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历史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难点

高考历史难点范文1

一、旧高考模式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原因

旧高考模式中,历史学科教学存在着部分致命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来自于考试模式所带来的变化,而且也源于家庭及学校对旧高考模式的解读和反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历史教学目的和功能不清晰。虽然设立历史课程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高中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中学为了高考而高考,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内容;第二,历史课堂被孤立,与学生生活关系不紧密。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基本是一种固定模式,如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沿革等,这些生硬的东西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反感情绪,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三,教师对学生缺乏引导。旧高考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负责向学生教授内容,布置作业。日常中较少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也缺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或者广泛阅读,最终致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单调乏味。

这种弊端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历史观念的束缚。在旧高考模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校以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家长和学生对文理科的倾向性更加明显。理科好就业,因此大部分选择读理科。这种极端的思维和做法造成的结果是理科生不涉猎文科相关知识,文科生也无法对理科知识产生兴趣,最终使得各高中重理偏文,并且如此恶性循环,使学生的知识面受限。

二、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致命一击。高考改革中不再文理分科,而是从整体上考查学生。这一巨大变化,引起了各中学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学生的高中重视。他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需要根据当地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地辅导各位学生开展学习。

1.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单向教学活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然而,现有考试模式的变化引发了历史教师的热议和反思。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应当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进行讲学,同时也可以自制一些教学道具。历史课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学生与历史的关系过于遥远就会使得课程变得枯燥。如果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动的照片或视频,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能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文理科生的优势,对于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或者在某个方面互相学习、互相协助。例如,理科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擅长年代推算题和地域记忆,可以由此帮助文科生。再次,教师在讲解课程中,可以采用归纳式讲解、重难点讲解或者讨论式及演绎式。归纳式讲解是在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后,分析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引导学生对零散、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重难点讲解可以提取历史知识中的重点知识,或对难点知识透彻分析。讨论式是将班级分成小组,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内容的改变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远远不止于教材相关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已有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历史讲堂中。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信息,并搜集和整理。生活化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结合时事热点分析。

高考历史难点范文2

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那么,高中文科历史怎么学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读目录.

2.读章前提示语.

3.读每一节的标题.

4.读课本正文.

5.读课本小字、注释、图表、引言。

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

1.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

2.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与步骤.

3.解答问答题的方法.

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

1.能从语文的角度找出(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把每一段划分为几个层次,能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每一层的含义。

2.识记课本中或者试卷的答案中一些精辟的语句。

3.做练习的过程中,先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再与答案相比较,力求答案最精炼。

二.高中历史怎么考高分1.历史基础知识是根本。

将大事件按照公元纪年的方式按顺序记录在纸上,随身携带方便记忆。纸张不用过好,反复背诵默写有助于加强记忆。

2.选择题型:在大型考试中,基本杜绝了靠选项排除选项的可能,但排除法依然十分好用,首先将错误项排除,提高正确率。

3.论述题:一般情况下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若分值较高还需要从历史、地缘、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论述以囊括得分点。

每一小项记得分条论述。

4.检查:试卷完成后在检查阶段中基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只加不减。

意思就是即使同一题中的两小项互相矛盾也没必要删掉一项,因为阅卷只看有没有得分点。选择题切忌在交卷之前临时改换答案。

5.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

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如何学好高中历史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

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历史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难点范文3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与我们现在实施的“3+3(综合)”有了很大不同,即统一考试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但分值有了变化,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将来所报考高校的要求,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进行高考改革,那怎样在新的高考体制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查阅了资料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传统高考3+X的选拔方式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待历史学科还是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高一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听历史课但又不喜欢记忆历史知识,再鉴于社会的就业导向等问题选择文科的孩子数量较少,所以历史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考新方案中语数外的比重依旧大于“副科”,但是相对于当下的高考模式,历史的地位提高不少,这点应该领我们历史老师欣喜的,可是鉴于我们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历史作为副科受到的重视肯定远不如语数外。在率先进入新高考的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我们可以发现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第一次参加选考最迟应在第三个学年第一个学期的10月底。复习时间大约缩短了4-6个月。从考试范围看,所有选考历史的学生都要复习五个半模块内容,与以往报考二本的学生复习内容相比,足足增加了两个模块。如果把考试难度提高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复习量就更重一点。我们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时间紧,任务更重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关注高考先行省市的历史教学动态,研读考试标准,研读各类新高考的试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自己未来的历史教学工作未雨绸缪。2.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毋容置疑,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高考方案、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高中历史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现实体现。但这一亮点与传统历史教学形成了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3.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新高考来说,考的是鉴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能力,是历史思维语历史素养。只学会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学生是绝对考不了高分的。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呢?就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方法。要加强历史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横向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有很好的把握,形成一个体系,从而有利于对历史整体的把握。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是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系,教师恰当地运用纵向联系,不但能够举一反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贯穿古今的历史思维。 要密切历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阔人的视角。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历史中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当前的社会生活。 如本学期101中学的王森月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就做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注重构建历史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子系统所构成的,一般来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这可能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复习中打破模块学习的分割,将历史还原为一个整体。

