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技术法的定义

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文1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High Technology),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 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

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1 蔡莉,王新.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及发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文2

Abstract:The technical pessimism and technical optimism from the different attention spot, the role which acts in the society carry on the limits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hopful; Or frightening. Two thought both have one-sidedness and the limitation, but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unction to society's development. We should comprehensive, dialectical appraise the social consequence which technical the society affects and produces.

关键词: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 双刃剑

key word:Technical pessimism Technical optimism Double-edged sword

一、技术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化

英语中的“技术”一词technology,源于希腊词τεχνη或techne(技艺、工艺、技能)和logos(言辞、逻各斯)的组合。technē有许多意义,原表示所有与自然(phusis)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尤其是表示一种技能性。另外,techne还与两个词有关:一是表示科学知识的episteme(认识),另一个是表示创造、写诗及艺术技能的poiesis。因此,在希腊人的眼中,科学、技术和艺术三者是不做区分的。17世纪 technology在英国首次出现,仅指各种应用技艺(arts)。1859年它正式进入英语词典。20世纪初,technology的含义逐渐扩大,它涉及工具、机器及其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到20世纪后半叶,它被定义为“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中文古籍中的“技术”一词出现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意为“技艺方术”。在中国,要问何人、何时、何处采用“技术”一词翻译technology,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也有中国人对技术下的定义:“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活动的手段和方法。”

二、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

从不同的层面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导致了不同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其中最为系统的则是从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层面来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科学技术是在人们的认识、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存在着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关系不同层面的理解差异,正是这种复杂性,在一定程度生使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认识历经了曲折的过程。

在科学还处于孕育和萌芽状态时期,它虽然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种效果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大关注。直到,15世纪后半期开始到19世纪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许多思想家才开始觉察到科学技术的重大社会价值。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使其再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与之相应的是涌现出来一批否定科学技术的观点。除此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等者也曾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做出过较为深刻的表述。下面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1、 科技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主义。实际上就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本质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圣神化,认为技术的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主要认为是指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还能解决经济危机、失业、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战争等问题,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托夫勒、贝尔等人就持这种观点。“技术万能论”则是技术乐观主义的极端表现。

就思想和学术来言,科技乐观主义可以追溯到认识论乐观主义。16世纪技术的乐观主义的代表人物,培根就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但是只作为一种思潮,直到19 世纪技术乐观主义才真正形成。18世纪60年代爆发的产业革命,显示了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社会机构和经济生活的决定因素。因此,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技术科技兴国,技术可以救世,技术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入20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发展成熟。一些持有技术乐观主义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认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的正面效应逐渐呈现并扩大,人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解决我们的问题,更好的控制和利用自然。认为现在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不足为虑,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去开发利用地球、海洋、以及内层和外层空间。与古代希腊和近代相比,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神速、涉及面广、创造性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多,是前所未有的。

2、科技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消极态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义便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技术悲观主义(pessimism on technology )是这样定义的:“指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它是技术否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 尽管这个定义有以偏盖全之嫌、值得进一步商榷。当然,从现在的角度考虑,一些科学悲观论者,还有一些持有其他观点的人,如西方某些极端环境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科学的某些研究者有技术悲观主义的倾向,但是,科学的巨大负效应可以说还没有出现。自卢梭以后,对技术的批判就不曾停止过,而且技术越发展,对技术的批判和指责越强烈。因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技术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技术观,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只不过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而对技术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现不同。其极端表现便是彻底否定技术的作用,主张放弃技术,远离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真正持这种极端技术悲观主义观点的学者并不多。多数技术悲观主义认为,现在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切负而效应都可以归罪于技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例如,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的一种展现,它还是一种“座架”或“框架”,它把自然和人类社会都遏人到其中并把它们改造成一种失去其独立性甘受其奴役的“持存韧”,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毁灭和政治自杀的危险边缘。

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推动社会制度的转换。但不能否认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就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保证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来拓展未来的发展之途,而不把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的前途对立起来,不被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所累。

