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1
0引言
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国资委针对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陆续出台了一些新标准、新要求,当下的档案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在这一轮特色鲜明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如何结合企业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尤为重要。企业档案工作新理念是在认识档案的信息和知识属性基础上,把档案信息资源确立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核心信息资源。建立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既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未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档案工作管理创新的必然,标准化规范体现的建设也就成了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头戏,本文主要以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建设来阐述标准化工作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必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初期编制信息化建设指导纲领,描述了企业的未来信息工作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主要工作内容,提出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实施的优先次序和项目初步的解决方案,其中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之一,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标准化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从实体管理向信息资源管理转变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对档案工作的要求。相应的工作模式转变,依据国家及行业的标准、制度,相关的标准规范及制度必须结合新的工作形式及要求完成制定,更好地规范指导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
1.2业务需求的必然性
随着“珍存企业记忆、提升公司价值、构建知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档案工作目标的制定,档案业务工作的明确。具体需要大力开发和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发挥企业档案工作的信息作用,实现企业档案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任务和宗旨,展现企业档案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资源集成的必然性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经过井喷式的发展,即将完成从集中建设向集成应用阶段的转化,加之大多数企业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逐步开展,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需求在档案业务中日益凸显,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1.4信息价值的必然性
应用产生效益,信息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业务应用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当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在确保信息资源和系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档案管理平台,更广泛共享资源,更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价值。
2标准化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企业开始档案信息化整体建设之前,部分下属单位通过该企业整体信息化工作的带动,建立了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完成了目录数据库建设、相应地制修订了一些档案信息化的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但从企业整体来看,各下属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执行的业务管理制度以及标准化不统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相对较低,不能适应企业业务发展需要,档案信息化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标准先行原则,统一并建立了完整的业务规范及标准,保证标准化工作在管理、业务、技术层面为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尤为重要。
2.1编制统一的业务规范
充分调研企业下属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结合国家及企业档案分类、标识、著录规则,规范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环节及流程,纳入企业档案工作规定,制定信息化管理要求,编制企业《档案管理手册》。其中重点对档案业务管理规范进行规范。包括对业务规范、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并在后期的系统设计上将业务规范向系统流程靠拢,实现两者的相对统一,在遵循规范统一的基础上,满足实际业务需求。(1)统一分类。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结合企业档案工作实际,确定档案分类原则及具体类别。(2)统一标识。按照信息化条件下简化整理的原则,统一全宗号和档号,简单直观,易于理解。(3)统一著录项。根据类别及具体档案业务特色,分公共著录项、公共必著项、专有著录项,并确定具体的数量。(4)统一业务流程。按类别及业务环节自上而下统一企业档案业务流程。(5)统一报表格式。结合实际档案报表需求,区分业务用表和统计报表。
2.2制定企业标准
在档案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对海量的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管理。针对归档电子文件的格式及元数据需求,参考国家及档案行业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归档电子文件的特点,形成了该企业的《归档电子文件格式规范》《归档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企业标准。(1)合规的归档电子文件格式是电子文件长期、有效保存的基础保障,规范归档电子文件的格式是保障档案管理系统发挥知识内容管理平台、满足档案管理利用需求的重要环节之一。《归档电子文件格式规范》规定了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应具有的特征和选择原则,并给出了电子文件归档格式和利用格式的要求。(2)《归档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内容,规范归档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有助于跟踪电子文件的全生命周期和提高电子文件的后期利用水平。《归档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规定了归档电子文件元数据的元素、结构、表述方法和表述,并给出了有关封装格式的定义。
3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标准体系形成的推动
