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1

短短1个月的工作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计算机专业知识增长了,最主要是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事。当今社会一直处在加速的发展变化中,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我。师傅说作为一名it从业者,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是在单位,那就更需要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因为小到计算机的组装维修,大到服务器的维护与测试,都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说,近1个月的工作使我成长了不少,从中有不少感悟,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要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服务部实习,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师傅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等等!踏进公司的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用莫名而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尴尬的局面立刻得到了缓解,大家多很友善的微笑欢迎我的到来。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师傅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老师同事对朋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师傅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老师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刚到网络中心,老师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哪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所以跟老师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获缺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师傅我有了大体的了解,一边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计算机知识,一边根据我的兴趣给予我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我对网络布线,电脑硬件安装,系统、网络或硬件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等方面比较感兴趣,师傅就让我和他一起完成电脑故障排除工作。在这次的工作中,我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知识,拥有了实践经验,这才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以致用。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2

摘要:信息社会需要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两年本校新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和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生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需要等方面为基点,研究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动态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信息素养;大工程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中指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第三次研讨会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不可缺少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我校与很多地方高校一样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但缺少变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1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

1.1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现状调查

我们对茂名学院今年入学新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进行的问卷调查见表1。

参加有效调查的总人数共842人(文科257人,理科585人),来自理工科、文科共12个专业,其中生源来自乡镇占75%,一般学校占71%。调查数据显示: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但由于各种原因,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乡镇学校。有超两成学生“都没学过”或“完全不会”,超七成学生处于“一般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中还要保留及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中,大部分对网络知识兴趣较大,而对Office和编程感兴趣的都不足三成;这说明多数学生都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为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学生一般对Office操作已有较好的掌握,而对编程则了解不深。

有超九成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说明他们都非常认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也愿意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因此,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要有目的性与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认证、资源建设等都应进行深入的整改。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需求分析

根据“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接收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或专科生在入职阶段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满意度”中选择“一般”的占52%,这表明现状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相关计算机认证的真实度”中选择“一般”的占75%,显示普遍认为这并不能真实体现实际水平。同时,55.2%的用人单位对新职员不提供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而是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好,内容包括:文字编辑、数据管理、演示文稿、网络应用、安全防范等,同时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及再学习能力。调查报告显示:

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期望求职的毕业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工作结合专业岗位有效地开展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需求促使计算机课程必须改革。由于应用需求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脱离现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校期间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开展多层次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础上,要多设置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计算机选修课程。

同时,还要完善认证与考核,使其成为促进学习的平台,并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

2地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宗旨

计算机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并且要求变得更加具体。“大工程观”要求: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核心。高校(特别地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因应发展要求,要了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岗位的具体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宗旨要以学生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大限度缩小毕业生的出校技能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减少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使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要注意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用人的不同要求,设置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的学习要求。

3构建计算机公共课程动态体系

3.1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计划

我们设置“三层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如表2),并且纳入学校“三大层次”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中,作为基础课程与技术基础课程共同建设。

3.2 基本课程设置

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结构,我们设计如下几类核心课程或课程包,作为各专业类别选择的依据,见表3。

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如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不同要求选择不同语言,如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同时程序设计课程从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和工具级程序设计。不论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4)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5)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6) 网络技术与应用。

3.3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要求,循序渐进建设立体化三级课程资源:一是根据本校实际,按照“课程目标章节目标问题(任务)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知识扩展”的建设思路,编写有针对性的校本特色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二是构建包括有“广东省计算机公共课程共享中心”课程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三是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开放性实验环境,并实现分层次开放。第一层次为基础教学实验,对一二年级开放,其中包括组装和维修电脑、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无纸化测试系统,企业用人单位模拟环境等,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第二层次为综合性教学实验,以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突出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可以创造性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现构思,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第三层次为参与各种竞赛的学生提供场地和指导,积极配合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第四层次为课题研究开发、系统设计等实验项目,由老师申请课题,吸引那些感兴趣又有能力的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3.4评价方式与实施建议

评价目标:变考试为能力认证,体现真实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让学生抛开考试的恐惧。

