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

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1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屈凤杰(1978- ),女,吉林通化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3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创新为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专业的发展决策关系到学校的资金投入、设备场地的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所以学院充分调研了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情况,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环节中,学院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基础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多元化的教育观为基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生物科学专业研究领域及专业发展前景

生物是一门跨领域宽、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的,由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生物科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其在医疗、保健、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隶属于北华大学师范分院(以下简称“学院”),其建立与发展依托于学院教育专业领域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制造业生物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生物化学产品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学院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中,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生物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是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在偏理的工科上,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中等以上学校进行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除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即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同时具有将知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先进知识及发展方向;了解国家相关生物科学产业的政策法规、产权专利等条款。

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可以通过整合传统的生物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来构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原有的资源浪费与闲置,而且也为新专业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在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密联合生物与化学,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在必要的主干课程以外,加入一些最基本的、具有前沿价值的知识以及能够反映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交叉的应用知识,譬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在跨学科基础必修课体系中,加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和相关实验;在专业学科必修课、选修课中,有意识的侧重了与化学学科相连的课程。生物科学专业隶属师范类专业,因此在学科教育专业课中,安排了中学生物讲授的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等。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加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在传统的生物科学专业中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在生物科学专业中更强调应用性。所以在这两门课程的建设时,把资源植物和动物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来实施。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形成了分层次的立体结构,还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未来趋势,熟悉生物化学技术的工程应用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参与启发式、案例讨论式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式的考题及综合实验技能考核作为重点的考试方法。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1.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良好条件。适当地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加大实验课教学的比重。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实际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开设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实际的科技前沿。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着重实验技术的原理与程序的训练,减少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加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体系。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科研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实验中心已经建成。实验中心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长期坚持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在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构建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与综合设计”一体化的“层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实验中心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课程体系,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2.实习课程。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鼓励学生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中寻找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有效地缓解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外派大四毕业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兼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既可满足企业的需求,锻炼学生,又可以扩大实习基地。学院师生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办学资源,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扶持实践教学方面的教研项目,使学校与基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促进合作关系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数量较多,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教授、副教授帮助年轻的教师参与项目,同时聘请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举办生物科学知识的讲座,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积极引进人才,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高校进行深造读博、访问交流。实行淘汰制度,为有能力的高学历的人才让路。

多年以来,学院形成学术梯队合理、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能够自觉地吸取前沿知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五、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适应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水平要求,不断完善生物科学信息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考试、评估体系。对已毕业的学生保持密切关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还能为在校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诸多的部门,需院校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在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晓倩.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4).

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2

关键词: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前景;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80-02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发展前景

(一)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颈腰椎疾患等慢性病和亚健康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促进和保健养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较以往得到高度重视,体育保健也成为人们一种必然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

尽管卫生部曾就各级医院康复科的设立下达过一系列文件,并把康复科室设立与否作为医院定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实际上并没有能主持康复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使康复科室徒有虚名。有些单位因为定编、定岗的原因,安排一些年老体弱的医务人员进康复科室工作,而拒绝接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渠道不够通畅,致使许多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学非所用,被迫改行,造成人才浪费。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并服务于社会。而由于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认识不足和就业体制的限制等原因,造成此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无疑都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3]。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2、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

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课程,要特别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反射疗法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芳香保健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

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现在体育人口逐年上升,但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就会使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伤害人们的健康,产生的后果将是我们失去这些热爱健康的人们对体育健身的信赖;同时,学生也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3

一、讲好科学家的故事,树立职业榜样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正文中的科学史以及科学家访谈、生物科学史话等栏目介绍了不少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卓越成就、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充分说明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对人类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自豪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献身科学的理想信念;深度挖掘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尤其是面对困难时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从而对塑造坚定的职业理想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不少高中生对农学专业存在一些偏见而不屑报考,而杰出的杂交水稻育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就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堪称追求职业理想的励志典范。他敢于挑战权威,在还是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一名教师的时候,就通过科学实验了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他不畏艰难,在外界质疑、实验多次失败、研究被迫中断、实验秧苗全部被毁等多种打击下仍坚守初心;他淡泊名利,名满天下的时候,仍躬耕于田畴,不断冲击新的目标。

