合。对于科研项目的专题编研工作,既不能搞原始材料、原始数据的简单堆积罗列,也不能重编轻研,要编、研并重,编研出的成果才有较高的利用查考价值。③对员工业绩和过失教训的编研要注意尊重历史原貌。编研史料要保证原始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所引用的史实和原件不能随意加以修订和更改,可以在忠于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体会。
1.3 编研成果形式多样性 编研成果形式的多样化是指成果的记录方式多样。例如,既有文字叙述,又要有图表、索引式,影集、手册式,以及照片、声像,光盘等制作形式的。这样,既方便了各类人员的查阅和利用,又避免了形式的单一。
2 提高自我修养做好编研工作
努力完成单位的人事档案编研工作,确保在人事档案编研成果上出精品。
①提高编研人员的素质。人事档案编研人员要加强理论修养,改进思想作风,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确保档案安全,自觉遵守档案法律法规。②提高编研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来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编研的现代化水平。③保证编研基础信息的齐全完整。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在接收档案时,必须认真细致地对每个单位的案卷按照职责范围、上下级关系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④增强单位人事档案编研工作的合力。通过单位人事档案部门和其它部门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人事档案编研工作的合力,这样既完成了编研工作的既定任务,又提高了人事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⑤建章立制,奖惩分明。结合单位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的各项制度,确保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进行,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⑥做好人事档案编研工作的关键是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3 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以促进人事管理的透明性,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使人事决策或相关决策更为科学。
3.1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档案检索管理系统、干部信息查询系统、信息综合开发系统。其中信息综合开发系统具有统计功能、分析功能和预测功能。
3.2 建立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库 建立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库,可满足各类人员的查询。查询者可随时方便地通过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查询到所需的员工信息。所查询到的员工信息还可根据查询者的要求快速生成各种名册和表格;通过查阅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库,查询者也能方便地查阅到员工的简历、政历、组织鉴定、考核材料等内容,并能经网络计算机连接复制快速地打印出来。
3.3 人事档案信息动态化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要对人事档案信息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要建立电子人事档案的新途径,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业绩跟踪系统。一是要加快人事档案信息更新的速度,使之与人员流转的速度相协调。二是档案部门要不断完善充实有价值的人事档案材料和信息,添加反映员工本人个性特点、专业能力和个人信用记录等方面的资料,使人事档案更加丰富。
3.4 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重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并把信息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是要建立干部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信息库,因为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对人事信息资料的依赖,人事信息资料信息量大、构成多维、要求精确、动态变化频繁、信息交流面广量大;三是要按管理权限,逐层逐级建立干部人事档案局域网;四是要通过局域网之间的相互联结,实行干部档案的网络化管理,确保干部人事档案分级管理的高效性。
3.5 人事档案信息化资源 人事档案工作要以人为本,能够公开的档案信息要逐步向社会敞开大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人事档案文化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3.6 人事档案信息存储安全和利用安全 在技术安全管理方面,档案内部局域网与外网要物理隔绝,以保证安全。访问电子文件采取控制技术,对单位的档案资源,采用身份认证技术,防止非法访问。加密技术是在电子通信系统和应用系统中采用“双密钥码”。一个是公开的加密密钥,另一个是严格保密的解密密钥。发出电子文件时,使用收方的公开密钥,收方用只有自己知道的解密密钥解密。防火墙控制访问者,在某一个结构的网络和不安全的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对本机构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
施工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施工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使施工单位的资产安全、完整,有准确科学的会计信息,保证企业经营方针有效执行的政策措施。内部控制是新时期施工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单位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促进施工单位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施工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新时期,建筑工程数量规模逐渐增多,施工单位也大量兴起,大量的施工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利益就需要强化自身管理、技术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施工单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各部门的合理分工,科学调节与控制,使所有施工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工作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并纠正,使施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促进施工单位目标的顺利实现,减少经营风险,提高其效果。
当前市场经营环境不断变化,施工单位在注重自身经营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其中的风险,内部控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使施工单位内部的信息安全以及有效性得到提升,完善风险预警机制[1]。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保证企业的内部经营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通过内部控制能够使施工单位及时了解内部以及外部信息,能够为施工单位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施工单位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道德风险以及机会主义等是重要的影响要素,完善内部控制,能够进一步约束员工的行为,促进员工职业道德提升。使人员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使不可行的,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与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施工单位的发展。
二、施工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重视不足
施工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不足,内部控制还停留在会计控制的环节,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联系不到位。认为建筑施工是粗放型的行业,在施工中的投入力度不足,内部控制的执行也不到位,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偏颇,在决策时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的,使得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施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和相关的制度,职能部门管理中存在冲突,无法有效地协调与管理,责任主体确认比较难,工作效率不高。岗位以及职责设置上还不到位,施工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不相容岗位一人承担的现象,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和效果无法凸显出来[2]。
