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说到科技教育,很多老师都认为那是科学老师的任务。只要你通读小学语文教材,就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生物、化学、天文等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的感染和影响。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

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许多课文中都蕴藏着科学道理:《狼和鹿》告诉人们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介绍环保方面知的《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美丽的丹顶鹤》、《云雀的心愿》等,介绍现代科技方面知识的《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奇妙的克隆》等,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等,介绍科学家的故事的《诺贝尔》、《装满昆虫的衣袋》等。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敢于实践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献身精神。这一切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愫。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加厚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语文教材中的这类课文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利用课堂,适时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各种知识,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运用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技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1.了解科技知识,激发兴趣。

如《夜晚的实验》一课讲的是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这一实验结果促使人们对超声波进行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就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学生兴趣盎然。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但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感受人物的魅力,培养科学精神。

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着学业和事业的成败。科学情感更是―切科学行为之源,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科学情感的培养。在教学科学家的故事的文章时,我就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偶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你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由此,学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三、课外阅读,延伸渗透

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及年龄特征的状况,引导小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有时间的保证。

我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课文需要去学校的图书室挑选一些科普书籍,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中,引导学生阅读,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通过电视、网络,开阔视野,接受信息。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2

我们所参访的学校,均把全人教育作为学校的育人理念,而人文与科技并重,正是台湾全人教育的写照。如:丽山高中的教育者期待丽山成为一所“以人文为本的科学高中”;瑞祥高级中学在其办学愿景的“科技瑞祥”中提出“以崭新方式看问题,整合科技与人文提高执行力”的愿望;台南第一高级中学在其发展愿景中提出“推动科技、人文并重的全人教育”;高雄女子高级中学在其发展愿景中提出“培养人文与科技并重的学术菁英”……从参访丽山高级中学开始,我就被台湾同行“以人文为本的科学高中”这样的教育情怀所震撼!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情怀,在无限可能的信息时代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比翼双飞,终将让孩子们在万千变迁中,处变不乱、应变自如、创变成常,而这正是台湾科学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经过科学教育的培养与训练,便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即具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头脑,掌握科学方法,并能应用这些能力来了解环境、关怀社会、解决问题而又不断追求进步。

那么,台湾地区是如何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在与台湾同行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台湾在中小学阶段,学校主要通过数学领域、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包括生物、理化、地球科学、生活科技)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弹性领域的资讯课程也成为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之一。在高中阶段,学校则通过数学领域、自然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及生活领域中的生活科技和资讯科技概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科学教育的理念、眼界,到具体的实施,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首先是理念上的差异。台湾地区的教育者力图培养出能适应科技社会的生活、变化和发展的新一代,其着眼点是学生的未来。因而台湾的科学教育不仅关注课程本身的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而且关注学生面对未来科技社会所必需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正是有这样教育理念的引领,台湾的课堂才有特别突出的民主意识、特别开阔的国际胸怀和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学习共同体。

其次是眼界上的差异。台湾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技术和工程专才,而是培养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因而,台湾的科学教育不是面向升学,而是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个性。科学课程的本质由学科知识导向转变成能力导向,从而使台湾的科学教育走出了“读”科学的怪圈,回归“做”中学科学的正道。

再次是课程实施上的差异。基于上述理念与眼界的差异,台湾地区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内涵的主导权,回归到学校和老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由教师中心转变偏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为避免评量的内容仍以知识性为主,台湾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以多元智慧与多元评量的理念作为评量的方式与内涵;中学阶段则以生活化的测验内容作为“基本学力”测验的评量方式。

我所参访的学校,的确都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态度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都在培养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都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愿景。反观大陆一些地区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分数第一”的理念依然横行在我们的校园里。为了“分数第一”,许多学校将原本属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课时用于高考科目的教学,教学的内容离不开考点与考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的课余生活一片苍白。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的理念和有益的做法对于改变本地区的教育现状无疑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启示一:科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本地区有不少孩子对数理化的学习充满敬畏,孩子们从初中开始就感觉学好数理化太难了。这种学习数理化的畏难情绪,明显阻碍了科学教育的普及,极不利于孩子们科学思想的形成、科学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台湾教育者早已洞悉科学精英教育的局限,于2001年实施的《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提出对数学和自然科学采用弹性结构。如将数学学科分为普通数学、数学甲、实用数学三门课程,以适应学业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之需要。其实质是使数学成为所有人的数学。台湾地区实施的这种课业弹性选择,促使中小学教育适应不同学业程度的孩子的学习需要,允许孩子们拥有弹性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从而使科学教育走向大众,使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台湾地区这种面向全体、以能力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育人眼界,的确值得借鉴。

