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 信息化校园网 校园网建设 网络性能 安全漏洞 管理繁琐 整体运行效率 用户管理 网络管理 业务管理

当前,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正在高校引发一场革命,颠覆校园本来运作的模式。各种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和手段的相继投入使用,改变着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管理人员的科研工作和对外合作。同时也不断渗透到老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校园信息化不仅仅只是学校业务模式的转变,更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心智模式的转变。

高校信息化战略是高校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未来学校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从2008年学龄人口达到了最高峰,并开始逐年下降,学校争夺生源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家全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学校的招生,对外的合作交流,重大的科研任务……这些关键业务,都会离不开学校自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未来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手段和保证。

校园信息化建设概括起来会在四个方面对整个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工作:1、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的多元化;2、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电子校务,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减少成本;3、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4、利用信息化校园手段促进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要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校园网,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自身的最大价值。在短短15年校园网建设历程,网络已经由最初的工具逐步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学校对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老师,各个院系对校园网的服务等级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校园网也面对着一些问题,诸如网络性能、安全漏洞、管理繁琐、整体运行效率下降等。校园网的发展不得不面对以下的瓶颈:

安全瓶颈:不安全的网络,就像没有围墙的院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骚扰和侵犯。随着病毒、蠕虫、黑客等“”的攻击手段呈多元化发展,单一的防护措施已经无法保卫校园网络安全。

管理瓶颈:面对用户群体庞大、网络节点众多的高校校园网,无法一体化管理众多的设备和用户、出现故障无法准确定位故障并解决问题、存在IP地址盗用、IP地址冲突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情况使得一般仅配备几名网管人员的高校,对管理和维护如此大规模的校园网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运营瓶颈:目前不少学校采用的网通或其他运营商提供的运营模式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校不是运营商,运营经验不足,如何保障学校运营的顺利展开,采用什么样的计费策略、收费缴费流程、采用怎样的模式进行管理都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面对出口带宽增长而带来更多的费用,设备的投资和后期的运营服务产生的费用的增高,这也是校园网面对的挑战。

所以保障校园网的安全、运营和管理是未来校园网的主题。建立起安全、可运营和可管理的校园网可以保证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重要业务的稳定的运行,保证校园网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和老师充分享受校园网带来的利益。

信息化校园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校园网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的逐渐深入,各个学校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基于网络的业务越来越丰富,为了保持校园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让校园网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类的业务开展服务,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校园网的管理,可以分成三部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业务管理。

一、用户管理

1.统一身份认证

目前,802.1X认证技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线无线用户统一认证、IP V4和IP V6用户统一认证、校内用户和校外VPN用户的统一认证在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但办公区的认证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对于办公区的用户,既需要考虑用户认证时的易用性问题,又需要考虑在认证完成后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

2.用户安全管理

校园网中的元素包括用户、电脑、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线路等,要实现整网的安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而用户则可以将这其中的很多元素关联起来,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用户行为的规范、用户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等机制,可以实现校园网整体的安全防御。

3.用户差异化服务

目前,校园网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区分,学生统一是一个服务标准、教师统一是另一个服务标准,以后,随着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和不同,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精细化的管理是校园网发展的必然,比如,在享受网络带宽的时候,有用户希望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更高的带宽保障,也有用户希望获取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校园网络来有效支撑。

二、网络管理

1.网络设备管理

网络设备构成了校园网中的信息高速公路,需要能够对设备实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比如,直观的拓扑呈现、告警、流量查看等。

2.全网流量监控和管理

流量监控和管理的发展跟网络安全的发展非常相似,十年前,我们谈网络安全,主要指网络出口的安全;今天我们谈网络安全,说的是整网安全,包括出口、校园网内网。对于流量监控和管理,现在也不仅仅局限于出口了,校园网内网的流量监控管理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服务器上的流量状况如何,哪些用户是流量大户,哪些用户在非法提供服务等等。

三、业务管理

信息化校园建设大大促进了校园网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业务被整合,业务系统是推动信息化校园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学校传统的业务纷纷被数字化,说明有效管理决定了信息化校园能否高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业务系统的管理非常复杂,包括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从业务系统的角度来管理IT资源、业务系统重要程度的评估、业务系统价值的量化等等。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发动机,作为高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者,继续加大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具有创新网络支撑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波 方耿 刘铭编著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用基础教程 北京:地震出版社.

