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运维;模式

一、当前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综观国际信息化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以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二是从20世纪80到90年代,以公司级层面为主体,以互联网和跨平台技术为依托,建立公司ERP基本应用的平台;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深化集团层面的ERP核心功能和扩展应用,逐步建立从生产现场到管理决策的纵向集成的信息体系;四是进入本世纪,结合战略重组/流程改造和新信息技术的流程创新,加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企业转型。客观来看,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部分都处在国际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三阶段,与主要国际同类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国内大型企业信息化处在的位置,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重要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横跨3~5年,即由企业内部ERP平台的建设转变为集成统一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由ERP基本功能的应用转变为ERP持续深化和扩展应用;由以信息系统实施为主转变为信息系统实施和业务管理咨询并重;由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转变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和运行维护并重。这些都标志着现阶段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中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企业监管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企业快速扩张和增强集团控制力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薄弱,难以适应信息系统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迫切需要等等。

二、企业信息系统运维模式

当前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的组织机构一般来说管理部门是由公司的信息部来主持,其具体执行一般由三种模式组成:

一般来说的信息系统运维组织由企业信息部、信息系统运维支持中心、各分子公司运维技术团队、外部系统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组成,其中以下运维支持中心采用内部人员编制来进行描述。

采用内部人员编制的信息系统运维支持中心各岗位的职责说明和相关的角色要求如下表所示: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2

张信东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712046

【文章摘要】

新时期下,企业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系统的建设规模,其复杂度也在不断提升。企业在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也需要对信息系统自身进行规范性管理。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和理论性,还要比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具有高度的先进性。本文重点对信息系统管理的设计、内容和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模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采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企业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依赖越来越强。企业的发展需要构建复杂、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因此,企业所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由此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

1 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现状

企业现行的信息系统由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的维护和运行。一般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相对简单,基本的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就能满足企业的正常发展。但是对于中型企业或是大型企业来说,必须设立正式、专门的信息系统的管理部门,针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严格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顺利发展。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1.1 信息系统实现了技术层面的管理目标,例如企业积极的和ISP、ICP、IDC 等因特网企业合作,研发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这种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具有高度自动化、科学化特点,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有了很大区别。因特网服务企业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包括系统维护、升级等各种技术支持,实现了企业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管理目标。

1.2 当前企业对自身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仅仅体现了对其生命周期中的阶段性研究。企业所采用的信息系统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有效监督,以及对管理方式产生的效益的研究等多个方面。但是,现实中企业缺乏对信息系统建立以后,对能够保障系统正常运转的管理手段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1.3 有效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运作效果。目前,国内研究企业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的工作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规模化,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2 企业信息系统建立之前的规划管理

企业采用哪种信息系统,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并且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准备阶段,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准备阶段,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信息系统的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信息系统的规划人员和构建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不仅要熟悉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销售流程,还要了解企业售后服务流程、财务状况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2.2 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之前,必须明确对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的价值。建立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管理工作,需要怎样的管理方式,其次要考虑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样的, 要采取何种措施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会受企业规模、资金投入以及建立信息系统等基础层面的影响。

2.3 企业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企业领导层对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 可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投资成本、人员调度等资源的配置,可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后期发展和推广。企业建设信息系统,一般会利用调整或重组其他业务流程一起进行。因此,企业领导层要充分发挥手中的权力,做出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决策。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 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可以按照功能不同进行分类,具体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适用性管理

适用性指的是针对和企业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源,可以在任何时间、空间范围内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适用性管理指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性能、配置等因素进行的综合管理,从宏观角度实现对信息系统的管理。

3.2 性能管理

这里所提到的性能,指的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范围及其效能。性能管理是利用监控系统的高效率运行软件来实现的,当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率出现波动时,负责监控的软件就会自动处理,或者传输报警信息。

3.3 安全管理

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保障企业发展的前提,对相关的人员、资产进行管理,特别是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管理,都会涉及到安全性的问题。企业信息数据资产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企业信息数据不会被人为的破坏、使用、修改等,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存在故意性,必须采取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

