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范文1
一、思维导试图的优势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了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认为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博赞于19世纪60年明了思维导试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首先,思维导试图是用“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记忆或思考甚至是创作。
它能够使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重点,进而找到事物的本质。
其次,思维导试图可以轻松地将枯燥的信息变成活泼有趣、容易记忆的彩色图示。
它能加速资料积累,能便捷地根据信息彼此间的关联,进行系统分类、管理和应用。
再次,思维导试图在绘制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可激发联想与创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思维导试图制作简单,将主题放在中间,整个思维导试图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拓展,联想。
在制作思维导试图中,你可以记录下瞬间的灵感,也可以保留空白区,运用连线,图形,颜色表示,让你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试图的优势
思维导试图对历史课来说是一种优势,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包括了诸多知识。但是历史空间跨度大,史实太多,而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较繁琐,所以学生很容易记混。而初中的学生年龄下,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思维导试图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初中历史课中运用思维导试图,使许多空间、时间的、抽象的、理论的变得条理、形象,便于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它也能使学生手、脑、手运用,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1.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思维导试图融合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每个主题会使你的思维导视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主题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目”。母体和子目可以不断地扩展,可以说,思维导试图上的主题和子目就像手指上的关节一样可以不断延伸,增强空间性、思维性。在某种程度上思维导试图增强了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2.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同时初中历史也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初中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最重要的是初中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学生利用思维导试图勾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可见,思维导试图使记忆事半功倍。
3.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师生共同收集材料、整理的信息,然后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制作思维导试图。可以将历史知识分层次,分部分进行绘图。在此环节可让每个学生负责绘制图的一部分,进行发散思维,激发灵感;然后交换任务,根据本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在前一个同学绘制的基础上,补充,或者加上自己的简介。在制作过程,教师既可以参与也可以指导。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兴趣,也让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维导试图在初中历史课中运用的实践
新课程形势下,小组分工合作成为普遍的形式。我们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课内容。
1.准备一张白纸和彩色笔,在中央划出每课的课题,比如:初二上学期第一课,在纸的中央画出或写出“”这个主题。2.然后,从中心部分分出很多曲线或者直线,再在线上写下你要记忆的子目。比如说“的原因、时间、结果、影响等子目”。3.在子目的内容上进行扩展,写出子目的内容。4.在某些内容的旁边画上可表示其内容的的图画。总之,就是“写”与“画”双管齐下,使你的思维导试图既美观又实用。
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范文2
关键词 : 新课程 ; 历史教师;素质提升探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虽然近年来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但本人作为生活在边远农牧区的、工作在初级中学的、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想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切身感受试对此作一些探究,以此在于抛砖引玉,向各位同仁学习。
一、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 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1树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2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关注学生的心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4确立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习惯;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历史的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7不断提高专业化综合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8深入挖掘乡土历史,形成本校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课程。
三、农牧区初中历史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一)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国家教育部每年对西部师资培训给予了重点倾斜,举办不同种类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自治区教育厅规定,每五年内,教师要参加一次继续教育培训。同时也开展区级的培训。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是开展各类培训。面对这些,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抓住大好学习机会,尤其是中年教师要在学校教师中起好头,带好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努力投身教科研工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实践能力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归纳。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期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
(四)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每日进行教学反思,他号召广大青年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学日记。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要积极支持,努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教学才能走上一个新的起点。其次,学校要在课改方面出台制度,引导和发展教师走上课程改革道路,最后,学校要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如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历史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所以机制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历史教师新的历史重任,同时也为历史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舞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强素质,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就能在课改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主编,《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楠,《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新世界出版社
[4]施光跃,李荣,邬旭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历史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41-02
1 “互联网+”时代下历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1)丰富历史教学中的信息资源