建设统一、先进、科学的标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前期通过标准化的制定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日益成熟,分层次系统地梳理现有标准,查漏补缺,逐步形成了标准体系。由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技术性标准规范三个方面全方位支撑业务的运行,形成统一、科学、高效的档案工作体系。
3.1档案数字化规范
形成企业数字化规范。规定了纸质、照片、录音、录像和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处理流程和技术要求。
3.2档案分类规范
形成企业档案分类规范。规定档案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适用于档案的分类整理。
3.3档案标识规范
形成企业档案标识规范。规定了档案全宗号、档号的结构,档案标识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适用于档案全宗号、档号的编制。
3.4档案著录规范
形成企业档案著录规范。规定了单份或一组文件、一个或一组案卷的著录项目、著录用文字、著录信息源以及著录项目细则。
3.5档案业务管理规范
形成企业档案业务管理规范。规定了信息化档案业务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与编研、统计。适用于档案业务管理工作。
4结语
任何企业管理的本质可以从效率体现,建立并执行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管理创新手段之一,也是企业能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企业标准化的发展要始终按照“坚持标准先行,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发展质量”的总体目标,无论是档案管理还是其他领域的业务管理,标准化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和执行统一、先进的标准体系,使工作过程有标准可依、工作环节可控,提升管理质量、优质高效服务,任何时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和平.《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2
社区信息化建设除了政策的支撑,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经费可以是来自于政府投入也可以商业运作引入社会资金投入,资金是决定社区信息化是否能建设到位的重要指标。同时,信息化人才缺乏也制约着社区信息化发展,人才包括社区信息化开发人员和日常维护人员,其中,社区信息化开发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实现,也可以购买第三方社区信息化服务公司获取相关服务项目。最重要的是落实社区信息化日常维护人员,目前,部分社区已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但信息平台建设完毕,由于缺乏日常维护人员,平台基本处于空置或半空置状态,变成形象工程,未达到预期建设要求和初衷。
2社区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
现阶段,社区信息管理的标准都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设计标准,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社区管理特点和方式,都建立了自己一套标准,如:上海、深圳、广州等重点地区。这些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基础数据、字段信息、管理模式、系统结构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地区局限性。深圳地区的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社区电子政务覆盖面有限,并未将社区所有管理事物都拓展到系统中,并且对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定义方面存在片面性。上海地区标准覆盖面广,但标准定义仅停留在表面。我国为了促进全国社区信息化的长效建设机制,在鼓励各地方建设适合于本地需求的社区信息化系统,同时着手根据各地推广情况,设计符合全国推行社区信息化建设标准。我们通过对上海、深圳、苏州等信息化建设典型代表性社区的调研,梳理和归纳出现阶段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和应用模块两种方式进行划分。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应涵盖如下几个方面:⑴社区信息化基本标准:电子政务规范、信息管理标准、软硬件采购和设计标准、网络建设、数据安全。⑵数据规范化标准:数据分类代码资源、数据字典、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⑶业务信息标准:户籍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多业务平台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多业务系统开发标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基础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互联拓展标准。⑷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项目可控管理规范、信息化管理评估标准、运行与维护实施标准。⑸信息化集成标准:业务系统统一开放标准、多类数据转换标准、业务系统拓展标准、系统代码维护规范、用户使用培训规范。
其中,上述标准化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规范化标准,直接影响到社区信息化能否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党的十以来,国家在推广“大数据”平台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全国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而在每个社区部署全国统一标准化数据分类代码结构是数据共享和管理的基础。数据分类代码主要应包含:房屋数据、单位数据、人口数据、户籍数据、社区综合治理数据、社区组织结构数据、社区计生数据、社区卫生数据、社区文化教育数据、数据、综合查询索引等社区服务和管理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所包含的各类业务数据。与之配套的数据字典包含:名称、英文名、说明、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大小、定义域等。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要求各业务系统在数据传输和交换时,各系统的数据库能相互兼容,并达到数据交换的要求,如:社区户籍信息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与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类型不同,需要构建之间数据传输与交换方法,确保能实现两个业务系统相互共享对方数据库资源。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共享的基本要素、规则和方法,规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各业务数据共享功能,以及共享安全性要求,同时对系统数据共享接口、垂直权限数据共享、区域权限数据共享进行了规范。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应用模块划分应考虑上级政府与社区之间信息往来、社区内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往来,根据部门职能设计与之对口应用模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⑴居民信息管理:包含居民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等)、居民扩展信息管理(如:政治面貌等)、居民关系管理(如:父子关系等)、暂住居民信息管理(如:租房客等)、家庭信息管理(如:家庭包含成员)⑵民政业务信息管理:包含特别人群管理(如:宗教人士)、社会捐赠信息管理、殡葬信息管理、收养信息管理、低保信息管理。⑶社区经济事物管理:包含社区内企业信息管理、社区组织业务管理(如:社团等)⑷劳动保障信息管理:包含就业人员信息管理、就业培训管理、失业人员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管理。⑸计划生育管理:包含育龄妇女信息管理、计生专门信息管理(如:是否独生子女等)、查环查孕管理、孕产信息管理。⑹社区综合治理信息管理:包含综治对象管理(如:拆迁户)、社区经营信息管理(如:社区摊位)、违章建筑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纠纷和调解信息管理、社区安全信息管理。⑺卫生防疫信息管理:包含预防服务管理、保健服务管理、社区医疗服务管理。⑻基础设施管理:包含房屋信息管理、设施信息管理。⑼社区组织管理:包含党建管理、社区资产管理、制度管理、会议管理。⑽社区文化与教育信息管理:包含科普教育管理、文体教育管理。