3.4 运行管理

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的日常事务中进行的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既包括监控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也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信息分类、信息存储等。这些企业基础信息管理工作,是企业开展业务和管理的基础。运行正常的信息系统可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 信息系统采取的管理模式

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核心一般包括三个级别的服务平台,通常是以问题管理作为信息系统管理的主线,把问题的产生、传送、录入、完成为导线,追踪问题直至解决。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流程为:

第一,当企业信息系统使用者发现出现了问题,会利用各种形式的通讯方式联系一级服务台,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描述。一级服务台的技术人员会处理接收的问题,并形成问题单据,并把解决问题的信息输入知识库中,作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的依据。

第二,当一级服务台按照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后,如果在能力范围内,就会直接解决问题,如果在能力范围外,就会通知相应的二级服务台进行处理。二级服务台的专业技术人员会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处理问题,并填写问题单据,输入问题处理知识库中。

第三,三级服务台指的是由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二级平台不能再规定的期限和能力内解决的问题,可以联系厂家的技术专家,进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然后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填写问题单据, 并把解决问题的信息输入知识库中,以备不时之需。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这项系统工程。三级服务台以及知识库的使用,可以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高效、快捷、有序的管理。

5 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管理不仅包括对人、财、物的管理,还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对象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当管理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管理流程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企业重视信息系统的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3

关键词:异构系统;异构数据;SOA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Heterogeneous Data Integration Technology Study in the Automation Office System

Xiang Jing1,2

(1. Hunan Electric Power Company,Huaihua Yuanling Power Authority,Huaihua419600,China;2.Software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1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using SOA technology to achieve data integration of heterogeneous system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ilos in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automation.

Keywords:Heterogeneous systems;Heterogeneous data;SOA technology

任何组织和机构的信息化进程都包括如下四个阶段:投资或启动阶段;技术学习和适应阶段;控制阶段以及战略融合阶段[1]。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例如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具体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逐步完善,已经逐步进入了信息化进程的战略融合阶段。即如何有效的将企业内部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形成一条集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库存管理、商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为一体的信息链,从而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原有的企业业务信息化逐渐转换成企业信息流的自动化管理,即利用信息化技术将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企业中相互孤立的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从而简化企业的组织结构,让企业各部门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作,不仅使得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而且可以让决策层迅速综合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为管理层决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化依据。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就是在企业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条完整信息链的过程。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系统开发平台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先后建立的信息系统可能相互异构,从而导致这些异构系统之间的通信困难。如何解决由于企业内部信息相互异构而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就成为了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由于企业内部系统互相异构,从而导致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通信,从而无法再企业内部形成一条高校的信息通信链。

针对目前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使用SOA技术来实现企业内部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

SOA技术具有如下的特点:(1)松耦合性,基于SOA架构的系统之间耦合仅仅是通过一个文档形式的服务契约,服务提供者根据这个契约提供服务,而应用程序终端则根据这个契约来调去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并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而不需要考虑服务提供者与应用程序终端所在的操作系统类型和实现语言的不同;(2)SOA的复用性,SOA并不是提供一种编写构件的全新的规范,而是提供了一种能够把已有构建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再次封转之后的文档形式,从而实现了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的一个松耦合的关系。应用程序前端也不必要理会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时采用何种语言编写的以及基于何种平台的。因此,使用SOA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异构,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

二、基于SOA技术的异构系统数据集成

以基于.NET平台的仓库管理系统与基于Java平台的财务管理系统之间信息的传输为例,对基于SOA架构的异构系统间信息传输进行研究。

(一)信息传输格式

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传输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结构的不同。不仅基于Java平台的系统无法直接使用由.NET平台实现的功能;而且.NET平台中的表格等类型的数据无法直接转换Java平台中的相应的数据格式。为此,不仅需要有一个中间转换的机制来处理异构平台之间功能的相互调用,还需要定义一种数据格式来对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进行描述。

