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1

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迫切需要,更是审计人员岗位要求,职责所在。总体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审计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我省率先在全国审计机关部署应用了基于国产化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产品的审计管理系统;完成了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取得了投资少、成效好的效果,获得了审计署专家组的好评,并使我厅在全国第5家通过金审工程二期验收。但是,在审计信息化应用上,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应用程度上,AO的使用普及程度和应用深度还很不够,AO与OA基本未实现交互,联网审计刚刚开了头,信息系统审计在全省还是空白;在应用成果上,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报送少、获奖的更少,有的外省审计机关在审计署获奖的AO应用实例有上千篇,而我省仅有60余篇,入选审计署计算机专家经验库的审计方法也只有10余篇;在人才培养上,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省只有45人取得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证书,有的设区市局为零,而外省审计机关有的上百、上千人取得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证书,等等。对此,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坚决克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懈怠情绪、无所谓情绪和“等靠要”情绪,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务必要从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给予了有力领导和支持,全社会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希望审计监督在惩治腐败、推动改革、确保政令畅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重要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要适应党和国家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路只能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靠人才兴审、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大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要深刻体会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如果稍有停滞,不但会影响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更会影响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因此,不管是从被审计单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建设发展程度来看;还是从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都是一项时不我待,并需强力推进的重要举措。

二是务必要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监督范围越来越广,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单纯依靠增人增编是不现实的。要做到应审必审,减少监督盲区,除了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安排项目、整合审计资源外,积极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把人力解放出来,把潜能挖掘出来,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在去年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中,我们能在短短5个多月时间完成对全省地方政府涉及债务的1万多个相关部门单位的清查,靠的就是信息化;今年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能够圆满完成对2005年以来的3类18项资金的审计任务,如果没有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我们的能力、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积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实现审计方式现代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务必要从事关审计人员职业资格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紧迫性。近年来审计领域不断扩大,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单位如地税系统、社保系统、公安系统及财政系统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出现大型化、超容量特征,也出现了一些电子化条件下的新型犯罪手段,使我们的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不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手段,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能力,就无法应对主流操作系统和主流数据库,无法应对各类会计核算软件的结构和数据接口,就不知怎样采集处理数据,从而进不了被审计单位的门、打不开被审计单位的账,陷于被动甚至丧失审计资格,逐渐被时代淘汰。因此,只有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

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的根本出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一定要举全省之力,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和管理水平,为推动江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能力支撑。

(一)坚持适用为先,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规划,以适用为主导,紧密结合江西实际,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环境。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2

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社会经济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南融北接”战略实施的助推器,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电信光缆达到2.45万皮长公里,已覆盖所有乡镇,并延伸到80%的行政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31.16万户、250.4万户和19.87万户。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政务网站全部开通,全市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稳步推进,已完成了网络铺设、政府门户网站改版等工作。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快速推进,社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77亿元、利润5.9亿元、利税9.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51%、60%。无线电管理工作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手段逐步增强,空中电波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与我省其他市相比,仍存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少、信息资源分散、传统产业比重大、信息产业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等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互联共享,鼓励创新、产用结合,深化应用、确保安全为原则,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切实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新崛起、建设新*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全面建成能够支撑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数字电视普及率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电子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达到135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1.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集散控制(DCS)、安全连锁装置及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技术,应用计算机监测、监控,实现闭环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安全系数,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在纺织行业,加强产品设计、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和纺织工艺的控制精度。在建材行业,把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在机械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抓好设计、生产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食品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全面提升检测和生产控制水平。在造纸行业,强化解决企业的疑难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实现造纸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注重通过网络、智能化信息系统和生产优化系统改造,提升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2.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在农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切实开展“信息化下乡”活动,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3.积极实现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推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商贸企业资源共享,推进物流信息化,逐步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运作。重点培育发展新兴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认证服务系统,组建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抓好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建设。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1.强化政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规范和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内网服务平台和政务外网服务网络,建设基于MPLSVPN(多协议标记交换虚拟专网)等先进技术的政务网络示范应用,重点解决网络分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推进各级政府的区域性横向互联和政府机关或行业管理部门的纵向虚拟网络互连。全面整合现有设备和网络资源,提升视频会议、IP电话、多媒体数据等电子政务多业务的融合能力,探索无线政务网络部署的安全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市级高速网络交换平台。2.加快政府门户网站的改造升级。突出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整合各县(市、区)、各部门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形成市、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网站的政府网站群。建立信息报送、整理、、维护、考核制度,确保网站信息内容的全面、准确、及时、完整。积极开展网上互动交流业务,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民服务,使政府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重要渠道。3.突出抓好政务管理及服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税收、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业务系统建设,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系统,促进工商、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市场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改革、经贸、统计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在纳税、年检年审、资质认证、劳动保障、建设管理、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电子政务服务。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优先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大宏观经济、企业信用、市情资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法规文件等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县(市、区)、市直部门节点数据库建设,明确各层次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维护和归档权责,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构建我市数字资源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1.加快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方便市民生活。2.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3.强化推进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实现医院网络互联互通,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疗。4.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化。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5.稳步推进社区信息化。逐步建立县(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劳动保障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切实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努力建成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努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和产品需求,重点在晶体材料、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产品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优先发展数字化仪表、家用中央空调变频系统、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自主生产,提高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重点推动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谷”。加大节能型电子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推动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逐步建立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充分发挥天衢工业园省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和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2.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开展“双软认定”,努力提升软件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我市软件业。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软件企业及已登记软件产品有关优惠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传统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各个领域,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经济园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联合设立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大力开发应用软件,提高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以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扶持软件企业转变业务模式,拓宽业务渠道和市场。以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提升设计开发能力,提高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3.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继续加快“村村通光纤”工程,切实提高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努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服务的各类信息咨询、信息增值服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租赁和售后服务,为各类重要信息系统提供外包服务。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加快普及的机遇,加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引导系统集成企业开展资质认证,努力培植信息服务企业。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全市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五)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政务、重点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加强和规范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并统筹规划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系统安全。2.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有效发挥技术设施的作用,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加大无线电管理的周边协调力度,加强我市频率资源的科学管理,严格技术审查,切实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对各种无线电波和频率使用状况的技术监测能力,加大无线电干扰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市信息产业局要加强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对从事信息工程设计、开发、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具有的资质证书进行严格审查,坚决杜绝未取得或超出资质证书许可范围承揽工程。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工程项目按照程序审批前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并由投资主管部门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努力促进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要求,各县(市、区)应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市其他各项扶持资金,引导和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对有关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市已批复项目、工程中心、产业园区进行扶持,对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列入国家、省、市推荐目录的产品、示范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优惠政策,并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扩大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投入。