评价方式:通过教考分离,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建设无纸化考核平台,把一次性考试变为多次的通过性考核,真正以“考”促学。

评价内容: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一般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新生有七成。因此我们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通过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测试进行分流,通过者自动获得该课程学分,不通过者可选择参加自学(学校提供充足的立体化学习资源),或者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课程;对已通过考核的学生,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的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并开设专题讲座,形式可模拟用人单位的办公环境,让学生真正置身到岗位的实际操作中,如模拟策划与推广岗位,让学生排版和设计;如模拟金融与财务岗位,让他们学习一些财务管理软件,使他们能真正去处理财务管理问题,如计税、纳税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大工程观”建设中关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并推出一系列比赛和奖励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课程设置采取“1+X”方案,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当然必修与选修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不同专业有不同设置。如科学计算类专业,其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建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4结束语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提高教学效率,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平台,该平台的构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岗位的需要、学生发展与专业要求等,建立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采取动态的教学方式和多种形式评价方法与考核认证,最终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与资料汇编[R].2008.

[2] 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R].计算机教育,2008,(3).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uter’s public courses at local universities

CHEN Yi-ming

(Maoming College,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3

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嘉宾:

晚上好!谢谢大家的到来。因为我不是经常冒泡的人,一些老师和同学并不认识或是熟悉我,而现在刚好我接任师院计算机协会社长一职,有必要自我介绍一下。我叫xx,

是xx师范学院计算机系网络与软件一班的学生。

下面是我的述职报告。师院计算机协会是隶属于xx师范学院团委的一个学生社团,自 XX 年成立以来,计协就秉持着 “ 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兴趣、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素养 ” 的方针和“用创新砸实思想,用技术赢得尊重”的会训,努力地把社团办成一个计算机爱好者交流的平台,一个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能够提高的舞台。

对于计算机协会而言,社长确实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而计算机协会的大同在于每个计算机协会成员的参与和努力,也在于每个计算机协会会员心之所向。在计算机协会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虽然成为计算机协会会员的先后顺序不同,但确在体验着同一个计算机协会。在这里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微笑过,烦恼过,彷徨过,可是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我们都走过来了,而且都走得好好的。时间是个好东西,它好在把待在计算机协会的美好感情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让所有在协会带过的人都会拥有相似的感情。 温馨,说起温馨,很自然地联想到家的归属感,这对于曾经在以及现在仍在计算机协会的人来说是最大的感受。在计算机协会我们一起为各种活动的赞助而奔波,一起为各种晚会的准备而忙碌,一起为各种悲催的电脑而维修……彼此的感情在这种种中逐渐深厚,慢慢地我们心里形成了对计算机协会的一种归属感,而这归属感转而让大家更亲更团结,想着一起把计算机协会建设的更好。

社团管理方面,我较之于前几任社长有了较大的改动,权且作为一个实践,具体的就目 前来说,勉强算是初见成效。计算机协会现在随着大一新社员的逐渐成熟,总得来说计算机协会的几个部门分管大型活动、日常活动、资讯传递,彼此融合统一但是又保有不同的职责。我在在任期时的建社思想非常简单, “ 专 ” 、 “ 广 ” 两个字。所谓的 “ 专 ” 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能够让计协成员得到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所谓的“广”就是指利用课余时间让计算机协会的每一个人都学习一下同一下活动不同角色的能力的。 在 XX 年度,我将会重点做到以下几件事:

一、培养新人,计算机协会的生活总是短暂而又美好的,在交接棒时,我真心希望我能带着计算机协会够好好地生存下去、茁壮成长,所以培养大一社员主要锻炼其自主性将是我在 XX 年度社团活动的重点。

