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理学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1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41-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课程,是生物学领域中实验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在我校,植物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近年来,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选择到中学教学,另一部分则选择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化实践,建立师范与非师范“立交桥”已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实施的重点。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特点,积极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课。大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基本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理论课教学。我们选用由植物生理学教学组成员参加的,汇集全国10所高等师范院校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合作编写的、王宝山主编的《植物生理学》[1]作为教材,以潘瑞帜、宋占午和曹仪植以及李合生等编写的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由于植物生理学涵盖内容广泛,系统性强,以植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相渗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已修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2]。在授课前,教师通过查看大量植物生理学教材、期刊文章以及学术会议上的最新进展,写出讲授提纲;授课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还要兼顾重点和难点的讲授,同时也要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

2.实验课。植物生理学实验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组成员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集体编写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3],该实验教材内容系统全面,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增加了部分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新技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基础上,了解更多先进的测定方法,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从事初中或高中教学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掌握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而对于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则更多的需要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4]。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在让学生知道古老实验方法的同时,学习先进的方法。如在光合速率测定中,我们不仅开设了简单可行的改良半叶法,还开设了使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学习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可以使用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改良半叶法,让学生知道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有机物即可;而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则要选用先进的仪器,才能获得精密可靠的实验数据。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1.理论课教学。我们在保留传统讲授法授课的同时,还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等新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由以前的全面讲授变为重点、难点讲授;由以前的书本知识讲授变为书本知识与研究进展并重;由只重“教法”向“教法”、“学法”并重转变;由传统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转变,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开展有近十年。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动画、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课堂信息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多;还借助于图片与动画等形成的生动界面,视觉鲜明、形象逼真,能将事物或现象化虚为实、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发挥文字和语言不能替代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5]。

2.实验课教学。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单独开设,隶属于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实验负责人、实验指导教师以及相关的实验准备人员。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教师讲清实验原理及基本要求后,重点观察并对学生的不当操作进行纠正;实验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老师批改后在下节课发放给学生,指出并纠正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室由高级实验师专门管理,配有多媒体演示系统和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充分满足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由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的各种实验仪器(如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系统、显微摄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和河南省高校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组培室及其中试转化基地,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了解相关老师的科研工作,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为了加强对实验的管理,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学生必须穿白大褂进行实验,教师必须穿白大褂且佩戴胸卡指导实验,每间实验室还配备有摄像头。这样可以使植物生理学实验室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划和标准化。

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植物生理学课程组教师利用多年来对铁棍山药、怀地黄、、牡丹等植物进行科学研究的优势,将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有机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植物生理学实验。我们在对“四大怀药”组织培养的研究中发现,怀叶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能力比较强,于是我们就将其叶片作为设计性实验――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材料,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容易观察到叶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器官的过程,而且还使同学们观察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配比不同,得到的效果不同,从而使学生在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中所学到的激素调控理论在他们自己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这样,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验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教学质量,而且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2.鼓励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十多年来,植物生理学课程组的教师先后主持有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余项。我们积极鼓励学有余力且对植物生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如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怀地黄脱毒快繁技术研究的中试转化”的实施中,就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参与到怀地黄脱毒试管苗的快繁、生根、驯化移栽以及大田生长发育观察等各个环节中。将要毕业的大四学生则以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参与到老师们主持的科研项目。同学们通过亲身参加科研活动,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开拓了科研思路,树立起正确的科研观点。同时,学生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懂得从事科学研究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指导大学生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我们鼓励对植物生理学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小组成员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或自选课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项目申请书、制作PPT、申请答辩,获得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资助二十余项。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大学生查阅、分析文献资料以及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还使他们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培养了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通过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我们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创新育人的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全面提高了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如我院历届学生对植物生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说此门课程一直是最好的课程之一,很多学生对植物生理学及其相关选修课程(如植物组织培养、高级植物生理学等)感兴趣;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第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河南师范大学第三届大学生科研项目优秀成果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主持人及其主要成员,大部分都进入中科院或全国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宝山.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2版,2007.

[2]刘雪凝.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3.

[3]刘萍,李明军.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7.

[4]陈明霞,张晓丽,刘萍,李明军.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尝试[J].教师,2011,(98):101-102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2

植物生理学课外学习活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园艺、蔬菜、种子和生物技术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与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生产、设施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药用植物栽培和食品贮藏加工等领域密切相关,具有理论性强、发展快、知识点多、需要大量记忆、与生产联系紧密等特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在教学内容速增、学时紧缩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加强课外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环节,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核模式难以圆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特性。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基本上是不同专业授课内容基本相同,考试试题相同,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课其“基础”与“专业”的桥梁作用。该教学和考核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依据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许多学生靠上课记笔记、考前背试题,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学科最新进展。第三,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个人为考核对象的传统考核模式,虽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习惯,但不利于学生团队协助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第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为此,本文根据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科建设特色和地域农业经济特点,以课堂教育引导为起点,以课外主题活动为渠道,结合导师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上进行了探索。