新媒体平台拥有着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鲜明特征,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新媒体都为其提供了无限的信息来源。在这种全新的传播语境中,历史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与消化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课堂与书本,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得大量的历史学知识与信息。如此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历史学知识储备。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历史教学中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如在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中,理论性的知识点会让学生觉得异常枯燥,但加入了相应的纪录片片段,能让学生直观了解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这远比老师的口头讲述要明了具体的多。
2)创新历史教学中的授课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历史教学出现全新的授课形式。网络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至线上,历史教师在线下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辅以线上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知识传播途径,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只要是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将成为教学课堂。除此之外,云课堂、微信课堂等新的授课形式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学名师的授课,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弥补某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短板,使学生在新媒体的授课平台上接受最丰富最完备的历史学知识。
3)转变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媒介的“碎片化”及“去中心化” 也成为新媒体平台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自主化、普遍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在社会舆论中的话语权日益强化, 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众媒体权威的日益衰弱。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被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也收到了极大冲击,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化,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如此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增强了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无序性和混杂性使得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辨,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 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新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点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过多的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与信息的混杂。一方面,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严谨的辨别与筛选,极有可能将错误的知识与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带来严重的教学失误;另一方面,过于追求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可能会导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出现,任何新媒体技术都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知识内容才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过度使用新媒体工具,可能会使得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喧宾夺主,导致教师无法发挥其在教学过活动中理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摆正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新媒体技术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来利用新媒体技术,是获得事半功倍的关键。
其次,新媒体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其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接受和理解的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海量的网络教学信息却往往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吸取和消化网络信息的活动上,从而难以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与消化,使得学生在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后,未能进行足够的思考,最终反而使学生一无所获。因此资源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思维发展作为运用新技术媒体的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形成一个更好的认知。
3 新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成效
1)增强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都推出了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等,这些平台上聚集了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网络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合理地将网络公开课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用借助于教师的帮助,而能够自主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掌握与消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网络公开课对教师而言也大有裨益,教师在观看公开课的过程中可以吸取教学经验,加强专业素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如在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独立战争》中,生动详细地讲解了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这不但让历史老师的对独立战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并且,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强度,自由把握历史学习的节奏与进度。若有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微信等通讯软件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把握网络教学的重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自主化、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高效教学。
2)增强了历史教学中各方之间的互动性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不再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与主角。在全新的授课模式中,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辅助者,学生作为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得到真正的体现。特别是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它们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即时更新、随时沟通、跨平台交流等优势。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将微信转变成为具备历史教学、师生互动、家长参与等功能的教学平台。
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范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在实际的初中教学中我做了下面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加强历史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做好历史学科的课前预习,好处很多: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②预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③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加强记忆。④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起来。但是,在实践中历史科的课前预习工作却遇到种种阻力,初中的学生受升学率的影响,视历史为“陪读”学科,重视不够。在历史学科中考要求日益提高,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今天,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把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成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发掘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3、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
