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的核心

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1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就信息技术的整合而言可能有几种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是在各学段的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而在同一学段中不再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各学段的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同一学段中仍设有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在各学段的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只是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整合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的国家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了适合本国的整合方式。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情况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教育部在《让美国的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Getting America'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Meeting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的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把计算机作为美国教育的"新的基础",把因特网作为"未来的黑板",并确定了具体的教育技术目标。在过去的20年中,教育技术成为联邦实施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主要焦点。这些改革和政策的目标是:增长学校和教室中计算机的可获得性,帮助学校接入因特网,向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在课程中整合技术所需的资源和指导。

随着教育技术计划的实施,政府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大增加了学校中信息技术的可获得性。美国已完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是比较早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在它的"2061计划"中专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思想,并于1996年成立了评价和监控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情况的组织。该组织对整合的进展进行跟踪评价,并每年发表一个报告,对本年度整合情况进行总结。

1997年是美国整合研究大规模展开的一年,各个研究项目在学校的整合实验全面展开,主要工作集中在培训教师掌握IT(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教师转变角色,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IT,并利用IT进行教学探索。

但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存在较大的差异。1997年对教师使用IT情况的调查表明,虽然教师开始广泛地把IT应用到教学中,但是只有大约5%的教师在教学中把IT作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工具,大部分教师还是集中在利用IT在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备课、做演示文稿等等。

1998年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测,以了解IT在教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IT在教学中的利用确实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成绩,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由于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鼓励,使得IT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些泛滥,很多教师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于是各项目组号召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Place in right hands, use in right way)。1998年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进行了另一次评测,结果发现教师利用IT的水平停滞不前,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某些学校甚至出现后退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1999年整合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对教师的培训上。

1999年的教师培训不再停留在对教师IT基本技能的培训,而是非常重视对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大量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开始离开研究室,走入中小学校,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并且帮助教师制定具有可执行性的教学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一线教师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成功的案例。此时,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突破旧模式的束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的课程整合研究进一步深化,重点在于鼓励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参与到课程整合中来,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建构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人才。课程整合由模式探索转入环境建构的阶段。

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出版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一书。该书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家标准,核心是将课程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案例。此书是对前几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并把它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进行成功整合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明确指出不单纯是依靠技术。对学校来说,要把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学习、教学以及

教育管理中,某些条件是必需的。物力、人力、财力和政策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技术在学校中的成功应用。 要创设有效应用技术的学习环境,应具备以下综合条件:

能获得支持的远见和教育系统积极主动的引导;

能熟练运用技术服务于学习的教育者;

(有关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取向;;

有关技术对学习的有效性的评价;

对当代的技术、软件和远程通信网络的接触和使用;

服务于维护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技术支持;

提供专业技术、有关支持和真实生活经验的社区(社会)合作者;

维持技术应用所需的持续财政支持;

支持新的学习环境的政策和标准。

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将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去发现和利用当前的信息和资源,同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和有关课程内容相互交叉的活动中。这种学习环境能够克服传统的教育实践不能给学生提供在当今社会所需的全部技能。今天的学生必须应用合适的工具,采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学习、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机地融合了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在解决学生个别需要的同时,促进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学习环境应帮助学生:

运用各种媒体和形式进行交流;

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和交换信息;

以收集到的信息为基础得出结论并进行概括总结;

了解课程内容并能够找到所需的其他信息;

成为自主学习者;

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和协作;

以合乎伦理的、适当的方式与他们交流。

《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适时地获取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并能专业化地呈现信息时,才能说达到了有效的技术整合。技术应成为课堂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像其他课堂工具一样便于应用。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但并不是所有的州都实行这一标准。各州依据国家总趋势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本州的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实施。到1998年底,36个制定学生标准的州中有22个州(61%(将信息技术标准与基本学科课程相整合,6个州(17%)独立设立信息技术标准与其他学科标准,还有8个州(22%)在采取设置独立信息技术标准的同时将技术标准融入学科领域中。可以看出,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有多种方式:一种是在实行整合的同时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北卡罗莱纳州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独立开设计算机或者技术课;另一种是在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路易斯安纳州明确提出将技术教育标准与课程基本技能标准相结合的框架,小学阶段没有明显的课程形态,初中阶段开设选修课,高中阶段开设必修计算机课程;还有一种与前一种相似,但对开课的要求不同,如夏威夷州在小学阶段没有提出明确的课程形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提供选修的教育技术领域课程,同时在选修的"职业与技能教育"领域包括了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

总的看,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几年的整合研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推动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突破原有旧体制的束缚,走向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其他国家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我国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年~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信息>,!

