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要建成生态型园林城市,仅仅依靠建设绿地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环境,在经济政策制定及城市建设中,避免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经济短期增长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区过度开发,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高效及畅通。

2.绿团隔离,森林围城;健康绿地

以绿地斑块为点,以生态植物廊道为线,以城区及城郊自然植被基质为面,让城市溶解于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溶解于自然的田园之中,以高树浓荫隔离城市,形成森林围墙、城林合一的景观格局。在植物树种规划中,突出“健康绿地”的概念,即选择在本地生长健壮的植物品种,以形成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健康植物景观。

3.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

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二、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只是提高人们休息、娱乐、观赏的场所,还是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

三、城市园林内部结构;

1.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比管理。

2.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

3.园林绿比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

4.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为城市园林绿化服务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管理及专用物资供给、保障事业。

5.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内的商业、服务业单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服务、生产、科研、教育等几个环节 密切相关,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三、科学的做好城市园林规划;

1.坚持以人为本。园林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2.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 遵循生态设计原则。考虑对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因素来规划设计园林。

3.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4.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5.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6.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7.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会适得其反,造成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

四、加强风景园林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1、突出地域特色策略

深入绿地规划和研究,突出地域绿化特色,增强规划实施的操作性。风景园林城市建设,应以文化为灵魂,构建园林特色,充分体现了文化地域性。从每一个建设项目抓起,切实做好配套绿地的规划、设计;进一步深入进行分区绿地规划和控制性绿地详规;抓好区域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做好、做深、做细绿化规划,便于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操作性;进一步开展水系绿地、公园体系、交通绿地系统等子系统的绿地规划。今后城市园林的风貌特色发展方向应为凸显城市个性,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具鲜明现代化时代特征的大城市园林特色。城市园林建设应当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现代文明创建新时期的新兴文化,使园林建设具有鲜明的主题性,起到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作用。加强市树市花的文化挖掘及适当应用,与地方城市大环境相融合来规划建设,使其本土化、乡土化,使之成为城市的标志,从而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高度。

2、推动社会办园林策略

随着园林平民化、社会化的趋势,逐渐发展社会办园林。鼓励企业建设公园、休闲性绿地。建设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作,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广阔性,实施上具有社会性,投入上具有多元性等特点。多层次建设苗圃,举办花卉展览,发动市民绿化屋顶、阳台、墙面增加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形成具有特色的立体绿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市民广泛参与到纪念性林地植绿,认植认养等活动,抓好全民义务植树;推动全社会办园林,创建园林城市。

3、重视养护管理策略

随着城市建设绿地不断扩大,园林景观效果的最终体现需要绿化养护管理来保障,应加大对园林城市建设养护管理费用的投入,需要养护管理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绿地建成后需要灌溉、施肥、治病防虫害,修剪、清洁、除杂等,一些绿地设施需要维修,同时费用不断攀升,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投入。园林城市建设是具有公益性的一项工作,所以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大多数都需要依靠国家的相关财政补贴,缺乏投入或投入不足,必将直接影响到养护管理的质量,最终都会导致绿地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完善。

4、加强科研建设策略

通过吸引大批城市园林建设企业参与园林建设项目,促进施工和养护水平的提高,壮大企业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设计交流和参与设计竞标,使设计者丰富经验、拓宽思维、提高技能。应当继续开展丰富的园林建设项目,以及不断的进行设计,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开展再教育、技能培训与实践,使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技能不断提高,造就一大批园林技术人才和队伍,保证园林建设的科学化.

五、重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结语:中国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重视风景园林建设是重要体现之一。预计2030年,我国城市地区人口将增加一半,总结城市园林建设中的问题,并最终制定相较完善科学的风景园林建设体系是适应时代需要,适应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 梁冰. 简论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J]. 才智, 2011,(09) .

[2] 刘晖,董芦笛. 脆弱生态环境压力与人居建设疏解途径――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思考[J]. 中国园林, 2011,(06) .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文2

关键词:地域特征;人文特征;文化特征

引言

优秀的园林风景的共通之处是尊重地域特征,较好的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充分的尊重自然环境及历史背景。21世纪,我国在园林设计上进步是显著的,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下,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与国外交流思想,切磋文化,加强事件背景的厚重感,突出地域特征,在中西文化技术不断交流中,充分挖掘各国长处,创作更多更好的新式园林。

1 地域特征介绍

1.1 自然因素

自然特征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客观存在于这个空间,不同的地域的自然风景也各不相同,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地域这单一的因素影响,改变自然特征的因素多种多样。如: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地域的自然因素,多为人力不可改变的。

1.2 人文因素

通过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因素逐渐被人类所影响,人文因素就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在当今这个物质年代中,人力征服自然的想法越来越普遍,在生产力中发展进步,使得更加深入的了解融入地理环境。

