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1
关键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长江大学于2001年新设置的专业,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计划,称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反映了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集中体现了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1]。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按照学校的教学指示,本专业每年都会进行计划的修订工作,以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更改专业简称
力求统一化、标准化,在本次修订中,专业简称没有沿用以往一直使用的“装备专业”的名称,而以“过控专业”取代。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院系和学科介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两部分与原有的专业特色、业务培养要求和课程结构一起共同构成新计划的全部内容。
二、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反映了课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织方式,体现了课程设置理念和价值取向[2]。本次修订工作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1.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现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训,而通识教育旨在教会学生谋生手段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理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3]。美国是最早也是最完善地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家,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自21世纪以来,国内不少高校也都相继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等[4]。
秉承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为了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以拓宽知识面,本次修订首次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的界限,科学地增设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其中开创性地设置了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属于学校平台课程,涉及、思想、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体育、历史、时事、道德、法律十大领域,共计16门课程,高达752个学时、45.5个学分,为全校学生所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校提供,分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欣赏与体育健康四个模块,要求本专业学生选修总共不低于10学分,其中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模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
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大学艺术旨在艺术文化熏陶下帮助学生有效成长,促进其终身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优质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而言,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降低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其实现角色转变的主动性。
2.取消公共基础课程
新计划取消了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改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部分构成。在此需强调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简单的名字替换,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顺序编排、课程学时分配等方面均有大幅调整。新计划对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更改,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1%,所占比重最大,充分体现了平台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学科大类培养而设置的,所占比重约为24%。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分别占25%和20%。
3.优化专业必修课程
在新计划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专业必修课程的前置因素和知识的自然衔接过程,削减设置重复的课程,避免资源浪费;剔除内容落后、知识陈旧的课程,并对排课顺序、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和学分等内容进行优化,以均衡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力求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静设备、动设备和控制三条主线,设置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和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三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总数分别为64、48和64,在所有专业课中位居前列。以三门主课为中心,基于为核心课程进行知识铺垫的原则,辐射出工程材料及成型方法、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六门专业必修课,并依据其内容安排学时数从32到56不等。另外,考虑到考研、招聘和毕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所有专业必修课程一律不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
4.改革专业选修课程
18世纪末,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倡在大学里教师可以教授自己认为最好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任何课程。基于此理念,他首次提出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借鉴德国的经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于1825年首开选修课先河。直到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才正式确立了选修课制度,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目前,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
在新计划中,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前者已在前文中提及,不再累述。专业选修课作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与扩展,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旧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不仅数量屈指可数,而且在整体专业课程中所占学时和学分的比例相对较小,犹如餐后甜点一般,其重要地位并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科技的发展,陈旧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已经无法跟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步伐,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呼之欲出。
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参与大学生招聘会、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等渠道,掌握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需求动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遵循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原则,系统地完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新计划更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互补和承接关系,课程设置模式更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修订后的专业选修课广泛涉及机械、化工、数学、信息、电子等众多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共计24门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重增加到40%。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联系企业需求,而且能够反映有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蓝图,旨在培育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存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而理论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内化都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能力为原则,优化并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由设计、实验、实习、实训、实践五大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其中每个环节又以基本能力锻炼为基础,以实践教学课程为支撑,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动力,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在实验教学中,取消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研究性实验,并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另外,重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开展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看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及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6.制订学生自主发展(Self-development)计划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全人。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在本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中,制订了类共22项学生自主发展计划,旨在锻炼学生在创新发明、口头表达、动手实践、科学研究、产品研发、艺术鉴赏、组织策划和团队协助等方面的能力。新计划要求学生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其中至少包括2个实践创新学分。新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5],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面临新形势,本专业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施质量兴校。
参考文献:
[1]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冀宏.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06:14-16.
[2]田斗南.高师本科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92-96.
[3]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85-87.
