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专业分析

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文1

摘要:通过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的某些异同的对比,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音迁移现象及减少负迁移对策,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 语音 现状 迁移 异同 对策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语言迁移理论证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相似引起正迁移,这两种语言相异引起负迁移(We i n ne ich, 1953)。我们学生容易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去从而产生正、负迁移现象。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所期望的是“正迁移”,即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促进影响,可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同时防止或减少“负迁移”,尽可能避免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一、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贾冠杰先生在《外语教育心理学》中写到:如果把一种外语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语音就相当这座大厦的地基,语法就像是工程师设计好的图纸,词汇就像建筑材料,三者缺一都无法建成这座大厦。

英语的词汇教学首先得使学生过好语音关,他们只有学好语音才有利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便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语音是学英语的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语音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从非英语专业学生现状看语音教学更显得重要。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生源及其现状

丽水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有部分来自东北西南的边缘地区,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与其它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虽已学了六年的英语,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如我给他们上第一节英语课要求他们默写二十六字母及其字母名称音,全对的几乎没有,至于完整地用三、五句英语作自我介绍就更难了。因此,为了使他们学好英语能通过等级考试,我们必须首先得给他们补上语音基础知识,做好初级与大学英语的知识衔接。

三、语音迁移分析及对策

语音迁移在语言学习中是最明显的现象。就英语与汉语而言,其语音体系差别很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语音负迁移,这不仅使学生会出现发音不准,而且还会出现节奏不强、停顿错误及语调不地道等问题。为了避免和减少语音负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好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异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两者的区别,还要让学生多听英语,让他们明白声音表示的意义,注意其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从而提高语音学习效果。

学习汉语往往先以学拼音入手,掌握语言有声的方面。学英语也同样从语音着手。如:

1.音素不同

英语中,音素是区分意义的最小单位。但汉语里词素是最小的单位,且部分词素有其固定音调。汉语和英语都有各自特定的音素。英语中的[i][u][ ][i:] [u:][a:][r]汉语中是没有的。此外英语的清、浊辅音对词义产生重要影响,如[p]、[b]意义完全不同,但汉语中绝大多数辅音都是清辅音,我们的学生不容易区分清、浊辅音,容易出现发音时口腔部位和方法的不准确。习惯把辅音[t][d][g][k]等发成[t ][d ][g ][k ],如把work[w :k]念成worker[w :k ],wr ite [rait]wr iter[rait ],blow[blu]below[b l u]等等,原因是汉语没有[p][t][k][g]结尾的,也没有[bl]、[gr]等辅音群,汉语拼音字母的声母呼读音b、p、k、g等的读音已包含韵母o或e的成分,这样我们学生就容易增加音节,还有的学生会把[v]念成汉语的[w]等等。

2.节奏、重音不同

汉语的节奏是以传达意义的音节为基础,而英语中句子的含义取决于重读音节,我们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朗读英语时往往清晰地重读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忽略了英语连续的特点。

3.声调和语调的异同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读音相同,但声调不同的词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它的四声赋予同一音素不同含义,如fāng(方)、fáng(房)、fǎng(访)、fàng(放)等。英语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相同音素不论取什么声都表达相同的意思,而不同的语调(升、降调)能反映不同含义。用升调读一般表示疑问,用降调表示简单的陈述。如He isa teacher in our school。(他是我校教师。)汉语也可用升调表示疑问,用降调表示简单的陈述。

为学生除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指导外,我还分别从国际音标、字母名称音、音节、五个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句子重音、意群、语调等方面进行语音“集中”复习的教学。具体如下:第一,让学生巧妙地记忆48个国际音标。

第二,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二十六个字母名称音。

第三,归纳各种发音规则,如5个元音字母在重读、非重读音节中的发音;5个元音字母之间组成的字母组合的发音;“r音节”的发音;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某些字母与字母组合的特殊发音;某些词尾的发音;同音异义词等。

第四,要求学生掌握语调方面知识内容,如重音、停顿、节奏、连续、不完全爆破以及句子语调等。

在这个语音集中学习过程中,从听入手,以练为主,听、读、说三者结合,坚持语音教学原则即单音与拼读相结合,拼读与拼写相结合,传授语音知识与培养语音技能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各种题型和方式的语音训练。