一般而言,异构平台之间的字符串都是基于不同字符编码格式来进行编码的,即如果异构平台之间的字符编码格式相同,那么异构平台之间对相同字符串的数据流是相同的。为此,在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交互采用XML字符串的数据格式进行交互。例如一个产品的库存信息其XML表示如下所示:

//XML头

挖掘机

SY507

SY507

109

XML实质上就是一个字符串,一般所有的平台都支持对XML数据的处理,如果平台不支持XML数据的处理,也因为XML格式是非常固定的,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解析XML字符串,得到XML字符串中的数据。因此,使用XML字符串数据格式来进行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是可行的。

(二)服务实现

由于企业的其它系统(例如财务管理系统)可能需要获取企业库存管理系统中的产品库存信息,为此,在企业基于.NET平台的库存管理系统端必须要实现产品库存信息查询的功能。.NET平台下Web服务的实现,较为简单,只需要在普通函数的前面加上[WebMethod]关键字即可,其具体的实现如下所示:

[WebMethod]

String GetProductByCode(String code)

{

String sql=”SELECT * FROM t_product WHERE code=\’”+code+”\’”;

DataTable dt=DataBaseOp.Select(sql);//数据库查询,并将结果保存在DataTable类型数据结构中。

String dtXML=dt.toXML();//将DataTable类型的数据转换成XML字符串流

return dtXML;

}

(三)服务调用

在企业系统实现并了Web服务之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就可以通过调用这个Web服务来进行产品库存的查询。

Java平台使用Web服务有两种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使用Axis2来进行Web服务的调用,其实现的关键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int getProductCount(String code) {

String endpoint = "http://localhost:8080/ERP/services/erpSynrochnized?wsdl";//库存管理系统的Web服务端点

Service service = new Service();

Call call = (Call) service.createCall();

call.setTargetEndpointAddress(endpoint);

call.setOperationName("GetProductByCode");//调用库存管理系统的名为” GetProductByCode”的Web服务

call.addParameter("code", org.apache.axis.encoding.XMLType.XSD_DATE, javax.xml.rpc.ParameterMode.IN);//将产品编号作为参数传入到Web服务调用中

call.setReturnType(org.apache.axis.encoding.XMLType.XSD_STRING);//设置Web服务返回结果的类型为XML字符串类型

call.setUseSOAPAction(true);

call.setSOAPActionURI("http://省略/Rpc");

String strXML = (String) call.invoke(code);//调用ERP系统的名为” GetProductByCode”的Web服务

XML xml=new XML(strXML);//将XML字符串转换成为XML类

int count=Convert.toInt(xml.getValue(“count”);//获取xml中109的值,并且转换成int型数据

return count;

}

通过上述的步骤,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基于.NET平台的库存管理系统与基于Java平台的财务管理系统与之间的数据交互。

三、结束语

将企业相互独立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从而实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是各具体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异构,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的信息通信。为此,本文提出使用SOA技术来实现企业内部数据集成,并对其中具体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恒,刘振宇.基于SOA的动态数据集成框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35-37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4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物流活动越来越庞杂,对物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第一、二方物流已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日益重视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缺少统一的规划、标准和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不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这些问题的存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因此,不断完善第三方物企业流信息化建设,加速其信息化进程,对于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和行业的进步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概述

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做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我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第三方物流的表述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可见,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为其他公司提供物流服务的外部企业。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它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提供包括仓储、货运、信息管理、配送等一系列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可以说,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手段及技术方法等内容。

物流活动涵盖了企业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对物流信息的记录、收集、管理和应用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而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现代物流单位成本的运作效率,这就迫切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可见,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和信息化现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以科学、合理地实施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于大力提升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物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的,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发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化日益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分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的因素。虽然我国企业整体信息化意识稳步提高,物流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先进信息技术对于物流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各企业只是针对个别的物流环节开发或者购买软件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标签(RFID)和物流仿真软件工具等。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开发过程并没有从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供应链整合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独立开发,这种缺少统一规划的盲目开发方式导致信息系统建设没有方向和目标、企业战略和关键业务得不到支持,产生了很多重复建设,出现了很多“信息孤岛”,从而使得各个系统之间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效率较低。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实际需求进行总体规划,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2.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在信息基础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及其与合作伙伴、客户之间缺乏统一的编码体系,没有规范、稳定的信息采集方式和渠道,无法保证系统中信息的更新和维护,信息服务和反馈的方式不科学,这些问题为企业后期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经验和教训也进一步证明,许多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在于信息管理本身的基础工作不够科学、健全。