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为依据,却显示一定的片面性。科学技术的价值总是两面的,既能造福社会,也会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人类如何去运用。现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这种双重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变成真正造福人类的利器。

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在对“转基因”技术和“电脑能否代替人脑”的认识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前者担心转基因技术将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电脑会完全超过人脑井取代人的地位:后者却认为.转基因技术可以解决温饱,造福于人类,不能因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着负面效应而阻止对它的研究.阻碍它的发展。电脑不会战胜人脑,机器人只能模仿人类的某些行为.能够高效率地为人类服务而不会战胜人类。

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对待科学技术,无论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态度,其共同点都是科技决定论,把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学技术。按照马克思、思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地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丰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影响和牵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地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本对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重要社会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等深刻的认识。更为深刻的是马克思认识到,科学在资本主义大生产条件下以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已经成为近现代实践所证实,因此,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指向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不仅在物质方面增强了人类认识可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把握和应用。实际对科学技术的效应及其他方面的负责联系都难以有个绝对清晰的预测,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是有限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思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作用。马克思、思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因此,不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进行断章取义地片面臆断,而应当今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

参考文献:

[1]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C〕安徽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第341页

[2]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M 〕.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60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16,214

[4]赵建军.技术悲观主义思潮辨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5]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C 〕. 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7.227、236

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课程;课程改革;高等学校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它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

一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这种观点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然而,这种定义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现在我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列入正式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不周全的。

二是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期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例如,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相对说来,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影响,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

三是认为课程就是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经验是学生在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者,他们从同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都各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作了些什么。也就是说,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

高等学校从产生以来,课程就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现代,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依次扩展了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上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也随之变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向多样化发展。

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类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种类型。因此,课程的安排也随之做出改变,对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问题。

再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受到怀疑,对整个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然也带动课程做出相应的变革。

(二)知识的激增加速了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

知识的激增要求高校课程作出一些变革。一是数量上的,即在课程中吸收新鲜事物,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二是质量上的,即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求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并使之结构化,这是当代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校课程不仅要符合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必须符合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一点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都得到了某种形式的认可。如何根据精神文明的需要恰当地安排高校课程,特别是那些关系人才基本素质、修养和人格的普遍课程,一直是当代各国高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关于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正确对待通与专的关系

西方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被认为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其最终目标是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课程的设置首先应当从简约性出发,关注科学性和前沿性。选择最能代表学科核心内容的课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学科的主题精神,了解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渗透与贯通。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并不是说就要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应该以通为基础,在通的基础上关注专,使通与专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使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重视隐性课程的发展

隐性课程既非课内学科又非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以及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隐性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运作模式中,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无权也无力探讨“教什么”的问题。然而,教师并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传授器,应该反思注重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反思由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是否合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选择、改编和整合等方式进行改造和重构。其课程角色应该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课程理解为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体,下大力气推进我国课程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合理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文4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项目管理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科技进步 消费文化 影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消费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切入消费文化研究。科技不断进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消费文化的含义

消费进入文化视域形成了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类型:消费文化。1994年,《消费经济》杂志组织专门的消费文化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此后,国内学者对消费文化作了不同界定。重要观点可概括为三类:其一,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认为消费文化是“文化在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以特定方式存在和体现的‘全部社会传统,即全部知识和习俗的总和’”。其二,强调消费文化是人们消费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其三,认为消费文化即消费主义或消费主义文化。这三种理解完全不同。第一种意义上的消费文化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消费文化,它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基础上延伸而得的。第二个定义只强调了消费文化的观念层面,后把规范层面和器物层面的消费文化略而不谈,所以,是一个不完整的或者抓重点的定义。第三个定义把消费主义思潮与消费文化相混淆,把极端的消费思潮当作消费文化,把特殊的文化思想等同于一般的文化观念,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是在特殊语境下使用则是可以的。

消费文化的外延也有不同的分法。譬如有学者说,消费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味、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1]此外,消费文化的外延可以按照社会生活子系统来划分,包括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衣着服饰文化、住宅建筑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表演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