综上所述,上文的语音“集中复习”可以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之前进行,然后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音训练,比如大学体验英语有语音、语调的练习内容。教学时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训练、巩固,或增加类似的口头、笔头补充练习,在每单元的词汇教学时,强调学生必须根据音标记单词,逐步掌握基本语音知识即元音字母在重读和非重读音节的读音,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事实上,语音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与词汇和语法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语音学习要通过大量的词汇学习进行并巩固,而语法学习也同样要通过由词汇组成的句子来进行,而且三方面内容的学习、复习和巩固都离不开语篇学习和复习。

参考文献

[1]张国扬,朱亚夫著.胡春洞,王才仁主编.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2]贾冠杰著.胡春洞,王才仁主编.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文2

论文关键词:英语学习,需求分析,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

 

一、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陈冰冰 2009)。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早使用于70年代初,目的是为成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West 1994)。Brundage 和 MacKeradon(1980)对成人语言学习的研究显示,当学生参与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学习目标时学习效果就好。当学习内容与个人经历或当前利益相关,学习过程与人生经验相符时,学习效果就好(Nunan 1983)。因而,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来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原则。随着外语教学的中心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学习者的期望,目的,兴趣以及方法受到教育者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需求分析的方法也逐渐从专门用途英语应用到普通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上来(West 1994)。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的外语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等现状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需求分析,国内关于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比如余卫华(2002)分析了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课程设置和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前者比如纪康丽等(2002)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内容,教材及教法的期望,来指导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刘晓华(2006)就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习者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为精读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些启示;后者包括袁永芳(2002)的研究,她针对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课堂需求进行了调查。

以上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的选择,以及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上,对于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却鲜有研究。专科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需求对于我们改进专科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角度入手,以大学英语综合课堂为研究背景,对新乡学院2010级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描述,以期改进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收集数据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问卷是参考了申鑫(2006)和王志茹(2003)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访谈中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设计的。问卷先在一些学生中进行了试投放,然后根据反馈情况作了修改。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学生致谢并声明此项调查与成绩无关,希望如实作答;第二部分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专业;第三部分是本次问卷的正文部分,包括关于英语学习目标,英语学习态度和对大学英语综合课期望的14个选择题,第15题是关于学生对大学英语综合课的看法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是在大一下半学年开学后的第六周后进行的,涵盖了新乡学院2010级语文教育,法律事务,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设计技术四个专业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其中的147名学生发放了问卷,共收回13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5份。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学期以来的大学英语综合课有了一定的体会需求分析,专业覆盖面也包括了文科和理工科。

三、结果与分析

(一)英语学习的目标和动机

关于英语学习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52.8%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找工作创造条件。48%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为兴趣而学习英语的学生(0.26%)只是寥寥无几。这与申鑫(2006)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结果稍有不同,在申鑫的调查中,有52.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学英语的,有20.1%的学生是由于对语言本身感兴趣而学习的。由此可见,专科学生较本科学生在学习的工具性方面的要求更高,他们更多的是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求职的需要。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由于专科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除去实习,余下的比较完整的可供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所以大部分学生更希望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为自己将来找工作赢得一些筹码。考虑专升本的学生只是少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在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另一方面,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也是迫使他们把就业放在第一位的原因之一,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找工作时会成为一个优势,因而考证成了第二位的动力。总之,就业和四六级考试是专科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也就是与个人前途直接相关,这种动力即表层动机,是来自外部的(文秋芳 2001)。

(二)英语学习的态度

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机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在被问到“你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程度”时。有46.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有40.8%的学生选择了感觉一般,只有4.8%的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说明提升专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是很有希望的。

动机大小还体现在学生努力的程度。在对学生课外学习英语时间的调查中,51.2%的学生平均每天花不到一个小时,有28.8%的学生基本不学英语,只有2.4%的学生会平均每天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英语。这个结果与申鑫对于本科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是显然课外基本不学英语的专科学生比例较之在本科学生当中的比例要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来促进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指导学生将课上讲授与课下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期望

大学英语综合课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蔡基刚 2010)。然而对于专科学生是否如此呢?当对自己大学阶段近一年来的英语学习进行总结时,有53.6%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只是学到了一些词汇和语法规则”;有28.8%的学生认为“学到了不少,但是基础仍然不太牢固”。有71.2%的学生将自己收获比较不大归因于个人的原因。这个结果与申鑫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大学英语综合课在本科生和专科生当中的满意度都不高。据笔者了解,专科学生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很不牢固,甚至要求老师对中学学过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强化巩固。