二、课外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1.查文献撰写论文

生物科学如植物生理学学科发展迅猛,近年来在植物营养生理、抗逆生理、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和细胞信号转导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课本上的知识远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为此,与课本知识体系――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主要分为4篇――代谢生理篇、信号转导篇、发育生理篇、逆境生理篇)相结合,在开课时就要求学生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报道,让学生自主选题,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撰写微型进展论文。如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写的“ABA信号转导进展”和农学专业学生写的“玉米的抗旱栽培生理”,等等。该形式的课外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电脑操作、分工合作、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

2.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关注本专业知识与人们生活、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书籍和新闻报道,开展信息收集活动。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与植物生理学有关的研究进展和新闻报道;蕴含植物生理学知识的农谚或谚语;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问题;以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或专业技能;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植物生理学的联系,等等。如“滨海盐碱地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代替农药肥料”“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雷雨发庄稼”“知名校友――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等等。通过该活动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从事植物生产相关领域工作的热情。

3.接触实践团队合作演讲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协作能力较为欠缺,接触农业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根据专业基础课密切联系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基地,借助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的优势,通过课外活动接触实践,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关注生产实践中蕴含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最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演讲的形式展示合作的成果。如“设施农业与植物生理学”和“果园管理中的植物生理学知识”,等等。该活动促使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4.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通过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科研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于是,我们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如“参与气孔运动调控的新组分-硫化氢”和“牡丹叶片早衰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等等。多名同学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其中2008级叶青同学的“H2O2介导H2S诱导的拟南芥气孔关闭”发表在《植物生理学报》上。该活动在促进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巩固知识、娴熟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三、实施课外学习活动的成效

1.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

与生活和专业密切联系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过程考核所占比重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学生自律能力提高,上课出勤率提高。促使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关注本领域相关新闻,积极参加课外实践的习惯。

2.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新活力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收集的信息和撰写的科研进展论文,也为任课教师补充课程内容,注入生机和活力提供了资料,有的甚至激发了科研新思路。如2011级生物技术的学生课外收集了121条谚语,近20首诗词,71条相关新闻。此外,个别学生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了新的突破点,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老师课题的申报提供了重要基础。

3.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有所增强

统计学生关心的植物生产类的相关问题和新闻结果显示,西南5省干旱、山东东营的盐碱地开发项目、高光能系列农膜和果树反光膜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生产结构与成本等主题所占比例最高,说明学生更加关注本专业技术发展,对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有极大的帮助,激发了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热情。

4.基础课与专业课间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将“以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或专业技能”和“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植物生理学的联系”列入学生的信息收集范畴,归于课程成绩,同时增加了“本年度植物生理学理论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附加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茫然感,促使学生早了解专业,调动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5.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增强

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调研和演讲,教师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分工、合作和表达能力)赋予分值,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曾有个同学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没有与其他同学组队,个人下很大的功夫查阅了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收集了相关的图片,但只做了一部分。教师一方面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指出他的协作意识不足,如果他和大家一起做就可以完成的更好。团队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社会调查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为他们今后参与工作面试(如应聘面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是地方农业院校实现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植物生理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同时探讨活动成绩在学生课程考核中的比例,以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滕中华,宗学凤,王三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农林类专业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规范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55-58.

[2]何淼,何洪,彭晓南.彭晓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7-100.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3

【关键词】课题研究;生物学原理;生物科学素养;能力

笔者参加了我校报批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其研究的项目之一。为了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兹将本人负责的项目作如下总结: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平台。生物学原理科学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中心特点是,理解重要的科学观念,懂得科学技术潜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备科学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个人决策或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之中 。生物学原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呈现了生物科学的事实观念和特点,而且还呈现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造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

生物学原理的重要特点生物学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生命活动中的本质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 。生命性生物学原理重要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生命活动规律重要表现在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化、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生物学原理是围绕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综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样性,生命系统具有少层次性,而且是高度组织化的,如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上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原理,但每一具体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许少原理不仅超越了生物科学单一学科分支的范畴,涉及到各种生物类群,而且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近代生物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更加注重了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因此,生物学原理的综合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和空间 。

加强生物学中心观念的教学生物学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学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生物学知识,它反映了生物学事实或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形成生物学观念和掌握生物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学观念是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基础,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生物学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从生命活动变化中去进一步地理解巩固生物学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观念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就无从谈起 。加强观念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创设便于理解观念的良好环境,提供探索生物学观念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素质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接合,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的教育形式下,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相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实践相互脱节,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技术、技能等能力极其低下,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现在每个初中生毕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使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领悟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将有助于生物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生物课培养学生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笔者根据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经验,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利用生物学原理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微生物、实验等五个方面。例如实验教学方面,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样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协作精神。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实验课和理论课、活动课、课外实习、野外考察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教学开放空间向课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学实验中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以野外的植物为材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花及果实的类型,植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植物生活环境适应性,使学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问题,开阔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和思想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成“主动吸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能力、信息收集鉴别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1]。