2 地理特征的内容阐述

在地理的学术界基础上,结合现实环境,地域特征大致可分为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人文特征,从而探究地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从而佐证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2.1 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自然界具有不可抗力的因素,自地球运行以来每时每刻无不发生着演变。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特征,也就是说在包括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这个自然综合合体是地域自然研究的重中之重。

2.1.1 气候气象

气候气象是处于地球外圈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是地球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短的状态,是该段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在地域特征气候气象是形成不同标志的一大突出表现。

2.1.2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以及基本特征,不同的地质土壤不同确定自然环境的不同,在外力及内里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地貌承受各种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不同的丰富地貌。地质地貌和风景园林中的植被、亭台阁楼的建造息息相关。

2.1.3 植被

植被是覆盖在地表植物群的总裁,是人类居住换进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引起高度重视,在风景设计中,植被往往也是被规划的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1.4 水文条件

水源人类生存的必要生态环境之一,回首历史,我国古代多为傍水而居,长江黄河养育着华夏儿女,我国的优秀园林作品中依托水、山等自然环境也普遍存在。

2.2 地域人文特征

主要探究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事件,以地理环境为依托,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改变人文环境,发展人文环境是历史进步的必要前进力。

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

3 影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

3.1 自然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的影响与应用各类自然特征,如地质地貌、植被、气候条件等因子都不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在制定的地域当中,各自然特征因子之间一般都会存在复杂的联系。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时,需要设计者在深入了解每种因子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各类因子与自然环境保护、人的功能利用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从而保证后期的规划设计过程更加合理,所取得的成果更为科学。

3.2 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与应用尊重地域人文特征并使之获得延续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不管是哪一种园林设计流派,也不管其设计风格会是哪一种样式,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时期下,社会环境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都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科学技术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它在设计实践的实际应用手法上同样具有多样性,且十分有效。

3.3 遗迹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历史遗迹指的是人类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进行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印记,此类印记能够直接反映出人们同地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是地域特征存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需要重视对遗迹的利用与保存,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合理地对旧有景观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改造,而不是进行随意的破坏。

3.4 人文符号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在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人文符号的运用。例如,在1972年所设计完成的富兰克林纪念馆,设计师就把纪念馆的主体放于地下,把原有的富兰克林故居建筑作为了一种人文符号来进行应用。通过不锈钢架子进行故居建筑轮廓勾画等手法,就是通过景观进行营造,使场景具有了符号化的隐喻特点,用来表现旧建筑所具有的灵魂,保证整个景观的细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情趣。

3.5 民俗风情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在中国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情。所有的民俗风情发展到今天,同样对地域开发和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进行概念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地域所具有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挖掘,并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进行表达。

3.6 社会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与应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面貌和风格,同传统园林设计存在着巨大差别,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不同。现代风景园林建设是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具有满足市民进行休闲活动的社会功能,所以,现代园林作品更应该表现的是开放的状态,设计各种类型的场地用于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在园林设计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社会公益性作为园林设计前提,时刻同时代需求相联系,通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方法进行园林建设的指导工作。

4 结束语

杰出的的园林风景都充分的尊重地域特征,更好的展现本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背景、历史背景。把握地域特征是追求完美园林风景设计的根本之路,是发展强劲的设计必然趋势,只有充分的了解感悟地域特征及风土人情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园林的设计,依托地域特征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风景园林来,才能更好的让中国园林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发展成为园林风景设计的瑰宝。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文3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持续深入,为了能够改善在乡村中的生活、生产需求,不断改造乡村的风光、建设自然的乡村景观,进而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风景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开始使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规划乡村的景观,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的环境,进而让乡村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1 乡村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一般来说,乡村是代表不属于城市的地区,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较为独立、有着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的区域。乡村和城市由于原始部落的发展不断产生,可以按照聚居的情况,对景观进行分类,有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与都市景观。从景观的特点上来讲,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相比,更加自然,受到人类的干扰程度较少;而和自然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人文的氛围。从地区的特点上来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在都市之外,有着人类聚居的区域。乡村景观的特点就是依靠农业进行生产、具有田园文化,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乡村人文景观、一种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大都表现在农业为主要的生产和村庄的景观,表现着在这地区中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乡村自然资源是代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基本的条件,是代表乡村地区中低于特点的景观。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及教育功能等多种作用,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原则:

2.1 规划与保护原则

在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保护乡村景观。比如农村耕地是乡村景观中的重点,也是国家的主要资源,因此,在其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损坏耕地。乡村景观中很多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或者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受到了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在规划和实际中要做到规划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2 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应是被人们享受的资源。所以,要保证乡村景观的开放性,使其能够观赏、接近、享受,避免出现个人或者家庭式景观。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需要把乡村景观和人文、自然等因素相结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环境、生产、社会发展、旅游等相关因素,更深入地规划和设计放乡村景观,同时保证乡村景观的特点。