对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72%的学生认为是听力薄弱,69.6%的受试对象认为是词汇量小,还有53.6%的学生认为是口语薄弱。同时,他们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口语和听力。希望通过大英综合课能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的学生占到了84.8%,能够提高听说能力的占到了72%。可见专科学生在词汇和听说方面的需求很迫切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据访谈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在高中时期的英语学习中基本没有训练过听说能力,主要因为高考对此并无要求。对于词汇,由于大多数同学课外很少自学英语,即使今天学过的单词,由于很久不见也会很快淡忘的。如此恶性循环,词汇方面没有得到提高。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大学英语专科学生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首先,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表现为较强的工具性倾向,所以他们看不到大学英语综合课和考试直接的必然联系,从而导致他们在课外基本不会抽时间学习英语;同时词汇量小和听说能力薄弱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因势利导。针对大多数学生把就业和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我们可以利用这两者的推动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使之领悟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通过四六级考试直接的必然联系,逐渐找到英语学习的新方向,使应试教育成为英语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唯一的最终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最终实现以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良性循环。

2. 打实基础。针对专科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仍然是他们学习的重点需求分析,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是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改善的薄弱环节。当然这最终还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但是由于专科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老师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或竞赛等手段督促学习。同时,把一部分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心。

当然,除了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应该对教师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这是本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需求虽然不能决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因为学生的想法也需要引导,但是了解他们的需求,老师就能够有的放矢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根据他们的需求因势利导,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unan, D. The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M]. Cambridge: CUP, 1988.

[2]West, R. State ofthe art article: 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 [J]. Language Teaching, 1994,27.

[3]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J]. 外语研究, 2010, 5.

[4]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7.

[5]纪康丽,等.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增1).

[6]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

[7]刘晓华.学习者需求分析与精读教材编写[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

[8]申鑫.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9]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3.

[10]王志茹.大学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实证研究[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4.

[11]袁永芳.对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课堂需求的调查[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

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 视觉,双眼;视力,低;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70.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97-03

Students' Vision Across Different Major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Weifang Medical College/LV Lei, ZHANG Zheng-hou, JIANG Guang-dong, et al. Department of Medical Physics, Weifang Medical College,Weifang(261053),Sh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ollow up changes in students' vis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mainly by vision deter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with normal vision accounted for 5.87% and those with low vision accounted for 94.13%. The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 vision included light intensity, wearing glasses or not, eye massage, food preference, time length of using computers.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lighting in classrooms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vision, followed by wearing glasses, eye massage, food preference and time of using computers.

【Key words】 Vision,binocular;Vision,low;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近年来大学生视力减退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突出问题[1]。为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视力状况,对潍坊医学院2006级英语、管理、护理、医学4个专业的部分本科学生进行2 a视力追踪调查和问卷调查,并对视力检测结果进行了纵向分析,旨在找出视力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医学生视力低下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潍坊医学院2006级英语、管理、护理、医学4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共213人。其中英语专业55人,管理专业45人,护理专业48人,临床医学专业65人;男生67人,女生146人。年龄在19~23岁之间。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以山东省为主(95%)[11]。

1.2 方法

1.2.1 视力检测与判断 入学时进行第一次视力检测,入学1 a后进行第二次视力检测和问卷调查,2 a后又进行了视力检测和问卷调查。视力检测均由潍坊医学院校医院的2名专业人员负责。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均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表面照度500lx,以5分记录视力。若裸眼远视力低于5.0而近视力正常,则戴镜测矫正视力;矫正视力不能达到5.0则查眼底,以排除眼底疾患。对近视力低下、远视力正常者,或远近视力都低下者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进一步确定视力低下的类型,并由专人逐一记录视力值和近视者所配带眼镜的度数(此度数采用全自动电脑焦度仪检测)。视力判断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视力等级评定,凡裸眼近视力≥5.0、远视力≥5.0为正常视力;凡裸眼远、近视力任意1项-3.00D;(2)中度近视为-3.00 D~-6.00 D;(3)高度近视为

1.2.2 问卷调查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预试使其完善。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和一些可能与视力相关的因素。对影响因素的回答采用Likert5点量表,分别为“很经常”、“经常”、“一般”、“不经常”、“很不经常”;“很强”、“强”、“适中”、“弱”、“很弱”等;正向题目计分方式为5分、4分、3分、2分、1分,反向题目正好相反[11]。本问卷内容与第2次问卷内容基本一致,只增加了1项做眼保健操,共19项。视力检测完成后,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组织调查对象匿名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卷密封。