二、搭建平台创设机会,丰富职业体验

每一份职业都有自己的苦与乐,只有全面客观地感知才能作出科学判断。设法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亲历工作过程、职业角色带来的感受,可以为学生选择大学专业以及就业方向提供重要依据。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科学实验等,课外的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本地高校、生态园、植物园、动物园等。比如,为深入了解“医院中的检验师”这一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一方面可以在实验室中引导学生利用还原糖鉴定的有关知识对同学们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实验和多种食物还原糖含量比较实验;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医院的检验科,采访检验师的工作感受,在课上交流分享。再比如,“化石标本制作人员”这一职业离学生生活较远,可以在网上购买化石标本模型模拟化石标本制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自体会职业要求和职业乐趣,认同职业价值从而形成为之努力的持久动力。

三、借助生物科技前沿,开拓职业视野

教材中“生物科技进展”“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弘扬了生物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理论成果往往催生了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高中生大多对新兴职业知之甚少,面临这类专业选择时常常茫然无措,教学中借助科技前沿顺藤摸瓜,可以发现和认识新兴职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学科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介绍了科学前沿“人工合成生命的探索”,其中我国科学家创建了只有一条线型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菌株。如果不做拓展,学生很难理解科学家为什么要人工合成生命。合理想象有助于增强生物科学前沿技术的魅力和感召力,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畅谈“如果人工合成生命技术支持人们‘量身定制’人造生命,你想赋予生命什么样的超能力”,在此基础上观看相关科普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的合成生物学专业,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专业和职业选择的视野。

四、正确认识冷门热门,走出职业误区

生物学中有些专业不为大众所熟悉,比如古生物学、化石标本制作等,通常被人们称为“冷门专业”。“冷门专业”因不被了解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很多人误以为冷门专业就业难,事实上也不尽然。比如我国古生物学科人才队伍严重萎缩,新老交替的人才断层问题特别严重,后备人才明显不足,所以古生物学专业就业率并不低。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研究所、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可以去公司,辅助寻找矿产、石油等资源;还可以从事其他与地质相关的行业,如海洋地质研究、地震研究等。物以稀为贵,一些专业正因为“冷”,才会人才匮乏。还有一些冷门专业只是一时的“冷”,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也可能“供不应求”。学问不分高低贵贱,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优秀,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愁未来的出路,而自身平庸、得过且过,即使选择了热门专业也不能一劳永逸。评价专业冷热主要有四个维度:学生兴趣,感兴趣的专业就属于自己的“热门”;社会需求,因供需关系导致的冷热门很容易“翻转”;学校实力,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中,会因办学实力导致热度不同;录取分数,历年来每个专业的录取分数是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冷热门评价方法。教学中多列举此类“冷门专业”中的杰出人物从业经历,可以引导学生冲破世俗的眼光,走出职业误区,用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确定专业选择标准,真正做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五、明晰专业素质要求,做好职业规划

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4

关键词:生物工程 人才培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31-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作为地方高校,科研能力薄弱,往往以教学为主体,促进就业就是地方高校的重中之重。生物工程专业虽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但是因各种原因,使生物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我校借“十二五”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契机,针对专业特点,探寻就业难、就业率低的原因,“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上多方面发展促进就业,使生物工程专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使红牌专业没有成为我校就业的后腿,为我校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增彩。

1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相互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复合性学科,被视为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培养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教学、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高,使生物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主要原因有:

1.1 国内生物工程应用型产业发展不够

国外,生物工程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全球生物工程的发展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内,生物产业有了大幅的发展,生物行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酵行业,已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空间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但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还不够普遍,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生物产业企业较少,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生物工程应用型产业还有待发展。产业规模小、新型生物工程应用领域还未发展起来影响了该专业的就业。

1.2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生物工程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时正式设立的,由原来的部分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部分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转化而来。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生物学的热潮,21世纪也被誉为生物学的世纪,而生物工程因为沾了生物的边,也被炒得很火,大量学校开办该专业,相对于未完全发展起来的产业,毕业生已经饱和,而新型产生的生物工程应用领域,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继续深造学习,要求更高的学历。加之,生物工程专业口径很宽,所要求的科目多而不精,各个层次高校开办该专业情况千差万别,专业方向也各有不同,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