[2]彭文胜 毛叔平等编著 校园信息化规划、管理及案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张新明,李国祥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

[4]邬家炜 编著 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郭向勇 主编 柯和平 副主编 教育信息技术实用教程 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

21世纪爆发的“信息革命”,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校园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到许多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本文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1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对于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它与教育领域产生了多种交叉,甚至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继而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校园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控能力,而且可以加快校园建设,实现教务系统信息化管理,以达到校园资源充分利用和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学校通过引入大量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为教师展开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提供硬件设备,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1.2 提升校园综合管理的效率,学校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信息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形成一个信息中心,与学校经营有关的各项信息能够集中在信息中心,有效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提升校园管理的效率。

1.3 创建了一个便于师生交流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利用信息平台来传达教学任务、行政管理公告,促使校园管理相关信息处于一个公开、透明的状态,让学校的管理更加亮化。同时,师生之间、家长与学校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促进学校管理的和谐发展。

2 网络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1 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字技术是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

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包括对各项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等等,利用数字技术来将真实信息转换为信息平台的各项信息,数字化技术是学校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综合管理的基础技术,在录入信息、信息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

2.2 虚拟技术的应用

学校信息化技术过程中往往使用虚拟技术,主要包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虚拟化、系统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三个部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化使得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所有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大的存储系统,通过统一存取数据和管理存储空间对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存储服务,应用系统不必关心数据存储的位置,而仅仅关心存储空间的分配。而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则能够进一步整个学校的所有计算机资源,能够按照学校信息网络建设的实际业务需求,来有效合理的分配存储资源、CPUD等。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则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架构的灵活性,提升整体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2.3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以其灵活的资源调度能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优势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成为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中云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有较大的应用。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使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对现有计算机的利用率,同时基于云的虚拟性,能够大大的降低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需求。云计算的高效运行、计算还会进一步的提升整体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人力成本、能源成本。随着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深入,可以逐步引入桌面虚拟化技术,减少终端管理维护工作量,有效解决学生上机环境快速配置、病毒困扰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3 结语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久进行的浩大工程,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能够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确保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当然,学校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只需要科学技术的加入,更多的是人为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固然会为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负面信息传递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学校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展开学校经营以及教育改革,突出信息化系统的优势特征,降低信息化校园带来的不利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下最流行的科技技术,校园作为造人树才的摇篮,要时刻留意思潮发展的新方向,做到与时代共同进退,力求在教育过程中对模式、内容、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伟华.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7).

[2] 鲁鹏,张剑峰,刘晋杰.初探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29).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艺术类 高职院校 实训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31-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实训信息化建设更是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课程。它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核心教学能力,更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更具有专业色彩,因此,实训信息化建设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有着更深刻的意义[1]。

1 “互联网+”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指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形成以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互融合渗透而引发的新的经济模式。它推动了新的经济以及该传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计划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即代表着联合相加,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由此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第一,“互联网+”具有可以跨界融合的特点。互联网可以“+”任何行业,互联网可以与很多产业融合,充分实现互联网的优势。跨界,意味着变革;创新,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形成产业变革优化。

第二,“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产业,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体制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这些都是“互联网+”可以做到的[2]。

第三,“互联网+”具有重塑结构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已经被打破,在融入传统的产业时,互联网重新塑造了更为清晰的结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帮助。

第四,“互联网+”具有尊重人性的特点。互联网尊重人们的体验感受,对于创造有着充分的尊重,这使得行业自身的力量更加强大。

2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训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于技能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在社会的需求下,高校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大院校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都纷纷建立实训基地。