3.缺乏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不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贸易的空间范围也在不断延伸,有的交易甚至超越了国界的限制,货物在两者之间实现转移往往需要经过多种运输方式,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客户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和专业化,这就迫使物流企业参与到客户的采购生产运输等活动中,成为客户供应链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整体的综合的,是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竞争。上述这些特点决定了能够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应该是一种多环节活动,具有规模效益,拥有网络化的特征。我国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这些变化,并在积极寻求物流企业间的联盟,以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整合,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敏捷应对市场的各种需求。但在目前的实践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合能力明显不足,现有信息系统不能满足第三方物流进行全球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以单个部门或企业为主,缺少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不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企业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形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相关的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刚刚开始起步, 所以其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为了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制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耗资较大、技术复杂、开发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成败将对企业的经营有重大影响。科学的规划对信息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是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信息系统规划要从企业的目标和组织战略出发,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考虑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本身的潜力、具备的条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科学的指定适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案。

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是以服务为产品的企业,必须以顾客为导向,注重顾客的感知,考虑顾客的参与,提供新的便利和支持。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要有别于其他制造型企业,将信息化的建设结合企业性质和实际,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化之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领域要不断扩展,不能只立足于企业本身,还要考虑和其他的物流企业之间建立联盟,并和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能够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因此,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的时候,首先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查现有的、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分析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评价现行信息系统的功能、环境和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相关政策;其次,要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即包括哪些子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应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劳务、合同、质量、保险、人事、物业和财务等子系统;再次,分析拟开发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具体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方面,确定开发的信息系统成功的可能性;最后,要根据企业自身具备的条件,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针对企业、战略伙伴和客户的需求,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物流的整体需求,根据国家和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从战略角度来整合和配置物流资源,对物流信息化设施配备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使物流活动趋于合理。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系统规划,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必要保证。

2.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不仅包括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编码体系,而且要保证信息的采集渠道和方式要规范、通畅、稳定,同时,还要研究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流程方式,并开发有效的信息服务、信息反馈方式和手段。良好的信息系统需要完善的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可见,加快物流基础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物流信息标准化包括:物流用语统一、单位标准化、钱票收据标准化、应用条码标准化、包装尺寸标准化等。为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对通信中认可的固定程序、传递的商贸文件与信息等,都要采用统一的编码单证格式,以及标准的语言规范、标准的通信协议等,从而使得参与物流的各方都能对传递的信息进行接收、认可、处理、复制、提取、再生和服务。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规划技术对第三方物流活动中产生的、使用的和传递的所有信息进行规划,并进行编码标准的制定。同时由于现代物流业已经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有很多进出口业务,在信息化、标准化的制定和处理流程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惯例和标准,如采用EDI技术等,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制定中,还要考虑到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战略联盟、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

3.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出发,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进行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建立单点应用的信息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标签等;其次,针对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处理活动的改进来优化和改善各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的运行,如建立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等;接着,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如开发包括各种物流企业专用的生产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最后,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链上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信息时代,伴随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发展将更加高效、更加精准,从而以更好的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快速、准确地响应市场需求,就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和其他物流企业建立联盟,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业务上的无缝链接。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快信息化进程,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共享供应链上的信息资源来集成物流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自身的市场运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以及服务体系的创新能力等。

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具有一个涵盖面广、纵深庞杂的物流体系,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整个物流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支持。物流信息系统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涵盖了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业务子系统,以及其他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如订单及合同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等。因此,必须重视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进而促进第三方物流产业的整合,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J].企业管理,1998(01):42.

[2]杨叶勇.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14年,第33卷(第4期):142-144.