2 解决生物工程就业难的对策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难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从各个方面努力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就业。

2.1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用就业需求

生物产业在不断的发展,比如,以前,传统产品啤酒、酱油、味精等发酵产品的生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逐渐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空间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并且在就业方面生物发酵方面的岗位越来越少,而新兴产生的生物工程领域需求的就业岗位在逐渐增加。为了适用这样的就业变化,以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方向主要以发酵工程为主,逐渐转变为生物制药和发酵工程为主。相应的增加了《实用药物学基础》《生物制药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等配套课程。对于企业需求工程应用型强的人才,我校增加了工科知识学习的课时量和深度,加强了实验、实践和实习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更认可的应用型人才。

2.2 改善教学质量、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质量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人才质量不高,是学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学校“创新立校、人才兴校、质量活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坚持“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生物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5

关键词:MyCOS 就业 主要问题

1.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

1.1就业所在地的选择――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

从图1中可见,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与生源分布是基本均衡的,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流向上,家乡所在地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时只有77.6%的学生留在本地区,有22.4%的学生到东部就业、发展。

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说明地理位置不是接受本科教育的障碍。但是,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较大,显示了孔雀依然东南飞的趋势: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远高于中西部,显现了就业平台的经济科技条件与环境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2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差异

民营企业/个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共雇佣本科毕业生的36.2%,雇佣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7.1%。政府只雇佣了本科毕业生的12.3%,高职/专科毕业生的7.2%,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非国有企业雇佣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59.7%。

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1.3就业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与就业专业的差异

就业大学生中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仅占一半(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接近三分之一(28.6%),即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用非所学的现状,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反映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不好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2.关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调整

2.1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需求趋势

由图2可见,最热门专业的供给量大于就业量的程度(余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失业最多的10个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专业结构失调是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从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的对照可见,多年前招生不景气甚至停招的专业又成了“香饽饽”了,说明国民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强烈需求。

3.关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

分析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在就业前并没有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也没有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是否符合。

4.几点结论及建议

4.1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理性思考与选择

4.1.1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要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尽可能地符合,以避免频繁离职,以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趋向确定时,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合理地确定目标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

在进行目标取向时,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进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分析:价值、理想、成就动机、 兴趣等。

在进行能力取向时,要对自己与他人的优劣进行分析:智慧、技能、情商、学历、性格等。

在进行机会取向时,要对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组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4.1.2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推动的发展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强烈。尽管目前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是有志大学生的首选之地,来日必将大有作为。

4.2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义务

高等学校要全面规划与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心理特质(兴趣、性格职向、智商、情商、潜能、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水准、态度、人格等)和生理特质(性别、年龄、体能、健康、身高、体重和外貌)的大学生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市场导向而不是收费导向,超前预测社会需求,走出“热门专业”的误区,避免大学生毕业时部分专业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高等学校及其大学生就业部门要加强大学生的求职辅导培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求学到社会求职的转变。

4.3政府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责任

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计划,控制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既避免大学生的专业结构性失业,也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鉴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事业,在创投资金、税收、经营管理、政府购买等方面予以扶持。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版。

生物科学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6

合成生物学既是对基本生物元件,新颖生物器件和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化操作,也是对现有自然生物系统的再设计。它是一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学科,并通过应用工程设计原则把这些基础研究成果融为一体。其目标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生物元件来构建新的具有规定功能的生物器件和系统。其创新之处在于对生物系统进行工程化设计,使之以模块化、可靠、可预测的方式执行新功能。它可以在健康、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应对重大全球挑战,并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过去10年里,合成生物学在一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快速发展。首先,过去60年经历了一场分子生物学革命。DNA测序技术就是一项重大进展,而且DNA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DNA序列的修改、构建及应用成为可能。第二,随着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对生物系统及如何操纵生物系统的认识得以提高。目前,在40多个国家有500多个资助机构支持合成生物学研究,研究人员数量预计达3000人。

作为一门新兴“平台”技术,合成生物学虽然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其发展潜力巨大。现在评估合成生物学在长期内能在多大程度上应对全球挑战还为时尚早。但是,生物制药和工业生物技术等相关全球市场巨大且在增长,如201O年仅美国工业生物技术收入就达到近1000亿美元。市场研究公司BCCResearch在综合评估后得出结论,全球合成生物技术市场将大幅增长,从2011年的16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108亿美元。