3 艺术院校实训信息化建O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信息化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在实行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支持及执行规划,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有着较为复杂的节点,实行周期较长且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信息化建设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推进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2 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由于艺术院校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各个部门的网络系统相对孤立,资源不能共享,因此,不能实现信息化标准的统一,形成了“信息孤岛”。

3.3 艺术院校所教授知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对艺术专业的普及,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高职教育无法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所学知识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因此,严重脱离市场的需求。

4 “互联网+”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立

4.1 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为了满足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建立综合型、共享型的实训平台,以满足学生对于跨界发展的需要,建设课程教学、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行业前沿信息于一体的的平台,既可以交流经验,又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特色,结合校外的实训基地,形成高标准的与行业先进技术密切相关的带有互动、综合性质的高规格实训基地。

4.2 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首先,实训基地可以用于课程的教学。为满足专业课程实训的要求,联系好各门课程,对一些专业化的东西进行理论与实际对接,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训的过程中也为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工作中的实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实训基地还可以用于课程成果的展示。实训基地既可以为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又可以为课程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学成果是课程发展的精华与目标,实训平台对于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让学生的作品和成果产生质的飞越。

最后,实训基地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成为学生学习专业人士的机会及企业招聘的平台。在互联网思想潮流下,公开、互动、平等的潮流在实训平台展开,实训中,把不同的实训项目公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专业的限制。

4.3 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

首先,要确定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实现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在日常工作中应设立专职教师管理实训基地,保证课程安排与机动时间相结合,在课程期间由专人管理,在平时可以招收大量的兼职管理人员,但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证书,以满足在平时时间除上课外的实训需求,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以确保实训基地在日常运行的基础上,依据即将开展的实训项目进行更新。所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专家以及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兼职管理员是否空闲在线等可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提问以及对学生问题的解答。

其次,可以把实训项目与企业联合,校企联合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以及训练平台,还可以围绕课程组成训练团队,把项目课程的展览变成项目任务的完成,把过程作为重点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效果展示,还可以帮助企业完成部分任务。把整个过程进行展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参与展览的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4.4 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

首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资源统筹与共享。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所面对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以及未来工作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主,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从多个方面获得准确的行业数据。用发展的眼光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资源统筹与规划,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例如相关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的共享。提高实训基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既可以使校方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合理的实训基地与实训机会,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建设人力,实现双方的共赢,进而提高了基地的利用率。

其次,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规划。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们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所教授的知识没有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得教学的意义更为模糊,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教学目的更为清晰。实训基地把学习的资源和实训的资源进行很好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把市场作为实训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情景,以实训情景作为依托,进行学生行动的导向教学。

5 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要实现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同步,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学会专业知识,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另外,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突破课堂教学中本身存在的空间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4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咨询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历程率先启动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90年代初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从每40名学生一台增长到每15人一台。至2002年秋,学生数与计算机数之比更是达到了5:1,美国公立学校的入网率达到98%,每一教室与网络的连通率上升到了77%。目前,美国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图书馆网络、学校管理工作、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大学"虚拟校园"的大门已经敞开。除校园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以外,美国高校在校园网络的技术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趋势。其中以"校园门户"(Cam-pusPorta)l技术和"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最具有代表性。校园门户技术作为一种新式的网站设计方法和体系,已从以前的抽象技术概念逐渐进入实践运用阶段。据CCP项目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至2002年秋季,有21.2%的美国高校已开始使用"单个或初步的校园网门户技术"。另有20.4%的高校则宣称,他们的"校园门户技术"正处于建设或安装阶段,有29.5%的高校承认,他们正在考虑或讨论这个问题。目前,美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发展无线校园网络。根据国际无线局域网协会的调查表明,无线局域网可极大地提高局域网络的应用效率,能够降低运行成本40%,提高应用单位效率6%。至2004年,已有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使用无线局域网不仅可减少对传统有线网络布线的需求和与布线相关的一些开支,还可为用户提供灵活性更高、移动性更强的信息获取方法。美国是信息化教育发展得较好的国家之一,校园信息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其在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一方面与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的必然结果。从欧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1)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2)教育应用系统的扩展及教育内容(如课件等)的交流与共享。3)上网技能的普及、知识内容素材的引入、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教育成果的交流,以至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产业。网络化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最大特点,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继PC、基础网络后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热点。