3.内部控制信息化不强
现阶段,施工单位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施工单位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对于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不愿意将时间、金钱等花费在其中。而且信息化的人才不足,使得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以及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施工单位的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影响自身的正常运行。
三、施工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改进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施工单位中应将人作为最为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现阶段,施工单位对于人员的管理更多是招录、绩效评估、考勤以及培训等,员工价值体现不足,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施工单位管理层的素质是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不断更新企业管理层的理念与认识,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够明确企业文化、战略发展目标等[3],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顺利开展与落实。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进。建立完善的施工单位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划分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实现三者的相互制衡,为单位内部控制提供有利的保障。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要得到有效地开展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以及要点,对于单位内部的重要经济业务、财会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风险比较高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防止出现问题。
同时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控制工作的开展,对于比较重要关键的岗位要进行轮换制,避免出现现象。同时对于施工环节中的材料采购、入库、使用以及保管等也需要做好控制工作,保证合同能够得到严格的监控。
3.强化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
施工项目的跨度比较大,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资金链长,在整个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施工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也应大力适应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强化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保证单位内部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施工单位内部信息快速传递,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以及效果。
四、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风险、机遇不断出现,施工单位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加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完善组织机构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保证施工单位内部控制的顺利、高效运行,促进施工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柳.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2:125-126.
施工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 档案管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56-02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首先,必须经过检查以及工程勘测来进行全方面的信息资料收集。其次,就是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进而创建一个数据资料库,并且开发信息化管理体系。最后,提高信息资料的实效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料的更新,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由于城市进程速度不断加速,所以对于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成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下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
在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当中,其是根据较为先进的设施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探,并且这一工作模式是内外业一体模式。勘测公司采用非常专业的管线单位相关信息资料,而且通过单位提取的调绘图作为必要条件,把调查以及设施勘测结合起来,经过各个管线点创建控制测量网线。运用机械辅助生成图绘工作,来取得较好的数据效果。并且必须规定全程都要安排专业人士进行监管,而对于测量作业所获取的信息资料结论,根据相关规定储存到档案里面,且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做动态管理。同时,进行监控管线的数据资料库以及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数据资料分享的时候,让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和信息化社会相接。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就是给目标项目制作工程报告、设计方案、制定技术相关准则、采集地下管线信息、调查地下管线实际情况、构建地下管线数据库、开发数据管理体系等。
2 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技术运用情况
在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中,地下管线的控制网的布局,应当在管线的勘察地区设置GIS网点,这样就能够更加容易测量到管线的正确位置和地下管线的坐标以及开展测绘工作。把GIS当成最高级别的控制,并且按照需求从重要路网恰当地对一级和二级导线网进行加密工作,对全部的导线点开展测量工作。而进行实际测量工作必须采用串测的方式测量,从而形成四等水平高程网,这样可以给勘察地下管线以及测绘带状地形图的平面和高程运算提供非常正确的数据信息。
开展管线勘测工作过程中,应当按照道路沿线勘察,且寻找各种类型的地下管线方向和地下管线的有关规定以及管线材料等基本信息资料,经过查找地下管线的平面区域和埋设以及高程这几个指标,依据测量信息资料绘制带状地形图。这里所绘制的地形图的比例应当是1∶500。与此同时,应当绘制出各种专业的地下管线图。进行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时,需要创建信息管理体系。而信息管理体系一般有:创建信息数据资料库、运行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体系、对数据信息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工作等。而地下管档案管理信息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应用性的体系,其把网络计算机当作一个载体,把GIS作为技术支持的一个平台,这样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 创建信息化管理机制
3.1 把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统一化
创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必须把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统一化。其开展管理信息统一化过程应当包含普遍检查结果的档案信息、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与地下管线档案动态管理信息。将这部分信息资料进行统一化集中式管理,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数据资料精确程度高以及工作效率好,进而给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创建综合性关系体系和动态管理体系提供必要条件。而针对信息资料管理过程中可能会牵扯到的一些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数据信息的入库,以及工程完工测量等,开展综合型的信息管理统一化方式。
