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1

1)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在技术上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它关注的时间、精力不充分,资金上的投入也相对不足。缺乏针对自身企业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

2)煤矿企业井下的安全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信息的使用规模和覆盖范围小。煤矿企业的产业化水平有限,尤其表现在井下的煤尘监控方面。此外传感器的技术也有待提高,目前运用于各个煤矿企业的多种传感器都存在使用寿命短、产品质量不过关、灵敏度较低的问题,与国际化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

3)在目前的煤矿企业中,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在研发和后期的维修保障上都难以达到要求。不但缺乏适合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配套软件、硬件、电子专用设备等还很难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和技术达到同步升级。

4)很多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与未来长远规划上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方向。高水平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也是煤炭企业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

2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方面的方案

1)通过多次开设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报告会,提升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认识程度,使企业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充分重视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设备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适合自身企业运行且合理有效、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2)煤炭企业应加大对相关设备的技术投入,提升井下安全生产技术以及煤炭企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信息化的使用规模以及扩大整个企业的覆盖范围。有效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技术水平,增强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和灵敏度。

3)我国煤矿企业应该聘用一定数量的专家专门用于研发安全生产信息化的软硬件与电子设备。还可以引进国外技术成熟的先进设备,使得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系统的软硬件与配套设施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和技术升级。

4)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清晰准确适合自身企业的长效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拥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更快地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也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因素,他们的参与和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从而达到安全的最大程度化。这种人才可以从外界高薪聘请,企业也可以自己培养,选出一部分技术型人才出国培训学习,从而使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与国际接轨,达到一定的较高水平。

3未来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方向

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将逐渐升高。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一段距离。我国在近年来的煤炭行业信息化中硬件投入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小煤矿仍然处于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此外基于矿井下特殊环境的影响,硬件的使用时间较短,需要不断地更新。通过借鉴我国其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和国外的一些经验,接下来,软件及服务站IT投资的比例将会呈现较快增长。不难得出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今后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比例会逐渐升高的结论。一体化平台的应用将逐渐成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发展也被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正史无前例的深度融合,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煤炭行业因井下恶劣的生产环境及复杂的地质构造的存在显得有些特殊,所以安全与生产技术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正在由单一系统的应用向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方向发生转变。煤矿地理信息系统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井下的空间地理信息与传统MIS、煤矿井下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集成系统、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完美结合,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集成化、一体化的平台。建设高科技煤矿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想要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就要在信息化和自动化上面多投入。按照自动化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可以将煤矿信息化建设过程分为数字煤矿、智慧煤矿及无人(少人)煤矿三个阶段。数字煤矿是现有信息技术的升级,决策支持功能相对较少,人为参与度较高,工作主体仍然是人。智慧煤矿是在数字煤矿的基础上加入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可以分为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个关键部分。物联化负责全面的感知;互联化指全面、无障碍的互联互通;智能化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过程和状态的智能分析。无人或少人煤矿是高科技采矿的最高形式,现在还没有形成,它的出现将使采矿作业的人身事故发生率降为零。

4结语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2

1.1建设原则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与其它的业务系统相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定制性更高,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不同层级用户的业务流程,来规划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系统每层级用户的具体需求。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涵盖了企业安全管理的所有内容。因此,在进行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分阶段、分层级、分重点推动,避免出现“全盘端,全盘乱”的情况。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除了涉及集团内各个部门,还牵涉到与下属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因此,采取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有利于各方面的协调,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组织项目实施。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必须要遵守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更好的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打下基础。

1.2建设方法

目前,企业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企业安排内部的或招聘新的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包括:①有利于与用户协调,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②开发人员可以经常性地与用户部门进行交流,因此项目的可控性较好,用户的适应性也比较理想。缺点包括:①系统性及质量较难保证,开发周期比较长;②开发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推动组织变革;③需要较多的信息开发人员,实际的开发投入不一定会减少。由企业和委托方共同开发,两者的配合与互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以外部力量为主,内部力量为辅,前者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后者重点放在与用户的联系与协调上。合作开发可扬长补短,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开发方式。通过合作开发,企业可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信息管理人员,这比自己摸索或外送培训都要好得多。外包是一种为了抓好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外部机构来完成的新模式。外包开发优点包括:①比较经济和实惠,成本较低;②服务质量和开发进度有保证。缺点是:①存在信息系统的控制权问题;②信息系统中的商业秘密安全性问题;③对外包服务商有较强的依赖性。