二、国内数字化校园发展概况

世界各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促进了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展开。1995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不断完善和提速。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图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世纪之交,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试图探索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园网是整个社会互联网的起源,同时也是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根据2005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将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随着各院校校园网建设的普及,Internet上的许多基于Windows平台的Web站点已开始应用ASP来替换CGI。在Windows平台上,利用ASP将以往的C/S结构的MIS转化为基于Web技术的B/S结构的MIS。在网络应用环境和趋势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的校园网建设正处于从"万兆校园网"向"数字化校园网"过渡的阶段。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信息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7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艺术类院校的信息化程度近年来不断深入,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等信息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扎根融合在师生的工作、学习中。越来越多的人,基本通过网络从事开展自身的工作与学习。网络是如此的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用户对网络的要求可谓真正达到了高性能、严要求的标准。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特别是用户在开展教学和创作活动中出现此类问题,将会导致用户的强烈不满,随着而来的,则是用户的投诉以及信息中心的形象严重受损。网络中断事件是不可接受的,特别是在艺术类院校,师生们对于网络出错的宽容度普遍不高,确确实实达到了“零”容忍的程度。

1 艺术类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1 信息化建设定位模糊

普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与艺术类院校不同。综合性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设计定位明确、规模大、用户集中、信息系统平台大而全;学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看待,高度重视。每年信息化基础、资源建设与维护经费投入充足,建设目标明确,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艺术类院校从一开始定位比较模糊,有的院校参照综合性大学来建设,容易遇到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有的院校对信息化建设概念模糊,定位不清,以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上网和门互网站建设,对信息化建设中的服务性资源没有足够的重视。整个校园网的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信息化程度差距甚远,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上投入往往不足,落后的网络设备、盗版软件给校园网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1.2 信息化成果利用率普遍不高

艺术院校园信息化建设与综合性大学类似,也拥有一卡通系统、OA办公软件、数字资源图书馆、VPN校内外网互连系统等公共软件应用平台。但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平台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普遍不高,产品与成果使用情况往往不尽人如意,平台使用效率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用户使用意识淡薄,甚至有抵触心理,能不接触尽量不接触,造成建设资源的浪费,而在登录和操作平台时往往不能正确操作,不能实现目的往往怪罪于信息中心开发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给信息中心造成误解。

1.3 师生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艺术院校的师生们大多数从事艺术类教学与创作工作,感性重,对信息化范围认识有限,整体师生的信息化基础技能都很薄弱,把所有与网络、计算机有关的事项都认为由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承担解决是艺术类院校老师的共识,其辩识度有限,往往把所有与电脑、网络有关的问题都归结到信息中心来。一方面,综合性大学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投入,对于软硬件不仅在建设上资金充沛,在后期维护的投入上也极为重视,而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对信息化的投入有限,重建设轻维护。另一方面,老师们对信息部门的意见很多,上网慢、无线网如何接入、业务平台数据出错、计算机无法启动,大大小小的问题现象都有,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像救火队员,疲于奔命,但效果却不理想,服务响应时间长、解决问题慢,给服务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4 信息服务能力有限

从事艺术工作的学院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仅限于常用软件的使用,接触到各类信息平台如教务管理软件、VPN系统、邮件系统后,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有时候不仅仅是网络故障,包括其他信息化产品的使用,例如智能手机、IPAD等设备的操作系统升级、软件安装等等。信息中心是服务部门,为师生服务是其应尽的责任,但大部份艺术院校中信息中心配备的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有限,同时要兼顾电脑的维修、多媒体技术支持等多项工作。工作量大而复杂,而人员又少,疲于奔命。信息中心往往只能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暇深入学习研究网络安全知识,大部门技术人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不深,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中心的任务不断加深加重,投入的人力物力始终没有增长。长此以往,导致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其他高校相距甚远,而这种影响,会间接造成学校在管理水平、科研创新等方方面面的落后。