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科技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以休闲、消费和享受等为主题的文化工业的空前繁荣。早期的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就认为,作为控制的新形式,科学技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上,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由于出版复制技术的高度发达,文化工业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对广大民众实现统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也是一种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它使广大民众沉湎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之中,从而沦为“文化奴隶”,丧失了对现行制度的反抗精神。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奴役性,起到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文化再生产表现为工业文化的形式,文化失去了起源自私人领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丧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一般商品地生产已没有什么区别,文化工业产品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一切作品皆沦为商品,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了;另一方面,却是专家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脱离所造成的文化贫困化。“思想的运动停留在作为理性之界限的栅栏之内”,人的精神内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个性,是区;失去了对社会系统控制与操纵的内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为什么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扩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哈贝马斯认为,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技术是按照目的论行动的模式来运行,所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目的的合理性,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人文缺失。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作用,使快乐变的无聊和无趣。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划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成为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要掌握他们的度,学会趋利避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劳动与消费产生了分离,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也愈来愈高,我们进入普遍有钱有闲的社会,这些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信念和消费价值观。然而,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处理经验、调节对现实的看法,甚至还会改变人们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

我们要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比如以健康、文明、科学的素质为前提的休闲型消费观,以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体现生命中潜存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文化型消费观。我们要关注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极其实践意义,为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提升大众文化品位、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多种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满足人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于体验、审美、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接受、被实践。比如旅游是现代人普遍享有的生活方式,既促进经济的繁荣,又加强了文化的传播。于光远老先生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2]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的价值观一直在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发明和改进技术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消费是科学技术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的,科学技术必须以消费为基础,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制定科技政策;还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或者第三者的立场上,通过建设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素质、创造消费能力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与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法的定义范文6

振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具有镇静安神、消食导滞、畅肺化痰、活血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失眠、痰积、高血压、腹泻、食积、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病症,疗效肯定。但对于手法操作频率及操作时间甚至定义方面,诸多教科书和相关资料的描述并不清晰。笔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振法的定义、操作时间、操作频率以及临床应用作以下综述。

1 振法及其有关概念

1.1 振法的提出

早在隋代就有关于振法的记载,《诸病源候论 ·风身体手足不随候》记载:“养生方导引法云: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又云:偃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纳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热疼痛,两胫不随。”《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振手”和“振脚”的记载,但这两处提及的“振”都与自我保健的养生导引有关,与教科书上的推拿振法存在差异。据现有文献,首次将振法作为推拿手法写入教科书是1960年出版的《中医按摩学简编》,书中将振法解释为用指端或手掌,在身体某部位或某穴位上作振颤的一种按摩手法[1],之后有些专业书都沿用这一定义[2-4]。但该定义没有对振法的发力源及作用形式进行说明,不利于初学者掌握用力技巧。所以,笔者综合诸多文献及一些专家的经验,试对振法的定义作如下归纳:将手掌或指端附着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以前臂屈、伸肌群为主的肌肉协同收缩、紧张而产生密集的振颤,传递到被治疗部位的推拿手法称为振法。按作用部位可将振法分为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该定义涵盖了振法的操作部位、发力源、作用形式及分类。

1.2 振法与其他易混淆手法的区别

由于学术界迄今对振法的名称尚未统一,存在和其他手法如振动法、震法、颤法等混用或通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振法与这些易混淆的手法加以区别。

1.2.1 振法与振动法

振动法是指以一手掌平按在治疗部位上,另一只手握成空拳在其掌背上进行有节奏的轻快的捶击,使患者局部有被振动的感觉的一种手法[5]。这种手法操作时,医者的手离开了作部位,而且该手法操作后会使局部产生振荡感,所以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叩击法。

1.2.2 振法与震法

我们经常会闻及“拳背震大椎”,“拳背震命门”等内功推拿手法名称。震法是在控制手腕的前提下,直接用手背捶击被治疗部位,产生震动的手法,其作用主要是靠震动后引起的振动波传导到被治疗部位产生的。需要注意的是,震法产生的振动波与振法产生的振动波在刺激方式上是不一样的。