2典型建设流程

根据笔者多年来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经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1总体规划

对于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来说,总体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受信息系统项目本身特点的影响,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类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不到位,往往容易导致做大量的修改工作,甚至有些系统集成后,修改工作量太大,无法进行修改而被迫宣布重新再来。因此,只有在统一的总体规划指导下,这种分散的功能模块,才能被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效的大系统。总体规划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①准备系统建设前期基础性材料,如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梳理等;②开展安全管理现状调研;③提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④提出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各子系统构成;⑤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各子系统的开发优先顺序;⑥制定建设进度安排和预算;⑦编制系统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2.2需求分析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信息系统建设失败案例中,超过90%以上都要归结于需求分析不深入。因此,需求分析的质量对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全局性的,高质量需求对软件开发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求分析做得好,那么项目就相当于做完了一半,好的需求分析会为项目的顺利开发奠定基础,减少大量开发成本,减小开发风险。在开展需求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人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相关人才、合作方的建设能力是否满足需要等;②物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了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如基础的网络条件、硬件设备条件等。③环境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各层级人员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需求、态度等。④管理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在管理制度、机构和措施等方面,是否能保障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2.3系统设计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方面,如图2所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应充分体现企业的参与,特别是在总体设计及子系统设计环节,需要企业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与系统开发方进行沟通交流,确保系统设计科学、实用,满足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

2.4组织实施

系统的组织实施主要由系统开发方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代码开发。完成软件系统的代码编写工作。②系统测试。组织测试人员,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完善循环流程。③系统安装。在企业信息平台上,安装经过测试的系统,并进行企业培训。④系统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在试运行系统与正式系统之间进行转换。

2.5运行评估

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才正式开始。因此,企业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见图3),发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联系开发方进行解决,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3系统建设案例

3.1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为大型集团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架构为“集团-二级单位-基层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共有二级单位29家,基层单位178家,员工7万余人。

3.2系统总体架构

通过对该企业进行的5次近3个月的需求分析,完成了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分析报告,确定了如图4所示的系统功能框架。

3.3系统实现

经过系统设计、测试、试运行、正式运行等流程后,最终的系统实现如图5所示。

4结论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3

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安监总局和各地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了互联网互通的广域网络,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监管检查及行政执法、调度统计、矿山应急救援等业务系统,应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实时监控重点危险源,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北京等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事故调查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提升。

安全监测监控、通信联络、人员定位、应急避险等作为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的“安全六大系统”内容,在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全面开展建设,在非煤矿山也得到重点应用,车辆定位、危险源监控、产品流向等在危险化学品行业应用普遍,设备状态监控、环境视频监控在信息化建设领先企业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大多数企业将安全巡检和事故上报作为重点,通过在办公平台或网站设置安全管理专栏方式通报管理信息,并向安监部门应急平台上报信息,神华等先进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定义、监管、应急方案、救援指挥方面已基本实现信息化。

目前,中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信息化与安全生产尚未完全融合,信息化推动安全生产创新力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安全生产信息交换共享不足,应用系统缺乏联动影响实际功效发挥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必须为创新监管检查方式、深度渗透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应急联动水平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安全生产信息化逐渐从事故报告系统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监测、监控、预警、救援一体集成,动态、实时、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方向演变,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融入企业员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中,全面、动态地获取经营活动中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的业务活动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受控,安全管理从安全时间的时候处理向危险源识别、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闭环全过程控制及动态管理。功能的延伸体现了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以实现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将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体系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知识化、跨部门应用重点体现在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中,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目标是科学预防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扩大和再发生,将事故对人、财产、环境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建立智能化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的最终保障。

共享应急救援平台的智能化有助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掌握事故现场情况真实性的能力,实时分析事故危害后果及可能发展趋势,从而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方案,按照原最高效地通报政府与专业应急救援部门,及时集中抢险力量投入现场抢救与抢险。共享应急救援平台还可实现重大危险源信息综合展现与应急演练等,持续优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能力。

安全生产管理对象点多面广,企业、政府、专业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资源的规范统一。

建立以数据标准为核心,全面涵盖技术、管理、应用规范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梳理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尤其是对物联网等信息化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从而满足多对象、多层次、高效率的业务协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系统将向着数字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单纯依靠人员检查记录反馈的手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无线技术、精确定位技术、数字数据服务、电子数据交换、识别技术必将更多地应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遥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安全监察监管动态闭环控制的效率和智能化的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由下而上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平台架构层、应用层。