4、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①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②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四、开展活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1、观看影片。观看电影、电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直观、论文范文地再现某些重大的历史场景或历史活动,让学生完整地看一部电影如《珍珠港》,也让学生看一些电影片断,如《林则徐》“”壮举,看电影让学生超越时空,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初中历史线上教学范文5
根据本人的实践,我认为教材内容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源于课标制订者和教材编写者对现实情况的认识不足,有闭门造车之嫌。
首先是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估计太过于离谱,课标制订者显然高估了我国大多数中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能力。
相关课改专家口口声声说历史老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繁、难、偏、旧”的弊端,并且将改变这一现象做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理论的预设无可厚非,可是现实的操作却不尽人意。新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已经使不少中学历史教师颇为头疼,有些内容不少老师在大学期间压根就没有接触过。新的历史专业术语和新的概念比比皆是,导致教学过程步履惟艰。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是愉快地享受自主学习的激情,而是不得不愁眉苦脸地面对一些连他们老师也从没有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县重点中学,以农村学生居多,农村学生比之城镇学生当然并不具有先天的劣势,可是后天条件呢?在地球人都知道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今天,农村中学长期缺乏足够的办学条件,严重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绝大多数农村中学(依我经历,应当包括不少乡镇中学)只能勉强保证语数外的教学任务。对于历史科等科目,一来没有老师(即使有,也大多是半道出家的,专业不对口);二来不重视(从国家、社会到学生,从教育当局、学校到家长),无足轻重。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连历史科都没有接触过(媒体接触?电视?甚至闹出把电视剧里头的荒唐念头搬到课堂上来的笑话),何来知识储备?简直是痴人说梦话。所以,像笔者一样,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里很多老师被迫陷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讲解。把基本的东西交代清楚了,课堂也进行得差不多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我看来,实际操作尤难。
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长期接触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在参与新一轮课改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惰性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与努力。学生家长对新课改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认为送孩子来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让老师教的,现在你老师不教了,倒叫起我孩子自己学来,什么理。社会的压力,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让新课改在夹缝之中步履蹒跚。
其次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知识连接没有总体性的把握。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与要求,课标的内容与形式限制了教材编写的天地,致使现行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受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未能达到储备知识的目的,高中阶段很难达实现到课改的初衷。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模块形式进行的,按模块编写固然有优点,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啊。以为模块就是救苦救难的普世观音,一试就灵。。按通史章节编写教材,固然有其缺点,但最基本的知识连贯总算达到了,时间线索也十分清楚。中学生的联系与归纳能力有限,现行模块形式教材知识点之间时间和空间跨度之大往往是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根据实践,本人认为通史模式教材较为适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这种形式编写的教材(尤其是历史科)应考虑作为现阶段教材编写的重点形式。
再次,教学方法上有是“新”非“旧”的倾向
有些专家和一线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新”,从教育理念法到教学方都可以摆脱过去,甚而非难“以往”,给人以横空出世,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
中学阶段是人接受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外界和新奇有着充足的好奇,对未知世界和神秘领域也能保持较为持久的探索欲。但意志上不是很成熟,在遭遇挫折之后往往选择放弃,鲜有坚持者。所以,在入门之时应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交代最基本的历史线索。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应侧重于被动接受而辅之于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课堂教学)不必课课皆“新”,课课皆“动”,要知道,就连曾被人攻击和漫骂得体无完肤的科举制,也曾培养出苏轼等文豪;就连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大作《全球通史》中也对科举制的优点给予一定的肯定2。起码从理论上而言,科举制使不同身份的人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无论你是贵族贾宝玉还是平民范进先生。如今被攻击得一无是处的“旧教材和旧教育理念”也曾培养出参与研制“神舟”、“嫦娥”系列的和参与反思教育弊端的专家和学者。有些人为了宣扬新课改理念,刻意贬低、毁损建国以来的教育理念,否认过去的成绩。这种做法极为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展,轻则导致一些老师头脑短路无所适从,重则引起一些老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具体课题具体对待。不能一味求“新”求“动”,五花八门,花拳绣腿,看起来课堂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到头来却不知所云。
再者是对学校师资能力的要求远远脱离了现有的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
课改之后的高中历史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教师方面,必修一岳麓版教材共36课时,要求在一学期内授完两个模块,每周4课时。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年级有14个教学班,按要求至少需要4—5位历史教师,可目前只安排2位历史教师。所以根本无法按课改要求进行排课,只能每周2课时,每位教师多则8个教学班(教学班多则90人,少则70人),还要担任选修课教学任务。教师缺乏,课时不足,管理层水平跟不上去。试问,在这种情况之下,又如何做得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如何完善学生人格?学生方面,每个学期多达16门课,一时间,老师与学生同忙,课本与练习齐飞。用学生的话来说:什么都想学,可什么都学不到。有的学生家长甚至责怪学校加重学生负担,分散了学生精力。听吧,很让人恨其不争。我们的理论十分完美,几乎无缺可击。可是,理论必须符合现实。离开了现实,理论能生根发芽吗?教育是诗意的艺术,教育更是严谨的科学。良好的动机并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在开展之时就能拥有厚实的土壤,优秀的专家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课改一帆风顺。希望在以后的课改过程中要注意吸取来自底层教师的意见,更加完善祖国的教育事业。
此外,新课改的宣传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之中仍显得十分单薄,不足于吸引、争取和说服社会民众。国家对教育的关心和投入仍然远远不够,我国以往所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以有限而分配严重不均的教育资源来支撑庞大而复杂的新课程改革,不能不让人担忧新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不公平的又一次起点。教育资源越充足的地区,新课程改革就越容易取得成功,这些地区的教育“产品”将更符合新的高考选拔制度要求;而教育资源越贫乏的地区,新课程改革就越难取得成功,这些地区的孩子将很难符合新的高考选拔制度要求。这样一来,有些地区的孩子将在新一轮课改中注定成为我国特殊国情(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牺牲品。
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它事关民族兴亡和国家命运,教育的现在就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社会的发展需要合格的人,个人的发展需要全面的人。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神圣的职责,时代赋予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者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合格的人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全面的人的重要途径。谁在今天误了教育,教育注定将误他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我希望新课改是祖国教育事业脱胎换骨的一次机遇,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新课改带给他们的公平,希望教育能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臂之力。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