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1
关键词: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53-02
科技文化是被科技改造后的文化,它肇始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带动因素。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学技术以第一生产力的姿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力地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心态,经济效益成为评价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准。科学技术树立的那种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品质以及崇尚科学的精神追求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袤的舞台。
一、科技文化的推动力
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科技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强推动力,它们的发展可以产生新的产业链条,并呈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新的科技文化观念,推动着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被科技发展打上时代烙印的文化,我们称之为科技文化。
全球化大生产发展的今天,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动力。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每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引领着新的经济的高速增长。单纯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有限。科技创新带来的革命性的生产力变革是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科技进步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科技因素在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并且在经济进程中,科技的发展能催生新兴产业的出现,形成经济增长中新的增长点,新产品的问世以及生产中的成本降低,开辟新的市场领域,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文化,不仅仅包含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文化渗透带来的长远社会效应远比单纯的影响生产力更具有深远的作用力。它还为社会注入了新的理念,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催化剂和进步的源泉,使我们的社会元素更加丰富多彩,朝着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状态发展。目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要通过科技文化给予社会转型必要的影响,进入开放的、和谐的、稳定的现代文明社会,并且通过科技的影响选择一条最有效、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进程,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化成高度发达的社会。
科技文化在科技推动生产生活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灌输的是一种科技富强的理念,它推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源于科技进步又高于只是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追求。科技文化带来的那种人们广泛追求真知、渴望创新、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的局限,把科技创新纳入了人类生存的必需里。
除此之外,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式要以自主创新为主,依托现有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发展新思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通过创新的形式突出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不能简单地通过引进技术,要通过学习,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发展科技文化的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服务。
二、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各方的共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不可逆转。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沿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好福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推进海西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海西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海西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福建海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有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调整、优化海西产业结构,推进海西产业升级的诉求显得十分强烈。
发挥福建海西区域地理优势,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忽视了产业联动和海陆联动的重要性,没能充分发挥工业集聚协作的优越性,使现有工业产业的集聚度不足。福建海西经济的发展需要顾全海西经济区域的大局,以区域经济为主导定位产业的发展,均衡利益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
(二)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倾向于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倾向于粗放式经营方式――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建设规模,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和经济运行质量。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缓慢;工业生产中物耗高、产品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能源利用率低;资金利用效益低下,产品质量没有保证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要素和资源利用效益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海西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再继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三)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的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作为海峡西岸的主体,肩负着经济发展与政治战略的双重使命。
1.承担闽台产业链建设的重任
福建与台湾在气候和产业类型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互补性的闽台产业链条,使得福建经济的建设处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的特殊位子。福建经济作为直接与台湾经济息息相关的区域,更应改变传统的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延长产业链,在高层次上协调海西产业分布格局,实现福建经济自身的发展和对台湾经济的互补促进作用。
2.实现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战略目标
福建作为著名的侨乡和海西经济发展的主体,它的发展成果具有政治战略意义。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已不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只有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海西产业的优化重构升级,创建产业联合互动的新产业集群,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还能吸引侨资,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展现国威,示我中华富强。中国的和平崛起,归根到底要依赖于经济的崛起。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其经济的欣欣向荣上。经济的发展,是党和国家正确指导方针的正确引导。经济的繁荣呼之而来的民族向心力和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意义远在单纯的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之上,具有不可小觑的政治战略目的。
三、科技文化与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海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国家政策的偏重为海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经济建设发展的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经济建设搭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布局扶持政策的重点倾斜。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双重作用的必然。
福建海岸线长,是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所在。但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很难发挥出来。最关键的是,海西建设中经济发展受到了创新能力的制约,随之带来的就是产业结构存在问题,能源和资源的浪费,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科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限。
现在,我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要求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环境下,我们要转变那种旧式的只为经济的增长而运转经济增长模式,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塑造经济发展的新的广阔前景。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最有力的支持因素就是科技文化的注入。推动经济的发展,最具活力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随之又引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生产生活理念的剧变。首先,要运用科技文化手段,发掘有力的发展模式,通过科技文化方式渗透产业结构模式的调整,以便稳步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使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科技文化对产业的影响,加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调整结构,形成产业高端,科技规模化的模式。在高新技术上,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完善产业职能。
科技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不断变革以激发生产力潜力的变革思想。因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就合乎情理地成为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必要变革。在变革中,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方式转型中的支撑作用。在技术上,勇于创新,致力于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的开拓与尝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技术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与优化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相结合,并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体制,以增强科技创新技术的储备,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在思想上,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了解科学技术转变经济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海西经济现存状况的同时,勇于追求真知,不断思考,不断要求进步。在科技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道路上,敢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教条僵化体制。科学地运用科技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了社会要求革新进步的良好的精神氛围。
海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又能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进海西经济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亦深入影响渗透着科技文化的理念。
科技文化与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密不可分,相互协调发展。海峡西岸的经济建设,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投入大量资本、科研技术与人文关注。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非常有效且势在必行的发展经济的举措。借助科技文化的支持,并大力促进科技文化的创新进步,是海西经济建设的关键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关义.论科技进步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J].甘肃社会科学,1997(2).