1.2.3 振法与振颤法

振法与振颤法是否为同一手法,至今尚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两者为同一手法,振法即为振颤法[6-9];但臧氏[10]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时提出,虽然颤法和振法操作形态及其相似,实则不同,应严格区分。还有学者通过频率将振法和颤法相区别,认为颤法要比振法的操作频率高[10-11],但也有人认为颤法的操作频率应低于振法[12-13],提出振法频率每分钟约600~800次,而颤法每分钟约300~400次。笔者通过整理总结振法的文献描述认为,振法、颤法、振颤法以及颤动法实为同一手法,操作都符合上述的振法定义的描述,可能只是在手法传承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提名而已。臧氏[10]提及的震颤法与我们描述的振法操作非常符合,只是其特别强调了运气与意念。而关于“震颤法”的名称,根据以上论述应该为“振颤法”。另外,臧氏[10]在《中国推拿术》一书中提到的振法应该就是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的松振法,应得到继承发展。

2 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

2.1 操作频率

明代周于蕃在《小儿科推拿仙术》中提出:“急摩为泻,缓摩为补。”说明手法频率快慢对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孙氏[14]认为,手法频率的变化能影响人体某些系统的功能状态,而且某一特定的手法,其频率变化也会导致不同的作用效果。但振法频率的描述因源于文献和经验传承而彼此不一。诸多文献并没有对振法的频率进行明确的规定[15-17],但为了更好地继承振法,都力求将振法频率规定到一定范围。臧氏[10]要求振法的幅度小,频率快,一般400次/min,不可断断续续、忽快忽慢、时轻时重;金氏[18]和罗氏等[19]也主张振法的频率要达到400~600次/min;而新近的部分教材对振法的频率要求更高,约600~800次/min [12-13]。据现有文献来看,对振法频率要求最低者为120~300次/min[20],最高者可达500~1000次/min[21]。振法定义要求其产生密集的振颤,所以频率应该较快,笔者认为至少超过300次/min以上者才能称之为振法,而且通过前期的预初实验结果得知,振法的频率最好在500次/min以上[22]。

2.2 操作时间

同振法的操作频率一样,对振法操作时间的论述,文献中多为主观的理论性论述,且说法各异。相当一部分推拿书籍并没有提及振法的操作时间[2-4,13],极少量书籍提及振法的操作时间也是界定相互不一,令人无所适从,如从0.5 min到1 min[1],或3 min以上[23-24],甚至达到30 min以上[1,25-26]。值得一提的是,张氏[27]根据振法的类型及振法的操作部位来确定振法的时间,指振中脘和百会应操作1~3 min,掌振百会和脘腹部应操作2~5 min,掌振腘窝时则需要操作1~2 min。另外,临床有些医生和患者认为手法治疗时间越长越好。其实,振法的操作时间应因人因病而异,根据患部症状的改善状况来确定手法的治疗时间是比较合理的。综合文献描述和前期实验数据来看,振法的操作持续时间至少在1 min以上[22]。

3 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3.1 运动系统

振法不仅可使腰椎及椎间盘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轻度的位移和加速度,而且使椎体前部与后部不断交替地产生拉应力与压应力,迫使椎间隙前后部呈开合状态,促使突出髓核的还纳或位移,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加之,振法的高频率振动对患者肌肉有强烈的刺激性,可消除局部组织紧张、瘀血肿胀和肌肉的痉挛性收缩,有剥离粘连的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急性腰痛等。国外有实验表明,对颈部斜方肌进行频率为60~100 Hz振动刺激后,可有效缩短扫视反应时间[28],这与振法能改善肌肉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解除肌肉组织的紧张和痉挛有直接联系。有研究者用小型振动仪对胫骨横断骨折的家兔进行间歇振动,发现各振动治疗组血管吻合支丰富,结缔组织完整[29]。由此看来,频率恰当的振法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速度和质量。