3.2 创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查找制度
施工单位要想领取工程计划许可证,其必要依据是:首先经过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的认可,而且获得了工程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料。进行申请工程计划许可证的时候,应当把已经获得的地下管线实际情况的相关信息资料拿给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开展作业之前,应当仔细查找施工地区的地下管线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料。这样能够让施工单位清楚了解到工程施工点的地下管线情况,防止因为开展盲目施工,引发一系列故障问题。
3.3 创建工程完工测量制度
不管是哪一个工程,在完工之前都需要安排工程测量公司根据相关要求开展测量工作。而安排工程测量公司的单位必须是负责这个工程的施工单位。而针对不一样的地区应当通过当地的地质特征和城市发展对档案管理信息的相关规定及数据准则对地下管线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使用具备保障性的举措,保证工程完工的测量数据精确程度以及绘制的工程地下管线完工图的准备程度。
3.4 实施档案管理信息
因为工程施工对于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性需求,创建动态的信息管理机制就显得很重要。工程完工开展测量工作以后,施工单位根据要求递送地下管线档案信息资料。而针对已使用的地下管线工程,专业管理公司需要对进行改变的和已经废掉的部分管线做一个登记。且要明确时间地点,把需要修改的地下管线图递送到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必须即刻把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记录到对应的数据资料库中。经过两方的配合和协调,完成地下管线动态管理。
4 结语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在国家经济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必须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进而确保国家经济得到有效发展。而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其实就是把管理的详细发展过程记录下来,而且还能够给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所以,必须尽快完成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统一管线信息资料,创建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综合型信息管理体系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玉,王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204.
[2] 李太祥,李爱萍.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究[J].城乡建设,2014(9):60-61.
[3] 张丹.试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08(3):18-20.
[4] 吴成勇.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J].中国档案,2013(12):58-59.
施工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4
随着建设工程监管部门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在工程监督管理中得到了切实的应用与推广。例如利用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自动化、无纸化办公体系和公文档案电子化的管理、信息公开平台方便了社会各界对工程相关信息、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查询与监督等。虽然近年我省建设工程监管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化应用仅局限性于工程信息登记、检索和查询,未能实现数据整合、分析和动态监管。
(2)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管理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导致数据重复输入、数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数据共享和关联程度不够,从而产生了“信息孤岛”。这种孤岛广泛存在于项目管理、施工企业管理和建设行政部门监管系统中。
(3)信息化监管未能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目前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前端和末端管理,例如招投标环节、工程设计环节、工程报监环节和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环节等,而对于在施工过程中的实体质量监管,各方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管方面却涉及甚少。
(4)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能够上网和接发邮件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项目信息化最核心的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实施监控工程进度、预测项目变化、识别项目风险和提出项目预警等功能没有概念。在对待项目信息化的态度方面,大部分企业愿意采用,但担心信息化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5)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受经济基础及人员素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深刻,而位于偏远等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和渴望相对偏弱。
(6)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使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对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重视不足,认为信息化就是配备几台电脑,能上网,或者建立自己的网页,宣传公司的业绩,用电脑代替手工劳动,通过电脑制作标书实现办公室自动化等等,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工程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鉴于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逐步放弃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建设工程监管信息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建筑面积、工程造价、基础、结构类型等基本情况信息,以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企业资质和人员资质。
(2)施工许可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节能、质量通病防治等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按规定委托监理、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等。
(3)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情况信息。包括施工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三类”人员持证及到位情况、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作业人员及新进场、转岗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责任制度、管理制度、材料、产品检验、施工试检制度、验收制度、事故报告制度、问题整改制度,以及监理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责任制度、建筑材料、产品进场审查验收制度、见证取样制度、施工过程巡视、旁站、平行检验制度、工程质量审查验收制度、问题责令整改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