[2]王斌.西方的科技文化与中国的政治文化[J].学术论坛,2009(2).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2
关键词:楼面裂缝;原因;防治措施
建筑结构产生裂缝是很普遍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受弯构件总是带裂缝工作的,但在现实的建筑中,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在这里主要讨论砼楼板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防治。
一、楼面裂缝种类
1、结构裂缝,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墙体刚度相对增大,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45°斜裂缝,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2、温差裂缝。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3、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二、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一)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外掺剂;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最后一方面建立好控制体系严格控制砼的用水量(不大于180kg/m3),不允许随意对商品砼加水;严格控制掺和料的用量,对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水泥用量的15%,矿粉掺量不超过水泥用量的20%;有条件时,在砼中加入纤维等抗裂材料。
(二)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可防治楼面裂缝:
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保护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而在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大量人员走动、踩踏造成了上层钢筋容易弯曲、变形。所以.这些原因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在楼梯、施工缝等频繁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施工人员通行。
(2)、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600 niFn(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特别是对于细小的钢筋,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尽可能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绑扎完板底钢筋后,线管预埋和模板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 mm,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 mm。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由于目前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质量和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这就使大开间的楼面非常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而引起受力裂缝,而且这种裂缝一旦形成就是永久裂缝。对于这类裂缝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主体结构施工速度方面不能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定要保证(不宜小于24小时),以确保楼面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2)、在楼面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之内,尽量避免吊卸较重的大宗材料和大量人员进行钢筋绑扎施工,并且在吊运少量的材料时做到轻卸、轻放、不得将材料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集中荷载。
(3)、对于大开间的楼面应在模板支撑架搭设前就预先采用加密立杆以增加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在已浇筑的楼面上铺设木模以扩散压力,进一步防止裂缝发生。
(4)、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 m2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 mm)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三)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
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
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越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越大。从设计角度看,应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砼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
(四)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
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三、结束语
文章从设计及施工的角度,结合工程实践经验,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的方法,对类似的加固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施工中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监督,裂缝的通病是可以防冶的。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3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依靠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打开了我国快速发展的腾飞局势。而今天,中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日益面临着挑战,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本文结合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以我国目前的低碳发展形势为依托,展望中国未来的低碳发展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金融 气候变化 经济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兴起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触及粮食、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加之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面临机遇,更需要迎接挑战。
二、中国面对的低碳经济的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之路”与发达国家表现出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多数已经在上世纪完成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当前的任务主要是减少碳排放量,保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的新增长。而中国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承担着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任务,减少贫困,同时要兼顾能源安全和碳排放的减少。
1.人口的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这也毋庸置疑的成为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其碳的排放量的基数就很可能大过了其他国家的几倍。人口的压力为中国低碳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的挑战。
2.工业化水平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让全世界有目共睹,而这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经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靠着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传统企业的发展又多是依赖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资源型发展方式带动的。显而易见,这样的粗放型增长和低碳经济的要求是相悖的。亟待我们提高的工业化水平,成为制约我国低碳发展的又一障碍。
3.科学技术水平
21世纪是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技术进步对于中国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会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能源的过度浪费,有利于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讲,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也必然会带动我国经济对能源的进一步需求。如此看来,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双重效果,在降低能源利用的同时,也加剧了能源总量的消耗。
三、中国低碳发展的路径
1.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和规划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体现出超前的领导作用,积极号召广大的人民,尤其是企业参与到低碳环保的活动中来。应倡导建立企业相互学习的机制,让企业相互之间促进节能减排的学习与应用,使低碳参与化,平民化,体系化。
2.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