(三)抓好示范引导。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和实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工作,每年评选出部分示范工程,召开现场观模会,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各级各部门要学习借鉴先进市地和我市示范工程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有效组织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旅游产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现如今,计算机管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中,各个单位也在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用电子文件取代纸质文件,不仅提高了办公效率,也使得档案工作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来为社会服务能力这也是档案工作能快速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关键的一部分工作。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如今各单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而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这也让档案的管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办公方式选择了电子文件,这种变化也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对更多电子档案。如何能做到把这些电子档案信息准确综合系统地呈现是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真考虑并且完成的工作,为用户提供系统完善的服务保证用户可以获取到更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软件不统一

当前各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规格不统一,缺少一个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而且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而且因为不适用于文件检索也就不能很快的出版信息编辑成果又不能互调这样就不能及时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档案的信息管理工作,这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2 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由于前期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的馆藏档案业务基础水平都比较低。档案管理自动化工作也没有很好的启动,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都属个别行业或者某个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各类档案无法相容而且信息质量很低,不能够进行推广或者全面实施,这也影响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3 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

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着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1.4 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知识层次来完成相关的档案计算机操作工作。而当前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缺乏这样的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缺乏了,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是文盲,完全达不到档案信息管理的要求,就算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也不能充分利用,形同虚设。

二.旅游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仍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产业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了旅游信息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还不能完全跟上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意识不到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更不愿意去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尝试。尤其是领导层也没有主动去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建设,当然也就会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及O备和资金的投入,这些都无法达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2.1 旅游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配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目前我国旅游系统档案管理还是初级阶段,很多旅游单位并没有引进相应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设备以及管理技术和资金,加上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而且我国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制约,这就容易在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发生信息被盗用甚至滥用的情况,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旅游公司的名誉。

2.2 旅游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旅游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尤其是对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熟练使用相应软件操作还可以及时修补系统漏洞以及系统升级工作。然而现在很多旅游单位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旅游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

三.旅游系统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3.1 要大力宣传旅游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广现代化信息管理对于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促进性作用。配备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才,提供资金支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旅游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2 注重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旅游单位的领导者首先就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配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组织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培训,积极学习信息化管理档案的使用方法并能熟悉信息化管理的操作,还要充分利用知识技能,对旅游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呈现给用户,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有整体素质,涉及到保密的内容还要与相关工作人员签署保密协议,避免发生档案资料泄露的情况和不必要的损失。注意储备复合型人才并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化技术管理团队。

3.3 积极引进或建立适应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各种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效率提高,为用户利用旅游档案资源提供便利。要保证不同部门所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兼容性,充分提高旅游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语

总之,旅游产业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旅游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一定要针对旅游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全面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旅游产业发展更稳定。

参考文献:

[1]田东江.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探究[J].兰台世界,2015,(S5).