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以及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学新课程开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作为生物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TS教育的效果。课堂上若选择一些学生感谢到亲切、实在、能接触到相关问题或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4

物理模型,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探索物体运动发展变化的奥秘,运用物理学的思维思想方法和实验检验手段。构建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和建构过程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如何让学生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建构,来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呢?本文以《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设计一个学生活动方案,帮助学生通过对物理模型的构建,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活动介绍

1.提出问题

在进行原子的核式结构概念学习之前,首先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此处原子的核式结构问题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出发逐步引导而设计的。具体如下:

教师出示两个鸡蛋,同时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1:两个鸡蛋一个生的一个熟的,如果要将它们区分开来,怎么办?

问题2:如果你不想打碎它,该怎么办?

问题3:谈到它的内部成分及分布情况时,头脑里会呈现出哪些画面?

在提出上述三个问题之后,由学生自行探讨,并踊跃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教师明确指出:刚才大家的思考过程就是科学家最为常用的对科学探索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实现了从观察到假设,从假设到构建模型,最终进行实验论证的整个过程。

接着,教师回归正题,继续提出和知识点紧密结合的问题。

问题4: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管的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如果你是科学家,发现电子后你会思考什么?

问题5:原子中的正负电荷是如何分布的,请说出你的猜想?

抛出这两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2.引导学生构建模型并分析模型

学生讨论并发言之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当时的研究过程,许多科学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模型的猜想与建立,但在这些模型中,影响最大且最广泛的模型是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同时出示枣糕模型的PPT。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枣糕模型在当时来说是很成功的,因为它解释了当时发现的一些物理现象。此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枣糕模型,指出该模型的主要特征。当有学生指出“枣糕模型并不是实心的”这一分析结果后,教师及时切入课题,向学生提问,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枣糕模型并不是实心的呢?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继续逐渐引导:一个物理模型构建出来后,还要用实验来检验,枣糕模型代表了微观世界中的原子,但原子的结构是不是和枣糕模型类似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所进行的实验叫“微观粒子碰撞法”,并告诉学生,该方法是探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在1903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就利

用了这种方法,他用电子射到金属膜上,发现电子很容易就穿透了原子,这说明了什么,是否就验证了原子和枣糕模型一样,并不是实心的。

3.进行实验验证

在前面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进行粒子散射的具体实验演示,但由于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装置包括有放射源、荧光屏与金箔等不同的部分,这些装置不容易收集,所以,教师使用了PPT动画为学生演示模拟实验,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粒子散射实验的印象,有利于后面理论教学的理解。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出,在金箔的周围,望远镜以及屏幕都围绕其进行圆周运动,由此能够观察出很多的粒子进行了金箔穿透,但角度却不同,此外,通过实验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实验及观察工作进行了解。

借助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后得到结果,大部分粒子前进的方向是按照原来方向的,只有少部分粒子前进角度发生了改变,而有极少的一部分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方向改变。此时,学生针对实验的结果继续展开讨论。

4.模型延伸

教师进一步利用汤姆生枣糕模型,并根据实验结果,再一次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6: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部分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现

象,是和电子碰撞之后产生的吗?

问题7:在原子附近是否会存在一部分正电荷使α粒子产生

大角度的方向偏移?

问题8:你能想象得到原子中存在的正电荷以及质量是怎么

样分布的吗?什么样的分布情况才能让上述α粒子出现了大角度的偏转?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的辅助解答。

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让他们成为各类物理问题分析、构建模型与解决的真正主动者。

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传统教育的主导者逐步转变为一个辅导者,只需要将问题抛出,并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评价便可以完成大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只在某些关键点进行点拨即可。

二、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构建经历了模型猜

想―构建模型―验证模型―模型延伸四个阶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所产生的创新是一个学生获得进步的灵魂,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基础和重要动力,在物理模型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情境,尽可能少地去阻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

展,实现学生对物理问题解决和物理模型分析的创新,最终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物理模型的构建思路和方法,这正是未来物理模型教学努力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5

关键词:人格感染力;实验;设计教学过程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因此,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能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当然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都希望把课上好,上课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许多老师都有一些很好的“绝招”,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任何一种“绝招”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场合。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感染力