1.2.3 资料分析 数据录入前对录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视力检测、问卷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 11.5进行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7],对教室采光照明质量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视力情况 在第3次视力检测中,视力正常者占5.87%,视力低下者占94.13%。 视力低下中,单纯近视占75.2%,单纯远视占0.4%,近视散光占21.3% ,远视散光占3.1%,有眼部疾病者2人,占1.0%。轻度低视力中,裸右占5.7%,裸左占5.8%;中度低视力中,裸右占19.1%,裸左占20.1%;重度低视力中,裸右占75.2%,裸左占74.1%。轻度近视中,右眼占29.2%,左眼占29.3%;中度近视中,右眼占59.4%,左眼占59.8%;高度近视中,右眼占11.4%,左眼占10.9%。

2.2 不同专业、性别、城乡及各年龄组之间视力的关系 表1显示,英语专业、医学专业学生的左、右裸眼平均视力均高于管理专业(P值均

2.3 视力的影响因素 以右、左裸眼视力为因变量,问卷中19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进行多变量回归,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y(右眼)= 0.349x9+0.269 x5+0.168x10-0.13518-0.125x1;y(左眼)= 0.346x9+0.264x5+0.166x10-0.136x18-0.129x1 。模型回归显示,右眼相关系数R为0.952,决定系数R2为0.906,校正决定系数为0.901,标准误差为0.097;左眼相关系数R为0.961,决定系数R2为0.924,校正决定系数为0.916,标准误差为0.098,表明求得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很好。见表3。

光线强弱、视力低下者佩戴眼镜情况、做眼保健操、偏食、每天平均使用电脑时间对大学生裸眼视力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强度是不同的,依次为光线的强弱、佩戴眼镜情况、做眼保健操、偏食、使用电脑时间。而平均玩游戏时间、平均看电视时间(在校)、平均睡眠时间、平均户外活动时间(但不包括体育锻炼)、平均体育锻炼时间、课后平均看书、写作业的时间、躺着看书、在太阳底下看书、吃饭时看书、走路时看书、乘车时看书、吃零食、个人体质、个人性格因素均未进入回归方程。

2.4 新老校区教室照明质量及3次视力检测结果比较 通过第2次问卷调查发现,光线强弱对视力健康影响最大,于是对研究对象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的采光照明质量进行了测定。新老校区研究对象所在教室全部装有人工照明,来补偿天然光线的不足。新校区教室的照明光源采用的是细管径的T5荧光灯,三管嵌入式格栅灯(3×28W,电子整流器);老校区教室的照明光源采用的是粗管径的36W的T8直管荧光灯(电感镇流器),三管筒式以横向的形式悬挂在顶棚上。见表4。

表5显示,左、右裸眼平均视力第2次(入学1 a后)、第3次(入学2 a后)调查明显低于第1次(入学时)(P0.05);英语专业、医学专业的学生左、右裸眼平均视力第2次低于第1次(P值均

3 讨论

调查显示,潍坊医学院学生视力低下率随学年增长而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第一学年全部在老校区,第二学年除管理专业外全部在新校区,而新校区教室各项采光照明技术指标都比老校区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视力低下中单纯近视、远视所占比例稍有降低,近视散光、远视散光所占比例稍有升高;有眼部疾病者所占比例上升;轻度低视力、中度低视力所占比例稍有降低,重度低视力所占比例稍有升高;轻度近视、中度近视所占比例稍有降低,高度近视占比例稍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学习压力加大而用眼过多有关。

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医学专业学生的左、右裸眼平均视力均高于管理专业,可能是由于英语专业和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在新校区,而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在老校区,而新校区各项采光照明指标都优于老校区所致。男生的左、右裸眼平均视力高于女生,一方面可能与女生户外活动及体育运动较男生少有关,户外、操场广阔的视野对视力有好处;另一方面是女生普遍比较喜欢看各种言情小说,甚至点蜡烛看书到深夜,长时间的用眼应该也是导致视力不良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议女生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城乡和各年龄组之间视力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视力低下的现象在城乡和各年龄组都普遍存在。这可能是由于城乡及各年龄组大学生无论是进入大学前还是大学期间学习负担过重、时间过长、作业过多等因素造成的[11]。