[3]邓延洁.黄必清.颜波.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年5月,第20卷(第5期):1221-1227.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L13CJY047)“发展辽宁第三方物流的对策建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5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 研究 发展 现状 分析 系统

1 概述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当前我国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双向推进,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深化。但应当指出,我国关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正逐步加快,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企业信息化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ERP,即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标志,早已引起政府、企业和媒体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但总体而言实施应用的企业还是较少,而且企业中成功实施的案例也不多。

2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充分掌握内部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重点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推动管理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企业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指导力度,推进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立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安全保障等举措,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是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架构、规范制度体系三个方面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指导力度。一方面根据国资委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要求,优化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了信息化登高计划。另一方面在集团总部成立了信息化管理部,统筹推进集团整体信息化工作。同时制定了《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信息化推进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二是强力推进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在综合管理类应用系统方面,先后组织建设了生产指挥调度管理系统、财务核算与报表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运营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集团管控能力。在专业应用类系统方面,着力打造了施工项目管理系统、产品工艺项目管理系统、总承包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房地产营销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全面覆盖基建、设计、经贸、制造、房地产、投资等主要业务领域,支撑跨区域、多领域、全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转。三是构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由集团总部统一制订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支撑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安全保障标准、管理服务标准,实现了总部与所属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开展项目建设,并通过项目建设完善标准。四是稳步加强安全保障机制。通过搭建安全计算机环境和通讯网络、进行安全区域边界隔离等手段保障技术层面安全;通过规范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操作流程,保障制度层面安全;通过建立日常安全保障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保障运维服务安全。

3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优化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支撑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之一,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深入推进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着力打造运营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推进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薪酬管理、岗位编制、员工自助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二是启动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按照风险管理分类、分层和集中的管理要求,实施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全面融合,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化管理,提高了整体风险防范水平。三是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采用自主研发设计,通过敏捷开发方式,系统的可扩展性得到较大提升。目前物流中心电商平台的资讯业务已在内部模拟上线。四是积极筹备物流中心分销和京外所属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项目,以采购、库存、销售、财务为重点,搭建统一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平台,推动重点业务的集中规范、高效运作和协同共享。五是积极筹备所属鲁中矿业ERP系统建设项目,推进业务操作层面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全面集成,从而落实精益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六是积极推动所属ERP系统建设项目,以“成本管控、资金集中、采购集中”为目标,逐步推进由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的运营转型。

4 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优化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企业在多个主营业务间建立统一的绩效、培训、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内容包括绩效考核、培训管理、能力管理和关键人才管理等4个模块,通过梳理相关制度和流程,推动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不仅着眼于将现有的管理流程和操作转移到线上,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集团总部和所属企业共同梳理、完善绩效、培训和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进一步统一流程框架和管理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企业对项目实施和人力资源业务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试点单位要认真学习项目成果和实施要求,调整工作习惯,先行先试。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发现信息系统的问题,还要发现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改进。二是要以项目为契机,做好人力资源业务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对接。坚定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方式和业务模式开展绩效考核、干部测评等人力资源工作,充分利用咨询项目成果,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5 企业财务信息化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可以大大减少原来手工做账和核算的繁重劳动,提高财会信息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和资金控制;有利于企业全球化经营和多样化经营;有利于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干扰,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真正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是当前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企业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而不是简单照搬,不是买一些计算机,安装一些财务软件就财务管理信息化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是仅仅对财务会计方面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加工出财务会计报表,而是全面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将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高效链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要想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开发出真正属于企业所需的财务管理软件,让真正能够高效利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使用,才能发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最大效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方面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还需要花大力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都是通用软件,虽然成本较低,但实用性存在一定问题,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还需要对其进行再次开发,这样就造成了浪费。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利用上要仔细斟酌,不能图省事、怕花钱,同时也需要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化投入,有些软件功能太多,许多企业根本用不上,造成功能、人力资源和资金浪费。当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好处很多,但也存在许多风险,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需要企业加以防范。

6 结束语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是一条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强、切合我国实际的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我国企业只有继续完善信息化服务,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凤琴,马俊海,谢敏,施立峰.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20).