[4]刘天峨.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意义与出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2:99-102.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2
(一)必修课程《分子与细胞》与生物进化的联系
《分子与细胞》中依次介绍了细胞的重要性以及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的组成分子和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运输以及能量供应,最后介绍了细胞的生命历程,注重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细胞及其他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一节中阐述了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而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把植物学与动物学相联系,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论证了它们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二)必修课程《遗传与进化》与生物进化的联系
《遗传与进化》主要介绍了遗传和进化两个部分。遗传与进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遗传的过程中伴随着进化,遗传中出现可遗传的变异,而这种不定向的变异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得以遗传积累,最后表现出进化。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遗传部分介绍的内容包括“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统一,说明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三)必修课程《稳态与环境》与生物进化的联系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稳态与环境》中介绍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实质是种群内、种群与物种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也就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知识,认识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二、高中生物进化课程内容的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背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一些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高中生物进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因此高中生物进化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还原知识的背景,并要求有生动性、丰富性。例如设置“假如你是生物科学家要探究生物是怎样进化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情景;设置“生物进化理论仍然在发展吗”的问题辩论等。另外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可以在附录部分设计相关知识的介绍或相关网站链接的介绍以便于学生对资源的利用学习。
(二)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的选择
(1)兼备实用性与发展性
这里所说的实用性就是奥恩斯坦的选择课程内容七项标准中的实用性,持有不同观点的教育家对实用性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有利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有利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价值。例如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这一节中除了介绍“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这些比较大众化的进化学说外,还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简要介绍别的国家认可的进化学说并启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这体现发展性)。
(2)兼备学科性与生活性
这里的学科性对应奥恩斯坦的选择课程内容七项标准中的可学性和可行性。生活性对应奥恩斯坦的选择课程内容七项标准中的兴趣和意义。例如在《现在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要体现学科性介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基本知识,还要体现生活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探究近几年环境变化对生活在周围的昆虫的影响。
2.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基本有这样几种:纵向组织、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心理顺序、直线式、螺旋上升式。
(1)纵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依据某些标准按先后顺序组织排列课程内容。例如按时间的顺序介绍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先后介绍进化理论中的拉马克主义、达尔文主义、现代达尔文主义、直生论、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等。
(2)横向组织
横向组织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例如详细列举美国,日本,中国,英国各个国家主要认同的生物进化学说(包括主要的人物,起源的时间、背景等)。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学科本身系统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例如要先介绍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才能介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相关的知识,然后才能介绍多种育种方法等。
(4)心理顺序
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组织安排课程内容,以往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探索研究是我们研究进化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源。比如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达尔文,为什么还会同意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观点。
(5)直线式与螺旋上升式
直线式与螺旋上升式是相对的,直线式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赘余知识点。螺旋式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知特点,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利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阐述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关系。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3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设置
本课程自从2007年在我校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以来,根据学校对本科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开设。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应用基础等内容。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发展,理论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基本建立。通过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已逐渐形成本校建设的特色课程。21世纪,生命科学全面快速发展。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趋势,在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之上,2009年我校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然而,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的困境是专业范围宽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高效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每位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认清的首要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我们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方向定位上,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向,兼顾生物制药等,但又与生物技术的培养方式不同。由于细胞工程是由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工程学等学科理论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崭新学科,因而被设定为新办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中的开设,是以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同时,将本课程的学习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生物制品的开发和应用、疾病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教材方面,以李志勇编著《细胞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基本教材,以杨吉成编著《细胞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利国编著《细胞工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等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教师队伍配置方面,既有细胞生物学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细胞工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全部由既具有扎实生物工程学相关知识背景,又有基础细胞理论与实验技术背景的骨干教师承担。
细胞工程教学内容的设定与改革
细胞工程课程的特色,是以细胞工程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课程教学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理论的讲授与技术方法过程的介绍并重;在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既有本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又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尤其是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背景,为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将现有技术的原理、应用归纳,与本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讲解相结合;从内容上,客观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相关领域应用前景、重点研究方向和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根据教学计划,细胞工程在我校总学时设定为80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30学时。本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修完之后进行。细胞工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又与以上学科大不相同,本课程教学是以技术方法的原理为基础理论的学科,因此实验与理论教学并重。细胞工程课程的理论课程内容,根据研究对象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分别为: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培养计划,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与调整。课程的内容重点在第一部分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和第三部分动物细胞工程[1-4]。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4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学思想;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它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要领域之一。
一、生物科学素养是什么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怎样树立生物科学素养
(一)生物学思想的树立
生物学思想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思想,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虽然初中已经接触到生物这一门学科,但是初中生物不参与中考,很多学生并没有引起重视,所以高中阶段就需要重新树立生物学思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多次强化记忆,运用PPT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加深记忆。比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节,出现的很多生疏的名词,学生不易于记忆。如果用PPT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并记忆。
(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好生物这门学科是必须的一种能力。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要素。为了培训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课,细致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样不断的锻炼,学生才能真正具有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境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的讲授模式,要多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知识的获得,而不是教师的教授。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一,多给出图形或者数据资料,代替以往的直接给出结论,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开动思维,参与其中才能获得知识。其二,从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可进行探究的问题。其三,多给学生讲一些生物科技的新进展或者成就,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四)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的交流
真正获得科学探究能力,不仅需要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提问、并作出假设,进而进行探究活动,同样需要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汇报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的培养,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可以有计划的安排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三、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是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手段。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积累实验设计预测、质疑、反思、推理、归纳和演绎等科学方法应用的体验,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但是,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教育,即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这也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平常的教学中,及时给学生灌输生物学思想,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更适应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文理导航.2011(11).