启示二:科学教育应为孩子的未来而教。目前,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统称)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就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近十年,技术课程在整个中学阶段,非但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反而经常受到高考学科的挤压。这种应试教育的短视直接导致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消亡,孩子们所拥有的不是与未来生活对接的能力,而是死的知识与应试的技巧。台北市内湖高级中学校长吴正东说:“全球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快速变动,各种产业,各种学问,转移的速度非常快,所学的知识、技能,几年后可能就被淘汰了。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孩子钻研学校课程内容,即使在班上名列前茅,对未来竞争力而言,恐怕也是不够的。身为师长的我们应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恩的人格特质,与人合作的态度,足够的韧性和毅力,对生活的热情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内湖高中为孩子们开设了丰富的课程,资讯学科甚至成为了学校最具特色的课程。打开内湖高中“高瞻资讯班”的三年课程规划表,我们发现学校不仅为孩子们开设了必修科目、选修科目、特色课程(程式设计、参访、智慧电动车等),还开设了加深加广课程(竞赛培训、大学师资专业指导等),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均开课。在台湾,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而开设课程已成为每所学校的共识和自觉的行为。我所参访的学校,都将培养世界公民作为己任。如:丽山高级中学提出的“培养能创造、具宏观、理性与感性兼备的世界公民”、瑞祥高级中学提出的“国际瑞祥”办学愿景、兰阳女子高级中学提出的“落实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的理念,与国际潮流同步发展”的学校发展愿景、高雄女子高级中学提出的“培育富热情、活泼开朗态度、能展现才华且具备国际视野的卓越菁英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学校至少为孩子们开设两门以上的外语;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如交换留学生、组织教师与学生访问外国学校;支持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及活动等。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台湾教育不仅造就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孩子,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教会孩子们尊重多元文化和明了国际交流的规则。台湾教育者如此开阔的教育情怀源于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教。这些带得走的能力终将成为孩子们超越自我、迈向卓越的力量与源泉。

启示三:“做”科学而非“读”科学。听、读、记、背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传统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饱受诟病。受欧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影响,1993年以后,台湾的科学教育由传统的制约学习转变为建构学习,教学的重点从科学过程技能的训练转变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01年以后,台湾的科学教育由原来的科目改为领域,这一改革有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分科学习转变为领域统整学习,能力培养成为科学教育的第一要务。为了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台湾科学教育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即科学教育主要透过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来进行,这主要缘于台湾教育者认为能力是透过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来培养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因而,科学教育在台湾不再以“读”的姿态出现,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学习科学,“做中学”不仅提升了科学教育的品质,培养了孩子们面向科学社会的基本能力、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而且让科学教育成了公民科学教育,更多的孩子因此享受学习科学教育的过程。对比台湾地区,目前大陆一些地区“读”科学的现象依然严重――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中本该通过动手实验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的科学原理变成了教师讲解或观看视频,“做”科学理念的缺失、实验器材的匮乏以及教师对学生实验安全的担忧等因素是导致大陆一些地区“读”科学依然盛行的原因。孩子们在“读”实验和“背”实验结合的学习方式下,好奇心、想象力、创新精神等遨游科学世界亟需的品质消失殆尽,孩子们对科学世界探索缺乏热情。同样的,肩负着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不仅课时被无情挤压,随意开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无法习得与未来生活对接的知识和带得走的能力。这正是两地科学教育的差距所在。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3

【摘 要】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是地理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够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导学模式

***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一)理论依据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我国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认知心理学之认知理论的建构学说,元认知理论。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形成了认知、德育和学习能力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操作程序

1.单元教学操作程序是:设定单元目标课时按标导学形成性测验矫正补救单元达标测验。

2.课堂教学操作程序是: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

(四)操作策略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它。教师按标施教,以标导学。

二、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发展认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语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性,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积累、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思考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思维,所以发展思维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2.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词、句、段、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答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2.德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三)操作程序

1.初读准备。初读全文,感知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深入学习每个段落时要初读,承上启下。从而在认识上有所准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精读示导。确定重点词、句、段作例子,进行导读;教师通过指导,诱导、引导、辅导,释疑解难,把握作者思路。

3.情境议练。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议练;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图画,生活,实物,声象,语言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听、说、议、练。

4.回讲诊断。学完每个段落后,可回讲重点词、句和段,诊断掌握情况,及时矫正;学会全文后可根据板书提示,问题脉络,图画情境进行回讲,诊断掌握情况,及矫正。

5.归纳评补。一般是每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小结,归纳,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重点是在精读示导之后,情境议练之后,回讲诊断之后,一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点,一方面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再次补救。

(四)操作策略

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五)运用示例

课例: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执教:德阳市中区八角井镇小学教师黄沐洁,女,20岁。