(4)施工现场施工、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其中,施工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配备及到位情况、有无违法分包情况,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批及执行情况、样板引路、领导带班制度执行情况、公司、项目部定期质量检查落实情况、进场材料产品先检验后使用情况、施工试验送检情况、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的验收情况、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情况、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情况、安全防护用具配备及使用情况、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安拆方案制定和实施、安拆人员特种作业资格、办理产权备案、安装告知及使用登记等情况、安全防护情况、施工临时用电及施工机具的安全使用情况等;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监理机构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关键部位和工序的确定及措施)的编制审批内容的执行情况、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进行审查情况、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核查情况、见证取样制度的实施情况、实施巡视、旁站、平行检验质量监理情况、质量问题通知单签发及质量问题整改结果的复查情况、质量事故报告执行情况、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审查自并参与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情况等。
(5)工程项目控制资料信息。包括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工程定位测量、放线记录、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检(试)验报告、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表、施工记录、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合格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检验及抽样检测资料、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设备调试记录、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制冷、空调、水管道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制冷设备运行调试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节能设计变更、节能专篇、节能备案、节能施工方案、监理方案、进场节能材料、设备的质量证明材料、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监机构责令整改回复、工程质量事故及事故调查处理资料等。
(6)工程项目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信息。包括屋面淋水试验记录、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蓄水试验记录、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抽气(风)道检查记录、幕墙及外窗气密性、水密性、耐风压检测报告、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节能、保温测试记录、室内环境检测报告、给水管道排水试验记录、暖气管道、散热器压力试验记录、卫生器具满水试验记录、消防管道、燃气管道压力试验记录、排水干管通球试验记录、照明全负荷试验记录、大型灯具牢固性试验记录、避雷接地电阻测试记录、线路、插座、开关接地检验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试运行记录、风量、温度测试记录、制冷机组试运行调试记录、电梯运行记录、电梯安全装置检测报告、系统试运行记录、系统电源及接地检测报告、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第三方检测报告等。
(7)计划统计信息。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分析资料、工程统计资料、劳动力供需计划、材料供需计划、设备供需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各种台账的功能等。
(8)现场管理和工程协调信息。包括现场管理信息、内部和外部关系协调信息等。
3工程监管信息化的目标
(1)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省、市、县(区)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网络,统一工程监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各监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做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信息覆盖。
(2)建立和完善工程监管信息数据库,共享有关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信息,统一、规范管理各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行为。
(3)各级工程监管单位逐步实现监督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信息化、自动化。实现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并跟踪落实;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施工现场实时上传施工、监理行为数据,材料、构配件进场报验及检测数据、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安全数据的录入和储存;实现移动执法,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
4工程监管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1)搭建多层次管理平台工程建设过程涉及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多方关系、多个环节。因此,工程监管信息化应充分考虑参建各方的需求,建立一个涵盖日常办公管理、信息集成、信息、施工过程监管、项目远程监控、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监管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面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数据,实现资源的信息化。
(2)以科学发展观搭设信息化监管平台工程建设过程参加单位和人员众多,信息化监管要顺利推广,平台的易用性、灵活性、拓展性和安全性应在信息化监管平台搭设的时候应得到充分的考虑。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由于思想意识的偏差,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计数机单机操作和简单的互联网应用,这远未达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认识和体会信息化管理为施工企业带来的高效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开展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管理的水平、生产发展的提升程度,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使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充分的变革,使施工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项目部之间、企业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信息交换更具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
5结语
施工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建筑;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70-01
1 导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我需要积极将新的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所以必须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根本所在,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真正实现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2 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 帮助建设单位做好战略规划
建设单位只要分步骤、高标准地做出战略规划,并搞好预算管理、生产监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的信息化建设,就能围绕自身的核心业务建立各种各样的主题数据库、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信息体系结构模型等,从而帮助建设单位做好战略数据规划。
2.2 促进单位全面管理施工过程
建筑施工过程广泛涉及各个环节、各个相关单位及部门等的相互协作。如果建设单位无法全面管理施工过程,就极易导致资源交流、信息交流的延误,而使用信息技术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就能成功解决该问题。通过电子交流方式使施工管理更加快捷、方便;利用摄像头则能实时监控、管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等,从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深入信息化建设,加强全面管理。