2 基于师生应用的角度出发,主动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艺术院校的学生和老师大多从事艺术类教学,敢于接触新鲜事物,对信息化类的高端科技产品有强烈的兴趣和喜好,与此相对的是其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网络安全保护意识低,使用能力较弱,经常出现产品使用不当造成的各种困难,如操作系统故障、各类应用软件、管理平台以及浏览器故障等环节,近年来因为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基于安卓、IOS等移动操作系统的设备故障及使用支持需求大幅度增长。鉴于其自身较为薄弱的维护能力,因此往往向信息中心询求帮助。人的因素是网络安全的决定因素,单纯依靠安全技术和软、硬件产品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是不现实也是不明智的,需要提高学校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整体防范网络入侵和攻击的能力。针对此类情况,作者认为,一是要提供足够可靠安全、可用的网络环境,减少用户遭受攻击与入侵的机率;二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快速有效的支持用户,解决问题;三是定期培训,以点带面,有计划的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师生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保护能力。

2.1 继续推进、完善建设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鉴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在高校师生人群中的大量应用,无线网络能打破传统的教室界限,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与快速的上网体验感,以及可以漫游的数字资源平台和实验中心,将会带来更加灵活的学习与教学方式[1]。艺术院校的师生自身信息化保护和应用能力水平普遍不高,但是在移动终端普及率却远远高于普通院校,大部分师生同时拥有手提、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设备,人均持有率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为教师员工提供无时无刻不在的上网服务,提供理想、便利的上网环境,是我们将来建设的重点与目标。

2.2 合理安排校园网络布局,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设备性能

大部分艺术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有限,像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网络流量控制等网络安全软硬件设备,不是每个院校都有条件购买并应用的,合理利用好现有设备,如二层、三层交换机的交换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网络设备性能,在交换机中使用虚拟网技术对校园网络合理分块、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使用硬件防火墙中的网络隔离、过滤等技术,能够实施有效的安全隔离与拦截,增强校园网的防护性和可用性,保障网络的安全稳定。同时利用闲置的服务器资源,架设如SUS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补丁升级服务;架设网管软件服务器,通过对校园网络流量的抓取、扫描、分析,能够对校园网进行有效管理和预警;架设FTP服务器,为师生员工提供各类安全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下载服务,方便师生使用。同时完善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关系表,能够在网络故障突发时快速发现故障源并解决问题。

2.3 提供一站式的网络服务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其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集成,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过程信息化,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门户网站、集成学院的信息系统与各种管理与服务,实现单点登录,师生们能够通过唯一的用户名在学校校园网内部畅通无阻。通过整合加强高校内部业务,形成学校公共业务及数据中心,通过建立如公共软件库、公共资源库,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等等,整合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集中建设和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与投入,是信息技术为方便师生,实现部门业务平台与数据集成的核心表现。

2.4 主动提供服务、加强培训和宣传创新,增强师生的应用和使用能力

在校园网络维护中,大约90%以上的问题仅仅是网络接入、系统使用上的小问题,均占用了信息中心人员大量的时间。平时与教职员工多多沟通,建立网络信息畅通渠道,对学院内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员整合,建设一支精干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小组,同时在每个院系、部门培训一个信息化技术人员。师生们可以直接向部门节点的技术人员反映问题,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将90%的简单问题如软件使用、网络接入等简单故障和系统安装等情况可以直接解决。遇上复杂性、专业性的问题,已经超出部门技术人员能力范围外的故障,再向信息中心报修。这样不仅可以为快速为师生排扰解难,提高了信息中心的满意服务度,同时也将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从繁锁的网络维护服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其自身技术提升和校园网络管理的深入管理。同时建设网上故障报修与预约平台、网上互动平台、远程控制等服务,注重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让信息中心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效率化、数字化。