[2]刘化雨.旅游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4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模式效率低、存储空间有限、管理成本较大,纸质文档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纸张变脆、破损和字迹蜕化等现象,长久性、安全性存在先天不足。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档案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及管理模式等技术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模式集各种档案信息于一体,方便进行综合管理、开发,具有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贮存的集中性、信息内容的全面性、信息输出的综合性等特点,更加适应时展,满足工作需求。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据有关调查,档案管理人员系统经过专业培训的不到30%,参加过相关档案知识入门培训的仅有77%,48%的对计算机软件操作运用不够娴熟,还有34%的身兼数职,对档案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够。部分单位甚至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研究性人才少,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业务难以提高,培训赶不上形势,导致档案材料不能及时补充完善,档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建设速度也受到影响。

(二)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部门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传输、整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化和档案处理的效能、效率。但受限于编制、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不少部门和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看轻、看淡、因循守旧等错误认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动作不够、力度不大。

(三)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

除了建立电子档案、对纸质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外,在推进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中也会出现如何确保原始性、真实性、安全性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档案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又好又快地发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都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和及时研究。

三、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注重法治为本,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科学筹划,努力加强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围绕中心工作,调研制定相关业务文件,做好配套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档案法治建设,依法加大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档案行政执法机制,注重加强网络档案防护力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中长期档案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懂法用法能力,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大力推进档案治理法治化,基本形成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治体系,努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档案的能力与水平。

(二)注重安全为要,守住管理安全底线

依法保障和落实档案工作职责,强化单位负责人对档案工作和档案的真实、完整、安全负责的责任机制。要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设备和材料,加强科技支撑作用,切实改善档案保管保密条件;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安全防范体系,推进建立档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制度,落实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档案实体与馆库、档案网站与信息系统,以及安全保密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规范档案中介服务,确保档案安全可靠、可控、可信赖。

(三)注重创新为基,把握正确发展方向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5

一、围绕医改主线,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1、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力度,积极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按照医改试点要求,稳步推进全县试行基药制度。

2、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认真开展人民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加强以人才、技术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加强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协作,建立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双向转诊制度,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制定实施公立医院区域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重点加强薄弱区域、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公立医院管理服务创新,加强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管。

3、进一步健全新农合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新农合保障水平,全面推行新农合总额控制、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基本诊疗路径试点工作,强化新农合服务监管。

4、深化基层机构综合改革。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巩固完善运行新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制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二、稳步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

1、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按照新一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2012年目标任务的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卫生重点项目建设。

2、推进卫生人才科技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全科医师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医学教育,强化教育培训考核。

3、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医院科室建设,开展中医医院评审评价。加强农村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继续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治未病”工作,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4、推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以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契机,深入推进妇幼安康工程先进县创建活动。落实妇幼保健关键措施和妇幼卫生保障措施,落实出生缺陷防治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5、抓好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实《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功能规范》,建立比较完善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保健、卫生管理、健康档案、基本药物“四网合一”信息化建设。

三、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工作

1、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加强急性传染病、重点传染病防控与疫情处置,加强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加强慢性病管理、免疫规划和二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抓好爱国卫生工作。

2、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预测,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抓好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卫生保障工作。

四、强化医疗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

1、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强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关键部门规范管理,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

2、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监管体系、信息报送体系、风险监测体系和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依法全面履行各项卫生监督执法职责。

五、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6

1.管理力度不大

防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在基层存在着多方领导、责任不明等问题,存在职能重叠和信息沟通不畅等弊端。县级防汛信息化水平落后,相邻城市之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这为防汛指挥工作带来了不便。在防汛信息化应用系统方面,信息采集不全、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显示了基层防汛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采集机制仍不完善,使防汛系统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

2.资金投入不足

防汛信息化建设从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到网络信息共享都需要资金支持,但基层防汛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重产出轻投入、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防汛信息化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进行日常建设与维护,这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水文设施的信息开发不足、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也是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资金问题已成为了制约基层防汛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建设意识淡薄

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也导致了基层对于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集中精力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此外,水文、办公自动化等设备的短缺与老化也严重影响了防汛信息化进程,在洪涝灾害期间极易出现通信设施故障,这将对防汛指挥工作构成严重威胁。

4.专业型人才短缺

水利专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类和管理类人才匮乏。水利技术人员能够熟练进行河流水文数据的测量采集,但在数字化分析、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图像处理等方面却普遍存在知识性欠缺。对于信息技术培训的不重视将严重影响水利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基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基层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完善,开发信息资源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大力拓展筹资渠道。此外,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2.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虽然防汛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些分散的资源无法成为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应大力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数据中心、构建数据来源统一的水利数据平台。防汛信息化效用的高低取决于信息传播范围的广度,因此,应早日实现网络互连、无纸化办公、统一平台的目标。与此同时,还应建设和管理门户网站、逐步实现防汛抗旱、节水供水、水资源保护等水利信息服务,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3.制定统一规划,提高管理水平

统一规划、严格监管是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求各级领导对防汛信息化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政府应牵头组成科研、气象、水利、通讯等部门参与工作规划,结合区域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信息化建设,提高开发效率与开发水平。防汛信息化需要运用先进的水利技术与信息技术,以提升基层防汛的管理水平。各级领导与有关部门应从历次洪涝灾害中总结经验,大力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将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到最低。

4.加强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引入优秀人才

防汛信息化工程复杂且技术含量高,其日常运作需要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专业水利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因此要对防汛信息化技术人员经常进行培训选拔与再深造。同时,要不断引进水利业务水平优、信息化技能过硬的人才,充实基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为防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技术保障。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