应用层是为用户提供具体安全生产事物处理、运行在平台架构层上的应用系统集合。根据与用户相应的纵向关系,应用层可分为应用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应用管理层。

应用表示层是用户的响应通道。安全生产的应用用户来自社会公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社会公众需要获取的服务侧重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应用管理。应用表示层通过企业门户、在线服务、应用管理实现对应用需求的协调分工。

应用服务层是应用层的核心,为用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创新的生产安全功能。不论是政府监管人员,还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用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层级不同和应用重点不同,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决策支持类应用、为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安全管理类应用,以及为生产运营、社会管理、安全与生产完全融合的监测操作类应用。

决策支持类功能通过对监测信息的深度应用,提供安全分析、评价、预警以及应急指挥功能;安全管理类功能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以预控为核心,安全计划、检查反馈、测试仿真、预案制定四环节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切断安全事故的因果链,使内部人、才、物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监测监控类功能体现对细粒度物理安全生产要素的掌握,强化对人员、设备、环境三个物理安全要素从结构化的基础信息、状态数据到非结构化的视频等数据的管理。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提高应用服务便捷性。应用层应用云计算以SaaS的形式提供面向特定对象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云终端更好地优化用户的交互渠道,升级用户体验。

平台架构层是一个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开放的、聚合各种能力和资源的云服务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架构层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将各种核心应用整合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的安全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应用快速实现的基础,使以往复杂的各级系统搭建、维护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方式获得,使系统的弹性化构建成为可能。

数据处理层通过不同的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接收、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层的基础是物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通过虚拟化技术队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进行抽象,整合成虚拟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管理优化和负载均衡,用户能够通过调用资源管理层虚拟化平台提供的接口管理虚拟的硬件资源。资源服务交付层提供的服务与资源管理层提供的功能相对应,是用户获得处理资源层服务的接口。

基础设施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终端行为控制。通过一些有线和无线的监测传感设备,通过传感网络或因特网进行采集数据的传输,并依据反馈的指令进行操作。

网络传输层是连接智能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桥梁,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有线通信技术可分为相对短距离的现场总线和中长距离的广域网络,安监部门已经建立了电子政务外网,企业安全生产应用的主要为工业环网,对于集团型企业,安全管理层级的应用基于企业广域内网,同时对于煤矿等特殊行业的企业,还需要接收安检总局等政府机构的监管,因此,跨网运行是对安全管理和操作的特殊要求。

数据采集层的核心作用是全面感知的执行,使物体具备能够被识别的智能,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RFID等在数据层面的可靠采集已经逐步取代条码识别等其他传感方式,对重大危险源或环境监测通常采取视频或者卫星监控方式进行。终端控制器是物联网技术区别于传统的设别识别技术的最大亮点,通过终端控制器,物体可以支持开放的通信协议,并能执行不同的任务,从而使物体具备更加精细化的多级操作智能。

安全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设备监控、分析预警等应用领域前景广阔。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信息和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自动控制,同时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模型分析与故障诊断,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来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设备的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水平。在设备关键部分加装传感器,并选取合适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进行组网并传输数据,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电机、振动、轴温等重要参数,使得设备的状态能实时传送到调度室。

传统的设备自动控制仅能实现单机的常规控制,依靠人员定点值守,通过调度电话等方式获取指令进行手工操作,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手动操作设备为自动化、智能化、根据远程的指令,对设备进行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化的自动控制和维护,使设备更加智能,达到无人值守、智能控制的要求。

应用云计算技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首先是提高设备状态分析和运维水平,通过建立设备运行状态模型开展以只是处理为核心的故障分析,开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分析等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优化设备的系统配合,实现在线的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根据预设模型发出报警和自保护操作指令,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将指导设备运维人员进行操作。

其次,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管理服务器单点故障,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运行。再次是可以将数据封装成服务,供其他应用系统可以调用,实现设备安全状态数据与生产、运维部门的共享。

卫星遥感在地质环境监测中应用广泛。根据地质灾害预警的要求,构建监测“点”以监测点为基本单位构建“线”,基于卫星遥感静态连续地表变形监测、区域降水监测等组建“面”,以检测区域现场深部位移和地表变形等参数的拾取为基础,覆盖灾害区域的地上、地下,构建设计变形参量、相关因素、诱因因素的立体监测系统。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煤矿安全;信息培训;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1;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33-01