本次研究视力主要影响因素与笔者第2次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做眼保健操”1项,这可能是由于通过眼保健操的穴位按摩,能有效消除眼睛疲劳,加强眼部营养,增进血液循环,能起到预防近视和防止近视程度加深的作用[8]。第2次的研究发现,父母年轻时的视力情况对子女视力无影响,本次研究得到同样的结果。关于其他影响因素的解释见参考文献[11]。

左、右裸眼平均视力第2次(入学1 a后)、第3次调查(入学2 a后)明显低于第1次(入学时)(P值均0.05)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第一学年全部在老校区,第二学年除管理专业外全部在新校区。老校区学生处在较差的阅读光源下(荧光灯具、电感镇流器、 灯光频闪、照度低、均匀度低、存在眩光),使被照物体的对比度下降,人眼的分辨能力降低,并且墙壁反射系数、采光系数、玻地面积比等技术指标也低于规定标准,屏幕反射系数大于规定标准。长时间在这种灯光和环境下阅读较易造成视疲劳, 眼睛疲劳持续一定的时期将造成近视的发生与发展[13]。新校区教室采用了荧光灯具(电子镇流器),并且以格栅灯形式,教室照度高、无频闪、照度均匀、无眩光、显色性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阅读环境,减轻了视疲劳,降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提高、改善教室照明质量[13],视力低下者要经常佩戴眼镜,在每天上、下午的2节课后播放眼保健操音乐,统一规定或劝告学生坚持做眼保健操;确保每天1 h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明目的食物,采取科学的烹调方式,保证学生的营养供给;尽量减少每天不必要的使用计算机时间,使用计算机时宜多眨眼,并每经1 h工作后让眼休息1次,注意不要在黑暗中操作计算机,以达到预防近视和防止视力低下程度加深的目的[8]。

4 参考文献

[1] 柯尝蕊,王春兰. 大学生视力状况调查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259-1260.

[2] 卫艳萍,贾冬琪. 导致在校大学生近视的因素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45.

[3] 刘萍.郑州市某高校新生视力状况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7,18(2):117-118.

[4] 付子芳.在校大学生屈光力改变的纵向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725.

[5] 刘伯树. 大学生视力影响因素调查.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52-53.

[6] 芮飞龙,郭层城. 视力健康:大学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203-205.

[7] 韩英娥,张光,朱昭亮. 某高校2001级学生入校和毕业时视力状况对照. 预防医学论坛,2006,12(6):709-710.

[8] 梁健. 广东省高校 800 名女大学生视力检查结果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2006,28(10):112-113.

[9] 杨红,肖诗艺,邹冬发,等. 同济医学院1298名新生视力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13-814.

[10]龚戬芳,俞晓明,李燕波,等.海岛地区某高校毕业生视力水平的现况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 90-91.

[11]吕磊, 张正厚, 张志清,等. 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视力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8,25(2):621-624.

[12]徐广第,编著. 眼科屈光学:修订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 55.

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影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计划近期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实际,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人才与学术型医学人才不同,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指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并能把发明、创造转化成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和创造实际价值任务的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为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强调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具体为接受医学影像学本科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宽广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提升医学专业水平的必备因素,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强调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一定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应当具有适于创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体如下。

1.素质方面。①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努力奋斗;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质,将预防疾病、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③技术优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医学发展潮流,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认识到持续完善自身医疗技术的重要性;④重视医学的伦理问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习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观念;⑦注意发挥医学影像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准确诊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2.知识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导自身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医学实践;②熟练掌握人体各时期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④能够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影像对比剂使用原则;⑥掌握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防治方法、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⑧掌握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放射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②应用各种射线进行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④具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学核心课程的设计突出医学影像学与医学生物工程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计要求并兼顾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医用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C语言等课程,课程设计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2.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3.主要专业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断面解剖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的设置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必须、适用”,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以强化“实用”为重点,强调“基本、常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必修课(含限定选修课)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通识课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安排在前两学年,第一学年体育基础教学,第二学年体育选项教学。③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安排在前两学年,实行分层次教学。④计算机教学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和C语言课程。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核医学等。

2.非限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学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课程:军事训练2.5周。劳动: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0.5周。社会实践(调查):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1.5周。临床见习:共8周,第五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4周,第七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影像见习:共6周,第七学期安排影像见习2周,第八学期安排影像见习4周。毕业实习:共48周,其中X线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声科12周。

六、创新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与普通医学本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购进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增强了影像实验室的功能,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增强学生设计、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加强影像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医学影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与省内外大型知名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影像实习培训基地,空间跨度基本涵盖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龙江省的广大区域,并按照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专业实习手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并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的。