二、构建师院社团联盟平台,计算机协会要联合师院其他个大社团实现一个联盟平台,力求资源共享、人才共享。计算机协会能够和其他社团一起参与其中来,用自己的特色和联盟平台的力量为xx师范学院的学生计算机生活打造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三、会员进企业参观学习,计算机领域很广泛有网络方面,数据库方面,多媒体方面等等为了让计算机协会的成员更有目的和方向的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开展大众类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与生活等着重针对了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朋友,让所有人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到师院计算机协会的用心。力图让每个人能够参与到计算机生活中来。类似于 office 系列常用软件指导、 photoshop 在电子海报设计中的初步应用等也正在策划之中。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计算机协会成为一个能够让人铭记的名字,计算机协会能够真正帮助到每一个人,成为大家的好帮手。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也发展的蒸蒸日上,我们计算机协会也不会落后,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自由和温暖传给后来的计算机协会会员,让他们感受到一个原滋原味的计算机协会,也不枉计算机协会前辈们的全心经营。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通识教育;信息素养

1 计算机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也常被称为“博雅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计算机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通过计算机知识技术的传授及训练,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进行的专业辅助教育[1]。计算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施过程当中更应注重将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计算机专业知识与非计算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在当今信息社会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而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则离不开计算机通识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有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调研[2-4],结合当地高校实际情况和学者们的调研情况,总结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如下:

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但是综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为:①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应用,但是缺乏高级应用能力,并且缺乏将这些软件应用于自身专业当中的意识和行动力。②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但是缺乏缺乏检索意识、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和技术。

⑵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薄弱。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一节内容――计算机信息安全。主要介绍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法规、信息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但实际应用能力欠缺。比如不注重预防计算机病毒,U盘经常携带病毒,导致机房机器中毒,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者。不注重信息法规和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论坛中垃圾信息、大面积复制在网络中检索到的论文等。

3 基于计算机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⑴注重计算机通识课程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要想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大学生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的信息技术。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开设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旨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紧密结合,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应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在讲到Excel软件应用时,针对经济类的学生制作案例《购房贷款试算表》,其中应用到财务函数中的PMT函数来计算每月的还款金额。

⑵改革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深化知识目标,现在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所以更应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深化。二是要通过大量趣味性案例和项目进行强化训练。比如在讲到PPT的动画效果设置时,可引入有趣案例进行讲解。首先观看PPT大赛的优秀作品,分析作品动画效果的设置,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创新作品。三是要强化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遇到办公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利用网路手段搜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四是要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系统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⑶注重计算机通识教育中信息安全方面知识的普及。在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信息安全方面的课程或组织开设相关讲座知识,加强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强化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在机房上课时要及时提醒学生对U盘进行防毒、杀毒,要求学生文明上网,注重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菲.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第36期.

[2]常正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调研报告,2011,第8期.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随之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提升国际化水平”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出新时代的理想人才。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起点不一致

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已经相当熟悉。来自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他们今后是计算机的应用者,因此,他们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使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你教我学”,所不同的是将教材的内容搬上了计算机投影的大屏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事实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凸显“个性化”和“案例教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设计课程是一个重要课题。而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在赋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外语教学、数学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清晰地规划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鉴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白皮书的知识体系设计以及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拟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内容的适当调整。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为学习和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实行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的一些基础性的、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但计算机又是工具性学科,各个专业又对它的需求有所偏重,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体现此门课程的共性与差异。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也有不同的需求。就比如我们学校文法类专业应侧重文字、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理工类专业应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经管类专业则应侧重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库应用。

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各地中小学在信息技术的普及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已开设了好多年,学生所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知识已不仅仅限于文化基础;而在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有相当一部分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第三方面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中建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行1+X中,其中X充分地体现了各种层次、专业等的差异教学。

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达到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基础测评系统测试,根据成绩分为A、B、C三级,在进一步征得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开设不同内容、级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二)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分级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即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知识、链接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减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1、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为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任务,比如WORD模块中设定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版式为任务,理工类侧重于图表设计、嵌入,艺术类侧重于图形图像嵌入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实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亲验性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特长设计典型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经常接触或者将会接触的案例,而且要做到整个模块的连续性、统一性。例如在ACCESS中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XX曲目管理系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国画大师管理系统”等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与考核形式改革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课程考试考查形式,旨在提高大学生IT素质,具体是:计算机文化基础采取“模块化考核”+省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网络应用技术采取“提交作品”的形式结课;数据库应用技术采取“学习小组(内部分工)共同完成应用系统+上机综合”结课;程序设计基础VB模块实行“学习小组(内部分工)共同完成作品”形式结课。学生课程总成绩还需要参考日常上课考勤情况和上机成绩来综合评定。