引言

通过整合和挖掘煤矿企业的各类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从而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技术创新方向,并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实现煤矿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明细化管理的转变。

1.加强煤矿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工业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基本单位―生产矿井,涉及到复杂的生产系统,如:采掘、机电、通风、运输、供电、排水和安全监测系统等。为了保证矿井的正常运作和安全生产,还涉及到物流供应、财务、抢险救护、地质勘探、环境保护、煤炭加工、市场营销等系统。煤炭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系统复杂,同时又是一个灾害隐患较多的行业,其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十五”发展规划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煤矿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决策方面必须实现信息化。对煤矿这种生产型企业而言,既要全面掌握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做到信息灵、通讯快、调度准,实现矿区信息与煤矿信息资源共享,又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全面掌握井下各种安全信息,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地处理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杜绝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使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经营信息,快速决策,依靠科学信息有效地指挥生产。

2.煤矿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差,存在“信息化孤岛”的现象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应用软件是由不同单位根据不同需要单项开发的,各套系统互不关联,自成一体,使得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复杂,维护费高,利用率低。

2.2 网络的应用软件少

由于煤矿企业许多应用软件是单项开发的,仅用于解决单一专业问题,而且软件开发者由于自身的开发水平和开发成本考虑,使得开发的软件只能单机使用,如某些地测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等。这种局限于单机版本的软件难以纳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2.3 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和运行状态信息化的软件少

对于灾害多、生产系统复杂的煤矿企业来说,构建生产环境和运行状态信息系统尤为重要,这对于及时掌握生产状况,进行事故分析和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危险源和重大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和跟踪分析,为了在事故发生时能快速做出反应,进行抢险救灾和事故调查处理,仅靠当前矿井的安全监测系统采集的信息是不够的,因为在分析问题时,不仅需要了解某一点的监测数据,还必须与附近场所的条件、生产状态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煤矿安全管理的数字化,生产工程和生产环境,特别是涉危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网络化的可靠有效运行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的基础,是安全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3.煤矿安全培训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3.1 创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应用和大学习环境

利用多年来大家已经认识并应用的软硬件计算机技术知识和虚拟网络等信息技术知识来完成煤矿生产过程中单位内外各类上传下达的信息多采用网络信息资源,让人们深深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而就其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而言,虚拟Internet更是何等的重要。促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知,发现不知才能确定求知需求,以此创建出学习的环境,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当然,这也要求社会对煤矿信息化的应用和建设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

3.2 建立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自主研发适用且实用本单位的信息应用软件

各煤矿培训机构信息化硬件设施已相继完善,将有利于软件建设的投入。培训信息管理办公应用软件也日益完善更新,多媒体教学却仅限于教师Powerpoint制作,相对适用的多媒体教室却未跟到位,如果进一步建立多功能电教室,在已使用的广域网的同时完善单位内部局域网,开发制作实用的培训网站,建立可以资源共享的“煤矿电子图书馆”,构建专业的知识素材库,设计并组建出教师个人网页将会有力的深入推进培训信息化建设。专业的知识素材库,包括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例如演示型视频资料,优秀的公共课程课堂教学视频,培训应用小软件,培训教学软件,当然这些都不应是简单的资料堆积,而是精确实用的,与技术更新知识结构相联系,满足煤矿专业各层次人员的需求。对于眼下煤矿实操考核软件这一空白,可以建立网络模拟任务操作型软件,尤如当前各类非常流行的网络游戏,由操作人自己建立户名,进入找软件管理员索要任务安排,任务完成环境就是虚拟矿井环境,整个考核任务可以设置时间,操作对错有效果。

3.3 重视建设信息化专业技术教师队伍

目前很多煤矿培训老师对自身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提升都是浅尝辄止,究其原因多是教学观念未曾转变,因此要培养出信息化专业首要改变教学观念。很多教师多是单位的骨干,他们不适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且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心里犯怵。建设信息化专业技术教师队伍必要途径一是坚持自主培养,二是坚持高质量人才引进。