2.4 历史性的与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有着不同的历史性的和地域性。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的特点,保证地区中乡村的特色。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时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动态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第四,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的科学调节、乡村资源和景观环境的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绿色发展、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塑造品牌产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需求,乡村尽管已经开始成为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产生新的思路,促进规划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文4

关键词:生态格局;风景园林;规划;模型

1 风景园林规划的介绍

风景园林规划是处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最早运用于德国,对德国二战之后的恢复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规划可以理解为运用生物学和园林设计知识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进行指导和规划,实现生态的保护和园林景观的美观实用效果,着重点在生态保护。我国现在面临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威胁,需要探索出一条解决生态安全的方法,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对景观进行设计,实现对景观园林的生态规划和视觉观赏的要求,我们应该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生态格局设计理念,找出适合我国园林景观的生态格局的设计。

2 景观生态格局的研究方法

2.1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通过对收集的景观格局信息进行压缩,对景观结构的组成和空间配置进行量化指标,在同一景观在不同时间内和不同景观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比较,通过景观指数量化的分析总结出该区域的景观特征的变化和生态演变。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法只要是对影响生态的因素在同一时段内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法是对同一景观格局不同时段的比较和不同格局的景观不同时间段的比较,一般采用动态分析法。

2.2 模型分析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模型对影响生态格局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模拟。根据景观生态学过程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和模型结构之间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景观过程模型、领域规则模型和随机景观模型3种。

3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能够指导风景园林规划,对保护景区物种的保护和演变有重要的意义,景观格局理论就是把景观过程作为能克服空间阻力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实现景观的控制和覆盖必须把握景观的空间位置和联系。因此,利用生态格局方法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是风景园林规划的基础,为建立风景园林提供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

3.1 通过分析景观的生态特征,得出风景园林的地理环境、气候、生物情况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景区生态和格局的分析,确定该景区的景观安全格局,进而制定风景园林的规划。首先要区分景观源,了解生态环境,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格局确立生态保护源。我们必须要确定景观要素的阻力值,通过对物种、景观或资源的利用难易程度确定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和干扰强度;根据阻力面区分景区格局来构建景观生态格局。

3.2 规划景观生态格局

通过以上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到景区累积阻力面图,进而建立景观生态格局,并在识别缓冲区、辐射值、源间连接等因素实施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通过建立绝对保护的生态源,减少人为干扰和实施生态保护,保证物种的生活环境免遭破坏。在生态源的周围建立低阻力的缓冲区,阻力越大对保护源的影响也就越大,缓冲区尽量大和减少人为干扰。从确定的保护源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低阻力谷线为城市的辐射道,是生态流以保护源地为基础向景观扩散的最有效途径。建立战略点填充廊道和源的要素之间的空隙,增加景观的连通性,为生物的迁徙提供跳板,对生态格局实施控制。

4 风景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运用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我们发现:基质形态的破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基质的连接度降低和生态的破坏,生态源减小的速度加快,其中很多已遭受严重的破坏;廊道的人工化,人为干扰对生态源加大,生态破坏严重;已经建成的风景园林斑块分散化,无法发挥它重要的生态意义。

5 景观生态格局的应用实例

结合景观生态格局的原理对济南市极其周边地区进行自然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济南所处自然环境为黄河冲积平原,四周为群山环绕,气候半干燥,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和基础。由黄河流经市北,泉水分布于市区,从地貌上看形成独特的盆地型生态环境特征,年降雨量在600~800mm左右,植被主要为针叶林。生态格局建设范围依托自然地理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在基础和景观生态的分布构建景观生态格局。已经建立的风景园林有:以山水为特色的济南黄河森林公园、珍贵植物群泉城公园、章丘植物园和大明湖扩建工程等。对于济南及其周边的生态保护起到推动作用。

6 结语

景观生态格局反洗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景观生态格局地分析和风景园林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得出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参考,为建设风景园林提供理论基础。大力研究景观生态格局对于环境的保护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文5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规划

中图分类号:S688;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03-01

引言:S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植物配置与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未来扩张发展的要求,在各方面都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导,要合理的进行当地自然植被和后来移入的人造布景的规划设计,适应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

1 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原则

1.1 生态性

生态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风景园林中的植物的主要作用是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选择植物种群及安排植物空间结构时要按照植物的生长条件进行,确保植物之间能够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植物种群的生长与繁衍,形成错综复杂的植物群落系统,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作用。

1.2 地域性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域性,要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植物配置与规划时要遵循地域性原则,重点展示地方特色植物,体现城市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素养。