3总结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3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信息化应用已经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不断深入开发。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工作不可回避地要逐步适应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运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其所带来的方便快捷、规范智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当前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1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企业使用的设备系统日新月异,技术改造加速推进,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不断加快。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经营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和上级管理要求的提升,企业逐步建立起标准化体系并实施标准化管理,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未能及时跟上,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标准化管理难点,如:标准体系文件庞大管理困难、体系文件的查询和共享不便、标准的实施及信息收集汇总问题、流程化管理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提升和向前继续发展。
1.2信息化系统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管理日益规范的需要,为了迅速扭转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不理局面,企业初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行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办法,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给后续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带来了困难。例如:早期建设、使用的的MIS系统,功能单一而且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后来又分别陆续建设OAK办公自动化系统、EIP、EAM以及后来的SIS等系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缺少全面规划和不同业务的连接融合,导致系统繁多、各自为政,这无疑增加了使用和维护管理的难度,也很难真正做到规范化、精益化管理。
1.3信息化系统利用不充分
任何管理,不管它借助多么先进的信息系统,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使用这些系统的人的身上。设备系统再先进,没有适合的人员去管理、利用,也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因此,人才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系统覆盖面越来越广,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都比较强大。但相当一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为缓慢,与高速展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不相适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必须相应的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不断丰富员工的知识、提升工作技能,让能动的人充分支配先进的资源,只有这两者(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充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管理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2.标准化管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化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
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但由于受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和融合等历史原因影响,仍旧处于单独业务系统建设和条块化管理状态。要使信息技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各类管理,建立一个能集成、融合并统辖既有信息系统的综合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综合平台要以具有强大的信息和数据收集、存放和传递功能作为基本要求,拥有先进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计,具备良好通信网络接口、数据库和软件支持环境。
2.2不断完善各信息化管理模块
随着内、外部管理要求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相应的信息化模块以辅助实施相应的管理行为。同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将各个相关的管理业务和工作流程融入模块之中,并与其他模块建立有机的联系,以保证综合流程、工作指令、执行信息和结果的迅捷流转和利用。
在完善过程中要考虑将基础标准的实施固化到相应模块当中,如文件编号及标准格式要求、设计基础技术标准、记录表格、报表等等,以利于相应基础标准的贯彻实施。除此之外,还要强化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记录企业内部管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提供依据和支持。
2.3用标准化规范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要用企业在前期标准化工作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和形成的企业标准指导、监督组织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使信息系统建设这项工作满足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另外,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执行信息行业技术标准规定的统一的数据规范、统一的分类编码、统一的交换格式、统一的术语、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统一的质量指标体系等,采用跨领域系统对接规范和接口标准,打好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使各业务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和应用集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并为企业各种数据应用和深度挖掘奠定坚实基础。