2.3 信息化有助于满足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需要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很多人会局限在施工过程的管理。实际上,工程管理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生命全周期所进行的管理,这是由建筑工程工期较长、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资金投入量大、风险大这些特点所决定的。近年来,由于BIM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满足了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需要。BIM技术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整理、存储,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为其更高效地进行工程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3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涉及各个工作环节,包括施工方案设计、物资调配、人员配置等,综合性较强,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但是当前很多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与整体工程之间的联系,只是片面的将其应用于某一施工环节,没有实现对所有施工环节的全面覆盖,其真实作用和价值得不到体现。并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过于强调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而忽视了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根本目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出现偏差。
3.2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管理体制为载体实现的,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将会直接影响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很多工作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不同工作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信息化管理效率较低。很多建设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管理责任和管理职权划分不清,工作重心出现偏移,管理目标不明确,出现管理漏洞或者管理重复现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4 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4.1 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目标
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时,首先要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状况制定发展目标,然后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深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中,按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实现传统中纸质信息将信息化的转变,同时加强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的信息交流,以电子介质完成信息接收与提交,并将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加快信息的工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信息共享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质量与效率,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2 实现建筑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
为了加快我国建筑业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化,实现建筑工程向绿色、节能减排、环保方向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激励措施,加快信息化管理的模式转化过程,实现了我国建筑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向建筑施工新的方式转变,信息化管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施工过程管理,通过建立丰富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施工阶段,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施工现场、办公室间现场施工信息的共享,管理人员通过对现场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掌握现场进度、安全、质量等情况。例如在安装设备时,运用预制装配式施工现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实现了不受地理位置、时间界限的影响,对现场施工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4.3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能够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建筑企业应该根据时代特点和市场形势,对企业原有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不同环节的协调统一性;明确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和职权,将不同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树立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4 注重单位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按照自身的管理特征,不同的建设单位要建立起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推进信息化进程。在该环节,建设单位则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有针对性地更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因为软件是整个建设单位建设信息化的基础,如果单位缺乏软件资源,不管其硬件资源有多么丰厚,最终都难以使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具有高效性。因此建设单位要坚持开发、更新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保证其高效性、实时性,使其能适应建筑工程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要求。建设单位要针对信息化建设专门建立起考核制度,增强各工程参建单位的执行力。在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务必要建立考核制度,处罚执行不力的业务部门、项目部门、分公司,奖励在信息化建设中有较好表现的部门或个人,从而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范畴,提高执行力。
4.5 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数据化
BIM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较为先进的建筑信息处理技术,我们应该熟练运用该技术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对该技术进行积极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在整个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信息处理并实现信息的数据化。在运用这一信息化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中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管理最严重的部分进行分析,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在大型企业管理中应用较为普遍,管理人员通过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工程资料的快速收集、存储、整理、分析等过程。要将信息化视作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充分认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能得到快速、健康、有效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施工单位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BIM;建筑施工;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BIM技术是结合了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对实际施工过程进行三维建模,通过分析三维施工模型对具体施工过程进行事前控制以及动态管理,进而优化施工方案。BIM技术作为一种新一代创新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与生产方式,成为建设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业的直接应用。