4.结

煤矿安全培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培训教学综合工程建设,软硬件信息设施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完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整体优势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开拓创新的培训模式,如此以来才能进一步推动煤矿安全培训的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光荣,田佩芳,刘海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化云平台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02:138-144.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5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信息化管理已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煤炭企业“黄金十年”中,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创造利润,忽视了对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大多数煤炭企业存在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发展困难等现象。

二、分析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理论认识不够全面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信息化技术逐渐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完善并加快企业管理与发展。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其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应用层面。由于煤炭企业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特殊的行业性质,因此,信息化管理对煤炭企业而言,能够起到维护安全生产、正常经营以及实现资金管理、客户交流等环节工作,利用信息化管理理论与企业产生经营环节相结合,通过网络信息智能化,将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更加有利于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运行最优组合制定,进而取得收益最大化。信息化管理理论在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和应用。

(二)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脱离

我国煤炭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并未与行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生产和经营情况相脱离,未能充分发挥出应具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煤炭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前未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并未对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充分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煤炭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只是单纯地根据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搭建局部信息化模块,显然,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只会导致各类信息化功能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是时展的具体表现,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有效整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实施有了全新的要求。然而,当前煤炭企业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程度较差,管理理念并未深入人心,整体机制建设并未完善,管理方法缺乏有效性,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有待加强。

三、陈家山煤矿信息化建设实例

(一)陈家山煤矿概况

铜川矿业公司陈家山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矿井于1979年6月建成并正式投产,预计该煤矿生产力为每年180万吨。陈家山煤矿主要采用平峒斜井综合开拓方式,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当前共有采矿队6个,辅助单位9个,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100%和85%,在册职工2683人。

(二)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准备

1、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原因,找准切入点

陈家山煤矿矿工较多,经济负担较大,同时,矿井工作还与五大自然灾害相关,其开采成本费用支出较大,这使得该矿井一度处于亏损状态。通过对陈家山煤矿内外部情况了解和分析,寻找其经营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改善其经营管理。

2、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

陈家山煤矿为转变经营,专门成立了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矿信息化工作,开展信息化管理建设,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分析和总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培养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为加快煤矿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奠定基础。

(三)陈家山煤矿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内容

陈家山煤矿信息化建设从01年开始起步,针对前期分析出的问题,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几年的发展,满足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横向联系的广度,提升了企业文化底蕴的深度,提高了煤矿在公司内部的优势。规划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财务、业务、生产实现一体化,重点包括:

(1)对预算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控制,建立了成本超支预警体系;

(2)财务管理上使用用友ERP—NC系统,对企业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

(3)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确保工资核算与审批流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物资管理模块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促进了物资管理的整体优化;

(5)统计分析实现了部分数据在系统中提取且实现了信息共享。

第二方面,通过矿井六大系统的实施,实现无需下井即可调度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排除了安全隐患。重要包括:

(1)使用KJ66NB矿井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瓦斯、风速、温度、负压、局扇开停、风门开关、一氧化碳、瓦斯超限自动断电和瓦斯抽放等系统实时动态监控;

(2)使用KJ271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覆盖井下主要巷道、所有采掘头面及所有入井人员;

(3)建成三级紧急避险系统,分别为个体防护、临时避难系统、永久避难系统;

(4)为压风系统安设两套压风机(一开一备),满足了灾变自救要求;

(5)供水施救系统覆盖所有采掘头面和人员集中地点,能够满足灾变期间应急供水的需求;

(6)使用DDK—6矿井通讯联络系统,当出现事故时及时采取避难措施。第三方面,实现信息体系建设集约化,重点包括:搭建井上下工业环网,将监测井下地震、瓦斯泄露情况以及工作人员具置的系统相结合,通过工业环网将信息传送回地面,通过利用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集中调度管理,完成各类控制信号与地面控制微机的通信传输,实现管理信息与自动化信息的共享,实现了对井下皮带运行、水泵停开、重点场所的电视监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调度水平,发挥自动化集成的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矿井数字化信息水平。

四、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及效果

(一)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陈家山煤矿通过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实现了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有效管控,保证了生产过程在成本管理过程的全面、有效控制,并通过利用信息系统对煤矿企业整体经营进行优化,实现原煤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了安全生产

其一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把煤炭企业整体生产环节进行细化,并根据不同生产环节制定了不同的管理系统;其二是通过利用生产环节的不同管理系统,对采矿工作可能发生的各项危险进行监测和监控,有效预防和提供危险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三是通过利用采矿工员定位系统,掌握工作人员具置和工作情况,提高危险应急能力和措施,在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撑下,矿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420天。