2.4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
当前,要解决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慢与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快速推进不相适应的矛盾,最为迫切的就是开展以丰富信息和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
要让员工熟悉整个信息系统的构架以及各业务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比如:查询体系文件、起草标准、维护标准体系、收集标准执行落实记录、发起业务流程,甚至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等等。让先进设备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发挥出最大管理效益。
3.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3.1打好标准化管理基础
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以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体系文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全面覆盖了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各个业务系统和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员、全方位的参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将标准化体系、标准制度以及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在平台内融合、固化,借助信息系统可靠、规范和不受干扰的技术优势,规范业务流程,促进闭环管理,优化标准化工作模式,从而达到科学决策、高效运行、广泛参与、反馈迅速的标准化工作水准。同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必然地促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深入推进,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进入健康、良性循环。
3.2规范标准化文档管理
企业各类技术标准、作业标准、设备和产品资料图纸、记录表格以及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标准化文档管理模块可以将这些文档的信息进行收集、录入,进行完善细化,并依据不同的分类进行归集管理。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作业标准与图纸资料和记录表格的自动关联,实现利用文档的不同属性进行检索查询和综合统计管理,实现各类文档的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和相应的、分享和学习宣贯等功能。规范标准化文档的管理,可以提高文档管理和利用效率,从而起到推动规范标准化管理的效果。
3.3移动信息系统使业务流程更规范、更顺畅高效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几乎覆盖了去也的各个业务模块,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流动也越来越密切和频繁。移动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相关人员请假、出差时业务流转的需要。
另外,移动信息系统还可以实现从上级工作计划、指定作业任务、下载工作任务、标准化作业文件准备甚至物资材料和工具的配送,到现场执行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产生的记录在系统中归档、流转审批等全流程高效应用。而且可以大大规范现场作业程序、方便上级的查询和监督管理。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 信息系统;信息化;标准化;集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2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49- 02
0 引 言
从“十一五”开始到“十二五”期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集成”的不同阶段,这使得企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独岛”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或者忽视信息标准化工作。由于信息系统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问题,影响了信息处理工作的不规范,给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化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 制定企业信息系统标准的必要性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之一。因此,标准化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息息相关。
(1)管理提升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变,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提升管理,帮助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把握市场脉搏,必须确保企业信息系统指标的规范和标准统一。
(2)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的需要。“十一五”期间,一些企业实现了ERP系统各应用功能,实现了ERP与FMIS的财务融合,随着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仍然无法按照单项产品查找实际成本;系统综合性页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核算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缺乏统一的集成和展示平台;存在错码、重码和非标编码等等。[1]为此,全面提升ERP系统应用功能,建设规范、统一、高效、标准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数据移植和功能提升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软硬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为了确保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移植和功能升级,避免重复开发工作,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健全和完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数据与信息的标准和规范。
(4)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需要。为了避免数据和信息重复采集与录入,促进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必须依赖标准化工作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5)信息系统开发质量和运行维护的需要。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易维护性。必须遵守统一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标准制定是必需的,标准执行是重要的。