3.2 呼吸系统

振法能使肺功能得到提高,使肺活动能力改善。研究发现,对胸部实施振法和拍法后能使肺的终末潮气量显著增加[30]。随着推拿手法机械化的发展,机械振动仪逐渐应用于医学临床。临床上,对上背部肺区实施振法,可促使患者坏死组织细胞脱落、黏液稀释,因而有促进化痰和排痰之功效,对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及支气管哮喘都有一定的疗效[31]。

3.3 消化系统

振法对消化系统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作用。直接作用可以促使胃肠管腔发生形态和运动功能变化,促使胃肠蠕动加快,从而加快或延缓胃肠内容物的运动排泄过程;间接作用是指振法刺激后,通过神经的传导反射作用,可增强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便秘、消化不良等。另外,振法对消化系统可使胃肠蠕动次数减少,延长排空时间,故又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手法之一[32]。

3.4 循环系统

振法能引起血液和淋巴液流动的动力学变化,通过其高频振动,扩张毛细血管,降低血液流动的外周阻力,减轻内脏瘀血,且有助于静脉回流,降低大动脉压力,进而减轻心脏负担。许氏等[33]建立组织压动态变化对毛细血管-组织交换影响的模型,计算组织压动态变化时的渗透率、渗透因子和毛细血管内血液表观粘度,认为振法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可使毛细血管内血液表观粘度不再增大,这就十分有利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通以及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就可以达到中医所阐述的活血化瘀的目的。刘氏等[34]研究发现,振动对人和动物各个系统都有影响,但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最为明显,短时间低频振动使动脉血压下降明显,血压随振动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周氏[35]通过实验发现,对大椎实施振法可以缓解基底动脉的远端阻力,增强其顺应性和舒缩活动,提高舒张期基底动脉对血流的推动作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从而达到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和前庭微循环的作用。总之,振法对心血管及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调整和显著的增强作用,合理应用振法可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此外,通过振法直接挤压淋巴管,可使淋巴管回流加快,有利于消肿。

3.5 内分泌系统

振法的直接刺激和间接神经反射对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痤疮、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成氏[36]研究发现,振腹可强烈刺激腹大神经,腹大神经再刺激肾上腺皮质,使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或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又会刺激脑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进而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因此,通过对腹大神经的刺激,可对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最终使机体内分泌趋于或保持平衡。采用臧氏独创的松振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4.4%[37]。

3.6 皮肤和皮下组织

实施振法可使皮肤毛孔张开,改善皮肤的呼吸,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促进皮下组织的消耗和肌肉运动,从而改善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达到润泽皮肤的作用,可用于美容。此外,振法有明显的热效应,能提高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袁氏等[38]基于推拿手法的要求之一——深透,首次对深层的温热感进行客观的测量,其用自制的“热电势补偿表头型医用热电偶测温仪”将测温针刺入猫及人的皮下,定位测量手法前后深部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推拿手法对局部体温有升高作用。基于振法的这种特殊功效,有人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性冷淡、阳痿等生殖系统疾病,取得满意疗效[39-40]。

4 注意事项

振法要求操作者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静止性对抗收缩,容易使操作者前臂的血管痉挛。胡氏等[41]研究发现,只要振动强度足够大,低频和高频均能引起血管痉挛。国外也有研究者报道,经常用振动工具的工人易导致过早的肘和腕的骨关节疾病,长期的低频振动会对关节软骨产生破坏作用[42]。所以,要采用正确的操作方式,使前臂屈腕肌群和伸腕肌替兴奋和抑制,而不能采用强制性力硬拼出振法来,否则操作费能、耗力,而且整个前臂肌肉神经不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血运与营养,不能及时得到休息,肌肉容易产生疲劳,动作不易持久;长期不正确操作还会对操作者的健康状况产生危害。