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是教师内在多种素质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是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能力、性情等全方位的修养。一方面,它以一种无声的语言感召学生,如教师人格感染力所展现出对学生的善良和慈爱、信任和宽容以及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都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另一方面,它将自身的综合素质外化于教学和生活之中,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如教师人格感染力所展现的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快速、敏捷的反映,对问题精辟的分析,会使学生仰慕、崇拜,产生“见贤思齐”的影响,增强内驱力,实现潜在智能向现实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转化。他们会像老师一样追求宽广的知识面,科学的思维方法。会让学生由喜欢你这个教师从而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物理课,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实验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些良好的契机,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课教学中适量增加实验导入

如在学气压一节时,我们可以用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还有在学习平面镜时用魔术表演导入:魔术师将一个四周封闭、一面开通的方形空箱向观众展示,取10元纸币从空箱顶端投币口中放入,结果10元纸币竟不翼而飞,这是什么道理呢?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2、增强实验内容的生活化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物理实验教学应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物理课程标准要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要求物理实验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实验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物理实验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再如学习了惯性概念后,用鸡蛋来做观察物体惯性的实验。由于学生担心鸡蛋会滚下来,他们的注意力很自然的被吸引到讲台上来。随着有机玻璃片被打飞,鸡蛋安然落入水中,学生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再告诉学生鸡蛋是空的,里边放了钉子,使得重心降低,像一个不倒翁,不少学生开心地笑了。在欢笑声中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这样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且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以科学美的享受,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积极情感的培养。

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如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故事法、游戏法、辩论法、演示法、竞赛法等激发兴趣的做法引入课堂,适当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抱着好奇的心理去认真听教师讲课;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出疑问,激励诱导学生,让一些平时常被冷落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生活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所谓“教无定法”,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而已。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用心研究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始终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在首位,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使每个学生都喜欢上物理课、都有信心去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理学范文6

关键词:实验 动手 动嘴 动脑

过去上课习惯用讲授法来上课,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头是道。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做题目的时候又什么都说不清,更别说举一反三。一遇到新问题会茫然不知所措。经常听家长、老师说:“上课都听得懂,一到做作业、考试都不行了。”而我们老师经常在拿到试卷时,心理颇安慰,因为试卷题目都讲过。可一旦改出来出乎意料,看来,讲授法虽有它的优点,但教学效果要打折扣,讲授法只能培养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是必要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是关键。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动”指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性,使之得到不断发展。并且保证每节课都做到精力充沛地、满腔热血地登上讲台,用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自觉学习。

一、让学生动手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从观察和实验经过归纳和推理总结出来的。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一)课本上凡是分组实验,我肯定让每位学生亲自做。先让学生预习一遍,上课时,让学生将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讲述一遍,教师强调一下注意的地方,再让学生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二)课本里的一些演示实验,有条件的我都会让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做。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凸透镜的会聚实验、测摩擦力大小及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等。同样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说实验步骤,并且鼓励学生再做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会的再问老师。如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这实验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他在用弹簧秤拉物体时,弹簧秤的示数会变化。这时我问学生为什么?有个别学生提到,因为物体要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没有,示数就会变化,我再进一步解释、强调,必须使物体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要等弹簧秤示数稳定再读数,这时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讲到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的多时也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秤拉小车,一次轮子朝上,一次轮子朝下,明显弹簧秤有一定示数,一下子就明白了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三)不能让每位同学都动手的演示实验,也要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让部分学生动。如教师在演示时,让学生上来读数、观察现象等。

(四)有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器具,如“土电话”。让学生上课前在家做好,再在课堂上表演用“土电话”来对话,让学生感受下固体也能传声。

(五)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如讲到惯性现象时,我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能体现惯性现象的实验,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在书上面放一个物体,快速抽动书本,物体会落在正下方,然后让一学生上台表演,并试着解释此惯性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已经知道用实验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让学生动嘴

在课堂上,我很注意让学生动嘴,这几乎贯穿整堂课之中。

(一)讲到某物理概念或物理知识的时候,我一定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来解释的物理现象例子,如讲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相对于参照物,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我让学生举例,学生举出两个并排行走的人,以对方为参照物,认识静止的,以树为参照物认识运动的。

(二)对于一些要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的问题,我总是试着让学生来讲,这样学生讲得时候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或表达不恰当的地方,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改正错误的地方。如在解释惯性现象时,学生在表达上常会说“产生惯性”、“惯性作用”或者会说“惯性消失”这些都是错的。我们教师再加以改正。在学到大气压存在时,我让学生先上台来表演吸钢笔墨水过程,并讲述过程,这点学生讲述的比较好,然后我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学生会说手挤压橡皮管,将橡皮管的空气全部挤走等。解释用吸管将饮料吸进嘴里时,学生会解释成先将嘴里的空气吸走等,这些都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不让学生讲出来,教师怎么都不会想到学生是这么想的。

(三)每节课上都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包括一些基础题、层次训练及能力拓展题等,在讲题目时,我总是让学生先把他们的答案讲出来,有的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我就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说说理由,最后师生一起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三、让学生动手、动嘴的同时也已经要求学生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