例如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课程结课形式采取“小组合作完成应用系统”,让学生根据案例教学收获,自拟或自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班内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并且进一步筛选部分同学进行现场演示与答辩。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和初步科研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学院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计算机学科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新知识,让学生对相关前沿知识进行了解、掌握;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经验在教师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经验往往妨碍了新的教学思想、教育技术的应用,因为有的教师从事多年教学,习惯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而教师必须实行教学理念、观念的更新。一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二是教师应当更加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教师应当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四是教师应当向一专多能的多科性教师方向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特点的发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突出个别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系统应用于教学,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技术的一场新的革命,对教育设施与环境、教育方法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观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CAI和传统教学相比有下列优点:一是形象化。二是交互性。三是主动性。CAI既可用来代替教师进行整门课程的教学,又可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革新了传统的教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CAI系统可以从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学习活动的各种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知识内容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兴趣,减轻教师繁重的重复劳动,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好途径。

五、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柏青,张铭.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0).

[2]阳玺.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29):507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计算思维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17-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与主题

2012年8月8日至9日“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2012)暨大学/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论坛是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等八个学术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之后,为了推进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促进竞赛与教学相结合而举办的。论坛的主办单位与大赛的主办单位基本一致,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理工分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等。中国铁道出版社承办了本届论坛。谭浩强、冯博琴、蒋宗礼、高林等知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以及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戴建云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来自全国180余所高校共计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以“新时期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重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开展了研讨,围绕当前的热点“计算思维”及其作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核心的问题,专家学者呈现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参会代表表达了不同的感想与认识。

围绕主题,共有13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分别是冯博琴教授的《计算思维驱动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思考和实践》、谭浩强教授的《研究计算思维,坚持面向应用,锐意改革创新》、高林教授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与解决方案》、吴文虎教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十年的再思考》、卢湘鸿教授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与应用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北京大学计算机改革介绍》、戴建云教授的《计算思维与信息决策思考力在台湾的实践经验》、王挺教授的《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初探》、管会生教授《计算思维:从中国古算具到图灵机——纪念图灵诞辰100周年》、蒋宗礼教授的《深化内涵,以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办学水平》、温涛教授《T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袁玫教授的《核心技能、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侯冬梅教授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IC3的实践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等。论坛中还举办了两个专题沙龙,分别就“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国际标准认证IC3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会代表普遍认为: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更多是针对研究型大学提出的,而对于应用型院校,还需要积极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研究计算思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处理好计算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国际标准认证IC3的应用,在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值得推广;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面临诸多类似问题,需要及时启动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进程,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2 共识与争鸣

论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研讨,有共识,也有不同观点的争鸣。

2.14点共识

1)大学计算机教育急需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在提高,所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对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提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加强,使得大学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这两方面的变化对本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很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作为智能工具的计算机的应用;另一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未能很好解决专业服务的问题,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秩序难于控制。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开始削减大学计算机课程学时,甚至计划取消大学计算机课程,这也造成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争议。与会专家、教师都认识到推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2)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分类设计。

必须重新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分类分层次进行,不能搞一刀切。教指委有关专家指出“不需要也不可能将计算思维的所有概念全部灌输给所有的学生”“应用领域不同,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要求、方法和程度不同,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就不会相同,需要进行思维活动的深浅、参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导致大学计算机教学必然多样化,要分类分层对待”。教育部教指委文件已提出将大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按学科专业门类分为6类设计。因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型的,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也是分类发展的,所以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分类进行,不仅要按学科专业分类,而且要按教育类型分类。首先要根据本科、专科(高职)不同培养层次划分为本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和专科(高职)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本科层次中又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进而再按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专业门类需要,综合考虑进行课程体系的分类设计与实施。

3)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引入计算思维具有前瞻性。

科学思维是人类智能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到哲学层面的结果,进而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自古以来,数学的发展形成了逻辑思维;物理学生成的实验思维成为实证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论等提升了人们的系统思维能力。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全社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计算思维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在不断地被清晰化和系统化。计算思维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能力体系的提升,是计算机科学新发展的产物,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对计算思维的深入研究,计算思维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指导各类专业工作,成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支持。因此,会议讨论认为: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具有前瞻性,很有必要。