[2]杨辉.我国中小型企业ERP实施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张建莉.浅谈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23).

[4]吴坤.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6(06).

[5]黄喜.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

[6]张勇刚,汤方梅.一种新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三维立体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2).

[7]董.浅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03).

[8]李蔚田.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02).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范文6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当技术的、经济的、组织的、管理的等问题解决之后,人文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将成为信息悖论的关键成因所在。基于此,文章指出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中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是对这一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确保实现技术投资收益的管理方法,同时对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对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悖论 信息素质 人文思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生存环境与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商业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或业务的诞生,以及为企业利用以产生竞争优势,凭借这一魅力其受到企业家以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而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在各行各业形成一个又一个。大量经验表明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为现代企业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当人们沉浸于信息技术在供应、生产、管理、分销、营销和服务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时,一些敏锐的咨询机构与学者在观察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了信息技术,但却难以创造商业价值,反而导致了投资的浪费,甚至是日常维护和工作量的增加,这一现象因与经济学家的预期与人们的直观判断相矛盾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就是“信息悖论”。信息悖论的发现与提出给企业家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面对这种尴尬人们从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角度对信息悖论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这一谜题似乎得以解开,但是大量统计数据表明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依旧是成少败多,大量企业陷入无止尽的“IT黑洞”。尽管随着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学习等管理思想的出现与普及,信息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与人们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一直以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忽视了人的因素,当技术的、组织结构的、业务流程的、管理理念的问题解决以后,一直处于隐含状态但起决定作用的人文因素就成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文章认为人文思考的缺失是信息悖论一直得不到深度缓解的关键性原因。

对信息悖论的重新反思

(一)文献研究综述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与统计上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下降相伴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生产率悖论”(信息悖论)的明确提出立即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Bryniolfs-son和Hitt将信息悖论的成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统计分析方法失真;效益的时滞;收益再分配和收益浪费;对信息技术和投资的管理落后。国内对信息悖论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肖红根据芬卡特拉曼(Venkatraman)提出的IT引导企业转变的五阶段论提出信息悖论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在最初阶段,企业引入的信息技术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后企业被IT应用的成果所鼓舞,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期间缺乏合理规划增加了IT投资的不理智,就有可能产生信息悖论。刘学林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只强调硬件、软件等技术因素引入,对管理因素的忽视是导致信息悖论的主要原因。李希富从技术运作层、企业管理层、企业战略层、传统的利益实现思维、会计信息化评测―测度问题五个层面探讨了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的成因。咨询专家张后启认为由于很多IT系统的应用仅仅是模仿旧的手工业务流程,企业并没有改变工作方式,而且,在对外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系统将原有的无效果任务“自动化”,往往会把这些任务坚固地锁定在流程里,使企业管理更加僵化。同时基于这种判断,他指出,“信息系统应用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应用是一项管理改造工程,需要专业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帮助”,也就是要对信息实施战略管理。张后启的观点对于信息悖论成因的解释是比较能反映实际情况的,但是这一观点也只是停留在信息系统运作层面上,并没有阐明信息悖论的深层次原因。此外,一些咨询机构的观点也为人们理解信息悖论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帮助,这里仅举AMT的观点为例,它们认为信息悖论的产生并非来自技术方面,而是来自于信息技术没有被合理的用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与企业业务的结合;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不能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未能根据企业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连续改进。

(二)信息悖论的人文思考

美国信息系统专家戴维斯曾指出:“现在人们所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是否要用于信息系统,而是各种处理工作应该计算化到何种程度。”他一方面道出了信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的必然趋势,也即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计算机不能代替所有的工作,这实质上是对“唯技术论”的一种批评。