七、优化医学影像教学手段、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改革在应用型医学影像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医学影像学教师采用CBL、PBL、双语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发挥学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典型影像病例讨论、录像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谐调发展,从事影像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省内外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行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鼓励医学影像学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岗培训,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做好各门课程负责人的遴选和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的资深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负责人,结合影像课程特点和实际,科学、客观地分析影像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抓住制约医学影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文5

P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学;就业前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9-02

一、引言

在影像专业发展之初,就业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甚至可达到100%。而随着医学就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各大医学高校对影像专业的扩招,使该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本文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背景,分析未来影像专业就业市场的趋向,为该领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就业需求区间化发展

就业需求趋向于区间化发展,而不同于区域化。这不仅是地域单纯划分,还是在就业需求整体结构中多层次全面的三维立体分析,涉及到体制、经济、专业特性、人文等多方面,故表现形式也多样。对此,综合其矛盾深度、影响力等将其分为三大类。

1.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年,大型最新型影像设备在全国使用率逐年上升。三级甲等医院高速螺旋CT,大场强MRI,各类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均已成为常规配置。就设备而言,虽然不同区域的医院整体水平都在提升,但在尖端配置上拉开了较大差距。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远远落后,然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尖端医院大都以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向患者彰显自身医疗实力的证据。这就导致各地区就业导向性的差异也极其明显,以及所需要的人才差异明显。例如: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上海卫校、上海职工医学院周进祝、胡兵、桑玉亭撰写的论文《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认为,超声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医技分离,能级分离,迫切需要分别培养诊断、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则表达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各大院校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上很明显投资相对较小,除了在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有不同侧重以外,整体区域之间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人才流通性相对较差,更加剧了这种地域上人才培养泛化与就业区间化的矛盾。

2.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几年,医学影像学就业虽较乐观,但具体到医院合理利用人才和毕业生选择进入医院类型仍存在不小问题。大中型医院对高学历盲目要求。许多大中型医院更是对应聘学生提出了学历必须本科以上甚至硕士学位以上的要求,而这些医院大多已经实现了医技分离、诊断与技术分离,对于部分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免过于严苛。出现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受到专业限制,不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资质,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虽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能力,但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窄、技术能力弱,又不具备完全承担“琐事”的能力,导致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由于大中型医院多医技分离,对诊断医师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要求,对设备研发、科研创新等也有诸多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并非大中型医院所提倡的具有极高专业诊断能力的人才,而是复合型实用人才。但是因为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条件所限,其专业的诊断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白白浪费了。只有深刻的认识到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需求的区间化并调整体制与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中低学历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学影像人才资源。

3.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其实,这里所说的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是医学影像专业本身与其他医疗科室之间的区间化,是尚未明确区间之区间化,而笔者认为,此区间化迫在眉睫。医学影像学在目前中国的医院中,与临床外科学相比仍然作为辅助科室。但近几年的发展,介入核医学临床应用水平的提升,医学影像学在临床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多数医院医学影像仍然定位为医疗技术部门。为此,无论是影像医师还是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极大的障碍。面临抢救患者和医疗事故追责的两难选择,影像医师因其权限不明和职业内容合法性不明而束手无策。例如:放射科医师在从事放射诊断中,要给某些患者使用一些造影剂和药物,若在造影中发生过敏,必须立即注射抢救用药物。如不给放射医师处方权,患者就可能失去最宝贵的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与影像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方面导致临床医师与影像医师交流受阻,医疗护理的连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断层;另一方面导致医学影像医师受到掣制、新兴医疗手段难于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时,因为就业需求未能明确区间化,导致医学影像专业受到轻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招募。

三、就业策略

1.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扩大研究生教育。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传统的大影像、全方位、多功能向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方面转换。本科教育是重视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具备个人特色和专长,更加谈不上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必须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应在稳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教育。

2.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善教育,更新设备。坚持对传统影像学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模式以及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具有一系列一流硬件设备,如校园网络系统和学校教学平台等,充分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医学影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使我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与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控制U招并建立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目前专业招生每年60人左右,通过调查分析,目前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负担已经过重,如再继续扩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影响就业,因此招生人数不宜太多。同时,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多沟通联系,形成上届带下届的阶梯队伍。

4.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积极发掘、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搭建就业平台。信息是基础,广泛准确的用人需求信息能使就业工作事半功倍。学校可通过召开招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人才市场动态,掌握就业信息,争取就业岗位,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联系方式统计归纳,在学校内部网上运行,供学生参考。

5.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应引导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无论是科研、实习还是教学都应该是以就业为最终归宿,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大众为根本目的。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时刻关心医学影像的日后发展,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就业基础而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2]唐陶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3]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4]张在沛.适应就业需求,开展影像专业本科专业特长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14-15.