4)对计算思维还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计算思维成为计算机教育讨论的新热点,由计算机界提出,以计算学科为基础,其目标是构建形成普适性计算思维理论体系,已引起广大学者与高校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计算思维的定义仍限于计算学科化的概念术语解释,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引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教学上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与争论。

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在“教学”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达体系,其内涵、外延还没有得到清楚的描述……计算思维为什么可以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此应当进行深入探讨。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目前还仅在计算机界内部讨论,并没有研究透彻,对计算思维诸多要素的提取还局限于计算学科的专业术语,难于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普适性思维方式,有待提升到哲学层面。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目前的讨论只是初步的,并不成熟,应作为学术问题展开研讨,进行交流,百家争鸣,集思广益,而不要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急于贯彻,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取得共识。

尽管与会专家、教师从各自不同视角发表了对计算思维的看法,但对于“将计算思维从计算学科提升成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还需要加强深入研究”是大家的共同认识。

2.2两点争鸣

“论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与计算思维培养问题尚存在一些不同观点的争鸣和讨论,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

“论坛”研讨中对计算思维在非计算机专业本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中定位的讨论,其实质是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处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

有专家认为要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应加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计算思维指导下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专家结合自身实践探索提出了理科、工科、文科类非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方案,介绍了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经验以及尚存的困惑。

有专家认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培养计算思维与面向应用的关系,培养计算思维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计算技术,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提高,应用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本质永远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要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使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有专家认为新形势下信息应用能力的内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技术技能为主的信息应用能力必须向以行动能力为核心的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思维要服务于信息行动。在这一认识指导下,专家介绍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以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应用、基本技能为基础,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以信息行动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应用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和解决方案。

还有专家以国家精品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了递归、抽象、枚举、搜索等计算思维诸要素如何在“问题驱动-理清思路-建立模型-构思算法-程序实现”的程序设计过程中运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极好地诠释了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行动过程的关系,强调了只有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才能培养计算思维与行动能力。

来自台湾的专家介绍了台湾地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它将信息处理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很好地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决策思考力,这也是当前国际的主流趋势。尽管一些提法与大陆不同,其实质还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

在大会讨论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来自全国大学的一线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看法,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也提出不少疑问。

2)对当前大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状态的估计。

在对新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讨论中,就主张取消作为“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专家、教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不同观点的本质并非是否定计算机作为“狭义工具”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当前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状态上存在着不同的估计。

主张“取消”的实质是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提升使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有的甚至比教师还要强,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入学新生,因此本科与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消减学时或不用开设了。但由于信息技术并未列入高考内容,也鲜见对全国范围内大学新生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的调研数据,使主张“取消”缺乏实证依据。

在论坛中专家对2012年“大赛”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警示。从分析数据看到,在2012年大赛中,大陆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2所高校的1万多名在校学生参加,总决赛阶段从1万多名参赛者中选拔出534名学生进行决赛。在总决赛中,针对基于国际IC3标准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概念及IT工具使用的上机在线竞赛,竞赛结果显示这些经过选拔参赛并进行一定辅导与练习的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和概念掌握的平均成绩仅为及格。本科生比高职生平均成绩略高。同类学生平均成绩不高,且标准差和极差过大,说明对“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严重不平衡。按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平均成绩看,经济发达、沿海地区的平均成绩与西部地区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而对重点高校参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重点高校的成绩要好于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但不均衡,仅有两所重点大学平均成绩较高,多数重点大学的平均成绩接近总平均成绩,还有一些重点大学的平均成绩在总平均成绩以下。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和基本工具的使用,一般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不会好于参加总决赛学生的这个竞赛结果,所以,不支持“在全国范围,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观点。实证研究结论是“大学新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在提高,但严重不平衡”,掌握好“狭义工具”仍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基本功,只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要建立在“不平衡”这一实证研究基础上。

在与会专家学者给出的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中,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对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和探索,也反映出对“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不同态度,也许这正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形势下,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