1.3 经济性

风景园林设计规划的过程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植物配置及规划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经济性原则,经过景观的功能需求及地理位置控制植物配置及规划的成本。为了有效地减少成本,在充分满足景观胡前提下,植物配置过程中可以尽量选择寿命长、生长速度适中、耐修剪、可以粗放管理的植物种类。

1.4 统一性

设计人员在配置及规划植物时,要能够综合考虑植物生长过程中色彩、树形、比例、线条等等方面的变化,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使得整个园林的风景更加的协调、统一,保证植物质地、色彩、枝叶搭配的均衡性,要能够根据周边的环境,使得整个布局错落有致,颜色浓淡适宜,从而增加园林的美观性、和谐性。

1.5 环保性

每一种树木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城市园林或居民区配置树木时,应参考各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树种,净化城市的空气环境、调节气候,从而促进区域的生态平衡。

2 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方法

2.1 有机结合花草丛木

有机的结合花、叶两者之间的比例,做好绿叶配红花比,不要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单调的绿叶、单调的红花,选择合适的比例,促使植物配置的美观功能彰显出来。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植物四季的不同变化,对于其存在的不同景色构成的景色进行分析。

2.2 多层次的搭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搭配不同颜色树种,实现高低错落树木的搭配,发挥出错落有致的搭配效果,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在发挥上述效益的基础上还可以促使其逐渐完成独特景观形状的构建,进而从根本上体现地域的实际特色,反应其地域植物形态。

2.3 整体性布局

依据风景园林建设的地形特点、地理环境予以充分考虑,植物应该要尽量选择当地种类,既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又能够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在对本地植物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也可以将一些已经引种成功的外来植物引入使用。在风景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中,务必从植物景观的整体布局出发,根据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规划选择合适的植物总体框架。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在栽植的时候,可以科学的选择生态位置进行栽植。

3 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水平

3.1 构建适用性园林植物数据库

园林植物数据库的构建可以大大方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者的工作,协助其进行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园林植物数据库主要包含文字与图片两大部分,需要包含园林管理、植物审美、生态性状、园林人文条件等大量有用信息,植物配置与规划要求按照数据库中的植物的形态与生长特征进行疏密协调。同时,数据库还要及时更新,不能出现数据库信息与设计者关注的植物属性信息相差较大的情况。

3.2 各方面规划统筹

准确的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以获得保质保量的初始条件,建设地区的水文地质、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与微量元素、气象一般情况及其变化幅度和已有的植被覆盖分布情况都需要有近几年来的数据支持。在配置与规划之前需要了解清楚已有植被的生长状况,如树龄、高度、冠幅、寿命、病虫害的敏感性和是否需要特殊养护,在尽可能利用已有植被的基础上,再考虑人为引入新的植物景观,对周边的绿化用地概况进行考察和总结,后期人为引入的植物景观不能是强制加入环境中,而应该和谐融入、互利共生。最后,对所有收集到的信息,专业的设计师要尽心分析概括,归纳出该地区特定的风景园林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3.3 结合施工管理

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是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大工程,植物景观面积、规模较大,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及设计调整三个阶段,在规划和施工阶段,要关注植物的周期变化,包括季相变化和近、远景规划,不断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梳理理论研究的思路,逐渐补充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规范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最终为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套与规划提供一套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工作方法。

4 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的重要性

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可以给人们生活的环境带来美的享受,为人们生活提供修生养性的地方,植物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因为植物可以借助光能以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产生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供植物体利用,在生态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如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配置,合理利用时间与空间,再精心挑选一些和当地环境相匹配的植物,建立一个人工的植物群落,就可以为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保障。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要注意生态性、地域性、地域性、统一性、环保性等原则,合理应用有机结合花草丛木、多层次的搭配、整体性布局等方法,通过构建适用性园林植物数据库、各方面规划统筹、结合施工管理等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水平,促进植物配套与规划的合理性,为人们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可持续性强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颖,秦晓胶.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探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45.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范文6

2、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在长期的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与工程实践中,在全国业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并得到国际风景园林学术界的肯定,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为基础,我系开始推进和实施国际化专业教育和发展理念,学科领域和内涵进一步拓展,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景观的空间形态美学、环境生态绿化、行为心理文化为学科发展核心,以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景观与园林设计、景观工程技术与园林植物应用为专业建设方向和重点的新的学科发展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

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致力于引领和促进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学院现已建设成为全国园林专业的排头兵,多年在全国207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名列前茅,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排名全国第一。

4、清华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景观与园林设计的传统传承自1951年造园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在清华大学建筑学学科体系内得以延续,继吴良镛先生将风景园林专业整合入广义建筑学学术框架体系后,199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建由孙凤岐任所长的景观园林研究所, 2003年成立建筑学院景观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