2.5 开展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成果的使用培训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不能只把工作目光投放在网络技术上,要设立专人专职,将学院各类信息化产品的成果与技术主动进行积极推广宣传和培训,告诉师生利用学院的信息化平台开展工作后优势与得失,如何更方便的使用信息化产品,减少使用故障,帮助师生灵活运用。同时技术人员也要与时俱进,牢牢掌握信息前沿动态,然后定期向师生提供信息化产品服务与知识培训,如智能水机的系统升级、各类软件安装与防护、网上银行的应用与安全等等,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提高师生的技能能力,也是减轻自己工作量的关键。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法律意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2]。

3 跟紧技术趋势,深化信息化产品的服务与力度

在艺术类院校信息化建设中,提供理想的上网环境是教职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在校园网内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为了防止来自各方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校园网络安全。在这个基础上,提供科学的咨询应用服务,包括应用理念和应用模式,尤其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方面中,一方面推动学院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更加方便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等等,注重资源的公共化,发挥资源的公共效益。当前已经进入了“云”时代,云服务、云计划等技术在高校已经形成云校园的建设模式,那么跟踪信息技术前沿,信息中心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云校园是一种全新的建设和应用理念,师生不需要去关心信息技术本身也不用关心设备在哪儿谁提供服务,只需通过网络接入,可以实现其所有的工作,让师生使用移动终端基本可以实现邮件接收通知通告,获取教学资源[3]。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变得更加轻松,而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服务手段,不断增强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到位的服务,是信息中心工作的任务与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海君.试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M].长春:现代情报,2004(4).

[2]陈阳.我国高校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与应用[M].大连:航海教育研究,2009(1).

[3]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与改革创新[M].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化建设 存在问题 现状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83-02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很多高职院校投入了不少资金,建立校园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开展了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管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后勤管理、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开始向数字化校园方向发展。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已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但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有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为了迎接评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公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已建成校园网络,网络中心的建立都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校园网络基本上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98%,每个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及多媒体教室都有信息点接入;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22.7%,部分学校还投资建立了较大功率的无线网络,各个院校在加强校园网主干网、应用服务器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等其它网络基础设施装备的投资力度。

2.信息化教学应用较广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60%,(民办高职院校达到90%),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一般高职院校都建有电子图书阅览室,电子图书达到几十万册。

3.电子校务应用较普遍

高职院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60%的院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45%的院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62%的院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院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42%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办公系统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投资低回报

大多高职院校在硬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但应用效果的低回报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在院校已建成的校园网中,相当一部分还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还不多,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或简单的文字往来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2.信息化软件功能有待完善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院的硬件投资与软件投入不成比例,评估过程中也往往只是看看实物,而信息化建设中硬件仅仅是基础,软件才是信息化的核心。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软件的投入极少,更谈不上功能的完善,很多软件只是文件的传递和文字的来往,而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的功能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信息化的建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比如教学评价系统,只是简单的统计而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功能;又如考勤系统,如果能分析到各个教师、各个班级各个阶段的具体数据,并能上传到互联网上,家长也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到课率,也是非常好的。

另外,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差异较大,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

3.管理比较混乱,信息素养急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职院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专门的人员岗位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与素养,积极投身信息化教育。

学院领导的观念更新,在信息化的宏观发展、政策引导与扶持上,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搞不可,不是可早可晚、而是迫在眉睫。院领导加强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等为具体内容的全员信息素质培养,将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推广力度、应用水平,从而决定一个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2.建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管理队伍,统筹管理和利用信息化资源。

学院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专门信息化工作机构,以保证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要整合学校所有信息化资源,包括所有硬件、软件、专业人员,由专门信息化工作机构统一管理、利用、开发、调配、维护和服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高效利用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达到更为广泛意义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便于建立规范、统一标准,充分发挥技术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1)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编程技术,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和熟知的本校教学流程与工作环境,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素材,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功能。

(2)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等。

(3)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

参考文献

1 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33

2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