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年时间,实验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效果也逐步被社会认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实践,我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组对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认识。

1.明确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位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分布极不均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条件较好的学校,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就全国范围内来看这样的学校是少数,或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学校还处于信息技术设备不足和缺乏状态。再考虑到社会和教师、学生家庭拥有的信息技术设备数量,很客观地讲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另外,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地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目前,除了极少数学校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困难。教育部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即在学样设置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落后,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两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

即使若干年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了很好的整合,在中小学要不要设置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这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科学技术

是当今科技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新成果不断出现,它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水平,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为了促进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要有所改变,不再是停留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而是涉及到信息技术本体层面的内容,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等。 2.教师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为此,对什么是整合进行准确的界定或描述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竭动力,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学科教学,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它是附着在新的教学方法之上,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工具和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作用,如在探究学习中展示问题情景,提供探究问题解答和评价的工具;在协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交流和信息的工具,等等。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用作绩效工具,探究工具,获取信息资源、处理信息、交流和信息的工具,以及评价工具。这种工具的应用,使原本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并产生用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效果。

为了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用参与式方法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培训,让教师自己动手进行用于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利用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和评价,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之后还要适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进一步整合的水平。

评价是保证整合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它既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又包括实施结束后的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都必须有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和量规,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分层次、重实效地进行整合

我国中小学中的信息技术设施和师资水平相差极大,虽然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和"校校通"工程,但是这种差别的消失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所有学校去进行整合实践。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力量,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同样可以取得整合的良好效果。即使条件很好的学校,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4.建立持续发展的机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它有开始,但不应有终结。就像粉笔、黑板一样,至今仍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不断推进整合发展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包括:

不断提供财政支持,保证能及时扩充和补充必要的软硬件资源。

集中力量(包括人力、设备和财力)开发、建立可供各学科使用的教学信息资源库;

为学科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他们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信息技术;

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物理新课程;课程整合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到方法的全面变革。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摸索过程,通过多次探讨、反复实验,在改革中逐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几乎渗透了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但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同样信息技术教育也不等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是包括卫星通信、交互式电视等众多技术的综合技术。

虽然信息技术有时以学科课程的面貌出现,可它又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信息技术既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又有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的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的指导学科教学,而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和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是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等”,但在具体的课程模块中很少有实现以上目标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以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发展。

二、整合中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影响最大、最广泛,涉及教育因素最多的技术。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科的课程的性质有关,针对不同的学科将有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整合,而物理学科的特点自然就造就它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附的关系。

1、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计算机高手,而是要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2、信息技术应扩大课程内容的范围: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只限定在计算机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技术并不等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覆盖信息技术的各项内容。如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控制个别设备和观察物理变化;可以把一些我们实验室没有的物理设备放在屏幕上,通过设备上的按钮或开关,使某些事件发生变化;使用自动化程序控制一个屏幕对象或一个真实的模型,观察最终结果,使用传感器检测物理变化。总之,在信息技术教育与物理学科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整合应在整合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3、信息技术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的很多教学过程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会起到良好的效果。物理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商学习、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

信息技术注定要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媒体信息、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等各个要素之中。

三、整合中的物理课程

课程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物理学科应该突出学科特点,用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全新的模式在本次改革中主动发挥其主导作用。

1、注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用书等是构成一门课程的重要元素。但要使课程发挥更大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经常运用挂图、模型、投影片、录象、录音、课件等来辅助教学,经常用到各种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实验。为了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从各种科技图书、报刊、电视等中收集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要的顺利、有效使用,很多都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整合后实现的。

2、注重学科特点: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对很多物理知识的认识、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都是通过实验获取的,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借助物理虚拟实验室。把信息技术引入物理实验室,这样可以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完成很多物理实验,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分析结果等;可以利用计算机能精确、实时地测量并记录物理信息数据,可将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微观的现象直观化。使学习者能看见原本使用传统仪器看不见、抓不住的现象。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提供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探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实验仪器和软件,培养其基本的实验技能,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物理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最直接的是借助因特网进行检索,具有时效性强、快捷迅速和费用低等优点。可利用综合性教育网站和物理教育网站的资源信息, 从这些网站或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大量的物理教育的资源。也可从中选择一些有用、有趣的物理知识,辅助新课程物理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新课程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179-01

1.前言

目前,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出现了可喜的教育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展示课"、"娱乐课"等无效教学。所以,对二者的有机结合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2.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是目前所有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高效教学模式。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从具体中来,但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习者能具有高度的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等思维能力。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用它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能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结合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

3.1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应用和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共同合作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目标。

3.2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学生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景。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3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能力。这便是数学教学创新产生的源头。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4.1 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在数学中巧妙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具体生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如《圆的认识》教学开始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的建筑物、艺术品,然后画面又出现运动现象(滚动的车轮)。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活中会有数不胜数的圆呢?为什么车轮是圆的?"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圆的概念,深刻地认识圆的特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创设探索机会,师生共同成长。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而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新知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问题,体会发现的乐趣。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上课开始,利用课本例题阐述基本的概念,再提出探究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分组讨论探究。学生情绪很高,纷纷出谋划策。然后小组汇报,得到不同算法,并用电脑演示每种算法,讲解推理过程。这时,我提出问题: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通过讨论、提炼出最优的算法。