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们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被迫学习变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以改革学法作为突破口,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摒弃“满堂灌”。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高考历史难点范文4

图表数据型材料题因其独特的优势,在高考历史试卷中所占的份量比较大,而学生在解答此类题型时失分率又偏高。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此类题型时应精选例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实战演练,注重解题规律运用及内化。

高三历史;图表数据型;试题复习策略

图表数据型材料题因阅读量小,历史信息容量大以及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等特点,近年来深受命题者青睐。在高三复习最后冲刺阶段,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此类题型进行分类归纳,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和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一、认真备课,精选例题

针对高三专题复习,做好学情调查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的关键。在图表数据型材料题专题复习课前,教师应关注学情,摸清学情,精心备课。高三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是高考的参与者,高三复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高考。因此,从课前材料收集,例题精选,到教学策略选择和配套练习设计,都必须以教师所任教高三学生学习实际为出发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抓到了学生的“痛脚”,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前,笔者先在班级做学情调查,详细掌握学生在本课前解答图表数据型材料题中最容易失分的题型;解题过程中容易碰到的普遍性难点;学生最希望老师能重点而深入进行分析的题型等等。上述调查了解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策略选择都起了指导作用。此外,在教学设计时,重视与本节课相关材料的收集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高三学生学习时间极其珍贵紧凑,因此在题型训练时应避免题海战术,所选出的题目针对性要强。我们可以选择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或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作为例题和训练题,这些试题都是经过各地高考命题组专家们精心设计的,它们难度适中,大多是经典试题,在课堂上使用生动有效,让学生更有实战感。

二、举一反三,重视培养能力

在本专题复习课上,只有正确、妥当处理图表数据型材料题的五种表现形式,才能实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达成课堂高效教学目标。 从很多教师的课例中发现,在图表数据型材料题专题复习课的处理上,对表格、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数据文字等基本上都是平均用力。这种做法虽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利于提升学生自主解题能力。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任课教师在有限时间内,不可能将所有大小问题都面面俱到地讲透彻。教师要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技能培养。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教师不妨大胆地留下次要内容不做讲解分析,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时,他们会觉得老师有所遗漏和疏忽,同时又担心自己还没完全掌握。于是,在这种“困境”中,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 。他们可以回忆、模仿老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解题规律,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经过详细分析发现所涉及的五种题型尽管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这些题目都是通过一定的数据变化来反映历史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的,这就意味着它们在解题中应该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结合本课重难点,我重点突破表格,以此总结解题规律,举一反三。表格类例题笔者选择了2008年宁夏文综的选择题第30题。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此题主要考察的是1870-1910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教师在讲解本题时,应先引导学生看标题的时间和主题,提醒学生审题要“横看竖看整体看,比较数据再概括”,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棉布的进口比值呈下降趋势,金属和矿物也是下降,而机械的进口则从无到有到逐渐上升。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找准答案C。此时,教师要进一步“放手”,进一步诱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解题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自己总结、归纳,理清解题思路,互相交流,最后共同找到解题规律。最终我们生成的解题规律是:读(看标题 、看项目、看变化) 找(扣问答、联课本) 答(挖本质、答准确)。在得出解题规律后,笔者把这张表格的数据进行图文转换,以曲线、柱状图、饼状图、数据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如下图:

在由表格转换而成的曲线图和柱状图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1870-1910年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的发展趋势(与表格的发展趋势是一样的)。依据上述生成的表格解题规律,我们也能找到答案C。通过这五种形式的图文转换,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细微差别。而转换后形成的另外四种类型的题目,教师都可以把它们留给学生做练习,使学生的解题技巧得到掌握并 升华。

三、突出实战演练,注重解题规律及内化

在高三专题复习课上,例题讲解、解题规律的生成是十分重要的,但更关键的是在实际解题训练中如何有效运用解题规律,最终内化为综合解题能力。因此在典型示例及讲解环节后,最重要的是实战演练了。以2012年福建高考卷的38题的第3小题为例:

高考历史难点范文5

关键词:艺术生;历史复习;体会

艺术生是现在很多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且多数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转读艺术。他们往往在高二结束后的七八月份就开始离校强化专业训练,等专业统考结束已是一月份,同时很多学生为了能增加机会,在统考结束后还会参加校考,因此基本上回来已是三月中旬,离高考不足三个月的时间。时间短,任务重,多数考生的数学和英语都不太好,提分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文综上面。所以文综的复习成为重点,以历史学科而言,艺术考生需要在普通文科生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时间复习完全部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本年度高考艺术生班主任及历史这一学科的复习情况谈点体会。

一、端正心态,树立信心

1.高考艺术生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心态:(1)不自信,一些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产生恐惧心理,没有心思复习;艺术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弱,加上长时间文化学习的“真空”,使本已薄弱的文化课更加滞后,太多的学习问题使学生对后期的文化学习无从入手,从而产生“不自信”,影响学习积极性。(2)克服“一脚已迈入大学”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到位,乱花时间却适得其反。有学生和家长认为,和成绩好的学生一起学习可以提高得快些,但这点对艺考生来说不可取,艺考生与普通高考生的录取标准是不同的,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空白,在复习的难点、重点以及复习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如此“搭车”会使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所以,艺术生回校后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学得好、学得了的信心。

2.就是使学生明白整个历史复习的安排,让他们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复习什么、如何复习。考生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要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树立信心,不折不扣地落实复习内容是保证艺术生真正迈入大学门槛的关键。

二、明确目标,效率当先

1.合理高效地使用《考试大纲》,提高复习效率

按《考试大纲》考点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复习时注意把握两大重点:一个是学科主干知识,考生对此类知识要构建网络,形成知识体系。通过整合考点,把每个章节的知识通过提纲和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采用“课前背一背―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的形式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第二个就是历年考试中的常考点,对此类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注意舍弃偏难的习题。考虑到不同区域高考模式的区别,在习题的选择上坚持以广东高考题或本省各地市调研模考题为主,其他省作为参考的原则,让学生深入高考、了解高考,明白高考命题特点和方向。历史科目虽然知识量大,但也有章可循。结合艺术考生的实际情况,要制订严格的复习计划:

(1)四月模考前完成主干知识的复习。

(2)五月中旬前完成专题复习。

(3)五月底前进行热点、综合题训练。

(4)六月初查漏补缺。

2.讲究复习技巧,点拨解题方法

(1)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中讲得精、讲得准,讲得巧,不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课堂上要注意消化,并适当记录,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课下向教师请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艺术生基础虽然比较弱,但高考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对他们单独命题。也正是因为他们基础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俗话说“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所以在复习中,我采用了分步提高的方式,在前半段时间通过选择题专项训练的途径,并进行选择题解题技巧,提高学生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后半段在认真研究考纲和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每天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进行非选择题专项训练,注重学生非选择题的规范答题和技巧掌握,确保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要想在高考中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必须大力培养审题和解题能力。在练习的基础上,审题的方法一般为:①审设问的指向与要求,②带着问题审材料提供的信息。审题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要到位,不能浅尝辄止。③要重视练后讲评,重点讲评方法和思路,加强答题规范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严谨的学习习惯。艺术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学生规范化答题,在作答、卷面、布局、层次术语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细节性的规定,注意检查落实,引导学生向规范要分数。④引导学生做好练习和测试后的反思、补练和自我调节。

简而言之,在艺术生高考历史复习方面,我认为可以引用一句话来总结:“与时间赛跑,基础是关键,技巧是途径,能力是效率,实战中提高。”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难点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和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把握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文化运动等,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深层次的内涵、实质和外延,建立重点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目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逻辑思维具有活跃性、严谨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备考复习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