企业信息化建设所构建的业务流程处理范式,无疑增加了便捷性,提高了日常程序化工作的处理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对系统产生了依赖性。系统本身功能的局限性无法向非程序化的流程问题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此时,如果员工的应急能力不强或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话就可能延缓了事件的处理速度,从而可能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如果对张后启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就会发现:模仿传统业务流程的系统将人与流程一同固锁在这一范式中,从而使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如果系统开发前缺乏系统分析、员工缺乏系统培训、投入使用的系统缺乏延展性等都会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向失败的深渊。纵观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因素特别是人力资源信息素质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而人们却认为一直以来正是这种重技术轻管理、重系统轻人力的现状导致了信息悖论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是信息化建设一直不能呈现出质的飞跃的重要原因。综合来看,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使用由于忽视了人的因素以及过分地依赖电子量化手段而未能在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员工在系统前的无助与被动是信息悖论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

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产生效益的保证

信息素质是指信息人利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一般来说,员工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在信息素质结构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技能是核心,信息意识起先导作用,而信息道德保证了信息素质发展的方向。企业员工信息素质要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正确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分阶段渐进进行,追求适度超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化大体可分为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及高级信息化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短期培训为主,主要是提升员工信息意识,向员工宣传信息化的意义,让员工明白信息化乃是大势所趋,还要针对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工作向员工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邀请信息专家、企业内计算机某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或对信息有独到见解或有深刻感触的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就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在中级阶段,这时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上信息系统的应用网络初见雏形,这也是信息悖论的高发时期。这时应以扩展员工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为主,可以组织有经验的领导和员工,就当前信息形势和企业信息系统现状进行研究和讲座,同时还可以请相关咨询机构对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进行评估。广泛征询员工对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响应与补救,组织员工到成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参观学习,进行比较,借鉴已有的信息成果,吸收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将有助于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潜在信息悖论的发生。在高级阶段,整个企业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此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数据的自由流动与信息的跨部门共享,此时信息操作规范与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编辑用户手册,用通俗易懂的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信息软硬件操作、使用指南编辑成册,发到每一位员工手中。此外信息技术和理论是当今换代最快的领域,企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他们除建立、维护、更新企业信息系统外,还得在提高企业信息素质中肩负日常培训工作。因此,应有计划定期对专业信息人员进行技术更新的培训。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呈加速态势,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应该将员工的培训与系统的开发结合起来,将员工的发展与系统的利用结合起来,将员工的成长与信息系统的延展联系起来,即实现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同步规划与发展,最终实现系统与人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摆脱信息悖论的困扰,最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经营的动态环境中,通过培训使员工具有很好的信息素质,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IT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培养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使员工意识到信息资源和知识积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IT部门员工有对企业业务提供良好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系统如果可以承载价值观,将会有不尽的生命力。文章认为一个成功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应贯穿于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孟子》等这些不朽的经典著作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光辉。今天其早已超越了文化领域与国界的限制并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些文化是包容的、和谐统一的,而且更强调从本质上即人的角度考虑事物。其中出自《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孙子兵法》中关于人文因素的论述已广泛应用到现代商业领域中,其战略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实施等一系列活动,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本土化管理盛行的今天,“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已成为企业成功的三大基石,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信息化中的“天时”就是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仅在改变产品和流程本身,它还改变了竞争的本质。”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变革所要求现在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企业信息化中的“地利”就是IT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应用。在经历了硬件、软件等IT基础设施的引进与配套之后,接下来的IT管理将成为考验企业信息化成败的试金石。企业信息化中的“人和”是成为信息化的关键,这里所谓的“人和”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系统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信息素质的培训,以提高效率、利于沟通、加强数据共享、强调沟通、注重员工创新为目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系统功能与员工现阶段的IT素质相适应的同时还要关注未来的延展性。二是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培训并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差异化培训方案,增强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使人力资本这一核心资源得以加强,在战略层面上实现人力资源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与互动。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如何从根本上防治信息悖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将人文因素视作问题的核心,并将信息素质的提升作为问题的突破口,既迎合了以人为本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本质。再者,每一种管理思想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烙印,借鉴本土文化认识管理的本质,提升管理水平无疑为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肖红.“信息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警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2.刘学林.“信息悖论”现象及其防止[J].企业经济,2005(9)

3.李希富.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5)

4.高广生.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前沿,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