一、BIM技术概述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信息为基础,建立起的三维建筑模型。BIM不仅是通常理解的一种或者一类软件,也不局限于建筑模型的建立。BIM是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信息集合,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协同管理模式,是将传统粗放型的建筑行业向精细、高效、统一转变的一场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被称为是建筑行业继20世纪甩掉手工绘图板向CAD技术转变后的又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
BIM技术的提出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近年来,BIM技术的应用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发展迅速,统计表明美国建筑300强企业中80%以上都应用了BIM技术,而且欧美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的BIM技术实施标准。
目前我国BIM技术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用BIM的建筑企业不到10%。但在中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中,已明确提出将深入研究BIM技术,并构建基于国际标准和符合我国国情的BIM规范标准,把BIM列入“十二五”期间建筑信息化的发展重点,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建筑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BIM技术的发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目前国内已有许多成功应用BIM的案例,如上海中心大厦、奥运“水立方”场馆、世博场馆等大型复杂建设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二、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BIM技术是贯穿于建设生命全过程的技术模式。工程建设的施工阶段,是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变成现实的关键环节,施工企业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体系,能够提升施工建设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具体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维渲染,宣传展示,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依据施工计划,形象地展示场地和大型设备的布置情况,复杂节点的施工方案,施工顺序的选择,进行4D的模拟,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对比选择等。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
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例如浙江建工集团的浙商银行总部大楼、浙报大楼、地铁盖挖逆作施工中的应用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快速算量,大幅提升精度。BIM数据库的创建,通过建立6D关联数据库,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由于BIM数据库的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可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各条线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通过BIM模型提取材料用料,设备统计,管控造价,预测成本造价,从而为施工单位项目投标及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提供合理的依据。
3、精确计划,减少浪费。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量的工程数据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计划提供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4、虚拟施工,有效协同。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5、碰撞检查,减少返工。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三、施工企业BIM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信息化意识有待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建筑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一,也是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的关键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新鲜事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的人员对此项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动力欠缺的现象。
第二,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包括了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企业在首期建设中,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量,通过机房改造、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采购等,才能形成企业信息系统和发挥效用。但建筑施工企业是微利行业,产值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均远远低于其他产业,难以筹措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维护。
第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从事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的专业属小众业务,人员配备少,开发能力弱。特别是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缺失。迄今为止,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只提要求,不提政策扶持,所有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均由企业自筹,严重打击了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软件开发及标准制定方面尚未有行动,仅靠企业自身难以开发易用性好、兼容度高、运行稳定的信息化软件。
四、施工企业如何开展BIM技术应用
1、BIM技术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建设投资方对于BIM技术的重视程度增加,施工企业决策者要及时转变方向提出策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
2、BIM技术对软硬件的要求较高,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换代,BIM软件前期投入费用较高,但是正版软件功能齐全,适合企业作为商业用途使用,软件厂家同时可以提供配套的咨询和培训服务。
3、BIM软件的使用需要既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又具有工程建设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而且一个项目工程量很大,需要一整个团队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例如中建二局在天津邮运码头客运大厦的项目中采用BIM技术时,招聘了40多名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整个项目涉及7家单位,建立了7个模型才最终完成。因此,培养和引进BIM技术的相关人才是BIM技术能否推广应用的关键。
4、目前施工单位对于BIM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应用阶段,没有太多的实际工程经验,BIM软件中包括一些族库的设置都还不符合中国规范的要求,需要施工单位花费一定时间积累经验,建立起自己的构件族库,甚至自己的BIM企业标准。
5、组织BIM团队进行软件的相关针对性培训,从简单的小项目开始,逐步向大型项目迈进,积累经验,面对复杂项目时做到合理地组织人员的分配,提高团队的协同设计工作能力,组建成熟的BIM技术应用团队,应对各种不同项目任务的挑战。
结束语
BIM技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建设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支持,未来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入研究BIM技术,主动将BIM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施工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