2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建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化认识不足。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者或者信息系统的参与者虽然知道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但并不清楚软硬件采购的技术要求以及信息化或信息系统实施中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点,不知道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从而导致不能正确的执行标准。
(2)传统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因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相应与之有关的标准的生命周期也缩短,因此,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标准化工作必须改变方法和策略,并不断扩大标准化领域。
(3)标准的制定不统一。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商,导致标准的实施和执行中困难重重。
(4)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不完善。标准化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导致标准的执行者减少了标准的参照。
(5)标准的宣贯不到位。由于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又不经常学习和宣贯,从而导致标准的执行者对标准忽视。如果加强学习,领会标准的实质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的运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从项目启动实施开始就要着手,并且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甚至有时候要先于要实施的内容。
3.1 高度重视信息系统标准制定
要重视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和工作程序标准等信息系统标准化基础工作。
3.2 按规范合理编制信息系统文档
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要对企业运行现状、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按软件工程设计的规范化要求编制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详细设计报告和业务蓝图等一系列程序运行标准文档。
3.3 实现数据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数据管理就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导入、日常维护、数据清理等,并且贯穿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业务蓝图设计、系统测试、系统上线准备、系统上线切换及上线后系统推广应用等各阶段。因此,必须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数据管理标准与规范,这样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标准中注重系统开放性与可扩充性
在制定企业信息系统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扩充性进行充分的考虑。[2]通过标准让企业信息系统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能够进行系统的扩充调整。标准要能够提供开放性的数据接口保障。
3.5 选择具有良好开发资质的软件开发商
软件开发商应具有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质量保证体系的CMM认证。具有高水平的实施团队,具有同行业成功的实施案例。能够提供运维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保障。同时,软件实施方应具有非常完善的系统实施规范,对企业流程清晰,设计的软件合理,应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4 结 语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所涉及到的各项标准,并利用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这样才使建成的信息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46-02
一、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是对征信领域内反映被征信人的特性及信用状况的数据单元的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进行规定。主要包含三类信息的标准:一是企业和个人识别信息。如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工商注册代码、个人身份证件、居住地址、配偶身份信息、通讯地址单位地址、电话号码等。通过对涉及企业和个人识别信用信息的属性进行统一规范,有助于有关部门和机构将来自不同途径的同一信息主体的信息进行整合。二是银行信贷信息。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信贷交易信息,信贷信息是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最直接的信息。如贷款合同金额、信用卡历史最大负债额、信用卡当前逾期总额等。三是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如产品质量、社会保障、公积金、纳税、法院执行、通信缴费、学历等,标准中的其他类就是充分考虑到征信业务对信用信息不断扩展的需求而特别规定的一个备用属性类别,真正体现了标准对征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需求的满足。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征信领域的信息共享及征信业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通过制定和推行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信用信息描述的混乱现象,使不同用户对相同信用信息拥有一致的理解,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效率,降低信用信息采集成本,促进信用信息跨系统、跨行业及跨部门共享,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提高数据质量,客观和全面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维护被征信人合法权益,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存在重要影响
目前,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初步建成,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除了主要收录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外,还收录企业和个人基本身份信息、企业环保信息、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公积金信息、质检信息、企业拖欠工资信息以及缴纳电信信息等。截至2010年12月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675.5多万户,其中800多万户有信贷记录,日均查询量21.7万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7.74亿多人,其中1.9亿多人有信贷记录,日均查询量82.2万次。