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面对“低碳”这个新生的事物,我们同样可以采取“试点”的方法。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进一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低碳产业尤其可以在电力、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寻求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对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共物品,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减碳任务的。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我们的技术创新水平,积极要求我国的企业达到国际上的标准。届时,中国也可以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参与到这些国际标准的制度中来。
中国选择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符合了全球对气候和环境的要求。中国能否迅速走上这条新兴的发展路子,完全取决于中国的政策方针制定和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也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由高能耗到低碳发展的跨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索尼亚•拉巴特,罗得尼R.怀特.碳金融.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4
【关键词】楼面裂缝;原因;防治措施
1 引言
随着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住宅建设中,用现浇楼板形式替代预应力空心板楼面形式,解决了预应力空心楼板拼缝纵裂的质量通病,加强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在相当一部分现浇楼面结构中,在边跨板面出现顺板外缘裂缝,在房屋角部板面往往出现呈等腰三角形的45°斜裂缝等。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已成为住宅工程最严重的质量通病之一。
2 裂缝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2.1 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处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并根据成本投入比例,相应和合理地提高商品砼的市场价格(特别是用于地下室和住宅楼面工程的砼),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砼外掺剂,改善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建立好控制体系(即按技术导则中第二条执行),是一项改善商品砼质量和性能的根本性工作.
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2.2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2.2.1 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 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 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
2.2.2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 mm,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 mm.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2.2.3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 d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 d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 h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 d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2)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3)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4)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 m2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 mm)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3 结束语
文章从设计及施工的角度,结合工程实践经验,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的方法,对类似的加固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施工中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监督,裂缝的通病是可以防冶的。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5
论文摘要: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累效应称之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利弊交织的双重作用。人们应从研究主体自身以及客观体制等层面采取必要措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一是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二是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三是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亦即“马太效应”,是一种难以避免并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客观现象。“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影响。在发挥“马太效应”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控制相结合,从研究主体自身与客观制度等层面采取多种措施,抑制“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一、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
应该承认,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引导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动机经常是复合的,既有崇高的精神探索,也不乏一定的功利目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个人或公众利益的关系越来越直接而且紧密。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脱不开多种利益关系。在科学技术研究日趋职业化的今天,必须在满足国家、公众利益的同时满足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使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生存需求得到保障。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大多数人注定要处于金字塔结构的中下层,取得辉煌成就的只能是少数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同时也要求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大力提倡以“求实、创新、献身、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居里夫人说过:“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他们虽不忘记大众的福利,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在今天,这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代科学家一直在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种精神。已故著名科学家王选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王选先生面对尘世庸俗和种种诱惑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和冷静,面对浮躁和急功近利始终坚守着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曾说过,“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当前少数青年科研人员心态浮躁,耐不住清贫,在其眼中科研已经不是为了揭示真理和造福社会,而是追求名利的途径。少数人贪欲膨胀,为了获得声名地位,甚至不择手段,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应通过各种渠道的渗透,使科学精神被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所掌握,并体现在其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摒弃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发扬团队精神,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即便身处底层或逆境之中,仍努力做到力戒浮躁,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乐于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二、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在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