5 小结

很多关于推拿按摩的文献没有把振法纳入,据现有文献来看,首次将振法作为推拿手法写入教科书的是《中医按摩学简编》,该书为振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关于振法的定义一直不太明确,常与其他手法相混淆。笔者认为,振法与振动法、震法应该严格区分,而振法和颤法、颤动法、振颤法实为同一手法,只是在传承中提名不同而已。笔者综合诸多文献及一些振法专家的经验试对振法的定义作如下规定:以指端或手掌附着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利用前臂屈、伸肌群协同收缩,使前臂肌肉紧张而产生密集的振颤,传递到被治疗部位的推拿手法称为振法,按作用部位可分为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根据振法定义的要求和前期的预初实验结果来看,振法的频率至少要超过300次/min,而且最好在500次/min以上,而操作持续时间应超过1 min。

振法对人的各个系统均有良性调节作用,其产生的温热和舒适感即热效应是振法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振法要求操作者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静止性收缩,所以操作者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前臂屈腕肌群和伸腕肌替兴奋和抑制,保护好自己。

今后应该加强振法的基础研究,以利于其定义、操作时间、操作频率的统一规范化,使振法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体育科.中医按摩学简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31.

[2] 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4.

[3] 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

[4] 李茂林.实用按摩推拿大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52.

[5] 俞大方,曹仁发,吴金榜,等.中医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66.

[6] 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216.

[7] 丁季峰.推拿大成[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8.

[8]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0.

[9] 李祖谟,李 沛,李 江.李祖谟论中国传统手法医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129.

[10] 臧福科,戴俭国,毕永升.中国推拿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63.

[11] 韩广顺.指压振颤推拿手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6,22(5):14-15.

[12] 韩永和.中医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61.

[13] 王之虹.推拿手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

[14] 孙武权,严隽陶.推拿手法频率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2,18(5):2-4.

[15] 邵铭熙.实用推拿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94.

[16] 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00.

[17] 李业甫.中国推拿手法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70.

[18] 金宏柱.简明推拿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9.

[19] 罗才贵,刘明军,陈 立.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7.

[20] 刘建红.牵拉振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J].按摩与导引, 2005,21(12):37-38.

[21] 骆竞洪.中华推拿医学志[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7.232.

[22] 赵 毅,孙 鹏,郑娟娟,等.推拿掌振法对局部皮肤温度场红外热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24-1626.

[23] 周信文.推拿手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5-86.

[24] 王华兰.推拿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5.

[25] 王国才.推拿手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

[26] 王国才,邹 勋.振法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9,13(3):50-54.

[27] 张建华.推拿手法用力技巧[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8-39.

[28] Fujiwara K, Kunita K, Furune N, et al. Optimal vibration stimulation to the neck extensor muscles using hydraulic vibrators to shorten saccadic reaction time[J]. J Physiol Anthropol,2006,25(5):345-351.

[29] 范 真,宋 新,郝 洪,等.振动法对骨折后骨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168-169.

[30] Wong WP,Paratz JD,Wilson K,et al.Hemodynamic and ventilatory effects of manual respiratory physiotherapy techniques of chest clapping, vibration, and shaking in an animal model[J]. J Appl Physiol,2003,95(3):991-998.

[31] 肖利希,陈崇伟.YJ-6型振荡式按摩器促进肺复张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0,(1):32-32.

[32] 顾英俊.以振颤法为主治疗肠功能紊乱症[J].按摩与导引,2001,17(5):24-25.

[33] 许世雄,YT Chew.组织压动态变化对毛细血管-组织交换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01,16(3):129-134.

[34] 刘昭前,谢嘉平.局部振动对大白鼠动脉血压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5,8(4):315-317.

[35] 周志彬.大椎振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眩晕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论文集,2005.15-17.

[36] 成为品.浅淡振腹治疗某些内分泌紊乱的可能性[J].按摩与导引, 2000,16(3):60.

[37] 王金涛.松振法为主推拿治疗糖尿病18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9,

18(11):502.

[38] 袁宝国,罗志瑜.推拿对局部体温影响的初步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43.

[39] 张广宁.推拿治疗月经后期症[J].按摩与导引,2002,18(5):52.

[40] 张敏尚,王 山,刘玉泉.针灸配合振腹治疗阳痿104例[J].中国针灸, 2005,25(6):43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