[2]周宁.浅谈高中生物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理化生教学.2009(2).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5
关键词:生物学素养;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越来越注重于将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认知有限,使教师常常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大米披上“外衣”就不认识、看着豆苗说是水稻……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生活导致了学生远离自然,且很难感知农业、林畜业的生产过程。二是新课程对培养生物学素养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对生物学基本规律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面,而对生物科学知识掌握的宽度上体现得不够明显。必修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很多前沿的生物科技知识,但对于学生普遍的知识结构而言,一段基因究竟是用哪一种酶去切似乎离他认为的“生物”知识很遥远。学生想知道的更多是有关“自然”的内容。因此,加强个人生活体验成为课堂之外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下面我就生物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开设科学类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设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兴趣所需。生物学科以其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学科特点,无疑成了学生选择的热门。我开发的课程:《身边的昆虫世界》,在自主选课一开始就被“秒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其极浓厚的兴趣。课程前期是观察永久昆虫标本,学生凑在一起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只昆虫的触角、口器、足、翅、尾须……并不时地相互交流着体会。余下的几节课,我带领他们带着捕虫网、毒瓶,在校园中捕捉昆虫。学生开心地挥动着捕虫网,仔细在土壤中、花丛中寻觅。最后,我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制作昆虫标本,并标上学生自己的名字,告诉他们几十年后还可以回来“认领”。学生高兴极了,认真地查阅了属于自己的昆虫的名字、生活习性、发育特点等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还不断有学生捉到各种昆虫来与我分享。《微生物培养》的选修课,教会学生制作酸奶、腐乳;《校园中的生物》让学生认识了校园中的每一种植物,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园林植物;《人体生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身体……
校本课程无疑成了在课堂之外教师能够发挥所长,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最大的一个平台。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从题目拟定到设计实施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完成,教师仅仅提供指导意见。由于贴近生活,不少学生关注了生物学相关的一些领域。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早餐的营养搭配、生活与健康、癌症的形成等。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尽可能地提供学生有关实验的一些需求,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有一个小组的研究题目是《山西老陈醋的制作》,这一组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专门赴宁化府醋厂,参观了老陈醋生产的整个过程,并拍摄了很多的照片资料。在结题报告的时候,他们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着什么是发酵,什么是醋曲,学生听得目不转睛。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每一位组员都体会到了拥有知识的快乐,而他们把这种学习的快乐带回并分享给了每一个人。
研究性学习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开阔了视野,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
三、组建科学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都是由学校或教师按照既定目标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的,不能完全满足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一些学生的需要。组建生物学兴趣小组,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补充。
对于兴趣小组的组建,我们目前主要是依赖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拟定研究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的兴趣小组已经初具规模,主要活动内容是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学生采摘了校园内植物的部分组织做组培,从一开始培育的植物组织污染严重到数十瓶组培苗的成功培育,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国家规定课程内容是十分有限的,从历年来高考考卷中不难看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成为新课标基本教学理念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学什么,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学;我们不仅要把握所教授知识的深度,更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拓宽知识的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学位”又有“学识”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必修课程范文6
1.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教学大纲》的课程目的部分、《考试大纲》(以江苏省为例,以下同)的生物学科的命题要求部分,我们不难发现都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生物又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所以需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读书与背书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地去读书背书,熟记教材原字原句,掌握基础知识,并掌握由这些基础知识外延的联系实际的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与要求的内容都一一对应,相辅相成,只是在描述上稍有不同,如《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马上《考试大纲》就体现出来,要求考生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3.《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对各个知识点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但都对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实验等核心内容作重点铺叙,这些内容无论在新授课上还是在复习课上都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去逐个掌握。《课程标准》对比《教学大纲》,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构建必修课程,突出生物科学中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又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选择内容,范围更广,选择性更强,降低了教学难度,突出了核心内容。而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有细微的差别。
4.《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以《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这一探究课题为示范,突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但又强调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不应成为唯一的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要落实好这些教学建议,新教师上好第一堂课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成功,可以先说课,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留下既“怕”又“爱”的第一印象,“怕”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一整套教学规范并严格执行;“爱”就是自己的课要上得有魅力,以前说老师要像“说书先生”那样讲课,让听者百听不厌,欲罢不能。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比对《教学大纲》,再研读近三年的全国各地的《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可见高考忠实履行以上的评价体系的要求,体现了“指挥棒”的责任。纸笔测验即试卷无论是小型测试的周练卷还是大型考试的调研卷在命题前首先要统一考试难度和难度梯度,生物属于“2B”类学科。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培养,让他们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强化信心,掌握情绪调节方法。考试时要求学生:(1)书写、画图应清晰,笔迹深刻有力,以免扫描不清晰;(2)答题必须写在指定位置;(3)避免涂抹及迁移。当然教师平时的板书也要如此,做好示范。无论考试的大小,每一次的试卷最好要统批,实在时间不允许可以用分组批、抽批等形式来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还可写一些评语来鼓励学生,当然面批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