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捞铁牛》、《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一项科技活动》的阅读,要在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

本课时教学目标:德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研究其它生物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学能——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来理解课文的能力。认知——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②“启示”是什么意思?③用一句话说一说1、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以问题促读促议)。然后精读3—6自然段,并创设情境议练:①填表并说一说: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实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②“反复”一词表现了科学家怎样的品质?③看灯片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④练习P105第3题,互评矫正。(精读示导,精境议练)。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根据图法和板书说一说:①飞机和雷达的联系;②练习P105第2题,互评矫正。(情境议练)。最后总结全文:①出示1,2,3—6,7自然段的大意,并根据这个意思分段;②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和全文的主要内容;③用“启示”“摹仿”“发明”3个词语,举例说一说人类仿来的例子。(归纳评补)

三、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答出来。

2.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集合训练。

3.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能进一步猎取自然和社会知识;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逐步做到①有具体内容。②有真情实感。③有中心。④有条理。⑤有重点。⑥展开想象。⑦注意选词用语。⑧写完后要修改。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①观察、思维、表答密切结合的能力。②能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要表答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说假话,思想健康,别人看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操作程序

1.观察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有关人、事、景物的观察,准备作文的素村。

2.范例示导。结合单元的读写重点和本次作文要求,分析一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揣摸作者的写法,迁移到本次作文中来。

3.口头议练。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口述片断、梗概,思路,脉络,也可以口述若干细节,可以口述开头,结尾,过渡部分,也可以口述全文。

4.试作诊断。在观察,范例示导和获得其他同学口述信息的基础上试评,进行自我诊断。

5.修改评补。经过试作之后,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有针对性地集体评改,修正,适当重作,然后誊正。

(四)操作策略

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笔。

(五)应用示例

课题: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断》,两课时。

执教:东方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教师周建华,男,24岁。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5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不足;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教育界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对生物教学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今的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着那些不足呢?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举措?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有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相应的对策,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实验教学需改进,学生动手能力需提高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在实验中,首先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通过预实验确定合适的实验条件,同时应该设置空白实验作为对照组,每个实验水平都要设计平行样以减少误差等等。这些小的细节都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时,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大班教学的限制,很多教师将“做实验”变成“讲实验”,很多重要的、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都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本来生动有趣的实验又回归到了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只动眼而不动脑,提不起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动手能力。再如:虽然有的学校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很高,但是人手一本实验讲义,讲义将实验目的,内容,原理和步骤方法都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做实验,一堂实验课下来,却不知道为何这样设计实验,这样设计实验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并且急需解决。

1.2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脱离生活

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与语文等文学学科相比,缺乏生动性,知识点晦涩难懂,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现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单纯地讲解知识点,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在底下听得也索然无味,课堂效率不高。事实上,很多生物现象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科技也逐步走进了生活。改变这种单一的生物教学模式,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1.3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在教学方式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探究性教学也逐步走进了课堂。但是,虽然很多课堂看起来学生讨论热烈,一片热闹的景象,但是效率很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得探究性教学成了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合作效率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分工不均使得很多学生没有的锻炼的机会。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布置的合作任务不明确,所提问题浅显或难度大,课后不注意巩固和反思等等。

2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1改进、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通过讲解经典的实验方案,给学生以启示,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进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权威。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最终总结出实验方案。与直接提供实验模板相比,这种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在实验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中学生物中常用的实验仪器比如显微镜、研磨器、解剖针等,都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当同学进行操作时,可让其他同组的学生观察组员的操作方式,相互指出问题,共同进步。

2.2课后反思――课堂教学的升华

课堂上将知识讲解清楚后,下课后不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就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过程。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时,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程学习到的知识点,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存有疑问,并找出答案,不要留下知识的死角。学生只有当堂回顾学到的知识,并且总结出问题,才能加深印象,并清楚自己的知识薄弱点,由此进行针对性训练。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反思记录教学过程中成功和仍然存在问题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改进中提高教学效率。

2.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生物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和生动性,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老师讲解和静态的图片,枯燥无趣,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漫长的生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动态地展现出出来,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将围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例如,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这一章节中,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将微观中和卵子的结合过程形象动态地展示给学生,配以知识点的解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还要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效率,这就需要通过小组的明确分工和相互配合,使得组员都有锻炼和思考的机会。例如,在观察洋葱的根尖细胞分裂实验中,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对根尖细胞低温处理后进行观察,有的在常温下进行观察,然后进行结果对比,并对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总结

总之,要完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不断总结、发现问题、提出策略。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伟.多措并举――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J]. 教学研究,2011

[2] 杜东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电教,2012

[3] 王子华.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建议王[J]. 教学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