形成梯次结构合理、充满竞争意识又富于团队精神、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术权威的形成,某一学科领域形成权威则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权威一旦形成之后,可以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继续向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不但以其卓越的学识素养更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追悼居里夫人时指出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但如果学术权威本身道德失衡,缺乏学术民主,压制不同学术观点,则可能造成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多数默默无闻者特别是年轻人才难以顺利成长,甚至造成科学蒙难现象。减少这种现象出现的措施之一是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倡导科学道德。
科学技术共同体成员除了要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格守其职业道德之外,还要不断强化其科学道德意识,以此约束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学术前辈应率先垂范,虚怀若谷,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若干自律规定》所倡导的那样:“发扬学术民主,努力培育新人。要甘为人梯,为新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并支持新人超过自己。”应善于培养人才、举荐人才,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担负起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科技史上,巴罗推荐牛顿,爱因斯坦提携英菲尔德,熊庆来发现并栽培华罗庚等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三、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研发经费逐年增加,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提高到2. 5%左右。如何保证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科技投人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改变由于多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科研资源浪费状况,国家近年来已从政策体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限项申请规定;各类科研经费已经在向年轻科技人才倾斜,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计划”等,各地区亦有相应措施。但应看到,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也常常是一些业绩卓著者,仍有“马太效应”的痕迹。目前我国科技投人管理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投人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注重资历和项目,轻视对科技成果质量与数量的“科研能效比”评价;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这种状况会使得过量占有科研资源的少数人全无担心之意,科研资源浪费的情况难以根本扭转,事实上在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何既保证集中优势兵力,又给默默无闻者的创新以雪中送炭的支持,遏制“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保证科研资源的最佳利用,仍是需要深人研究的问题。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适度控制优势累积,处理好优势累积与创新的关系。如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对科研产出成果的系统量化评价及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数量和真实社会效应等产出要素进行科学评价,使那些低投人而高产出的能力型科技人才能够占有科研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务院准备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应改革重量不重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近年来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为保证高等学校科研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保证。但某些不正常的情况亦相伴而生,部分高等学校以科研项目来“圈钱”的做法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现实。此种现象的出现与高等学校内部普遍采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的负面导向具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类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GDP指标式考核,科研项目、论文等经折算后量化为教学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受聘岗位的主要评判依据。这种评价体系曾对促进高等学校科研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最大弊端为重量不重质。为了通过考评,许多人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寻求各种关系跑项目、发论文,却又往往难以奏效,而某些人则利用其学术权威地位甚至官本位来申请科研经费,得以占有大量科研资源。有鉴于此,高等学校应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科研评价体系。
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应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建立学术平等机制,良好的交流机制等,为默默无闻者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年轻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为年轻科技人才占有科研资源提供制度的保证。
四、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在于人们惯于用批评或道德谴责代替行政或法律的惩处,缺乏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条例。诱惑和利益相当可观,而损失与惩罚并不严重,那么有人心存侥幸、违规操作则在所难免。因此在强调科技工作者自身加强学术修养的同时,还需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机制及法规对少数人利用自身所取得的声望,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约束及惩治。
科技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一系列规范、程序和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价工作基础建设,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公正的科研基金、技奖励评价体系和规范有效的评审制度、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完善专家评价资格的认证、公开专家信誉度、严格对评审专家和被评审人建立信用档案、组织评价监督委员会、建立评价中介机构监督管理体系等制度,完善监督机构和机制。如日前发表的由国内人文社科界的109位知名学者联合签名的《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中所建议的那样:为促使主管机构认真严肃地处理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尽可能地使中国学术在一种健康和良性的环境中发展,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牵头成立由品行与学术成绩俱佳的学者组成的“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定期公开通报批评违纪者,并责成有关高等学校或研究单位给予相应纪律处分等。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范文6
知识经济时代革新了大规模能耗、物耗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将大幅度削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同时,生产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将大幅度降低社会物质流的密度与频数,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面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和开发资源,清洁工艺、清洁生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以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技术产业等的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石油化工、家电、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污染将大大降低,环境压力将大大减轻。此外,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很大改变,从业人员知识层次高,属于智能型劳动力,这就有利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增强和提高,有利于自觉地规范环境行为,参与环境保护。
二、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之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避免环境保护的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人引进资本运行领域,成为营运资本,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这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进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营管理者效益,形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歪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三、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培养高技术环保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