5.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能够发挥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良好效果,但在二者的有机整合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5.1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立足现实。由于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结合教材采取合适的多媒体教学。

5.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可过滥。教师必须立足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大胆、充分的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宜则用,不宜则不用"原则。严防出现"展示课"、"娱乐课"等无效教学。总之,要达到师生"既要减负,又要增效"的改革目的。

6.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教师应该明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原则、方法和问题,并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教学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文斌. 凸现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7)

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的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合中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1.把整合看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简单相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通过计算机将要讲的内容或者要做的练习题甚至是书本上的内容直接搬到屏幕上,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即可完成一节课,把原来的讲解变成了计算机的播放,用“人机对话”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减少了师生互动。而没有了教师的板书,没有了解题演算过程的规范表达,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这样既是把原先的“人灌”变成了“机灌”,甚至由于计算机使用的高效性使教师在不自觉中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及练习量,也就使这种“机灌”变得更为“高效”,而在实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能只需要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多媒体,就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2.整合过程中不分主次,本末倒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它只能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要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主要起辅导作用,而课程内容才是主导,只有将辅导与主导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有效的整合目的。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切勿为使刚技术而使用技术,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其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整节课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笔那样自然。

3.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来自外部的过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干扰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一位老师在讲“十以内的加法”时,做了一个课件,课件中只是几道十以内的加法题,而这些题都是从屏幕的不同方位“飞”出来的。同时配有精美的图案,鲜花、小鸟。这样,过多的画面刺激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信息技术,适时适量地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整合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学习,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育的核心是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张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一方面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中还只是注意自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完善自己的教,帮助其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即以“教”为主的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设计少。另一方面,课程进程中没有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即使有也是在教师设想范围内的互动。有些课程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很大,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与提前设计好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然而,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这与新课程目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2.不能准确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更多地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是发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灵魂,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第一步,要引导其思维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参与,算不上真正的参与,只有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得到真正彰显,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第二步,要引导其情感参与。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以情唤情,才能使教与学过程迭起,实现情趣交融、情知交融、情理交融、情情交融的完美结合。最后,要引导其行为参与,这是学生主体参与课程教学最直接的方式,是主体参与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力亲为。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考虑到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方向性、重点性等多个方面,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在实际教学系统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的状态,促进以提高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5

一、 提升教学理念,认识数学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现代教育技术是数学学习一种有力补充。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活动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不仅仅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还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所教知识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

教材中的例题,每一道题目只是给老师提供一个范例,并不是把教师的目光固定在教材中,是根据书上的例题或练习题按部就班来教,还是创造性的选择教材来教,是一线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选择、挖掘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例作为教材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学。

例如,“年 月 日”一课的结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你们的爸爸妈妈记得你们的生日吗?他们关心你吗?那么,你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希望同学们牢记自己父母的生日。回去查一查今年的年历表,父母的生日在几月几日,星期几。别忘了到哪一天告诉他:生日快乐!”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教师启发式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和父母亲切交谈,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找到了答案。这个过程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把学生对父母的爱作为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法,整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面向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中,让学习内容更加鲜明、生动。根据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面对现实的、综合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在实践中充分感悟和体验。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我们可以把数学课设计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实用性、趣味性,让数学课和现代教育技术相互渗透。

数学中许多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在教学 “小数加减法”这一课时,可以将视频中的小商场搬到学习中来,可以在教室内成立“小卖部”,让学生体验经商的感觉,并学会用小数加减法进行算账,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锻炼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加深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转变评价方式,加深数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是一门注立足实践、着眼创新的学科。它的出现改变了旧的评价方式,让评价的方式变得多元,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因此数学学科在评价方式上应建构发展性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评价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多元化评价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现如今单纯测试卷已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因此,除纸笔测验外,可以增加具有操作性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上答题。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全面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例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与他人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如何;克服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应在评价中得以体现。

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与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综合各方面的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应更多地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对同伴们进行测评。也可以请家长们在家参与到对学生们的评价。在书面考试中,如果学生自己对测评结果觉得不满意,可以允许他们重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重测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后,就以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这种延时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却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延时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

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6

(一)教学设备匮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很多小学教室中缺少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就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

(二)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由于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他们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倾向于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此外,有些教师不能真正认识整合的内涵,对于整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认为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地理解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三)整合能力差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很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进行整合。此外,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而且能力方面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整合策略的实施。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一)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由于小学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要想解决硬件设备短缺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政府的重视度。从而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可以与一些办学条件差,而且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以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观念对整合的实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例如,学习相关的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并且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课,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针对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能力欠缺情况,进行组织培训,其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件、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制作网页等方面,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运用远程的学习和参与校内培训。为了使培训能够有效地实施,可以制定各个科教师课程整合设计比赛,这样能够使教师在比赛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能够给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积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教学素材增添内容,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短时间里一些教师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料都集中在一起。有些信息资料和教学的课件只是通过教师自己去搜集,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运用局域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网页,通络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重视课程目标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整合的主导作用。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