然而由于缺少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各部门和单位参照不同的标准建设自身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各个系统采集的信用信息标准不一,千差万别。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所面临的困难暴露出来。如“最高学位”,现有国家标准并没有将双学位、博士等纳入最高学位的值域,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对学位的取值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因此许多机构、部门的信息系统都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但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又如对企业名称的定义,在工商部门称“企业名称”,在金融机构称“借款人名称或单位名称”,在组织机构代码库称“组织机构名称”。以内蒙古地区为例,个人征信系统在采集法院民事诉讼判决和执行信息过程中发现,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和诉讼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并未采集人员身份证号码,人员身份信息的缺失导致法院民事诉讼判决和执行信息无法加载入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在采集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过程中发现,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中未采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导致企业标识信息缺失无法采集进入企业征信系统。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信用信息标准的不同,使得大量信用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和流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同时,在整合各部门信用信息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管理系统各异,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现不同系统信息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非常高昂的成本,也推迟了完善相应信息的进度。在有关部门和机构将不同信息主体的信息整合过程中,如果来自不同机构的信用数据整合错误,将严重影响信用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制约数据质量的提高,使得信用信息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阻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程。
二、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法规
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需要从国家法规制度体系层面,特别是在信用法规方面对信用信息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进行明确规定。在全国的法律框架内,以正确处理信用信息流动与保护的关系,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与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为依据,制定信用信息国家标准。明确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与披露等各个环节中的指导性地位,要求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涉及信用信息的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为信用管理、流动和服务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强信用信息标准化研究,尽快制定信用信息国家标准
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加强信用信息标准化研究,遵循少而精、统一关键业务和技术、有利于信息共享和安全的原则,首先制定一批数据元目录及代码集、数据交换格式等基础性和关键性业务、技术标准,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使用、安全与管理等各类主要标准,确保标准的适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可以将人民银行已经制定出台的《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征信数据元注册与管理办法》等多项行业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步扩展,逐渐形成完整、科学和可行的标准体系,提高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的效率。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各部门和单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督促力度
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资源整合、政策扶持、联动监管和信息服务等推动作用,督促成员单位在部门自身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对于已经完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单位,采取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等有效措施,督促其依据国家标准完善其内部管理系统。同时,各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应积极参照国家做法,加强对组织框架内部单位的协调力度,提高有关单位和部门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对国家标准的重视程度,并严格按照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开展有关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四)以信用信息国家标准为依据,加强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引导和监管
在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的过程中,积极推广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特别是在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级、信用评分、信用调查、信用管理咨询等服务过程中,引导和鼓励社会征信机构依据标准化信用信息,开展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有关部门在针对信用服务行业的监管过程中,将信用信息国家标准的应用作为评价、指导和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的重要依据,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进行引导,提高其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对国家标准的重视程度。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机房 标准化 运维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3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新疆电力系统内多数机房的建设与运维管理比较落后,系统性、可用性、可扩展性不足,虽然维护的是高新技术的信息通信设备,但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并没有跟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严重影响了机房运维功能的发挥。为推进奎屯供电公司信息机房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机房运维管理,加强机房软件建设,改善机房硬件环境,不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和通信保障、信息化服务能力,奎屯供电公司于2012年10月份开始实施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下面将主要介绍奎屯公司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思考、机房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针对机房运维涉及的机房安全管理、设备运行、综合布线、机房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应该按照标准化机房规范要求,认真抓好机房硬件环境方面的整改和设备台帐方面的管理,探索用新技术,提升标准化机房建设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实现改造后运维效率的优化;其次,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通过相关工作活动,摸索出适合奎屯供电公司特点的综合机房运行维护管理标准和平台,通过对新技术新业务的运用,提高通信息通信运维的综合监管能力。