(三)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取得较好效益

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了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及财务用友NC系统,首先应当加强煤炭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先预测、事中控制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方便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为各业务科室横向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管理组织机构向扁平型转变,为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技术人员及企业综合素质能力

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是分不开的,加强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学习来提高工作人员对其的了解和认知;其次,对企业工作人员实施信息技术能力考核,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迫使员工开展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三,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使企业监督管理职员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化工程实施后,全员效率大大提升。

(五)有助于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计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制定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需要,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信息变得极其重要,提高煤炭企业信息质量势在必行。利用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够有效对经营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总结,并通过信息掌握企业具体经营情况,有助于企业制定经营决策,降低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有效监督控制矿井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合理控制风险

通过信息化平台有效监督控制矿井各部门的经济活动,为各部门的考核提供了依据,划清责任、评定业绩、实行奖惩,使企业内部责、权、利关系得以全面规范,优化企业管理机制,提高部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控制企业风险。

五、结束语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建立安全生产“四化融合”“三位一体’安全监管防控体系,确保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手段,达到企业的本质安全;以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快速、准确、高效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以安全生产社会化监管为保障、不断提升全民的安全意识,实现全社会的安全稳定。进一步完善属地监管、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三、组织领导

镇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副书记、副镇长、武装部长副组长,镇各站所长为成员的镇“四化融合”“三位一体”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实施统一领导。下设办公室在镇安监站,主任由镇安监站、站长兼任,负责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协调调度。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

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全覆盖、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四全”要求,科学划分网格,落实政府负责人、行业监管人、综合监管人和专家咨询人,明确“四个责任”,统一制作成规范的公示板,在监管单位醒目位置公示,确保网格化监管实现l00%覆盖。建立各级网格监管队伍,充实专业人员,实施专家查隐患制度。要齐抓共管,形成属地监管、行业监管、综合监管互补、互动、互促和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一体化责任制度体系。

(二)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各村、各企事业单位依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和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制定本地、本部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或工作计划,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网格化建设相融合,作为实施网格化监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简化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流程,提高评审质量,确保所有企业全部达标,并实施动态管理。

(三)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控制

各村、各部门要将所有企(事)业单位纳入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对企(事)业单位基本信息、部门监管网格化责任从业人员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隐患管理、应急演练管理和隐患查报管理等内容实施动态监控。积极应用云计算、物联网、视频监控、卫星导航定位等信息技术,对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危险源实施动态安全监控与事故预警,实现生产作业实时监控,联动预警。探索建立安全监管远程监控系统,对企业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进行实时监控。

(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社会化监督

各村、各部门要利用举报电话,探索网络举报、集中指挥、全程监控、限期结案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巡视、暗查暗访、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社会化监督工作制度,形成立体化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五)深化“三位一体”安全监管责任落实

按照总书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切实推动落实省、市、县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安全发展领导体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责任。按照省政府《落实专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吉政发〔2010〕2号)要求,进一步落实各类安全监管职责。一是明确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各行业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的综合监管职责。二是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要求,全面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职责。三是突出安监、乡建、国土、公安、等部门依法进行专业监管和及时处理属地和其他行业管理部门移送的安全隐患的监管职责。四是明确镇各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巡查报告等职责。

五、步骤时限

(一)统一思想,制定方案

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把“四化融合”“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成立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全面启动,组织实施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已建立起网格式安全管理的,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录入,统一制作公示版,在企(事)业单位醒目位置公示,责任人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管。未明确责任建立网格的部门要抓紧时间建立。完成时限:2014年6月底前。2、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实施网格化监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制定全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实现标准化与网格化的有机融合。已经安全评定标准的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达标,规模以下企业标准化创建1OO%启动。完成时限:2014年11月底前。3、按照省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吉安委〔2014〕1号)任务、目标和时限要求,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4、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社会化监督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好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台账。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的全方位落实各类安全监管责任,全面推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抓紧制定本地和本部门“四化融合”“三位一体”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周密部署,稳步推进。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省、市、县、镇的统一部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按照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总体设计方案,集中力量开展工作。要在已广泛开展、初步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的有效经验做法,全面深化成果。对正在探索创新的措施办法加快研究论证,重点推进实施。要将符合实际、切合实用、务求实效与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时间、进度、质量和效果同步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