[5]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14.

[6]赵宇.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7]赵宇.医学影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前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SUN Xin-jie,SHI Yue,LIU Qin-chen,SONG Xu-ming,ZHAO Yu,ZHONG Sha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9,China)

医学影像专业分析范文6

【摘要】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力争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影像物理 教学 策略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的支柱。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但以其高技术和工程化的鲜明特点展示了它自身在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也以其日益深入的影像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的影像革新技术,迅速扩展的临床应用领域,使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愈益感到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学影像物理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医学影像仪器设备所涉及的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物理现象,其任务是为学生深刻理解医学影像的物理原理与成像过程,评价、控制医学影像质量,分析、挖掘医学影像蕴藏的生物信息提供必要的物理学知识,给后继课的学生及将来所从事的医学影像工作打好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理工知识非常薄弱的医学生有较大收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实践,分几方面谈谈。

1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汇集多门学科,内容抽象复杂。四大影像技术溶合了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 生物学和医学等多门学科。授课对象是未来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医学生在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的基础很薄弱。但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要涉及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讲授XCT、MRI、彩超成像原理时要遇到δ函数、卷积、自相关函数等工程数学知识。核磁共振原理及成像原理一章中, 涉及到量子力学及原子核物理,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均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

1.2 学生的畏难情绪。医科院校的学生由于中学物理基础较差,学习属于物理范畴一类的课程常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学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在预习、听课、复习、习题等多个学习环节上与教师配合的力度打了较大的折扣,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

1.3 师资力量要求高。《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医用物理教研室的老师承担。但是《医用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是公共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物理学、信息学和医学之间交叉和融合的学科。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物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

2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在已有条件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设立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1 要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讲解尽可能的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开复杂的数学推理。如:在“XCT原理”的“图像重建数学原理”一节中, 从狄拉克函数和卷积算法的引入, 到图像重建的付里叶变换法和滤波反投影法, 整个成像过程我们尽可能运用图解法取代繁杂的积分运算及变化过程。 如果用傅立叶变换讲CT 、MR I 成像原理, 难度很大, 因为学生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有限。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讲解CT 、MR I 成像原理的方法, 即联立方程法和反投影法。这两种方法不用复杂的高等数学, 学生能够听得明白,能够很好掌握CT 、MR I 成像原理。MR I 成像原理中用到的傅立叶变换、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教学策略。对课程教学中必须具备而学生又一无所知的数学、物理、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用通俗易懂的定性分析给学生补课,以达到在保持课程内容基本不被割裂的前提下,绕开难度大的系统数学推导,确保学生能定性地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

2.2 应用多媒体系统。根据生理学观点,人获取的外界事物信息80%~90%是通过眼睛输入的,用直观的图象反映的信息更易为人所接受。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陌生的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具体的图象再现。如自旋核的旋进,讲解时以陀螺的运动为例一边图示一边推导,使抽象的公式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在“MRI成像原理”一章中,我们用FLASH将原子核受激励,驰豫等重点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我们还下载了大量的医学影像照片,小电影等供学生学习参考。

2.3 注重实验实习。实验是本学科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如果只讲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今后的应用。开设实验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由于实验设备昂贵,具有放射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可以建立一套计算机仿真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如建立局域网,安装运行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大学物理仿真实验210FOR INDOWS》,该软件包含20多个物理实验项目, 可选取其中部分相关实验如: 核磁共振实验、GM 计数管和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塞曼效应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等。由于经费、技术等原因,目前我校尚未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为了弥补不足,我们与医院影像科室的联合, 多次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实习,请超声、CT、核磁共振、SPECT等临床诊断教师及技术人员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及诊断等,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正如前面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学是门综合学科,也是一门新型学科。许多知识与技术对教师也是崭新课题。为了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抓紧学习,更新知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可进行短期培训,到研究机构、大学、医院学习或深入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以便更好的胜任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

2.5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必须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才能释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小结

对《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泽宝. 医学影像物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