结合奎屯供电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计划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由于近几年信息业务的高速发展,奎屯供电公司信息机房中设备数量急剧增加,设备排列混杂;机柜高低、颜色差异;电缆布放不规范,各类通信线缆不能分离,相互影响,造成线路日常维护困难,易导致人为障碍等隐患。
二是设备分类、标签缺乏统一规范,设备资料管理混乱,设备上下连接关系、来龙去脉查找困难,不便于设备维护时快速定位。
三是通信业务各类管理制度、操作程序繁、多、杂,查找困难。
四是各设备的随机资料、性能指标、参考说明书、设备维护台帐等设备资料管理混乱,系统性较差,技术人员多数是凭平时的经验积累、凭工作能力(对各种设备熟练掌握)进行维护和故障的判断。
五是信息运维值班的管理,多数仍采取填写纸质台帐,无法对数据的管理、统计、业务情况进行适时记录和保存,对业务信息的查询、调用都难以做到快捷、方便、准确,统计分析费时费力。
六是一些信息业务流程涉及多部门,由于部门间各自工作习惯、特点,通常会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而执行走样。同时纸质工作流程单也存在遗失或涂改,容易造成责任、任务、时间等不清晰的弊端,影响信息服务质量以及信息业务的痕迹化和时效管理。
七是随着信息业务的发展,设备多样化。信息站点的接入增多,信息管辖距离往往远离中心机房、管理困难,要求我们能够远程进行设备维护和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通信运维成本。
基于以上的情况,奎屯供电公司从2012年开始,就着手进行相关工作的研究,落实机房标准化线缆整治、资料整理、管理平台搭建的框架构想,并尝试相关业务、技术的整合。
二、标准化机房建设的主要内容
奎屯供电公司的标准化机房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是对机房设备和机线进行规范整理,达到美观实用;软件方面主要是应用省公司统一推广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IMS)。
1、机房设备和机线整理
奎屯公司对于机房设备和机线整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1 机房机柜和设备整治
对机柜进行编号。根据机房机柜摆放布局,将机柜进行分区编号。分成A\B\C\D四个区,每个区的机柜从1开始编号。划分A区和C区为直流设备区,B区和D区为交流设备区,进行交流设备的分区管理。
1.2 光纤尾纤整理
架设专用的尾纤槽,更换现有尾纤,要求进入同一机柜的尾纤长度统一,尽量减少多余尾纤长度。尾纤进入光配后,将同一机柜或同一方向的尾纤进行分组绑扎,并用软套管保护。机柜内多余的尾纤绕圈绑扎、整齐放置,使得光配整齐、有序。
1.3 网线整理
在走线架上和网络机柜内部使用叠压式网线固线器,使得网线布放美观有序。
增加网线总配线柜,每个机柜安装内部网线配线架,内部网线配线架通过后排网线与总配线柜相连。不同机柜之间设备的网线连接首先接入该机柜内部配线架,再从总配线架上跳向不同机柜。
在接口比较多的网络设备前安装理线器,在理线器内进行横向走线,从理线器的上方出线与网络设备相连。
所有布放的网线和制作的设备内部跳线颜色一致,每根线的水晶头处加塑料保护套,使得每个接头看上去整齐统一。
每根跳线量好所需长度后现场制作,不留多余的长度,这样即便于网线的捆扎,也显得美观。
做好规划,总配线柜和其他每个机柜的配线架都预留一定数量的接口,便于今后新上设备的使用。
1.4 电源线整理
电源电缆按照市电、UPS电源电缆分开布放、电源电缆和信号线缆分离的原则进行布放和整理。电源线在走线架上走线时布线整齐,避免交叉。机柜内部设备电源线就近与空气开关或接线板相接,走线力争横平竖直。
1.5设备和线缆标签管理
为了便于设备和线缆管理,我们制定了《奎屯供电公司机柜、设备和线缆标签管理规范》,对设备机柜进行统一分类编号,对机柜标签、设备标签和线缆标签制定了统一的格式,以适应下一步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机柜标签注明该机柜所处的分区和编号,设备标签标注设备编号、名称、型号及维护人,线缆标签上注明线缆的起点和终点,并标注线缆承载的业务。所有标签统一采用专用标签打印机进行打印,标签纸采用国网公司统一标准,颜色、规格及大小一致。
2、信息运维监管系统的应用
信息运维监管系统(IMS)是新疆电力公司统一推广使用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平台,其中包含了规章制度、电子手册、机房值班、电子工单、统计分析、机房信息等功能模块。
规章制度模块是将涉及到机房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总结和分类,并提供添加和更新功能,以便在日后规章制度修订后能及时更新。电子维护手册是将通信维护手册以电子书的形式存储在服务器中,查询简单,管理方便。
值班动态模块是采用电子方式存储当班人员业务处理的所有原始记录,包括记录时间、记录人、详细业务处理过程,实现日志电子化和有痕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电子工单是将运维人员的业务办理、故障处理等流程实现网络处理,实现快速响应,减少故障处理时间。
统计分析是在值班日志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库强大的计算存储功能,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月报表或者相应时间段的报表等。
3、机房动力环境监控主要对机房环境状态进行监控,通过传感器对各个机房温度、湿度、烟雾、配电的开关状态、漏水等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在机房每个重要地点安装摄像头对机房人员操作及进出情况进行监控。将监控数据汇聚到中心机房监控主机后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在运维管理系统页面上显示机房的环境和监控画面信息。在被监测对象报警时,还可通过短信或电话形式向管理员发送报警信息,以及时进行相关处理。
三、结束语
通过机房标准化建设,我们得到了以下的经验和体会:①机房的技术人员熟悉了业务,提高了技术水平,锻炼了运维队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②规范了机柜、设备和线缆的规格和标准。③制定了《奎屯供电公司机柜、设备和线缆标签管理规范》,并建立了设备和机线维护基础资料,使资料查询方便快捷。④信息运维管理系统的应用,既提高了运维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更加锻炼了我们的信息运维队伍。⑤信息运维管理系统采用有痕化的信息管理,提高了运维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责任意识,填写台帐更加细致认真,业务处理的信息更加及时和真实。分管领导可以及时通过运维管理系统适时发现、掌握、分析业务情况,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业务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和保障。⑥环境监控系统的应用为机房运维人员提供了便利监控手段,在机房出现异常时,通过告警模块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了机房故障处理响应速度。
通过全面推进机房标准化,我们制定了机房运维标准,完善了运维工作机制,机房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维护便捷、保障有力”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机房运维管理标准化进行研究,不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