二、英国具有发展合成生物学的众多优势

英国拥有发展合成生物学的良好基础。一是英国拥有健全的商业环境,亲商指数位居全球前列,在183个国家中排名第7。二是英国科研能力表现不凡,发展合成生物学的学术基础十分牢固,且与生命科学、工程学和自然科学的浓厚创新文化和传统紧密相连。从合成生物学量来看,英国仅次于美国。三是在化学制品、生命科学和制药、先进材料和能源等合成生物学应用领域,英国拥有雄厚的、国际化的工业基础。四是英国的科研资助机构行动敏捷,能够迅速做出响应。五是英国健全的监管框架受到国际认可。六是合成生物学得到英国政府的有力支持。

英国是最早意识到合成生物学的机遇并及时做出响应的国家之一。自2007年以来,英国研究理事会持续资助合成生物学研究,迄今总投资已超过6200万英镑(约合9500万美元)。

三、英国合成生物学路线图提出了五大主题

《英国合成生物学路线图》从全局角度审视合生成生物学的创新进程,其愿景是经济上充满活力且可持续,科技上处于前沿领先地位,并要成为负责任创新的典范。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合成生物学作为稳固的创新平台所需具备的核心元素。

1.基础科学与工程

学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是驱动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充分发挥合成生物学在产业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需协调合成生物学研究议程和多学科研究中心的投资,促进教研融合,需确保学术界和产业界能够方便地利用尖端设备,需提供更多与产业界合作的机会。路线图强调,要重视对多学科研究中心网络的充足投资,使英国拥有卓著的科研基础设施和资源。

2.持续开展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

针对这一新兴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应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继续开发合成生物技术,利益相关方、监管机构和公众从一开始就需参与研究与创新过程。负责任地开展研究与创新,涉及在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下运行,但又不能为之所缚。为了促进创新取得成功,监管框架必须灵活、透明、开放,并快速响应新证据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要务。

3.开发商用技术

路线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包括:帮助企业发现商业机遇,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通过示范项目加速市场化进程,通过产学研合作降低商业和技术风险,发展从业人员队伍,建立产业集群,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开发关键技术。

4.面向应用与市场

作为真正的平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其重点应用领域包括:药物与卫生保健、精细与特殊化学品、能源、环境、生物传感器、农业和粮食等。其核心支撑技术包括:DNA设计、DNA合成、快速测序、生物元件、微流体技术、酶进化和其他操作技术、计算机辅助生物设计以及其他信息技术。

5.开展国际合作

使英国在利用合成生物学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制定国际标准和适用的操作框架。路线图指出,应协调国际合作,发挥国家级学会、研究理事会、外交部、科学与创新网络、英国理事会以及学术界的不同作用;与国际政策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和监管标准;开展国际教育与培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立国际市场。

(作者:刘润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技参考研究室负责人,主要从事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

链接: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二十一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合成生物物质的研究进展很快。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的办法不同,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完全是相反的,它是从最基本的要素开始一步步建立零部件。与基因工程把一个物种的基因延续、改变并转移至另一物种的作法不同,合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生物系统(artifjcial bjosystem),让它们像电路一样运行。

合成生物学将催生下一次生物技术革命。目前,科学家们已经不局限于非常辛苦地进行基因剪接,而是开始构建遗传密码,以期利用合成的遗传因子构建新的生物体。合成生物学在未来几年有望取得迅速进展。据估计,合成生物学在很多领域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这些领域包括更有效的疫苗的生产、新药和改进的药物、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制造、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可持续能源、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可以检测有毒化学物质的生物传感器等。

第一代合成微生物是合成生物学的简单应用,它们可能与目前利用DNA重组的微生物类似,其风险评估或许不成问题,因此,对立法者的挑战较少。但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又可能研制出复杂的有机体,其基因组可能由各种基因序列(包括实验室设计和研制的人工基因序列)重组而成。尽管其风险和风险评估问题与经过基因修饰的生物体引发的问题类似,但对于这类复杂的合成微生物来说,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要困难得多。